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探究的论文

中岛胜利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中岛胜利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探究的论文(共14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探究的论文

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探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拓展

论文摘要:现行初中田径教材的选择过于陈旧,缺乏趣味性、个性化,以竞技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标准高,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很好地实现新的课程目标。通过对现行初中田径教材实施“变形”,针对初中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的特点,拓展和开发多种运动形式,呈现另类的田径运动项目类型(如健身类、娱乐类、生活实用类、游戏类等)。

田径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具体的体育课程目标,以田径运动作为身体练习、技能学习、教学比赛的形式,经过组织加工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目标管理”的教学机制,因此,“目标统领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原则。根据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和不同水平目标对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要求,对现行初中田径教材的拓展开发可实施“变形”的途径。

1.初中田径教材单元内容拓展方法程序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拓展与开发中应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提高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是改革和拓展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下面是以娱乐、游戏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拓展与开发设计的方法程序。

步骤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跑、跳、投项目,选择、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娱乐素材。如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

步骤2:对娱乐、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与相关的田径运动技术相结合,拓展开发出新运动项目。如“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等。

步骤3:确立单元主题,并对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的练习进行方法的改进与充实,形成主题,将多种运动及相关方法、方式融于其中。

步骤4:设计多种游戏、娱乐形式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练习方法、动作变化等的方法指导,创设多种变化的形式。

2.初中田径教材单元方案设计方法程序

初中田径教材拓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堂实践为阵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使得拓展的教材内容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并符合本校实际。因此在教材拓展与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性的重组与拓展的途径与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合理的拓展与开发的方法程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构建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验,根据相关拓展要素,改变原来单纯的按项目构建的田径单元,构建出“力量类、速度类、灵巧类、耐力类”等新型的“发展”单元。

3.初中田径教材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论中,教学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理论意义上的结构指教师、学生及教材三要素的组合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指教学过程中有关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的纵向结构和构成现实教学活动各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之间相互联系的横向结构。本着教学实践过程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出发,设计初中田径教学的教学结构(亦为中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新构建提供借鉴)。

4.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趣味性与游戏性原则:在田径教材的拓展及教学中“揉”进一些趣味性、游戏性、情节性的要素,使学生爱学、愿学、乐学。教育性与文化性原则: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该教材中的教育性和文化性因素,突出田径课程内容的健身、育人和文化价值,使学生在运动活动中受到教育,并了解与掌握各种形态的体育运动文化。适应性与可行性原则: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场地器材等条件,并具有可行性。生活性与实用性原则:田径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使田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能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宪,徐平.《初中体育课程田径教材分析》.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李文辉,陶于.试论我国田径健身体系的建立.体育与科学.2000.

[3]王莉.《中学体育教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篇2: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讨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讨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也日渐增多,由早期的概念灌输,转型到如今的探究式的教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已经成为一大趋势。经过前人不断的努力,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已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课堂教学走出刻板、程序化的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新课改的出台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契机,使教育更贴近人类社会的发展,契合人类发展的需要,实现知识与技能从生活中来,学生与社会、课程之间融会贯通的目标。对于物理这一门课程而言,要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途径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本文利用文献调查法来研究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可行性。

一、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含义

首先应该给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一个定义。众所周知物理的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前提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可以参照物理学家的探究之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探究步骤来发现物理规律。要学好物理需要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牢固掌握,形成相应的抽象思维,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寻最适合的物理模型来解决问题,理解科学家的物理探究过程,并且能够仿照物理学中的科学探究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文就以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提出教学内容生活化这一个观点。在不少人的研究中,将“教学生活化”和“生活化教学”视为统一的术语,本文也将采用这一观点,所谓教学内容生活化,即将教学活动和现实的生活融合,弱化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挂钩,从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与新课改的关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接受的是义务教育。初中学生完成学业后,有一部分会进入高级中学学习,有一部分会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另一部分学生会走向社会参加生产建设。考虑到这一层社会因素,相对应的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比较系统的初步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采用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两次循环体系,因此,在初中阶段我们的物理的教学过程的阐述基本上是术语定性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改变以往对知识死记硬背的缺点,打破了“万人一面”的教学培养模式,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而生的,它要做为学生负责任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和方法。在这样一个大方向下,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是使得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利途径,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因此将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势在必行的。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

考虑到上述的学情特点,找到的相对应的初中阶段的`物理教育内容生活化的途径有:

1、物理教科书内容上的贴近生活

例如苏教版就在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方向上做出了不少努力。在每一节的课后部分都会增添“生活物理社会”一栏,例如《物态变化》教学中,“夏天感觉井水凉快,冬天感觉井水暖”“冰棍周围的‘白雾’往下走,而水壶里的水开了之后‘白雾’往上走”;“樟脑丸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甚至不见了”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提供的生活实例来强化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认知,强化物理知识点的概念,深化概念后举一反三从生活中再发现课本中的物理规律,做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利用生动的实验展示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课程,因此演示实验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我们可以通过演示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初二物理《声音》这一节,围绕声音的产生我们可以利用碎纸屑和鼓,敲击鼓面,观察碎纸屑的跳动,我们可以知道鼓面是振动的,从而学生能理解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这节内容安排在初二的第一节课,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并且从心中产生了亲切感。学生能够体会到物理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消除了他们对物理的陌生感,降低了他们的畏难心态。

3、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物理的来源

《光》这一节,七色光是怎样形成的,七色光和白光是什么关系。让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可以利用身边的放大镜,去观察彩色电视机的画面。由于器材的平易近人,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这一项实验带下课堂去做,并且可以自己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解决这一个问题,获得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更方便,更便捷

