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俄语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炸鱼丸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炸鱼丸”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公共俄语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共1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公共俄语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公共俄语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一、为什么要学习俄语

第一, 俄语是联合国和俄罗斯联邦的官方语言之一。全球以俄语为母语的使用人数超过一亿四千万人,当作第二语言使用的则有近四千五百万人。拉脱维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俄语人口,爱沙尼亚有占四分之一俄语人口。据美国20XX年人口调查,美国有1.50%人口说俄语,即大约四百二十万人,居美国语言的第十位。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讲俄语的社区共有三百万人。一些亚洲国家,譬如塔吉克斯坦、土耳其、蒙古、日本及一些南亚国家,依然教授俄语。在中国北部俄罗斯族聚集地也有很多人口的使用俄文交流。

第二,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政治交往及其他特殊领域深度合作的需要。近来,中俄双方致力于军事、资源能源开发以及交通、科技、航天航空、医药医学、禁毒反恐等特殊领域的合作升温,沟通频繁。迫切的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俄语的人才,但是目前国内这种复合型人才却相对匮乏。

第四,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深入开展俄语教育才能更好地吸收积极地俄罗斯文化,同时掌握了俄语才能更深入地向俄语国家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力,才能持续的实现汉语的语言输出。

二、中国学习俄语的历史线索

三、中国俄语教育的不力现状

第二,大学俄语教育制度和资源的缺失。目前中国大学普遍招收英语考生,这导致学习成绩优异的俄语考生只能报考有限的几所学校,挫伤了俄语师生的教学热情。考核制度的缺失,降低了俄语考生的学习热情。大学公共俄语教育中,检验公共俄语能力的全国大学俄语等级考试只有四级一个级别,只在夏季考核一次,而英语则是一年考两次同时施行四六级阶梯晋级考试。

第三,俄语毕业生就业的排斥。由于受到英语“一边倒”的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企业明确规定招收英语学生,就连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都明文规定招收“非小语种”考生,拒小语种考生于“国考”之外,如上,公外俄语毕业生得不到与英语毕业生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这在就业上打击了公共俄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热情,严重的倒逼着俄语学生规模的萎缩。一方面是对专业俄语人才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缺失公共俄语人才的流失,若干年后必然形成人口大国里俄语人才匮乏的畸形社会发展局面。

四、中国推进俄语教育的对策

第一,深化俄语教育制度改革。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繁荣,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强。现有单一的英语独大的外语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改进现有的中学英语单一外语教育模式,可采取俄英双外语教学模式。形成以英语学习带动俄语学习,俄语学习促进英语学习的新型中学外语教育模式新格局。在世界外语学习学龄提前,语种日趋多样化大趋势下,我们可以将原来的中学俄语基础教育提前至小学阶段。当然也可以小学开展英语教育,初中提供学生辅修俄语的选择。有的学校已建立了这种教育模式效果良好。例如:20 世纪XX年代的浸入式教学是由加拿大提出的一种双语教育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德国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操外语的学生各一半。再如,黑龙江省宾县第三中学英俄语文化课混班,外语课分开上,也是一种双向半浸入式。以上双语制度的探索,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第二,夯实俄语教学资源。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俄语教育教育发展的基础。对于俄语专业毕业并从事中学俄语教学的大学生要给与普通教师以外的奖励和鼓励措施,大学俄语专业可增设中学俄语教学方向或加大师范类院校俄语专业的扶植力度。鉴于俄罗斯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可鼓励中俄两国交换教师、互派大中院校留学生,从而既提高了我国中学生的俄语水平也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积极从俄引进外教资源,投放到中学教育事业上也不失为一个“输血”的办法。

第三,强化俄语教育导向。语言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外语语言资源甚至具有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对于俄语,由大语种萎缩为小语种,今天教育的失利,可能造成将来战略的损失。这就要求政府积极发挥话语权、尽快出台政策,扭转濒危的公外俄语教育现状,避免俄语复合人才战略性流失。为鼓励学生学习俄语,黑龙江省部分地市出台了为俄语学生初中升高中考试加分的政策。20XX年起,黑龙江省规定,俄语考生在所报省属院校调档分数线下降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这一举措对发展俄语教学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20XX年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估批准,黑河中学的俄语考生可以通过小语种单独考试录取的方式,直接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国内一流外语高校,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的俄语教育。

第四,营造俄语学习社会环境。俄语教育失利的现实,既有欧美经济因素过热的影响,又和英语一面倒的社会不客观报道有关。社会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报道俄语人才紧缺的现实情况。有关媒体部门可以多报道一些俄罗斯新经济政治形势的题材,使国人更加全面快速准确地及时了解我们最大的邻国——俄罗斯。间接刺激国人学习俄语的热情,也有利于中俄两国人民的密切交流和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

篇2:公共俄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的论文

公共俄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的论文

一、为什么要学习俄语

第一, 俄语是联合国和俄罗斯联邦的官方语言之一。全球以俄语为母语的使用人数超过一亿四千万人,当作第二语言使用的则有近四千五百万人。拉脱维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俄语人口,爱沙尼亚有占四分之一俄语人口。据美国 年人口调查,美国有1.50%人口说俄语,即大约四百二十万人,居美国语言的第十位。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讲俄语的社区共有三百万人。一些亚洲国家,譬如塔吉克斯坦、土耳其、蒙古、日本及一些南亚国家,依然教授俄语。在中国北部俄罗斯族聚集地也有很多人口的使用俄文交流。

第二,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政治交往及其他特殊领域深度合作的需要。近来,中俄双方致力于军事、资源能源开发以及交通、科技、航天航空、医药医学、禁毒反恐等特殊领域的合作升温,沟通频繁。迫切的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俄语的人才,但是目前国内这种复合型人才却相对匮乏。

