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鬻海歌》全诗翻译赏析

滑蛋小龟饭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滑蛋小龟饭”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柳永《鬻海歌》全诗翻译赏析(共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柳永《鬻海歌》全诗翻译赏析

柳永《鬻海歌》全诗翻译赏析

鬻海歌

柳永

朝代:北宋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從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鹽铁。

太平相业尔惟鹽,化作夏商周时节。

《鬻海歌》注释

1、鬻(yù)海歌:这是柳永为晓峰盐场监官时的作品。祝穆《方舆胜览》卷七,也记“名宦柳耆卿,尝监定海晓峰盐场,有题咏。”元代冯福京的《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录有《鬻海歌》全文。“鬻”同“煮”。

2、亭户:宋代煎盐的有亭户,有锅户。《宋史》卷134《食货志》载:“鬻海为盐,其鬻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 或谓之灶户。”亭户煎出的盐叫正盐,一律归公,锅户煎出的叫浮盐,准许卖给商贩。当时对盐民的剥削特重。

3、鬻海之民:指海边靠煮海水卖盐为生的盐民。鬻,卖。

4、营:谋生。何所营,靠什么谋生。

5、寥落:稀少。

6、牢盆:煮盐的盆,一向由官家卖给盐民。

7、鬻就:煮成盐。

8、输征:缴纳租税。

9、浦(pǔ):水边。此处指海边。

10、刮泥成岛屿:把含盐的泥刮起来堆得像岛屿一样。

11、曝(pù):晒。

12、潮波:海水。

13、塯(liù):通“溜”,过溜的意思。

14、卤:没有煮以前的盐水叫做卤。

15、肩擎(qíng):肩背。擎:往上托,扛。

16、遑(huáng):闲暇,空闲。

17、雪:此处代指盐。

18、潴(zhū)卤:积聚盐卤。潴:积水。

19、飞霜:煮成盐。

20、糇(hóu)粮:干粮。指靠借贷来充饥。

21、直:值。

22、缗(mín):一千钱串成一贯,称为一缗。

23、课:督促。

24、工程:指煮盐的事。当时煮盐的卤水的出盐额官家皆有规定,而且煮成的盐需全部缴公,顾称这样的煮盐的劳作为工程。

25、母富子不贫:指代国家与百姓的关系。

26、甲兵:铠甲和兵器。此处指兵役。

27、馀(yú):同“余”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28、罢盐铁:自汉以来,盐铁就是国家的专卖品。《鬻海歌》专就盐言。官家向煮盐的亭户剥削,而且盐的定价很高,人民因此负担很重,所以作者才希望罢盐铁。

29、太平相业尔惟盐:古人将治国比喻为烹饪,宰相相当于调味的作料。

30、化作夏商周时节:夏商周是古代理想的太平盛世,所以作者希望罢除苛征横敛,改变成像三代一样好的太平时代。

《鬻海歌》译文

海边的盐民靠什么谋生?因为海边盐碱地种不出桑树和五谷,所以女子不能养蚕织布,男子不能耕田种地,衣食没有来源,只好煮海来充抵官方的租税。每年春夏时期,是收集海水的好时候。因为这时是海水潮起潮落的时候。潮水充盈于海边,等到潮水退去时,潮涨潮落的力量使海边的沙滩高低不平,堆成一个个岛屿的形状,将一部分潮水留住。等到风吹日晒时间久了,海水的盐味就增加了,这个时候才开始制成盐卤。海水制成的卤水虽然很浓了,但是盐味还很淡,这时盐民不能闲着,而要到大山深处去砍柴以煮海水,使之最终变成盐。深入到无穷的深山中砍柴是非常危险的劳动,因为随时都可能遇到豺狼虎豹,但不能因为有危险就去逃避,因为除此之外,别无生路可选,不得不早晨出发,傍晚回来。砍得柴禾以后,船运肩扛,运出深山,一刻都不得停歇地运回来,立刻投人巨大的灶炉中,柴禾堆积得高高的,燃起熊熊大火,从早烧到晚,最终才把原来的波涛烧成雪一样白的盐。自从把海水制成卤,再到制成像霜一样白的盐,几个月的辛苦过程中,盐民们靠什么生活呢?无非是向人家借贷来得到果腹的食物,聊以充饥。盐民们把制成的盐卖入宫中,只能得到少量的钱财,而这些钱常常还不够还所借的高利贷,因为借了一缗需要用十缗来偿还。就这样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地辛苦劳动,一刻都得不到休息,心情一刻也得不到放松,每天都在为怎么也还不清的债务而发愁。因为官家的租税还没有缴完,放高利贷的又要来逼着还钱了。在家里,不但主要的劳动力要辛苦地劳动,还要赶着妻子和孩子去做他们不能胜任的工作。劳累和饥饿使全家人青黄寡瘦,面带菜色。这些盐民们为什么这么劳苦辛酸?哪一天才能使他们过上不愁温饱的生活?我们这个朝代本来是可以使天下人各得其所的,应该使国内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希望皇家的仁厚之德能尽快地推广到海边的盐民身上,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希望什么时候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太平幸福的生活,能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中解脱出来,希望政府有充足的财富,废除盐铁业的租税,希望宰相能像调料中的盐梅一样,为治国发挥重要作用,使得国家变得像夏商周三代那样太平安乐。