多媒体进入了很多学校,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毫无疑问大有裨益,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好方法。学生学习一些实验是不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例如“探究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串并联电路特点”实验以及“光的反射”实验等等。学生通过观察老师上课精心准备的实验,错过的细节可以倒带,因此可以更有效地体验,第二次认识生命,深化物理概念。

四、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问题,才能更好的运用,达到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兴趣、转换教师教学方式的目的。第一,对于教师而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将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做好引导,与学生合作并给出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把握课堂的能力,亦动亦静,在调动学生的同时也要回归物理课堂。教师需要关注物理研究的前沿动态,结合所授内容不断更新生活化的物理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第二,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选择要得当。初中生对物理的认知不够深入,且是第一次接触,知识面也不够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实际,不能将物理知识阐述的特别深入,会造成学生“听不懂”的现象。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物理的习惯,不要为了迎合而去做。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并且在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例如书本内容的转变,考试方式的转换等等。由此可见,教师也处于这股浪潮中,教师也应该顺势寻找突破。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许多的途径。这些途径并不都高不可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并且适合学生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具有较低的门槛和较高的可行性。

篇3: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完善与拓展的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完善与拓展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引导兴趣情感体验生活态度新课改的要求创新精神

论文摘要:我们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当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领悟的实践原理,用于音乐教学之中,从而使小学音乐教学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当今,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教育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提高人才素质是我国迈向21世纪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3、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总体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首先从唱歌方面来说:1、学习中外优秀歌曲。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独立地、有感情地歌唱,并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2、学习轮唱和二声部合唱。提高与他人共同歌唱的能力,做到声音和谐、均衡,能够理解指挥的意图;3、在小学基础上,进行唱歌基本技能练习,提高歌唱表现力。了解保护嗓音的常识,防止喊叫和用嗓过度。其次从欣赏方面来说:1、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2、进一步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听辨常见乐器的音色,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常见的音乐体裁。再次从器乐方面来说:1、根据不同条件,可选学简易的乐器。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乐器;2、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所选乐器的演奏方法;3、提高演奏表现力,能演奏并积累一定数量的简单乐曲。最后我们从识谱技能的.掌握来说:1、在小学基础上,继续学习简谱或五线谱知识。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听辨节奏、旋律和视唱乐谱的能力。

二、我们在音乐课堂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然而今天我们反思课改以来的音乐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习的几个月实习时间,发现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1、音乐课的内容设计虽形式多样,但缺乏目的性。教师们应该想一想,每一个教学环节你想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图有虚名,摆花架子,不管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的怎样,最后草草收场。如:音乐欣赏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与聆听的环节上学生还没有静下来,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就急于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现,结果影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适得其反。

2、歌曲的学唱,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完的怎样,或怎样来完成。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歌曲歌词与旋律所包含的美的情感表达,挖掘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得音乐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好音乐教学任务。

3、课改后使用新教材情况。小学应掌握的简谱、线谱知识程度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设计有没有过于简单,或者有没有过于难唱,超出标准的要求?

4、让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创编一一提炼一一再表演,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给学生一个美的启发。舞蹈语汇的积累很重要,教师的提炼与评价也同样重要。将学生们好的舞蹈创意或简单的舞蹈语汇汇编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小舞蹈,再还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分享美的快乐。

三、根据当今音乐教学中的现状,结合音乐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对其加以完善与补充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新世纪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音乐教师应该向什么样的趋势发展呢?通过这几年对音乐的学习和在实习期间课堂上的的实践与分析,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要想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明确音乐教师虽然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但是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无限主体转化为有限主体,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地位,给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

(二)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教学气氛。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为学生终身音乐学习打好基础。从教育的本质上看,音乐教学中不但要注重音乐实践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不同的过程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

1、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种类不断丰富。要想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运用并服务于教学,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掌握操作相关技能与使用方法,还应该掌握或初步掌握一些音乐软件的使用和音乐课件制作的常识。教师在选择使用录音带、光盘、电脑软件时,应该精心挑选,细心操作,将最优质的声音效果与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妙、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2、音乐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因此把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每个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全面发展。

a.音乐与美术课相结合,可以增加了音乐课的活力。如:我在教初二年级上册的《青藏高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描绘出歌词中所表现的场面和意境。同学们兴趣很高,有的学生画出自己站在青藏高原上;有的画青藏高原周围的风景等等。同时我又及时调及一些青藏高原的风景图片供学生们观赏,再进一步调动学生绘画积极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学习歌曲,不但加强了各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而且也达到了教歌育人的目的。

b.音乐与语文课相结合。今年我在盐城某个中学担任临时老师时涉及到初一《渴望春天》一课时,我就结合季节顺其自然激发学生对春天事物、人物的变化进行观察、歌颂,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三)爱护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统一。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首先,音乐课要变得充满了生机,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激活了音乐课堂,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改掉往日的沉闷与被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活泼与开朗,他们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查找与音乐相关的背景资料,动手制作小头饰、小道具,制作打击乐器,编写小音乐剧本,扮演不同的角色,认识了五线谱,学会了简谱。学生愿意上音乐课,喜欢音乐课。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趣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就是音乐教学的最佳手段。目前,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让我们乘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总之,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地学习、掌握本学科与教学领域的前沿信息与知识,更好地全身心投入课程改革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课堂内容标准》[m]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

[3]王世德.美学辞典[z].

