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吴京吴佳豪[Davis]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吴京吴佳豪[Davis]”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共15篇),方便大家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共15篇),供大家参考。

篇1: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摘要:借助网络优化地理教学,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地理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师备课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重难点突破,培养了学生能力;有利于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网络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加强地理教师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加强网络环境下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师生交流,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理教学;优势;实践与思考

借助网络优化地理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在此就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优势、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以及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实践思考谈几点体会。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的四大优势

1.1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分门别类的图片、文字资料和视频信息等使抽象枯燥的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变得直观具体,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

1.2有利于促进教师备课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可以进行协同备课,便捷地获得日常教学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1.3有利于重难点突破,培养学生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突出、强化教学重点,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和解决,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1.4有利于顾及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网络环境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问题,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方式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下面以《酸雨的危害及防护》一节为例,简要介绍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2.1课前准备

(1)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前面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酸雨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酸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学生课前探究。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解决酸雨问题的办法,并制作相关的文档。

(3)制作推荐网站。教师针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收集相关的图片、影像、文字资料制作并推荐教学网站。

2.2教学流程: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流程:情景导入→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协作互助→巩固反馈→思维拓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充分利用网页及网络课件,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

(1)网络导课,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收集酸雨问题的漫画、图片、文字、动画及视频等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打开网络课件,观察课件中的漫画“雨中垂钓”,提出问题:这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网络展示,明确目标。在网络课件中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重庆酸雨怎样产生的?容易造成什么危害?应该怎样防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快速有效地提取信息,然后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作成文档。

(3)网络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访问浏览相关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4)网络交流,协作互助。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教师的协作等;还可以通过对酸雨的危害进行分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解决的办法,然后进入“讨论区”进行交流,研究其可行性。

(5)网络测试,巩固反馈。课题小结后,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测试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网络反馈给师生。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也能有成就感,高分数段的学生同样有激励感,可将测试题分层设计为达标级、提高级、综合级。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情况,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评。

(6)网络延伸,思维拓展。布置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酸雨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

3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实践思考

3.1转变思想观念,做个地理有心人: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将发生转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策略应围绕如何学而定。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地理和相关科目的信息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大量的素材。平时上网时加以注意,下载可能有用的资料并分类保存,把这些资源直接变成自己教学所需的素材。

3.2提高教师网络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地理教师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与其他教师就作业、任务和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会利用FTP进行资源下载、检索和获取信息和上传数据、文档;能熟练地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制作工具等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Web网页,以进行信息集成。

3.3加强地理教师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为了避免工作的重复,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互助协作的氛围,共同促进地理教学工作的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时间,形成合力。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师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想和教学材料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地理群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询问地理问题,寻求网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

3.4加强网络环境下对学生的管理: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3.5加强师生交流:网络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络地理教学中师生不能完全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师生的面部表情及语音、语调所带来的情感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所有这些情感信息的缺失都将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在课后的反馈中,加强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进师生的情感。

3.6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面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网络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地理教学活动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海燕.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中的脱节问题及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28-29.

[2]武笑伟.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2011,2,23.

[3]郑晓磊.浅谈科际联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1,4,53.

篇2: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摘要

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阐述了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重点对教学过程诸环节的设计如目标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整合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等进行了具体说明,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被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认知能力。

一、前言

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渐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带来了重大的革新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切合本学科实际,有效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

二、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各地的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多采用的是课堂演示型,即单机演示方式,少数采用网络教学方式。两种方式各有特色,前者以教师导学为主线,通过制作精美的CAI课件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像集成输出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思考,但其不足在于多为单向灌输形式,限制了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及学生的自主探索,而且使用的CAI课件多是一个整体型的教学软件,成品后就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不能修改,只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情景,不利于教师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挥;后者具有学习资源丰富、资源共享、形式开放、超文本选择性学习、交互性强等优势,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技能。但地理学科知识的时空无限性和地理信息的多感观与多维性决定了纯粹的网络教学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材中诸多的重点和难点,诸如地理事象的宏观、微观变化,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再现与分析等。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不仅很好地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以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效应,实现输入输出的多元化,而且适应了信息时代对教学的新要求以及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对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更新学习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系统有序原则。根据地理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正确处理教学结构和师生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

3.2情知协调和自主选择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因此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教学民主,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通过提供各种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去选择、学习和探究。

3.3开放性原则。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首先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自由的,不受压抑;其次,教学内容是经过整合的(详见下文),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第三,教学结果不满足和局限于教材、教参、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标新立异的观念。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

3.4差异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学生智能发展的个性特点和差异表现出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均匀性和阶段性,如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能力倾向、学习速度和个性特征等表现出差异性,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目标的拟定、教材内容与网上资源的整合、学习情境的创设等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创造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四、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CAI小课件,同时将教材内容与网上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学生则在网上进行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互动讨论、自我测试、作业与研讨(可延伸到课外)等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指导、评价、调控教学进程,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教学环节与策略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5.1教学目标设计。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或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特征、水平和发展,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应达到的目标,并使学生习得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而意义建构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能力、情感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5.2学习环境设计——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在教学中完成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必须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组织适合学习主题的多样化的学习信息资源。学习资源是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而来,包括CAI演示小课件、教材主要知识点、与具体章节内容相关的网上信息资料的融合、加工。

5.2.1 CAI演示小课件设计。演示课件以知识点为中心,不必费时制作完整的课件,即从以往的整体课件思想转向积件思想。小课件的制作不再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只突出一个或几个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其他部分由学生在网上资源中自学解决),因此制作工作量大为降低,而且可从网上(如K12课件交流中心)下载现成的小课件。目前网上交流的地理课件基本上是以知识点为基础设计的小课件,很少完整课件,可以以此为基本来源建立自己的积件资源库,节省制作时间。一般的地理网络教学多选择介绍性、说明性为主的内容进行,很少选用抽象难懂、原理性强部分制作网络课件。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诸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和分布等内容,只要制作好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的小课件,则亦能实现网上教学。