第三,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大中小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相对落后。我国现有中学生、大学生大多通晓一门外语——英语,而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目标要求本国中学生要学习掌握两门外语。美国人重视学习多种外语如阿拉伯语、中文和朝鲜语。美国的学生从初中开始,需要选学第二语言,如果有学生提出想学某一种外语的要求,学校都会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20XX年欧洲委员会所通过的“20XX—20XX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性行动计划”实施了“1+2”的语言政策。在英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是20XX年,使所有小学生都有学习至少一门外语的权利。加强俄语等小语种的推广和学习,有助于人才国际化,促进国民扩展认知视野和提升综合素质。

第四,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深入开展俄语教育才能更好地吸收积极地俄罗斯文化,同时掌握了俄语才能更深入地向俄语国家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力,才能持续的实现汉语的语言输出。

二、中国学习俄语的历史线索

18世纪初,在中俄两国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开始培养自己的俄语人才,清代是中国俄语教育的发轫期。该时期俄语教育主要在三个大的教育机构中开展:俄罗斯文馆(1708—1862年)、京师同文馆(1863—19)和京师大学堂(1898—19)。新中国肇建,与苏联结盟,国内掀起了大规模学习俄语的热潮。(教育论文 )在中苏友好的大环境里,我国政府主导学习俄语,社会也认可学习俄语,民众学习俄语热情空前。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交恶,国内学习俄语迅速降温。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与苏联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中国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边贸恢复发展,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使中国对俄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俄语教学开始走出低谷。进入新世纪,随着两国关系的升温,为更好地促进两国经贸政治深入交流。20XX年11月,中国的政府与俄罗斯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协议》。《协议》明确提出:“双方支持在俄罗斯联邦教育机构学习教授汉语、中国文学和文化,支持在中国教育机构学习和教授俄语、俄罗斯文学和文化。”国家发改委〔20XX〕1886号文件提出加强俄语教学推广工作,包括允许具备条件高校开设俄语选修课、以俄语为主要课程的双学位或第二学位,支持示范高中开设俄语实验班,鼓励小学高年级开设俄语选修课。加强对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的留学工作,鼓励留学。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俄语人才以备中国和俄语国家的深入合作之用。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20XX年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启动了关注与支持中学俄语教育项目,20XX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了全国中学俄语新课标学术研讨会。

三、中国俄语教育的不力现状

第一,中学俄语教育规模的萎缩和落后。目前,受社会观念影响,我国在中学阶段开展俄语教育基础萎缩。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山东、河北、湖北、贵州等省。黑龙江省学习俄语的初中生约为8万人,高中生约为6万人,总计不到15万人。再加上其他省份的生源,俄语生人数不超过20万。黑龙江省共有195 520名高考考生,而俄语、日语语种考生只有102人,跌到了历史最低点。4生源短缺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俄语教学。俄语招生的颓势,也与中国高考“指挥棒”有很大关系,高考报考很多高校拒绝招收俄语考生,或者很多专业限制俄语考生报考。另外俄语教材和教学设备的落后,也带来了俄语教学规模的萎缩和俄语教学质量的下降。

第二,大学俄语教育制度和资源的缺失。目前中国大学普遍招收英语考生,这导致学习成绩优异的俄语考生只能报考有限的几所学校,挫伤了俄语师生的教学热情。考核制度的缺失,降低了俄语考生的学习热情。大学公共俄语教育中,检验公共俄语能力的全国大学俄语等级考试(ЭРЯС)只有四级一个级别,只在夏季考核一次,而英语则是一年考两

次同时施行四六级阶梯晋级考试。

第三,俄语毕业生就业的排斥。由于受到英语“一边倒”的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企业明确规定招收英语学生,就连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都明文规定招收“非小语种”考生,拒小语种考生于“国考”之外,如上,公外俄语毕业生得不到与英语毕业生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这在就业上打击了公共俄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热情,严重的倒逼着俄语学生规模的萎缩。一方面是对专业俄语人才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缺失公共俄语人才的流失,若干年后必然形成人口大国里俄语人才匮乏的畸形社会发展局面。

四、中国推进俄语教育的对策

第一,深化俄语教育制度改革。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繁荣,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强。现有单一的英语独大的外语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改进现有的中学英语单一外语教育模式,可采取俄英(也可日语、韩语等)双外语教学模式。形成以英语学习带动俄语学习,俄语学习促进英语学习的新型中学外语教育模式新格局。在世界外语学习学龄提前,语种日趋多样化大趋势下,我们可以将原来的中学俄语基础教育提前至小学阶段。当然也可以小学开展英语教育,初中提供学生辅修俄语的选择。有的学校已建立了这种教育模式效果良好。例如:20 世纪 60 年代的浸入式教学是由加拿大提出的一种双语教育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德国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操外语的学生各一半。再如,黑龙江省宾县第三中学英俄语文化课混班,外语课分开上,也是一种双向半浸入式。以上双语制度的探索,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第二,夯实俄语教学资源。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俄语教育教育发展的基础。对于俄语专业毕业并从事中学俄语教学的大学生要给与普通教师以外的奖励和鼓励措施,大学俄语专业可增设中学俄语教学方向或加大师范类院校俄语专业的扶植力度。鉴于俄罗斯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可鼓励中俄两国交换教师、互派大中院校留学生,从而既提高了我国中学生的俄语水平也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积极从俄引进外教资源,投放到中学教育事业上也不失为一个“输血”的办法。

第三,强化俄语教育导向。语言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外语语言资源甚至具有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对于俄语,由大语种萎缩为小语种,今天教育的失利,可能造成将来战略的损失。这就要求政府积极发挥话语权、尽快出台政策,扭转濒危的公外俄语教育现状,避免俄语复合人才战略性流失。为鼓励学生学习俄语,黑龙江省部分地市出台了为俄语学生初中升高中考试加分的政策。20XX年起,黑龙江省规定,俄语考生在所报省属院校调档分数线下降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这一举措对发展俄语教学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20XX年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估批准,黑河中学的俄语考生可以通过小语种单独考试录取的方式,直接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国内一流外语高校,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的俄语教育。