[4]杨恩寰,樊莘森,李范.美学教程[m]

篇4:浅谈高师钢琴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论文

浅谈高师钢琴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论文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及其研讨已经日趋深化,而作为其基础课的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中。高师钢琴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必须走出钢琴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突出其师范的特性,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使学生掌握实用性强的技能技巧,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拓展延伸

作为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及要求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审美化、艺术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然而沿用了多年的高师钢琴教学大纲及依据其编写的多种版本的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标准要求上,都受钢琴表演专业的相关影响,致使高师钢琴教材在内容上追求全面、系统、难度偏大,许多知识与技能是一个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无需掌握和不可能运用的。而在体系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与技能往往成独立分割状态,没有将它们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它们以互相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致使学生无法将各知识点融汇贯通,掌握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知识体系。

因此,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钢琴教学必然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等多方位进行探索与改革,寻求更为广阔的拓展与创新,促使学生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化。

一、在高师钢琴教学中融入适量的正谱伴奏

作为一个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的目的之一就是能为今后课堂教学中的齐唱、合唱伴奏;为课外活动中的合唱队、舞蹈队伴奏;为文艺演出中的独唱、独奏伴奏。因此,除了专门开设的即兴伴奏课外,掌握一般的正谱伴奏弹奏技巧是非常必要和实用的,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正谱弹唱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伴奏织体以及和声手法,为即兴伴奏提供可操作的途径,培养弹与唱的协调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四手联弹、双钢琴弹奏、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技术能力训练和音乐感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对音乐整体与个体的感受能力。

如四手联弹曲目《军队进行曲》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通过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歌唱性弹奏的技能。这首乐曲的特点是旋律和伴奏织体分工明确,无论旋律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无论由哪一人弹奏旋律,在弹奏技术上都比自己独立完成一首乐曲时简化,所以弹奏都可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旋律的表现上,这样就更容易体会和掌握歌唱性弹奏的基本要领。

2、通过这首曲子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伴奏声部分析出和声、伴奏织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伴奏织体及和声的感受能力,为即兴伴奏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听觉基础。

3、通过这首曲子的教学,学生在合作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双方达到节奏感协调,音乐感一致,并能注意到旋律与伴奏的呼应,对音量上的不同分配比例以及力度层次的控制,提高学生对音乐整体与个体的感受能力,控制声部均衡统一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感。

三、有针对性地选曲为即兴配奏学习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高师钢琴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钢琴弹奏基础与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学生条件参差不齐,而进校后课程繁多,练琴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要在4年的学习中掌握各种钢琴弹奏技巧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即兴配奏课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在有限的钢琴教学时间内进行高效的技术训练,由此,在教学中曲目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在高师钢琴教学大纲中,对于技能、技巧的教学都是以车尔尼599、849、299等程度的材料来衡量。因此,对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中练习曲的运用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做到有的放矢,最终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原技术基础上稳步提高的目的。比如:

1.初级阶段以《车尔尼599》为主。可以选择的练习曲目有:

A.柱式和弦:44、49;

B.带低音和弦式织体:22、40;

C.分解和弦:85(两手交替)、87(右手)。 2.中级阶段可以选择《车尔尼718》(《24首左手练习曲》),《车尔尼849》。可选择曲目:

在《车尔尼849》中:

A、阿尔贝蒂低音:2、7;

B、长琶音:15;

C、短琶音:25;

D、震音:13;

E、分解和弦:10(两手交替)。

在《车尔尼718》中:

A、长琶音:3、18;

B、短琶音及分解和弦:6、22;

C、八度:24;

D、分解八度:21。

3.中级阶段(下):以《车尔尼299》为主,可选择练习曲目有:

A、长琶音:12(两手)、30(两手)、32(两手);

B、短琶音:3(右手);

C、分解八度:13、28;

D、震音:16(右手)、20(两手)、27(两手)。

4.高级阶段:以《车尔尼740》为主,可选择练习曲目有:

A、分解合弦:6(两手交替)、28(左手)、31(右手)、45;

B、短琶音:37、46;

C、八度:38(两手交替)、49;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练习解决技术难点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归类,从中吸取“营养”,掌握即兴伴奏基本织体形式和一般规律,从而为即兴配奏这门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奠定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基础课——钢琴课要突出其师范性,就必须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拓展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进一步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材素质的全面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日]高荻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5:有效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策略探究论文

有效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策略探究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内容; 有效拓展; 策略; 探究;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 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 有效拓展是将语文教学内容融入到各个环节中, 达到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横生的效果。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 却能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深化文章主旨, 拓展学生的思维。下面,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 教者思想上不重视, 忽视学生发展。在听课调研时不难发现, 在农村小学, 有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内容拓展仅是做做样子, 有的甚至没有教学内容拓展延伸方面的渗透与运用, 这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非常不利。2.课堂教学只求结果, 忽视学习过程。在学习课文时, 大多数教师只让学生读读文章, 理解课文内容就可以了, 而对人物的分析、课文感悟、结构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分析过于简单, 甚至不管, 只指导学生做完练习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3.教学形式单一, 忽视内在实质。在语文教学中, 教学形式单一。如, 在阅读教学中, “学完课文后, 你有哪些收获?”形成了这种单一的'程式化的模式, 由于准备不充分, 学生草草应付了事, 效果还是不佳。4.拓展延伸过深, 学生无法接受。一些教师人为地提高拓展要求。比如,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字与拼音 (三) 中的古诗《登鹳雀楼》, 课尾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了这首诗的感受。这对于入学仅有半学期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是很难接受和完成任务的。

因此, 为了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师必须正确开展拓展工作, 重视内容的有效性应用。