5.2.2信息资源设计。由于因特网上包含了很多重复、过时、零乱的数据和信息,因此,首先应选取过滤出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但不能照搬,必须进行剪裁、取舍、加工,择其精华及其与教材的切合点,达到与教材内容相互渗透融合、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为方便学生快速高效获取信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校建立了地理电子资源库(佛山一中校园网地理资源库、佛山教育信息网之地理教与学资源网)。资源库包括教师备课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多媒体素材和智能题库等,实现了网络虚拟环境的资源共享,加快了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从而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5.3自主学习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自由学习,强调学习是自我发现的,也就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5.3.1展示主题,引入探究。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学习目标,向学生展现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与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引发联想,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同时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①问题情境的核心部分应是本节课要加以揭示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要有参考价值;②能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某个地理事象的兴趣和需求,诱发探究行为;③考虑学生的可能性和可接受性,包括学生的创造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

5.3.2个别学习,自主探索。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浏览网上资源,进入一个可以自由探索当前问题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教材、影像、CAI演示课件、视讯、声音、图形、网上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学习,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如何取舍、加工,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则由教师利用网络监听、监看、监控等功能提供指导和帮助(见5.3.3)。

5.3.3教师指导、评价、调控学习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特点,但由于中学生自学能力尚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过程中常带有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充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及时解决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问题,利用教师机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和帮助,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讲解。共3页,当前第2页123

5.3.4小组合作,协同探讨。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识重组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交流调阅功能或相互间的语言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小组成员的协同探讨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5.3.5互动讨论交流。互动讨论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探讨话题尽量设计成具有社会性和开放性特点,切合教材内容、社会实际及热点问题,如我校“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的讨论话题设计为“你认为广东省近期内有无必要进行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所有学生都感觉有话可说而且发言踊跃。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所得提出各种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这种多向互动交流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独特性思想与感情的机会,而且学习者群体(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内化提高、逐步升华的过程。交流通过课件设置的互动论坛(或留言板、聊天室等)实现。同时,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和发表的观点,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尤其对于新颖和有建设性的观点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成功的喜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5.3.6学习效果设计。建立即时反馈的自我测试习题系统,如选择题采用即时评价判断方式,而读图题、填空题、连线题则可采用拖放方式,学生可即时了解练习结果的正误,并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纠正和重新学习。教师根据即时反馈结果,对出错较多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建构的主题意义得到内化。学生则根据个体的认知现状,通过测试者可以继续进行拓展学习或讨论交流,而测试成绩不理想者则利用网络资源中的“补丁”学习软件进行补偿学习。

5.3.7作业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以理解、应用和讨论题为主,给学生留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作业完成后,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或复制到指定文件夹,也可贴到指定的论坛供交流讨论。作业形式不限,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的作业即是其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可开辟优秀作业展评,将质量上乘之作存储到地理资源库中。这不仅可不断更新和充实资源库,而且使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与共享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不断进取。

5.4课后学习与交流。网络课件存于校园网地理资源库中,学生在课后可以重新学习、复习或在留言、论坛板提出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老师回答,也可以是学生回答,为师生间的交往、学习、研讨提供良好的氛围,使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设计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自主学习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七个环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线性结构,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反馈情况予以指导、调控,对某些环节加以调整甚至重复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的学习行动有序,实现新的意义建构。

六、结语

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突破了简单的演示型模式,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体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因此学习是被促进和支持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习活动的灵活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交往、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篇3: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论文

【摘 要】网络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将我们彻底带入了信息时代,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

校园作为知识文化的摇篮更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引入互联网,建设校园网络,并开始尝试网络教学。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的思想核心是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构造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由学生主动建构,消化吸收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只有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案,将可以把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课件内容融合在一起,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而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课件,突出重点,全面综合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网络教学却可以做到了这一点。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网络教学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共享,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正是由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使信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也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资源基础。

而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会促进教学关系转变,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变。

4、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各个终端的学生个体可以即时发问,而教师可以及时回答。

交互的方式不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

也可以自由相互交流,在课件图文影像声情并茂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学生间的互相学习。

这种多双向交流学习一反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乐于主动接受教学信息并对网络教学充满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交互学习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了解到自己的进步,并作出调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网络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解决情感互动问题又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中突出教育思想功能,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与网络技术的运用,二者并不是在对立的位置,两者也不是互不相容的,因此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情感互动就会在有声与无声间升华。

例如刚上课时播放一小段励志的小视频,课中穿插一些知识链接,课尾针对同学感兴趣的点展开讨论等,都可以促进情感互动。

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

2、循序渐进推进网络教学

不同于传统教学,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才能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当然,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实现普及的,这是一种不断摸索并逐步推进的过程,首先我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设一个小型的实践环境开始网络教学的探索。

然后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学的条件也将会得到改善。

即便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无法全面普及网络教学,但是只要我们在小规模的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这同样可以视为网络教学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果。

3、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大量引入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困扰,那就是大量的资料使学生眼花缭乱,无以下手。

学生可能来不及浏览一遍,就更不要说做笔记、思考、判断、消化的时间了,导致了学生学习漫无目的,无法控制网络教学的状态。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网络教学容量认识走进了误区,因为我们知道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课堂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

所以盲目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容量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是片面的,所以教师更要协调好教材与网络的关系。

4、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自己的讲课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

但是,又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教师该充当一个怎样的教师呢?这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吗?当学生随意阅读教师该不该干涉?经过理论和实际的双重研究论证得出,学生是网络教学中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监督者,形成教、学想涨的良性交流与循环,非但不会削弱教师作用反而会增强。

四、结束语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

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各种多媒体功能,我们要以校园网为依托,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何克抗.建构主义――网络教学的宏观模式论之一.

