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捏泥人培训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捏泥人培训处”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共11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在灵活就业方面意愿强烈的毕业生最终更多的选择正规就业方式,国家保障措施、就业观念、学校的就业引导等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取向,应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艺术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平衡发展、鼓励自主创业。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

近些年,我国就业队伍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争夺日趋激烈,历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有增无减,从的280万人到的631万人。就业岗位不增反减,很多企业在的国家政策下大大透支了20、的用人指标,扩招潜力大大“透支”,就业需求大为减少。近些年来如火如荼的“艺考热”也将艺术类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推向了封口浪尖,具中国社科院20《社会蓝皮书》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位居榜首。

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艺术类学生本身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寻找更多、更灵活的就业方式,其中,灵活就业((FlexibleEmployment)这样新的就业形式、就业观就显得尤为的适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这个概念作了如下界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而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属于“非正规就业”。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得职业,通过个体企业就业、阶段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用工形式获得收入。

一、艺术类学生灵活就业的优势所在

(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孕育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所有

制形式显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新行业、新领域的不断扩张、服务业的日趋多元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二)80后、90后学生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灵活就业的青睐,针对此次研究随机选取四川师范大学届毕业生中的艺术类毕业生311人,进行关于灵活就业问卷调查,该问卷反复试测3次,信度、效度都做了相应的修正,得出结果有146人,占46.95%的学生有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想法,其中女生占43.83%,男生占56.17%。有意愿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中51.23%表示对灵活就业这样的新就业形式有信心。他们比起父辈还有普通类学生来说崇尚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更强,个性鲜明,在自主性和灵活性上都有所增强。

(三)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艺术类市场潜力巨大,针对一些艺术团、教育培训机构等雇佣兼职老师、教练等这样的机会毕业生们应该较好的把握,或者尽早的积累经验和资金准备自主创业。

二、艺术类学生灵活就业的现状和问题

虽然灵活就业对于艺术类学生或者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但在实践中得出,有灵活就业或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较多,而最终确定单位时选择灵活就业方式的同学却大量减少,说明实践中灵活就业这种新型的就业方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艺术类毕业生文化课程相对薄弱,近些年以“艺考”为名走高考捷径的人不在少数,综合能力、元认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法律、金融等知识相对欠缺。

(二)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或法律法规贯彻不到位,目前政府对“灵活就业”这一弱势群体或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界定不明确。国家的养老、医疗、失业的社会保障没有涵盖“灵活就业”,这是制约“灵活就业”方式发展的重大障碍。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缺陷。

(三)工资待遇偏低。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一些雇佣方利用当前“一职难求的现状”,把“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他们的工资可能刚刚到正式签约学生的65%,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往往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灵活就业者的基本生活问题得不到保障,学习成本和工作收益也让毕业生们处境尴尬。

(四)学生自身观念和家长观念的束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工作稳定,行业体面,毕业生受家长思维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南京针对艺术学院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随机问卷调查308人,访谈16人,男、女生的艾森克人格量表测试得出结果发现,女生的择业信心与男生有显著差(P=0.034),男生较女生对于择业更有信心。这种择业心态,反映了社会刻板印象和家长的教养要求导致女生在一定阶段出现“男主女从”心理和一些单位的性别要求让女生产生了挫败感。

(五)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

1、“灵活就业”的学生创业初期势必面临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国家缺乏对中小企业与个人的信贷和担保制度,很难得到贷款。

2、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颇多但是落实情况普遍不。

3、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咨询机构,因为在大学里学生基本学习的是专业知识,针对创业方面的系统知识有所涉及但是的确相对较少。

三、促进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措施

(一)国家政策方面,健全灵活就业者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灵活处理的社会保险费缴纳和支付制度,尽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能够覆盖包括灵活就业的所有从业人员,让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使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贯彻力度加强,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二)营造良好就业氛围,注重对灵活就业的宣传,让学校的教学、专业评估、学科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结合起来,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将就业指导与安全稳定齐抓共管。

(三)学校在培养学生艺术类专业能力的同时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学生们综合平衡发展,积累灵活就业资本。除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外,艺术类高校还要教授学生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等。更可以运用校企联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这样学生才会在毕业的时候拥有自己特有的判断力。

(四)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业的真正意义,树立良好的心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丢掉传统的“面子”观念。尤其女生更要提高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在灵活就业这个新型的就业形式上去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五)鼓励自主创业,学生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在培训中心等机构带课,熟悉其商业运作模式,并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相关创业知识,积极调整心态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与知识准备,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创业或实习为毕业生创业积累相应的经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总之,艺术类高校灵活就业任重道远,推进灵活就业应成为艺术类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艺术类毕业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指导,不断探索灵活就业的各种形式,还值得各位高校就业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吴燕,灵活就业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CNKI,