《鬻海歌》创作背景

《鬻海歌》写于柳水在昌国县(今浙江定海)任晓峰盐场监官之时。柳永目睹海边盐民的悲惨生活,作此诗反映盐民的深重苦难,并追究其根源,表达了自己去兵、辍征和罢盐铁的进步主张,是可贵的儒家民本主义思想,体现了柳永积极用世的一面。《鬻海歌》写成之后,作者还有意模仿《毛诗》的小序,以“悯亭户也”四字点明题旨,表明所关注的是当时底层百姓的生活,希望能供风人采择,以达上听,来解脱百姓之疾苦。

《鬻海歌》赏析

《鬻海歌》是北宋的柳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反映了盐民的艰辛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柳永关心民疾、为民请命的一面。《鬻海歌》层次井然,开头四句领起全诗,先说不事耕织的盐民,以“鬻海”为业,引出下面煮盐艰辛的一段;接着再引出盐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过着苦难生活的一段。最后八句是议论,寓讽谏之意,全诗结构谨严。

《鬻海歌》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鬻海之民何所营”至“牢盆鬻就汝输征”是写住在盐场的人们,没有养蚕织布和从事农业劳动的条件,经济生活来源无着,只好从事熬盐生产。

第二段从“年年春夏潮盈浦”至“虽作人形俱菜色”。这一段,全面地反映了熬盐的人们艰难的劳动和痛苦的`生活。这一段又可分三小段。第一小段从开头至“才得波涛变成雪”,是写熬盐的整个劳动过程,每年等到春夏的潮水退去以后,就把含有盐分的泥刮起来堆起来。经过风吹日晒,又把它“灌潮波塯成卤”,一方面要把这种盐卤的咸味调的浓厚得当,一面又要到有野兽的深山里去采木柴,早出晚归,有了木料,才能“投入巨灶炎炎热”,好不容易才把食盐制造好。第二小段,是“自从潴卤至飞霜”至“一缗往往十缗偿”。这四句写他们受到严重剥削,因为他们穷苦,在盐生产出来以前,他们靠借债过活,可是等到他们生产出盐秤入官中时,原来借一千钱现在却要用一万钱来偿还了。第三小段,从“周而复始无休息”至“虽作人形俱菜色”,写一年一年地这样周而复始地过去,官租和私租轮流地逼迫着他们,只得驱妻逐子也去拼命地劳动,但还是应付不了,而过度的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却使他们一个个地变得面黄肌瘦了。

第三段从“鬻海之民何苦辛”至“化作夏商周时节”,这里作者对盐户的痛苦生活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希望停止战争,罢免重税,皇帝和宰相以仁慈治理国家,使社会恢复的“三代之治”。

《鬻海歌》的最大特点是对于盐户痛苦生活的描写的真实性和具体性。作者全面地具体地描绘了熬盐的整个生产劳动过程,又全面地写出了他们所受的多方面的压迫。这首诗是这些亭户的悲惨生活的反映,是对于残酷的剥削制度的血泪的控诉。诗的末尾表达了作者对这悲惨的一群的深切同情。他所希望实现的恢复“三代之治”的善良感情,在当时阶极对立社会中,无非是乌托邦的梦想。但是,他这种思想感情却是真实地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愿望的。《鬻海歌》比起柳永的许多词的价值要高得多,因为作者了熟悉这些劳动人民的生活,真实地描绘了他们凄凉的生活情景,以充满同情的笔为他们的痛苦呼吁,跟他那些只描写个人生活际遇的词比起来,意义和价值当然要大得多。