篇4: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关于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

一、在网络环境下,深化语文教学体验

网络环境给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动力,也让课堂教学节奏更快,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多媒体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扩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并不是教师一句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从文字学习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感悟,有利于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比如,在讲解《荒岛余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主人公在荒岛上的心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重现文章中的'情境。

针对文章中主人公在荒岛上收集各种材料建设房屋的情境,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为学生搜索一下相关的动画或者视频,让学生通过课外资源来了解荒岛求生的艰难,了解主人公的坚强与机智。当播放动画与视频时,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他们跟随动画、视频一起去体验荒岛的生活,去感受余生者的心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找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网络环境让初中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在网络环境下,促进语文教学个性飞扬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式和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这会影响因材施教的实施。一些教师出于对课堂时间的考虑,不能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设备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教学活动更加紧凑。交互性乃网络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与网络进行人机对话,并得到反馈,相互学习、补充,利用网络资源激活思维,以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长此以往,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作业设计与反馈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就作业内容进行交流,共同研究作业中的难题。

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单,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件制作,并展示自己所制作的课件成果,这样促进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在学习《森林中的绅士》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业水平,让他们利用课下时间做一个相关课件,展示自己对于此文的理解和收获。同样,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妙趣横生、多姿多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资源的合理应用与开发为初中语文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彰显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要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教师需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支持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会大大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网络环境的存在与方法的合理利用,会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飞速发展。

篇5:网络环境下ERP实践教学探讨论文

网络环境下ERP实践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ERP人才不断扩大。如何培养大批优秀的ERP人才,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迫切课题。本文从分析ERP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定位入手,构建了新的ERP实践教学体系,针对ERP实践技能培养的瓶颈,提出以网络为环境,以成功的ERP案例为对象,构建模拟的ERP实施训练平台,通过反复的模拟训练,再配以竞赛、社区、论坛等措施,达到ERP实践能力的强化培养和快速成长。

【关键词】网络环境 ERP 实践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资源计划(ERP)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如何培养大批的优秀的ERP人才,服务于当今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紧迫课题。综观ERP人才培养过程中,不难发现,企业上马ERP项目无论从规划、分析到实施都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理论指导,可是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率并不高。究其原因,除了ERP实施的复杂性和企业差异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ERP人才的实践能力的欠缺。ERP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积累却成了人才培养的瓶颈。

1 ERP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定位

对于高校进行ERP专门化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了解ERP人才应具有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对其所培养的人才进行恰当的定位,总的来看ERP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实战性

ERP是从企业信息化和IT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应用和发展之中。现有的ERP理论还很难对日新月异的企业信息化活动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ERP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实战性特征,要使ERP人员迅速理解、适应和进人ERP实务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进行ERP活动。

1.2 复合性

ERP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作为一个合格的ERP人才应该拥有足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懂得ERP技术手段,能将企业运营需求转化为ERP应用,熟知ERP环境下的企业运作模式及活动方式。当然ERP人才知识的复合性特征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企业运营知识的随意组合。它的复合性知识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ERP人才应理解ERP环境下的运营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及其特点,理解ERP决不仅是企业运营手段和方式的更替,而是整个企业运作体系的变革。

1.3 多元化

由于ERP的变革几乎涉及到管理企业运营的所有方面、所有层次,而每个方面、每个层次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要求ERP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能将ERP人才简单地归为一个方面或一个层次的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到它具有多方面多层次和多元化特性。正是由于其复合性和多元化特征决定了ERP人才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要突出人才培养特点。ERP人才的培养必须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方面进行着手,力图打造一个“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和学习型人才模式。也只有这样扬长避短、学术有专攻才能形成共性培养与个性嫁接的育人体系。

2 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ERP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从机制上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个性的张扬,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敢于竞争,主动学习,不断进步优良学风的形成。ERP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层、核心实践层和特色实践层等三层,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该实践教学层次图的特点在于:其核心为“基础+核心+特色”的ERP实践课程体系。基础层实践主要依托于学校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打造学生扎实的经济、管理和计算机实践的基础技能。经济类分析实践包括经济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投资评价等;IT原理实践包括程序实践、数据库实践、网络实践;企业管理实践包括管理学实践、生产运营模拟、市场营销模拟。核心实践主要有ERP分析、设计、沙盘实践等。特色实践则是围绕着ERP的应用而展开。主要是ERP与企业管理、企业商务相结合的特色选修实践,其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客户关系管理(CRM)》、《ERP挖掘》、《ERP审计》等多项有特色的实践群。

3 加强网络环境下ERP实践的实施与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规范了学生对ERP实践活动的要求,明确了通过ERP实践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程度,成为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企业赢利的特殊性,ERP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以实际运作的企业为场景进行现场实践,那么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进行企业ERP模拟。以网络为平台,以成功的企业ERP案例为对象,通过软件模拟进行教学,将企业成功实施ERP的过程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然后,通过竞赛、企业实习、科研课题、社区、论坛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ERP实践培的养目标。特别是企业ERP实习和有关企业的ERP科研项目的开发,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积累。

4 结束语

ERP人才是现代企业运营的重要生力军。以网络为环境,以“基础+核心+特色”的ERP实践教学体系为蓝本,以“模拟+半实战”为手段,将ERP人才的培养成为“知识 + 能力 + 素质”的学习型人才,从而提升ERP人才的培养效果和速度。

参考文献

[1] 王长全.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1期:127-130.