【2】陈亚红,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008-4614-05-0061-03

【3】于翊平李志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类毕业生择业心理特点及辅导,读书育人,高教论坛

篇2: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论文

一、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一)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分析

从就业地区的选择来看,毕业生主要考虑经济收入、薪酬待遇、个人职业前景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相应的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待遇较高,许多毕业生选择在这些地区就业,目的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提高专业能力。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考虑到人际关系、就业资源等因素选择返乡就业。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

(二)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

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较灵活。从社会需求和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选择来看,主要有以下就业取向:艺术团体(大型歌舞剧院等)、学校(艺术院校、中小学校)、继续深造(出国留学、考研等)、自主创业(开办琴行、培训机构等)、其他职业(琴行、培训机构、演艺公司等)。

1、学校和艺术团体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大的乐团提供的职位相对较少,而且对毕业生的演奏水平要求较高,只有少数专业水平较高、在国内国际大赛上获得一些奖项的同学有机会加入。而除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学生由于缺乏作为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方法等,在竞争成为中小学教师时,竞争力也有所欠缺。

2、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如出国、考研等。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前期对专业课的学习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如果继续考研,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而有些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但出国后往往受专业的限制,只好选择一个新的专业学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3、少数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优势。自身社会实践经验较多,依托自身专业创业,大大减少成本,创业起步较稳。例如开办琴行、舞蹈培训机构等。但是,毕业就创业的学生比例较小,且创业素质普遍偏低。

4、其他职业。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重视专业技巧,轻视文化素养,文化知识相对薄弱通过社会公共考试成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工的比例相对较小。目前,由于琴行或其他演艺公司等,由于准入门槛低,工作相对自由,也是很多艺术类大学生选择的工作。

二、从学校层面出发,探讨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对策

高校肩负着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任。就业指导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连续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自身职业观的形成以及职业生涯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应当包括八层次的内容。办理手续、提供信息、政策指导、技巧训练、心理辅导、决策咨询、生涯规划和素质提高,它们可以从低到高排列。[1]从多方面关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对于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1、高校设立专门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

高校可以设置专职的就业服务部门。应将就业指导摆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帮助大学生消除焦虑心理、了解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提供平等、充分、专业的信息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其进行职业的决策。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工作待遇与发展的关系。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不同于普通类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咨询、职业培训项目服务。如面向中小学音乐教师考试的讲座,或定期请相关的就业指导专家到校讲学等。鼓励大学生积极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

2、高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专业教师联动,帮助大学生理解就业环境。

目前,艺术类高校大多推行导师制,专业课教师在专业领域享有一定的话语权,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课教师也非常尊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教学单位要重视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三者多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大学生理解就业的环境和职位信息。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以及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就业能力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兴趣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提高自己。以适应就业环境。

3、帮助大学生围绕职业路径进行全方面的学习

目前大多数人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已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学习将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生阶段学习的专业技能如钢琴演奏、舞蹈技巧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将来想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就要提前学习师范类的相关知识,考取教师资格证等,如果想在艺术团体工作,不仅要提高独奏水平,还要联系合奏能力等。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进行学习是非常必要和有用的。

4、积极整合和有效利用有益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资源和途径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考虑到在前期对于专业的学习已经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较高的资金。大多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因此,校友资源、专业领域的社会资源等的有效利用是非常有益的。如校友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校友作为先行者,可以为今后的毕业生打造品牌效应。校友的求职经历、工作经验对在校生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2]对于高校而言,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建立毕业生的相关档案,利用校内资源,与毕业生保持相应的沟通和联系,并开发相应的社会资源,对于校内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转变观念,探索促进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纯依靠传统的就业指导,已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这就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艺术类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也有强烈的个人发展意愿。许多学生从小在外地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使他们有更强的开拓能力和适应能力。创业成功的概率也相应较大。但是他们缺乏创业知识、社会阅历、启动资金和外部的帮助。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注重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进取心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裕群、彭思舟.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J].人口与经济.(3).