二、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拓展的策略

1. 课前拓展, 促进有效预习。

语文学习应重视预习, 学生在不了解内容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课文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因此, 在课前布置一些搜集资料的活动十分有必要, 能为后期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如, 笔者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 学生大多根据课文小资料来说詹天佑所处的时代、生平、事迹等方面的资料, 于是笔者利用投影展示詹天佑的事迹, 学生再结合自己收集的与笔者出示的资料, 初步了解詹天佑, 激起了他们了解詹天佑一生不朽业绩及学习课文的兴趣, 这更有助于理解詹天佑是一位爱国而又杰出的伟大工程师的主题。这样既补充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他们对要学习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

2. 课中拓展, 促进有效生成。

(1) 动手操作, 加强课文理解。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第六自然段“人字形路线”时, 如果直接给学生演示课件, 会让学生失去一次宝贵的认真读文、仔细思考的机会, 但不深入读文, 仅仅让学生直接乱涂乱画, 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收获。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根据课文叙述来画, 教师适时指点;学生画后用语言介绍“人”字型线路的情形和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从读文中画图, 从画图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让学生得到了真真切切的练习机会。 (2) 开放评价,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合理开放的教学评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的要求,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 指名让学生读《蝶恋花答李淑一》课文时, 笔者请一位女生读这首词, 这个女生音质悦耳, 吐词清晰, 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听完她的朗读, 笔者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 播音员也不过如此。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教师的肯定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3. 课后拓展, 促进有效延伸。

在课中, 仅仅课堂上活动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课后也要进行知识内容的拓展, 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想象补充、续写、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同类的文章等都是课后拓展知识内容的途径。如, 笔者在教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刷子李》时, 课文中最后一句“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 见到听到学到的, 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假如你就是曹小三, 你有何感想?请学生们想象一下, 并试着说一说。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大胆想象:你从芸芸众生中走来, 朴实得如同你手中的刷子, 一袭黑衣, 诠释了铮铮誓言;一手绝活, 演绎了永世精彩;一番教诲, 书写了人生传奇!于是师生们都明白了, 享受平凡生活, 可以演绎精彩人生!

篇6: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急剧改革的;江苏省部分市县从1994年开始,在初中阶段采用由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主编的生物学新教材教 学。经过4年的改革实践和逐步完善,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1 回顾1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沿革

我国最早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外国传教士的“马礼逊学堂”中开设的“生理学”课 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生物学”课程体系。而真正的有系统的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开始于本世纪初的19 。在世纪之末回顾和总结近100 年中学“生物学”教育史和“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必将有助于面 向21世纪。

1902年清朝政府发布“钦定学堂章程”,19又补充发布“钦定中学堂章程”,不但明确而清楚的规定 了中学的5年学制, 而且还规定包括“博物”课程在内的12门课程。对“博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规定: “博物:其植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征、分类功用;其人身当讲 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真确之 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当时的“ 博物”就是“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19,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学制改为4年,“博物”开设3年。1922年 的新学制又将中学学制改为6 年,初中、高中各3年。初中开设“自然”和“生理卫生”, 其中包括植物学和 动物学,高中开设“生物学”。1932年,初中开始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3门生物学 课程, 高中仍开设“生物学”课程。这样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过几次变革,但总 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初中开设分科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门课程,高中开设综合的“ 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一直沿用了近60年,到本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变化。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编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并提出可以一纲多本的编 写各具特色的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编出初中《生物》新教材。该教材虽然将过去的“植物学”、 “动物学”、“生理卫生”三部分内容合在一本《生物》教材内,但教学内容仍然分为“植物学”、“动物学 ”、“生理卫生”三个主要部分及“细菌、真菌、病毒”和“遗传、进化和生态”内容。接着,广东等省市编 写出综合的初中《生物》教材。在江苏省教委提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建议义务教育教材的总 体构想下,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从1994年开始组织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等部分 高校专家学者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部分中学高级教师共同编写综合的初中《生物》(苏科版)教材。从 1995年秋季开始,新教材在江苏省镇江市、连云港市、苏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试用,经过几年的试教 和不断修改完善,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国内多本初中《生物》教材 的成功编写,代表了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我国初中“生物学”创新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探索。

篇7: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 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 素所决定。

本世纪初至代,美国、英国等国“生物学”课程也是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别开设的,课程 的内容也很突出动、植物的分类、结构等知识;3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国家开始把动、植物学合并为一门“生 物学”讲授;50年代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学、心理学科的进展,国外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 趋势是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高中开设综合的“生物学”。例如,日本不仅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在高一 仍然开设综合“理科”,只在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综合的“生物学”课程。美国在初中阶段有些学校 开设综合“理科”,有些学校开设综合“生物学”,在高中阶段开设综合“生物学”。英国初中阶段的“生物 学”课程也是综合的“生物学”。初中阶段综合的“生物学”课程反映了生物科学内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自身日趋综合的趋势。

国际上强化理科包括生物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人 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了解社会,也要求了解自然,认为这对人的思维发展和智能培养都有重大意义。“科学” 教育界认为,“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还应该理解自然现象,了解自然概貌,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认识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自然界是 统一体的观念。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之一。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 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 本质”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生物学的综合性,“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则决定 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当然分成 植物、动物和人去讲更好。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代发展, 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例如,初中阶段讲授“植物的呼吸 ”知识,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和“人的呼吸”知识,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分别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 、动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有关知识,学生应该了解的是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识。再例如,初 中阶段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时,有没有必要分门别类的教授“草履虫的呼吸”、“水螅的呼吸”、“蛔虫 的呼吸”、“蚯蚓的呼吸”……直到“哺乳动物的呼吸”的详细的知识?很多学生此后可能再也不会看到“草 履虫”、“水螅”等动物了,再也不会用到相关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无非是了解动物分为低 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呼吸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它们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如果初中生物 学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生物学教学内容就只有综合起来,而且综合起来的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

