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阅读答案参考

我的小狗很可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的小狗很可爱”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史》阅读答案参考(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宋史》阅读答案参考

章惇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作揖轼书壁轼惧怕不敢书。 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神彩不动。轼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 “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笑。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为服所白。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坐二罪, 罢知蔡州,又历陈、定二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丰稷奏曰:“官府肇新而惇首用,非稽古建官意。”稷坐左迁。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不报。

初,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开熙、河,谋灵、夏。师行十余年不息。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祜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外国。西夏请故 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惇以为蹙国弃地。罪其帅臣,遂用浅攻挠耕之说,肆开边隙,绝夏人岁赐,进筑汝遮等城,陕西诸道兴役五十余所,败军覆将,复弃青唐, 死伤不可计。知天下怨已,欲塞其议,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优立赏逻,告讦之风浸盛。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用刑愈峻,然不能遏也。

为山陵使,灵举陷泽中,逾宿而行。言者劾其不恭。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右正言任伯雨论其欲追废宣仁后,又贬雷州司户参军。初。苏辙谪雷州,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僦券甚明,乃已。至是,惇问舍于是民,民曰:“前苏公来,为章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徙睦州,卒。

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

(选自《宋史》,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垂索挽树,摄衣而下 摄:整理

B.官府肇新而惇首用 肇:开始

C.惇以为蹙国弃地 蹙:减缩

D.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 僦:租赁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

B.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

C.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

D.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认为章惇连自已的命都能豁出去,就更不会珍视别人的生命,所以他能杀人。此后章惇为人处事的心狠手辣验证了苏轼的推断。

B.章惇在对待西夏等邻国的态度上与朝廷有分歧,属于“主战派”,他利用浅攻挠耕的战略,大肆开拓边疆.断绝每年给西夏的财物。

C.章惇知道外交的失利使得天下人都怨恨自己,他想堵住人们的议论,于是请求朝廷审察任意乱说之人,并按照法律对他们从重定罪。

D.章惇虽然位高权重,但在封官晋爵上却能不徇私情,他的四个儿子都考中进士,却只有章援曾在朝任过校书郎,其余都到州县任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

(2)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篇2:宋史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言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选自《宋史 许将列传》)有改动

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④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点的字::

会治太学虞蕃讼 会: 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举:

及至北境 及: 以将知审官西院 知:

【小题2】.翻译下列文字:

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小题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许将的才干?请简要回答。

答案

【小题1】赞赏;全;等到;掌管

【小题1】(如果)不能用言辞使(契丹)折服,这将会毁坏我大宋的名声。

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掌管蕲州。

【小题1】文才卓越:从欧阳修欣赏她的文辞,宰相宰相善其志可以看出。

有勇有谋:从他出使契丹前精心准备,出使后同契丹使者比武可以看出。

篇3:《宋史》阅读答案

赵湘,字巨源,华州人。进士甲科,历彰武、永兴、昭武三军节度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新繁县。以吏最,命知商州,徙陇州、兴元府,再迁太常博士。上《补政忠言》十篇,召判宗正寺,赐白金二百两。久之,上书言:“元德李太后母育圣躬,请祔太宗庙室。”后用其说。册赵德明,假尚书礼部员外郎,为官告副使。

擢殿中侍御史,权判三司勾院,上言:“汉章帝以《月令》冬至之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鞫狱断刑之政,遂定令毋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今季冬诞圣之月而决大辟不废。愿诏有司,自仲冬留大辟弗决,俟孟春临轩阅视,情可矜恻者贷之,他论如法。”真宗曰:“此固善矣,然虑系囚益淹久,吏或因缘为奸尔。”湘又上书请封禅。未几,命管勾南宫北宅事。东封泰山,为东京留守推官,礼成,迁侍御史。升州火,命湘往致祠,兼问民疾苦。还言转运使刘炤弛职不按部,知洪州马景病不任事,皆罢黜之。