《鬻海歌》中对盐民的深重灾难和灾难的根源揭示得相当深刻具体,表现出对盐民的深切同情。诗中的盐民之苦与自居易的《卖炭翁》中老翁之苦很相似,他们都是经历过常人难以想像的辛勤劳动获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温饱,但结果却都是被官家掳去。这种深重的灾难主要是统治阶层的巧取豪夺带来的。海边的盐民们从春到夏,靠借债过日子,晒盐煮盐,还有深山中豺狼虎豹所带来的生命之忧。按理说,人们在面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躲避,但他们却是“豹踪虎迹不敢避”。当然不是因为不畏惧,而是像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那位捕蛇者,除了自然界的威胁外,还有“猛于虎”的“苛政”。盐民还有捕蛇者“官租未了私租逼”的不幸周而复始,而这“一缗往往十缗偿”的私租,与常年未了的官租相结合,带给盐民的自然是无穷无尽的苦难。

《鬻海歌》继承了《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表现前代诗人很少涉及的盐民生活,把制盐的过程写得详细真切。不是亲自去了解,不可能有如此效果。结尾的议论,与白居易新乐府的“卒章显其志”的模式相近,但在表达时更为婉曲,是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愿望,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钱钟书先生说,该诗和王冕的《伤亭户》是宋元两代“写盐民生活最痛切的两首诗”(《宋诗选注》)。

篇2:鬻海歌原文及赏析

鬻海歌原文及赏析

原文:

鬻海歌

[宋代]柳永

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边的盐民靠什么谋生?因为海边盐碱地种不出桑树和五谷,所以女子不能养蚕织布,男子不能耕田种地。

衣食没有来源,只好煮海来充抵官方的租税。

每年春夏时期,是收集海水的好时候。因为这时是海水潮起潮落的时候。潮水充盈于海边,等到潮水退去时,潮涨潮落的力量使海边的沙滩高低不平,堆成一个个岛屿的形状,将一部分潮水留住。

等到风吹日晒时间久了,海水的盐味就增加了,这个时候才开始制成盐卤。

海水制成的卤水虽然很浓了,但是盐味还很淡,这时盐民不能闲着,而要到大山深处去砍柴以煮海水,使之最终变成盐。

深入到无穷的深山中砍柴是非常危险的劳动,因为随时都可能遇到豺狼虎豹,但不能因为有危险就去逃避,因为除此之外,别无生路可选,不得不早晨出发,傍晚回来。

砍得柴禾以后,船运肩扛,运出深山,一刻都不得停歇地运回来,立刻投人巨大的灶炉中。

柴禾堆积得高高的,燃起熊熊大火,从早烧到晚,最终才把原来的波涛烧成雪一样白的盐。

自从把海水制成卤,再到制成像霜一样白的盐,几个月的辛苦过程中,盐民们靠什么生活呢?无非是向人家借贷来得到果腹的食物,聊以充饥。

盐民们把制成的盐卖入宫中,只能得到少量的钱财,而这些钱常常还不够还所借的高利贷,因为借了一缗需要用十缗来偿还。

就这样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地辛苦劳动,一刻都得不到休息,心情一刻也得不到放松,每天都在为怎么也还不清的债务而发愁。因为官家的租税还没有缴完,放高利贷的又要来逼着还钱了。

在家里,不但主要的劳动力要辛苦地劳动,还要赶着妻子和孩子去做他们不能胜任的工作。劳累和饥饿使全家人青黄寡瘦,面带菜色。

这些盐民们为什么这么劳苦辛酸?哪一天才能使他们过上不愁温饱的生活?

