学习文学鉴赏的个人总结

xiangmi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xiangming”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文学鉴赏的个人总结(共1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

《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读者对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意象、意境等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等,获得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学鉴赏能力?在此,谈谈“知人论世”的方法。

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写出来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不受社会意识形态、生活环境、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念等的影响。反过来,在作品中反映出的作家的情感与心态,又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鲁迅说的':“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知人”就是考察作者的家世、处境、行踪、性格与思想意识等。“论世”就是考察社会历史面貌,特别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等。因此,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知人论世,这不但是赏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更是建构作者和读者关系的桥梁,是读者走进作品的路径。

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们就应该让了解在公元759年,陕西发生饥荒,而安史之乱未平,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当时杜甫弃官西行,最后到达成都,并盖起一座茅屋栖身。其次,了解作者对下层人民生活感受是深刻,有着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而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秋八月,作者饱受了社会和自然双重灾难,自身生活也就十分艰难,长夜难眠。面对茅草被大风卷走,“床头屋漏”、“布衾似铁”的凄凉的处境,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可是,在如此情景下,作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推己及人,在诗中就明确地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抒发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民的情怀。这篇诗歌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也就在于诗人身处困窘的境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

总之,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不但能披文入情,而且能使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深刻,理解也会走上一个更深层次,获得诗歌更深刻的意蕴。

篇2: 文学学习个人心得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获得审美享受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文学欣赏是个体的人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理解和想象活动。

文学欣赏活动是由欣赏对象――文学作品和欣赏主体――阅读者的之间的阅读关系构成的。文学欣赏对象是由作家创作完成的文本形态,它一经诞生,就进入了自己的.生命史。文学作品既然是有生命的,也是向着读者开放的,那么它的历史性就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取决于读者的以情感应。

文学欣赏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欣赏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欣赏主体――读者把自己的情感、记忆、意志、思想带进阅读过程,并投射到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山川、风物上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对国破家亡的_时势,花也迸溅泪水,鸟儿也感到惊心;“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蜡烛也理解人间的离愁别绪,落下一滴滴同情的眼泪;”“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静亭山。”(李白《独坐静亭山》),山有性命,与人同心,一幅闲适心境,飘逸潇洒,诗人与山相互观照,一点也不厌倦。因为“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类比,按照我们切身的经验类比,来看待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当我们把自己亲自竟来的东西――感觉、努力和意志灌注的我们所阅读的作品之中时,我们就是在移置情感,向它“灌注生命”。另一方面,我们欣赏的对象――文学作品,并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标志事物的语言符号,我们是通过语言符号所展示的典型、意象才观照文学作品的形象的。只有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可能完成文学欣赏。此时,欣赏主体就获得美感,作品就成为审美对象。因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据《乐府古题要解》说,伯牙曾学琴于成连,三年过后,基本技巧已经完全掌握,但再演奏的时候还不能做到情感专注,难以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力。成连就对伯牙说,“我的琴艺还不能具有感动人的能力,我的老师在东海中,他可以教你‘移情术’”。于是伯牙带了粮食、行囊,跟随老师来到蓬莱山。老师说:“我这就迎接我的来势去!”于是,划船远去,十天没有转回。伯牙在期待中苦等,孤独而又感伤,四处张望,不见老师,只听得“海水汩没,山林睿冥,群鸟悲号”,骤然顿悟,仰天长叹,“原来是老师想用自然界的涛声鸟鸣来感发我的感情。”这个故事虽然不完全是关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才能产生激发、调动真挚的感情,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中的感情。

文学欣赏活动可以分为感受、体验、想象等若干阶段。感受是指文学欣赏活动中的感觉和知觉效果,是读者把文学文本的语言作为艺术符号进行把握的心理活动。作家创作,是把自己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熔铸于语言符号加以物化,生产文本。读者欣赏文学艺术,是把语言符号还原为艺术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映现出来。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香菱学诗一节,写道,香菱开始学诗,不得其解,后感受日深,她认为“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所体会的,正是诗歌审美感受独特性。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体验是从外在形式进入到内在形式――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和理解,带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亲历性感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活动的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人通过这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使一切对象性的现实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至在对象里面丧失自身”,人才“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里的全部感觉是说,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存在。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同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道: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处,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而染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的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文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之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趣味。”想毕,由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东神摇。由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痴如醉,站立不住,便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件《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读,不觉心痛神弛,眼中落泪。这是因为杜丽娘“爱而不得其爱”幽怨、哀伤,勾起了黛玉内心同样“爱而不得”的悲苦、忧伤。这共同情感体验,导致林黛玉在听《牡丹亭》时,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感同身受的强烈共鸣,从而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程度。通过这种惟妙惟肖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对《牡丹亭》中曲文的欣赏,包含了个人体验的反复进行和逐步深入。

文学欣赏中的体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经历命运和思想情感的体验;其二,是对于作家思想情感的体验。《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听到《牡丹亭》的戏文会“心痛神驰”,潸然落泪,是因为黛玉自幼寄人篱下,过着抑郁寡欢的日子,情感与精神受到很大的压抑。她敏感多思,情感丰富,自然会感受到比一般女性更多的不幸和哀怨。《牡丹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拨动了林黛玉的心弦,连同《西厢记》以及唐代崔涂的《春夕》,南唐李煜的《浪淘沙》等古诗词中的形象,一并涌入脑海,经过“仔细忖度”之后,一时五内俱痛,百感交集,“眼中落泪”。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指出:“凡读小说,必长若自化其身焉,人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夫既化其身以入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彼界。”“书中主人翁而华盛顿,则读者将化身为华盛顿,主人翁而拿破仑,则读者将化身而为拿破仑,主人翁而释迦、孔子,则读者将化身为释迦、孔子。”读者的化身入书,正是由于对于书中人物情感命运聚精会神的的体验,而到达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的真实写照。

篇3: 文学学习个人心得

转眼间,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已有一年了,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或多或少还是学到了些东西,思考了些东西,也感受了些东西。