纠察刑狱,改尚书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湘又言:“旧制文武常参官日趋朝,并赴待漏院俟禁门辟,今则辰漏上始放外朝,故朝者多后时乃入。望敕正衙门主者察晚至,以惩其慢。若风雨寒暑托病不朝者罪之。”时帝亲制五箴以自儆,湘因言:“宗室风化所本,宜有以训厉,愿特制铭以赐南北邸。”帝悦,为制宗室座右铭,赐宁王元偓以下并及湘,且谕之曰:“卿宗姓也,故赐卿。”

祀汾阴,为考制度副使,请如《周官》置土训,录所过州县山川与俗好恶,日上奏御。兼判宗正寺。历三司户部、度支副使。祀太清宫,管勾留司三司事。为盐铁副使,再迁工部郎中、直昭文馆,出知河南府,徙河中府,为京西转运使。又徙凤翔府、延州,迁太常少卿、知襄州。又知应天府,进右谏议大夫,复知河南,为集贤院学士,以疾徙虢州,卒。

(选自《宋史》)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尚书礼部员外郎 假:假扮

B.俟孟春临轩阅视 俟:等待

C.兼问民疾苦 问:考察

D.并赴待漏院俟禁门辟 辟: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历法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是“孟、仲、季”,例如“孟春”指春季的正月,“仲冬”就是冬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腊月。

B.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C.宗室,指同宗族的人,本文指的是与皇帝同宗族的人,也就是皇族。

D.太常博士,官名。太常寺属官有博士,掌教弟子,分经任职,如《诗》,分鲁、齐、韩三家,各置一人;国有疑事,则备咨询,秩四百石,汉宣帝增为比六百石。其职相当于后世的国子博士。宋太常博士职守同前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湘向皇帝上《补政忠言》十篇,被召判宗正寺。西夏国主李德明派使臣奉表愿臣属于宋,宋真宗册封了德明,赵湘奉命代理尚书礼部员外郎,充副使前往。

B.赵湘上书说腊月是皇上的生月,希望下诏给有关部门,自冬月起不要处决死刑犯,等到第二年正月皇帝亲自审阅查看,对其中情节可怜悯恻隐的予以宽恕,其他的严格按法律规定执行。

C.过去日常参朝的文武官员每日上朝,在待漏院等候禁门打开,现在辰时才开禁门放外面的臣子朝见,就有大臣上朝很晚,赵湘说希望皇帝下令让各衙门主官察看迟到的大臣,惩治其懈怠;对因风雨寒暑托病不上朝的,则不予治罪。

D.皇帝为自己写了座右铭,赵湘便奏言皇帝将宗室祖传戒规制成座右铭,赐予宗室诸王。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对,便以座右铭赐宁王元偓等,并特赐赵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真宗曰:“此固善矣,然虑系囚益淹久,吏或因缘为奸尔。”(5分)

(2)升州火,命湘往致祠,兼问民疾苦。 还言转运使刘炤弛职不按部,知洪州马景病不任事,皆罢黜之。(5分)

篇4:宋史阅读答案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答案】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篇5:宋史阅读答案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始繇太学上舍释褐,为相州教授。因蔡攸荐,召除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时三省大吏阶官视卿监者,立都司上,昌以名分未正,极论之。诏自今至朝请大夫止。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使,还为太府卿、户部侍郎,改开封尹,复为户部。昌本厚王黼,既而从蔡京,为黼所中,罢知德安府。又以乡人讼,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衡州。

钦宗立,吴敏用事,以昌猛厉径行为可助己,自散地授显谟阁直学士、知开德府,道拜兵部侍郎,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昌遇事奋然不顾,敢诛杀。敏度不为用,始惮之,引唐恪、徐处仁共政,独遗昌。

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帝顾昌俾出谕旨,即相率听命。王时雍欲置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

昌再尹京,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人不奠居。昌悉弹治正法,而纵博弈不之问,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昌旧名山,至是,帝谓其有周昌抗节之义,乃命之曰“昌”。