我们这个朝代本来是可以使天下人各得其所的,应该使国内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希望皇家的仁厚之德能尽快地推广到海边的盐民身上,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

希望什么时候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太平幸福的生活,能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中解脱出来,希望政府有充足的财富,废除盐铁业的租税。

希望宰相能像调料中的盐梅一样,为治国发挥重要作用,使得国家变得像夏商周三代那样太平安乐。

注释

1、鬻(yù)海歌:这是柳永为晓峰盐场监官时的作品。祝穆《方舆胜览》卷七,也记“名宦柳耆卿,尝监定海晓峰盐场,有题咏。”元代冯福京的《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录有《鬻海歌》全文。“鬻”同“煮”。

2、亭户:宋代煎盐的有亭户,有锅户。《宋史》卷134《食货志》载:“鬻海为盐,其鬻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或谓之灶户。”亭户煎出的盐叫正盐,一律归公,锅户煎出的叫浮盐,准许卖给商贩。当时对盐民的剥削特重。

3、鬻海之民:指海边靠煮海水卖盐为生的盐民。鬻,卖。

4、营:谋生。何所营,靠什么谋生。

5、寥落:稀少。

6、牢盆:煮盐的盆,一向由官家卖给盐民。

7、鬻就:煮成盐。

8、输征:缴纳租税。

9、浦(pǔ):水边。此处指海边。

10、刮泥成岛屿:把含盐的泥刮起来堆得像岛屿一样。

11、曝(pù):晒。

12、潮波:海水。

13、塯(liù):通“熘”,过熘的意思。

14、卤:没有煮以前的盐水叫做卤。

15、肩擎(qíng):肩背。擎:往上托,扛。

16、遑(huáng):闲暇,空闲。

17、雪:此处代指盐。

18、潴(zhū)卤:积聚盐卤。潴:积水。

19、飞霜:煮成盐。

20、糇(hóu)粮:干粮。指靠借贷来充饥。

21、直:值。

22、缗(mín):一千钱串成一贯,称为一缗。

23、课:督促。

24、工程:指煮盐的事。当时煮盐的卤水的出盐额官家皆有规定,而且煮成的盐需全部缴公,顾称这样的煮盐的劳作为工程。

25、母富子不贫:指代国家与百姓的关系。

26、甲兵:铠甲和兵器。此处指兵役。

27、馀(yú):同“余”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28、罢盐铁:自汉以来,盐铁就是国家的专卖品。《鬻海歌》专就盐言。官家向煮盐的亭户剥削,而且盐的定价很高,人民因此负担很重,所以作者才希望罢盐铁。

29、太平相业尔惟盐:古人将治国比喻为烹饪,宰相相当于调味的作料。

30、化作夏商周时节:夏商周是古代理想的太平盛世,所以作者希望罢除苛征横敛,改变成像三代一样好的太平时代。

赏析:

《鬻海歌》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鬻海之民何所营”至“牢盆鬻就汝输征”是写住在盐场的人们,没有养蚕织布和从事农业劳动的条件,经济生活来源无着,只好从事熬盐生产。

第二段从“年年春夏潮盈浦”至“虽作人形俱菜色”。这一段,全面地反映了熬盐的人们艰难的劳动和痛苦的生活。这一段又可分三小段。第一小段从开头至“才得波涛变成雪”,是写熬盐的整个劳动过程,每年等到春夏的潮水退去以后,就把含有盐分的泥刮起来堆起来。经过风吹日晒,又把它“灌潮波塯成卤”,一方面要把这种盐卤的咸味调的浓厚得当,一面又要到有野兽的深山里去采木柴,早出晚归,有了木料,才能“投入巨灶炎炎热”,好不容易才把食盐制造好。第二小段,是“自从潴卤至飞霜”至“一缗往往十缗偿”。这四句写他们受到严重剥削,因为他们穷苦,在盐生产出来以前,他们靠借债过活,可是等到他们生产出盐秤入官中时,原来借一千钱现在却要用一万钱来偿还了。第三小段,从“周而复始无休息”至“虽作人形俱菜色”,写一年一年地这样周而复始地过去,官租和私租轮流地逼迫着他们,只得驱妻逐子也去拼命地劳动,但还是应付不了,而过度的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却使他们一个个地变得面黄肌瘦了。

第三段从“鬻海之民何苦辛”至“化作夏商周时节”,这里作者对盐户的痛苦生活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希望停止战争,罢免重税,皇帝和宰相以仁慈治理国家,使社会恢复的“三代之治”。