篇6: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各中小学全面实施,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生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怎样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时代需求?成了各位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两年来,许多教师都在积极摸索着当前中学教学中教与学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又切实可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兴的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正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内涵,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系列问题带来强有力的冲击。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我感觉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数学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机械地进行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新课讲解、练习,学生几乎没有独立地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师生间的交流形式单调,内容贫乏。而如果是单纯由学生自主学习则易出现学生学习不易监控,教师指导困难等麻烦。利用网络课堂教学后,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八年级的'《不等式》为例,它的自主学习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即不等式性质的归纳和性质的应用,而网络系统的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你解题出现错误时,计算机立即给予帮助,这些帮助引导学生思考,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直到解对为止;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系统的功能,学生可随时电子举手向老师提问,而且老师也可以通过主机监控任何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通过音频、视频信号的传送进行个别辅导、分组解答或转播讲解以及个别提问,这样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从“复制型”、“消极型”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发挥其认知能力,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实现自我教育,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网络环境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按原班级的分层次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在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同,将题目按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顺序设计,使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并且能适时得到帮助,并设计了良好的人机对话的界面,使学生可以回到已经讲过的内容重复学习,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而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则可以快速通过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根据自己的程度、解题速度、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入提高篇,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实例应用等等,进而实现按原班级的分层次教学,使得各层面的学生都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的结构上充分主动地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可以及时形成课堂评价体系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课堂反馈信息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够快速的遗憾,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以利用网络的编程实现整个课堂的纵向统计和横向统计,实现时时监控,及时准确地反馈,达到评价的效果。所谓纵向统计即走对每个学生做题情况时进行统计,出现在每个学生计算机上,人机交互和反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它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受到教学成果的激励,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产生良性循环。所谓横向统计就是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实现主机对终端的时时控制和统计,收集每个学生对每道练习题的学习情况的反馈数据,对全班课堂练习从总人数、登入数、一次性做对人数、正确率四个方面进行总评价,从而,取得学生对各题目所做情况的真实反馈及本节课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时时进行个别的导、集体或全班讲评。

四、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具有最优化资源

网络环境课堂教学融教法和学法于一体,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加大学生思考、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在CAI软件设计过程中,将授课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存入计算机网络中,使之可以任意调用,重复使用,因此大大节省了讲解和板书的时间,所以教师可以精讲多练,环环相扣,提高了课堂训练的密度及效率。而且利用人机对话的功能,从动画、图表、帮助解答等各处入手,使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唐华教师的公开课《变化的鱼》中,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必学任务外,还可设计提高题、预习题,特别实例应用中可以通过课件设计,采用形象的画面,较强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从而诱发其更强的学习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寻有意义信息,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出猜想、简化问题、构造模型,并用软件技术解决。从课堂活动开拓到网络遨游,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巨大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实践证明,网络环境课堂教学将以其优教、优学而取性,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传统教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们如何将现代化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黑板和粉笔的作用?如何设计出适合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网络环境的课件等等。这些都是对我这一代教师的新的挑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把握好以纸笔运算、推理、作图等为主要手段的数学学习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之间的平衡。既使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落实(这里必须有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运算、推理、作图等的实践),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拓观察、思考、归纳、猜想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从事高水平数学思维、理解数学本质的活动。

篇7: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论文

摘要:网络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问题与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外部环境更加多变而复杂。

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一方面是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能力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这种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解决信息系统实施低成功率问题关键因素之一,比具体项目的开发更加重要。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它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个切实有效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可以利用信息系统为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服务,规范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将我们彻底带入了信息时代,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

校园作为知识文化的摇篮更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引入互联网,建设校园网络,并开始尝试网络教学。

2.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的思想核心是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构造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由学生主动建构,消化吸收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只有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案,将可以把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课件内容融合在一起,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而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课件,突出重点,全面综合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网络教学却可以做到了这一点。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网络教学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共享,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正是由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使信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也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资源基础。

而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会促进教学关系转变,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变。

2.4 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各个终端的学生个体可以即时发问,而教师可以及时回答。

交互的方式不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

也可以自由相互交流,在课件图文影像声情并茂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学生间的互相学习。

这种多双向交流学习一反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乐于主动接受教学信息并对网络教学充满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交互学习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了解到自己的进步,并作出调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3.1 向多元化发展。

现代信息系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主要有文字型、数字型、影像型、声音型,其中在文字型信息系统中,全文信息发展很快,是信息系统发展的方向。

3.2 向平民化发展。

信息系统不再只是服务于政府部分、科学教育、银行业务和市场交易,现在的服务对象应该朝着更广更适合大众的方向发展,更深入的普及到股票市场、证券交易、订票系统、天气预报以及个人生活米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

3.3 向着多媒体化发展。

信息系统的发展向着音频和视频、图像文字的声音、影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4 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信息操控系统现在的发展趋势是更符合人性化操作,由过去的逻辑提问命令式发展到语音技术,机器对自然语言的相互匹配方向发展。

4.网络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

网络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它的具体创建也是完全由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的,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其他方面再由教师的引导,其他同学的讨论来完成,通过网络上查找到的相关资源完整的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师生间是交互协作的关系。

网络教学模式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教师,学生,网络,课件(ppt)。

它的创建完全随机的,不拘泥于任何地点,也不拘泥于任何时间,学生可以选择在任意的地点,任意的时间,通过网络学习任意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向同学或是教师请教,或是直接发贴向网上的朋友或专家请教。

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主体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生或是某几个学生,可以是一个教师跟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教师跟多个学生,或是一个学生跟另一个学生,多个学生跟多个学生,在网上互动,在网上讨论,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5.结束语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

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各种多媒体功能,我们要以校园网为依托,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何克抗.建构注意――网络教学的宏观模式论之一.