第四,营造俄语学习社会环境。俄语教育失利的现实,既有欧美经济因素过热的影响,又和英语一面倒的社会不客观报道有关。社会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报道俄语人才紧缺的现实情况。有关媒体部门可以多报道一些俄罗斯新经济政治形势的题材,使国人更加全面快速准确地及时了解我们最大的邻国——俄罗斯。间接刺激国人学习俄语的热情,也有利于中俄两国人民的密切交流和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

篇3:农村公共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农村公共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1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活动体系现状

1.1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活动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思想已经被广大农民所认可.与此同时,闲暇时间增多,使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一直以来,浙江省的地方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都重视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以提高农民体质为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和农民群众体育比赛活动.据资料显示,目前篮球、乒乓球、健身操等项目是我省农村主要开展的体育活动,特别是篮球比赛和广场健身舞,参加者和观摩者人数众多.根据对杭州、宁波、台州、绍兴、舟山等地农村居民进行的调查,89%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82%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还有相当多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增进交流合作,和谐社会发展”[1].由此可见,浙江省的广大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主观上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也有很大提高.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以浙东、浙中、浙西和浙北四个片区为立足点,以海洋体育、丘陵体育、山川体育和湖泊体育为主要内容,以“环太湖”、“长三角”等为组织形式推动具有浙江民间、民俗特色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成为了区域体育文化的一种延伸.大力倡导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村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体育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州温岭市在短短两年间全市农村成立了近300家“文体俱乐部”,使农民健身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浙江省农村体育机构设置现状

浙江省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在宏观机构设置上,主要是在省体育局的领导下,以省、市、县三级框架为主,以各级体育局群体处、科为主导的单向垂直管理模式.这种垂直管理模式的优势有利于上级体育局政策法规的落实,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组织、管理农村的体育工作.在乡镇微观管理体制上,管理机构设置为:县文体局或县体育局(各市的设置情况不同)-乡镇文化广播站-村委会.现行乡镇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下,各级部门职能明确,同时在各级群体处、科的辅助下,乡镇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比较协调.但在乡镇层面上,还有包括街道社区体协、政府派出的机构体育组织、企事业单位体育组织、单项体育协会等横向管理组织,这些组织分别隶属于相应的主管部门,多数企事业单位和体育社团组织,如各单项体育协会,也各有不同的隶属关系,它们都在本系统内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的管理系统,相互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因此,导致管理过程过于复杂,不利于基层情况及时向上级反馈,引起信息交流不畅、办事效率不高、责任互相推诿等问题.

1.3浙江省农村体育设施现状

90年代以前,浙江省农村体育场地的总体数量不多且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进入90年代特别是在9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速明显提高.根据《浙江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与研究》的数据显示,当前浙江省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以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地为主,其中室内场馆与室外场地的比例大约为1∶7,大部分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都在室外,篮球场的比重最大[2].截止20xx年底,浙江省11个市35061个行政村(社区)的室外文体活动场地中的体育场地面积共计524万平方米.具体见表1.

2浙江省农村体育社团组织现状

现阶段,体育社团分担了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这是体育社团的外在职能,是新时期政府管理社会权力的延伸,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补充[3].多年来,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滞后于城市,除了经济因素以外,组织机构的欠缺是另一大主要原因.当前浙江省农村的一些体育社团在管理方式及其它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基层体育社团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民政部门对基层体育社团管理没有到位;基层体育社团组织机构很不健全,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农村体育社团组织“三无”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体育社团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大环境和农村体育社团内部存在的问题限制了社团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影响浙江省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1浙江省农村体育社团数量

自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之后,各级体育总会配合当地民政部门曾对体育社团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注销了一批不符合条例规定的体育社团.目前,浙江省乡镇(街道)共有体育社团2059个,共有体育社团团体会员628个,个人会员236607人.其中,乡镇(街道)共有各类体育单项协会916个,涉及运动项目包括开展普及的奥运会项目和非奥运会项目.如足球、篮球、乒乓球、钓鱼、信鸽、登山等[3].各单项体育协会积极开展篮球、武术、乒乓球、棋类、信鸽等当地普及、群众参与面广的运动项目,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浙江省农村社区体育社团组织机构

虽然浙江省的省、市、县三级体总组织实现了“满堂红”,但许多地方的体总组织只是一副空壳子.目前,除浙江省体总和部分市体总专设机构和专职人员外,部分市和绝大多数的县级体总只有牌子,没有机构和专职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经费,其职能也仍由体育部门行使.而乡镇(街道)有的体育社团组织未经过民政部门审批,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许多乡镇(街道)体育社团组织依然还是空白,使许多地方,特别是基层乡镇(街道)的体育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

2.3浙江省农村体育社团组织社会化程度

目前,浙江省体育社团,特别是基层体育社团组织的社会化程度与社团自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化程度仍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体育社团寻求社会支持多,社会对体育社团的主动支持少;社会对体育社团以比赛冠名等有偿赞助多,无偿赞助少;社会对体育社团的支持有时带有某种行政色彩,社会支持面不广;体育社团的骨干队伍和热心人还远远不够,体育社团发展后继乏人;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社团发展中起绝对的主导作用,社会参与面仍较窄,导致体育社团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体育部门的社团[4].

3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争创体育百强县等平台,浙江省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级体育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浙江省农村体育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总结与提高.

3.1体育法制化进程明显滞后,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不够

浙江省还缺乏以规范和指导全省群众体育开展的符合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近年来,浙江省虽然对农村体育工作特别是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宣传力度有所加强,但各地区重金牌现象在各级体育部门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不利于全社会健身意识的增强,也更加制约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发展.