总之,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可以避免分科教学 内容的重叠,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强化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既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又使学生更好的 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3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 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和素质教育。

国外理科教育的激烈改革起于1957年,当时前苏联的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特别引起了西方国家对基础教 育中理科教育的反省。此后西方国家的理科课程和教学改革进入大变革时期,逐步取得统一认识的趋势主要是 要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英国教育界认为,理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 重复他人的经验,而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一 些教育家在检讨理科教育弊端后主张,在强化基本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理科教育要通过讲授创造发明的科学史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验,创造出新的东西。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知识和智力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 重要资源;信息正在成为重要的商品;知识创新的速率愈来愈快;无形化知识资产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等。有关的研究表明,人类知识创新的速率变化惊人。以从科学到技 术的周期变化为例,19世纪为50多年,20世纪上半叶大约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而本世纪 末,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 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 来越重要。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像 鲜奶,纸盒右边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 业生涯很快就会酸臭掉。”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 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 《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 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苏省教委教研室组织江苏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 实践、探索,《生物》(苏科版)教材终于面世并且于1911月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 查通过。审定委员会认为,“《生物》(苏科版)教材能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 写,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 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 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从培养学 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 ;“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等,这对学生学习十 分有利。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插图数量,而且某些插图具有新意”。

《生物》(苏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要瞄准国际上发达 国家初中生物学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的趋势。

《生物》(苏科版)教材紧扣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 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 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 综合体系,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 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 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 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 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 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 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 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 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及“蝗虫对 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 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还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

《生物》(苏科版)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精神,摒弃了旧教材重视知识、漠视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科 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潜移默化,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材重视要求学生进行严 密的观察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得出结论;教材重视要求学生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教材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融入,改变过去“讲清楚,说透彻”的教材编写惯例,故意“ 留问题,拓思维”。例如,教材在安排“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实验时,先和以往教材一样,安排学生通过 实验达到了解食物(小麦)中主要营养物质的目的。在实验中增加了比较小麦和花生种子中脂肪数量的多少的 内容。实验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取一块马铃薯和一些黄豆种子,怎样用实验来鉴定它们含有各种营养物质? 根据实验中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里含有脂肪数量的不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偏食和挑食对人体的危害?前一个 问题是换一个角度,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说明实验的基本过程;后一个问题则是跳开实验内容,让学生从总结出 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含有不同的脂肪数量,发散开来考虑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进而明确偏食和挑食会造 成某些营养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再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教材在讲述了环境中植物影响植 物生活、动物影响动物生活的内容后,没有和过去的教材一样再清楚、透彻的讲述植物和动物相互影响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讨论“在同一环境,动物和植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问题。《生物》(苏科版)教材这样编 写的目的就是“留问题,拓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一般发展中智力的发展是核心,而在智力发展中,主要是观察力、创造性思维 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生物》(苏科版)教材对于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也十分重视,设置学生实验30个,观 察124个,动手17个。为了确保实验和观察能够顺利进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尽量符合生物的生长季节,尽量采 用江苏省能够采集到的生物做实验材料。例如,在有专门章节讲授生物进化知识的前提下,讲授“动物的类群 ”一章时先讲脊椎动物,后讲无脊椎动物,目的不仅是因为学生比较熟悉高等动物,也和生物的生活季节有关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就有更多的机会把活生生的生物带入课堂等。

《生物》(苏科版)教材在试用过程中,通过各市、县教育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反复培训,成功地完成了试 教任务,并对教材的逐步完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虽然《生物》(苏科版)教材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等还可进一步加强(江苏省教委教研室已经在着手编写有关的补 充教材),但是《生物》(苏科版)教材的成功编写和试教是我国初中生物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加强对这一探索的科学研究和总结,必将对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产生更大的影响。

篇8: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急剧改革的;江苏省部分市县从1994年开始,在初中阶段采用由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主编的生物学新教材教 学。经过4年的改革实践和逐步完善,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1 回顾1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沿革

我国最早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外国传教士的“马礼逊学堂”中开设的“生理学”课 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生物学”课程体系。而真正的有系统的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开始于本世纪初的`19 。在世纪之末回顾和总结近100 年中学“生物学”教育史和“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必将有助于面 向21世纪。

1902年清朝政府发布“钦定学堂章程”,19又补充发布“钦定中学堂章程”,不但明确而清楚的规定 了中学的5年学制, 而且还规定包括“博物”课程在内的12门课程。对“博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规定: “博物:其植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征、分类功用;其人身当讲 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真确之 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当时的“ 博物”就是“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19,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学制改为4年,“博物”开设3年。1922年 的新学制又将中学学制改为6 年,初中、高中各3年。初中开设“自然”和“生理卫生”, 其中包括植物学和 动物学,高中开设“生物学”。1932年,初中开始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3门生物学 课程, 高中仍开设“生物学”课程。这样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过几次变革,但总 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初中开设分科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门课程,高中开设综合的“ 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一直沿用了近60年,到本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变化。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编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并提出可以一纲多本的编 写各具特色的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编出初中《生物》新教材。该教材虽然将过去的“植物学”、 “动物学”、“生理卫生”三部分内容合在一本《生物》教材内,但教学内容仍然分为“植物学”、“动物学 ”、“生理卫生”三个主要部分及“细菌、真菌、病毒”和“遗传、进化和生态”内容。接着,广东等省市编 写出综合的初中《生物》教材。在江苏省教委提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建议义务教育教材的总 体构想下,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从1994年开始组织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等部分 高校专家学者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部分中学高级教师共同编写综合的初中《生物》(苏科版)教材。从 1995年秋季开始,新教材在江苏省镇江市、连云港市、苏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试用,经过几年的试教 和不断修改完善,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国内多本初中《生物》教材 的成功编写,代表了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我国初中“生物学”创新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探索。