初上这门课,第一感觉是懵的。啥叫现当代文学?经过老师简单的一番讲解,貌似明白了,就是现代和当代的文学研究嘛,有点说了当没说的感觉,不过,以后估计就会知道了。开始上课了,第二感觉是新的。张老师想法很新奇,教法很新奇,简直让我“耳目一新”,越发对这门课开始好奇了。然后上了两回课,第三感觉来了,但是这感觉不太好,是“烦”。既是“烦恼”的烦,也是“心烦”的烦。烦恼的是,老师让我们自己下去收集资料、整理、找切入点上课时进行分析,但是具体咋整并没说明;心烦的是,想要做好吧,就得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准备,想敷衍了事吧,又觉得心里过意不去。所以每每都在纠结复杂的心情中,把“任务”完成。没错,就是“任务”,一开始我确实是这么认为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后来慢慢发现,其实也蛮有乐趣的,是种“痛并快乐着”的乐趣。

再来说说每次的发言,刚开始确实很不习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偶尔还要应对张老师的“提问”和“点评”,每每让人都觉得有些尴尬和紧张。不过,熟能生巧嘛,也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了,多几次似乎还蛮享受那种发言的感觉,每次都能对自己有些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不足或者少有的“优点”,想想也还是有点小开心。

最让我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吸引我的,就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也可以说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貌似大多数时候没有逻辑可言,基本都是跟着感觉走),总之说来,是一种人格魅力吧。就那么随便说说,首先把自己乐的不要不要的,然后也把我们逗乐了。这种幽默感,或许也是欣赏文学所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吧。听张老师讲文学,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学习,他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我们发现不了的“秘密”,并且对其进行想象、联想、扩宽、凝练等等,简直是信手拈来,这也是极为让我佩服的一点。

还有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也真是个个深藏不漏,各有千秋。每次上课,既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也是一次棋逢对手的一较高下。在这场人数不限,题材不限,内容不限,近乎完全自由的较量中,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战,或者选择旁观学习。我在后来的学习中就很少发言,一来确实是懒,不想准备,这里做个自我检讨;二来是在倾听了两回别人的发言后,我发现,全神贯注的倾听,将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或是倾听者的身份上时,又能有些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审视自己。

随着学习的深入,真的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和“不足”,或许这些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过去一直没有发现或是自己不愿意发现,谁愿意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呢?但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我想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也才能让自己逐渐变得“丰盈”一点,不想自己的内涵跟外形一样瘦削,那就显得自己真的太“瘦弱”了。不是说知识就是力量么?在我看来,文学也应当有这种力量。

也不知道下学期是否还能再开这门课程,如果可以当然是极好的,如果不能我也会在这一年里学到的皮毛上再继续学习,有个成语不是叫“笨鸟先飞”嘛,我觉得自己也没有那么笨啦,只要肯走心,愿意去学习文学,那么也是学无止境的吧。

幸运的是加入了精品班,即便下学期没有这门课了,倒也是还能看到张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和交流,这样看来也不至于太遗憾,但是感觉里面也是高手如云呐,看来为了能有一席之地,我还得努力再努力才行呐。

以上的种种闲言碎语,说是学习汇报,也不全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心里话吧,既是要真性情的表达,那就只能尽可能的让自己显得“真实”点咯。

篇4: 文学学习个人心得

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美的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最前面,就像它在护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从上小学开始,我就特别的喜欢文学,确切地说是语文,我喜欢作者用优美的词句道出生活的点滴。

在我看来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各有风韵,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都是对世界的认知,都值得我们去欣赏、了解。因为有文学的存在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这个世界。几乎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了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当然我的选择也没有让我失望。在这门课程中我获益的是诗歌鉴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而诗歌鉴赏评价必须要了解诗歌最基本的常识,比如: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及民歌。然后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人要暗示或启迪什么。鉴赏时,要沿着诗人的思路,领略其意境和感情及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象征、想象、联想等写作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用典的切当和平仄押韵的讲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解释,可见字词的锤炼备受重视。

诗歌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即事感怀,边塞征战,怀古咏史五大类。欣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方可抓住画面和氛围气场,体味其意境,理解诗人在其语境中的感情。其次是联系全篇主旨品嚼字词,炼字炼意的技巧,隽永的字词更能表现出诗词形象生动,充沛凝炼的语言特色,从而辨析手法,“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等。

一、写景抒情。

我们都知道自然景物经诗人之笔必然会带上一种感情色彩,

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明暗对比,此外要注意传统的比兴手法,感情寄托的深浅等。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如柳永《雨霖铃》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景实写,聚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有点有染,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相融,真可谓字字溢情。然后联系作者的处境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非无病呻吟,更不是凭空而想,而是有感而发。

二、咏物言志。

咏物诗那是一定要写出你所咏之物的形态色彩等特征的,并且追求描绘贴切逼真,一首出彩的咏物诗能令我们想道摄影师,笔锋就是镜头,可深入到对象的灵魂,表象出事物的神韵、品格。物,自然界万物,细致描摹的同时要不即不离,曲极其妙,寄托自己的感情。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怀之作,托梅寄志。运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内心寂寞的愁绪,物与人交织,所说“争春”,是一种暗喻。“妒”,梅的品格岂非平常草木能所有,可鉴标格独高,用意深沉。表现出作者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如梅的傲骨,如梅的精神。梅花自然而然成为他高洁品格的化身。

三、即事感怀。

因事由而发感慨,往往是偶有所感冲口而出。鉴赏这类作品,首先要仔细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叙事”与“抒怀”的结合要紧密、自然、熨帖。其次在品中咀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之处,是忧国忧民、思乡怀友,还是离别别绪……要细加领会。如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中“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直笔开头,直指事由。“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言辞慷慨激烈,毫不隐瞒,毫不修饰,充满激情。“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读来倍感豪放奔纵,雄健浑厚,一腔正气喷涌而出,感召力昂扬振奋。从对友人的期望中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及前途的光明。全词“事”与“怀”的紧密结合跌宕起伏,以论入词,首尾呼应,生动感人,艺术特色浑然天成,而非矫情造作。

四、边塞征战。

边塞诗是一种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鉴赏时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以便于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熔铸其中的思想感情,

从多个角度切入,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爱国主义这个主旋律,从而感受爱国热情洋溢的同时所表达的那种凄厉和惆怅,那种悲壮和惋伤。这类诗词的境界开阔,隐忧深沉,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首词是辛弃疾寄爱国志士陈亮的一首词,整首词都写军中生活,边塞军容、雄心以及在统治集团的压抑下,壮志难酬的悲愤。“

