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阅读练习及答案

北极熊北极细心小青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北极熊北极细心小青瓦”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阅读练习及答案(共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阅读练习及答案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粱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5.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倡导古文运动,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的目的,是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B.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的骈文并未因为古文运动的兴起而匿迹,晚唐以后,乃至宋初,它们仍有市场。

C.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在欧阳修的带领下,取法韩愈,各树旗帜,使宋代古文运动取得了与唐代古文运动分庭抗礼的地位。

D.韩愈、柳宗元各自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

16.结合选文,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和过程。(6分)

17.选文划线处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D(“各自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中“各自”错。)

16.①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1分),华而不实,不适于用(1分)。②古文运动的先驱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1分),并用散体作文(1分);③韩愈、柳宗元提出完整的古文理论(1分),并进行古文创作(1分)。(共6分)

17.批判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现象(2分),有力说明唐代古文运动还没有彻底革除骈文的流行(或写“虽然中唐古文运动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给2分),为下文交代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做伏笔(2分)。

篇2: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回答7-11题。(15分)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 11 ,见东坡,泣自若 12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 13 ,遂举以售诸 14 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 15 宁 16 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 ,徐 17 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 18 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 19 ,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 20 迎母还旧第,竟不索 21 其直 22 。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 11 老妪:老妇。 12 自若:依然如故。 13 不肖:不成材。 14 诸:相当于“之于”。 15 诀别:分别。 16 宁:难道。 17 徐:慢慢地。 18 售:这里是“买”的意思。 19 券:契据。 20 翌日:次日。 21 索:求取。 22 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2)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

(4)竟不索其直 竟: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译文: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译文: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

答: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2分)

答:

参考答案

7.(4 分〉(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8.(2分)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

9. (4 分)(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忍痛到这种地步。(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

11.(2分)示例一:东坡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意思对即可)

篇3:出师表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5分)

[甲]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由是感激

深入不毛 会挽雕弓如满月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小题3】 [甲]文最后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 (2分)

【小题4】根据选文,填写下表(4分)

答案

【小题1】(5分)(1)因为(2)感动,激动(3)不长草,指人烟稀少的地方(4)定将(5)通“又”,多,余(每小题1分)

【小题2】(4分)(1)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求得显达。 (2)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使命不能完成。(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4分)(1)五月渡泸,平定南方;(2)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每句2分。)

【小题4】(3分。每空1分)

篇目

人物情感

表达方式

《出师表》(节选)

对先帝的感激,对后主的忠贞

记叙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被朝廷重用渴望之情

抒情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感激”是古今异义字词,“毛”是通假字,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苟全”“闻达”“生”“夙夜”“效”,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了解文段内容,注意诸葛亮对形势分析的语言,从中概括“此”的指代内容。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两篇文章皆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即可。表达方式是指叙述、描写、

抒情、说明,根据两文内容判断。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篇4:赤壁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赤壁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答: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 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析:注意辨别 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 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对比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咏史赤壁》诗热烈地赞美了周瑜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的不朽功绩.并且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使周瑜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篇5:《醉翁亭记》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_____(朝代)文学家。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蔚然而深秀者 (2)名之者谁

【小题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小题4】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小题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

【小题1】北宋、宋代、宋朝

【小题2】(1)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茂盛的样子。(2)命名或取名。

【小题3】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小题4】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小题5】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名家名篇,文学常识应是识记的内容。

【小题2】试题分析:“蔚然”中的“然”一定要解释出来,译为“的样子”。“名”是活用词,应译为“取名,命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读第二段可知,语段描写了山中朝暮与四时之景,分别写了朝暮和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因此,是时间顺序。

【小题4】试题分析:从全文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可知,太守治理有方,使得滁州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因此才能有条件和心情“跟从太守游玩”,当然,这也是对太守爱戴的表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首先要在审题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相关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做出全面的分析,揣摩出切题的答案作答。注意考虑尽量全面,不要因采点不到位而造成无谓的失分。

【小题5】试题分析:太守的表现可见他乐观豁达,能随遇而安。这对于人生面对困境的人们是一种很大的启示,即要向文中的`太守一样,面对困境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困境,在困境中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点评:感悟要根据语段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等来整体感知的。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语段内容,抓住感悟的触发点是很重要的。

篇6:古文阅读相关练习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现在山东省南部一带。 ②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

③俄:不久 ④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中截:从中间截断。 ⑥遂:于是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字。(2分)

(1)亦不可入: (2)但见事多矣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小题3:概括这段文字给予你的启迪。(2分)参考答案:

小题1:(1)也 (2) 只是,只不过

小题2: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 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小题3:例: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小题1:

试题分析:“亦”在古文中是虚词“也”,现在也有沿用的;“但”是古今异义词,古文中意为“只”。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易于理解。解释古文字词时,解释文言字词,尽量将本义与句中的意思解释清楚,如果是活用,更要讲清楚转义,是多音节的,尽量以“字”为单位解释,一字一义。

小题2:

试题分析:将主要字词解释准确,“但”:只不过;“何”,为什么;“以”:用;“锯”,名词动用,“用锯子锯”,“中”:中间;“截”:断;“入”:进入。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明确。翻译文言句子,一要解释清楚字词义,二要注意句式与现代语言习惯的差异,三要符合原意,不可有出入。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讥讽故事,从故事中人物笨拙的行为即可分析故事要说明的.道理,即做事不能死板,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对故事比较熟悉,故事暗含的道理也比较容易理解。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然后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篇7:《观月》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观月》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6.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7.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8.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9.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6、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7、宜:适合 是:此 、这 8、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9、八月之望

篇8:《前赤壁赋》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前赤壁赋》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C.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D.相与枕藉乎舟中枕藉:枕靠着,躺着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B.相与枕藉乎舟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肴核既尽不知东方之既白

D.而未尝往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题3】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今安在哉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第一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赤壁赋》一文,文句追求骈偶,故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赋文的特点。但苏轼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如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

D.这两段选文融抒情、议论、记叙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试题解析:

【小题1】卒,最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A项,两句自可译为从。B项,介词,在;语气词,用在句中,有表停顿或舒缓语气的作用。C项,已经,之后。D项,连词,表转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3】例句为宾语前置句,D也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就是在安。A句是状语后置句,B句为一般问句,C句是判断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4】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并没有抛弃传统主客问答的形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相关专题 唐宋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