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orangebeck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orangebecky”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牡丹》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共11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牡丹》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牡丹》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注释

⑴去春:去年春天。零落:飘零、凋零。

⑵红笺(jiān):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

⑶巫峡散:典出于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

⑷武陵期: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辜。唐人多把武陵渔人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王涣《惘怅诗》。

⑸馨香:芳香。

⑹枕席:泛指床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B.颔联中“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巫山云雨的故事,给人花之恋抹上梦幻的色彩。

C.颔联“武陵期”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饶有兴致。

D.颈联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E.尾联回到现实,写作者于栏边安放了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情。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E(A 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笔, E 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并没安放。答对一个选项给3分,答对两个选项得5分)

2.(1)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

(2)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

(3)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

(4)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

赏析

这首诗把牡丹拟人化,把牡丹当做自己热恋中的情人。首联写去年与牡丹分别情景;颔联用巫山神女与武陵渔人两个典故,含蓄而深致地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眷眷思念和意外相逢的惊喜欣悦;颈联再现了与牡丹的深长情意,相知毋忘;尾联中诗人把自己与恋人牡丹相亲相爱之情推向高潮。全诗感情跌宕起伏,笔触细腻曲折,余韵无穷,极具艺术魅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亲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诗人用武陵渔人的故事和刘晨、阮肇的传说,给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两句妙于用典,变化多端,曲折尽致。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两句既以“馨香”、“不语”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以上六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末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以便在夜深人静时,与牡丹花互说相思。“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篇2:《牡丹》阅读答案

1.拟人,赋予牡丹以人的动作,把随风舞动的牡丹当作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起舞女子来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牡丹美丽轻盈、摇曳多姿的情态

2.抒发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及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诗人在前面把牡丹当作女子来写,但到了尾联却又立意于思慕那如花一样的女子。写希望神女授予自己生花妙笔,把自己的思慕之情写在花叶上,寄给意中的女子,点明了题旨。

简析

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牡丹的特写图,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篇3:《牡丹》阅读答案

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这晨比喻刚刚绽放的牡丹花。

石家蜡烛: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烧,这里形容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

朝云:传说中的巫山神女

1、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简要分析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4:《正午牡丹》阅读答案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篇5:正午牡丹阅读答案

湖北/潘兰林

欧阳公②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③。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④,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⑤?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⑥。猫眼黑睛如线⑦,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⑧。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⑨,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⑩。

【注释】

① 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② 欧阳公,欧阳修,宋代散文家。

③丛,生长在一起的草木。其下:牡丹丛下面。其:指古画。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④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姻家,儿女亲家。

⑤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⑥披哆(chǐ):张开,下垂。燥,干。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⑦黑睛:瞳孔。如线:像一条线。

⑧房,花冠。敛,收拢。

⑨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⑩此:指吴育说的话。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设疑点要】

一、解释加点的词。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②其下有一猫。

③何以明之?

④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

②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③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三、从这则短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参考译文】

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精良和粗劣在什么地方。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判断它呢?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吴育可谓善于探求古人绘画的乐趣啊。

【解答提示】

一、①曾经;②花丛;③辨认;④探求。

二、①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上面画有好几颗牡丹。②这也是善于领会古人画画所表现的意境啊。③带有露水的花,花瓣收敛而且颜色润泽。

三、从画家的角度看,除了本身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还必须善于观察才能逼真地表现生活;从赏画者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拥有一双识别真假的慧眼;从总体上看,无论作什么事,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积累,用心的琢磨,是你左右逢源,从而成为行家里手的必要前提。

篇6:《正午牡丹》阅读答案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 ) 2、何以明之( ) 3、日渐中狭长( )

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篇7:陈与义《牡丹》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关陈与义《牡丹》阅读答案及赏析

牡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②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①洛阳是作者的家乡。洛阳牡丹天下闻名。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当时金人南侵,洛阳已沦陷。②青墩溪:在浙江省桐乡县,作者年老退隐之地。

1、“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有几重意味?说说你的理解。

2、有人说“东风看牡丹”看似闲暇有致,实是一种极为悲苦的写照。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路漫漫”,一谓远离故乡,长路漫漫,无由再达;二谓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已久,自己离乡的时间亦久(十年);三谓国破家亡,虽自己无力回天,但心中耿耿之志仍未消歇。(任答两点即可)

2.这句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佳作。

这首诗里,诗人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自己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诗人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篇8:牡丹薛涛阅读答案

牡丹薛涛阅读答案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注释

⑴去春:去年春天。零落:飘零、凋零。

⑵红笺(jiān):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

⑶巫峡散:典出于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

⑷武陵期: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辜。唐人多把武陵渔人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王涣《惘怅诗》。

⑸馨香:芳香。

⑹枕席:泛指床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B.颔联中“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巫山云雨的故事,给人花之恋抹上梦幻的色彩。

C.颔联“武陵期”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饶有兴致。

D.颈联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E.尾联回到现实,写作者于栏边安放了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情。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E

(A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笔,E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并没安放。答对一个选项给3分,答对两个选项得5分)

2.(1)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

(2)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

(3)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

(4)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

篇9:《红白牡丹》阅读题及答案

吴融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突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E.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2.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D (A“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 分析错误,D“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说法错误。)

2.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贼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探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2分)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2分)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2分)

篇10:菏泽牡丹现代文阅读答案

菏泽牡丹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谚云:“谷雨三日看牡丹”。今年的谷雨是阳历四月二十。我们二十二日到菏泽,第二天清晨去看牡丹,正是好时候。

