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萧燧传阅读答案

滞后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滞后”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宋史萧燧传阅读答案(共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宋史萧燧传阅读答案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 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 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参考答案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易错点拨】将 失职 与 过错、缺点 混淆,根据语境,调查官吏的 过错、缺点 更准确。

【答案】D

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易错点拨】不能抓住要点,不能抓住关键词。如萧燧恪尽职守,象 论、奏、谏 这些关键词都属于,故②③④必选。

【答案】C

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易错点拨】没有搞清事情是谁做的,对萧燧所做的事和他人所做的与萧燧有关的事情要搞清。

【答案示例】A

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 信、达、雅 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易错点拨】实词理解不准,如 浇浮、否、与 等,虚词翻译不准,如 然安 等。

【答案】(1)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 萧燧说: 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附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明有奇才,小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秦桧亲党密告萧燧,秋试时当调他为考试官,萧燧问其中的原因,那人说: 秦桧的儿子将要应举,想把应举之事托付给你。 萧燧听后大怒说: 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 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往漕闱,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中了前名。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召诸教官轮对,萧燧针对当时任官制度,提出 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皇上非常高兴,制定了《用人论》赐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迁国子司业兼起居舍人。在此之前,萧燧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数是萧燧,因为他做过县令的经历,于是就任命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捴迨宥在朝廷之外都拿着符节,他们行事依靠权势,没有好的表现,萧燧给皇上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的事,皇上因此就问萧燧,他回答说: 如今有得才和无德才的人会混杂在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不是我所能明白的。 皇上说: 忠言啊! 由于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谏言;亲近正直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帝王的亲信有功劳的可以用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权力。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他任职严州期间,严州土地狭小,财力困乏,刚到严州时,官府钱不到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两年间,励精求治,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当时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名分,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方,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婺州。严州送行的百姓站满了道路,萧燧几乎不能走,送出严州境外的达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严州的制度,萧燧没花多大力气就治理好了。一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移粟给严州,萧燧说: 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应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诏书召回他,说: 江浙一带一年两次旱灾,想下诏书以求进谏,仍令各主管部门宽松各县赋税,但不要催得太紧。 十年,皇上说广西一带百姓的丁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这一带丁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篇2:宋史萧燧传阅读答案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 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捴迨宥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 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 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 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 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篇3:宋史萧燧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萧燧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答案解析:

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3.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4(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记叙文标题的8个作用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十六年前的回忆》、《谁是谋杀者》

2.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文章的基调就是读完文章以后,文章的内容给人带来的情绪、情感等某方面突出的感受,这种突出的感受就是文章的基调。《小桥、流水、人家》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老槐树的故事》、《我的同桌》、《故乡之春》

4.运用修辞手法,及其带来的艺术效果

(1)比喻:形象生动的表达了…

(2)拟人:把…人性化,表达了…

(3)夸张:运用夸张,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达了…

(4)反问:运用反问,强调了…,表达了作者…

(5)反语:运用反语,突出了…,表达了作者…

(6)双关:运用双关,既表达了…又表达了…

5.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线索

《奶奶的老花镜》、《背景》、《大自然的语言》

6.标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

常见的写作方法:设置悬念、对比、象征、渲染气氛、借景抒情、以小见大

7.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卖油翁》、《父亲》、《老王》

8.点明本文的主旨

《桂林山水甲天下》、《伟大的爱》、《白杨礼赞》

有的文章没有直接表明主旨,但是通过文章可以发现标题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之情。《十三年的别离》(思念之情)

阅读如何把握整体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篇4:《宋史·萧燧传》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宋史·萧燧传》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答案解析: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6.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7.(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篇5:宋史萧燧传原文及翻译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明有奇才,小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秦桧亲党密告萧燧,秋试时当调他为考试官,萧燧问其中的原因,那人说: 秦桧的儿子将要应举,想把应举之事托付给你。 萧燧听后大怒说: 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 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往漕闱,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中了前名。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召诸教官轮对,萧燧针对当时任官制度,提出 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皇上非常高兴,制定了《用人论》赐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迁国子司业兼起居舍人。在此之前,萧燧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数是萧燧,因为他做过县令的经历,于是就任命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捴迨宥在朝廷之外都拿着符节,他们行事依靠权势,没有好的表现,萧燧给皇上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的事,皇上因此就问萧燧,他回答说: 如今有得才和无德才的人会混杂在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不是我所能明白的。 皇上说: 忠言啊! 由于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谏言;亲近正直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帝王的亲信有功劳的可以用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权力。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他任职严州期间,严州土地狭小,财力困乏,刚到严州时,官府钱不到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两年间,励精求治,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当时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名分,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方,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婺州。严州送行的百姓站满了道路,萧燧几乎不能走,送出严州境外的达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严州的制度,萧燧没花多大力气就治理好了。一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移粟给严州,萧燧说: 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应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诏书召回他,说: 江浙一带一年两次旱灾,想下诏书以求进谏,仍令各主管部门宽松各县赋税,但不要催得太紧。 十年,皇上说广西一带百姓的丁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这一带丁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篇6:《宋史·列传第九十三·萧注传》阅读答案