篇5:文学鉴赏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这门课程最初是一个学姐给我选的,说是看电影的,问我选不,听是看电影的就答应了。最初以为就是纯粹的让我们看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但是上了几堂课之后,发现老师对很多方面都细细的讲述,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表现手法,电影深层隐藏的含义等等。太多东西在没有上这堂课之前看电影注重的看到的停留在画面感中。在这之后,看电影的感受不再仅仅是这些。我主动看电影的时间很少,所以对影视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知识面不广,上老师的这堂课也从中了解很多关于中外的影视方面。老师播放的许多影片自己在这之前从未看过,也没有细细品味,这堂课让我对于许多经典的影片不仅仅停留在表层。很庆幸自己选了这堂课,在意外中收获这么多。

讲好文学鉴赏课是不容易的。所以尽管已经是第五年的课了,依然不能懈怠。

同样是药学系的学生,差别却很大:同样一首伊丽莎白勃朗宁的十四行诗,周二班的掌声一片,周四班的却漠然呆坐。甚至有人会把小小的《山居秋暝》读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确,每个人的文学基础不同,艺术感受力不同。要让这群理科生爱上文学,需要有很强的磁场。所以我的讲义永远在修订中,我的语言也在不断地更新中。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刺激性的挑战。

现在了解青年很容易,因为有网络,况且我还有网瘾,所以我的讲义不仅有经典的标准口径,同时也不会排斥时尚因素,一些新鲜的语言会跳出来。不是为了迎合世俗,而是一种活力,新鲜的生命力。文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语言的艺术,陈词滥调,文学就死了。经典是永恒的,但是对经典的诠释却充满广阔的空间。这就是文学鉴赏的重要任务。

我要努力创造生动精炼的语言,让我的课,引人入胜,在快乐中欣赏,在欣赏中快乐。

篇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鉴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鉴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文学鉴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的名著,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完美的艺术典型。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严格地遵循生活的真实,并不把保尔的坚强意志和刚强的性格看成是天生的,而认为是在英勇的战斗和艰苦的劳动中,在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律己中锻炼出来的。

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童年,过的是最底层的苦难生活。年轻的保尔为拯救陷入敌手的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而遭逮捕,在狱中表现得坚贞不屈,出狱后参军,在柯托夫斯基骑兵旅和布琼尼骑兵团中转战疆场,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后以惊人的忍耐力使医生们深为敬佩。出院后离开了部队,无论是做共青团工作,肃反工作还是参加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均表现出了坚持真理和不怕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并且在爱情问题上也有着严肃的态度和精神境界,残酷的战争、艰苦的劳动、繁重的工作使保尔病倒了,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最终获得了成功。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主题。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生动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使得该书备受广大读者青睐。这种唯有真实才能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得读者能完全融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和他的作品。所以,当他以一个战士的超人毅力奋起反抗无情的命运的时候,平凡的生命就在与命运的激烈撞击中迸射出非凡的光芒。这种光芒是永恒的,永远能给苍白的心灵带来光明和力量。

名人点评

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

篇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鉴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鉴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的名著,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完美的艺术典型。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严格地遵循生活的真实,并不把保尔的坚强意志和刚强的性格看成是天生的,而认为是在英勇的战斗和艰苦的劳动中,在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律己中锻炼出来的。

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童年,过的是最底层的苦难生活。年轻的保尔为拯救陷入敌手的'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而遭逮捕,在狱中表现得坚贞不屈,出狱后参军,在柯托夫斯基骑兵旅和布琼尼骑兵团中转战疆场,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后以惊人的忍耐力使医生们深为敬佩。出院后离开了部队,无论是做共青团工作,肃反工作还是参加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均表现出了坚持真理和不怕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并且在爱情问题上也有着严肃的态度和精神境界,残酷的战争、艰苦的劳动、繁重的工作使保尔病倒了,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最终获得了成功。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主题。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生动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使得该书备受广大读者青睐。这种唯有真实才能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得读者能完全融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和他的作品。所以,当他以一个战士的超人毅力奋起反抗无情的命运的时候,平凡的生命就在与命运的激烈撞击中迸射出非凡的光芒。这种光芒是永恒的,永远能给苍白的心灵带来光明和力量。

篇8:《边城》文学鉴赏

《边城》文学鉴赏

读沈从文的《边城》,如同品一壶香醇的米酒,淡淡的酒香令人沉醉;又如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柔美的风景叫人爱惜。

《边城》的内容并不复杂,它主要就是写了少女翠翠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兄弟的爱情故事。然而,沈从文却用他的一支如椽妙笔,为我们呈现了一段过目不忘的边城桃源情。

最让我感到惋惜的,无疑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闹了误会,翠翠虽误解了傩送叫她到楼上等爷爷的好意,傩送却毫不介意,还派了自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自此,在翠翠的心里便有了傩送的位置。二老对翠翠的爱更是矢志不移,即使面对王团总家一座碾坊的陪嫁,也不为所动,一心想得到翠翠爷爷那只渡船。两人互相爱慕,最终却无缘牵手,这的确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翠翠心里埋了爱的种子,第二年端午仍去看赛龙船,却不曾遇到出了船的二老,而认识了大老天保。心直口快的大老一句“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透出了自己对翠翠无限的爱慕。而且,很快大老便托媒人来提亲了,爷爷问翠翠的意思,翠翠却一心想着二老,一言不发。爷爷见问不出什么,只好打发了媒人上路。

后来,天保、傩送知道了各自的心事,这对难兄难弟竟同时爱上了翠翠!傩送提议二人轮流唱歌求爱。那晚,翠翠在梦中听到了傩送唱的歌。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决定乘船离开。然而,不幸船只出事,天保丧命。二老以为哥哥的死与翠翠爷爷的拒绝脱不了干系,于是,乘船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爷爷去世了,翠翠独自守着渡船,等着自己的心上人……