篇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摘 要:德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今天,进行大学生德育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回避网络的影响。首先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大学生德育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三种不同理解;再以第三种关系为出发点,提出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核心,大学生网络德育应注重这方面的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德育;网络德育

1 对德育和网络的认识

1.1 对于德育的理解

对于德育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狭义的德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种是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为了在分析德育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本文选取狭义上的理解。

1.2 对于网络的认识

随着网络影响的逐渐深远,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络所承载的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时人们谈网络更多的是指网上资源。此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看待网络与高校学生的关系上,不约而同地将网络看作是主体,是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可能对学生造成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大学生是客体,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一方。因此,面对网络的影响应该“趋利避害”。这种对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认识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高校德育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本身纳入道德教育范畴,认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是“利”与“害”的制造者,是网络和网络资源运用的主体。大学生自己同时也是“网络问题”的制造者,应该尽量减低大学生网民自己制造的“网络污染”,正本清源。

2 对大学生德育与网络的关系的探析

2.1 “并列”关系

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指将网络看作技术载体,德育是思想内容,网络和德育都可以独立存在,德育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依托网络这种载体来进行。在这种关系中,网络基本处于价值中立地位,“能载舟亦能覆舟”,全看谁来利用、如何利用。

2.2 “包含”关系

所谓“包含”关系,是指将网络看作是文化环境,而德育是教育内容,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面临负面的.、消极的网上资源的冲击,德育必须加强和创新。

2.3 “同一”关系

所谓“同一”关系,是指将网络和德育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德育”,即指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网络及其资源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认识中,网络既是一项技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但其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与使用者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的“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恰当的使用行为可以使网络发挥出巨大的便利作用,相反,违反规则规范的使用行为则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甚至引发犯罪。

由于对网络与德育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开展德育工作对策及效果的不同。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研究和实践多是以第一、二种关系为前提展开的,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措施上多是保护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第三种关系下的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3 同一关系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解析

第一,规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的切入点和归宿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非就是要让他们在意识和行为上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行为的不断强化也可以辅助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它应该首先从培养大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入手,以行为促进德育,再用德育规范行为,让大学生成长为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的积极维护者,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避开危险,这才应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高层次价值。

网络德育的归宿是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因此,高校不妨先从行为规范入手,通过学校的信息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团学组织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将网络行为规范提到面上来约束学生行为,并制定切实的奖惩措施,以逐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是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德育的基础环节。 第二,加强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但对于大学生这样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好奇心正胜的群体,单靠对一些显性行为“就事论事般”的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规范网络行为也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归宿,要保证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使规范的网络行为仍需要内在动力。规范的网络行为包括许多方面,仅以上述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几乎每条都与计算机使用者诚信与否、诚信的程度如何密切相关,因此,诚信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和核心,要保证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有效、自觉进行,加强诚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诚信的内容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从逻辑关系来看,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诚于内而信于外”,二者是体与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诚信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诚信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后引起学校对网络德育的关注一样,诚信教育也成为新时期从中小学到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性问题,而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许多表面性解决对策,如要求教育者提高素质、创新德育的内容、形式及效果;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以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法律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等行为。亦或提及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种认识已经关注到了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在动力问题,但有些宽泛空洞,难免影响网络德育的措施及效果。而诚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和品德则集中地体现了网络德育所需要解决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诚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诚信状况,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对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防治利器。因此,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网络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环境下,认清网络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措施、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关键。本文认为网络德育可以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现象深入实质,重点在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最终达到以内在思想道德素质指导网络行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主编.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也在不断的做出调整。声乐作为教学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发展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网络环境对其已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展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声乐教学;思考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下的声乐教学必须由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要素共同组成。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理应是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媒体则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形成良好沟通的桥梁。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可以为教师教学活动增添更多的乐趣。将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出来的同时,促使网络设备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立足民族性与多元性,结合网络教学与音乐教学

对任何国家来说,音乐教学始终立足于本国音乐。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教育作用与艺术作用的相互统一,促使时代性与经典性保持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相互统一。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应当挖掘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音乐作品。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学习音乐艺术的时候,感染情感,熏陶情感[1]。当然,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认识到,将网络环境作为教学平台,可以促使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了解不同的音乐形态,促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学生对此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后,才会形成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其实就是要将现代化人类学与音乐文化价值观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喜爱,并认识到保护多元文化的紧迫性,链接传统,认识到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形式,继承人类文化,对发展和保护文化的重要性。

二、结合网路教学与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与能力

对学生而言,综合能力的获得对其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就能力来说,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人的素质包括了知识与能力,但是知识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就教育理念发展历程而言,从过去的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直至现今的素质教育,其实就已经在说明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研究分析教育理念的发展过程就可以发现,这种理念下的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同时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特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展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因此,在这样一种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开展高度重视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就应当借助网络环境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音乐展开想象,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问题。如,教师播放一首音乐曲子之后,就可以询问学生音乐意境?音乐的风格是什么?音色、力度以及速度是怎样在演唱中进行变化的?教师借助网络技术来指导学生歌唱技巧,并加强学生创作实践。指导学生歌曲演唱,教师应当明白声乐作品演唱其实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但是任何一项创作活动都离不开创作背景,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的时候,为促使其能够尽快熟悉音乐风格,就可以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音乐形态,音乐文化等文字性的资料。另外,在指导学生歌曲创作的时候,针对信息化时代,教师就应当认识到信息化教学不应当局限于学生学习,还应让学生自己学会寻找信息,促使学生寻找到的信息联系。教师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中,均可借助网络技术来促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优美,感受曲子在此过程中变化,从而让学生完全进入到音乐的角色中。

三、网络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更应当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当然,借助网络环境,还应当突出“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便课堂教学实践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这样就可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以丰富多彩、活泼趣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教学重视趣味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展现声乐教学的开放性,这样就可以解放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音乐才能。实际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感受音乐和学习音乐的意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认识到网络技术具备的价值。并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越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竺雯,洪翠笙.基于网络环境的声乐教学探讨——以地方工科院校声乐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6):233-234.

[2]柳建军,邹洁.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12(02):302-302.

