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风貌阅读答案参考

shslal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hslala”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诗风貌阅读答案参考(共8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唐诗风貌》阅读答案

《唐诗风貌》阅读答案

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7.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8.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第二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第三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第四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9.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7、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8、D

做这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再与选项比较。可以看出,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错误,文中第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

9、A

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C,“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D,无中生有。

篇2:唐诗风貌阅读答案参考

唐诗风貌阅读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于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它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风貌。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盛唐气象”指诗歌风貌,它与诗歌的情感内容没有联系。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②段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一方面阐发了“盛唐气象”的涵义。

C.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驳立旗帜鲜明;在论证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诗人夸耀帝国文治武功、歌颂盛世之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盛唐诗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主体精神强旺。

D.盛唐诗人“薄禄微官”无法成就“济苍生”的宏愿,所以产生怨怼。

1.D

2.C

3.B

篇3:余恕诚《唐诗风貌》阅读及答案参考

余恕诚《唐诗风貌》阅读及答案参考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参考答案:

1.C (“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D (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

3.A (B,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C,“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D,无中生有。)

篇4:落花唐诗阅读答案

落花唐诗阅读答案

落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②,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解)①落花:这首咏物诗写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乐。当时,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境况不佳。②曲陌:曲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不以华丽浓艳见工,而以白描擅长,在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

B.“小园花乱飞”本为人皆可道之景,妙在和“客竟去”联系了起来,如此,好像花落是因客去的缘故,从而使花情人意融为一体。

C.颔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花乱飞”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缤纷乱舞,下句从时间着眼,写落花连绵不绝。

D.“眼穿仍欲归”一句写出了诗人的痴情、执着和失落,他望眼欲穿,巴望友人能停下脚步,却事与愿违,友人仍要执拗地归去。

2.尾联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尾联有三重意义:一是感叹花儿用自己的美艳装点了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感叹自己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泪下占襟;三是悲叹自己虽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

提高阅读速度的五种方法

一、略读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它要求读者可跳过某些细节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语文阅读速度。

二、寻读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寻读与略读不同,略读时,读者事先对材料一无所知,而寻读则是在读者对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对于某一个具体问题,读者可以采取寻读的方法来找到答案。寻读既可以保证阅读的速度,又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寻读技巧也很有实用价值。

三、扩大视距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扩大视距,提高整体的认识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短语或短句写在卡片或其他小纸上,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眼前扫过,然后说出短语或短句的内容;也可以把一些字数相同的短语或短句放在一组,按照字数由少到多的顺序逐组排列,依次练习;另外,还可以把一篇文章提前用铅笔圈出一些短语或短句,以圈好的单位进行练习,以扩大视距,提高自己的整体认识能力。

四、避免默读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避免默读:这个是我认为最有效加快阅读速度的方法。人们在阅读时普遍存在默读的情况,也就是当大家在读到文字时,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配合相关动作,但是在心中默念每一个字,您现在就在读文章,看看您自己就知道了。首先,我要告诉您的是,默读是可以避免的!当然至少在开始的时候,需要非常集中精力,但确实可以避免。

五、加强限时阅读训练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

任何一种技能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正如游泳一样,只知道游泳的要领,而不亲自到水里去体会,去实践,是不能学会游泳的。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训练中,我们要养成限时阅读的习惯,注重对自己进行计时和限时阅读训练,这样真正进入考场后就会不慌不忙,因为平时已经训练有素。

记叙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题型方法

1、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答题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现的品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对人物的称呼、隐喻的事物。

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人公:(判定谁是主人公)答题技巧: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配角:对主人公起到什么作用、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简介某一人物答题技巧:基本情况、主要事件、简评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对人物的感情

篇5:唐诗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唐诗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答:

(2)有人评价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请任选诗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变化。(4分)

答:

答案:

(1)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凛然生寒。表达了对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或离愁)。

(2)第三句:人隔千里,自今夕始,本应是无限伤感和遗憾,但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转折,表现出对相思情意的执着。

第四句:“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己自不堪,更何况“离梦 杳”,连梦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

篇6:《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盛唐诗

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期名称。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这一名称的采用,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然而,这种特别的光彩也遮盖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

将盛唐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信念,出现于九世纪,发展于宋代,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但如果我们想对这一时代及其诗歌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就必须将这种辉煌绚丽的神话撇在一旁。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从远处观察它,就不能充分赏识其蓬勃生机和多彩丰姿: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一系列简单化的、陈旧的词语被用来描绘这一时代的风格特征。

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就必须对三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首先,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被后代读者看成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诗人。文学史并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较为谨慎的做法是将天才安置于其基本背景之下。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

