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教育随笔

阿星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阿星啊”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教育随笔(共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成功人士和有犯罪记录的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两个关于分苹果的故事,让他感慨万千。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说: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大小小的苹果,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了。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

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就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不择手段,直到最后被送进了监狱。一个成功人士说:有一天,妈妈给我和弟弟分苹果,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你们每人负责修剪一块草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于是,我和弟弟比赛剪草,结果我得到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从此我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以上二个故事中,同样是分苹果,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要真正做到科学的爱、理智地爱却又是不容易的。父母的观念不同、爱的方式也就不同,在我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主张大人“放手”小孩“动手”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实践中我体会到:独立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

第一、孩子能够做的事决不包办,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是我女儿小时候常挂在嘴上的。我很早就培养女儿自己吃饭、自己洗脸等生活技能。从她上托儿所开始,我就让她自己吃饭,尽管吃得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饭粒,我也坚持让她自己吃,慢慢地她就养成了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那种孩子前面走、大人后面跟着喂饭的镜头在我孩子身上从没有出现过。孩子自己洗脸洗脚的时候,我怕倒水时被热水汤着,我就特意为她准备了气压水壶,只要手一按热水就出来了,既方便又安全。就是这样,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女儿能做的事我就决不代劳。

第二、孩子不会做的事学着去做,养成孩子为家服务的习惯

做家长的不要老是认为孩子小,不会做事,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我做家务时总要请女儿帮忙,如晒衣服时叫她拿衣架、吃饭时请她摆碗筷等等。女儿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到楼下小店去买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每次买回家后,我会及时地表扬她,再请她说说买东西的过程,提高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孩子学做事的时候,由于能力的限制往往好心做了坏事,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发脾气。记得女儿第一次学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我安慰她 说关系的,并告诉她只要经常洗,就能洗得又快又好。果然以后经过几次练习她就学会了洗碗的技能。有了女儿的帮助,我轻松了许多。

第三、孩子碰到困难时自己去想,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孩子受益终身。当女儿碰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她自己解决,比如她作业时遇到不会写的字,我就让她查字典,有时女儿怕麻烦,叫我写给她看,我会为难地说:“哎呀,妈妈也忘记了,你快查一查字典,然后来告诉妈妈是怎么写的。”女儿听我这么一说,就积极地、愉快地去查字典了,查到后还真的要来教我怎么写,我也就虚心接受,这时,她会很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在孩子的学习上培养她独立作业的习惯,在生活中锻炼她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有一天早晨,女儿跑到校门口时发现自己忘戴红领巾了,这可怎么办?我让她自己想办法。结果她在校门外和同学商量好,叫同学进校门后解下红领巾,再从围墙那边递给她。我觉得这个办法还是挺有创意的,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协商,请求别人的帮助等一些交往的技能,即时地解决了实际的困难。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做、去尝试,去体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五、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些空闲来自由安排。只要真正按照陶行知老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去做,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更棒!

篇2: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位母亲为她23岁的儿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教育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靠近洗碗池?”母亲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说:“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

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想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的时候,您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您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了。”

在母亲的无微不至的“爱心”中,孩子一次次地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最后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丧失了,他今后将怎样面对生活呢?

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现在多数孩子的自理能力太差。小学生上学放学,要父母接送;大学生的蚊帐要让父母帮着挂,衣服被子要带回家让父母洗,没有父母在身边就什么都不会,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在我们身边。

如今许多中学生和不少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岂止是不会洗衣服、叠被子,更甚者,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一个人出门在外时,什么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简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从学校的七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当时,他的父母正特意从家里赶往学校,准备在附近租房子陪读一段时间。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原因仅仅是生活不能自理。从小,家长们关心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因为过分强调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一个人来说,掌握充足的科学文化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欠缺道德修养、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生存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就是再有才华,也算不上一个高素质的人,更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试想一下,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将来怎么能有所作为?

