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登车盖亭》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Sembe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ember”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日登车盖亭》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共12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夏日登车盖亭》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夏日登车盖亭》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①蔡确: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元年(1086年),罢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年)因为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②纸屏:纸糊的屏风。

①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2分)

② 你从第三句中的“独笑”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情?(2分)

参考答案:

1. 夏日炎炎,诗人携几卷书,前往车盖亭里纳凉,躺在纸糊的'屏风遮挡的竹方床上,头枕着石枕,翻看着诗书,感到有些困倦,随手把书一丢,渐渐进入了梦乡。(2分,意思符合即可)

2. 作者贬官后的闲适安逸的心情。(答出“豁达、洒脱”之意也可)(2分)

译文:

夏日在亭里纳凉,躺在纸屏遮挡的竹方床上,头枕着石枕,翻看着诗书,感到有些困倦,随手把书一丢,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醒之后,感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烟,不觉莞然独笑,忽然听见江湖上传来阵阵的渔笛声。

赏析: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委婉抒发归隐之志,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篇2:夏日登车盖亭原文及赏析

[宋代]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注释

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

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莞然,微笑貌。

沧浪(láng):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赏析: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写得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唿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委婉抒发归隐之志,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篇3:夏日登车盖亭诗词鉴赏

夏日登车盖亭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译文翻译

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注释解释

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

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莞然,微笑貌。

沧浪(láng):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创作背景

蔡确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神宗死,哲宗继位。元祐元年(1086年),罢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年)因为“军器监之狱”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此其第二首。

诗文赏析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写得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委婉抒发归隐之志,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篇4:夏日登车盖亭,夏日登车盖亭蔡确,夏日登车盖亭的意思,夏日登车盖亭赏析

夏日登车盖亭,夏日登车盖亭蔡确,夏日登车盖亭的意思,夏日登车盖亭赏析 -诗词大全

夏日登车盖亭

作者:蔡确  朝代:宋  体裁:七绝   纸屏石道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篇5:描写夏天的诗句——《夏日登车盖亭》

《夏日登车盖亭》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夏日登车盖亭》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夏日登车盖亭》原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夏日登车盖亭》赏析

蔡确于1059年(嘉祐四年)中进士,1082年(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年间(1086—1094),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今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此其第三首;《尧山堂外记》载:“时吴处厚笺注以闻,其略云:五篇涉讥讽。‘何处机心惊白马,谁人怒剑逐青蝇’——以讥谗谮之人;‘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的另一首诗说:“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里,卧展柴桑处士诗”就是对他那种官冷事闲生活的写照。不过,它没有这首诗写得委婉深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却要“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二十许时,家苦贫,衣服垢蔽。”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官位骤升,后来突遭横祸,谪居此州,这如同大梦一场。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抒发归隐之志,不满社会现实,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夏日登车盖亭》作者简介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1059年(嘉祐四年)进士。历知制诰、御史中丞,参知政事。1042年(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宋哲宗时,转左仆射。元祐年间(1086—1094)罢相,知陈州,后转任安州、邓州。因作诗讥讽朝廷,被贬为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卒于被贬之地。

篇6:描写夏天的诗句——《夏日登车盖亭》

《夏日登车盖亭》原文

纸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

数声渔笛在沧浪。

《夏日登车盖亭》赏析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却要“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二十许时,家苦贫,衣服垢蔽。”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官位骤升,后来突遭横祸,谪居此州,这如同大梦一场。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抒发归隐之志,不满社会现实,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夏日登车盖亭》作者简介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宋臣。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府尹韩维属下为管干右厢公事。

篇7:描写夏天的诗句——《夏日登车盖亭》

出自北宋诗人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赏析

蔡确于1059年(嘉祐四年)中进士,1082年(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年间(1086—1094),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今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此其第三首;《尧山堂外记》载:“时吴处厚笺注以闻,其略云:五篇涉讥讽。‘何处机心惊白马,谁人怒剑逐青蝇’——以讥谗谮之人;‘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的另一首诗说:“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里,卧展柴桑处士诗”就是对他那种官冷事闲生活的写照。不过,它没有这首诗写得委婉深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却要“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二十许时,家苦贫,衣服垢蔽。”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官位骤升,后来突遭横祸,谪居此州,这如同大梦一场。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抒发归隐之志,不满社会现实,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篇8:蔡确关于夏天的诗词《夏日登车盖亭》鉴赏

夏日登车盖亭

宋代: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译文

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注释

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

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莞然,微笑貌。

沧浪(láng):即汉水,为长江支流。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赏析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写得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篇9:《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南宋]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泪已流。

[注释]

①赏心亭:在金陵水西门城楼上。

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

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题目】

请结合诗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运用对比,前文因希望而“兴”,后文因失望而“忧”,表现出诗人奏请迁都而不得的悲凉(炽热的.爱国之情)。或者:借景抒情,五六两句运用景物描写,写诗人登赏心亭所见,渲染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

篇10:《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泪已流。

【注】

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陆游奉诏回临安面陈恢复大计,从四川回来舟经建康,登亭有感而赋此诗。作为主战派,诗人曾向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以利于防备,但不被采纳。

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月道”暗示了诗人被外放四川秦地做官时的-段不平常岁月。

B、颔联按游踪来写,诗人过了黄牛峡后来到白鹭洲,继而登亭抒怀。

C、颈联运用叠词,写出眼前极其壮美的秋色,照应“乘兴却东游”。

D、全诗先叙事、写景,后抒情,以爱国之情贯穿,使全篇浑然一体。

1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C

15、从“兴”到“忧”。①兴(高兴):诗人结束了四川的外放生活,一路平安归来,乘醉游白鹭洲。②忧(忧虑):诗人登亭遥望,看到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观眼前景,想当年事,不禁担忧再陈迁都之策被拒,恢复中原无望。

篇11:《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4分)

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答: (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4分)

2.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试题分析: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白话译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篇12:《登赏心亭》阅读答案

登赏心亭①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泪已流。

【注】

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陆游奉诏回临安面陈恢复大计,从四川回来舟经建康,登亭有感而赋此诗。作为主战派,诗人曾向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以利于防备,但不被采纳。

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岁月道”暗示了诗人被外放四川秦地做官时的-段不平常岁月。

B、颔联按游踪来写,诗人过了黄牛峡后来到白鹭洲,继而登亭抒怀。

C、颈联运用叠词,写出眼前极其壮美的秋色,照应“乘兴却东游”。

D、全诗先叙事、写景,后抒情,以爱国之情贯穿,使全篇浑然一体。

1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 C

15、从“兴”到“忧”。①兴(高兴):诗人结束了四川的外放生活,一路平安归来,乘醉游白鹭洲。②忧(忧虑):诗人登亭遥望,看到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观眼前景,想当年事,不禁担忧再陈迁都之策被拒,恢复中原无望。

相关专题 车盖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