篇3: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国,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使正规就业岗位成为稀缺资源,非正规就业往往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灵活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探索灵活就业的对策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滕远杰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就业指导处,吉林,长春,130062 刊 名: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25(5)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灵活就业  

篇4:试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实证分析与对策论文

试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实证分析与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着自我定位危机、情绪失衡危机及社会责任危机。缓解这些危机的策略有:一要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二要推进高校改革,强化择业观的正确引导;三要强化媒体导向,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氛围;四要整合家校资源,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 危机 缓解策略

据我国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形势将愈加严峻。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毕业临近时面临就业、学业、经济、情感和家庭等诸多压力,心理上处于较高程度的应激状态。面对如此形势,有的毕业生出现焦虑、自卑、就业伦理迷失、诚信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弱化等倾向;有的毕业生在面试中因屡受打击,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消极宿命心理,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和危害他人及社会等极端行为。有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异常比例高达18.58%,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社会中新生的“心理弱势”群体,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这种“心理弱势”尤为明显。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缓解社会压力及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心理状况实证分析

为客观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笔者编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本次问卷的设计、因素考虑和问项来源主要参考国内外同类问卷中的有关题项。该量表包括基本情况(毕业生性别、学历构成、专业分布、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就业状况(就业信息提供来源及频度、求职费用、最低工资标准、已签约单位所属地区和单位性质、薪金待遇、影响就业结果因素权重等)、就业压力源特征(就业形势分析、自我定位及感知、家庭影响度、学校就业部门影响力等)、心理危机应对方式选择(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逃避、自责等)共70个题项。本问卷符合高校毕业生实际情况,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心理危机状况、心理特征、就业期望等考查因子,同时也验证了本量表的构想效度。问卷调查对象来自江苏省五所高校(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安徽省两所高校(蚌埠医学院和滁州学院)及上海市一所高校(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900名应届毕业生。经审查删除不符合条件问卷之后,剩余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85.11%。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新趋向及特征分析

(1)自我定位危机

(2)“情绪失衡”危机

近年来,由于部分高校墨守成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致使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普遍持悲观预期。调查显示,有29.55%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任何专业特长,52.26%的学生认为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学历缺少竞争力。同时,部分高校服务意识不强,人性化管理不够,易引发毕业生不满情绪和诋毁学校声誉的极端行为。另一方面,国内部分高校就业心理咨询部门的状况令人堪忧。调查显示,近67.3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从未寻求学校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支持。这不仅仅反映了学生心理偏激的一面,而且也反映了高校在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某些方面的缺失与不足。

(3)社会责任危机

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对就业中出现的心理困惑能理性面对,并采取积极方式加以克服。统计显示,有83.22%的毕业生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与他人谈论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61.31%的毕业生善于从就业挫折中吸取教训,46.72%的学生对克服就业困难充满信心。

二、缓解毕业生心理危机的策略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严重性和现实紧迫性,并根据学生心理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构建由社会、高校、毕业生及家庭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1 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当前,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以就业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加快以增加就业机会总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重视毕业生劳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就业市场管理和法制实施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2 推进高校改革,强化择业观的正确引导

当前,高校的教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致使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长期以来,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出现程度不同的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只有贴紧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使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转型有机匹配,才能切实缓解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之间供需矛盾。

其次,应强化高校择业观的正确引导,重视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就业观和心理危机观教育。切实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加强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此外,加强毕业生个性化心理咨询与辅导,强化其职业生涯意识,使就业指导与咨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疏导毕业生心理压力发挥积极作用。

3 强化媒体导向,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氛围

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众传媒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报道要站在全局高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理性评价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舆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有诸多影响因素,如结构失衡导致的专业人才不配套、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及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导致人才过剩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失范,必然导致社会对“读书”或求学的实用价值的广泛质疑,从而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毕业生择业只是人生另一个起点,媒体应鼓励大学生改变“等、靠、要”等消极择业观,大力提倡“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真正起到有效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4 整合家校资源,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父母的心理期望、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都会对毕业生求职产生重要影响。毕业期间,家长应与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洞悉孩子心理动态。不仅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还要做好孩子择业、升学与情感选择的参谋,但不要充当所谓的“关键先生”。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家长充满抱怨。一方面与大学生不合理的归因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与家长教育方式及对子女过度干预有关。建议家长在子女就业时,在观念上多分享,但不要强加;在方法上多建议,但不要干预。用宽容、体谅和爱心多与子女沟通,构筑心灵交流平台,用亲情和爱的力量切实缓解毕业生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要强化毕业生的理性认知,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首先,不断完善毕业生自我理性认知,做到客观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其次,引导毕业生学会合理归因,主动剖析自身心理危机根源,深入挖掘潜能,加强耐挫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逐步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三,进一步开展毕业生情绪危机管理。让毕业生了解情绪类型及发生机制,明确危机心理对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反省自己的情绪表现,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技巧,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最终统一。