3.2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

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的经费投入与城市体育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中困难很大.有的地区用地资源不足,有的地区土地资源审批难度很大同时还缺少统一合理的规划,这与当前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不相符的,也制约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3.3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网络有待建立与健全

村落体育活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还不足,锻炼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导致村落中的体育人口较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参与人群的年龄上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农村特别是村落的体育活动开展完全处在一个自发的形式,迫切需要科学健身的培训与指导.

4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发展对策

(1)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发展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在社会发展规划中,应将农村体育工作经费、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中,同时加强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和体育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5].(2)根据浙江省各地农村经济和体育发展差异大的状况,应有目的和有区别的对农村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对已经步入城镇化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把政府的工作职能放在以体育为平台营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主的工作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亲民、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加快“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在全省农村实施的进程.体育健身路径建设要配合小康健身工程,以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目标,改进和丰富全民健身路径的器材种类,同时要提高群众对体育的认识,并组织群众的体育活动和比赛,重点把体育组织建设和发动管理工作做好.(3)进一步明确各级体育总会的职能,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量化考核制度,提高体育总会对各类体育社团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努力转变农村体育社团的“三无”现象[6].转变体育社团的运行机制,推进体育社团的实体化.充分认识单项运动协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单项运动协会的管理,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新农村社区体协发展的新模式.

篇4: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然后从两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论述,最后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即改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建设具有针对性的设施、建设名师工作室。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教学方法

一、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搜集,发现我国农村小学较十年前在教学质量和受重视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现在的农村家长普遍认识到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笔者在平时与学生交谈中,发现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课的现象。然而学校和家长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发育、身体素质有太多的关注。这些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小学生学习热情有下降的趋势[1]。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教师没有重视学生教学的开展,在教学的形式、方法上存在落后的现象,并且对教学的意义与目的不明确,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农村小学教育进行探究。以上这些影响因素,都会制约农村小学的发展[2]。因此,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受到太多的关注。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只关注学生的技能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及特长的培养。

(二)教学形式和方法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一般采取的主要形式是示范教学。一部分教师只通过对技能的示范,就希望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该进行改变,从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转变到注重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及快乐的生活态度上,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增加相应的`游戏,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组织比赛,或者是带领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3]。

(三)建设具有针对性的设施

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学场地及设施的建设,农村小学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体情况,建设具有针对性的设施,帮助农村小学开展教学。例如,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增设多媒体课堂,如微课,以及交互式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多种优势,交互式白板主要是利用电子感应白板、感应笔、计算机和投影仪进行教学,这就使整个教学的情境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地融入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

(四)建设名师工作室

教师应该从不同的渠道增加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教学责任心,时刻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农村小学以名师工作室为核心,以工作室成员为基础,不断地发展和扩大规模,吸纳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不断壮大工作室,升级工作室,进而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同时,在名师工作室构建的结构上要注重多元化、多层次、多梯度、多领域[4]。每一层次都要有核心人员、骨干人员。构建具象化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结构,由名师组成第一梯队;由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构成核心力量的第二梯队;由普通教师、青年教师、重点培养教师等构成第三梯队。总之,针对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教师应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自身的教学水平。学校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建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施来实现辅助教学的目的,通过这些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岁清.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师,(30):120-121.

[2]王洪彪,张艳侠.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5):10-11.

[3]柯国兴.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和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11):16.

[4]赵海.农村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6):88

篇5:中职化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中职化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中职化学学科教学教师不得不面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等现状,同时化学学科又是学习有关专业课的基础,掌握些化学知识、多学些化学实践操作,有着特殊的作用。作为教师,如何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现状,采取有效对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学;现状;有效对策

中职学生与其他普高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没有升学压力,但又面临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个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看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中职化学学科不仅是中职专业学科学习的基础课程,又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强化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相关专业课打造一个够用管用的学习的平台,为学生的以后学习工作打好基础。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

面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实际问题,中职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不仅较低,同时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习动手实践能力薄弱,学习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些都导致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的教材与时代发展需要相脱节的现实,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都深受传统的职业教育影响。部分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对化学教学中符号、化学性质、方程式等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联系,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单一,实用性不够等,这些课堂教学的现实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升。

二、提高中职化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化学学科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专业特点、市场需要,重视化学学科基础教学,突出其社会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校化学教学实际的有效之路,让化学学科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做好初中与中职化学学科教学的过渡衔接工作。初中阶段,通过一年化学课程学习,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入门,但整个知识已经学习结束,他们不仅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同时实践操作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从初中阶段的化学学科知识构成看,不仅知识较为简单,知识体系联系不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到了中职阶段,教师急于讲新课,学生会无所适从。因此,中职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夯实初中基础,了解每个学生对初中化学掌握的情况,然后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做好初中与中职化学学科教学的过渡工作。

2.优化学科知识,整合课程结构。中职学校要结合专业设计的特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突出中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同时强调学科知识与人才培养更加对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学科知识,整合课程结构。首先,夯实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想学、乐学,积极参与课堂探究的兴趣,通过化学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自学、分析、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整合课程资源,让化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发展。每个中职学校都有着自身的特点,都结合地方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取舍,以本专业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为出发点,并结合用人单位要求进行整合课程资源,分散重、难点,以操作实践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相比较,教师要改变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手段,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借助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仅直观展示化学实验现象,揭示化学原理,还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感受新知。教师还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模拟、视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突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中职化学教学,教师不仅要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自主探究实验,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操作和观察,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将化学实验与平时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感知化学知识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总之,中职化学学科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以培养中等职业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取必备知识,让化学学科服务于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邬玉凤.浅谈如何在实践中创新化学教育[J].时代教育,(16).

[2]廖燕萍.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04).