无疑,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真诚的,他们相互爱慕、彼此有意,却又或因为羞涩,或因为误解,失去了在一起的机会。他们这种纯真的、不染丝毫尘埃的爱情,犹如边城清莹宁静的溪水,从沈从文笔下缓缓流出,随着一个个误会的产生,看着两个彼此相爱的人越走越远,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像我一样为之叹惋。

翠翠与爷爷之间,天保与傩送之间,他们那浓浓的亲情,同样令我们赞叹。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两人相互关心、照料,生活平淡却又温馨。为了翠翠的婚事,爷爷操碎了心,而且总想把翠翠的意见放在第一位。然而,这过分的关心,换来的却是傩送及家人更大的误解。最终,翠翠一生的幸福,就只剩了漫长的、不知结局的等待。天保为了弟弟,选择主动退出;傩送为了哥哥,放弃了唱歌求婚的机会,并选择了逃避。看上去,这两份沉甸甸的亲情都没有得到好的回报,惟其如此,才更增添了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让我们的心为之颤抖,为之滴血。

读完《边城》,让我久久不忘的,还有那淳朴的乡情。爷爷与渡客相互推让船钱的画面,应该能让如今那些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人感到汗颜吧。爷爷死后,杨马兵主动留下来陪伴翠翠的画面,与那些人走茶凉,甚至落井下石的现象比起来,不知要高多少倍吧。天保遇难、爷爷辞世、傩送离开后,顺顺不计前嫌,执意要接翠翠到家中的画面,是不是跟那些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甚至恩将仇报的事格格不入呢?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

《边城》,代表着典型的湘西式的人生形式; 而翠翠,是沈从文对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惋。

读《边城》,我如同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无论是小说中的爱情、亲情,还是乡情,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篇9: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和审美情趣。”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构成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赞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语文教材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进行的。因此,在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的教学和教学的语言。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课文的美。

鲁彦的《听潮》脍炙人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作品展现了海潮涨落的风采,讴歌了大海的美,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个方面感受到落潮时的诗情画意,雅静而清丽、充满柔情的优美境界,体会到其曲径通幽,意境高远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接受美和鉴赏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汜桥怀张子房》一诗的体验时写道:“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

如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用沉凝、悲壮的语调有表情的朗读,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了,师生共同沉浸在缅怀周总理的情感海洋中,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分析课文,无论是描摹,还是评价,尽量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三峡》一文时,这样讲: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因为封建社会的三峡未经整治,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只船只与生命。虽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和滩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三峡的航线上。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的引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对生者的担忧,因而“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段生动形象,情理相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和今天,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其次,重视形象教学 ,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概念群”揉化在生动的形象中,鲜活的画面中,让学生在文学审美鉴赏中接受智育,才可能终生难忘。

例如,教学辛弃疾词作《西江月》时对“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这一名句,如果孤立的讲“明月别枝”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这个知识点,学生可能一时记住了,印象却不会很深。如果把这个整体画面中的有关“动静结合”美,“声情并茂”美点出,再引导学生进入那月色皎洁、清风徐徐的优美境界,领略那江南夏夜的迷人与活力。这时,再细细吟咏“明月别枝”中“别”字的意韵,效果、印象会大不相同。

二“以美引善”,求善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历来为人们重视,它要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年轻一代的情感,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完善他们美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但在实际的“文以载道”、“文以传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呈现僵化、片面化的现象。学生可以出口成章的背诵孔孟佳篇,但对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或许会不屑一顾;他们无不知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濡子牛”的诗句,但鲁迅先生根植于中国大地,热爱苦难的中华民族,也

有普通人向美向善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很难化为他们的动力;他们会从众多的选择答案中准确无误的判断出《背影》的主题思想,但对于每天得到的最深最真挚的父母之爱,却那样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羁绊和樊笼……避免这一现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语文教学中的“美善”统一。即把谆谆告诫的作品主题思想有机融化到循循善诱的艺术鉴赏分析中,通过艺术美的熏陶去实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杨朔的《荔枝蜜》是散文鉴赏的名篇,一句“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伟大的”的名言,蕴藏着“奉献”与“索取”的思考,“平凡”与“伟大”的辨证关系。如何让学生深入感受这一道理,平面的、机械的`传授显然令青少年生厌,而通过对散文意境美的描绘,尤其是引导学生沿着作者匠心独运的抒情线索:“厌蜂----好奇观蜂----叹蜂----敬蜂”,去领略其中的情感跌宕、艺术节奏,这个哲理就会在美的氛围中提升、凸现,在青少年无邪的心灵中涵养孕育,留下“美善结合”的深刻印象。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般渗入学生心田。

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用“蹒跚”一词来描写他的体态,教学中如果仅从语义的角度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蹒跚”就永远停留在“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这样浅层次的理解上。实际在这里作者用这样一个词不仅写出了老境颓唐半生惨淡的父亲对儿子厚重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困顿的怜悯及未能尽孝敬之责的愧疚:父亲蹒跚的背影远去了,去得沉重,去得拖沓,而在那蹒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挥之不去的苍凉和悲切啊!这种情感是内在的复杂的,并非每个初读的人都能感悟出来,因而离不开循循善诱和启发。

三“以美怡情”,在愉悦中求美。

语文教学应该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生动、最形象也最富于激情的。实践证明,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文学鉴赏型”教法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偏爱抒情文学作品。这样,给语文教学中的鉴赏美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潜力。语文鉴赏离不开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交流、共鸣。所以,上课时留心营造一种愉悦动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在教学内容的文学鉴赏愉悦中去求知、求美、求善,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

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齐诵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饱含深情地讲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了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优美的曲调能创造愉悦的氛围,能把学生带进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创造条件。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要求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精心

挑选古筝曲。该曲首先优美抒情,节奏舒缓,继而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当。学生也边读边听,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挚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竟慷慨激昂的吟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总之,“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文本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当仁不让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任务。