《鬻海歌》的最大特点是对于盐户痛苦生活的描写的真实性和具体性。作者全面地具体地描绘了熬盐的整个生产劳动过程,又全面地写出了他们所受的多方面的压迫。这首诗是这些亭户的悲惨生活的反映,是对于残酷的剥削制度的`血泪的控诉。诗的末尾表达了作者对这悲惨的一群的深切同情。他所希望实现的恢复“三代之治”的善良感情,在当时阶极对立社会中,无非是乌托邦的梦想。但是,他这种思想感情却是真实地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愿望的。《鬻海歌》比起柳永的许多词的价值要高得多,因为作者了熟悉这些劳动人民的生活,真实地描绘了他们凄凉的生活情景,以充满同情的笔为他们的痛苦唿吁,跟他那些只描写个人生活际遇的词比起来,意义和价值当然要大得多。

《鬻海歌》中对盐民的深重灾难和灾难的根源揭示得相当深刻具体,表现出对盐民的深切同情。诗中的盐民之苦与自居易的《卖炭翁》中老翁之苦很相似,他们都是经历过常人难以想像的辛勤劳动获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温饱,但结果却都是被官家掳去。这种深重的灾难主要是统治阶层的巧取豪夺带来的。海边的盐民们从春到夏,靠借债过日子,晒盐煮盐,还有深山中豺狼虎豹所带来的生命之忧。按理说,人们在面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躲避,但他们却是“豹踪虎迹不敢避”。当然不是因为不畏惧,而是像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那位捕蛇者,除了自然界的威胁外,还有“勐于虎”的“苛政”。盐民还有捕蛇者“官租未了私租逼”的不幸周而复始,而这“一缗往往十缗偿”的私租,与常年未了的官租相结合,带给盐民的自然是无穷无尽的苦难。

《鬻海歌》继承了《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表现前代诗人很少涉及的盐民生活,把制盐的过程写得详细真切。不是亲自去了解,不可能有如此效果。结尾的议论,与白居易新乐府的“卒章显其志”的模式相近,但在表达时更为婉曲,是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愿望,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钱钟书先生说,该诗和王冕的《伤亭户》是宋元两代“写盐民生活最痛切的两首诗”(《宋诗选注》)。

篇3:韩愈《石鼓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韩愈《石鼓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扌为]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陀。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诗人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今属河北),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贞元进士,先后赴宣武节度、徐泗濠节度幕中任职,入朝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贬山阳令。宪宗朝还京官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知制诰, 随裴度征淮西平叛有功,迁刑部侍郎,以谏迎佛骨,触怒宪宗, 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朝调任吏部侍郎。病逝长安。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注释】

1.少陵:杜甫; 2.谪仙:李白。

3.陵迟:衰败。 4.搜:打猎。

5.遮罗:拦捕。 6.隳:毁堕。

7.翥:飞。 8.掎摭:采取;

9.羲:羲和,这里指日;

10.娥:指月。 11.讵肯:岂肯;

12.婀:无主见。 13.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

14.则那:又奈何。

【简析】

石鼓文系我国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内容记叙狩猎情状,文为大篆。韩氏以为周宣王时所为。其物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诗人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力谏当局保护石鼓而不得采纳,因而大发牢骚。开头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公从”十句是叙石鼓文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价值。“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忆昔”十八句,是叙发现石鼓的经过和建议留置太学。“中朝”十句是叙当局不纳诗人建议,叹惜石鼓文物的废除。“方今”六句,希望在尊崇儒学的时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学。

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訇。

篇4:陆游《一壶歌》全诗翻译赏析

陆游《一壶歌》全诗翻译赏析

南宋 陆游 《一壶歌》

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

看尽人间兴废事, 不曾富贵不曾穷。

注释:

陆游曾作过五首《一壶歌》。

译文:

提着酒壶,走在春风扑面的长安街面上,无人理睬。头上插满红色绚烂的繁花,嘴中怡然自得。旁人哪里知晓,这人生之间朝朝暮暮,起起伏伏是再正常不过,最终没有谁富贵也没有谁贫穷,有的只是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陆游写《一壶歌》,从酒中一壶而悟透人间万事,看遍了人间兴废盛衰的千万事之后,终于发现,人生在世,谁也都不曾富贵,谁也都不曾穷苦。作者的目光穿越千年烟树,长安浮现出来,石板街,朱雀桥和古城墙渐次从岁月深处复活,轿子、乞丐甚至紫燕都缤纷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陆放翁的酒壶、胸膛、神情举动,所有细节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千年前的陆放翁通过作者的想象再次立体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长安市上醉春风,一个“醉”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酒旗飘扬的长安景色。和所有的日子一样,长安的石板街上,走着轿子和乞丐。还有更多的平民百姓。  是的,他们都醒着。在长安,唯独诗人陆放翁,酒瓶已经干涸,醉得神智不清,却能将眼前的'世界,看得比任何一个清醒的人还要透彻。你可以想象,这是在四月。暮春。那一天,长安市上柳花照人;而紫燕正衔着隔年的旧草和新泥,掠过朱雀桥和古城墙,飞入任何一户寻常人家。它们黑色的剪影使池水打皱。它们委婉的叫声令诗人怦然心动。 乱插繁花满帽红; 失意的诗人在长安。稍事叹息之后,接着又有些踌躇满志。失意的诗人迈着飘逸的步子,走过酒楼、茶肆和烟花柳巷,神态优雅、超脱而又卓尔不群。诗人依然一路花香,且行且吟。

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早逝的贵人和迟开的花朵。婚丧嫁娶的好春天如帽子上胡乱插满的繁花一闪而过。 这是陆游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作为智者,当你看透汲汲红尘时,你还会对什么东西放心不下呢?你还会对名利那么热衷吗?如果你参透了人生深邃,自然对得失就不再放在心上。

陆游写《一壶歌》,从酒中一壶而悟透人间万事,看遍了人间兴废盛衰的千万事之后,终于发现,人生在世,谁也都不曾富贵,谁也都不曾穷苦。作者的目光穿越千年烟树,长安浮现出来,石板街,朱雀桥和古城墙渐次从岁月深处复活,轿子、乞丐甚至紫燕都缤纷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陆放翁的酒壶、胸膛、神情举动,所有细节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千年前的陆放翁通过作者的想象再次立体地站在了我们面前。长安市上醉春风,一个“醉”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酒旗飘扬的长安景色。和所有的日子一样,长安的石板街上,走着轿子和乞丐。还有更多的平民百姓。是的,他们都醒着。在长安,唯独诗人陆放翁,酒瓶已经干涸,醉得神智不清,却能将眼前的世界,看得比任何一个清醒的人还要透彻。你可以想象,这是在四月。暮春。那一天,长安市上柳花照人;而紫燕正衔着隔年的旧草和新泥,掠过朱雀桥和古城墙,飞入任何一户寻常人家。它们黑色的剪影使池水打皱。它们委婉的叫声令诗人怦然心动

篇5:柳永《少年游》全词翻译赏析

柳永《少年游》全词翻译赏析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注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兹以柳词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苏轼、周邦彦、姜夔三家同为别格,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②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③风物:风俗。

④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⑤蘅皋(héng gāo):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⑥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⑦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参考译文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创作背景

柳永作为”西征客“来到汉唐旧都长安,又在灞桥这一个传统的离别之地与友人分袂,他徘徊在桥上,自然神思徜徉,离忧顿生,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赏析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阕写离开长安时所见;下阕以抒情为主,写离别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受。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赏析二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篇6:李白《扶风豪士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扶风豪士歌》全诗翻译赏析

扶风豪士歌

洛阳三月飞胡沙⑴,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⑵,白骨相撑如乱麻⑶。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⑷。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⑸,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⑹,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⑺,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⑻,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⑼。

注释

⑴胡沙:胡尘,指安禄山叛军。飞胡沙:指洛阳陷入安禄山叛军之手。

⑵天津:桥名。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田入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尔雅》“箕、斗之?为天汉之津”,故取名焉。故治在今洛阳西南洛水上。波赤血:流水为血色染红,谓胡兵杀人之多。

⑶“白骨”句:谓尸首遍地之意。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安禄山攻陷洛阳,杀人如麻,骸骨成堆。

⑷道路赊:道路长远。赊:远。

⑸金井:井口有金属之饰者。

⑹“作人”句:作人,为人。辛延年《羽林郎》:“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此句反其意而用之,谓扶风豪士为人不依仗权势。

⑺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⑻“抚长剑”二句:咏自己才能非同一般。《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⑼“张良”二句: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怀抱着向强秦复仇的志向,在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接受了《太公兵法》一编。后来,他辅佐汉高祖刘邦,立下了不朽之功。天下大定后,他不贪恋富贵,自请引退,跟着赤松子去学仙。这里作者以张良自比,暗示自己的才智和抱负。