篇5: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论文

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论文

一、法律教育的目标以及面临的问题

1、高校法律教育的目标

高校法律教育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对于大学生基本权益的保护、预防大学生的各种犯罪行为有很好的帮助。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将法律教育纳入到常规教育范畴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对自己的保护,能够在社会上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能够利用法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另外,法律教育还有一个目标是对法治精神进行宣传,法治的精神在于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倡导人性的独立、尊严等。落实到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法律教育的手段,可以使得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

2、高校法律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水平还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缺乏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指的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将法律当成一种行为准则以及约束的方式。由于我国的法治现状、经济社会现状等诸多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信仰,对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的内涵认识不到位,最终对法治化社会缺乏相应的信心。第二,当前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还比较低。法律知识是形成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法律意识是否够高的依据和标准。当前由于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接受系统化的法律教育,大学生自身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程度也不够,因此导致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有比较明显的欠缺。很多大学生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甚至不知道别人的行为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侵害,整体上表现出法律知识水平低下。第三,当前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各种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大学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制观念。除了遇到一些侵权行为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之外,还有可能出现大学生自身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比较淡薄的现状。

二、高校法律教育的对策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在进行法律教育时,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对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进行完善,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全面的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继承法、诉讼法等各种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理解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也能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另外,还可以不断地扩充课时,在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增加一些新的方法,比如“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使法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可以不断提升。

2、利用电视法制传播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十分重要,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很多权益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要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提供一种比较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可以加强法制类节目内容的创新与拓展,让大学生多了解一些违法案件以及相关的法律处理方式,从中学习相关的法律常识,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法治管理的局面,使得大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可以知道要如何进行权益保护。当然,电视媒体也可以多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定期开展法律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和顾问为大学生讲述相关的法律常识,法律专家利用实际的案件在高校开展讲座,大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大大提升。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层次与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大学生法律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孝道、礼义等,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从而能够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进而能够遵纪守法,并且能够给周围的人做好榜样,引导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都不断提升。在现代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载体,加强柔性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理解。文化的传播可以加强对各种传媒载体的利用,比如电视传媒、网络传媒、自媒体平台等,加强传统文化利用过程中各种媒介的融合,可以将一些传统文化转变成为有趣的教学形式,比如利用网络技术制作与优秀文化、法律常识相关的各种视频、教学软件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思想品德、法律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还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转变成为表演素材,帮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进行互动学习,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4、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开展网络平台自我教育

在法律教育过程中,高校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大学生在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该要学会进行自我教育,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一定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践行法律精神。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引导其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意识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危害,从而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尽量对这些危害进行规避,采用法律手段提高警惕,对自己进行保护。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新媒体平台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融合多种教学的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效果要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好。比如当前大学生一般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来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这就为大学生开展法律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以及时交互和信息传播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开通相应的媒体账号,与大学生相互关注,大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到大学生对法律相关的问题,可以与大学生单独谈话,从而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法律常识。

三、结语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法律教育是提高人们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前高校的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专业的法律课程,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从多方面着手,不仅要加强法律课程的教育,还应该要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危害的能力。

篇6: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论文

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一方面了解教育技术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希望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的正确定位和为毕业生提供更优、更全的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

1前言

就目前来看,贵州省的高校,只有四所学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即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其中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只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只有贵州师范大学具备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资格。贵州师范大学于199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全日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截至7月,已经送出19名硕士毕业生,其中包括两届学术型研究生和三届专业型研究生。本文通过对这19名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途径、就业方向、就业地区、专业对口率及就业单位满意度等,了解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现状,并提出自己的拙见。

2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问题的阐述

研究对象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全面和更具说服力,本文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贵州师范大学—20毕业的两届学术型研究生和三届专业型研究生总共19名学生;另一类是这19名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研究方法为了获得硕士毕业生就业的第一手资料,获取能够反映学生就业情况的真实数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面谈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对学生及就业单位进行调查,并将获得的数据经过筛选、整理,成为最终的研究数据。

研究过程

由于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单位,难以做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面谈,因此,本文对受访学生采用面谈和网络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网络访谈则主要通过用QQ、微信和E—mail的方式进行。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这19名学生进行全面调查,目的是了解贵州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如学生就业率、就业途径、就业方向、就业地区、专业对口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并针对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和策略。

3调查维度及方向阐述

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分析贵州师范大学20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截至年7月,已经毕业三届总共19名学生,如表1所示,其中有两届学术型共五名研究生和三届专业型共14名研究生:2015届分别毕业三名学术型和五名专业型研究生;届没有学术型研究生,有四名专业型硕士生毕业;2017年分别有两名学术型和五名专业型硕士生。三届硕士毕业生几乎全部实现就业,平均就业率达到95。3%。如表2所示,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2017届一个学生因为准备复习考博士研究生,所以没有找工作。