篇10:海洋文学文学鉴赏

海洋文学文学鉴赏

海洋文学,我认为就是那种渗透着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如果说凡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为海洋文学,将有“忽闻海上有仙山”之类诗句的《长恨歌》也归为海洋文学,那么,我想绝大部分西方文学作品都可称为海洋文学。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海或海的精神为描写或歌咏对象的文学作品,题材可能是海本身,如普希金的《致大海》(1824),也可能是其生活与海联系在一起并赋有海洋精神的人或物,如拜伦的《海盗》(1901)和高尔基的《海燕》(1901),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1952)、中国作家邓刚的《迷人的海》;第二个层次的作品是其主人公以海为生,其活动在海上或海岸,但作者没有海洋意识,作品所蕴含的海洋精神不明确,如日本作家叶山嘉树的《生活在海上的人们》(1926);第三个层次的作品,其文本提到海,但海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一个模糊的意象,或仅仅作为一个可置换为内陆的背景,如前文提到的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806),苏联柯涅楚克的《舰队的毁灭》(1933),日本作家水上勉的侦探小说《海的牙齿》(1960)。如果要把海洋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来研究,上述第一层次的作品才有真的研究价值,只有它们具有海洋文学的特质;而第三层次的作品最不具备海洋文学的特质,它们可以归入任何别的类型,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海洋文学;第二个层次介乎于第一个和第三个层次之间。

西方主要国家大多为海洋民族,它们的民族兴衰,时代更替,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锻造着海洋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在西方文学史上,古往今来一大批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他们留下的海洋文学作品,成为我们研究人类海洋文化、研究海洋人文精神的宝贵遗产。海,在西方文学史上,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人类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理念,对它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也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在古代希腊人的观念里,海是令人敬畏的,它蕴含着极大的破坏力,神话中的海神就是个暴躁易怒,心胸狭小,爱报复的家伙。这种形象反映了古代海洋民族生之艰难,以及对海的怨怼。在稍后的古希腊文学中,大海仍是有着变幻无常的风暴和巨大的破坏力的形象,如诗人阿尔凯奥斯(?-570)在《海上风暴》中所写的那样。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那些迷惑人心的、变人为猪的、吃人的妖魔,实际上就是诡谲多变、凶险四伏的大海的形象化。它们使俄底修斯失去了所有的战士,饱受磨难。对大海的这种认知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进现代文明。然而,也正是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试图认识大海,驾驭大海,并对此充满信心。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阿尔凯奥斯写道:

前浪过去了,后浪又涌来,

我们必须拼命地挣扎。

快把船墙堵严,

驶进一个安全港。

我们千万不要张皇失措,

前面还有一场大的斗争在等着。

前面吃过的苦头不要忘,

这回咱们一定要把好汉当。①

俄底修斯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意志力量挣脱羁绊,冲破险阻,回到了故乡。这表现了人类在大海面前的某种自信。

海的险恶、暴躁、神秘、变幻无常,使它对人类有着巨大的挑战性,海洋成了展开想象的翅膀、考验和显示人类意志力量的理想场所。人类经过历史上几个世纪对海的探索,到了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1719),海的形象一如既往,但人类接受挑战,顽强生存的自信心与日俱增。鲁滨逊有冒险家的胆略,更有实干家的生存技能,凭着他的坚韧意志,凭着他的海洋知识,凭着他勤劳的双手,在沉船落水后,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顽强地生活了二十八年,并建立起自己的家园。《鲁滨逊飘流记》是第一部写实风格的海洋文学作品。稍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中,海洋以其神秘莫测成为作者驰骋想象的理想空间,斯威夫特借虚构的几个海中王国来讽喻现实。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1798)中的海仍是诗人以优美的诗句营造想象王国的场所,诗人籍此演绎了一个善恶有报的寓言故事。人在大自然中(大海之上)是如此渺小无助,唯有神佑才可使他逢凶化吉。

十九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世纪,这个自由思想撞击新时代大门的世纪,这个母腹阵痛,新世界呼之欲出的世纪,海洋本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海洋已经作为一种审美形象进入文学,海洋精神得到空前绝后的张扬,海洋文学达到了繁荣的峰巅。英国诗人拜伦,被日本传记作家鹤见佑辅称为自由思想的化身,说十九世纪中叶的民族民主运动,“几乎可以说是从他所鼓吹所刺激的热情里喷涌出来的”(2) 。普希金在他的《致大海》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赞美拜伦:

……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啊,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象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③

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90-1917)第四章中写道:“我一直爱你,大海!在少年时期,/ 我爱好的游戏就是投进你的怀抱……”在他的笔下,大海威严、有力、粗犷,那是“波浪滔天的地方”,有着“剧烈的`风暴”。这样的大海,部分是“拜伦式的英雄”的精神投射,他们的孤傲、勇敢、他们对专制暴政的愤怒、反叛,都与海洋精神溶为一体。《海盗》(1814)中的康拉德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的典型。在拜伦笔下,大海的纯净、优美、自由,也与所谓的文明社会相对立,成为“拜伦式的英雄”的精神家园:

在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地泼溅,

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不受限,

……

我们过着粗犷的生涯,在风暴动荡里,

从劳作到休息,什么样的日子都有乐趣。④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稍后写下的咏海名作《致大海》(1824)中,进一步塑造了大海的自由品格,他称大海为“自由的原素”,用“反复无常的激情”、“任性”、“汹涌起来无法控制”、“倔强”等词句来描绘它;在诗中,大海也是壮美、有力、深沉的:它“滚动着蔚蓝色的波涛,闪耀着骄傲的美色”,它发出“悲哀的喧响”,诗人爱听它“阴沉的音调,悠远无尽的声响,”,“黄金时分的轰响” ⑤。

与后来的康拉德、麦尔维尔、杰克伦敦等人相比,拜伦、普希金对大海所作的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把握,人格化的描写。这种审美态度在十九世纪的另一个海洋文明大类-海洋童话中持续下去。海的神秘、奇妙、瑰丽,是童话作家钟情海洋的原因。远在北欧的丹麦作家安徒生(1805-1875)以其童话名作《海的女儿》丰富了大海另一个侧面的美。海之魂幻化成了一位美丽、善良、热情而沉静的少女,她为爱情而毁了自己的自然形体,终日忍受痛苦,而交流的障碍却注定了她悲剧的结局。这是一种哀婉的美。英国作家查理金斯莱(1819-1875)的童话名著《水孩子》中的大海,与冷漠的陆上世界相对,是个温暖的理想世界,小主人公汤姆在那里完成了他的人性塑造。意大利作家卡洛科罗狄(1826-1890)的《木偶奇遇记》也是一篇有关儿童品格培养的童话,它通过仁爱和亲情感化、以及惩罚与启悟,使皮诺曹在随心所欲、易受诱惑中学会自律。大海在《木偶奇遇记》中仅仅是冒险的场所。到本世纪初英国作家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1904),海洋才超越仅仅作为背景的地位,或不再仅仅用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作品的人物、主旨与海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彼得潘就是海的孩子,他禀有海的精神,任性、活泼、聪明、敢做敢为。作者的创作宗旨与《水孩子》相反,它并非劝诫之作,只是为了逗乐,或者不如说它有与众不同的劝诫意义:让儿童保有他们的天性,尽可能多地享受童年的快乐。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海洋文学作品中,海洋的审美特性与前期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童话迥然不同。无论世俗小说,还是严肃小说,都是如此。