会金人再议和,割两河,须大臣报聘。诏耿南仲及昌往,昌言:“两河之人忠议勇劲,万一不从,必为所执,死不瞑目矣。傥和议不遂,臣当分遣官属,促勤王之师入卫。”许之。行次永安,与金将黏罕遇,其从者称閤门舍人,止昌彻伞,令用榜子赞名引见,昌不可,争辨移时,卒以客礼见。昌往河东,至绛,绛人闭壁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抉其目而脔之,年四十九。建炎四年,始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曰忠愍。(选自《宋史聂昌传》,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B.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C.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D.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宋代在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授,自此之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显谟阁直学士”,宋官名,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崇;是一种实衔,更是一种荣誉称号。

D.“谥”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三省大员官阶与卿、监相同的人,都站在都司的上面,聂昌认为名分不正,极力争论。诏令从今以后立于都司之上者到朝请大夫为止。

B.聂昌本来与王黼感情很好,后来随从蔡京,因被王黼看重,罢去前职任德安知府;后又因为与同乡人发争诉讼,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C.李纲被罢免后,太学生陈东及士大夫、庶民百姓十几万人,在皇宫外面跪伏着,整日不退,府尹王时雍没能力赶走人群。

D.聂昌前往河东,到了绛城,绛城人闭城拒其入内,于是聂昌手持诏令到了城下,用绳索攀登上城,最后被士兵杀死,并挖出他的眼睛切成碎块。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敏度不为用,始惮之,引唐恪、徐处仁共政,独遗昌。(5分)

(2)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5分)

【答案】

4.B根据有关的标记就可以断出来,“恶少年、官民家、金帛”这几个名词不是作主语就是作宾语,根据前后语境,“昼为盗”应该放一起,排除A、C;“且”句首一个标志词,前面段,所以选B。

5.C结合语境“自散地授显谟阁直学士、知开德府”可知,显谟阁直学士是“一种虚衔”的意思,而非“实衔”,故选C项。

6.B“因被王黼看重”错,不是“看重”,而是“中伤”。

7.(1)吴敏料想聂昌不为自己所用,开始忌惮他,荐引唐恪、徐处仁等人共同执政,只不用聂昌。

(2)有人认为这是官府应禁止的,聂昌说:“姑且随他们的爱好,来减弱他们谋乱,这正是用来禁止他们为非作歹的办法啊。”

参考译文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由太学上舍身份开始做官,任相州教授。因为蔡攸的推荐,被授命为秘书郎,提升为右司员外郎。当时三省大员官阶与卿、监相同的人,都站在都司的上面,聂昌认为名分不正,极力争论。诏令从今以后立于都司之上者到朝请大夫为止。以直龙图阁身份任湖南转运使,回到京师任太府卿、户部侍郎,改任开封尹,又重任户部侍郎。聂昌本来与王黼感情很好,后来随从蔡京,被王黼中伤,罢去前职任德安知府。又因为与同乡人发争诉讼,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衡州。

钦宗即位后,吴敏执政,认为聂昌行事猛厉有助于自己,在他闲居时任命他为显谟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在上任途中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升任户部尚书,兼任知开封府。聂昌遇事奋然不顾,敢于诛杀。吴敏料想聂昌不为自己所用,开始忌惮他,荐引唐恪、徐处仁等人共同执政,只不用聂昌。

李纲被罢免,太学生陈东及士大夫、庶民百姓十几万人,在皇宫外面跪伏着,整日不退,遇到内侍就杀死,府尹王时雍赶不走人群。皇帝让聂昌出宫去宣谕旨意,人们相继听命。王时雍打算把陈东等人关进牢狱,聂昌极力坚持不同意,才停止此议。

聂昌再次出任京尹,有些坏少年作乱,白天做强盗,进入官吏百姓家抢金帛,离开时,把两三个自己同党绑起来,声称捉贼,手持兵器穿街过巷,于是解绑,把掠来的财物分光离去。人民不得安居乐业。聂昌把他们全部正法,却放纵赌博不问,有人认为这是官府应禁止的,聂昌说:“且随他们的'爱好.来减弱他们谋乱.这正是用来禁止他们为非作歹的办法啊。”聂昌原名叫作“聂山”,到这时,皇帝认为他有周昌抗节之义,于是命名他为“昌”。

