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狄仁杰》阅读答案

Fly420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Fly4201”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狄仁杰》阅读答案(共12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文言文《狄仁杰》阅读答案

文言文《狄仁杰》阅读答案

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gua)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祖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铺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注] 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譖,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赐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 (选自唐·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戎旃:本指赤色的军旗,此处代指军队。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官人五千余口 没:抄没、没收

B.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毁:受诋毁

C.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 董:统率

D.哀荣备于三朝 哀荣;死后得到的荣誉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狄仁杰拯教无辜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止司刑使,停斩决 ②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③相携哭于碑侧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5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

6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5、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认为属下六百余名反对武则天的官员是受到牵连而犯死罪的,因而上书请求免除他们的死刑。

B.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到丰州,丰州和宁州的百姓闻讯,都为此抱头痈哭,伤心至极。

C.宰相张光辅在平定越王叛乱的过程中,对百姓横征暴敛,狄仁杰刚直不阿,痫斥了他的这一暴行。

D.狄仁杰生前,老百姓就为他立碑立祠;在他死后,则天、中宗、睿宗三朝都为他赠官封爵,备极哀荣。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满分8分)

(1)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4分)

译文:

(2)遂为光辅所譖,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4 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3、B;毁:撕毁,毁掉。

14、C;②是向武则天表示自己的忠诚,③是侧面表现,⑥是老百姓对狄仁杰的怀念。

15、D;A项被判死刑的是士人、百姓,并非都是狄仁杰的属下官员。B项刺配丰州的是免死的.囚徒,不是狄仁杰。C项这是“既平之后”的事。

16、①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逆人”1分,“论理”1分,“乖”1分,“存恤”1分,共4分)

②为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为所”1分,“谮”1 分,“左授”1分“寻”1分。)

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有同僚郑崇质。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篇2:狄仁杰阅读答案

狄仁杰阅读答案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移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权善才、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陛下惜有罪,亏成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二千人论死。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赋在远,何自瘦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摹勇士,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怙宠自肆 怙:依仗,凭借。 B.有诏原之 原:追究根源。

C.郡人勒碑以颂 勒:刻。 D.悉纵就田 纵: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3分)( )

①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 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 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 ⑥不损百姓,且将何求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民心所向。

D.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惜有罪,亏成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2)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参考答案:

4、(3分)B (原:原谅,赦免)

5、(3分)C(①无忠直;④前任刺史所为;⑥无平恕)

6、(3分)A (阎立本没有推荐)

7、(1)(5分)陛下怜惜有罪的人,使原有的法律受损,我愿意先被贬斥,作为群臣的警示。(大意2分,惜、亏、斥各1分)

(2)(5分)适逢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守卫逐渐松懈,就求笔写信,放进棉衣内。(大意2分,被动句式、构、浸各1分)

篇3:《狄仁杰大唐新语》阅读答案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③著纲:颁布法令。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当官府来查问时,众人争相申辩回答,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他说:“在书中正与圣贤对答,哪有时间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狄仁杰出使到岐州,遇到几百个逃兵,他们夜间四处抢掠,白天藏在山谷里,州县擒拿拘捕在监狱里的有几十人。狄仁杰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人,不缉拿他们,会成为祸患。”于是在大路上张贴榜文,答应他们自首。高宗高兴地说:“任杰识得国家大体。”于是颁布诏令,告知天下,饶恕他们的同类。

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对王室不利,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没家产的有五千多人。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执行死刑。当时狄仁杰代理刺史,同情那些受连累的人,制止了监督行刑的官吏,停止执行死刑的决定,派人飞骑送奏表(给朝廷)说:“我想(把这件事)奏禀皇上,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奏表写成了又毁掉,主意总是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奏表上奏以后,(朝廷派人)拿着诏书(来到汝南把那些人)发配到丰州。这些囚犯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啊!”(囚犯们)互相搀扶着在(狄人杰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斋戒了三天然后才上路。囚犯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立石碑来纪念(狄仁杰的)恩德。

当初,张光辅凭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乱)后,将士依仗威势,对当地横征暴敛,毫无节制。狄仁杰一概不听。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们州官轻视元帅吗?为什么不上交征发的物资呢?狄仁杰,你们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可是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张光辅质问这句话的含义。狄仁杰说:“您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身受如此深重的创伤,势必不惜生命(造反),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那些跟随越王(造反)的人,势必不愿坚守,所以(朝廷)先宣布了(赦免这些人的)法令。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来到,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多不胜数,那些投降的人用绳子从城上滑下来,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您)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杀戮那些投降朝廷的人呢?(这样做)只怕会使得民间的冤声沸腾,一直达到九天之上!(我如果能)请来尚方断马剑,将杀了你。”(因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他在任时)声威恩泽广为流传,百姓为他立了生祠。(后来他又)担任内史,到(他)去世的时候,朝野都极为悲痛。武则天赠封(他)为文昌左相,唐中宗时赠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他)身后所获得的荣耀一直持续了三代皇帝,当代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

《狄仁杰》阅读题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 让:谦让

B.宥其同类 宥:饶恕

C.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乖:违背

D.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2分)( )

①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②时狄仁杰哀其诖误

③止司刑使,停斩决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狄仁杰小时候就表现不凡,出言不俗;在歧州时做事,被高宗称赞“识国家大体”。

B.狄仁杰上表为越王事件中受连累的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百姓闻讯,都抱头痛哭,伤心至极。