篇6: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总体状况

(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我国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由此进入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据中心和教育网络等方面有着较为良好的建设情况,学籍管理信息的建设、校舍管理及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采集系统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二级部署、五级应用模式的进一步部署实施后,基本完成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数据采集问题。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尚未完成教育系统基础数据的建立,缺乏其应有的统筹力度,出现了数据采集不完整、数据造假和数据重复收集等情况,不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也抑制了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省市、地区的教育部门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情况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不难推测,在我国一些网络信息较为发达的城市,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更为迅速,自然比网络信息落后的地区有着更快的发展。另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能够统筹一些信息系统,其支撑队伍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国家系统和自建系统如何完成有效对接仍然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部分中等发达地区在网络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经费的不充裕、模糊的管理机制和支撑队伍不强仍然是导致其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无法加快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

现阶段,人们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是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只是成为一种口号,人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这一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执行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网络之于教育的作用仅仅是“方便、快捷”而已,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教学决策、教育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教育管理信息化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落后的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缓慢的发展速度,缺乏攻坚克难的决心,最终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与绩效导向。虽然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开始了一段时期,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传统教育时期的落后体制仍然在使用,例如: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缺乏对基础落后的学生的鼓励及对进步学生的肯定;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将学生成绩看成重中之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而进行成绩的评定。这种不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它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基础,忽略了对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譬如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标准的要求,但学生已经尽力做到最好,此时,如果学生这些努力被教师所忽视,并最终将学生成绩定为不及格,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在我们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下,结合教育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教育管理中的业务需求,我们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顶层设计来完成总体框架和教育管理信息化责任框架的建设,进而帮助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构建“双主体”评价机制,让学生和教育执行人都能参与评价。不似传统教学评价,即只注重结果(成绩),而忽略过程(学生的努力程度);教育管理信息化前提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需考虑近期教学的显性因素,还应考虑长期教学的隐性因素。基于上述说法,当下教育执行人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执行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将教育执行人的自我评价,学生、教师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结果,鼓励学生进行评价,既能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评价更为客观和科学。实际上,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前提下,将其从教育运转中抽取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监管和社会评价,完善政府的监督职能,实现自主办学。因此,快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当前时代条件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李淑娟.高校教务网络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8).

篇7: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一、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待就业人数不断上升,找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就业难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同时提高国家的就业岗位提供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民办高校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

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

(二)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民办高校学生事业的创立。

我们要培养的大学生是有着远见和过人胆识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新的形式下,大学生需要有不断创业和超越自己的魄力。在现在就业困难的大的社会环境下,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而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只有这样,民办高校大学生才能够在创立自己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

(三)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够弥补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的状况。

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公办高校大学生来讲存在一定方面的弱势,而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培养其积极创业的能力,就能够弥补这个缺点,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此方面高人一筹。通过学校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能够自动屈从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

(四)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实践力的培养。

在现代的学校教育机制下,很多学生缺乏责任感,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选择了啃老,这不能不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现象。而通过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进行创业意义的宣传,大学生能够明白创业不只是自己一个人找到了就业岗位,还能够带动很多人一起工作,从而使得社会使命感增强。而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解决,有助于激发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实践力的提高。

(五)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业热情的培养。

大学生总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使得广大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的学习机会并且产生浓厚的创业兴趣,为其以后的创业活动积累经验,提供方法,提高离校后创业的成功率。

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创业比例低。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新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了进公司上班,或者进事业单位,考公务员等。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极低的比率。

2.创新成果少。

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少有创新成果,创造力被极大地限制了。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科技转化的比率,使得整个国家的发展显得创造力不足。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丧失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3.创业能力弱。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偏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低等。而不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也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导致创业过程中缺乏目标和远见,失败率极高。

4.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虽然在现有的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很多民办高校没有对这方面产生足够的重视,使得学校缺乏专业老师的配备,造成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长足的动力。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内容严重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专业深度不够。

三、解决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想获得合理解决需要多管齐下,同时也亟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法规中,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国家通过社会宣传,提供社会帮助,提供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支持。学校也应该对创新创业行为进行鼓励和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的奖励。

现在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除开学校不够重视之外,还因为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大学生的创新奖励不能只流于形式,还应该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只有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大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不停地创新,从而使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创新型社会。

(三)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该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强化;其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设计教育;再次就是发掘创业典型,树立榜样;最后就是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重新认识创新创业问题。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在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没有对创新创业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很多学生都抱着旧的观念,认为创业辛苦,创业风险大,创业成功率低等,宁愿选择进机关,给别人打工也不愿意自己当老板。所以需要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创业观,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

首先,必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教师的数量,必须保证相应的学科有相应的老师承担。其次,提高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素质,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有的老师自身缺乏创业背景,给学生讲课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过于注重理论。再次,教师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因为专业的特殊性,教师缺乏联系同业的平台以及跟创业模范联系的方式,所以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成长起来。

(六)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性。要想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有途径接近社会实践;其次要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辟多种形式,这样才能够吸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机会对所学习到的理论进行运用。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只有通过多种策略对当前的创新创业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才能够从本质上改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积极性不高,成功率低等一系列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篇8: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运用实地调查法、教学试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io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就体育课教学形式而言,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口模式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符介当前高校体育口标要求,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高校体育课程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第一,山增强体质为主向‘键康第一’’}’J转移;第二,山二项基木仟务向五个领域目标的转移.第四,从教师的主J作用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转移L}J;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L=J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现状.木侧卜究还以西安外事学院级公共体育课教学实验班500名木科生作为侧卜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调查法对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现场观摩和调查.

1.2.2教学试验法将侧l一究对象确定为试验f,班(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目模式)、试验B班(选项课教学模式)、对照C班砖统‘乞基’教学模式).选取学号为单数的学生作为AvB班学生,山学生自愿选报两个主项目,学号为双号的学生作为普通对照班学生.如果单号学生选项的人数超过每个试验班人数,按学号取前25人,剩余的学生改选第一志愿项目.

1.2.3问卷调查法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节中的’学生发放问卷500份,遍布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多数学生,回收了492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有效问卷483份,占发放问卷的96.6%.