所以,对于孩子,父母就要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做不好弄伤了手脚,于是便替孩子做,或是在孩子做错了事情以后就训斥一顿,这样做只能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依赖性越来越强。

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是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篇3:爱心教育对孩子重要性教育随笔

爱心教育对孩子重要性教育随笔

首先是激发幼儿的感恩意识。

孩子小,缺乏爱心,错不在孩子,主要是成人,没有让幼儿学会感激他人、关心他人。因此,应让幼儿了解什么是爱心,教育者要通过故事、儿歌、歌曲等形式丰富幼儿的认识;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来体会爱、表达爱。不仅爱自己,重要的是爱他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重要的是让幼儿不但懂得道理,而且会做。如:小伙伴跌倒了,扶起来,并给以安慰;帮同伴扣扣子等。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植物角种植蒜苗、白菜、花生、向日葵等;在室内饲养各种小动物,如:小蝌蚪、小鱼、小乌龟等。让孩子来喂养、认领、照顾它们,孩子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体验到关爱小动物的.快乐。事实证明,让孩子喂养小动物对孩子爱心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可利用各个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对幼儿进行爱妈妈教育,教师可通过具体事例,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并体验妈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激发幼儿对妈妈的情感;重阳节时,教育幼儿更加懂得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并且体会到:关心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家园配合,教育一致。

对孩子来说,班主任、教师有时要经常换,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辈子不会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农民种地,需要学习、培训,庄稼才能长好,才有好收成;作为家长,更应该需要学习,才能教育好孩子。

一)学会接受爱。

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通通都得给他。遗憾的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这样做,就等于是把一种全然错误的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他以为他能够为所欲为地呼风唤雨;长辈呢,就该事事让步,时时让路。新加坡作家尤今讲过

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很值得大家学习。有一次,家里买了一只鸡,两只鸡腿闪着碎钻似的油光。稚龄的孩子,手中拿着叉子,仰着头,问道:“妈妈,谁吃鸡腿?”我(尤今)一面把鸡腿扯下来,一面应道:“上一回,是你和弟弟吃;这一回,轮到我与你爸爸吃。”说毕,便快乐地把肥嫩的鸡腿分别放到自己和枕边人的盘子里……

(二)要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做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有一个故事我印象很深,大意是说,有一对夫妻,赡养着一位老人,是孩子的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父母嫌脏,从不和老人一起吃饭,并准备了一个破木碗给老人用。后来老人去世了,父母把碗扔掉,孩子见了,马上拾起来,父母不理解,问孩子这是干什么?孩子说留起来,准备父母年老了用。父母顿时瞠目结舌。个中的滋味只有自己体会。

(三)在一日生活中,教会孩子如何表达爱。

在家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爸妈下班回家,给爸妈拿拖鞋;和爸妈拥抱;给爸妈倒水、捶背或讲故事、唱歌等。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父母,既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外出活动时,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时家长可对孩子说:“你看,奶奶年龄这么大,站着多辛苦,多累,给奶奶让个座吧”。当孩子表现出关心、呵护、帮助他人等爱心行为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进行心理上的强化。

(四)做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

不能让孩子“一个小宝两个样”。孩子有了爱心,学会回报,从小处说,是为我们自己;从大处说,是为国家培养有用、栋梁之才。有人说,家园合作得好,定会事半功倍;家园合作不好,则会事倍功半,这话不无一定道理。

篇4:孩子独立饮食习惯应早培养

孩子独立饮食习惯应早培养

让孩子学会吃饭,不仅是宝宝健康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发展孩子手的小肌肉动作能力,培养他独立生活和责任感的重要课堂,也是培养自信心第一课。许多孩子从小不好好吃饭,每餐靠大人喂,或者边玩边吃,跑来跑去大人追着喂,有的家庭为此伤透脑筋。怎么哄骗、威逼、利诱、打骂的手段都用上了,孩子还是不好好吃饭,或者挑食、厌食。