就业途经分析在就业途径调查中,本文将就业途径分为统考、应聘和定向三类。在就业的18名硕士毕业生中,有11名硕士毕业生是通过统考的方式就业,六名毕业生通过应聘就业,一名是委培生,硕士毕业后回到了原单位,如图1所示。也就是说,66。7%的毕业生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33。3%的毕业生通过应聘的方式成为合同制员工。就业单位类型分析如表3所示,通过调查发现,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类型相对单一,有六名毕业生在公司或企业,一名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其余毕业生通过统考进入学校就业。在此需要说明的是,2015届和2017届分别有两名毕业生在本科院校的独立学院任教,由于该院校属于企业性质,因而没有归为本科院校类型,而是将其归于公司或企业类。就业地区选择如表4所示,已就业的18名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都将就业地区选择在各自的户籍地:户籍是贵州省的,就业地在贵州;户籍是外省的,则回到自己的户籍地工作。

专业对口度分析为了调查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度,在对其进行面谈或通过即时聊天工具进行访谈时,询问了其工作单位、在单位具体负责的工作、是否觉得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等问题。如图2所示,通过对18位已就业学生的调查得知,在学校任教的有11位学生,除了两位在语音实验室、一位是教学秘书之外,其余都是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师;在公司或企业的有六位学生,其中两位学生负责教学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四位学生担任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工作;有一位学生在事业单位,是贵州省电教馆,做行政工作,在工作中也大量运用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很多知识与技能。经过统计得出,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占绝大多数,达到66。7%;在语音室从事设备管理的人数百分比和在公司从事教学软件开发工作的人数百分比相当,都为11。1%;担任教学秘书人数百分比为5。6%,和做行政工作的持平。在对这18位学生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他们从事的工作都与专业相关或者一致,因而专业对口率非常高,能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学。

用人单位满意度分析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完全对用人单位采用面谈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因而选择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问卷当中设计13个问题,其中包括七个单选题、四个多选题和两个开放性问答题。总共向这18个已就业的硕士毕业生各自的单位领导发放54份问卷,回收54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学生有三个领导对其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性。然后将收集整理的问卷数据输入SPSS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如图3所示,25%的用人单位认为非常满意,52%的用人单位认为比较满意,20%的用人单位认为满意,3%的用人单位认为不满意,没有用人单位非常不满意。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将最后两道题设置为开放型问答题。

问题一:您对到您单位工作的硕士毕业生的工作胜任能力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请列举不满意的方面。问题二:请您对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对回收的54份有效问卷最后两道题的回答进行筛选、梳理、归纳和总结后,得出关于第一道题的回答大致有以两个方面(注:Q为问题,A为回答,数字为题目和回答的编号)。Q1A11(第一个问题的第一种回答):该同学比较能胜任工作,会的东西较多,如摄影摄像、视音频后期编辑、机房维护与管理、教学网站开发等,但感觉技艺都不够精。Q1A12(第一个问题的第二种回答):个别学生工作热情不高,不够积极。关于第二道问题,答案也存在两种。Q2A21(第二个问题的第一种回答):希望今后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教学实习,这样可一定程度上避免毕业生“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的”尴尬境地。Q2A22(第二个问题的第二种回答):希望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能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即使一时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也要学会“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消极对待工作。

4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还算不错,加上考博的学生,几乎达到100%。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想要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需要参加统一的招考,而且需要所学专业与单位需求专业一致。中小学相对来说对教育技术学需求多些,而对很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只能报考不限专业的职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总之,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需求量很小,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通过统考进入机关事业单位,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工作,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了合同制企业,从传统角度看,是不算稳定的工作岗位。由于大部分硕士毕业生倾向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而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同时,经过调查发现,所有的毕业生都选择在自己的家乡就业;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单位就业,有的在高校,有的在中小学,有的在企业,但总体来讲,都是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部分毕业生不仅专业对口度高,而且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总体也比较高,只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多而不专”颇有微词。诚然,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不明显,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清晰,导致学生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精通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另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对少数学生消极的工作态度有些许不满。经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有些毕业生本身专业技术能力不强,无法胜任用人单位分配的工作,因而消极对待工作;其二,部分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也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从而消极对待现在的工作。

5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和策略分析

针对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各方面应当如何努力去解决,使他们能够顺利、快速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又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该工作,达到毕业生自己满意、用人单位也满意的双赢效果呢?学生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生要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坚决避免“什么都懂,却又什么都不会”的情况发生。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做好职业规划。教师方面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验环节的教学,以此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培养单位方面一方面,培养单位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让学生一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视野和渠道,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做好职业规划,找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一味选择离家近或者稳定的单位。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希望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加大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宣传,提高其在用人单位的知晓率和认可度,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促使用人单位设置更多对口的招聘岗位。以上是对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粗略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要真正有效解决有关问题,还需要诸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及共同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能一蹴而就。随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相信以后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之路一定会更加顺畅、平坦。