海的神奇与险恶、海上生活的惊险,也使海洋成为通俗文学作品的理想背景。海洋通俗文学一般有历险、寻找(包括寻宝、寻人)、漂泊等模式,它们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传奇(罗曼司)与流浪汉小说的海洋版。《鲁滨逊漂流记》开历险文学的风气之先,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神秘岛》(1874)使鲁滨逊式的故事又多了一份神秘、若干悬念,历险者由个体变成了群体;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8)寻父,英国作家史蒂文生的《宝岛》(1883)寻宝;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海洋通俗小说的科幻门类,书中的尼摩船长是个海上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为了民族的仇恨而漂泊海底,这部作品的情节结构与流浪汉小说一脉相承。海洋通俗小说进一步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隋艳丽

篇11:文学常识鉴赏

关于文学常识鉴赏

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

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

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和贾岛,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

至圣孔子(圣人) 亚圣孟子 书圣王羲之晋

画圣吴道子唐 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文圣欧阳修 茶圣陆羽唐 药圣李时珍

医圣张仲景东汉 草圣张旭唐

药王孙思邈唐 田园诗人陶渊明晋

诗歌之父屈原战国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篇12: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和审美情趣。”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构成了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赞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语文教材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进行的。因此,在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的教学和教学的语言。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课文的美。

鲁彦的《听潮》脍炙人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好素材。作品展现了海潮涨落的风采,讴歌了大海的美,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个方面感受到落潮时的诗情画意,雅静而清丽、充满柔情的优美境界,体会到其曲径通幽,意境高远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接受美和鉴赏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汜桥怀张子房》一诗的体验时写道:“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

如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用沉凝、悲壮的语调有表情的朗读,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了,师生共同沉浸在缅怀周总理的情感海洋中,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分析课文,无论是描摹,还是评价,尽量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例如

[1] [2] [3]

篇13:红楼梦文学鉴赏

红楼梦文学鉴赏

中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 爱情 爱情》,部部皆是精彩绝伦之巨著,最吸引我的非《 爱情 爱情》莫属了。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

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后吐血身亡,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香消玉殒,贾宝玉悲痛欲绝,从此心灰意冷,遁入空门。《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 爱情 爱情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

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 爱情 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 爱情 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

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曹雪芹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文学巨著。我们在磋叹惋惜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仍在发光的思想,正在离我们这个时代渐行渐远,早从书中不可弥补的疑难断层开始,它已经在做这种反向运动。

篇14:文学鉴赏散文

文学鉴赏散文

文学是需要鉴赏的,看看下面的文学鉴赏作品吧!

又是一年摆冷细【1】

午后与妈妈泡了一壶老家的红茶,朋友送的,据说很不一般。酒红色的茶汤看起来非常吸引,馋得我忍不住连喝几口,整个人立时暖洋洋的,阵阵的茶香袭来,母女俩的心似乎早已徜徉在千里之外那片傣乡的土地上了。

“又是一年摆冷细!这日子,过得可真是快!”

“摆冷细?”妈妈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傣语,弄得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见我不解的模样,妈妈嗔怪道:“在城市住得久,你都把老祖宗的节庆给忘了!咱们的‘摆冷细’不就是汉人的春节吗!”

我赶忙笑说,没忘没忘!‘冷细’就是傣历四月,‘摆’在此就是盛会之意,对吧?四月的盛会!真是妙极!让人一听,顿时心生强烈的向往之情!

眼前一下子现出过往节日的种种画面,在这寒冷的冬日午后,重让那些渐远的记忆在心里温暖地走一遭吧!

故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我国傣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唱的就是德宏这片神奇的土地。

据文献记载,德宏傣族分为‘傣德’和‘傣勒’,即水傣和汉傣两种。

‘傣德’意为水源下方的傣族,又称水傣,主要分布在今瑞丽市和芒市遮放坝尾,为德宏本土居民,在他们身上,保持着更多傣族古老的传统习俗。

如建筑上仍然使用“干阑”式竹楼;着缅装;人名无姓氏,男女孩都以长幼顺序取名:男孩依次叫岩、依、散、俄…女孩依次叫月、玉、安、艾、娥…。

‘傣勒’意为水源上方的傣族,又称为汉傣,过去分布在‘傣德’以北靠近汉族的的地方,吸收了较多的汉文化成份,因此服饰与‘傣德’有所区别。

傣族世世代代信奉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使用着历史悠久的傣文。

饱受中原黄河文明与印度恒河文明的滋养,傣族创造了绚丽多姿让人惊叹的民族文化,她拥有自己的宗教、年历、民俗、语言、文字、戏剧等等…傣族叙事长诗有五百五十部之多!这些作品皆是数千行、数万行的宏篇巨著。

从世界文学史上看,中世纪欧洲产生叙事诗最多的法兰西,也只有一百多部,可见傣族叙事长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一座宝库。

德宏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马向东在其着书中对傣族的形容可谓绝妙:像纯洁而平缓的流水,宽的地方能通过,窄的地方也能通过,体现出一种温文尔雅、从容不迫、与世无争的姿态。

傣历与汉族的农历相差四个月,汉历的大年初一相等于傣历的四月初一。

每到傣历三月底,只要走进傣族村寨,便会看见袅袅炊烟从屋顶升起,听到此起彼伏‘咚咚咚咚’的美妙声音,再伴随着一阵阵扑鼻而来的糯米清香,让你轻易便迷失在竹林和大青树围绕的寨子里…

