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merc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ercy”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共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总体偏低,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必须从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政策等方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镇新增劳动力而言,其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就业的不稳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艰难。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的冷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从政府方面来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同时,政府理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明显偏向城市,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11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74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5元[2];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低6973.89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4057.14元[2]。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总体规模较小,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3];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其较差就业的稳定性,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转移性就业。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用工企业理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然而实际情况是,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由于受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开展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多数中小型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仅有的少量教育培训也只是围绕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职业技能展开,对农民工缺少企业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教育,未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从社会培训机构方面来看,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成长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培训机构的比例依然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培训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拒之门外。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职业教育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意味着较高的收益。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教育无疑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梦想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异常强烈,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相当多的实用技能培训收费较高,对于大多数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经济门槛;另一方面,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培训时间;另外,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职业技能培训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培训地点离农民工较远,进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夯实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因此,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布局出发,必须夯实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与农村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输出地政府在引导性培训上的作用,强化输入地政府在办学条件、用工需求、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同时,也为输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而伴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转移性就业能力增强,越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政策激励措施,如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或奖励等多种政策激励措施,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之中;同时要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另外,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培训、就业一体化信息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强化岗位培训责任,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企业要与培训机构密切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大中型企业还要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培训机构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素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同时也要尊重农民工自身的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资助政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既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全国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工增加培训需求的重要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不仅有利于帮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减轻个人培训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且增强了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资助政策,建立农民工培训直接补贴的配套政策体系,实行社会统一的国家资助扶持政策,为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办理和发放农民工培训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公平合理[3],真正把国家提供的优惠和帮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05-12)[-10-30].

[2]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5-10-13)[2015-11-02]

[3]韩俊,汪志洪,崔传义,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9):74-85.

[4]银平均.论人力资本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福利[J].社会工作(学术版),(9):10-17.

[5]周小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及其提升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7):201-205.

[6]林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困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5-217.

[7]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93-95.

[8]唐惠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及重塑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1-6.

[9]陶树果.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研究[J].青年学报,2014(2):26-28.

[10]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4):74-79.

[1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6):6-8.

[12]范维.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4):125-127.

[13]宗成峰,李茜.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以北京市建筑业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64-169.

篇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为独生子女且没有务农经历,不愿干脏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为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可是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又将如何融入到这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生活呢!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到底愿不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探讨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具体有:

1、政府宣传不够、缺乏政策引导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调研了解,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收到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参加的职业教育培训也比较少,也不了解什么是职业教育。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宣传不够。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外打工,经济基础较差,很少考虑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职业教育,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宣传的也不到位,政策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农民工。一些好的政策是需要政府引导和落实的,作为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必须用好的政策去吸引他们,让他们看到职业教育对他们未来的收入影响,只有这样在政府的宣传下,在政策的激励下,才能够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走进职业教育,才能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

2、职业教育不接地气,看不到收益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考虑最多的问题,不是学什么?不是干什么?而是会获得多少收益,作为职业教育,让他们体会到了吗?让他们感受到了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呢!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让他们学会挣钱的本领,而进行职业教育,就应该农民工们看到让门想要的技术,让他们看到通过职业教育以后的收益有多大,通过这种直观的说法,只希望让大家明白,新生代农民工的期待是什么?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很多职业教育不接地气,既然要服务新生代农民工,那么专业设置就应该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需求,职业教育开设航空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轮船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空乘专业等,可是多少农民工能用得上。农民工需要的很多职业教育给不了,那么又怎样让他们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呢!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企业经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现场工作经验,所以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有限,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没有吸引性。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学到具体的应用技能,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目前这些华而不实的教育,无法实现新生带农民工的预期目标,当然也就影响了新生带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城镇化建设进程,如何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团队调研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政府补偿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都远离家乡,为了赚钱而四处奔波,没有经历和资本参与职业教育,这将极大的影响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那么政府可以考虑建立流入本市农民工职业教育补偿政策,通过政策补偿,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各种福利,让他们看到融入城镇的希望。通过这种职业教育补偿政策,让这部分流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热情的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这部人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落户城市,肩负起城市建设的任务。

2、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职业认证的方式,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化建设的技术工人阶层。职业资格的认证,让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自身的社会地位通过职业教育,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通过提升职业资格的技术含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水平。

3、建立课程与师资准入制度新生代农民工是一只涌入城市的强大队伍,必须要将尽快的将他们进行转化,转化成城市的建设者。必须要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他们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就开设哪方面的课程,确保他们快速提升自我。与此同时,要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要符合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师资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建立课程与师资准入制度,谁开发的课程受欢迎就采纳谁的课程,哪位教师受到的评价高,就让谁参与。政府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严格考核,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质量。

4、建立企业宣传与教育责任制度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单位,只要存在新生代农名工,就要进行职业教育宣传,引导参与职业教育。监管部门要定期了解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情况,企业要承担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责任,对没有承担起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宣传的企业,要进行追责。通过这种制度的建立,确保每一个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身边实时都有职业教育,时时都能够参与职业教育。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城镇化建,我们要动用一切力量,让他们转变观念,我们要让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让他们快速提升生活品质,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篇3: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摘要:“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特殊群体,其继续教育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培训主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供给和投入力度不大;培训效率低,无法形成良性的资源运行共享系统;忽视农民工个性需要,培训内容与就业实际脱钩。城镇化背景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要扭转思想观念,推进继续教育人力资本建设,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规划好职业发展。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城镇化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特殊群体。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xx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xx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在产业结构优化转移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对推进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民工”群体中,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长和受教育于八九十年代,然后外出务工经商,具有农业户籍人口的新生代农民工备受社会关注。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对家乡、农业、农村的认同性和依赖性偏低,并具有了更多的特殊性,如渴望获得身份认同,不仅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还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迫切希望通过辛勤劳动与奉献,提升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融人所在的城市,在市民和农民工之间实现角色和谐,完成从普通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人生道路转变。基于此,在当前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力度,消除简单劳动工作的现实与较高职业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理论依据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内地市场孕育着重要的发展商机,农民工创业的新热潮正在形成。这一切必然会催生农民工继续教育诉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使农民工提升技能和持续成长的教育活动,以使其成为潜在的市民。这种继续教育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现代人口迁移现象十分复杂,不是某一个理论完全解释和能够替代的,需要从多种角度分析。”〔‘〕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学习型社会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

(一)学习型社会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提出“学习社会”的理论构想,学习型社会成为国际教育中的一种主流思想。哈钦斯认为,学习目的不是培养娴熟的实践者,而是在人人享有自由教育的基础卜,让学习成为人们主导性的生活方式。“学习社会的目的是学习,是自我实现,是成为人,而学习社会的所有机构或制度都以这一目的为指向。;}z〕这无疑道出了学习的真谛:通过充分发展社会全体成员的学习能力,实现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卜的人。因此,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的价值在于人性的完美。在哈钦斯提出“学习社会”的60年代,教育理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1965年12月,联合国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确定了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论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是一个连贯性的整体,是贯穿人的一生和每个发展阶段的过程。在21世纪的今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接受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更新、补充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增强就业能力与城市适应能力,促进自身转型,无疑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二)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指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吃饭、睡觉、健康等。安全需求是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等。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个体对爱情、友情、信任的需求。尊重需求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自我实现的追求是指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意味着个体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需求层次理论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揭示了新生代农民工加强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即在城市务工过程中,农民工为提升自我技能、取得较高社会地位和获得较高收人而产生教育需求心理。这种需求包括非学历教育或学历文化教育的需求,融人城市文化的需求,市民权利从无向有的转化以及社会心理由乡村型人格向城市型人格转变等。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民来城市务工,从农村流向城市,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此,很多理论家进行了研究,揭示其中的原因,构成了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威廉配第认为基于经济利益,农业劳动力会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然后由工业部门转向商业部门。瑞文斯汀提出,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容易迁移,迁移有利于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其中农业部门收人低,劳动力过剩,城市里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加大,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向城市的现象。1980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迁移格局的变化,一些学者丰富了以往的迁移理论,形成了新迁移理论,提出人口迁移要考虑诸多因素,不仅仅是工资差异,还包括本地市场条件与迁移动机,外出收人对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网络或制度对迁移决策的影响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提供了理论基础,启示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求,促进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推进继续教育进程,保障教育和培训完成,使之更有效地融人城市。