2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 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 素所决定。

本世纪初至2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生物学”课程也是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别开设的,课程

[1] [2] [3]

篇9: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素所决定。

本世纪初至代,美国、英国等国“生物学”课程也是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别开设的,课程的内容也很突出动、植物的分类、结构等知识;3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国家开始把动、植物学合并为一门“生物学”讲授;50年代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学、心理学科的进展,国外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趋势是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高中开设综合的“生物学”。例如,日本不仅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在高一仍然开设综合“理科”,只在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综合的“生物学”课程。美国在初中阶段有些学校开设综合“理科”,有些学校开设综合“生物学”,在高中阶段开设综合“生物学”。英国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也是综合的“生物学”。初中阶段综合的“生物学”课程反映了生物科学内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自身日趋综合的趋势。

国际上强化理科包括生物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了解社会,也要求了解自然,认为这对人的思维发展和智能培养都有重大意义。“科学”教育界认为,“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还应该理解自然现象,了解自然概貌,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认识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自然界是统一体的观念。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之一。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本质”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生物学的综合性,“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则决定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当然分成植物、动物和人去讲更好。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代发展,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例如,初中阶段讲授“植物的呼吸”知识,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和“人的呼吸”知识,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分别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动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有关知识,学生应该了解的是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识。再例如,初中阶段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时,有没有必要分门别类的教授“草履虫的呼吸”、“水螅的呼吸”、“蛔虫的呼吸”、“蚯蚓的呼吸”……直到“哺乳动物的呼吸”的详细的知识?很多学生此后可能再也不会看到“草履虫”、“水螅”等动物了,再也不会用到相关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无非是了解动物分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呼吸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它们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如果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生物学教学内容就只有综合起来,而且综合起来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

总之,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可以避免分科教学内容的重叠,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强化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既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3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国外理科教育的激烈改革起于1957年,当时前苏联的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特别引起了西方国家对基础教育中理科教育的反省。此后西方国家的理科课程和教学改革进入大变革时期,逐步取得统一认识的趋势主要是要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英国教育界认为,理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重复他人的经验,而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一些教育家在检讨理科教育弊端后主张,在强化基本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理科教育要通过讲授创造发明的科学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验,创造出新的东西。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知识和智力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正在成为重要的商品;知识创新的速率愈来愈快;无形化知识资产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等。有关的研究表明,人类知识创新的速率变化惊人。以从科学到技术的周期变化为例,19世纪为50多年,20世纪上半叶大约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而本世纪末,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来越重要。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像鲜奶,纸盒右边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会酸臭掉。”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 《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 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苏省教委教研室组织江苏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生物》(苏科版)教材终于面世并且于1911月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通过。审定委员会认为,“《生物》(苏科版)教材能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等,这对学生学习十分有利。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插图数量,而且某些插图具有新意”。

《生物》(苏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要瞄准国际上发达国家初中生物学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的趋势。

《生物》(苏科版)教材紧扣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综合体系,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及“蝗虫对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还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

《生物》(苏科版)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精神,摒弃了旧教材重视知识、漠视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潜移默化,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材重视要求学生进行严密的观察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得出结论;教材重视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教材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融入,改变过去“讲清楚,说透彻”的教材编写惯例,故意“留问题,拓思维”。例如,教材在安排“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实验时,先和以往教材一样,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达到了解食物(小麦)中主要营养物质的目的。在实验中增加了比较小麦和花生种子中脂肪数量的多少的内容。实验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取一块马铃薯和一些黄豆种子,怎样用实验来鉴定它们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根据实验中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里含有脂肪数量的不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偏食和挑食对人体的危害?前一个问题是换一个角度,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说明实验的基本过程;后一个问题则是跳开实验内容,让学生从总结出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含有不同的脂肪数量,发散开来考虑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进而明确偏食和挑食会造成某些营养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

篇10: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初探的论文

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初探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教学教学内容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宁波地区教师和学生进行有关田径教学内容方面的问卷调查,说明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种体育教材中,存在着以全面锻炼身体为主,根据人体解剖部位,以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完全按照运动项目,按照发展身体素质的效应,按照发展人体机能的效果和以养生、健身或防止疾病出发为目的的六种教材分类方式。这些分类方式过于突出了技能性的内容,混淆了田径运动与田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弱化了田径健身价值的开发。

本文通过对宁波地区教师和学生进行有关田径教学内容方面的问卷调查,说明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

一、关于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的调查的结果分析

1.教师对田径教学内容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比较判断的调查统计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35.7%的教师认为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较好,50.6%的教师认为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可以相互借鉴,只有13.7%的教师认为按运动项目进行分类较好。数据表明,教师反对田径教学内容按项目分类,提倡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或对两者进行有机整合,这为我们对未来中学田径教学内容的分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学生对田径教学内容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比较判断的调查统计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51.6%的学生认为在田径教学内容分类问题上应充分借鉴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的优点,赞成按运动项目分类和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的学生分占18.0%和12.4%,还有18.0%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这反映出学生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上述问题较难进行理性的思考,但从感性上,多数学生认为应充分借鉴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的优点,并进行有机的整合。

调查的结果显示师生们对以往太过竞技化的田径教学内容很反感,希望突出田径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希望打破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旧格局,对现有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

二、现状调查表明中学田径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全面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田径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还是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鼓励学生参与田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情意性、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不够。教学内容重视田径项目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其健身属性;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运动技术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师生普遍认为传统中学田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难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与学生田径认知、学习能力水平的一致