8月7日,记者在翰府幼儿园.成长中心看到一个班级的孩子正在吃晚饭,老师们把饭盛放好后,小朋友开始自己用餐。该园的张院长告诉记者,让孩子独立的吃饭,也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培养。

“来幼儿园之前,在家里吃饭都是父母喂着她吃,上了幼儿园后,回到家里都是提出要自己吃。”一位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告诉记者。

“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在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如爱说”我“,”我来“等字眼。他们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学会走路的同时,他们开始想学着吃饭,而且要自己拿着汤匙吃,不愿得到大人的帮助。”张院长指出: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便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长此以往,孩子往往形成依赖性人格。一般说来,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

采访中,记者也看到,小班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饭桌上多少都有一些饭菜洒落,汤汁溅在周围,可是,幼儿园的老师还是鼓励孩子自己吃,夸奖孩子吃的真好!

幼儿教师刘老师说:\"一两岁的孩子由于动作协调性较差,刚开始学着吃饭时,常会搞得汤汁四溅,饭粒满身。这时家长和老师都要鼓励孩子,这是孩子会由此产生成就感,鼓励孩子做好这件力所能及的事。

贴士:

第一,家长要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或玩玩具的习惯。

第二,正确认识孩子吃饭的问题,既不要批评打骂,也不必过于心急。

第三,就餐气氛要轻松愉悦,吃饭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谈论哪些食物好吃,哪些有营养,唤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第四,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如果孩子一时不想吃,过了吃饭时间可以先把饭菜撤下去,等孩子饿了,有了迫切想吃的欲望时,再热热给他吃。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吃饭了。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家长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篇5: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注意事项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注意事项

首先独立生活能力包括:

独立意识,即孩子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自理能力,即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好习惯的养成。

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即有关学习生活的常规知识,比如整理书包、课本,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等。

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即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有关劳动技能,比如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子、煮饭等。

当然,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需要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

同时,在其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有耐心。

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犯很多错。比如孩子刚开始学穿衣服时,可能会穿的很慢,还可能会把衣服的扣子系错。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失败就对他失去信心,应该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并及时给予鼓励,耐心地进行帮助。

2、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要妄想孩子在短时间内就具备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独立性也不例外。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1岁半左右,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独立吃饭;到两岁半时,就可让孩子自己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3、通过游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比起生硬的说教,生动的游戏显然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如,教三四岁的孩子洗脸,可以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我们比赛看谁洗脸洗的又快又干净,好不好?”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这样,孩子不仅不会产生排斥心理,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持之以恒。

好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时,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家庭,家庭成员的意见不统一,如,父母要孩子自己做,爷爷奶奶却要帮着包办,这也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家长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条件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4、对孩子晓之以理。

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首先要培养他的独立意识。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应该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自己要想办法解决。

篇6:孩子独自睡觉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科学上讲,宝宝独自睡觉是有好处的,长期与大人同睡并不是很好,假使与大人一个被窝,大人身上的病菌容易传染给宝贝,尤其是皮肤病和呼吸系统等疾病;有时父母翻身或动弹时还会惊醒宝贝,影响睡眠质量。

孩子独自睡觉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3岁之前分床睡眠的好处:

克服心理障碍:分床睡眠有助于孩子面对常见的恐惧心理(如怕黑、怕怪物、不敢独睡等等),让孩子逐渐养成勇敢、不怕困难、不依赖他人等良好品质,并学会从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安全感。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分床睡眠,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的“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也更有保障。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分床睡眠可使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并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对其他的行为规范也更易接受。

婴儿期

具备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宝宝出生前,就布置好色彩斑斓的婴儿房,从一降生就培养宝宝单独睡的习惯。刚出生的宝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习惯,所以习惯的培养比较容易。但新爸妈可能会对单独睡的宝宝很不放心、也不忍心,宝宝的单独睡计划也许因这种原因半途而废。所以,想让宝宝单独睡,新爸妈首先要战胜自己。