参考文献

[1]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建议:对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1):61—64。

[2]汤志文,王潘星,郝浩,等。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福建电脑,2016(12):90—91。

[3]张雅娴,腾和泰。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11):74—75。

[4]魏玉花,马秀峰。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为个案[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1):51—53。

[5]侯冬青,刘敏。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2):13—15。

[6]卢倩一。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以河北大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2):27—29。

篇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篇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7).

[2]殷剑平.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篇9: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庆市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的开展作了相应的调查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学校对传统武术项目的重视,以促进武术项目在大庆市各中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中学课程;教学现状

1前言

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出来的,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下,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拥有丰富的内容,在民间代代相传,历久不衰。近年来,随着武术运动的飞速发展,武术国际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使武术运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从而带动了武术教学的发展,对于武术教学在中学进一步扩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国外还尚未开设武术这门课程,国内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甚少。本文通过武术在大庆市中学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现状,提出武术在中学办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中学武术课程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献计献策,使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大庆市六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240份“中学课程中武术教学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回收212份,回收率88.3%。有效问卷为203份,占回收问卷95.8%。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庆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生、教师、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

3.1.1中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203名学生中,男生占调查人数的55.2%,女生占44.8%,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没有太明显的性别偏向,男生喜欢武术占78.8%,而女生仅占37%,明显低于男生,调查表明,女生对武术这项传统运动项目的喜欢程度与男生比较远远低于男生。

3.1.2大庆市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师资状况

调查表明,在学生心目中,体育教师武术技能掌握优秀仅占15%,有11.6%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武术技能掌握较差,从上面数字可以看出,中学体育教师所具有的武术技能水平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于当代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学生的崇拜程度和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师自身武术修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1.3中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与态度

从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对学校武术教学的理解方式不同,导致最终意见不同。即使中学生对武术这传统项目在学校开展与否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武术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对身体的肌肉、骨骼、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等都有明显的增益作用。

3.1.4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3.1.4.1武术教学开展不全面

调查的六所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较好,基础条件都比较优越。但是,学生对学校举办过武术比赛的印象不深。因此,表明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举办规模小,开设学时少。

3.1.4.2武术普及程度不高及设备缺乏

在办学方面,倾向智力开发,轻视体育,将有限的人力和财力放在文化课教育上,致使体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奇缺(特别是武术器材),导致武术教学的开展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显得暗淡无光。

3.1.4.3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大庆市学校体育是以班级为主的教学形式进行。在一个班中,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单一的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不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2中学武术教学的发展对策

3.2.1加强管理,完善现有武术教学

要提高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地位和作用,首先,校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使其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得充分开展。其次,把握机会,利用一切机遇,发展武术教学。

3.2.2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首先,热爱本职工作,要努力钻研业务,掌握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学校体育任务。二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信念,激发武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一名突出专项特长的武术教师。武术教师自身也应注意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可行的研究方法,科研选题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止选题时贪大求全,力不能及,从而中途而废。

3.2.3加强武术教学的物质保障

学校在教学场地,教师武术技能的培训、武术服装和器械等方面的投入应考虑到长期效益,要为武术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4.结论

4.1调查表明学生渴望学习武术知识,掌握武术技能。

4.2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所占学时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武术教师在体育教师中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少,武术开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较差。

4.3目前武术在中学不断的得到发展,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研究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扬.试论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68-69.

[2]申怀松.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5-126.

[3]刘远航,任作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89-91.

篇10: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课程

论文摘要: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本文从健美操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谈起,分析了健美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健美操概述

健美操英文原名“aerobics”意为“有氧运动”、“健身健美操”,是指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健美操运动源于20世纪初70年代末,最早雏形是美国太空署为太空人所设计的体能训练内容。之后医学博士库柏尔设计了一些动作并且配备音乐就形成了一项运动。

二、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是健美操运动发展的起步阶段。最先开展的是北京体育学院(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率先成立了健美操研究组,创编了“青年韵律操”。接着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健美操教研室,开设了健美操课程。并且由北京体育学院编排的“青年韵律操”迅速传遍全国各大高校。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健美操是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于一体的新型体育项目,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从九十年代中期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健美操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推动健美操运动在全国的普及,适应健美操市场发展的需求,为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健身方法,充分发挥健美操在全民运动中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于颁布了《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此各高校按照此《标准》设计的一至六级规定套路动作组合为基础,进行教学部署。此次编排的动作突破了原有的形体操、艺术体操和竞技体操的特点,使其具有健美操自身的健、力、美特点。学校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此次锻炼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家体育总局已经颁布了三套大众锻炼标准,可以看出国家对健美操运到那个发展的重视程度。

