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和广告试题及参考答案

ecoswaysos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ecoswaysoso”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气象物候和广告试题及参考答案(共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气象物候和广告试题及参考答案

气象物候和广告试题及参考答案

⑴人民网旅游频道曾开展“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评选活动,江苏兴化、云南罗平、青海门源排在前6位。兴化赏花期为 4月2日 至 4月25日 ,云南罗平赏花期在2月至3月,平均海拔2866米的'青海门源赏花期则在7月。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云南罗平赏花期比兴化早,而青海门源赏花期比兴化晚几个月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贴画(为招引注意而张贴的画,广告的一种形式),按要求答题。

①请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云南罗平赏花期比兴化早,是因为纬度的差异;而青海门源赏花期比兴化晚几个月,是由于高下的差异。(意对即可)

⑵①招贴画题为“绿色家园”,一片大树叶中有一个地球,整个图似只眼睛。(意对即可)

②像保护眼睛(眼珠、眼球)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人类的生存环境)。或“关注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言之成理即可)

篇2:《气象物候》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精选《气象物候》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本学期,建丰中学九(2)班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请你参加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学海撷趣】探究下列物候现象的形成原因。(2分)

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选自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2【实践探究】近年来,我们时常听说,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了。联系“气象物候”专题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该做好哪些事情?(写出两点)(2分)

3【口语交际】你的同学小明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的理由是什么?(2分)

【答案】

1(1)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海拔较高,气温越低。(1分)由于阿里山地形高度变化大,致使气温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条件,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自然面貌。(1分)(意对即可,每点1分,计2分)(2)(3)

2宣传环保思想,形成环保氛围,保护生态环境;严禁乱砍滥伐,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写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计2分)

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谚语,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1分)而且使用在农事等生活中,比较简便,容易掌握。(1分)(意对即可,每点1分,计2分)

篇3:气象物候同步练习和答案

气象物候同步专题练习和答案

8.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7分)

九年级某班围绕“气象物候”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探究规律】(2分)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阅读这首诗,联系物候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2).【活动二:诗词淘宝】(2分)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请你从其他古诗中寻觅出反映这一物候现象两句古诗来。

(3).【活动三:委婉交流】(3分)

学校“我爱科学”社团的老师向同学们征集“关注科技中的物候”的稿件。晓华同学提供了一份稿件: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主要发展目标是卫星姿态稳定方式为三轴稳定,提高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和区域机动探测能力;提高扫描成像仪性能,以加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发展大气垂直探测和微波探测,解决高轨三维遥感;发展极紫外和X射线太阳观测,加强空间天气监测预警。

看到这则材料,小明同学认为有关物候知识的民谚、俗语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你和他有不同观点,请试着说服他。

答案:

8、(7分)【活动一:探究规律】(2分)物候现象受纬度影响,越往北玉兰花开得越迟。

【活动二:规范表达】(2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

【活动三:委婉交流】(3分)小明同学(1分):我认为有关物候知识的.民谚、俗语是有价值的。因为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简单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不失为一种更方便有效的手段。你说呢?(理由与婉转2分)

篇4:气象物候教案设计

气象物候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教时

学习四首古诗

一、情景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多文学知识,得到了美得享受,也让我们理解许多物候气象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小组讨论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4)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5)背诵这首诗。

(6)引导学生阅读《塞下曲》的其它几首。

2、因第二首还是李白的诗,让学生试着自己去阅读、赏析。

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自己心中所想,提自己心中所惑。教师只是在学生解决不了时,给予适当地补充。结合素材教学片,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

3、学习第三首《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

(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

提示: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退,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

(3)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如: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4)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月黑雁飞高”月黑雪猛,非大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定有敌情。

篇5: 《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分析教材:

《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务中找寻学习内容。了解气象物候的基础知识,学习前人不懈追求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本专题是介绍气象物候的科普说明文,这些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文中所用的专门术语很少,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气象物候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文章还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个专题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科普佳作。基于以上几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1、生动地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二、分析教法: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通过诱导,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使主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独立进行,学习能力得以发展。因此,本专题的教法有:

1、形象导入、重点突破法。本专题内容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理解较有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做铺垫,教师可在导课上精心设计,用学生熟悉的四季变化引出气象物候现象,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然后确定本文重点,既学习文章语言的条理性,教学中应紧紧把握这点进行教学。

2、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新颖、生动而有情趣。再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稍微改动,让学生与原句作比较,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分析,真切地感知、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三、分析学法:

1、诵读法。这个专题的语言很生动,生动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这一点。

2、图片资料收集法: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运用再造想象的能力把课文中的说明文字转化为手中或头脑中清晰可辨的实物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加强学生对周围世界了解的同时,为以后思维、学习科技制作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学习本专题,在学生诵读课文讨论内容,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资料积累卡上摘要出文中生动的词语以及文中涉及的气象物候知识。