那时,家家户户都得赶着在‘摆冷细’之前用脚碓将糯米粑粑舂好,脚碓的形状像一个睡倒的十字架,地上挖个坑,用水泥砌好,磨得很光滑,就像一口有底的井,将煮好的热腾腾的糯米放到石碓里,人在一端用脚大力“咚咚咚”地踩。

还记得总是坐在外婆的筒裙里小荡着秋千,流着口水兴奋地看婉晏(小姨)在那快乐地一下一下踩着石碓。

有时,她会将还在石碓里舂着未成形的糯米粑粑随手扯下一团放在手心,再用小铜勺舀一勺红糖酥子做馅,搓成团团,就像一个巨型的汤圆,酥子在滚烫的粑粑里化了开来,一口咬下去,香喷喷的酥子顺着嘴角慢慢淌下来,烫得人燎心燎肺却又美得人欲罢不能,那样的人间美味呀!成年后的我再也没有尝试过!好玩的是,每次小姨带着我们偷吃粑粑,外婆都要叽里咕噜咒一番,按傣族的习俗,做好的第一块粑粑是要先给家里的看门狗吃的。

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忠实的狗曾对傣族的祖先有恩,所以祖祖辈辈都要回报;二据说是让狗吃了第一块粑粑,走到哪里,都不会被狗追咬。

估计第二种说法有些水分,我偷吃了那么多第一块,到哪也没见狗儿咬我,都还直冲我摇尾巴呢!

傣族的习俗,初一这天一大早,天还未亮,小仆少(小姑娘)、小碧朗(小媳妇)便争先恐后地到寨子里的井边抢挑第一担水,谁抢挑到第一担,那她这一年就顺顺利利,心想事成,傣话称为‘入里今旺’,意为好吃好在。

女人们还得带上自己舂的粑粑和镍币供奉井神,粑粑放在井边,镍币扔到井里,傣家的水井建得很别致,像一座凉亭,水深约一米,因此总能见镍币在清澈的井底闪着银光。

初一这天,寨子里的老人都会带上鲜花和供品上奘房(寺庙)礼佛,为儿孙祈福。

这天还有许多习俗,比如不能动刀,一般就吃软米饵丝、米线或糯米粑粑;不能扫地,据说会将财气和运气扫走;更不能串门,孩子们一早要乖乖在家跪拜长辈,逐一接受老人的新年‘阿佐’(祝福)。

初二,便开始走村串寨,遍访亲戚。

记得小时候与妈妈徒步走到十几公里外的寨子,去跟亲戚们拜年,回程的竹背篓里总是摆满了数不尽的好吃的东西。

这个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小仆少(小姑娘)、小仆冒(小伙子)盛装相约去赶摆,到环境清幽的竹林中对歌、丢包——用色彩鲜艳的布料缝制成巴掌大小的布包,里面装上沙子,男女各站在七八米之外相互抛掷,接不到就算输,对方会跑来向输家要礼物。

若姑娘对小伙有意,就存心不接,故意频繁地让小伙来要礼物,以增加双方接触的机会。

当双方都感到情投意合时,小伙就用手织毛毯将姑娘裹在里面,双双到僻静的地方互诉衷肠。

儿时总奇怪怎么会有四条腿一个头的怪物?!试过撅着屁股弯着腰拼命从四条腿的毛毯里往上看,还没看出端倪,已被妈妈一面呵斥着一面拉走了!小仆冒‘猎少‘(追女孩)的方式还有打土电话,土电话非常有趣:把猪膀胱分别蒙在两个竹筒上,用涂过蜡的棉线相连,男女各躲在相隔一二十米的树丛下,对着竹筒唱情歌说情话,这样可说一些当面不好意思说的话,避免羞涩带来的尴尬。

直到十五,‘四月的盛会’差不多接近尾声,‘摆冷细’的热潮也渐渐消褪。

时至今日,傣族许多传统的习俗依然留存下来;亦有不少珍贵的民族文化只能在文字堆里和记忆中去找寻。

我认为,我们应该清楚自己的民族文化究竟应该扬什么,弃什么,保留什么,创新什么?一个优秀的民族,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增长,更应体现于精神文化的发展。

茶叶苗招惹谁了?【2】

千年古县,田园松阳,漫山遍野,茶叶飘香。有位茶农,叫毛毛女,四十来岁,因长年辛劳,皱纹过早地布满了整张脸,脸上还刻画了执拗的性格。

初春的阳光刚刚露脸,毛毛女就来到茶叶田,看到茶叶苗亭亭玉立,长势喜人,金色的叶片,迎风摇曳,就像看到了一个个希望。忽然,她停止了脚步,目光呆滞,脸色发青。

怎么啦?原来,她发现,有四株茶叶苗直挺挺地躺在泥土之上,根须朝天,在太阳底下打蔫,旁边还有脚印呢。这茶叶苗招谁惹谁了?捶胸顿足、谩骂诅咒,之后她报了警。

江南派出所接着。年轻的值班民警跟我说:“师傅,毛毛女报警,说她田里的茶叶苗被人拔了,怎么处理更好?”我回答:“这个毛毛女,我是领教过的,此人矫情,必有江湖。我们要迅速出警,及时受案,严格程序,动作到位。行动要高调,让农民看得到、看得明白。”年轻民警说:“我懂了。”

很快,案发的田片,警察来了一波又一波,拍照,勘验,询问群众,甚至连警犬都上阵了。附近干活的.农民看在眼里,好奇在心里,都在打听:警察,你们玩的是哪出?

警察说,事情是这样的——

毛毛女的茶叶苗被拔了,警察在调查。

有人说:“瞧,派出所对农村和农民多么重视啊,谁手脚不干净,该收手了!”

也有人质疑:“四株茶叶苗,如此兴师动众,难道是金枝玉叶?”

问得好!四株茶叶苗,是什么概念?

被拔的茶叶苗,叶片金黄色,叫黄金叶,市场价每株五毛钱。平常,农民遇到类似情况,也许连案都懒得报。

毛毛女认为,这不是茶叶苗值多少钱的问题,关键是“老骨头”存心不让她活,这次算计的是茶叶苗,下次就会暗算她的性命呢!派出所必须把“老骨头”抓起来,否则就用命去拼。

民警劝导:“已受案,在调查,会给你一个说法的。千万别冲动,否则要出事。”

那“老骨头”又是谁?