1.2.4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目的,查阅相关专业论文、}J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I状资料,获取近年来与此相关的侧卜究结果,l{对这些成果加以侧卜究,在了解木课题侧卜究发展阶段和前沿动态的同时,借鉴了一些对木课题有建设性意义的侧卜究内容和方法,l{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论证.

1.2.5个人访谈法采取随即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对教学模式和学生对教学、教师、教学评价等各方而的看法.

2结果与分析

2.1西安市to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状况

根据实地走访观摩统计,在to所高校中,采用传统‘乞基’教学模式、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数分别为3所,6所,1所,分别占研究对象的30%,60%,10%.从以上小难看出,有超过半数的学校采用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但仍有二分之一的学校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直接影响和I沮碍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改节.

2.2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

调查显示,教学模式改节试验A班、试验B班、对照c班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为91.3%,93.6%,909%.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试验班还是对照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兴趣和较高需求.再从体育锻炼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和精诚合作的回答分析,回答完全同意和基木同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5.1%,945%,932%,从这些数据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无明显差异.

2.3大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的态度

根据调查,’学生对各自现行的体育课的喜欢和非喜欢的比例为试验A班88.8%,试验B班84.5,对照C班36.4%,从上小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小同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4大学生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

学生对两年的大’,,体育’学习多个项目为最佳回答显示,选择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的分别有80.1%,73.6%,76.8%.表明大学生基木认可教学项目小能过多,但也小能过于单一在你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回答中,选俱乐部形式的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双选项目模式的分别占到了80.7%,75.5%,81.8%.学生对双选项目模式认同率普遍较高.山此可见,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直接的作用,而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来说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应逐步实现‘乞自主’’}’J方式,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男女分组、随机分组、男女组和分组等,教’,,方式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掌握适合自己的技术.在学生掌握基木技术和方法后,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小足,突出重点加强练习;教学步骤要木着循序渐进、山简到难,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木技术和技能,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都喜欢、都受益的课程. 2.5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组织形式需求

据问卷统计,有82%,8上2%,84.6%’学生认为自己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太少.这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还是有相当需求的.但是目前,我校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按行政班级授课,专项理论山仟课教师随即安排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受学生欢迎呢?从问卷‘的,’(rJ}最喜欢的体育理论教学方式”,结果显示,喜欢这种方式的仅7.09%,而喜欢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和无固定时间的报告性专题讲座的分别占到了52.82%和42.09%.这种需求与实际之间小统一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笔者提出,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点十无固定时间的专题讲座十体育理论知识校园网十理论考试’的体育理论组织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理论指异作用,真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匀惯的养成.

2.6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期望

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总体质量小容乐观,首先,一专多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其次,表现在知识技能陈旧退化,又忽视‘充电”、进修,进而难于胜仟对’,,生体育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与指异,再次,表现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小合理L;J.调查显示分别有69.7%,627%,65.5%学生表示会对体育课上的项目逐渐产生兴趣但要看教师教法.据笔者了解,学生普遍对技术动作优美、讲解生动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较欢迎.这就对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调侧卜中还发现某些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阻碍了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全而推行.教学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双边活动,作为高校新型体育教师,除需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外,还应加大力度丰富自身理论素质,尤其是走出体育学科,多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学习,以免故步自封.这样小仅有利于开阔思路,也有利于体育系统自身的良胜循环.因此,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进行学校体育改节的时候,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更显重要.同时针对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还要及时为体育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用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速学校体育的改节.

2.7大学生对体育评价体系的看法

传统体育模式的学生成绩评价是以刚性条件为标准的,小论学生的学时、运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的差异,评价手段和标准都是一样的,缺乏灵活性.对此学生持不f一么态度呢?据调查统计分析分别有82%,83.6%,86.5%的学生对于这种单一评价手段表示小满,而希望有更合理的、弹性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因此传统的忽视学生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节迫在眉睫.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节和发展的保证,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LaJ

我们应当尽快淘汰单一的刚性评价体系,建立起合乎人性化的多元弹性评价机制L5J.体育课程评价设置要坚持全而评价、突出重点、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为进一步进行体育课程改节服务.全而评价就是要对教与学两个方而都进行评价;突出重点就是要通过评价找出教学中教师的薄弱环节,以及对学生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有直接作用的定向运动知识、技能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a,习的主体,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寻对自己的认同感,小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得有利于消除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上的无应试之忧的快乐体育课.

3结语

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乞基’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为木,小顾学生兴趣爱好,小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镇鸭式”、‘匕刀切’’}’J教学模式的小足,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木,还学生自山空间、因材施教}ti}.俱乐部的具体实施中双选择项模式要优于单一选项模式.侧卜究表明,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推广还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自选时阳J的问题,项目、时间过于集中,对教师及场地需求太大,给组织管理会带来诸多小便,所以应注意因地制宜,对学生自主选择进行适当引L},争取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篇9:浅析农村金融现状及对策论文

浅析农村金融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依据重庆市农村地区当前经济环境,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供给现状为出发点,浅析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单一、农民贷款门槛较高和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完善等,同时借鉴我国在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比如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明确加强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等,归纳提出了解决制约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涉农金融机构

一、重庆市农村金融的现状

一是改革和重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原重庆农村信用社通过“三步重组”战略,于年底成功转制为重庆农商行,并于年底赴香港H股主板成功上市,期间,填充了资本金,提高了服务“三农”水平。二是改革和试点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农行重庆分行于1979年恢复成立,它是中国第一批“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试点单位,秉持“服务城乡、面向“三农”的经营发展理念,积极支持重庆城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期间,中国农行重庆分行通过健全事业部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积极落实“六个单独管理”制度,致使“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三是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邮储银行重庆分行于宣布成立,坚持服务“三农”、扶持社区和发展中小企业的经营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并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业务形式多样化,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期间,积极执行市政府所下达的任务,如支持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推进“五个重庆”的构建和扶持“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这一系列工作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约为千亿元的资金支持,经过不断深化和改革,它已逐步成为服务重庆“三农”的主力军之一。四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年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建立起33家,其中村镇银行占有31家,基本覆盖了81.01%的区县。农村资金互助社占有2家,例如,重庆市黔江区城东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它主要向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提供存贷款和结算代理业务。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已成为重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一股茁壮成长的新兴力量。