四、程序设计分析:

(一)导入新课

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乐于被学生所接受。

(二)整体感知

教学有法读为本,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该环节着眼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设置精当的通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学生读、议和教师点拨、学生再读的过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导学研读

1、精段导读

该环节是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过程。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选用典型语段作例子,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要学生展开思维,以实践、探索、体验、发现为中心进行生动的、个性化的、探索性的学习,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精品段落可创新性的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阅读品析题,教师适当点拨。如果学生确有困难,教师要出示自己设计的思考题,此时,教师的点拨要紧扣本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和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师生共同展开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既品析了课文,又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探究研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就是教学要有民主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因此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做到民主、平等得与销售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要想有所得、有所创,需先有所疑,质疑这一环节也必不可少。

3、积累

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素质很难提高,因此应当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参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拓展迁移分析

该环节是能力迁移的过程。本专题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努力的迁移和拓展:中国古典的咏物诗,写景诗不少涉及了气象物候学的知识,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教师推荐学生拓展阅读,并运用气象物候学的知识简单分析;推荐阅读《夏夜》一文。思考:钱钟书先生是如何展示夏夜的?这两个问题,一个课外,一个课内,二者能够有机融合,使得问题比较全面。

六、设计说明分析:

本专题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除“满堂灌”和“满堂问”。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主”,正如叶圣陶说的“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引导启迪……”这里所说的引导即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之处,本专题设计力求突出显示学生动手动脑的主体地位。

2、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积累。本设计从多个方面力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方面、多角度积累是这一设计的重点。

篇6: 物候气象谚语

1、十雾九晴天。

2、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4、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5、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6、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7、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8、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9、燕子低飞 天将雨

10、鸡早(进笼)睛,鸭早(进笼)雨。

11、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12、雷公先喝歌,有雨也唔(不)多。

13、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14、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15、乌云在东,有雨也唔凶。

16、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17、南闪(电)三日,北闪对时。

18、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19、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20、头发响,风一场。

篇7:《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 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 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 语言的特点;提高语 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 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重难点:

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20分钟)

读课文,思考: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

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 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 云 像棉花团

上 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云 名 变化过程 形 状 位 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 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三、品读感悟:看云识天气(15分钟)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四、课堂小结(2分钟)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板书设计:结合前面两个表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3分钟)

二、品析鉴赏: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1.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 (14分钟)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 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 ,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12分钟)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 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 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 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

3.朗读,背诵,积累。

三、拓展延伸(9分钟)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讨论,交流

1.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 循 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2.《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分钟)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 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请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两句谚语。

2.探究活动: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

补充: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 。雁下地,就嫌 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篇8:《气象物候》语文教案

《气象物候》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

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

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感知

具体操作如下:

1、听朗读录音。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

2、理解诗词内容。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

三.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3.诵读积累。

四.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交流,补充: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五.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六.布置作业:

1、请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两句谚语。

2、探究活动: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

篇9:气象物候的诗句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一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 盘庚上》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周易 乾》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诗经 大雅 召F》

风马牛不相及。《左传 僖公四年》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战国 楚 宋玉《风赋》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w,谷以卑安。 晋 葛洪《抱朴子 广譬》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唐 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唐 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唐 韦应物《咏玉》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宋 晏几道《南乡子》

彩云易散,皓月难圆。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篇10:气象物候的谚语

1、云结亲,雨更猛

2、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3、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4、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5、风乱转,不用算

6、露水闪,来日晴

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8、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9、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10、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11、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12、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

13、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

14、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15、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6、急雷快晴,闷雷难晴,

17、云在东,雨不凶;

18、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19、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20、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21、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22、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23、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24、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25、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26、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27、云交云雨淋淋

28、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29、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30、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

31、云在南,河水满

32、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33、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34、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35、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36、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37、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38、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

39、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40、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41、西北风开天锁

42、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43、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44、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

4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篇11:气象物候的谚语

关于气象物候的谚语精选

竹笋秤杆长,孵蚕勿问娘。

枣儿红肚,磨镰割谷。

榆钱唰唰响,种子耩高粱。

榆挂钱,好种棉。榆钱鼓,种红薯。

杨叶拍巴掌,老头压瓜秧。

秧好半年稻。好秧出好苗,好苗出好稻。

秧摆风,种花生。

桃树开花,地里种瓜。

桃花落地,豆子落泥。

四月南风大麦黄,才了蚕桑又插秧。

四月八,苋莱掐,四乡人家把秧插。

柿芽发,种棉花。

棉花云,雨快临。

麦扬花,排黄瓜。

犁花香,早下秧。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揪花开,谷出来。揪花开,麻出来。

荷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

飞杨花,种棉花。

大麦上浆,赶快下秧。

这篇有关于关于气象物候的'谚语 遍地种棉花的优美文章句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

相关专题 物候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