性,难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服务。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依然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与时代对教育、对体育课程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终身体育观念也相脱节。

三、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

在中学田径教学这一模块中,教学内容以学生身体的全面实践活动为核心,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锻炼,提高体能与技能,促使学生学会一定的健身知识与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因此,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为依据进行分类较为合理。

中学田径教学内容的构建,应以“健康第一”“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面向全体学生”“为终身体育服务”作为基本思想。

关于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可以采取以下两点策略。

1.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中学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中学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和开发上,应极力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把内容的可接受性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情趣,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田径运动项目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是改革和开发中学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2.教学内容的可拓展性(实用化、生活化)

传统田径教材不为学生和教师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纲把教学内容统得太多、太死,没有处理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在新的中学田径教学内容选择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田径运动的特有功能和价值,要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实用化,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在中学田径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发上,应根据田径运动的基本特性,充分挖掘田径运动特有的内涵与价值,并结合中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构建田径教学内容体系,服务于中学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总目标、各学习领域目标与具体的水平目标。

参考文献:

[1]龚文全,李翔,韩军.中学田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9).

[2]原碧野.浅论中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甘肃科技纵横,,(2).

篇11:高校开设田径课的教学内容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田径课 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方法

论文摘要:高校田径教学出现开课难的困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开设田径课程的现状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田径教学在普通系学生健身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引言

长期以来,高校田径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大多仍然以竞技项目,而忽视了田径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自由选课使田径课走入困境。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及研究改革教学形式与方法,以适合大众健身的口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自觉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内容

篇12:高校开设田径课的教学内容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的论文

1.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文献、归纳法、分析法。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开设田径课的现状分析

经调查大部分普通高校还未开设田径课,针对田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及评价的现状,对普通系部分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进行了调查与交谈,从中得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1.1田径教学内容竞技化

由于田径运动长期以来是以竞技运动为主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都在重复着这些项目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他们已无兴趣可言。竞技化的田径教学,忽略了田径健身的目的和作用。使教师在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只能围绕这些竞技项目进行教学,使学生对田径的兴趣降低。使高校田径教学处于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境地。

2.1.2田径教学目标及评价单一

长期以来,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普通系田径教学目标单一,过分看重田径教学达标和技术,把达标作为田径教学的唯一目标。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以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作为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上,以笼统划竞技标准进行学习评价,埋没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使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田径课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上田径课时敷衍了事,而一旦进行体育课选项,就再也不选田径。

2.2普通高校开设田径课的可行性

2.2.1创新教学内容

大部分同学认为田径运动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以及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获得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等。通过走访调查研究,发现实行以下创新教学课程,尤其是田径游戏课和健身方法课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2.2.2田径课教学评价方法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依据田径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使之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强调要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田径学习需要创造性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自由活动空间。

对学生的评价转变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在体育田径学习成绩评定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条件的差异,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根据学生进步的幅度进行成绩评定,从而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动机和激情。另外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普通系学生开设田径课是可行的,普通系开设田径课训练强度和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法都要进行改革。大部分高校普通系学生还未开设田径课,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方法应做适当的调整,把原本的重运动竞技和技术体系的田径教学课扩宽为掌握田径运动为健身的手段和方法,培养自觉参加田径运动的'良好习惯,使之成为“终身体育”的主要锻炼手段和内容,使田径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3.2建议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田径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应结合学生切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习惯、健身能力,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丰富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田径运动教学的教材内容安排应符合教学指导思想的需要,应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可行性。促进和提高人体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需求与适应性为基础进行创新,拓展和开发田径的娱乐、健身项目,使其成为一项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课程。对学生田径运动意识和兴趣的培养是直接动力。为了获得同学们对田径运动的认可,还应该在同学可通过举办田径文化周,田径知识讲座,田径知识有奖问答等,促进同学们对田径的深入认识。

参考文献:

[1]史辙,宗爱华.对湖北省部分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1):106-108.

[2]孙德友.普通高校选课制对田径教学的冲击与应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3):61-63.

[3]冯晓劲.对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9-42.

[4]彭中东,王霞.普通高校田径专项课面临的困境及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103-104.7

[5]曾广新.论21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107-108.

[6]陈涛,韩宝红.从十运会看田径运动成绩看我国田径运动发展方向[j].,01:88.

篇13:初中教师教学内容和表达清晰度问卷调查论文

关于初中教师教学内容和表达清晰度问卷调查论文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性。清晰性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提升教师授课清晰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旨趣。教师教学清晰性通常被界定为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资料的能力和在信息发送者(教师)到信息接收者(学生)的传递过程中,信息保真的能力。它通过运用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在对教学材料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了解教师教学清晰性现状,探讨影响教师教学清晰性因素,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的技能,促进教学的微观化研究,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更为直接和有效的帮助。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先后对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的6所初中一年级学生展开调查,发出问卷496份,回收问卷471份,回收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266人,女生205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6.5%和43.5%。

2.研究工具及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对6所初中教师进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有关条目,并借鉴国外相关文献,构想教师教学清晰性结构,编制具体的测量题目。其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教学清晰性现状,加强教师教学清晰性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问卷经过SPSS统计分析,发现教师教学清晰性由内容清晰和表达清晰两个因素构成。其中内容清晰有10个题目,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有效提问、举例说明、授课小结等,信度为0.91;表达清晰有5个项目,包括教师普通话、授课口误、语言清楚度、语速、语调等,信度为0.78。问卷总信度为0.88,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广泛用于教师课堂教学清晰性评价。