二、发展重庆市农村金融的问题

1.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单一。分散的农村金融市场,较高的服务成本,不利的交通网络,使得相关的涉农金融机构不愿意参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对提供多样性的服务方式的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区县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都属于非法人机构,它们没有贷款审批权和业务信贷产品创新自主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多样化的涉农服务方式。2.财政支农投入不足。政府缺乏对金融机构涉农信贷的`激励机制,区县政府的激励机制只针对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总规模,而涉农贷款增量的财政奖励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金融支农的激励力度较弱,当前各家涉农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主要热衷于投放期限短、回收期限快且主要满足农户种植养殖业所需的信贷产品,而缺乏中长期限的信贷产品,如农村通信建设、抗洪抗灾、购置大型农用机器设备和大型农用机器设备保险等所需的3-5年的中长期涉农信贷。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完善。,重庆市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农行这三家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出于经营成本、风险防范和盈利情况等多方面的平衡,共撤并机构网点约为303家,这些涉农金融网点的退出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缓慢,金融服务质量低下,金融服务环境变差,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乡镇仅有农商行或者邮政储蓄银行继续保持经营,有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区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重庆市农村金融的对策

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农商行巫山支行为例,该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打造惠民银行,例如,发放300万元支农资金,用于支持曲尺乡纽荷儿、李子等水果产业发展,发放1000余万元烤烟贷款,重点辅助官阳、笃坪、骡坪等乡镇烤烟种植户增产增收,同时,强化服务渠道创新,提高ATM机覆盖面,仅20,大昌、官渡、骡坪等6个乡镇的分理处新增ATM机13台,其次,加强推进农村便民自助服务终端建设并累计投放100余万元,这些都切实满足了当地农户的金融需求。2.加大对“三农”服务的财税政策支持。在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重庆市积极探索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截至年年底,重庆市累计争取到中央财政支农定向费用补贴资金7357万元,安排市级专项资金8000万元。其次,建立起“三权”抵押风险分担机制,主要用于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偿对于“三权”抵押贷款中的本息损失,运用市级专项资金万元,建立起涉农企业贷款贴息机制、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机制、贷款损失风险补偿机制等。3.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以农商行巫山支行为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服务环境上,新增饮水机、添置绿色盆景、放置报刊架等用具,从服务方式上,新增VIP服务窗口、增设1万元以下存取款快速通道、添加多台ATM机,合理功能分区,切实营造了一种氛围和谐、服务高效和设施齐全的人文环境,使每一位客户都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重庆市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出色成绩,表现在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信贷资产质量的不断增强,涉农贷款规模的稳步增长,金融抗风险能力的不断加强,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因此,在重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下,在农民的金融意识不断提高下,重庆农村金融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

参考文献:

[1]杨子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J].农村金融时报,(05)

[2]卢兴城.重庆市农村金融储蓄机构发展现状分析[D]..

篇10: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要求公平公正。一部分群体受先天或后天作用生理上存在缺陷,针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体育教育,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还有缺陷,研究如何改进并发展是推动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将通过分析目前中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现状,思考其未来发展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体育教育;现状;思考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招生标准也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一些在生理上有残缺或疾病的学生也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这些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应该被重视,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针对他们开展特殊体育教育。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还有缺失,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目前工作的重要环节。

篇11: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1.1对特殊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实际体育教学中没有贯彻落实:根据调查中国的800所中小学发现,仅有132所中小学贯彻落实特殊体育教育,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将特殊体育教育列入大纲,但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这就足以说明我国中小学没有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特殊体育教育,对它的认识还不足。我国中小学管理者认为特殊群体人数非常少,忽视对他们的体育教育,还有一些中小学在开展特殊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与特殊群体不相符合,单一重复现象严重[1]。

1.2缺少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教学硬件设施也不足:由于特殊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特殊体育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都缺失。一方面,缺少特殊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目前我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专业体育教师担任,对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缺少认识和经验,容易因课程设置不合理或看管不严发生意外。另一方面,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设施等各方面硬件设备缺失。特殊群体不适用大部分正常学生的体育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在室外和篮球、排球等教学器材是针对正常学生的,特殊群体学生在这种条件下不能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不仅达不到锻炼他们身体的教学目的,还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

1.3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和信心不高:除了上述两点问题,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普遍自卑,并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育中。其中生理残缺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能力上相差很大,不能参与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没有信心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更容易有自卑心理[2]。而身体有疾病的学生可以与正常学生一起上体育课,但是无法参与到激烈的体育运动中,参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篇12: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我国中小学开展特殊体育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特殊体育教育有康复训练的作用,可以增强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能,恢复自信心。其次,通过特殊体育教育,让特殊群体感到关爱和平等的对待,促进他们日后学习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通过特殊体育教育理念体现教育公平,为其他学科的特殊教育提供经验,从整体上推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

3应对中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国家和中小学校提高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家和各中小学校提高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两方面要求。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完善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程的规章制度,保证特殊群体参与体育教育的权利,重视体育锻炼对特殊群体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各中小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在教学设计中添加特殊体育教育方面内容。这个过程强调建立相应的规则,并加强管理和推进,从而提高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3.2建立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团队,增加相应的教学设备: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明确教育目标,培养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所以各中小学校要培养现有专业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加强他们掌握特殊体育教师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教学理念,并能够运用到特殊体育教育中[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特殊群体的'体育参与积极性,恢复他们的信心。除了建立专业的特殊体育教育团队外,还要对学校医疗室和心理咨询室进行特殊教育普及,提高他们对特殊群体的认识,加强与体育教师的配合,共同促进特殊体育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的教师需要相应的教学设备,国家要加大对学校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学校方面要加大对特殊群体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在场地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考虑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如体育馆增加特殊体育锻炼室,引进康复训练器材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3.3学校管理方面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提高其参加体育课程的信心:在学校日常管理中,管理部门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积极指导他们的心理状况,可以通过定期心理调查和心理指导课的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疏通开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信心。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进行私下指导。

4结论

除了上文提到的三点基本措施外,中小学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注意分析特殊群体中的特别现象,根据他们的特性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方法,提高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总之,加强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理和日后生活都有很深的影响,各方要共同努力推动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丛改.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与残障体育事业建设协同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03:111-115.