篇10: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论文

摘要: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向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亲身经历的一堂优质课教学,结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远程网络教育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整合,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篇11: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论文

内容提要: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点、长处和方式、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对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设计展开论述,并从可行性,软、硬件设施要求,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 网络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社会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各中小学所关心的比较重大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新颖、多样化,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借助媒体手段,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浅显化,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以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了解最新技术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网络平台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智能环境

1、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必然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需要创新精神,而创新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国力的竞争,知识经济的竞争将最终演变成为对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加强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同时,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机遇。

所谓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开放的。

2、现代教育技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发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为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把握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并非指单纯的物质技术,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传统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刺激——反应,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反应。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函,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这种主张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这一理论,来整合的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夫论如何,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3、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但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当前大都没有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

4、我校校园网的建设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物质保证

我们为适应时代要求建立起校园。计算机硬件设施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初步建立了一支有强烈教改意识和一定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多媒体软件研究队伍。我们利用自己的师资优势,设计出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网站,使广大教师能够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式和手段,改变落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三个微机室,两个多功能语音室、一个多媒体电化教室、两个教师多媒体制作室,学校现共有200台586以上的电脑,两台视频投影仪,三机一幕已全部进入教室。学校将于省重点中学验收前建造校园电视台、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视听阅览室、软件制作中心等。由于校园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目前师生们在各个办公室、计算机实验班和计算机专用教室的工作站,已经能通过校园网络完成获取各种教育、教学信息、通知、电子邮件、视频点播、运行多媒体课件等,现在我校已具备办公无纸化的基本实力。校园网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有声有色的呈现出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地注意力,完成从形象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秦兵马俑的录象,在学生面前真实地展现出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奇迹,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心灵得到震撼,达到“未学文,先有感”的效果。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阅读、理解课文对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学习课文时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发言,表达自己所见、所思、所感。此时此刻,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与课文相融的图片,可愉悦学生的心灵,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一步步踏入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共鸣。自清先生的《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反映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更动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背课时准备了大量的精心挑选的色彩明艳浓烈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堪称美仑美奂的“梨花带雨”图片,以及与“绿”课有关的大量的录像片段,还有和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以网页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上发布,上课时,学生一人一机,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网页上的图片和相关录像,加深了同学们对《绿》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在课上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多数,很多学生在看到“梨花带雨”这个图片时,不由得惊呆了,任课老师趁机“从大家眼神中,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

‘梨花带雨’图,大家能否用语言去描绘、赞美呢?”,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发言,可惜许多同学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老师顺势引入课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息样描绘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学习他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描绘”。这样既然可以使学生多一次写作机会,在激发的创作热情中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层次地融会贯通地描绘这些景物,事半功倍,一石三鸟。

又如,在执教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语文老师就是在网上找到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品味作者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感。这些不正是作者夏日荷塘边的窃窃私语么?不正是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丝丝苦涩的独特意境么?在这种情况中,学生轻松体会了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从而自然的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一般都有是在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的思想的自然流露就是“情”,“情”与“境”天衣无缝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魏书生语)。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大量的资源等创设情境,获益良多。

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学习软件“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究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科学研究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①他可以进行“人机对话”,智能地分析接受人的指令并作出积极回应;②他可以循循善诱,把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③他可以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随时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并能总结反馈学生学习成果;④他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机地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和方式;⑤他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起到帮助、提示的作用,等等。因此,我们要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积极研究、开发各种学习软件平台,制作交互性较强的教学课件,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和实验环境,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实践性、研究性转型。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大量知识信息、各种素材、各种应用软件等。我们要尽量挖掘这些宝贵资源,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指导学生在计算机资源库或网络中“探险寻宝”,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和信息量,使学生在获取、分析、加工、应用信息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对知识的重构和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性、集成性、开放性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教学方式的手段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能借助声音、图片、动画等的神奇配合,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供有效途径。

在信息化社会中,合作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计算机网络在沟通、交流方面具有直接、方便、快捷等特性,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性,组织学生在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硬环境下,进行讨论、咨询、协商,完成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校外并且随时随地进行。学生在这样一个没有围墙限制的网络空间里学习,可以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丰硕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要作系统安排,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中,我的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式(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教学设计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四、网络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的建设

网络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的场所,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教学资源、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1 硬件环境建设

(1) 网络化教学的基本环境:依托外接Internet的校园网。

(2) 网络化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该教室配备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并由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主要用于教员大课堂授课;多媒体的、网络化的语音实验室,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开展集中讲授、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交互方式的教学活动;电子阅览室,集中一定数量的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主要供学生使用,这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配合教学系统,也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 借助于硬件环境允许学生对其中的对象进行一定的操作,能自动地对学习者的动作做出判断,并根据学习者的指令对整个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特征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物理特性上提供了积极性的要求。

2 软件环境建设

(1) 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我们必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专门成立了多媒体教材制作组。一是收集大量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并利用这些制作工具的升级版本中网络功能将它们发布网上,较好地实现了其在网上的浏览和远程学习。二是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开发制作基于WEB的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三是在多媒体教学服务器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网页素材:人物素材、图片、图形素材、音效、动画素材、音频、视频素材等建成多媒体素材数据库,供广大教师备课或制作课件时浏览和下载。

(2) 多媒体授课系统与视频点播系统建设多媒体授课系统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的基本功能,它直接面向学生,由老师指导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学生通过授课系统达到学习的目的。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是多媒体网络应用的常见形式,它的核心是数据压缩技术和流媒体技术以及视频服务器与用户的交互,需专门的视频服务器和特殊的网络传输特性。