妈妈技巧:经常让宝宝听到你的声音

安全感是宝宝自己睡的前提。4~6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对周围环境有所响应,从这时开始,对父母的离去或独自一人会产生紧张的情绪。这时,无论父母在家里的哪一处,都要让宝宝听见你的声音,让他知道你就在附近;对宝宝的情绪反应随时做出响应,只要让宝宝有充分的安全感,他就会乐于单独睡自己的小床。如果妈妈为方便喂奶,并且减轻夜间育儿的麻烦和孩子的恐惧,父母可以先把宝宝的小床放在大人的卧室,观察一段时间,感觉没问题了,再让宝宝睡自己的房间。

低幼期

2~3岁的宝宝能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自我意识开始一天天壮大,能够初步地照顾自己,很多事喜欢自己来,做什么事情都很投入、很认真,最不喜欢别人插手他的“工作”.这恰是培养孩子从行为到心理独立的好时机,最好能让宝宝“独霸”一张床,让宝宝顺利摆脱对父母或者照顾者的依赖。

一般而言,最好在孩子3岁之前与父母分房分床睡眠。因为孩子到3岁左右时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与父母同床睡觉,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发展,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妈妈技巧:给宝宝布置一个他喜欢的“窝”

如果宝宝有单独的房间,最好把房间装点得色彩斑斓、童趣温馨,墙上贴一些宝宝的照片和他喜欢的动画人物。

妈妈更可以在小床及其周围独具匠心,比如把小床布置成小船、军舰、大汽车或胖胖熊等有趣的形状,周围挂上卡通小动物、小玩具、漂亮的贴画等做装饰,再把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摆在床边,告诉他,小动物是他的保护神。必要时可以给宝宝一个能抱着的毛绒玩具,也可以给宝宝讲故事或轻拍宝宝进行诱导睡眠,使宝宝有安全感后能安静入睡。

中幼期

3~5岁这个时期的宝宝非常在意语言和感情的交流,常常会在入睡前黏着爸爸妈妈,还会试图“赖”在爸爸妈妈的大床上,不会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独自去自己的房间和小床。有时甚至需要爸爸妈妈软硬兼施。

妈妈技巧:睡前故事加晚安

和宝宝分床的最初阶段,父母在宝宝睡前多陪他一会儿,讲些好听的故事或读孩子喜欢的书,也可和宝宝一起听配乐童话故事,或放一段轻松、优美的音乐。之后,平静地和宝宝互道晚安,再和宝宝一起向娃娃、玩具、宠物说晚安。这样的仪式,将让宝宝有更多的安全感,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宝宝心情放松,产生想睡觉的感觉。

大幼期

宝宝5~6岁的时候,性格特征已显出端倪,自立和自理的本领都大大增加。顺应他的个性,适时地加以鼓励、引导,宝宝头脑中的独立意识就能发挥出来,做起事来像个小大人,有时候他甚至可以做得比大人还好。这时候父母完全可以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宝宝在自己的小房间独自睡了,最起码也该睡自己的小床。如果这时候还不放手,仍让孩子和父母睡,他会很自然地把这种“依赖”看成必然。

妈妈技巧:变换小床位置增加新鲜感

可以带宝宝到已分床睡觉的亲戚朋友家串门,在征得同意后,参观小主人的床,爸爸妈妈有意识地当着宝宝的面询问小主人跟谁睡,并作出惊喜的样子说:“你真行!一个人睡一张床,像个大孩子了。”顺便也可以夸夸小床柔软、漂亮。

这时候,孩子会因羡慕觉得“我也应该有自己的床”,并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也长大了的样子,父母则可趁热打铁鼓励孩子单独睡一张小床。还可尊重宝宝的愿望,不断变换小床的布置,让孩子总是充满新鲜感。

篇7:北美父母怎么培养独立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成为独立和自食其力的人。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依靠父母喂养他们,清洗他们,带他们走动,所以他们离不开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尽管他们的生活变得非常越来越独立,但他们仍需要父母的爱,父母的保护,指导和支持。当孩子到了青春期,走向成年,他们在生活各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独立性,不再依赖父母。孩子幼年这种走向独立,和父母分离的过程,为孩子走向成年期做好了准备。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没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那么孩子往往会过多与依赖父母,成为依赖型的孩子。依赖型孩子和独立型孩子有些什么特征?