现代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健美操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内容。健美操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是课程的主体,是实现健美操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健美操教学活动的依据。其内容包括健美操的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每一年级都有各自的健美操教学大纲和健美操教材。

三、教学内容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对于美的理解已经不同与以前。社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教育发展的速度,校园内学习的课程也教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已经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都经历着世界快速发展和变化,所以他们更加喜欢新、奇、怪、异的事物。对事物认知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新时期高校健美操实践课程内容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一)人群观念的变化

在社会群体中健美操是一项很有特色的运动,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在高校里却面临着学习人数逐渐减少的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高校的教学对象和社会所面对的人群毕竟不同,高校面临的是20岁左右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更加偏爱新的运动和舞蹈,例如这几年流行的韩国热舞、欧洲街头舞还有一些器械舞等等,这些都给健美操在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社会环境

21世纪是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大融合的世纪,文化元素是多种多样,每个人都面临着于“异文化”相接触、相理解、相学习的客观要求。所以学生们对健美操的期望是很高,他们希望看见全新的、奇异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

大部分学校的健美操课程内容主要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标准》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编和改进。目前一共颁布了三部,时间间隔为六年。虽然有所创新的,但是更新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变化的幅度、新颖程度也不是很大。有的教师认为将大众健美操作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和单调,不够吸引学生的继续学习。如果选用竞技健美操比较新颖,动作漂亮,但由于动作难度大且复杂,不适合作为高校的教学内容。并且这些年体育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但旧观念意识依然存在。以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具体健美操教学内容还未出现。

(四)教学目标

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理解力强,愿意接受新知识,同时他们处于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其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同于中小学。现行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无论是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当前效应上,还是在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思想的长远效应上都与体育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教师为了既定的教学内容,而使程度、兴趣不一的学生普遍感到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五)练习形式

课堂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课堂的安排顺序还是从基本部分热身操开始――教学内容――结束部分。一位老师要面对30多名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照顾不周、考察不到的地方。再加上课程内容有时候比较单调、呆板,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从学生来看,他们更喜欢能和老师、同学之间有互动、有交流,甚至希望能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将会维系课程的顺利发展。

虽然我国的一些具有良好健美操基础的大中城市也引进了一些新的健美操练习形式,如踏板操、搏击健美操等,在内容的选择上和练习方法上也在逐渐向国际上靠拢,但是学校的课程改变还是追赶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并且一些先进的设备引进校园的可行性较小,因而严重阻碍了高校健美操的发展。

(六)教学设施

高校健美操的场地环境大部分还是可以的,一般在室内有水泥地、塑胶场地、还有极少的地板场地,但是也有些高校场地环境比较恶劣,例如室外水泥地,有的甚至是土地,这就影响了健美操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场地音响设备很少有配备多媒体的,大部分用的还是录音机。

四、解决挑战的对策

(一)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学校素质教育广泛开展,都是在改革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健美操运动在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育的改革。有的老师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不愿意做更多的尝试,一直保持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所以使健美操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样子没有任何变化。

(二)领导的关注度

领导关注度是各项运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带动健美操运动在各高校的蓬勃发展,才能成为人们终身体育的一个主要项目。

(三)硬件条件要搞上去

健美操运动发展的好坏,与健美操硬件条件的优劣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健美操场地、器材、指导设施等条件是发展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必要条件。如果设施条件好,那么老师和学生每一次上课的心情也不一样,珍惜程度也大不同。假设在一个环境恶劣的场地上健美操课程,你说谁还会有心情跳出优美的舞姿呢

(四)课程的特色内容

健美操运动与其它项目相比,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健美操练习的身体姿态要求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良好姿态的要求基本一致,通过长期的健美操练习能改善不良的身体姿态,形成优美的体姿。所以在内容设置上要更多的与学生的切身体验入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点越多就会使学生越认可健美操课程。因此能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健美操及项目活动中来。

五、结论

根据以上论述,第一建构新型的健美操课程实践内容,这个内容体系要丰富,包括的方面多,涵盖面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主动尝试的热情,有利于终身教育意识的形成。第二要精选健美操实践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健美操知识。

参考文献:

[1]宋积萍.青海省高校健美操开展情况的现状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65-67.