(3) 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的建构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建立了学习论坛、留言版和BBS。学习论坛主要采用聊天室的形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BBS采用电子公告牌的形式,学生可在BBS上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在任意时间访问BBS时,就这些问题可以做出回答;也可以通过留言版给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可以在BBS论坛上完成多媒体作业的发布、完成、提交和批改;教师也可以在BBS论坛上就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开辟一个专门的讨论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和网络工具构建的通信交流环境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在相互交流的条件下进行协商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社会性学习的特征;另一方面,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使网络教学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五、网络课程的教学主体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进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此目的,可以为网络课程主要设置下列几项教学内容:课程导论、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1 课程导论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提示内容,如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内容的罗列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目标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者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建立。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出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2 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进行。主体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并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说明。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但如何提取有用的资料来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确定。从学习方法来看,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学习时数等辅助信息进行学习,也可自定学习步调、学习方式,但无论学习者采取哪一种学习方式,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不断的分析各种资料,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学习者必须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方法从各类资料种获得有益的信息,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者学习单元,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课程所提供的参考资料或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法解决。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的这样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地位。

3.课程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1)、网络化原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信息发布、教学课件等多种手段,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建立网上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网上题库、网上考试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

(2)、互动性原则: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网络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具体地讲: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通过人机交互, 人与人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转化;其三: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掌握知识的全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习”向“我学会”转化,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

(3)、自主性原则: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知识检测练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再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随时调控教学过程,检测学习效果。

(4)、层次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这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这也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

(5)、合作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网络模式教学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还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空间,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6)、创造性原则:在网络教学中,更能体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创设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相结合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六、关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的思考

1、统一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统电教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过程中,观念的更新首当其冲,站上网络信息平台,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面向未来使我们更感任重道远。我们认为在以下六个方面认识到位,对我们正从事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工作这一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学校构建校园网络,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是传统电教适应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象我们这样的实验校和示范校,在这一领域,进取责无旁待,观望和等待必将使我们痛失机遇,在竞争的挑战面前被淘汰没有同情可言。不等不靠,开拓进取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抢占制高点,展现实验校和示范校的风采,是历史的机遇和期待。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学校的计算机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计算机校园文化必将成为现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时代呼唤教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在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在教职工中开展全天候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最佳的物理平台,在这一网络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发挥受培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和“要我用”向“我要用”的可喜转变。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渗透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

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长陈至立。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商继宗 等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3、 郝合军 郭震华等《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学习方式初探》 中国电化教育第八期

4、 周勤《协作学习与网络教学探讨》中国电化教育第五期

5、 张荣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自然探索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第八期

6、 章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支持》中国电化教育年第八

篇12: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摘 要】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同时网络环境的强大交互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

【关键词】网络;作文;教学

二十一世纪的如今,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网络环境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传递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环境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网络环境也同样影响着这个时代的学生,他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与网络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需要真实反应现实生活的作文教学是不可能对此漠不关心的,实践证明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同时网络环境的强大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

一、在线阅读,激发写作兴趣

平时学生订阅各种作文报纸、杂志,以汲取写作营养,但对于网络来说,报纸、杂志仅仅是一条条小河,网络则是汪洋大海。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从内容来看,网络信息资源除文本信息外,还包括大量的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信息,呈现出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等特点,一改传统文本信息单一的面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从效用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和时效性。所有这些特点和优势,构成了网络迷人的风采。因此,我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扩大阅读面,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在指导作文《多彩泉州》,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网络,让同学在线阅读有关泉州景点的文章,查找泉州的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边观看图文音像资料,边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然后我带领同学们到泉州去参观、游览,他们兴趣盎然,很多学生叫出了泉州各种景点的名字。在这个环节中,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参与,把现实生活的场景搬进了课堂,清清楚楚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有了明确地观察和描写对象,并且有了感性认识,使教有所凭,写有其景;丰富的网络资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诱发了写作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们甚至从网上下载图片与文字相配,交给我一份图文并茂的作文,正所谓:“给我一次充分发挥的机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下载资料,获取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往往为材料所困,尤其像说明文的写作,例如学生要写一篇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的说明文,常常苦于难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因而无从下笔。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有大量的介绍动物和植物的信息资源,有文字资料,有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声音和动画。通过上网查询写作的相关资源,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要说明的对象,而且通过对资源的选择,拥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写作就不愁了。

学生上网查资料、读文章、欣赏词句、片段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信息,如果不及时将素材记录、储存起来,时间一长,也就模糊、淡忘了。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梳理,建立资料库,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地储存。一是视频图片库,主要内容为网上下载的和平时班级存入的图片和视频;二是记事库,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周围的人和事或网上的一些信息,记录时要求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三是文字素材库,从网上汲取的一些名句、好段、好篇,分别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分类归档。

三、在线作文,师生共同评改

学生确定了作文的主题,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布局,并可以快速的把想好的话通过键盘打在屏幕上,形之于文字,形成完整的文章。在网络环境下利用WORD写作,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可以用WORD内的文字修改工具辅助自我修改,非常方便,绝对不会影响卷面的整洁。

作文写好后,作文评改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利用计算机评改作文,能大大提高评改的效率。在评改作文时,我有时在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中对学生操机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评改;有时将有代表性的作文从网络上发送到学生机上,显示在屏幕上,师生共同对文章内容、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进行修改,实现多向的实时交流,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的多元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网上发布,实施资源共享

网络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可送出或接收电子邮件,可以和别人建立联系互相索取,也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还可免费享用大量的信息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共享性,把学生辛辛苦苦,并通过各种途径修改后作出的文章装入网页,然后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上传,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共享。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经常进行网上写作,网上投稿,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实行作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搜集到更多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实效,所以说,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具有广阔的前景,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一定会丰厚的收获。

篇13: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初探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结构;功能与优势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部分,本文从多媒体教学系统结构以及功能与优势两方面进行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功能与优势主要体现在它是通过网络传输信息,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部分,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是在因特网基础上,将影视、图像、声音、动画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将多种媒体信息传给每个学生,同时实现双向,甚至多向实时交互传输的一种专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

一、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结构

1.硬件结构

支撑网络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就是一个实际的计算机网络,一般是一个网络中心,它根据支持的学生人数、范围、学生访问网络的方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变化很大,组织结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都具有如下模块:接入模块、交换模块、服务器模块、网络管理与局域网用户模块、课件制作与开发模块。