依赖型孩子

依赖型孩子的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些父母喜欢控制孩子,常常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心理。他们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欲求,使用控制和胁迫的方法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以确保自己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导者。依赖型的孩子有以下一些特征:

需要有外部动因才能完成任务。

孩子的幸福感来自于外在的肯定。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情感,行动没有很强的责任心。

没有良好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

无法成为良好的决策者。因为孩子的想法经常受到父母的左右,而他们的父母通常不愿征求孩子的意见,自以为只有自己才能为孩子作出最好的选择。

独立型的孩子

独立型孩子和依赖型孩子有一些本质的不同。独立型孩子,他们有自己能够照顾自己的信念和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父母常常赋予孩子自由,只为孩子的生活目标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和积累重要的生活经验和技能。独立型的孩子有以下一些特征:

具有内在动力,因为他们有自信,能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满足感。

具有自由选择探索事物的.机会和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父母对孩子采用适当而有节制的外在奖励手段。

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合作而不是父母控制型的关系。

良好的决策者。因为他们在父母的支持和引导下自由选择有为自己的做决定的能力。

篇8: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一、养成“自己做”的生活习惯

孩子满岁后,就应该让孩子养成“自己做”的生活习惯,例如:让他自己吃饭、整理玩具等。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养成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习惯,而且还可以让孩子借此探索与学习,一举两得!虽然有时候孩子可能做得不好,但还是应该让他学着自己做才对!

二、培养“观察、思考”的能力

在孩子养成自己做的生活习惯后,接下来就应该培养孩子“观察、学习”及“思考”的能力,从而打下孩子内在人格独立的良好基础。

三、激发“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生活中,多引导孩子做创造性思考,例如询问孩子“杯子除了用来喝水,还可以有哪些用途?”等问题,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内外兼具之后,接下来就是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让孩子将来面对问题时,能够自己思索解决的方法。

四、建立“是非对错”的判断力

为孩子选择一些具有是非意涵的小故事,在说故事的同时引导孩子思考其对错,建立孩子对是非判断力。当孩子已具有以上三大重点物质之后,便算是具备了独立、自主的性格雏形。

篇9:北美父母怎么培养独立的孩子?

让孩子从小做自己的事

通常从宝宝出生开始,北美父母就训练孩子独立睡觉,渐渐地让孩子独自玩耍。

我校生物系的秘书Mandy(曼荻)有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Alec(艾里克)。Mandy还在休产假,但时不时,会带着孩子一起散步到学校。前两天,我们又看到坐在儿童手推车中,自己抱着学饮杯,津津有味地喝水的Alec,在妈妈的带领下,到附近的小池塘散步。在北美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吃,从让3-4个月大地宝宝自己捧着奶瓶喝奶,到6-7个月的宝宝自己抓着塑料小调羹吃辅食。尽管有时候,孩子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绝不喂。

在为幼小的孩子做事时,北美父母常常放慢速度,让孩子仔细观察自己是怎么做的,以便让孩子学会做事的方法。比如:父母在给孩子穿衣服时不要一下就帮孩子穿上衣服,而要边说明,边一步一步地演示给孩子看。先教孩子识别衣服的正反面,让孩子先把右手伸进一个衣袖,再把左手伸进左边的衣袖,然后调整衣服的位置。衣服穿在身上之后,父母可以教给孩子如何系钮扣。通过父母明确仔细地说明,孩子学会自己做事。

让2岁的孩子自己穿衣服,要比父母帮孩子穿衣服可能会多花两倍的时间,或者让2岁的孩子自己爬进车子,坐进安全椅会减慢父母的出发时间。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做事太慢,与其让孩子慢慢地完成一件事情,还不如自己做来得快。