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属于就业弱势群体,同时也是最有市民化意愿的群体。而要顺利实现市民化,除了不断地加强继续教育,从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心理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外,政府、培训机构、职业学校等也应关注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助其实现城市梦。但目前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培训主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供给和投入力度不大

在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新生代农民工乐于接受新事物,向往高品质生活,自觉学习意识强,希望通过继续教育进行学历补偿,得到更多的新技能,增强谋生能力,有效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尤其在返乡建设和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卜形成优势。有的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认知偏见,忽视农民工群体学习的积极诉求,漠视农民工的长远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继续教育是纯粹的投资,投资就应当有收益,但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企业收益没有保证。即使有培训,也是走过场,收效甚微。基于此,受眼前利益的影响,在教育资源配置和资金投人卜,政府、企业、用人单位等供给远小于需求,有的企业宁愿从劳动力市场高薪聘请员工,不愿意花钱培训农民工。

(二)培训效率低,无法形成良性的资源运行共享系统

良好的继续教育是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包括办学条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多头管理、协作机制不安全和培训效率低下的情况,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阻碍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和相关培训机构,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安排,未能互相开放和共享教育资源,致使资源共享意识淡漠,资源优化程度不高,无法形成良性的资源运行共享系统和协作机制。有的机构仅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卜的投人显得比较随意,缺乏长远规划,这就谈不卜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了。此外,各级政府对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支持意识不够,忽视农民工群体自身对教育学习的积极诉求。一方面,新生代农民继续教育规范化不完善。“未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工作无章可循,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市场较为混乱。”〔,〕由于缺少全面系统的培训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与考核手段,各部门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卜各自为政,管理体系不畅,培训成本过高,尚未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

(三)忽视农民工个性需要,培训内容与就业实际脱钩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农村进人城市,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及职业技能,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从目前看来,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隔离于城市制度之外,其对继续教育课程的需求往往倾向于与自己职业相关且有助于很快融人城市的培训内容,以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然而,当前企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认为农民工只需要掌握一门生存技能即可,其继续教育培训按照同质化的标准设置专业和课程,以解决就业问题为目的,所提供的培训内容大多是关涉流水线操作的职业技能,局限于电焊、汽修、厨师、计算机等传统工种。这些工种技术含量低,内容简单,不涉及文化知识、法律、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等新生代农民工急需的学习内容,与市场实际需要和农民工融人城市的需求市场脱节。在教学方法卜,重口头传授,轻实践操作,农民工被动接受办学机构的培训,教学实效性差。追溯起来,这些主要源于现实,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培训机构过于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努力降低办学成本,没有严格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且忽视当今社会对农民工日益增高的素质要求和越来越大的就业难度。

三、城镇化背景下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思考

在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在于这个群体亦农亦工的身份。“他们亦农亦工的身份让他们在城市无法享有市民的公共服务权利,没有话语权,属于‘失语’与‘沉默’的一群人,没有表达自己权利的渠道。;fa〕为此,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市民化的背景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既是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教育供需矛盾的需要。

(一)扭转忽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营造善待和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新生代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务工,不仅是区域卜的转变,更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转变。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观念和心态等方面缩小与市民的差距,使“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界限模糊。在这个意义卜,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继续教育本身,更涉及到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尊重。在这方面,应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忽视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善待和尊重农民工,使其享有继续教育与就业发展权利的良好氛围。为此,社会各方要多开展与农民工就业相关的公益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发布就业相关信息,热情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和生活的困难,并在全社会形成善待农民工的共识。在农民工中建认党、团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城市农民工奉献的典型事迹,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例如可将城市生活技能、就业技能和融人所在打工城市社区的技能,按照职业编写成丛书,为其提供实用的城市生存技能[[5]0

(二)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人力资本建设,促进继续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

众所周知,继续教育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有机统一。在市场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机制下,继续教育具有明显的消费性,即通过支付教育费用,才能消费其产品。这就要求渴望在工作之余或闲暇时间接受教育的农民工具有付费能力,以购买继续教育产品。这一切对于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返乡农民工来说,影响较大。具体来说,如果继续教育收益率较高,他们的继续教育需求就会增大,反之就会制约继续教育的可持续性,再学习的欲望就降低。在这方面,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对提升人力资本综合实力负有重要责任,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投人、机制保障等。首先,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资金投人,降低农民工求职成本。通过完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加快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相关政策,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创建一批财政扶持的公办继续教育机构,降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消费费用。其次,盘活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例如挖掘职业院校的优势,开发制造型企业、服务型企业等教育培训资源;将有效的课堂空间逐步延伸到课堂以外,对相关培训机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或者财政返还,实现对继续教育溢出效应的补偿,激发培训主体参与办学的热情,提升培训的质量;加大用人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投人,“用各种类别的‘订制化’培训代替传统的单一技能培t}}},使得继续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f}l,在职业培训、专业教学等方面形成特色。

(三)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树立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的观念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活跃,精力旺盛,记忆力强,学习知识的效率高,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和依赖,在城市中获得潜在收益的机会更大,因而对从事的职业有着很高的期望,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不再愿意返回农村。但另一方面,他们人际交往范围很窄,与城市还存有隔离,无法拥有和市民一样参与城市决策的权利。应帮助他们尽快树V.职业发展观念和个人发展意识,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短期培训、学历教育、技能实践,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创业技巧方法,例如“拓展闲暇教育渠道,开设兼顾农民工人群的闲暇教育课程”f}l。尤其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充分考虑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散性特点,采取弹性教育和考证结合,课卜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免费和收费相结合,同时提升创业行业技能、管理知识和“互联网+”知!识在培训中的分量,建V.一套有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最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篇4: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摘要: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继续教育意义、继续教育困境原因分析、继续教育措施四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即开展案例研究要把重点放在继续教育现状的了解和研究上,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类型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城市文明等需要的通识课程。

关键词:农民工;继续教育;新生代

作者简介:孙正林,男,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马明,男,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xx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来到城市务工或经商的拥有农村户籍的人口。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必要的继续教育对于他们融入城市生活非常重要。近年来,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有效对策的研究和呼吁很多,反映出全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关注。本文拟对其中一些重要论点加以梳理及评析,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有很大的提高,但从整体而言,其学历层次仍然较低。有研究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大多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所占比例超过5%,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9.8年。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掌握一门技术。[1]而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学历占多数,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例。也有研究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该研究者认为,上一代农民工多为小学文化,接受教育时间短;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他们中80%以上为初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有44.3%新生代农民工在来城市务工之前主要是在学校读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2]《20xx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仅占6.1%,初中文化程度占60.6%,高中文化程度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而在上一代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4.7%,初中文化程度占61.2%,高中文化程度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与上一代相比有所提高,但初中文化程度仍占60.6%,将近2/3,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与城市同龄青年相比还是较低,大多数尚未完成高中阶段的教育。有调研小组对江苏省扬州、镇江、泰州、南通4市604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过调查,其中,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有83人,占总13.7%,具有高中学历、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为21.9%和28.3%,而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仅为24.3%。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较低。[3]全国总工会的相关调查资料也显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平均为18岁,90后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平均为16岁。这意味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只具有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凭,整体文化水平仍然偏低,所掌握的生存技能和发展技能不足。[4]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意义