二、结果与分析

1.初中教师教学清晰性现状

本研究发现,在所调查的471名初中生中,只有143名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清晰,328名学生认为教师授课不清晰,教师教学清晰性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善。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教师教学实然状态与学校、教师本人重视程度不无关系。自国家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启发式”“研究式”“分层式”模式等层出不穷,各种富丽堂皇、结构复杂的“花样课”“表演课”成了汇集新课程理念的集结地,成为颇受推崇的主流教学理念的有效载体,而清晰、简约、朴实的知识课堂很难入流,被打入了“冷宫”。可是,每一次改革的尘埃落定,人们总会发现,虽然改革在某个方面成绩斐然,但是课堂讲授却“涛声依旧”。有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合法性,教师课堂教学理应回归本然状态:清晰、简明。

调查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数学教师的教学清晰性得分低于语文教师得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初中部分关注大众数学,删除了部分“难”“繁”“偏”“旧”的内容,增加了应用性强、贴近生活、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由于过度强调实用性,导致对数学本质的关注度不够。一方面,是热闹的讨论、流行的'合作、低效的提问充斥着课堂,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师为追赶教学进度,节省时间,实施“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以致学生缺乏思考,发生理解上的困难。流行的应试教育观念与盛行的主体教学理念矛盾,是造成当下课堂教学混乱的主要原因。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上,要遵循数学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原则,任何一节教学内容都是数学知识链上的一环,前有生长点,后有发展点,数学教学必须居其根,顺其势,承上启下,才能彰显其价值。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合理安排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强调数学本质,善用启发教学,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教师教学清晰性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

教师教学清晰性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清晰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教学清晰性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达到0.743,属于较高正相关,与国外研究成果相吻合。说明教师教学清晰度越高,学生学业成绩就越好。统计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内容清晰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大,是影响教师教学清晰的主要因素。内容清晰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地提出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教师对概念、命题、原理的阐述简明、准确而不模糊,易于学生理解和正确掌握。本研究调查对象是初一学生,年龄介于13~15岁,思维正处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关键期,在这一思维转型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旧知识中获得解构与重建,拓宽与发展。

三、讨论与建议

1.教学清晰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变量,应纳入教师教学行为标准

西方教师教学行为专业标准为我国制定相应标准提供了可借鉴的典范。如美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或称基于标准的改革)驱动下,制定的《课堂行为评定标准》和《教师专业实践构成》中均提到教师教学要做到“准确清晰地授课”;英国颁布的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规定“教师授课时要用学习者能够接受的语言,清晰地介绍新的观念和概念,有效地解释、提问”。这些标准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实践性,对编制我国本土化的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日教育部相继出台教师教育标准(简称三个标准),从内容、领域、基本要求三个层面对学前教师、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加以规范。三个标准的内容框架一致,领域和基本要求大同小异,虽然对促进我国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具体操作层面却面临诸多难题。相对于国外“小而细”的标准,我国更偏向“大而泛”的规定,语言表述较为宽泛,难以把握的形容词、副词居多,上位描述主题大,欠缺对具体行为的阐述,对实际操作非常不利。因此,对教师教学标准的表述应为具体、明确,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清晰性是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能力,建议纳入教师教学行为标准。

2.加强初中教师教学清晰性培训,促进课堂授课能力的提高

研究中发现,内容清晰是影响教师教学清晰的主要因素。因此,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授课内容清晰性的培训。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通过描述、解释等方式讲解新的词汇、概念,帮助学生澄清事物之间、概念之间的异同,以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另一方面,初中教师还可以借用传统授课的做法,将教学重点系统地书写在黑板上,或以其他方式标注要点,或通过言语信息重复要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求教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相互连贯、重点突出。除明确教学目标、强化要点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提问、练习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用课堂提问及作业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一种灵活的、适时的、富有成效的反馈方法。总之,教师教学授课清晰方法众多,途径甚广,教师唯有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反思,不断修正,将教学清晰性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追求,其教师教学能力必将不断提升,走向一个有效的动态发展过程。

篇14:软件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论文

关键词:软件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实践教学是软件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软件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软件高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思路。

软件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

软件高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其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软件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设计为阶段式教学方式,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从开始的初识,逐步的产生兴趣,到最后的自主的职业训练。让学生在最终就业过程中,达到零适应。通过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阶段式实践教学,使学生逐步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应的项目开发经验。

1目前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职实践教学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的实验教学内容,加上硬件条件的限制,实践内容的枯燥无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学生很难积累到职场中需要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培训采用的完全案例教学,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专业基础尚未建立,案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也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有如下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没有考虑不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目前好多实践课程内容还是采用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专业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尚未建立,学生对软件和课程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工具才开始接触,如果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照着实验指导书操作一遍,或一味模仿教师操作实例,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很无聊,也不能举一反三,不能有效地把知识点转化为自己在编程中所需的东西。有些学生在课程结束还不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操作也不会。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熟练,具有了一定的开发经验,如果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者流于形式,学生会感觉到索然无味,培养不了职业岗位技能。

2)理论和实践环节脱钩。

学生在上课时都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讲述的内容和操作在上课时都能够听懂,但得不到及时的训练。实践的安排和讲述内容的时间安排间隔过长导致知识的脱钩。

3)实践教学组织和方法的单一化。

实践教学的组织,普遍采用传统的课堂实验方法,缺乏其他有效方法的结合,过于单一。

4)不注重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项目实现,软件高职学习年限比较短、课时比较紧,所以,好多课程都没有安排进行课程设计或具体项目实训,导致学生在该门课程相关的综合能力较差。

5)实践教学中忽略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软件高职教育的关键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好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忽略了素质教育,或者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导致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相关专题 教学内容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