遇到金人再次议和,割让两河,必须由大臣出使报聘。诏令让耿南仲及聂昌前往,聂昌说:“两河民众忠义勇劲,万一不服从,一定被他们捉拿不放,我是死不瞑目啊。如果和议不成,我就分遣属官,督促勤王之师入京护卫。”皇帝同意了。走到永安时,与金将粘罕相遇,他的随从自称閤门舍人,阻止聂昌相见,命令用牍子赞名相见,聂昌不同意,争辩多时,最终以客礼相见。聂昌前往河东,到了绛城,绛城人闭城拒其入内。聂昌手持诏令到了城下,用绳索攀登上城。绛州兵马钤辖赵子清指挥士兵杀害聂昌,并挖出他的眼睛切成碎块,终年四十九岁。建炎四年(1130),才追赠为观文殿大学士,谥号为忠愍。

篇6:宋史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索湘,字巨川,沧州盐山人。开宝六年进士,释褐郓州司理参军。

齐州有大狱,逮者千五百人,有司不能决,湘受诏按鞫,事随以白。太平兴国四年,转运使和岘荐其能,充度支巡官。会诏下东封,与刘蟠同知泰山路转运事,又为河北转运副使。湘经度供馈,以能干闻。

明年,契丹入寇,王师衄于君子馆,敌兵乘胜据中渡桥,塞土门,将趋镇州。诸将计议未定,湘为田重进划谋,结大阵东行,声言会高阳关兵,敌以为然,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夜二鼓,率兵而南,径入镇阳,据唐河,乘其无备破砦栅。及敌兵觉,悉遁走。端拱二年,选为将作少监。

居无何,有讼其擅易库缣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员外郎、知相州。时有群盗聚西山下,谋断澶州河桥入攻磁、相州,援旗伐鼓,白昼钞劫。邻郡发兵千人捕逐,无敢近。湘择州军得精锐三百人,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转运使王嗣宗以状闻,诏复旧官。湘以忻州推官石宗道、宪州录事胡则为干职,命以自随,所至州郡,勾检其簿领焉。二人后皆历清要。明年,王超等率师趋乌白池,抵无定河。水源涸绝,军士渴乏。时湘已辇大锹千枚至,令凿井,众赖以济。

真宗即位入为右谏议大夫复充河北转运使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湘代以官马兵卒人皆便之会内殿崇班阎日新建议请于静戎威虏两军置场鬻茶,收其利以资军用。湘言非便,遂止。

成平二年,入为户部使。受诏详定三司编敕,坐与王扶交相请托,擅易板籍,责授将作少监。

四年,卒,诏遣其子希颜护丧传置归乡里。

(节选自《宋史·索湘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州有大狱 狱:案件

B.与刘蟠同知泰山路转运事 知:掌管

C.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 邀:迎候

D.王超等率师趋乌白池 趋:赶赴、前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命以自随/收其利以资军用

B.王师衄于君子馆/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

C.又为河北转运副使/湘为田重进划谋

D.夜二鼓,率兵而南/即掩击而尽擒之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索湘精明干练的一组是 (3分)

①湘受诏按鞫,事随以白 ②结大阵东行,声言会高阳关兵

③谋断澶州河桥人攻磁、相州 ④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

⑤二人后皆历清要 ⑥收其利以资军用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索湘有管理才能,在封禅典礼期间,他掌管供给,以能干闻名;索湘善于出谋划策,镇阳、唐河一役,采用他的声东击西之计,成功捣毁敌营。