②初日照临,杨柳春风,一千亩盛开的牡丹,这真是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一次官能上的过度的饱饫。漫步园中,恍恍惚惚,有如梦回酒醒。

③牡丹的特点是花大、型多、颜色丰富。我们在李集参观了一丛浅白色的牡丹,花头之大,花瓣之多,令人骇异。村支书指着一朵花说:“昨天量了量,直径三十五公分”,古人云牡丹“花大盈尺”,不为过分。他叫我们用手掂掂这朵花。掂了掂,够一斤重!苏东坡诗云“头重欲人扶”,得其神理。牡丹花分三大类:单瓣类、重瓣类、千瓣类;六型: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平头型、皇冠型、绣球型;八大色:黄、红、蓝、白、黑、绿、紫、粉。通称“三类、六型、八大色”。姚黄、魏紫,这里都有。紫花甚多,却不甚贵重。古人特重姚黄,菏泽的姚黄色浅而花小,并不突出,据说是退化了。园中最出色的是绿牡丹、黑牡丹。绿牡丹品名豆绿,盛开时恰如新剥的蚕豆。挪威的别伦・别尔生说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他大概没有看到过中国的绿牡丹。黑牡丹正如墨菊一样,当然不是纯黑色的,而是紫红得发黑。菏泽用“黑花魁”与“烟笼紫玉盘”杂交而得的“冠世墨玉”,近花萼处真如墨染。堪称菏泽牡丹的“代表作”的,大概还要算清代赵花园园主赵玉田培育出来的“赵粉”。粉色的牡丹不难见,但“赵粉”极娇嫩,为粉花上品。传至洛阳,称“童子面”,传至西安,称“娃儿面”,以婴儿笑靥状之,差能得其仿佛。

④菏泽种牡丹,始于何时,难于查考。至明嘉靖年间,栽培已盛。《曹南牡丹谱》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菏泽县志》载:“牡丹、芍药多至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年秋后,“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现在全国各地名园所种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泽运去的。清代即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凡称某处某物甲天下者,每为天下人所不服;而称“菏泽牡丹甲天下”,则天下人皆无异议。

⑤牡丹的根,经过加工,为“丹皮”,为重要的药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菏泽丹皮,称为“曹丹”,行市很俏。

⑥牡丹是长寿的。菏泽赵楼村南曾有两棵树龄二百多年的脂红牡丹,主干粗如碗口,儿童常爬上去玩耍,被称为“牡丹王”。袁世凯称帝后,曹州镇守使陆朗斋把牡丹王强行买去,栽在河南彰德府袁世凯的公馆里,不久枯死。今年在菏泽开牡丹学术讨论会,安徽的代表说在山里发现一棵牡丹,已经三百多年,每年开花二百余朵,犹无衰老态。但是牡丹的栽培却是不易的。牡丹的繁殖,或分根,或播种,皆可。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根,结籽常需七年。一个杂交的新品种的.栽培需要十五年,成种率为千分之四。看花才十日,栽花十五年,亦云劳矣。

⑦告别的时候,村支书叫我们等一等,说是要送我们一些花,一个小伙子抱来了一抱。带到招待所,养在茶缸里,每间屋里都有几缸花。菏泽的同志说,未开的骨朵可以带到北京,我们便带在吉普车上。不想到了梁山,住了一夜,全都开了,于是一齐捧着送给了梁山招待所的女服务员。正是:菏泽牡丹携不去,且留春色在梁山。

1.赏析第二段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2.第③段写别伦・别尔生的话,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第⑥段写安徽代表的话,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根,结籽常需七年”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根据本文内容分析,为什么说“称‘菏泽牡丹甲天下’则天下人皆无异议”?(4分)

1.答案:运用比喻正面描写牡丹花的繁盛、艳丽和花香的浓郁;又通过“饱饫”“恍恍惚惚”“如梦回酒醒”等主观感受,侧面烘托牡丹园令人陶醉的美景。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

2.答案:①更加突出菏泽绿牡丹的珍贵。②举例说明牡丹是长寿的。

评分:每空2分,共4分。

3.答案:不能。用“才”和“常”是强调牡丹栽培的不易,去掉后只是说明分根和结籽需要的时间,失去了强调的意义。

评分:能答出“强调牡丹栽培的不易”即可。只答出“不能”不给分。共2分。

4.答案:种植面积广;品种繁多,稀奇珍贵;种植历史悠久;遍及全国名园。

篇11:牡丹说的阅读答案

[清]袁枚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亡何②,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非其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研③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有删减)

[注释]①鄂韡(wěi):繁盛。②亡何:同“无何”,不久。③研:通“砚”。

【问题】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再移之墙( )

(2)客过而尤之曰( )

(3)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 )

(4)请具研削牍( )

8.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2分)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2)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10.《爱莲说》和《牡丹说》都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爱莲说》告诉我们要守住本心,不要同流合污。《牡丹说》则寄寓读者,其一,【 】,其二,【 】。(3分)

【参考答案】

7.(4分)(1)又一次(第二次)

(2)抱怨(指责)

(3)哪一个

(4)准备(具办)(每空1分)

8.(2分)故/人与花/常两全也(每处1分)

9.(4分)

(1)(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2分)

(2)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2分)

10.(3分)托物言志

要顺乎自然天性

待人接物不要喜怒无常(每空1分)

相关专题 牡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