许多研究者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意义做了研究。

1.微观层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实比较残酷,这种残酷性主要是由于受到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技能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城市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没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沉淀于城乡的边缘。有研究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尴尬处境,无一不和教育的缺位紧密相连。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失去了受全日制教育的机会,出来之后,才知道自身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贫乏,激烈的竞争也使其意识到知识和科技的巨大力量,现实让他们意识到继续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低、待遇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综合素质偏低,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临时性的工作,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他们的自身发展。因而,只有对青年农民工加强职业培训等继续教育,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需要。继续教育可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进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择业、就业。[5]另外,也有研究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有提升文化水平,获取发展信息,提升精神生活水平,获得认同与尊重的诉求,继续教育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使他们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2.中观层面。有研究者从企业、教育机构、城市、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利于体现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声誉。研究者进一步指出,教育培训是用工企业对人力资本所进行的投资和对企业文化(精神)的培育,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和荣誉感。[6]也有研究者指出,教育机构经济利益链条的引力也促使他们需要继续教育。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由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入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教育机构已追求在公益办学为先的理念下实现营利,做到公共产品利用和教育事业发展双赢的运作效果。研究者进一步指出,教育机构运用自身优势,能够充分挖掘市场潜在资源,将教育发展与经济效益很好的相结合,成人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或机构高回报的重要产业。因此,教育机构的经济利益链条引力直接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7]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继续教育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继续教育有助于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8]

3.宏观层面。有学者认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经济结构。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致使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低技术、纯体力的行业岗位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高技能职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是相关产业的兴旺或颓败,农业劳动或产业在淡出新生代农民工视线的同时,一些中高级技术的行业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必然选择,原因有二:(1)从事脑力劳动职业,与他们的梦想息息相关;(2)能够有机会扎根城市,是他们苦苦挣扎的一条出路。经济结构调整牵引着其中的参与者要做出适时的调整,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例外,一味地守旧和愚昧的坚持不是镇守当前低技术、纯体力工作的法宝,也很难顺利通向未来之路。因而,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己,竞争脑力劳动工作岗位开始变成必要,而接受继续教育可谓是其完成自身转型的必由之路。[7]也有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9],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社会流动,体现教育公平,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困境原因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个人、社会、政府三方面做了研究分析。

1.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而言,一般都缺乏职业规划。有研究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职业梦时出现迷茫、规划欠缺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尚显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挫折耐受力的降低,使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很低。因而,有学者认为,当前继续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与培训方忽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关系。[10]还有学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差异较大。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个体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与行动存在差距,如有的很乐意接受继续教育并付诸实践,有的则相反;有的.愿意在继续教育问题上投入较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有的则不愿意;有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多,有的则机会少。[10]

2.从社会角度讲,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还未形成共识。

3.就政府而言,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开展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出台了相应政策但主要是关于农民工培训措施和步骤的宏观指导意见或规划等,并未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保障政策,特别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配套保障措施和政策尚未出台。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是出于自发,缺乏政府的统一引导、组织培训和监督管理机制,造成教育培训的盲目和混乱,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培训效果,最终削弱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现有的相关政策还存在未能很好落实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供给模式上,教育管理模式较单一[11],在供给内容上,有学者认为继续教育内容滞后[3],进而使得供给与需求脱节。[10]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内容重技能,轻文化知识,重“生存”教育,轻“生活”教育,重输出地教育,轻输入地教育。[11]有学者还指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没有统一规定;不同的地区、行业、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要求不一致;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奖惩机制、保障机制也不统一等。结果,造成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上的无章可循。[10]从整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规模过小。虽然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务工时间较短、流动性较强等特点与我国现有的继续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以及现有的继续教育缺少实用性、针对性、效益性等问题,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继续教育的资金不足,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规模无法扩大,导致一些渴望接受继续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求学无门。[3]另有学者指出,还存在资金筹措机制不完善,资金不足等问题。[12]

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措施

学者们主要从制度建设、机制构建、政策绩效、资金、内容、模式以及政府所起的主导作用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对策。

1.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1)可借助于完整的教育体制,将相关的政策严格地落到基层,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以保证政策的传达。(2)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大,传统的层级传达机制无法保证将政策传递至每个人。因此,应大力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渠道的作用,对于偏远的农村可充分利用宣传栏、有线广播、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等方式,以扩大政策推广宣传的影响范围,保证流动人群也能了解到有关政策的相关信息。在政策宣传过程中,应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采用有效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简便地了解和读懂相关政策。[12]

2.要将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纳入整体规划,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降低准入门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入学率[1],还要拓宽投入渠道,实现教育经费多元化[9],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办学范围。[10]

3.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角度,政府部门要发挥的主导作用,建立形式多样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形成教育机构与企业互动机制;采取“双导师—助理制”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习的平台。[6]

4.从产业结构调整下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有效供给的角度,要完善政策供给,明确规定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导向;整合多元主体,大力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事业;适应产业调整,合理配置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资源;满足多元需要,拓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内容。[3]

5.从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城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的角度,政府应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逐渐实现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心转移,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在农民工继续教育方面的优势作用,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管理和监督,拓展继续教育形式。[11]也有学者从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合作的角度提出,要加强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机制的内容建设、多渠道配合、模式建设。[13]

6.从文化资本和传播学两个角度,有人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们认为,文化资本包括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制度形态文化资本三种。应将这三种文化资本应用到对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14];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传播者是广泛多样的继续教育组织与群体;特定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者是受传者;传播的讯息是方向指导性的继续教育内容;传播媒介是灵活有效地继续教育传播途径;传播效果则看是否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要做到有效传播,就应该做到:以方向为导向,明确传播目的;以地域为基础,加深传播力度;以效果为目标,重视传播反馈。[15]

五、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上述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及所提出的相应对策,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往研究大多是从宏观上做的概括性论述,具体的案例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单一,提出的建议也缺乏可操作性,所以,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1.开展案例研究。研究者需深入到某一个县、市、区作调查研究。目的是将研究范围缩小,这样便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避免高谈阔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也可以减少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案例研究的重点是选择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在城市择业就业,提高生活品质,融入城市社区等方面的典型,为政府更好地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2.重点放在继续教育现状的了解和研究上。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以及效果如何,了解目前所在不同地区的当地政府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上实施的政策,制定的规章制度,构建的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落实。总之,只有摸清真实情况,才能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进而才能提出有效的对策。

3.深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类型研究,提供相应继续教育内容。现在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研究较多,但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类型的研究不够。应该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的职业类型设计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比如,从事建筑行业的和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上就有较大的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也有不同。有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有的需要提高学历层次,等等。因而,要着重研究继续教育内容的供给体制,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使之能够灵活地针对不同职业类型和意愿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其所需的继续教育内容,这种动态的继续教育制度也才能为他们提供高效的教育服务。

4.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城市文明等需要的通识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的市民,就必须自觉地接受城市文明所必须的文化素质。这就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必须有相应的城市文明的通识课程,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城市安全教育、挫折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等。这对一个新市民素质的提升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何峰.论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1):5-12.

[2]刘立尧,苑林.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的路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xx(2):430-432.