而在孩子做事时,北美父母常常耐心在一旁目睹,并尽量克服自己把孩子在做的事情抢过来,帮忙完成的心态。如果孩子做错了,他们问孩子是不是愿意重新试一次。如果孩子愿意,父母再给孩子演示一遍,如果孩子不愿再试,那也没有关系,明天再来。

北美父母通常认为在孩子向父母寻求帮助之前,要避免抢先帮孩子完成。否则孩子会养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只要通过对孩子不断的训练和鼓励,孩子慢慢地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这时北美父母只在孩子身边看管,让孩子自己操作就行。随着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增多,他们对的独立做完事情的自信心也越强,这样就达到了北美父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的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北美父母不常事事围在孩子身边给他们做的原因。

在北美,父母坚信,与其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事,还不如把如何做事的方法教给他们。父母抚养孩子的方法是“对的”还是“错误的”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父母如何信息传递给孩子。

给孩子选择

北美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先认识到孩子有独立的需要,他们常常帮助孩子认识到可以在一个安全的框架内为自己作出选择,要做到这一点的最佳方式是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北美的父母认为给孩子选择可以教孩子如何做出决策,并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通过选择孩子学会如何做决定,并因此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成功走过这个过程,那么他们就能感到更强大,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

篇10: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看到很多人成年了之后却还依然非常依赖父母,特别是在生活上面完全的没有办法自理,而这些多数都是从小就开始惯养起来,使得孩子并没有能够拥有自立的这样一个性格和能力,所以有时候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反而会毁了孩子。

可能父母从孩子出生了之后就开始准备做一个好妈妈,所以也去翻阅了很多的育儿知识书籍,这些东西也的确的帮助到了父母很多忙,使得父母更懂得了如何引导孩子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帮助孩子开发天赋,使得了擅长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但是家长们却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面显得十分的欠缺,特别是在独立意识上面,很多孩子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有父母会帮我做,从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可能就从喂饭,刷牙这些小事在宠爱着孩子,使得孩子独立完成这些事情的时候年龄已经较大。

而在洗衣做饭这些事情上,甚至很多孩子从未接触过,都是妈妈在家里面把什么都做好,因为父母们觉得孩子读书是最为重要,只要成绩好,那其他就算是不会都无所谓,很多家庭都是在这样的思想熏染下,使得了孩子在生活方面完全的缺少了自理的能力,而我们要如何的能够使得孩子从小建立自我生活的能力,避免了将来离开了父母了之后很多事情都完全不会呢。

从生活里面的小事情开始就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即便是他开始做的并不是很好,也一定不要责骂,这样会打击了孩子自我动手的信心,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使得他们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而更努力的去完成这件事情。

孩子和大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可能思想里面并没有对于这件事情本身的价值观认识,所以并不会因为有意义而约束自己去学习,使得他们产生动力的往往就是大人的指引和鼓励,才会让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去学习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懂得处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看到不一样的效果。

篇11:培养孩子独立心理的方法

帮助孩子身体协调更全面

宝宝在两岁时就已经萌发了一些对外界的探索和求知的意识,而生活中的吃饭、穿衣、洗脸、整理玩具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探索这个世界的一方面。让孩子独立的完成这些事情是可以增进体内肌肉发展和肢体的协调性的,也是能够提高孩子遇事的解决能力 。

养成孩子负责、独立的态度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期是在幼儿时的两到三岁时,在这个时期家长最好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宝宝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独立去完成,并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这也间接性的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得到了满足,对其它的未知和探索欲望就会变得越强,给对生活的学习带来的效果也会更好。同时,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自己做事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独立性的能力,并且还能够让孩子尽快的适宜了以后进入幼儿园的生活。

猜您感兴趣:

1.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方法

2.六岁孩子的的心理特点

3.解读孩子的心理的方法

4.七岁儿童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

5.怎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6.教育孩子心理健康

篇12:教育随笔-培养孩子阅读

教育随笔-培养孩子阅读

早期阅读可以使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我们班的图书角布置在午睡房里,一般,孩子们吃过早饭或午饭,可以从书架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绘本来看。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班级孩子都喜欢找来自己喜欢的书,有的捧在手里,有的.放在膝盖上,还有的摆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当“电脑”,总之,就是不翻开书本认真来看。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提醒孩子们翻开书本,认真看看里面的故事,图片。孩子们听到我的提醒后,也会翻开书看看,可是好景不长,还没看上三分钟,他们又开始叽叽喳喳了,或者把书本当成玩具来玩。自己每天的说教见效不大,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天整理书架的时候,我找出了几本绘本,想看看孩子们每天翻看的是些什么内容。翻开这些绘本书一看,我发现书里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为什么孩子们每天都不认真的看呢?难道是他们不感兴趣?还是看不懂?带着这些疑问,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集体活动的时候,我用神秘的语气说:“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朋友,谁来猜一猜,它是谁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趁着他们兴趣正浓,我拿出了其中的一本绘本。这本书呀,一直在我们的书架上,有哪位小朋友看过?这时候,有两个小孩子举手了,我请了杨伟祺说,孩子说:“这是小蛇书。”“里面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我问道。杨伟祺说:“一条小蛇好饿好饿,它吃了一个苹果,结果它的身体变成了苹果的形状……”听到这里,我发现这些书孩子们是可以看懂的,于是,我趁机表扬了杨伟祺,并给孩子们重新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大家听得都非常认真,有趣的故事情节惹得他们哈哈大笑。故事听完了,我对孩子们说到:“这本故事书是老师从你们每天拿的书里面找出来的,很好看吧。可是我发现我们有的小朋友呢,每天都不认真的看书哦,其实你们的书架上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书,只有认真看书的小朋友才会发现。”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他们都愿意去寻找有趣的、陌生的东西,包括好玩有趣的故事。作为老师,我们要教给他们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跟孩子共同阅读,一起听故事,带着绘本走进课堂,未尝不是个好办法。

篇13:六秘诀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

独立学习是孩子走向人生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能力,每个孩子都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从小时候起,妈妈就应该相信、等待、帮助孩子,来培养他们这种能力。

1. 让孩子玩得痛快

小时候,孩子玩得时间和花样越多,脑子转得就越快。游戏时积累的智慧会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学校生活也将变得丰富多彩。

2. 日常生活的经验

去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孩子。各种经验(文化体验,少年团活动,独自旅行)都是学习的基础。

3.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从小时候起,就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说自己系鞋带、穿袜子、按时完成作业,

即使是简单、琐碎的事情,也要训练孩子让他们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动手,这样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自控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4. 创造环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在培训班的功课过多,当然会身心疲惫,在学校里不能集中注意力。放学后就是休息时间。孩子的体力上去了,在课堂上精力也会高度集中。

5. 让孩子去课外辅导班时,一定要有原则

妈妈即使知道孩子有的学科成绩不好,也应该先忍耐。先让孩子自己找到问题所在,这样他们就会想要补习功课。那时送他们去课外辅导班是最有效果的。回来的路上,尽量让孩子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使所学内容有一个消化理解的时间。

6. 假期是休息的时间

假期,顾名思义,就是放下学习休息的时间。假期如果让孩子去课外辅导班的话,在校期间孩子就很难在学习上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假期作业是孩子分内的事,要让他独立完成。妈妈应该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替他做作业。这样才能让孩子充满自信。

篇14:孩子性教育心得:成人片事件

今天讲一个让人有点儿耸人听闻,却又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

四年级时某一天,我们在做语伴练习,其中有一道题目是:

下面这段话插入文中哪个部分合适?