《宋史·列传第九十三·萧注传》阅读答案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战以胜归。蒋偕上其功,擢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注挺身入蛮中,施结恩信。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居邕数年,阴以利啖广源群蛮,密缮兵甲,乃上疏曰:“交阯虽奉朝贡,实包祸心,常以蚕食王土为事。今不取,异日必为中国忧。愿驰至京师,面陈方略。”未报,而甲洞申绍泰犯西平,五将被害。谏官论注不法致寇,李师中又劾其沮威嗜利,略智高阉民为奴,发洞丁采黄金无帐籍可考。中使按验颇有实,贬泰州团练副使。

近臣有讼注广州功者,起为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熙宁初,以礼宾使知宁州。环庆李信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时有言“交人挫于占城,众不满万,可取也”。遂以注知桂州。

入觐,神宗问攻取之策,对曰:“昔者臣有是言。是时溪洞之兵,一可当十;器甲坚利,亲信之人皆可指呼而使。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既至桂,种酋皆来谒。注延访山川曲折,老幼安否,均得其欢心。然有献征南策者,辄不听。会沈起以平蛮自任,帝使代注而罢,注归,卒于道,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三·萧注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B.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C.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D.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贡”,古时指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拜君主,敬献地方物产。

B.“中国”,原指处于疆域内的中央地区,后来指中原的广大地区。

C.“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王陈述对政事的意见。

D.“觐”,西周时期指诸侯朝见天子,后指地方大员进京朝见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注指挥若定,智勇双全。广州被围困数月,他只身突围,招募海边二千名勇士,趁着飓风火烧敌军船只,打败敌军,从此每战都得胜而回。

B.萧注谙熟边务,运筹帷幄。他在邕州任职,一面利诱广源各洞蛮人,一面秘密修补、整治武器装备,上奏陈述攻打交阯的策略,请求朝廷除患。

C.萧注收拢人心,安蛮靖边。他接管邕州事务,对蛮人施行恩惠,结以信义;任桂州知州,接待酋长,问候老幼,既得其欢心,又暗知边情。

D.萧注审时度势,因势而化。他虽然曾经积极主张攻取交阯,但看到交阯在军事实力上日渐强盛,便不再主张征讨,因而被主战的沈起取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环庆李信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5分)

(2)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5)

参考答案

10. A

11. C(“报”,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12. B(时序倒置。依据下文“愿驰至京师,面陈方略”的信息提示,萧注在奏章中还未陈述攻打交阯的策略,他请求到京城后当面向皇帝陈述)

13.(1)环庆路李信打了败仗,各城都加固营垒,唯独萧注打开城门像平时一样在夜间宴请宾客。

“坚”(形容词的使用用法,使……坚固),“壁”(名词,营垒),“启”(动词,打开),“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夜宴如平时”(介宾结构后置,如平时夜宴)五处,一处1分。

(2)现在这两点都比不上以前,交阯人繁殖人口,积聚物力,教导训练士兵(已经)十五年了,(有人)说他们‘士兵不足一万’,是没有根据的。

“生”(动词,繁殖人口),“聚”(动词,积聚物力),“教训”(古今异义词,教导训练),“谓”(动词,说),“妄”(形容词,没有根据)五处,一处1分。

【参考译文】

萧注,字岩夫,是临江府新喻县人。(萧注)襟怀广阔,有远大的志向,尤其喜欢谈论军事。(萧注)考中进士,代理广州番禺县令。侬智高围困广州几个月,聚集几百舰船进攻城南,形势非常危急。萧注从敌人围困中突围,招募海边的勇士,得到二千人,乘坐大船在上游聚集,趁着飓风刮起,放火焚烧敌军船只,打败了敌人的军队。当天就打开县城城门迎接援军,百姓拿着牛酒、草料粮食相继入城,城里的人才有生气。从此每次出战都得胜而回。蒋偕上奏萧注的功劳,(朝廷)提拔(萧注)担任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敌人败退占据邕管,余靖担心敌人召集、引诱各洞蛮人作乱,就把(邕州事务)交付萧注办理。萧注挺身进入蛮人中,施行恩惠结以信义。狄青的军队在宾州临时驻扎,召请各位将领相见,(狄青)怀疑萧注(想)倚靠敌军的'声势作奸谋利,想杀掉萧注。萧注觉察了,以出游为托词,不肯前往。敌人被打败后,狄青才听说萧注以前的功劳,(上报朝廷,让萧注)担任邕州知州。