[3]杨静,高福营.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府供给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xx(1):5-6.

[4]赵娟.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xx(20):190-192.

[5]李玉龙.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融入的必然选择—继续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7):135-137.

[6]陆璐珂.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的途径探析———以南宁市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2):59-61.

[7]晁秋红,闫闯.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职教通讯,20xx(28):42-45.

[8]钱莹.新时期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探析[J].学理论,20xx(13)111-112.

[9]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xx(1):57-59.

[10]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xx(3):10-12.

[11]张建政,武艳艳,翟玉建.继续教育视角下农民工城镇融入的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xx(7):4446-4447.

[12]王义勇,林正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考试,20xx(4):89-93.

[13]李双红,李彦文.构建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互动机制[J].青年与社会,20xx(9):255.

[14]张海峰,韩云洁.文化资本视角下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再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xx(1):21-22.

[15]晁秋红.传播学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剖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6):25-27.

篇5: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入城务工的农民工,很多农民工更多把务工当成了一年的收入根源,所以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关系到了农民一年的收入。现阶段很多用人单位良莠不齐,很多用人单位在进行用人招用时,不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这也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之中问题颇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劳动就业 权益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权益是新生代农民工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经济基础,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实现其他权益的物质保障。而一些用人单位不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这也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却难以获取劳动就业权益的相关保障,还会进行一些工作外的高强度劳动,而这些都不能换来一份可靠的薪水。为此,研究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仍然不能解决歧视问题。现阶段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可是对于一些传统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于农民工的歧视问题仍然占据了较为重要的思想地位。农民工在过去便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可是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一些专项技术掌握程度较深,但是在真正的用人单位进行招聘的时候,不能正视农民工的实际水平,盲目的定性农民工的性质。

2.农民工自身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较为薄弱。虽然现有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用人合同,新生代农民工与用工企业的劳动合同是合理规范用工行为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前提条件,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时却很少签订劳动合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并不理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一些法定假日农民工不能进行正常的休息。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外出务工时,对于自身的各种行为应该进行有效关注。在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超时间超强度工作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随意延长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建筑领域之中农民工务工颇多,加班加点较多,每天从天明一直工作到夜晚,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以上,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高于行业正常工作时间,严重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当加班成为一种常态,不加班便会成为一种奇怪现象。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加班加点却没有任何加班工资,很多用工企业或单位也不按照规定支付新生代农民工的加班工资或少给加班费。这些情况导致农民工在工作之中劳动强度较大,但是不能换来应有的薪水。

4.农民工薪酬问题难以解决。对于农民工而言,其辛苦劳动最为主要的便是对于其薪酬的得到,可是很多用人单位不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这也就导致了农民工经历了漫长的劳作,但是不能得到其应得的薪水。而且对于农民工而言,一般情况下农民工都作为体力活的主力,但是薪资较低,农民工自身的各种维权意识较为薄弱,所以在遭受不平等的对待时,不能利用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我保护,也不能正确对自身利益进行维护。

二、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1.建立完善的就业管理体系。对于农民工进行务工时,各种相关的管理制度应该完善,对于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在进行务工时进行各种指导,并且对于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提前解决。并且建立相关管理体系,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大对于一些用人单位的管理,对于进入招聘市场的各种企业单位进行严格考察,鉴定其是否有雇佣资格,充分从管理层面保证农民工的利益。

2.进行农民工务工指导。对于新生代的农民工,进行各种指导,指导农民工明确自身的权利。保障农民工各种权利的实现,明确其自身各种保证。指导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且对于合同内容进行相关指导,指导他们明确国家法规,并且让他们知晓国家法规,可以在遭受非法行为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利益。

3.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农民工的外出务工时间较为集中,并且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以入城打工作为自己的主要来源,所以务工时的收入作为其一年的主要收入,对于其薪资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对问题进行解决,保障农民生活。并且在农民薪资出现问题时,及时对用人单位进行处理,防止更多的农民工在用人单位遭受各种不公。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之中的问题,应该充分完善管理体系,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有效的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农民工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可以有效的保证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魏天辉.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利保障[J ] .安徽农业科学,20xx,39(1):519-521

[2]孙国峰,张旭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调研世界,20xx(12):31-35

[3]姜丽芳.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xx

篇6: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追求融入城镇化进程,他们没有返乡务农的意愿;追求融入现代化进程,更愿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员,享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可是在他们身上却面临很多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调研,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为独生子女且没有务农经历,不愿干脏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为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可是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又将如何融入到这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生活呢!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到底愿不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探讨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具体有:

1、政府宣传不够、缺乏政策引导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调研了解,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收到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参加的职业教育培训也比较少,也不了解什么是职业教育。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宣传不够。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外打工,经济基础较差,很少考虑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职业教育,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宣传的也不到位,政策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农民工。一些好的政策是需要政府引导和落实的,作为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必须用好的政策去吸引他们,让他们看到职业教育对他们未来的收入影响,只有这样在政府的宣传下,在政策的激励下,才能够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走进职业教育,才能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

2、职业教育不接地气,看不到收益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考虑最多的问题,不是学什么?不是干什么?而是会获得多少收益,作为职业教育,让他们体会到了吗?让他们感受到了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呢!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让他们学会挣钱的本领,而进行职业教育,就应该农民工们看到让门想要的技术,让他们看到通过职业教育以后的收益有多大,通过这种直观的说法,只希望让大家明白,新生代农民工的期待是什么?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很多职业教育不接地气,既然要服务新生代农民工,那么专业设置就应该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需求,职业教育开设航空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轮船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空乘专业等,可是多少农民工能用得上。农民工需要的很多职业教育给不了,那么又怎样让他们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呢!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企业经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现场工作经验,所以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有限,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没有吸引性。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学到具体的应用技能,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目前这些华而不实的教育,无法实现新生带农民工的预期目标,当然也就影响了新生带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城镇化建设进程,如何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团队调研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政府补偿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都远离家乡,为了赚钱而四处奔波,没有经历和资本参与职业教育,这将极大的影响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那么政府可以考虑建立流入本市农民工职业教育补偿政策,通过政策补偿,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各种福利,让他们看到融入城镇的希望。通过这种职业教育补偿政策,让这部分流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热情的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这部人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落户城市,肩负起城市建设的任务。

2、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职业认证的方式,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化建设的技术工人阶层。职业资格的认证,让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自身的社会地位通过职业教育,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通过提升职业资格的技术含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水平。

3、建立课程与师资准入制度新生代农民工是一只涌入城市的强大队伍,必须要将尽快的将他们进行转化,转化成城市的建设者。必须要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他们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就开设哪方面的课程,确保他们快速提升自我。与此同时,要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要符合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师资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建立课程与师资准入制度,谁开发的课程受欢迎就采纳谁的课程,哪位教师受到的评价高,就让谁参与。政府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严格考核,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质量。

4、建立企业宣传与教育责任制度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单位,只要存在新生代农名工,就要进行职业教育宣传,引导参与职业教育。监管部门要定期了解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情况,企业要承担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责任,对没有承担起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宣传的企业,要进行追责。通过这种制度的建立,确保每一个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身边实时都有职业教育,时时都能够参与职业教育。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城镇化建,我们要动用一切力量,让他们转变观念,我们要让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让他们快速提升生活品质,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篇7: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一、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分析