[2]陈立波.普通高校女生健美操发展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3).

[3]郭成吉.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体育学刊,,(3).

[4]邓碧娟.我省部分高校女生健美操开展现状调查[j].福建高校体育,,(4):65-66.

[5]陈丽珊.关于拓展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3):112-114.

篇11: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预防策略分析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因为各种不合理且不合法的理由,对毕业生进行区别性、排斥性的对待,导致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并因此造成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并获取报酬,依法律的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针对预防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实用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是一些方案还是存在着问题。本文是在一些学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预防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策略进行梳理归纳,并作简要的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的主要预防策略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预防策略研究的学者还并不是很多,就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主要包括从国家、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进行的研究。

1.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的主要预防策略

(1)国家层面。国家立法机关通过颁布了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为大学生就业权益维护和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机关主要是通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比如免费师范生政策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等政策。

(2)高校层面。随着就业问题的形势严峻,高校也逐渐的意识到了促进学生就业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因此很多的高校也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

(3)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层面。高校毕业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也开始学习就业指导课程,一是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每个毕业生在就业之前都应该熟悉掌握各种与自己就业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就业过程中的合同意识、平等意识、证据意识、维权意识、法制意识,以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二是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实现充分就业。了解国家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的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实现充分就业。三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树立创业意识,敢于去开创事业。四是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高校毕业生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情况,清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在学习中根据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有针对性的为自己做出职业生涯规划,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2.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预防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于毕业生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不够充分。指导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且人员缺乏。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指导教师应具备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多是原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学生工作,没有就业相关专业背景的支撑。就业指导人员的非职业化,导致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生自身法律和权利意识淡薄,很难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带来的就业工作的新要求。[4]就业指导内容片面。就业指导内容是以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指导与服务,但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巧指导的讲授,对其他内容涉及很少,特别是缺乏有关就业法律和政策的内容。不能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

(2)毕业生自身的权利意识不强。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是系统的专业知识,所以对于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比较少。这样就造成了毕业生面对自己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了解很少,对于一些法律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知识可能知道的就会更少了。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普遍,一些毕业生找到工作后认为得来之不易,对于单位上侵害其正当权益的事情宁愿选择沉默,也不会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的问题。 \"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预防策略的原因分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预防问题的外部原因

(1)国家法律的出台艰难,政府监管难度大。一部法律的出台需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冗长的过程,从法律的起草、征求意见、出台到颁布这一系列的程序。在现今社会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出台一部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的法律可操作性不强。

(2)高校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一个过程。高校一直以来延续了传授专业知识的传统,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进行,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经济结构脱轨的现象更加严重。高校现在虽然提出设置就业指导课,但是这些课程的比重还是过小,并且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不一定是通过上几节课就能够立刻培养起来的,这些就导致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过程漫长。

2.毕业生自身的内在的原因

(1)毕业生对就业侵权策略的认知不够。高校毕业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对于社会了解比较少,所以对于将来的就业状况考虑的比较少。因为还没有投入到求职的'大军中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没有意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高校毕业生的权利意识不强。

(2)毕业生对于就业侵权调节能力有限。高校毕业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但是不一定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高校毕业生权利被侵害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作为谋求职位的群体来说,本身就是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权利受侵害的时候很难获得良好的法律保护。另外,在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加的基础上,找工作难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校毕业生会感觉得到一份工作很不容易,所以有些时候即使是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但是为了避免再一次的找工作之苦,或者对于找不到像现在这么好的工作的担忧,也可能会选择忍气吞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预防策略改进建议

1.推动立法活动的开展,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

立法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学者们可以通过倡导让立法机关意识到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问题立法的重要性。只有就业的权利有了法律保障才能够让高校毕业生在遇到就业侵权时有法可依,能够通过合法的程序和途径为自己受到侵害的权利讨个公道。

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比如规范用人单位的就业合同或者相关的就业协议,监督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和录用工作。此外,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高校课程设置的监管力度,增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比重,这样才能双管齐下,让毕业生无论是在学校里面还是走向了社会都能够对于就业市场中的侵权行为清晰地发现,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高校加大对于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

高校应该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这样能够让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能有很强的法律意识,能知道采取怎样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开设就业课程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加强宣传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把就业指导的意义真正的领会到,并且能够真正的从就业指导课程中学有所获;还可以摆脱就业课程的局限,开展一系列的拓展活动,尤其是加强社会实践的比重,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

3.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多关注就业警觉意识

就业侵权的现象为高校在校生敲响了警钟,高校毕业生一定要认真的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并且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更多的了解社会。熟悉《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熟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后自己应该采取的申诉或者上诉的种种程序,为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