[2]闵婷.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特殊体育专修课的可行性分析———以娄底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0:76-78.

[3]王鹏,侯晓晖,慕雯雯等.珠三角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05:20-23.

篇1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1.1成效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逐渐关注与重视人文教育。然而高职院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文化精神沉淀并不足,在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上还没有较好地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优势特点。随着科学技术与理论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引进,高职院校已开始认识到技术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兼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分析与探索着一套能够将“做事”与“做人”有效结合起来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并且将其不断渗透至当代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育项目当中。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推出了新型的教育理念―――“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学习与创新为一体”。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代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尽管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仍然不太完善、全面、具体,但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技术化的迅猛发展,其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工作。人文性教育课程设置逐渐呈现合理化、高效化特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关键载体主要是“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教务处会根据相关教学指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来设置出一系列符合“两课”教学要求的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除此以外,有的高职院校还会另外设置一些有效增强学生人文认识的课程,比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逻辑推理》《女性学概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舞蹈鉴赏》《汉语与华夏文化》等。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还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2问题分析

整体上而言,当代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的,然而其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与不足,比如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缺少完善的标准化制度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首先,思想观念方面。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意识仍然是较为薄弱的,其中部分学校还过分强调技术忽视素质培养,并且面对日益严峻的应试教育环境,当代的高职院校会过度关注国外理论知识而忽视国内理论知识,不太关注与重视有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其次,课程设置方面。一般而言,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工作主要是交给本校教师负责的,普遍来说课程的规模与整体性并不强,在根本上很难调动起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人文类知识内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者,在院校教师方面。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力度是比较强的,他们会着重关注与强调学生的人文性教育项目,可是他们本身对人文教育内容的熟悉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最后,院校学生方面。新时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为缺失,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思想认识力度不足、拜金思想强烈、缺乏工作责任心等。由此可见,当代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地改善人文教育落实质量,就务必要从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会,采取一系列有效改善人文教育现状的措施,不断加深广大师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事实上,导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的原因要素是多样化的。从现阶段国内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外部环境要素。随着全球化、经济化、信息化、技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欲望日益加重,对理念、价值、信仰等精神方面的认识兴趣日渐下降,甚至还产生了价值观错误、思想极端、信仰丢失等问题,而这些社会现象对当代高职学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冲击,扭曲他们对社会环境的原本看法,从而在根本上约束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二是学校环境要素。处于对教育理念存在认识偏差的社会大环境下,当代的高职院校往往会过于关注与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而不断提供充沛的教学设施、教师等资源,过少提及有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三是院校教师要素。“就业难”等社会化问题的不断产生,促使了一些缺乏专业素质、人文素养、职业操守的教师群体参与到当代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当中,这间接上使得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下降,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人文化发展。四是学生素质要素。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紧张局促的校园氛围、巨大沉重的家庭压力促使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仅仅将发展眼光投至在专业发展方面,缺乏对提高自身的人文化素质的重视。

篇14: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转变对人文教育的观念。高职院校应当重新认识人文教育,依据时代的新要求、社会新需求来适当转变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始终将“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作为落实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地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行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即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人文化教育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素养以及人文素质共同作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更新“技术教育”以及培养“工具人”等一系列认识理念,不断制定出适应当代高职院校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观。总之,尽可能将人文教育知识穿插在专业技能传授与讲解的过程中,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施效果,不断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某行业某岗位要求且能够和经济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完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结合作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国梦”概念,着重强调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阐述了当代中国人要全面有效地实现中国梦就需要从个人梦出发,基于国家、社会、团队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与改进自我。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为竞争愈演愈烈的经济社会提供一批批可用人才,就需要注重人文化教育,从多种角度着手,行之有效地设置好课程,尽可能地开设出符合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同时还应当兼顾直接授课法与网络授课法,借助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有效地加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要建立起有关人文艺术教育的组织团队,组织专业素质高、道德素养强的人员来管理团队,从而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地为广大学生提供科学恰当的指导意见。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传播理论知识、传授实践经验的主要角色,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与重视自身道德素养、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借助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来让广大学生感受到人文教育的意义与魅力,成为学生参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指导者与模范。除此以外,高职院校为了更好、更快地提升当代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班,比如研讨班、实践班等。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人文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有关人文教育专题的研究探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更好地落实人文教育项目提供条件。调动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与兴趣。从古至今,人们常常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来评论与赞扬人才,道德素质标准已不断发展为当代社会考察、考核人才的关键指标。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全面关注与落实人文教育,制定多样化的人文性活动项目来激发起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比如举办社区志愿者活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创业比赛、团建知识竞赛等,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提升素质、在提升素质中增强竞争力,使自身发展成为专业能力强、人文素质高、道德修养好的优秀大学生。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灵活地应用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先进化的网络工具,不断营造出健康、和谐、愉快的校园学习氛围,逐步建设起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人文教育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例如高职院校可通过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刊报纸、宣传栏等形式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人文教育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网页浏览、生活实践、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人文知识,从而使他们不断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4总结

总而言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而且还会是未来教育事业的重要影响要素,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不应当仅仅将工作重点局限于专业知识层面上,其更应当关注与重视集专业化、全面化、综合化特点的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工作,从价值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着手,不断创建出适应当下教育需求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行之有效地改善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专题 俄语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