1.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需要。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人群,新生代农民工亟待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人力资本上普遍存在先天积累不足、后天形成过缓等问题,使其在市民化进程中遇到很大的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直接决定其在城市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能力,对市民化进程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不仅是其人力资本提升的要求,也是市民化的必然选择。首先,通过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开展职业教育,让其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工作能力和个人发展的提升,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力资本后天形成的重要性,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职业教育和培训,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职业教育培训应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生活观、公共规范意识等进行正确引导,帮助这一群体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当中,实现自身的市民化愿望,并具备向上流动的能力。再次,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内容,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层次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使他们具备从事现代城市职业的核心技能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将个人通过学习所积累的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中的劳动力。最后,要建立一套面向新生代农民工未来职业发展的终身培训体系,以应对信息时代出现的新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2.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需要。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留在城市、融入城市的渴望,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很大。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业职业培训、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力,占总需求的56.6%,而新生代农民工中真正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数量不足30%α。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落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这也是阻碍其融入城市的关键性问题。一方面,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对个人的期望和未来发展的意愿较好,但在融入城市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份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对其工作所在城市的适应程度较低,城市适应度达到中等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总数的45%,完全不适应或者适应程度很低的占4%,而仅不足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完全或者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α由此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未能很好地融入城市,要想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首先需要具备在城市工作的一技之长,而这一技之长离不开职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老一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城市市民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地融入城市,就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根本上适应由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因此,通过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全面提升个体素养,既是新生代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α除此之外,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从对职业、专业的懵懂无知发展到了解、认识、熟练、精通以至于偏好所从事的行业,顺利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市民化。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

1“.低质性”就业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职业是社会分层的风向标,也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α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第一步就是在城市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也是为实现他们的市民化提供经济保障。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为年轻化,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学历水平也较高,在高中及以上的农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占总数的70%以上;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新生代农民工每月人均收入2609元,比老一代农民工增长13.9%α。尽管从学历、收入等层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从就业层次来看,仍然难以摆脱“低质化”就业的束缚。深圳市总工会与深圳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有52%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普通工人和服务员,14.9%的从事技术岗位的工作,10.4%的从事生产线管理工作,仅仅有不到6%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部门经理以上的岗位工作。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囿于自身有限的技能,难以与城市精英阶层进行直面竞争,向上流动受限,难以摆脱低层次的打工状态,劳动密集型、高替代性的岗位成为新生代的“收容所”。由于这类低端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较小,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摆脱低收入的状况,以每月不到3000元的收入,仅能维持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想要在城市安家立足十分困难。在城市拥有自己的居所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从事非农产业,但“农民”的身份使其与城市中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无缘。同时,他们与城市市民面对的是共同的消费市场,较低的工资收入与城市的消费水平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对于他们来说,留在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路途依然遥远。总之,“低质化”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错位性”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重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的无序化竞争,导致大量“错位性”的失业。当前,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当中,新生代农民工大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从事的多是一些城市“剩余”工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高端技术人才十分欠缺,甚至出现“千金难求一才”的状况,劳动力市场中的错位、低位竞争严重拉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价值。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和技能层面优势不足,只能委曲求全从事城市低层工作,甚至部分新生代无工可做,自身优势无法发挥,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长期来看,这也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期望较高,职业定位失当,个人期望与能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使其陷入发展性困境之中。根据经济学原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效用和目标函数与老一代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倾向来看,大多期望在具有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就业,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独生子女,自身的工作耐受力较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从事一些苦活、脏活和重活。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对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高层次劳动力就业重心下移的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期望高移的状态,共同加剧了社会就业矛盾,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不仅影响到市民化的进程,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身份认同危机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隐形桎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情绪高涨,进城工作以后“返农”情节淡薄,心底存有强烈的市民愿望,然而在身份认同方面却产生了困惑。市民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空间地域转换,而是不断的社会融入和认同,通过与市民交往实现自身的再社会化,进而达到与当地城市市民的同质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社会身份、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并未与城市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实现有效衔接,而是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的关系网络之外。从自身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以后,更倾向于将自身定位为工人或城市市民,但在与城市群体不断交往的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与市民之间经济、文化和地位的差距,身份认同上成为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夹心层”。在城市奋斗过程中受到从物质层到精神层、心理层的多重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上缺乏向外延伸的节点,而交流圈层仅限于具有共同感情积淀的老乡、熟人等群体,群体内部相互支持、互帮互助,逐渐形成一个与城市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亚文化圈,并且内卷化发展趋势明显,而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圈层是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社会融入的重要障碍,不利于他们形成现代化的市民意识和思维。市民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所需要的安全感、归属感、被认同感等心理层面的需求得不到外部的满足,使他们游离于都市边缘,缺乏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处于一种茫然和焦虑的状态。由此可见,除了职业发展受困以外,身份认同危机也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三、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基点”大力开展职业教育

1.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的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通过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不断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而要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必须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以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职业教育机构要突出自身在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方面的优势,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宣传,不仅要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宣传媒介,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新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将职业教育宣传深入到乡村和城市社区,开设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为职业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内外部舆论氛围,让新生代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兴趣,可以通过光荣榜展示,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树立培训后就业或创业成功的典型,发挥榜样作用,重点宣传成功人士的职业教育经历,让他们现身说法,展示个人所获得的职业技能,介绍职业教育培训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看到职业培训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进而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热情,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

2.根据市民化要求,制订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计划。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不仅仅是地域上的转换过程,也是职业上的“农转非”过程。职业转换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对非农工作的职业能力具备程度。职业教育机构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制订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实现人才培养转型,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奠定基础。首先,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就业偏向,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切实建立在对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培训意向的调查基础之上,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要能够满足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技能的需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做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其次,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力实施就业准入,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对获得相应岗位资格证书的新生代农民工优先聘用,并在职位晋升层面也要将资格证书作为重要依据或参考。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规范劳动力市场,而且对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起到鞭策作用,只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并通过技能考核后才能获得相应岗位任职资格,然后凭证上岗。最后,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人才库,尽快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网络,并依托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网络、电视、广播等信息发布平台,使农民工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技能培训的工种与专业。

3.突破体制壁垒,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运行机制。要想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培训运行机制的保障。因此,必须着手建立以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并且完善职业培训的运行机制。首先,打破利益分割,加快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在培训运行过程中时常会陷入多头领导、相互牵制的尴尬局面,培训效率大打折扣。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要求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在加强合作的基础上,突破各部门、各教育主体之间的管理壁垒,着手建立由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并吸纳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培训运行机制,各个主体间能够以开放、透明的姿态稳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其次,加快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相关的法律政策。农民工法制环境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优化是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起步比较晚,规范各个参与主体行为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受教育者等职业教育参与主体在各自的权责关系上较为模糊,尤其在培训机构的职能和权限上缺乏明确的界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应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各个培训主体的职能和权限,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纳入法律保障之中。再次,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纳入市场化运作。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可以将其纳入市场竞争中,逐渐放开培训市场,吸引外部资源参与,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行优胜劣汰。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机构的选择上也更具有主动权,通过“用脚进行投票”激发市场竞争,培训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从而保证培训外部效用的最大化。最后,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应尽可能地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需求,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分制,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允许农民工以弹性学制、半工半读的学习方式逐步取得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同时,培训机构要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安排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时间,为他们完成职业培训和文化学习提供帮助。