B.索湘因全擒盗匪而官复原职。西山脚下,盗匪猖獗,竞连实施追捕的士兵们都心生畏惧,索湘率精兵突袭,生擒这帮盗匪,索湘也因此官复原职。

C.索湘处事务实,积极革除流弊。他任河北转运使时,当地百姓有酿酒的,每年纳税很少,不法之徒因此作奸犯盗,索湘上奏,堵住了这里面的漏洞。

D.索湘爱民,任河北转运使时,纠正了德州滥用民力的做法,受到好评;索湘对自身要求不严,曾先后因侵占公物和为家人谋取私利而遭到处罚。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真宗即位入为右谏议大夫复充河北转运使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湘代以官马兵卒人皆便之会内殿崇班阎日新建议请于静戎威虏两军置场鬻茶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居无何,有讼其擅易库缣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员外郎、知相州。(3分)。

②时湘已辇大锹千枚至,令凿井,众赖以济。(3分)

篇7:宋史阅读答案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宋史王曾传》)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寇准奇之 奇:认为奇异

B.出知应天府 知: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 班: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解:解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 而君幸于赵王

B.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余不敢以戏也 皆以美于徐公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

①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②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③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④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⑤仲淹服其言

⑥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4分)

⑵ 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3分)

⑶ 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3分)

[参考答案]

9.D(此处意为开脱)

10.B (B顺接连词,就;A介词,到、向/介词,被;C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这;D连词,相当于而/动词,认为)

11.B(①③⑥属于直接描写,分别写了他的行为、语言、神情,表现王曾的威严)

12.A(慨叹是大臣王亿发出的)

13.(1) 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

(2)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间的传言罢了,不值得忧虑。

(3)老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

篇8:宋史阅读答案

任布字应之,河南人。力学,家贫,尝从人借书以读。进士及第,补安肃军判官,辄刺问虏中事,上疏请饬边备,仍奏河北利害。后契丹至澶渊,真宗识其名,特改大理寺丞、知安阳县。

入权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勾院。京城东南有泉涌出,为筑祥源观,男女徒跣奔走瞻拜。布论之曰:明朝不宜以神怪衒愚俗。遂忤宰相意。又与徐奭、麻温其试开封府进士,而奭潜发封卷视之。降监邓州税,徙知宿州。

时越州守阙,寇准曰:越州有职分田,岁入且厚,今争者颇众,非廉士莫可予。乃徙布越州。有祖讼其孙者醉酒詈我,已而悔,日哭于庭曰:我老无子,赖此孙以为命也。布闻之,贷其死,上书自劾,朝廷亦不之责。

寇准贬,布亦徙建州,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岁余,出为梓州路转运使。富顺监盐井,岁久卤薄而课存,主者至破产,或鬻子孙不能偿。布奏除之。迁祠部郎中,擢江、淮置制发运使。前使者多聚山海珍异之物以饷权要,布一切罢去。

召为三司度支副使,奉使契丹。还,拜右谏议大夫、知真定府。或欲省河北兵,布言:契丹、西夏方窥伺中国,备未可弛也。筑甬道属滹沱河,跨绝泥潦。未几,为龙图阁直学士,徙澶州。黄德和诬刘平降贼,欲收平家,布力言平非降贼者。复徙真定,未至,召为枢密副使。

布纯约自守,及秉政,无所建明。子逊尝上书,诋大臣及布皆为不才,御史鱼周询因奏疏曰:布不才,其子能知之。乃以尚书工部侍郎罢知河阳。议者以周询引逊语逐其父,为不知体。皇祐间,诏陪祀明堂,称疾不赴。

始,布归洛中,作五知堂,谓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也。卒,赠太子太傅,谥恭惠。

(选自《宋史·任布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请饬边备 饬:整顿,整治。

B.召为三司度支副使,奉使契丹 奉:奉命。

C.或欲省河北兵 省:减少。

D.黄德和诬刘平降贼,欲收平家 收:收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尝从人借书以读 ②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①乃徙布越州 ②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C.①岁久卤薄而课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御史鱼周询因奏疏曰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任布爱民的一组是

①辄刺问虏中事 ②明朝不宜以神怪衒愚俗

③布闻之,贷其死 ④布奏除之

⑤布力言平非降贼者 ⑥布归洛中,作五知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 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布密切关注国家的边境防御,他曾上书陈述河北的战略利害关系并请求保持戒备,后来契丹果然发兵澶渊,他也因此受到真宗关注。

