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融上人兰若诗歌鉴赏

Visio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Visio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融上人兰若诗歌鉴赏(共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过融上人兰若诗歌鉴赏

山头禅室挂僧衣,

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

却听钟声连翠微。

綦毋潜诗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采。

篇2:过融上人兰若原文鉴赏

【作品介绍】

《过融上人兰若》是唐代诗人綦毋潜的作品。这首诗是诗人拜访和尚融上人不遇之作,通过访友不遇的感受以及上山下山的行程,巧妙地写出山寺景致以及山间那种幽寂的氛围。

【原文】

篇3:过融上人兰若原文鉴赏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作者介绍】

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xiao)书郎。一度弃官还江东,后复任宜寿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复授校书,终著作郎。晚年退隐江南。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游,彼此有唱和。他的诗歌常写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流露出追慕隐逸之意。风格清秀而峭拔。王维称赞他“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别綦毋潜》)。《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4:《过融上人兰若》孟浩然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篇5: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篇6:过融上人兰若阅读答案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3分)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分)

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分)(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

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2分)

篇7:过融上人兰若古诗阅读答案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3分)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分)

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分)(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

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2分)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

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2.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3.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4.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5.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6.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7.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8.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9.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10.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理解的方法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篇8:唐诗《过融上人兰若》綦毋潜

唐诗《过融上人兰若》綦毋潜

《过融上人兰若》是唐代诗人綦毋潜的作品。这首诗是诗人拜访和尚融上人不遇之作,通过访友不遇的感受以及上山下山的行程,巧妙地写出山寺景致以及山间那种幽寂的氛围。

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作者介绍】

綦毋潜(691年-756年,綦音qí)字孝通,江西南康人。15岁游学京都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玄宗开元八年(7),落第返乡。开元十四年,又赴京考试,终于进士及第,历宜寿导尉、左拾遗。开元十八年,入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在此期间,曾返乡省亲,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与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张九龄相见,并以诗作唱酬。开元二十一年冬,送诗友储光羲辞官归隐,受其影响,他萌发了归隐之志,便于当年年底离开长安,经洛阳,盘桓半年多,最后下定决心弃官南返。他先在江淮一带游历,足迹几乎遍及这带的名山胜迹。留传至今的诗也多描写风光之作。

天宝初(742年),綦毋潜返洛阳、长安谋求复官。天宝十一年任左拾遗,享从八品,后长为著作郎,享五品。后“安史之乱”爆发,他再度归隐,但未返里,仍游于江淮一带。此后不知所终,享年65岁左右。

綦毋潜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对他的评价较高:“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说明他的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他的诗1卷26首,内容多为与上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綦毋潜(约692—749年),字孝通,荆南(荆州区)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初授为宜寿县尉后至著作郎。因四下乱,见做官环境日益险恶而辞职回乡隐居。

綦毋潜诗歌章句挺拔不凡,色彩鲜明,善于抒发世俗之外的感情,如《春泛若郁溪》:“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落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把山势、溪水、晚风、小舟描写得轻灵生动,诗歌的视野也十分开阔,际夜、南斗、潭烟、林月,仿佛把人带到了天上的世界,浮想联翩。 《题栖霞寺》、《茅山洞口》都被评论为有影响的好诗。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 认为他创造了当时南方诗人的最高水平。王维在《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中写道:“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表现了太平盛世下,彼此官运都不亨通,但不怨天尤人,保持一向纯朴的风范。可以看出,王维与綦毋潜不仅人情谊、文情浓,在思想感情上也相知相通。

篇9:过融上人兰若,过融上人兰若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的意思,过融上人兰若赏析

过融上人兰若,过融上人兰若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的意思,过融上人兰若赏析 -诗词大全

过融上人兰若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相关专题 兰若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