4.审时度势,将短线培训与长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不断向城市融入的过程,前期需要大量的个人准备和人力资本积淀。职业教育要想在市民化过程中发挥其效用,必须抓住新生代农民工的阶段性需求,不仅要大力开展以学历与素质提升为基准的长线教育,同时要有效开展以技能和市场为导向的短线培训。一方面,短线教育培训要切实以新生代的技能提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相对于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期望较为强烈,同时也深知自身工作技能上存在不足之处,对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需求较为旺盛。相关调查显示,有将近72%的新生代群体希望参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短期培训来提升个人素质。从现实情况来看,仅有不到35%的新生代群体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大部分技术水平偏低,就业能力不足,与城市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吻合,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各级政府、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及用人单位要通力合作,共同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服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做到“以培供需、以需定培、定岗就业、自主招生”,争取从源头上破解技能素质与用工需求相背离的问题。除此以外,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可以将职业培训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有效提升其市民化水平。另一方面,强化以学历提升为主导的长线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作用。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轨迹来看,小时候一般生长在农村,初高中在城市学习,毕业以后自然进入城市务工,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毕业后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工作,并没有经历父辈那种从农村到城市的剧烈变化过程,并且他们工作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农业生产技能几乎为零,相对于农村,他们对城市生活也更为适应。然而,在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之间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差别较大,与同龄城市市民所享受的优质教育资源相比,农村基础教育比较滞后,导致新生代在起点和过程上都难以逃脱输给城市同龄人的命运。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损失,新生代农民工已难以挽回,但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或成人培训进行适当的弥补,通过学历职业教育补充工作中所需要的文化知识。鉴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情况,完全脱产参与学历教育并不符合现实,因此可以采用夜校、函授、电大等成人学历教育形式,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深入开展,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素质服务。另外,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农村的情结不如老一代那么深厚,但是难免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具有农村烙印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意识等,并在工作生活中与城市文化规范发生碰撞和冲突,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对此,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还要融入城市市民权利义务、生活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顺利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

篇8: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需求现状

从闲暇时间和工作强度情况反映,新生代农民工休闲时间少,导致体育文化生活缺乏,同时,易产生孤寂感、自我封闭以及对城市产生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进而可能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从访谈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渴望休闲,而且希望企业能经常性地组织体育文化活动,这样他们对企业更有归属感,生活更充实。在调查“当地政府部门、公益事业单位(如学校)或企业举办过一些体育文化活动吗”,有88.4%被调查者认为“从未举办过”。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在调查“生活的社区中,您参加过由该社区组织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吗”,有94.5%的人回答“知道社区组织活动,但没有被邀请参加”或者“根本不知道”,“没参加过”和“每年1—2次”占89.7%。企业或社区提供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贫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有些根本没提供过任何体育文化活动。因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当较低,在组织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时项目往往比较单一,仅仅通过播放专场电影、唱唱跳跳之类的活动,与之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休闲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需求缺位的原因

2.1政府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

政府往往只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物质”权利,然而忽略“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仅仅满足物质权益的保障,更多的是要求精神生活最基本的满足。由于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呈现重“经济提升”轻“文化建设”、重“物质权益”轻“精神满足”、重“现实效益”轻“潜在受益”的现象较为常见。尽管各级政府对体育文化事业大力宣传,但不少政府部门对体育文化建设仍缺乏必要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不够具体和全面,对体育文化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够深刻,因而出现对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时间安排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活动安排不积极等问题。

2.2企业偏重企业利润,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企业总是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新生代农民工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则是关注不够,不能认真履行自身的应当的义务与责任。尽量降低自身的投资成本,企业体育文化严重缺乏。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像机器一样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就会以工资来决定去与留,为什么有些企业出现“用工荒”,企业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缺失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是企业的“链条”,是企业的“发动机”。让员工与企业产生感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是与企业连接在一起的。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企业才有生机。企业只有让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归属感,才能在经济困难时期度过难关。企业只有多增加体育文化投入,多组织一些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员工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企业的温暖,企业的体育文化魅力,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企业的团结等。

2.3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文化娱乐生活需求自身意识的缺失

体育文化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的反映指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物质满足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作为精神满足的体育文化需求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和工作动机,农民工的体育文化需求意识相对较弱,消费层次大多居于较低水平;体育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而相对单调的体育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产生消极、保守的特点,进而形成不良的循环趋势,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大潮中,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转变。

3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举措

要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发展步伐,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优势互补,缩减社会距离。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体育文化的主导者,政府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公共服务范畴要充分容纳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通过加强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创新体育文化服务方式、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普及与培训,完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少、生活工作较偏僻,消费能力低的情况,有选择,有目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各体育文化、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体育文化服务送到企业、送到新生代农民工身边。多开展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活动,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节、送温暖等活动。政府要整合政府部门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体育文化知识讲授等,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得到政府的科学技能培训。

(2)突显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要树立新生代农民工也是企业的一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理念。一是通过举行体育文化活动,增进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的感情。如多开展休闲趣味运动会,举办文艺晚会,组织休闲茶话会等;二是企业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增加建设体育文化设施,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倡导体育文化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营造积极、团结的氛围。

(3)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和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社会的最关注的问题。对于文化服务主体的农民工,要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水平,增强休闲体育技能,不断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中,进而为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全社会共同参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建设,推进体育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大任务。事业单位积极主动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些体育文化服务或者体育文化服务产品。比如大中院校体育体育文化设施有条件的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定期去到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生活、工作社区举办联谊会等,发挥社区服务的优势。另外,允许一部分私人或个人去建设、经营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文化服务和产品。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要自立自强,自觉地融入到城市当中去。

4结语

彻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消除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和制度机制壁垒,让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然而,体育文化的参与度高低是准确反映这一指标的重要因子。这个过程是要双方共同努力的: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提供制度、政策等保障措施,提供公共体育文化服务和设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地融入城市;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要懂得去奋斗,创造条件地融入城市社会。这个过程中的体育文化因素十分关键。体育文化能够使得社会达到和谐、稳定,促进体育文化融入,对城市发展、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篇9: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结构。新型农民工虽然他们的来源也是农村,但是他们相较于老一辈农民工来说,多了一些文化知识,这都是和我国九十年代以来坚持义务教育有关。他们不再为太多的学费而扰,因此绝大多数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因此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文化层次高了一些。

2、新型城镇化下形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形成与历史、地域有关。当年的农民工老辈随着城镇化的进城和工作经历,有许多已经蜕变成城里人,他们的子女也相应地成了城里人。当他们衣着光鲜地返回农村时即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较之老辈,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力量鲜活,他们更渴求早日摆脱贫困成为城里人。江浙一带,本地的农民工较山东、河北少,而四川一带本地农民工则很多。

3、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其实并不遥远。随着我国每年0.6%的城镇化步伐,他们不久将成为城市的主人。但是,想成为城市的主人必须要有生存的手段,他们的要求,就是为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提供的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能让他们在此有生存发展的能力。现在,社会有些现实是残酷的,许多大企业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很低,相反对技能型人才却很是青睐。为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就成为新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来说,这无疑更加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背景,使职业教育内容因人而异。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一些,但是仍以初中左右的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考虑到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接受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教育,应以技术型和操作型为主,而不要过多涉及太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学形式要直观、浅显;同时,职业教育培训者还必须提前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生活以及心理,针对他们的现实需求,辅以操作技术、安全、文化、社会、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现实教育。

5、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职业教育内容。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综合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协调力量。政府和培训机构都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和市场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内容与各大企业、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把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结合点上,学以致用,为企业培养有技能、有理想、能留得住的新型人才,需要的人才是巨大的,因材性培养,毕业即能上岗。

6、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构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一,引进应用型的技术人才;第二,加大现有职业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应对不断发展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需求,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力度的加大,提高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主力军的质量,满足新型城镇化建对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的需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新兴人才,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在鼓励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获得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10: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论文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职业的、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直线型管理体制、阶梯状教学模式、一站式支持服务模式、第三方评价制度等。