B.任布认为京城东南有泉水涌出并非吉兆,反对朝廷以此愚弄百姓的错误做法,从而忤逆了宰相的意图,又受考试作弊牵累而被降职。

C.任布曾经在富顺监管盐井,当时井盐产量降低,课税却没有减少,有的甚至卖子卖孙也无法交足税款,他上奏废除了盐税。

D.鱼周询借任布的儿子诋毁大臣及任布都是庸才的机会,请求皇帝降了任布的职,人们认为鱼周询的做法有失妥当。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闻之,贷其死,上书自劾,朝廷亦不之责。

(2)前使者多聚山海珍异之物以饷权要,布一切罢去。

(3)乃以尚书工部侍郎罢知河阳。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4分)(1)任布听说了这件事,宽免了他的死罪,并上书朝廷自我弹劾,朝廷也没有责罚他。(句子大意1分,加点要点各1分。)

(2)(3分)以前的使者多聚集山海珍异之物馈赠权贵和政要人物,任布到任后将这一切都废除了。(句子大意1分,加点要点各1分。)

(3)(3分)便从尚书工部侍郎任上被罢官做了河阳知府。(句子大意1分,加点要点各1分。)

分析:

1.收:逮捕,查抄。

2.副词,于是,就。A①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②介词,凭的身份。C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D①介词,趁着;②介词,经由,通过。

3.①说的是任布刺探敌情;⑤是说任布敢于主持正义;⑥说的是任布修建五知堂,与爱民无关。

4.原文并未说明任布是否认为泉水涌出是吉兆。

篇9:宋史阅读答案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好学,颇通古今。契丹犯边,王师数不利,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太宗诏问之,上五策,曰:“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帝异之,改将作监丞,未几,为御史台推勘官。

时御试进士,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士皆习浮华,尚敏速。靖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淳化四年,使高丽还,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

太宗务兴农事,诏有司议均田法,靖议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州县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责州县劝课①,给印纸书之。凡县管垦田,视殿最②行赏罚。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太宗谓吕端曰:“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乃召见,赐食遣之。

他日,帝又语端。曰:“靖说虽是,第③田未必垦,课未必入,请下三司杂议。”于是诏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靖议,以靖为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既而靖欲假缗钱二万试行之,陈恕等言:“钱一出,后不能偿,则民受害矣。”帝以群议终不同,始罢之。出靖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复列前所论劝农事,又言:“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岁可省江、淮漕百余万。”复诏靖条上之,靖请刺史行春,县令劝耕,孝悌力田者赐爵,置五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又下三司议,未果,皆不行。

初,靖与丁谓善,谓贬,党人皆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言靖老疾,不宜久为乡里官,于是以秘书监致仕,卒。

(取材于《宋史·陈靖传》,有删改)

注:①课:赋税。 ②殿最:泛指等级高下、优劣。 ③第:但,只是。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 擢:选拔

B.法未易遽行也 遽:仓促

C.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 顾:只,不过

D.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 籍:践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持重示弱,待利而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乃召见,赐食遣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帝以群议终不同 以吾一日长乎尔

D.不宜久为乡里官 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

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

B.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

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

C.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

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

D.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

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军粮依靠于东南的供给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契丹进犯边境,陈靖向宋太宗上奏五条策略,太宗对他另眼相看,不久让他担任了御史台推勘官。

B.陈靖在殿试进士时请求把考生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此建议使知名之士能够荣登上科。

C.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陈靖关于推行均田法的奏策正好合乎太宗心意,于是得到了太宗的赏赐。

D.丁谓被贬后,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使陈靖最终在秘书监任上辞官去世。

答案:

1.D(籍:登记)

2.C(C因为。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表承接,于是;表转折,却,竟然。D动词,做,担任;表被动。)

3.C (“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有误,应为“宋太宗还是说不会这样”)