块的主要设备是路由器,路由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网络专线将整个网络接入因特网,从而使本网的用户能够访问因特网资源,而其他网络用户能够访问本网信息。交换模块是整个网络连接与传输的核心,主要的设备有主干交换机、分支集线器和连接各模块的网络电缆,由它们组成整个骨干网络。服务器模块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发布,它们是对外提供教学与信息服务的主要实体,一般有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它们可以由一台或多台高性能的计算机承担。网络管理模块主要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进行运行性能的监测、故障的预警和诊断等等;计费模块主要是记录网络使用者的资费信息,以控制网络资源的有偿使用。局域网用户模块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和教师能够以多种方式访问网络资源,从而达到教学或学习的目的。课件制作与开发模块主要是开发、维护网上的教学内容与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信息的不断更新与丰富。

2.软件结构

一个完整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需要系统软件的支持,如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等等,还需要一些专门支持教学的应用软件。

(1)多媒体授课系统

多媒体授课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课件点播系统,一个是同步广播授课系统。

(2)师生交互工具

为了有效地支持分布在异地师生间的交流,远程交流工具应不仅仅提供传统的基于文本交流,还应提供包括图形、语音、视频等多媒体的支持。同时,类似于传统的教室教学中的黑板,身处异地的师生也能够通过特定的软件白板来交换意见。

(3)网络题库管理系统

基于Web的题库系统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题目内容主要是各级各类学科内容的测试题、达标题等,支持各种类型的测试,并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包括智能组卷、相对评价组卷、绝对评价组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基于Web的题库系统能够完成一般的题目管理功能,如题目增加、删除、修改等等。试题内容支持图形、语音、公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还应能对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考试与评价系统

考试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在远程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借助了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使得远程考试在许多方面比传统考试优越。

(5)学习管理系统

不管系统具备多么高的智能性,计算机并不能替代教师,计算机可以把人类从简单的重复性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教学过程中的高级诊断、管理、推理必须由教师来完成,可以说,缺乏教师参与的学习系统,不是一个完美的学习系统,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教师的参与仍然非常重要,它可以弥补计算机系统的不足。具体地说,系统的教学管理应具备如下功能:针对性的辅导、疑难解答、协作监控和实施智能个性化的远程学习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功能与优势

1.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功能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核心多媒体网络教室,充分体现了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所蕴涵的完整的教学思想,创造了一个符合学习心理的、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其主要功能有:

(1)多媒体教学功能

配合相关的教学软件,该功能适合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它将服务器的.声音、视频、文本等信息传输于所有的学员。也可以直接传输取之不尽的网上信息。

(2)师生交互功能

学生通过软件共享白板、语音交互、视频交互以及传统文本交谈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

(3)同步浏览功能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能够提供同步浏览的机制,使得学生端的浏览器与教师端的浏览器达到同步显示。这样教师可以定位在同一个环境中的所有学生端的浏览器,从而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浏览学习资源。

(4)自查、自测功能

基于Web的题库系统可以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还能对自己的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在功能上已超越了传统的计算机教室和语音室,配合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取之不尽的互连网上的信息,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优势

(1)变被动为主动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而在多媒体教学网络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2)展现形式更加多样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多种展现形式,比如软件共享白板、BBS、电子邮件、同步浏览等,从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与教师充分交流,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同时多媒体教学网络的遥控功能使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另外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教师通过网络把教学信息传给每个学生,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来进行学习和接受信息。

参考文献:

[1] 姚兵,赵亚婉,马力. 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设计及实现. CERNET的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应用(增刊).

[2]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J].,(11).

[3]杨晓元,苏炀.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设计理论及实现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 ,(2).

篇14: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浅议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浅议论文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笔者拟就网络环境科学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解决教学重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采取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丰富网络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

三、发扬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在前文已有简要叙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全新的科学课教和学的情境,网络还是教和学的工具以及研究和交流的工具,它不单是一种手段。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这一课时设计了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网页,上课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片段引出生命诞生这一话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的单元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网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丰富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一个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地发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得课堂容量可以无限扩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

四、积极探索,摸清规

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

其三,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都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目前这种状况还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传统课堂中的精华,将其发扬光大并融入到网络之中,实现优势互补。

篇15: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论文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论文

1.同类事物比较法

即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比较各点相同和相似之处。教师在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可以引入学生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讲解。例如:讲完亚洲的地理位置以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描述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并对两个大洲进行比较。

2.比喻比较法

就是把比较抽象的难于想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讲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的时候,可以把经纬网比做电影院的“排”和“号”,以确定位置。在讲季风或海陆风的成因时,用一块大理石和一盆水进行比较。一块大理石和一盆水跟巨大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论其大小有天壤之别,但其受热和散热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3.关联事物对比法

就是把两种或几种有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或对比的方法。这样,可以复习旧知识,又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世界气候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记住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再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得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赤道附近的大陆和岛屿多数地方常年气温高降水丰沛,所以这里主要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再对“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比较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赤道附近的有些大陆不是热带雨林气候。对于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对比,从不同侧面加以分析,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认识事物的形成原因。

4.并列事物比较法

就是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使学生了解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例如:讲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时候,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对比讲解,使学生既掌握课本主要内容,又掌握两者的异同点。

5.中心问题比较法

即以一个比较对象为中心,和几个比较对象同时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在于突出中心比较对象的特征。例如:让学生把港澳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别和新疆、西藏、北京、上海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

6.综合比较法

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比较方法,是把对多种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方法,是复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例如:讲完我国四大地理区以后,把四大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农耕制度、运输方式、传统民居、文化等进行系统比较。学生可以掌握四大区域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地理诸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工农业生产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地理事物的这种普遍联系,都是因果关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可在已知的基础知识上认识未知的地理事物,运用比较法还有助于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关专题 环境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