[论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现代远程教育 教育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20xx年,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一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及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数量庞大,学历水平和接受职业培训状况有了较大提高,但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仍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尽快对他们进行以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他们渴望得到教育,但潜在的教育需求要转化为显性的教育需求,还需要对现有成人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现有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有“富平学校”模式、农民工培训券教育模式、返乡农民工远程就业创业培训模式、长期的成人学历教育模式等。其中富平模式是至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农民工培训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民办公助”的培训一就业一权益保护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办学方向、教育内容、运作方式科学有效,但存在教育规模难以扩大的问题。分析现有模式,农民工能够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教育性质必须是职业教育;第二,内容实用,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第三,学费低廉;第四,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现代远程教育符合农民工对教育形式的要求。

(二)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目前,国家承认学历的网络学院共68所,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迅速扩大教育范围,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弹性学制、非实时教学互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进行较为充分的自主学习,它正在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网络教育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特性不足、教育成本过高、管理模式僵化、学习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就要对现有成人网络教育和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深入改革,构建新型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模式。

二、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构建

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职业的、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模式的构建中,对现有网络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前提,对教育理念的改革和职业教育性质的确定是基础,对专业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核心,其他方面的改革是保障。

(一)概念的界定

教育模式的含义。《教育大辞典》将教育模式解释为“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杨金土认为教育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组织原则和形式,它包含了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同时还包括学校与相关单位的责任设定、任务分工、时间分配等。本文中,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基于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含管理体制、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等。

(二)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包含的内容

1.直线型教育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是教育管理的多元主体,都应具备参与管理的话语权,应构成以学校为主要责任者、政府导向、四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是一个全国性的教育项目,覆盖面广、管理机制较为成熟的电大系统显然是承担此项目的首选。但应是依托电大系统,独立管理,外部结构为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一管理委员会—管理中心一学习中心的直线型管理体制。确定某国家部门为此项教育的管理部门行使政府权力,进行教育的宏观管理和监督;组成由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管理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行使“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综合权力,负责决定教育的重大事项;依托中央电大,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下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教育的全部工作;管理中心下依托电大系统设学习中心,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直线型管理体制兼具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性和在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现实性,可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

2.阶梯状教学模式。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需要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各个层次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学形式,形成阶梯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包括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活动:

第一,层次和学制。20xx年,在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在26%以上,即近7400万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他们要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就需要接受中专及以上层次的补偿教育。这需要我们增加中专层次教育,并按中专、大专和本科的不同层次实行不同期限的弹性学制。

第二,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是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的学历教育。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转变当前网络教育目标在于学历提升的思想,树立以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观念。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为企业培养不同类型劳动人员为原则,不同层次教育设计不同目标。中等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主要目标是以就业为目的,培养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初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大专以上高等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目标是以就业和创业为目的,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具备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创业者。

第三,专业和教学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职业大类为设置专业的基本原则,从中专到本科由按职业大类划分专业,逐级细化到与岗位对接划分专业。在各阶段都进行就业教育,在大专以上阶段加人创业教育内容。在就业教育方面,以“技术+文化”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职业道德”为内容,不同层次和专业进行不同内容和知识层次的组合,由低到高逐级趋向于专业化。这需要对现行网络教育的专业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改革。其中,职业特定技能的范围可以理解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范围,我国划分为1838个职业;行业通用技能可以理解为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技能和知识要求,可以确定在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科目三百种左右的范围内;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中专层次教育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教学内容以“核心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结构,培养他们较为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大专层次教育,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教学内容以“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结构,培养他们某一行业的从业能力。本科层次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特定技能,教学内容以“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结构,在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某一岗位的从业能力。这样从中专到本科的专业与教育内容,就形成了一个从职业大类对接到职业岗位对接的阶梯状教育结构,可以使学生从适应性强的一般从业者,逐渐成长为具有行业和职业特定技能的专门人才。在创业教育方面,在大专和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把有关创业方法、创业艺术、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和创业者如何获得这些方法、艺术、能力和素质的知识传授给那些准备创业的人,使他们学会如何创业。

第四,实践教学。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力开展实地实践教学,引导学员有意识地在工作中进行工作实践。开发教学实践软件,建设网上虚拟实践环境,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教学。学员通过计算机网络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第五,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和考核力度,提高远程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吸纳社会和企业某方面的专家进入到教师队伍之中,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是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第六,教学形式。现在的网络教育中,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自学状态。实践告诉我们,在这种自学型的远程学习中,学习者很难从枯燥的学习材料中发现问题并引发学习兴趣,也无法体验学习活动中的社会性建构过程,更无法与教师及时讨论和交流并得到反馈,学生往往因为这种学习的盲目性而放弃。所以说,仅仅提供学习环境还不够,还需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辅导和支持。因此,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和引导,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

在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体+主导”型教学为基本形式。教学中,应聘任课程责任教师、区域网上课程辅导教师和学习中心课程辅导教师。在管理中心选择各科的专家学者作为课程的责任教师,负责课程讲授、资源建设、考试出题、教师培训、接收反馈信息完善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等。按照地域和学生人数划分区域,聘任区域网上课程辅导教师,负责整合资源、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负责区域内学生作业管理和考试试卷的评阅,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并将情况反馈给课程责任教师等。学习中心课程辅导教师要负责面授辅导,并以多种方式对不能参加面授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和追踪管理。教学中,不同阶段主导和主体占有不同地位,形成教学形式的阶梯结构。在中专阶段,教学主要依赖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注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比例较低。大专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比例提高,但自主学习课程应主要集中在难度不大的基础课和动手要求高、但现实条件不具备、实践软件建设较好的专业课程。本科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中心职责主要在于管理,与现在几乎完全单向资料获取型自学不同的是,每门课程都要配备区域网上辅导教师,全程引导督促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此项教育依托电大系统展开,电大拥有着相当规模的教师队伍,能够满足各阶段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要求,因此这种阶梯状教学形式是可以实现的。

第七,学习效果评价。注重技能型考核,同时在不同阶段逐步加大文化理论考核所占比例和难度。这需要对现有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较深程度的改革。

3.一站式支持服务模式。从广义上讲,一站式服务就是当客户有需求时,进入某个站点就能够获得某一领域内可能需要的所有服务。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中一站式支持服务应包括两个层次的一站式服务,一是以信息服务平台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二是以学习中心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

以信息服务平台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由政府、企业、教学和学生信息构成,政府的政策和企业发展及用工信息分别由政府、企业传递给管理中心,教学和学生信息由管理中心组建、汇集,所有信息由管理中心统一传输进入平台,政府、企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所需的全部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第一,是政府、企业、管理中心和学生四方联系的平台,为相互支持、监督、评价提供服务;第二,是提供全部毕业学生和企业基本情况和信用状况的信息平台,为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第三,是汇集所有教学信息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全程教学服务;第四,是全国性的教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学生个人状况,学籍管理做到一地注册,全国无障碍地参加学习、考核。

以学习中心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由教师、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平台共同构成。教师和管理人员分别整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相关信息,同时输入相应信息,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学生、政府、企业从学习中心获得所需信息,把学习中心作为主体,并通过学习中心对教育的整体进行监督和评价。学习中心的作用在于:第一,提供面对学生的支持服务;第二,提供面对企业的支持服务;第三,承担由政府和社会进行的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价的主体。