考察的是孩子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段落承前启后功能的认识。

在我读题的时候,下面有几个小声音,悄悄地说:“插入?嘻嘻……”再仔细一看,几个男生之间相互挤眉弄眼,脸上带着不怀好意的笑。

当时我很奇怪,这有什么好笑的呢?

下课后,问几个男孩子,才知道,原来他们曾经在三年级时,被班里某个男孩“启蒙”,让他们回家百度搜索“插入”一词,他们就照做了。然后就看到了很多让他们惊讶的内容。

更有甚者,还看了一些成人视频……

而今天上课时,老师读题,又让他们想起了那次经历……

在探寻那位“启蒙导师”的成长历程时,我了解到,原来,因为他识字特别早,父母对他接触各类知识,非常支持,大量的书籍和网络,全都开放给他随便探究,导致他读到的,懂得的,特别特别多,但网络是个双刃剑,在孩子带来新鲜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该他这个年龄接触的东西。

针对这件事情,我开了一个男生的小班会,引导他们明白,这件事情虽然神秘,但也是一种知识。

对这个好奇是正常的。但这些东西不应该是他们现在的年龄应该了解的,建议他们不要再接触这些东西。

而且,这些事情是隐蔽的,不应该成为大庭广众之下的谈资。如果仍然好奇,可以回家跟父母询问了解。

可惜同学们的好奇心成长速度越来越快。

五年级时,班级又开始出现一些不良苗头。

比如排队上课的时候,个别男生抱住前面的男生,用臀部去顶别人的屁股,还故意发出啊啊的声音……课间,有男生在楼道里大声喊叫:**被我插死在厕所……

看来这件事情必须再重新认识。

我把涉及到的孩子家长拉到一个群里面,把事情前后的经过跟家长们交流了一遍。

家长看过后,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惊讶,都说一直以为孩子还是不懂事儿的小豆包,怎么也没想到居然已经对这些“高端”知识了解很多了。

也有妈妈很担心,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认为这件事情是不道德的,肮脏的。

最终的解决让这位妈妈放了心。

我特别邀请年级里学心理学的慈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理卫生课。同时也教会了我以后如何跟男孩子谈论这件事情。

首先,慈老师问孩子们,都了解了哪些这方面的知识?

刚开始孩子们还不好意思说。

慈老师反复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知识了,对这些好奇和想去了解,探寻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产生的念头。

于是,他们就开始说自己了解了哪些内容。

我在旁边听得汗如雨下,这真的是五年级的孩子?他们懂的东西,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懵懂无知呢。

接着,慈老师询问孩子们还想了解什么内容?还对哪些东西好奇?

男孩子们的问题,又一次让我汗颜。

比如为什么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回发出“啊啊”的声音,什么时候射精等等,慈老师都落落大方地详细解答。

最后,慈老师把着眼点落在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马路上,随时会看到有小狗交配,因为它们是动物,一切按本能行事,没有文明可言。

而你在马路上不会看到人类如此行事。

因为人类文明约束着每个人,大家都知道这种行为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是可耻的。

因此,我们不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对此事高谈阔论,或者做类似的动作当游戏,这是不文明的,可耻的行为。

同时,慈老师还提醒男孩子们,男性生殖器是外置的,风险很大。我在旁边马上举了几个例子,之前学生小鸡鸡被踢伤后如何痛苦,如何可能影响一生等等。嘱咐孩子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生殖器,一旦受伤很难修复。

听完慈老师给孩子们上的这节课,我推翻了自己以前的想法——认为这些东西应该对孩子保密,孩子提前接触是对孩子的一种玷污。

其实,成人越是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孩子就越能从中获益。

孩子出现问题,不必把问题看做洪水猛兽,而应该去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一切未知或成人讳莫如深的东西,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当他们已经接触到了这些,索性就把一切摊开给他们看个够。同时,把教育和修养,融入到知识中去。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提升了他们的修养,一举两得。

所以,坦然面对,这个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成人那里,非常重要。

知易行难。砥砺前行。

公众号:读书巴学园

相关专题 独立性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