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词赏析:《满江红.中秋寄远》

住尼绮米娜隔壁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住尼绮米娜隔壁”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诗词赏析:《满江红.中秋寄远》(共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释】

寄远:寄语远人。就词意看,这个远人可能是词人眷恋过的女子。

“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横管:笛子。

冰壶:盛冰的玉壶。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令:即孤零。

“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欢聚的情景。云液满:斟满美酒。琼杯:玉杯。咽:指歌声凄清悲咽。

“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承别:别样看待。

【译文】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赏析】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篇2:《满江红.中秋寄远》原文赏析

《满江红.中秋寄远》原文赏析

原文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词。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内容略同于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风格与手法各别。苏词充满浪漫气息和奇特想象,此词则快言快语,直道眼前事,直抒心中情,写实特征比较明显

上片写赏月。当头一个“快”字,生动的表现了作者借月怀远的迫切心情。以下写月而寄情。最可注意的`是“问嫦娥”二句。嫦娥独居广寒宫,凄凉孤寂,这神仙日子怕不好过吧,想必你早已愁得头发花白了!这里暗用李商隐《嫦娥》诗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句意。这实际上是明写月中仙子,暗指自己的怀念对象。从自己对对方的怀念,设想对方也在千万里之外孤零零地怀想自己,也许头发都急白了吧?语意双关,含蓄隽永。

下片直接宣写离情,盼望早日团圆。过片四句,由夜宴饮酒和歌舞引出人各一方的哀愁。“叹十常八九”二句,以月之难圆而常缺,喻人之离多而会少。“但愿”以下至结尾,则转为乐观旷达之调,深信离别的日子定会过去,有情人终有团聚之日。这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同一胸怀,表达的都是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作者毕竟是英雄壮士一流人物,虽写人人难免的离愁别恨,却不堕入低沉琐屑之中,更不作无病呻吟,这正是辛派豪放词的本色。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生,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篇3: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析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篇4: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译文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鉴赏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篇5:满江红.中秋寄远翻译

作者: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韵译】: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评析】: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的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的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篇6:《满江红·中秋寄远》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①横笛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③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④。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①玉纤:女人的手指。②横笛:箫笛一类的乐器。③冰壶:比喻清澈世界。④看承别:别样看待。

1、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阕中“快”、“怕”、“连”、“问”四个字的表达效果。(5分)

2、简要概括一下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快”字写出了急切之情。(1分)“怕”字写出了担心的意思。(1分)“怜”字表示爱月之心。(1分)“问”字一语双关,明里关心嫦娥的空冷寂寞,实则是感慨自己的孤独无助。(2分)

2、先写赏月之宴之酒之歌,(2分)后写赏月之人之叹之想。(2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月圆人团圆的思想感情。(2分)

1、此词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①浮云遮月。作者用“快”“怕”两个动词写出对月亮被浮云遮住的.担忧,唤来笛声吹破浮云。②明亮清凉。用冰壶比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

③中秋月圆。“玉斧修时节”运用典故,表明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给分重点在月亮意象的特点,写作技巧对学生来说是难点。1点2分,能答出2点并做简要分析得5分)

2、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3分)

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相思之情。(3分)

译文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简析

此词主旨是表述望月怀人之情。上片先以“快”字点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心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结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篇7:中秋节的诗句——《满江红.中秋寄远》

《满江红.中秋寄远》这首词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满江红.中秋寄远》原文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词。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内容略同于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风格与手法各别。苏词充满浪漫气息和奇特想象,此词则快言快语,直道眼前事,直抒心中情,写实特征比较明显

上片写赏月。当头一个“快”字,生动的表现了作者借月怀远的迫切心情。以下写月而寄情。最可注意的是“问嫦娥”二句。嫦娥独居广寒宫,凄凉孤寂,这神仙日子怕不好过吧,想必你早已愁得头发花白了!这里暗用李商隐《嫦娥》诗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句意。这实际上是明写月中仙子,暗指自己的怀念对象。从自己对对方的怀念,设想对方也在千万里之外孤零零地怀想自己,也许头发都急白了吧?语意双关,含蓄隽永。

下片直接宣写离情,盼望早日团圆。过片四句,由夜宴饮酒和歌舞引出人各一方的哀愁。“叹十常八九”二句,以月之难圆而常缺,喻人之离多而会少。“但愿”以下至结尾,则转为乐观旷达之调,深信离别的日子定会过去,有情人终有团聚之日。这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同一胸怀,表达的都是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作者毕竟是英雄壮士一流人物,虽写人人难免的离愁别恨,却不堕入低沉琐屑之中,更不作无病呻吟,这正是辛派豪放词的本色。

《满江红.中秋寄远》的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生,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篇8:中秋节的诗句——《满江红·中秋寄远》

名句“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

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政治家。

篇9: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阅读训练

1.此词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①浮云遮月。作者用“快”“怕”两个动词写出对月亮被浮云遮住的担忧,唤来笛声吹破浮云。②明亮清凉。用冰壶比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③中秋月圆。“玉斧修时节” 运用典故,表明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给分重点在月亮意象的特点,写作 技巧对学生来说是难点。1点2分,能答出2点并做简要分析得5分)

2.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3分) 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 尽情诉说相思之情。(3分)

译文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篇10: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阅读训练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篇11:中秋寄思诗词

(一)

阴霾散去,雨后放晴,朗朗天空明色。

水幽兰香,青竹含秀,秋风摇动香岚。

月儿轻舞,花落处,暗香残留。

遥望碧海苍穹,水韵叮灵湖苑。

流年望湖写诗,付真情,也堪回首。

清涧幽韵雅志,乐得逍遥。

几番淡墨化山水,人生少寂寥。

又是中秋,望月怀古,与夜缠绵。

(二)

又是一年中秋日

正是流浪天涯时

梦里依稀身是客

梦醒怅然问天涯

团圆时节话团圆

一壶明月煮相思

山高易揽月中兔

谁想广寒苦修辞

湖水深处

潺潺溪流汇成湖,浪花飞打无数,是非恩怨随风去,转眼皆成空。

梦里回首,山水依旧,人却变故,怅然寥落泪朦胧。

静观春花秋月,清思水中迷雾,琴边弄曲常思忆,酒中醉舞葬流年。

疏星伴月,意醉轻幽。

问苍穹,湖水深处,心清几许?多少往事,还能留驻?

相关专题 满江红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