此人吴菜菜,七十岁,性格孤僻,嘴不饶人。她与毛毛女,好像上一代就结怨了,明争暗斗,一见面就争吵,谁都不认输。派出所出警无数,一着不慎,就被投诉。

懂了,我懂了,茶叶苗,就是她心目中的“钓鱼山”。所以,只要报警了,我们当民警的就知道该怎么办!

领导很重视,民警蛮拼的,调查在继续。预料之中,江湖还是起了风浪。

第二天早上,毛毛女去坑埠头洗衣服,撞见了吴菜菜,衣服也没心思洗了,破口大骂:“拔茶叶苗的人要遭雷劈死!”。

“你骂谁?” 吴菜菜也不傻,一听即懂。

“我就骂你,你敢在菩萨面前对证吗?”

“怎么不敢!”

旁边刚好有个地母庙,两人赌气进庙,上香、跪拜、对质、发毒誓。当然,地母娘娘也解决不了问题。走出庙门,她们就打了起来,吴菜菜吃了亏。

吴菜菜也不是省油的灯。她不报警,不去医院,蓬头垢面,浑身贴满止痛膏,叫众亲戚抬到毛毛女家,哭天喊地,闹个鸡犬不宁。

真是吓死宝宝了,辛苦的当然又是民警。

第三天,吴菜菜去住院。毛毛女怕理亏,直奔纪检督察,干嘛?投诉!

紧接着,毛毛女请的律师杀到:强烈要求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指责民警查处不力,导致矛盾升级,争吵、打架、闹事连续发生。还说:如处理得不满意,就直接找局长、去上访!

民警工作主动,步步到位,并无纰漏,更无差错。几经折腾,他们就是找不到破绽。毛毛女无语。律师自言自语:我说奇了怪了,拿上访材料挨家挨户去联名,村民不肯签,原来是有原因的。

工作进展顺利,冤结随之解开。

那年轻民警笑问:“师傅,刚接到报案时,你就知道必有江湖,为什么?”

我讲不出大道理,吟诗一句:察落叶而知秋风,试春水而知冷暖。

霾是故乡浓【3】

深冬季节,我在海南耽搁了几日,总有些若有所失的惆怅。今夜山雨初歇,月华如昼,我忽然怀念起故乡的霾了。

故乡邯郸的此时,正是品霾的好季节。约三五好友于高楼平台,一壶老酒,半根驴肠,远眺古城奇霾。放眼处莽莽苍苍,天地一色,偶尔露出远处高楼塔尖,依稀海市蜃楼。扑面不湿,入鼻欲塞。大街上但闻车马喧,不见行人面,如借时空隧道进入科幻世界。

霾,是邯郸名片,是一道让人刻骨铭心的风景。

北京的霾我是领略过的,架势很大但温温吞吞,来势凶猛却回味不永。

少了邯郸老霾的回肠荡气和沉稳老辣。

到底建都历史太短,行家一眼就知底蕴尚薄。

就像刚出徒的裘派花脸上台吼几声,虽底气十足,然少了裘盛戎的厚重韵味。

上海也是有霾的,太淡,太拘谨,太细腻,正如他们的小资情调,远不如邯郸的霾更醇厚,更上鼻,吸一口是一口,痛快酣畅,大有慷慨悲歌的豪气。

至于石家庄就更不入流。

其霾貌似浓厚,略一过鼻,掩不住的泥土气息,且不具层次。

邯郸毕竟是钢都,霾里都满是金属含量带给人的现代感,吸着充实,踏实。

篇15:经典文学《红楼梦》诗词鉴赏

经典文学《红楼梦》诗词鉴赏

一、红楼梦诗词《薛宝钗咏白海棠》鉴赏

薛宝钗咏白海棠

作者:曹雪芹

原文: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释:

①珍重:珍视,看重。芳姿:美好的姿态,指花容。

②手瓮:可提携的盛水的陶器。

③胭脂:即胭脂红色。洗出:洗掉所涂抹的而想出本色,北宋人梅尧臣《蜀州海棠》诗:“醉看春雨洗胭脂。”秋阶:秋天的台阶。影:指海棠花姿。冰雪:比喻刚洗过的白海棠凝聚着露水像白雪一样。露砌:洒满露珠的石砌台阶。魂:指海棠花的品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刚浇上水的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一样,在秋日的台阶上映出了她美丽的身影;又好像在那洒满露水的台阶上招来洁白晶莹的冰雪做她的精魂。

④玉:指白玉一般的海棠。痕:就玉说,“痕”是瘢痕;以人拟,“痕”是泪痕;其实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此句的意思是花儿愁多怎么没有泪痕。

⑤白帝:即西方白帝白招拒。是神化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晋书·天文志》:“西方白帝,白招矩(矩亦作拒)之神也。”秋天叫素秋、清秋,因为它天高气清,明净无垢,所以说花儿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全凭自身保持清洁,亦就海棠色白而言。凭:程乙本作“宜”,不及“凭”字能传达出矜持的神气。

⑥婷婷:挺拔舒展、苗条秀丽的姿态。

赏析:

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李纨评此诗第一,就是因为“这诗有身份”。

二、红楼梦诗词《螃蟹咏》鉴赏

螃蟹咏

作者:曹雪芹

原文: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注释:

(1)铁甲长戈:比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见《陈随隐漫录》。

(2)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3)“多肉”句:即“更怜卿八足多肉”。上一联已说螯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爱。卿,原本是昵称,这里指蟹。

(4)“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兴。

(5)兹:此。佳品:指蟹。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佳节:指重阳。

(6)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赏析:

而且,这种情况也不只限于正面人物。第二回贾雨村闲谈之中所发的“正”“邪”二气的大议论即其例,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小说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话,就是众人的评论:“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里明白地告诉读者,咏蟹诗一是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二是旨在骂世,借咏蟹的诗来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篇16:周密《观潮》文学鉴赏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写作特点

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2.描写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相关专题 文学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