4.D (“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有误,属无中生有)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县人。好学习,精通古今,契丹进犯边境,北宋政府的军队多次处于不利地位,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太宗诏令询问此事,陈靖上奏五策,说:“明令赏罚;安抚士众;持重示弱,等待机会举兵;允许帅府自找谋士幕僚;将帅能够在境外有自主权。”宋太宗对他感到惊异,改任为将作监丞,不久,担任御史台推勘官。

当时,殿试进士,多选择文章先完成的人为高等第,士大走都因习浮华,崇尚敏捷快速。陈靖请求把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等到唱名时,有的果然是知名之士,即置于上科。淳化四年,陈靖出使高丽回来,提点在京的百司,改任太常博士。

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诏令有司商议推行均田法,陈靖议论说:“法规不能即刻变更推行;应该先让州县检查荒地及逃亡百姓的田产,登记在册,招募百姓耕作,责令州县地方官鼓励百姓耕作上交赋税,发给印纸记在上面。凡县管垦田,看其高低等级予以赏罚。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然后按照人口授给土地,丈量土地,平均赋税,大致按井田之制,以此为授田原则,颁行四方。”宋太宗对吕端说:“我想恢复井田,只是担心怕不行,陈靖的这个奏策正合乎我的心意。”于是召见陈靖,赏赐饭食,遣他回去。

又有一天,宋太宗又告诉吕端说:“陈靖说的虽然对,但府田不一定能开垦,租税不一定能收进,请令三司讨论。”于是,诏令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陈靖议论,任命陈靖担任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为副职。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还说不会这样。此后,陈靖想借缗钱二万来试行这件事,陈恕等说:“钱一拿出,以后不能偿还,那么民众就会受害了。”太宗皇帝因为各人的议论终不相同,才作罢没有施行。诏令陈靖出任婺州知州,又迁升为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以后,陈靖又陈列从前所论的劝农之事,又说:“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仰食于东南的供给,东南供给不足,就会延误国家的大计。请在京东、京西及河北各州大力推行劝农妁办法,以此来评价州县官吏的好坏等级,每年可节省江浙、两淮的漕粮百余万石。”又诏令陈靖条列奏上,陈靖请刺史行春耕之礼,要求县令劝勉耕种,讲求孝悌,努力耕作的人赏赐爵禄,置设五保以检举、蓝察盗贼,登记游惰的民众以供给劳役、耕作。真宗皇帝又下令三司议论,没有结果,最后都没有施行。

起初,陈靖与丁谓友善,丁谓被贬,他的同党都被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不适宜长期担任地方官吏,于是陈靖以秘书监身份辞官,最后去世。

篇10:宋史阅读答案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答案:

4.(3分)D

5.(3分)C

6.(3分)A(就能称霸中原理解有误)

7.(10分)(1)适逢荒年,(程大昌)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大意2分,歉输折帛各1分)

(2)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大意2分,谳狱拟贷各1分)

篇11:宋史阅读答案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同判定州。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北门外。”端曰:“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纳款”指向敌人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C、“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后唐,宋沿袭之。

D、“晏”,指迟。“宫车晏驾”,宫车迟出之意,旧为帝 王 死 亡的讳辞。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10、D

11、C

12、C

13、(1)皇上不顾风雨辛苦奔波,慰问百姓,讨伐罪人,可是大王您处在皇上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奏请随从护驾。(5分)

(2)做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天可以抓到李继迁吗?如果事情不是这样,白白地让他坚定反叛之心罢了。(5分)

篇12:《宋史》阅读答案

宋史孙沔传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 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 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 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C.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D.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B.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C.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D.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B.孙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C.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D.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参考答案:

10.(3分)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不能拆分;断一臂自讼,不宜拆分。)

11.(3分)A(古代的女子有名无字错,古代女子许嫁,及笄而字。)

12.(3分)A(孙沔也因此被贬谪错,皇上并没有治孙沔的罪。)

13.(10分)(1)以姑息纵容为安定,以逃避批评为明智。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5分,划线处、大意各1分)

(2)奏章送达,就将(孙沔)降为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因为失察获罪,全部被贬。

(5分,划线处、大意各1分)

相关专题 宋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