译文

暮春三月飞沙扬,安史胡儿太猖狂,

城中百姓怨连天,哀号不绝断肝肠。

天津桥下血成河,赤波呜咽泪不干,

郊外白骨垒成山,南隐东南我奔迁。

岂料道路尽充塞,难坏沦落士一员。

直奔吴地避战乱,旭日东升曙光显,

惊起鸟雀噪一片,开门扫除喜涟涟。

梧桐初发柳絮飞,雕饰华丽美井栏。

好景如画人欢畅,醉卧扶风豪士衙。

天下奇士多直爽,与我意气投又羡,

做人不以他人势,情谊深重可移山。

香风欢愉客心暖,好客乡俗照胆肝。

忽想战国养士人,原尝春陵四先贤,

真诚待士美名扬,堂中食客人数千。

今日君效前人样,礼贤下士情意长。

我抚长剑谢主忙,脱帽欢笑表衷肠。

饮君美酒歌一曲,来日报恩效张良。

赏析

《扶风豪士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春天。此诗是为感谢“扶风豪士”的.盛情款待而写的,并借以倾吐自己的怀抱。诗分三层:前四句叙事,写世乱的时代背景;中十六句主写豪士;最后九句自书胸臆,并激励豪士为国家靖乱贡献力量。全篇重点在一“豪”字,写豪士,也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全诗既沉着顿宕,又气概非凡,前后三层都是抒情,衔接无痕,用典精审,纵横捭阖,既丰富了诗的内涵,又增添了诗的感染力。

此诗一开始,直写时事:“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这一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洛阳成了叛军的政治中心。洛城西南的天津桥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报国无门,空有一身匡世救国之心的诗人李白无奈只能奔往东南吴地以避战乱。

就在这时,李白遇到了“扶风豪士”。“东方日出啼早鸦”以下十句,描写在豪士家饮宴的场景。这一段写得奇宕,就是叙事过程和描写场景有很大的跳跃与转换。经这一宕,转出一个明媚华美的境界,这是闲中着色:四句赞美环境,四句赞美主人,两句赞美盛筵。这些诗句并不意味着李白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而沉溺于个人安乐,而不过是即事即景的一段应酬之辞罢了。从章法上说,有了这段穿插,疾徐有致,变幻层出。

李白并没有在酣乐中沉醉。铺叙过后,转入抒情:“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这里举出战国四公子,用以引发下面的自我抒怀。在战国那个**的时代,战国四公子各自蓄养了数千门客,其中不乏杰出人物。信陵君门客重义气,轻死生,以大智大勇协助信陵君成就了却秦救赵的奇勋,千秋万代,为人传诵。此时又逢罹乱,李白很想效法他们,报效国家。眼前这位扶风豪士虽然不能给李白提供立功报国的现实机会,但他“开心写意”以待李白,使李白顿生知遇之感,禁不住要将胸中事一吐为快。“明日报恩知是谁”一句极为自负,大意是说:我今天受了你的款待,明日定要干出一番事情来教你瞧瞧!诗人故意用了反诘语气,将下文引出:“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末段表明心迹,一片真诚。南朝陈代诗人江晖有句:“恐君不见信,抚剑一扬眉。”(《雨雪曲》)古乐府《艳歌行》有句:“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李白化用其语,以“三三七”的句法出之,“清水白石”比喻心地光明,“脱吾帽”四句益发烂漫,活画出诗人率真的天性。接着,以张良为喻。李白把张良的事迹倒转过来,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这两句的大意是:我之所以没有象张良那样随赤松子而去,是因为功业未成,国难当前,我更得报效于国家。耿耿此心,黄石公可以明鉴。

李白七言歌行自由挥洒、不暇整饬,诗人的思想往往只包含在某些片断和句子中。《扶风豪士歌》以系念时事发端,以许国明志收束,这正是诗的本旨所在。

篇7:唐伯虎《桃花庵歌》的全诗翻译赏析

唐伯虎《桃花庵歌》的全诗翻译赏析

《桃花庵歌》原文: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桃花庵歌》注释:

1、桃花庵:唐寅在桃花坞建屋,名为桃花庵。拓本诗幅有“弘治乙丑三月”。

2、桃花坞(wù):位于苏州金阊门外。北宋时章粢父子在此建成别墅,后渐废为蔬圃。唐寅于此筑室,故名桃花庵。

3、又摘桃花换酒钱:拓本诗幅作“又折花枝当酒钱”。

4、只来:拓本诗幅等作“只在”。

5、还来:拓本诗幅作“还须”。

6、半醒半醉:拓本诗幅作“花前花后”。

7、花落花开:拓本诗幅作“酒醉酒醒”。

8、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拓本诗幅作“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马,此处代指高官权贵。

9、贫贱:拓本诗幅等作“贫者”。

10、贫者:拓本诗幅作“贫贱”。

11、花酒:《六如居士全集·卷一》作“贫贱”。

12、别人:拓本诗幅作“世人”。风骚:拓本诗幅等作“风颠”。

13、他人:拓本诗幅作“世人”。

14、不见:拓本诗幅作“记淂”。五陵:原指汉朝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座皇陵,皇陵周围还环绕着富家豪族和外戚陵墓,后用来指豪门贵族。

15、锄做田:《六如居士全集·卷一》作“锄作田”。

《桃花庵歌》翻译: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

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种贫穷者的缘分和爱好啊。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别人的贫穷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的到了纵意驰骋,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

别的人笑话我很疯癫,我却笑别的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见那些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的辉煌,如今却墓冢不存,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桃花庵歌》赏析:

《桃花庵歌》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诗人唐寅(字伯虎)的经典诗作。《桃花庵歌》是唐寅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起首四行,有如一个长长的“推”的镜头,由远及近,将一个画里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短短四行,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堆积出一个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设定的情境之中。

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加重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便展开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图:“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看这桃花仙人何等逍遥,何等快活,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

这里,花与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以上几句,可谓作者自况,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

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花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几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沈氏,开始了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

虽仕进无门,毕竟身有所托,又值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此一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

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以上六行全用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中,因用韵的关系,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诗人傲世不俗的个性,和居处生活的的超脱与释然。

注:“车尘马足显者势,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综合全文意境,显者与隐士的`对比,较富者与贫者的对比更贴合,作此诗时,唐寅已经经历过了出仕不利,已经绝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进取之意,是隐居在此。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桃花坞》)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陶渊明、嵇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唐寅在世时声名已著,除在绘画史上拥有突出地位外,在诗词上亦有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并以其独特超凡的个性和艺术气质,从一个侧面,给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时代做出典型、生动的诠释。

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年少失意,看破官场后唾弃仕途,最终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相同的生活方式:消极避世。这首诗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典型。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见一斑。

《桃花庵歌》技巧鉴赏:

诗中的每一句几乎都是对偶句,整首诗对仗极为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及情感冲击力极强;前三句还用了顶针手法,在诗歌开头清晰描写环境的同时,手法语境上颇耐人玩味,引人入胜的同时顺其自然的带出了后面的部分。诗中也未用艳丽词藻,就像唐寅清高的为人。

《桃花庵歌》创作背景:

周道振、张月尊编撰《唐伯虎年表》云:“弘治十八年乙丑,三月,桃花坞小圃桃花盛开,作《桃花庵歌》。”即此诗写于弘治十八年(15)。这一年,上距唐寅科场遭诬仅六年。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认为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的功名富贵不能长久,遂绝意仕进,卖画度日,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诗人作此诗即为表达其乐于归隐、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著有《六如居士集》。

篇8:《元好问》全诗翻译赏析

《元好问》全诗翻译赏析

元好问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注释】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

歌谣:指北朝民歌《敕勒歌》。

绝不传:已绝迹不再流传。

穹庐一曲:指敕勒歌。

中州:中原。

【译文】

像北朝民歌《敕勒歌》这样慷慨激昂的民歌已绝迹不再流传,

这首民歌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从古至今中原人民代代相传的英雄气概,

也影响了北方敕勒民族。

【赏析】

这首诗评论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歌》描绘了开阔壮美而又和平安定的草原风光,有豪放刚健、粗犷雄浑的格调。元好问重视民歌,前两句他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推举它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后两句点出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敕勒本是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名称,居住地方在敕勒川(今山西北),元好问认为,看《敕勒歌》的产生和风格,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敕勒歌》表现了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相关专题 柳永鬻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