(萧注)在邕州任职几年,暗中用利益引诱广源的各洞蛮人,(并)秘密修补、整治武器装备,于是呈上奏章说:“交阯虽然(表面上)尊奉朝拜君王、敬献地方物产(的政策),实际上包藏为祸作乱的野心,常常把逐渐侵吞陛下的土地作为急务。现在如不攻取,日后必然成为我朝的忧患。希望(陛下允许我)骑快马到京城,当面陈奏对敌策略。” (皇帝)还没有批复,而甲洞的申绍泰侵犯西平,五位将领被杀害。谏官评定萧注不守法度招致蛮人侵扰,李师中又弹劾萧注畏威图利,掠取侬智高的阉人做家奴,调发蛮洞壮丁开采黄金没有账簿可供查考。皇帝派出的使者去查验,事实很充分,(朝廷)贬(萧注)担任泰州团练副使。

皇帝身边亲近之臣中有人为萧注申辩在广州的功劳,(朝廷)起用(萧注)担任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熙宁初年,(萧注)凭礼宾使的身份担任宁州知州。环庆路李信打了败仗,各城都加固营垒,唯独萧注打开城门像平时一样在夜间宴请宾客。当时有人说“交阯人在占城受挫,士兵不足一万,可以攻取”。于是(朝廷)让萧注担任桂州知州。

入朝拜见皇帝,神宗问(萧注)攻取(交阯)的策略,(萧注)回答说:“从前我说过这样的话。然而这个时候溪洞的士兵,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兵器锋利铠甲坚固,亲近信任的人都可以指派召唤来使用。现在这两点都比不上以前,交阯人繁殖人口,积聚物力,教导训练士兵(已经)十五年了,(有人)说他们‘士兵不足一万’,是没有根据的。” (萧注)到桂州任职以后,各部落酋长都前来拜谒。萧注接待他们并咨询当地山川道路等弯曲回转的情况,老幼是否平安,均得到他们的欢心。但有人献上征讨南方蛮人的策略,(萧注)常常不会采纳。适逢沈起自告奋勇要平定蛮人,皇帝派(沈起)代替萧注而免去(萧注的官职),萧注回家,在路上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篇7: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参考

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参考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⑥,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⑦,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⑦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师蔡伯坚          师:以师   .

B.说下之            下:使做的下属

C.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期:期望

D.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非常,很

13C、期,预料,想到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始筮仕,决以蓍                       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弃疾为掌书记                         廉颇为赵将

C. 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张衡善机巧,尤致于天文阴阳历算

D.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

14、B (A“以”前者是“用.拿”后者“因为”B“为“都是“担任”C“于”前者“在”后者是“对.表对象”D“之”前者代词“他”后者是“这样的事”。)

15、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15A(A项中“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和“ 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都是对句中省略的主语和代词理解的错误;“辛弃疾奉命追逃”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

篇8:《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师蔡伯坚 师:以……师 .

B.说下之 下:使做……的下属

C.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期:期望

D.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非常,很

13、C、期,预料,想到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始筮仕,决以蓍 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弃疾为掌书记 廉颇为赵将

C. 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张衡善机巧,尤致于天文阴阳历算

D.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

14、B (A“以”前者是“用.拿”后者“因为”B“为“都是“担任”C“于”前者“在”后者是“对.表对象”D“之”前者代词“他”后者是“这样的事”。)

15、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15A (A项中“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和“ 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都是对句中省略的主语和代词理解的错误;“辛弃疾奉命追逃”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

篇9:《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⑥,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⑦,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⑦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篇10:《宋史·朱熹传》节选阅读答案

《宋史·朱熹传》节选阅读答案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

B.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有短熹者 短:诋毁,指摘。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所著书皆行于世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的一项是()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1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5分)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5分)

参考答案:

14.B(俾:使)

15.D(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16.D(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17.(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5分)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惮:害怕;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5分)

【附】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参观白鹿洞书院遗址,上奏恢复它原来的样子,制定《学规》让他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相关专题 宋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