4.第三方评价制度。由政府、社会、企业、学员共同参与,制定并实施监督评价标准,委托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完成对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形成第三方教育评价制度。同时管理中心和学习中心也对政府管理、企业、学生和中介机构做出评价。双方定期把评价结果通过大众媒体向公众公布,形成一个相互监督和评价的完整机制。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模式,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的,包括直线型管理体制、阶梯状教学模式、一站式支持服务模式、第三方评价制度等内容在内的大众化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并实践这一模式,将可能极大地推动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劳动者整体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11: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一、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内容的不足:重私德轻公德德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的实现,家庭道德教育的任务能否完成。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他们平时更多的教育子女要孝顺父母、孝顺爷爷奶奶、要尊老爱幼、听老师的话、不说谎、不打架等,以及遵守交通规则、团结友爱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至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这种“公德”教育却很少在家庭中刻意提及,认为这些应该由学校老师进行教育。有些农民工家长甚至曲解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处事圆滑,中规中矩,明哲保身,因为他们自己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在走访过程中,当被问及“是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时,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都表示“不知道”,能把24字核心价值观背出来的也是少之又少。十八大的召开,开启了新阶段和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传统道德中的某些精华被重新提及与重视,新的道德判断标准出现,此时,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爱国主义、诚信、责任心、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等“公德”内容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来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和指导,加强他们的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现代公民意识等,对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一份子、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也是尤其必要的。

(二)方式的单一:重言传轻身教教育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新生代农民工家长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呈现单一的特点。在调查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与父辈相比,虽态度言辞缓和了很多,但依然呈现单一的特点,重言传轻身教,主说教缺引导。在被问及“您平时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时,依然有68.5%的人选择了“说道理”。大多数年轻农民工虽有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却忽视了自己的身教,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得把教育停留在口头上,轻则“老生常谈”“喋喋不休”,重则“厉声喝止”甚至“棍棒以对”,比如被问及“如果发现孩子做了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比如说脏话)时,您一般会如何做”这一问题时,还有33.5%的人选择了“厉声喝止”。事实上,要知道,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她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其实反映的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些农民工家长甚至自己都没有做好表率,在家里口无遮拦、爆粗口、乱发脾气、抽烟、熬夜打游戏等,回头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道德失范行为出现时还觉得不可思议,殊不知正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那些不良道德行为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事实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不仅仅是靠理论来支撑,更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贯彻实施。给孩子讲一百个大道理,不如身体力行地成为孩子学习的道德榜样。

二、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检视

(一)社会外部环境纷繁复杂,使家庭道德教育面临挑战

1.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使得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等正日益朝着功利化、物欲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变异,过于迷恋对物的崇拜、享受与占有,而对财富的获得方式,却不受人们太多的关注。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们,自身面对这些挑战,都有些招架不住,时有困惑,因此势必影响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2.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冲击着家庭道德教育的原有功能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电脑和电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辛苦工作一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们,回到家往往通过上网看电视来缓解工作压力,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导致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还有些新生代农民工整日工作忙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同时孩子因为没有朋友,长期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将空余时间也大量花费在看电视、打游戏上。加之对于网络、电视、报刊、电影等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媒体缺乏有力的监管和约束,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电视网络的影响,比如连云港市一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与小哥俩做“绑架烤羊”游戏,导致兄弟俩被火严重烧伤事件。这些悲剧让人想都想不到。有时候,家庭道德教育在无孔不入的媒体介质面前,对一些负面影响往往防不胜防。

(二)教育主体自身困难重重,使家庭道德教育力不从心

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子女德育资金投入少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刚在社会站住脚,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由于没有技术专长、没有工作经验、流动性强,他们大多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工资起点低,涨幅小,增速长期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这样,与市民收入和城市消费水平相比较,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明显偏低,而且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在子女上学、就医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支付比当地市民更多的成本,所以生活压力较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资金的不充裕,直接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投入。在被问及“您会给孩子买一些专门关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故事书或者影像资料”的时候,有59.5%的人选择了“基本没买过”;而“不买的原因”中选择“工资就那么点儿,哪还有闲钱买这个”的占到52.9%。

2.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子女德育质量难提高文化水平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对随迁子女的教育知识主要来源于自身经验和自己小时候接受家庭教育的经验,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采用“暴力手段”进行教育的年轻的农民工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多半成长于“棍棒教育”,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到底什么才是科学的教育手段,他们就会潜意识里套用父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当被问到“您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33.5%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方法,想教育却不知从何下手”。一些年轻的农民工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待商榷,他们有的往往只会告诉子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为什么这样,他们却很难解释清楚,使得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态度和蔼时,孩子一般能接受;但如果家长管教时缺了耐心,态度比较专横时,孩子往往会心生反感,甚或引起叛逆之情,进而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家庭教育效果必然不佳。

3.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大,子女教育时间难保证教育子女,督促指导他们学习需要较大的时间、精力投入。尽管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的要求较老一辈都更高,他们的工作环境较上一辈也有所改善。但由于自身技能水平的限制,他们大多仍在低端的劳动市场就业,工作时间相较于城市里的普通单位工人更长。在调研中,问及被访人员“您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46.5%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而且有时候新生代农民工家长由于压力大,一些不好的情绪也会被带回家,带给孩子。被问及“当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会将不好的情绪带给孩子吗”,有47.5%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偶尔有过”,32.5%的人“没注意过这个问题”。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使得农民工工作之余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很少,休息的时间都没法保证,更别说静下心来好好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了。

三、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切实提高农民工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而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是全社会的大事,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完成好这项工程,需要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需要各方同心协力,群策群力。

(一)制度政策扶持,为家庭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道德建设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作为弱势群体,离不开相关政策制度的扶持,因此,国家层面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制度监管,为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比如以十八大的召开为契机,逐步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降低准入门槛,使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转非”,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同时也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对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进行,包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些基本法律法规。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涵盖生育、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免除一些后顾之忧。

(二)家校通力合作,为家庭道德教育创新形式家校合作在道德教育中始终是备受关注的措施。因为学校本身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且学校有其一定的优势,能掌握道德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在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在观念和目标方面首先必须达成一致,然后运用各自优势,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理想的效果。作为学校,应该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倡导年轻的农民工父母们科学地进行家庭德育,通过家访、印发告家长书等形式,介绍、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编写一些简单易懂的册子给农民工家长,给他们以技术上的指导。反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要主动与子女所在学校取得联系,要多跟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每次的家长会要争取参加,积极地和班主任配合,发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三)整合社区资源,为家庭道德教育添砖加瓦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聚居相对集中的社区或街道应加强社区及街道环境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橱窗进行先进文化和文明道德宣传;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建立社区的阅览室和活动室,积极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和子女进行有意义的活动,融洽亲子关系;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与当地市民家庭间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增进彼此感情;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尝试创建有关家庭道德教育咨询室,真正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及时为他们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支招等,努力营造一个环境干净整洁、民风文明友好的社区氛围。

(四)提高家长素质,为家庭道德教育夯实地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核心地位不可被替代。为了提高教育成效,新生代农民工家长自身应该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的素质,主动加强学习,学技能,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在工作上表现出色,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为家庭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理论,了解一些有关道德事件的来龙去脉与相关评论,提升自己的道德评判能力,从而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学方法,了解诸如“罗森塔尔效应”、“超限效应”、“霍桑效应”、“登门槛效应”等常见的儿童心理规律,掌握家庭德育方面的实践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对孩子的教育中去。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坚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子女做好表率,平等、真诚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同时也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当然还要积极配合好各方的工作,与社会和学校一同,为自己随迁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织就一张结实的保护网。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并不仅仅是农民工家庭自身的事情,它关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关乎中国社会的有序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更需要制度政策的配合实施。学校、社会也应极力配合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对这些随迁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使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更好地融入城市中,成为真正的城市一员。

相关专题 新生代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