其次是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保守的文学史家幻想时代风格是一种完全一致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另外一些人则不相信任何时代的标志,认为其中存在着不利于真正的诗歌鉴赏的东西。但时代风格是实际存在的;然而,时代风格又是无形的、多侧面的、相互渗透的实体,并不容易界定。它们在分界处体现得最明显:新的观念、有影响的诗人或各种再发现能够在短短几年的过程中引起诗歌的普遍变化。这些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风格的起源和旧风格的延续在这里最清晰地显现。大约在7至725年间初具规模的盛唐诗,显然衍生于初唐风格;同时,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正是基于许多初唐诗人对自己时代诗歌的不满。在分界线的另一端,盛唐最后一位主要天才杜甫去世后,盛唐风格仍余音不绝。直到八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复古的关注重新兴起,这才真正进入了中唐。但这一分界线决不是绝对的:保守的诗人继续写着王昌龄风格的边塞诗,而激进的革新者在形成新诗歌的同时,仍然盯着李白和杜甫。

其三,盛唐神话的最严重危险是被切断其内在发展历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瞬间。盛唐诗的丰富多彩一部分确实是由于诗人个性的不同造成的,但另一部分却是七十多年历程中文学演变的结果。成熟于八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对于诗歌和诗歌传统的`观念,与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是迥然不同的。在八世纪二十年代,诗歌是一种优美圆熟的技巧,从理论上说可以用来激发深刻的道德和文化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几世纪来没有出现过无可争议的大诗人,这就给天才的出现留下了宽广的空间。而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却面对着二十年来所创造的宏丽遗产。因此,杜甫面对其直接前驱者的特殊体验,是年辈较早的孟浩然从未有过的。

(选自[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盛唐诗》,三联书店,,有删节)

1.下列对于时代风格的说法,不属于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的两项是

A.时代风格是一种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的完全一致的实体。

B.时代的标志并不存在,如果存在则不利于进行诗歌鉴赏。

C.时代风格具有无形、多侧面、相互渗透而又不容易界定的特征。

D.时代的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旧风格在一定时期会并存。

E.时代风格并不是虚无缥渺的,而是实际存在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文学史时期划分的问题上,中国的批评家们给予唐代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名称。

B.从九世纪开始,盛唐就被视作中国诗歌的巅峰,这个观点一直被延续至现代。

C.李白和杜甫并不算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他们只是两种诗歌个性对立的典范。

D.盛唐的诗歌同样具有其发展的历程,它是文学演变的结果,并不只是一个瞬间。

3.文中第一段的特别的光彩和庐山真面目各指什么?

4.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所述现象的理解。

王维和孟浩然都生活在盛唐,由于对隐逸主题的共同爱好而经常被后代读者联系在一起,但两位诗人在才性、诗风等方面其实都很不相同。王维年青时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一生好禅奉佛;他的诗风清新淡远,自然脱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著称。孟浩然前半生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40岁后应进士不第;他的诗不事雕饰,简朴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参考答案

1、A、B。A.保守的文学史家的想法。B.另外一些人的观点。

2、C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作者只是不赞成将盛唐时代的成就只等于这两个人。

3.特别的光彩是指盛唐时期文化的繁盛和文学天才的大量涌现。

庐山真面目是指盛唐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并非突然出现,又迅速消失。

4.同时代诗歌的背景使我们对诗人们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王维和孟浩然虽同处于盛唐时期,又同样对隐逸主题有共同爱好,但要真正理解这两位诗人,还是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发现他们各自的独创性的本质。

篇7:读唐诗的阅读答案

读歌词,填空。

读唐诗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相思的红豆,吴山的雪。边寨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像祖先在向我诉说。唐诗唐诗传家宝,一代一代传到我。文明的.古国,绚丽的花朵,世界文坛灿烂的星座。(《读唐诗》是一首油魏德泮作词、谷建芬作曲的儿童歌曲。)

1.“窗前的月光,窗外的雪”所涉及的古诗是哪两首?请写出诗题和作者。

2.“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请你写出两句与唐诗里的“乐”相关的诗句。

谢谢了!请快一些!^v^~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

静夜思李白 绝句杜甫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篇8:读唐诗的阅读答案

读唐诗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的心窝。

枫桥的钟声,巴山的雨。边塞的战士,异乡的客。

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像祖先在向我诉说。

唐诗唐诗传家宝,一代一代传到我。

文明的古国,绚丽的花朵,世界文坛灿烂的星座。

歌词中涉及的故事有哪些?请写出诗题和作者。

急啊、马上就要的、快点

相关专题 唐诗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