D.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狄仁杰毫不畏惧,据理抗争,斥责其纵容手下贪功滥杀。

11.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B.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C.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D.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4分)

(2)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4分)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

(4)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4分)

篇4:《狄仁杰大唐新语》阅读答案

8.A (让:责怪)

9.B

10.C (“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非狄仁杰)

11、D

12.(1)囚犯们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吧?”(“次”“耆老”“郊迎”“活”)

(2)于是狄仁杰被张光辅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又被召回担任魏州刺史,声威恩泽广为流传。(“谮”“左授”“寻”“大行”)

(3)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百姓的愁苦为担忧,这样做的人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乐”“忧”“然而”“未之有也”)

(4)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然则”“美”“为……笑”)

篇5: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言文,完成19—22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

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至明、清两朝,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二千石,指称郡守。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委任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出言不逊,皇帝虽知其言语耿直,最终不愿重用他。

C.广陵寇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可谓大智大勇,但后来张婴再次造反,证明张纲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考答案:

19.D(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

20.C(“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

21.D (王夫之并未认为张纲大智大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郡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郡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郡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篇6: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遇者,字季直,性质讷[注]而好学,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国志·王肃传·注引》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②性质讷而好学,善治《老子》 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2.甲、乙两段文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2分)

13.结合选文,为下面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求学当精须用心专一

下联: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 遗:给予,赠送。②治:研究,钻研。 评分:共2分。

11.答案:①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②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空余时间,阴雨的日子是一年四季的空余时间。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2.答案示例:甲文:希望后辈诸生珍惜读书的好条件,努力学习,专心学习。乙文:读书应该熟读,还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 评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读书择时宜忙中偷闲 评分:共2分。答案合理即可。

篇7: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及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小题1】.【甲】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

③一士人善画 善:(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案

【小题1】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 作 逼 真 (2分)

【小题2】①类似,像 ②弯曲 ③善于,擅长 ④早晨 (4分)

【小题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6分)

【小题4】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2分)

篇8:文言文阅读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答案参考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②坼:裂开。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亡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4.翻译下列句子.

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A

3.C

4.翻译。(6分,每小题3分)

译文:(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译出宁、更得1分,整个句子通畅2分)

篇9:文言文阅读答案

《管宁割席》节选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篇10: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伐原①,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②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1.与文中“与士期七日”中“期”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钦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B.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文公“攻原得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月}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3.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须补充出“晋文公”,翻译意思对,语句连贯即可)

4.请求诚信,赢得人和。(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

篇11: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辏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暌曰袷私。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晔酥邻梢榇蠓颍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时间上是“为官”时期,品质上是“公正”。①句讲的是苏涣少时交往者的情况,还未为官;②句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的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句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与“为官公正”没有关系。这三句都要排除。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不符。杖责的原因不是张宗的儿子不合乎要求,而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即张宗平常侍奉权贵,府里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 答案:C

参考译文

苏公名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他年少时聪明有悟性,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上了岁数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天圣元年,他才参加乡试,第二年考取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当时王蒙正担任凤州太守,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章献太后的势力骄横跋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下属的身份侍奉王蒙正,但却鄙视王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在朝廷上举荐他,又给权贵写信,认为苏公可以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收藏王蒙正写给权贵的推荐信。不久,王蒙正的事败露了,当时的读书人因此称赞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后被朝廷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县有个百姓死在狱中,县令害怕承担责任,报告说是因病死的。府中派遣官吏处理这件事,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前往,就使那人的冤屈得到昭雪。夏人侵犯边关,官府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这件事推托给苏公,最终马匹全被征用,但百姓却没有发生骚乱。后来他担任阆州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使用法令一定很恰当,官吏百姓非常敬畏,社会安定。阆人鲜于辏年少好学且纯正踏实,苏公待他非常优厚,把他作为地方选拔的人才,鲜于暌蚨得以进入仕途。鲜于旮湛始担任小吏,苏公又期许他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鲜于旯僦邻梢榇蠓颍号称名臣。

后来苏涣被选任祥符知县。乡中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张宗长久做坏事谋利,害怕苏公,假托有病100多天后辞职,并推荐他的儿子取代自己。苏公说:“书手依照法令应任用第三等人(注:当时把入道之人按才学、人品分为上、中、下三等),你和你的儿子属于第二等人,不能担任。”张宗平常侍奉权贵,为此就向府衙申诉。府衙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苏公就杖责了张宗。不久皇帝的一个近侍来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任用张宗为书手,苏公根据法令不执行诏令。又一个近侍来到府衙,说:“一定要在法令之外任用他。”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普通百姓能如此扰乱法纪,府衙都不能处理,您为什么不用县里不答应的缘故争辩这件事?”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上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苏公做得好,下令内侍省查究这件事。(此事)大概因为张宗贿赂温成等人而起,于是不再彻底追查下去,只杖责了假托皇上命令的人,将他贬斥。一府的人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感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担任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县令一人胡乱杀人,一道的人都很震惊惶恐,于是不再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苏公去世27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死了之后,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记下这些事,时间长了会散失掉,那就是大不孝啊!”我年幼时侍奉伯父,曾听他说过:“我少年时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规定的数量,不完成任务不休息。出游在路上,言行讲究规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怠的神色。所以当时,没有听到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12: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最新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常常犯错误 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相关专题 文言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