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gkg1166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gkg1166”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探索论文(共18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在环境科学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目前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形式、实验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围绕优化整合现有实验资源,建立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验课程教学训练体系提出若干建议,以资借鉴。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环境类专业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我国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环境类专业,培养了大量环境类人才。高等教育阶段本科实验课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为其日后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础。因此,本科实验教学能否取得应有效果,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如何建立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训练体系,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难题。

1.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构,更能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1]。因此,实验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导致师生降低对实验教学知识的主动接受程度和认知能力。二是教学模式陈旧。当前实验教学所需实验仪器由实验老师调试,所需试剂也是老师配置好后提供给学生使用,讲授课程时,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演示,学生做实验时只是“照葫芦画瓢”。很少思考这个实验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做,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法,等等。三是实验室功能单一,造成资源闲置。实验室只进行实验教学,一些大型精密仪器由于价格昂贵,套件数较少,维护费用高,学生在上实验课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操作,导致仪器使用率低,国有资产出现大量闲置和浪费。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2.1整合实验内容,单独设置课程。

为解决实验课程体系松散、实验内容重复、实验数量开出率较低等诸多问题,要求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删去无法完成的实验题目,合并重复的实验题目,按照现代教育规律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另外把实验课教学提高到与理论课同样的高度,单独设课,单独考核。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将实验教学大纲中的实验课按其内容性质和规律整合归类,推陈出新,有机整合实验题目,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2.2考核形式与组织

实验课程考核是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实验考核是测量和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不仅可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和处理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实验考核是检查实验教学效果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实验考核可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的一贯看法,发现和改进教学薄弱环节,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2]。

目前实验课程的考核主要有笔试、口试、操作等形式,操作考核又分指定和抽签确定实验试题两种方法。这些考核形式各有优劣,应因地制宜,灵活应用,一般由平时考察与期末考核组成。期末考核参照职业能力测试形式,即建立有一定题量的试题库,考核时随机抽取考题形成试题单,一份试题单上包括笔试、口试、操作等内容。考生按试题单上的试题要求进行解答、口述或操作,由监考员参考评分标准给出成绩。一般每位考生考试时间为15~20分钟,可分考场进行,每位考官同时考核2~3名考生。

2.3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

实验课程教学一般由实验技术人员备好药品和仪器,理论课教师指导具体实验内容,学生按照既定题目完成实验过程即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由老师配好试剂,学生按照步骤机械做实验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实验准备阶段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从头到尾了解玻璃器皿的洗涤、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仪器的维护和校订,以及实验结束后废物的处理和实验室的整理等环节的工作,让其参与到实验课全过程中,接受系统的锻炼,有利于学生从事自主设计型实验及参与科研。

2.4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资源利用最优化的最佳形式。把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不但能增加学生接受实验训练的机会,而且能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科研活动提供训练平台。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占用课时多,难度较低和需要反复训练的实验整理集中,作为实验室开放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将学生科研项目,教师科研课题,以及毕业论文实验等纳入实验室开放内容中,由指导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训练学生运用掌握的实验技能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3]。

3.结语

随着时代进步,实验课程教学在授课形式、内容、考核方法、教学效果及与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等环节出现一些问题。优化整合实验室现有各种资源,打造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科研平台,是解决上述实验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环境类实验课程考核改革是大势所趋,操作考核方式灵活有效,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虽然实践过程中易出现抽取考核试题难度不相当、考官评分主观性不一致等问题,但这种实验考核方式仍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并逐步积累经验,日臻完善。

篇2:环境科学专业立体化实习教学探索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立体化实习教学探索论文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而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促进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向生产实际转化、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帮助本专业青年教师利用实习指导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的重要契机。提高实习效果与质量,实习教材的编写至关重要。传统文字型、多媒体课件型实习教材(如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重点在于系统化阐述工艺设备原理以及技术方法,但难于表达生产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艺流程的动态变化效果,在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向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状态转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的立体化和多样化。本文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本专业的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实习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提出了实施立体化实习教学的方案。

一、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环保事业单位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压缩培训经费投入等原因,日渐减少接纳高校学生上岗实习的机会,加之高校实习经费紧张,对安排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外出实习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联系实习单位困难。为了配合专业课程和培养计划的要求,联系实习基地时往往需要选择环境工程类(如水、气、固废处理厂)、环境监察管理类(如环境监测站)、生态园区(如湿地保护区)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大批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上岗实习,不仅会对企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即便是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往往也视学生的实习为“额外负担”,不愿接受学生或勉强接受学生的实习。

(2)实习效果不理想。目前通常采用的现场实习基本流程是由企事业单位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集中安全教育和工艺流程讲解,然后再由企业的相关人员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由于环保类生产企业普遍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了解生产过程的细节,又缺乏动手实践机会,实习结束后学生对许多问题还是似懂非懂,达不到现场实习的基本要求。

(3)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由于更新教学师资的需要,专业教研室每年都有新进的青年教师参与到实习指导工作中来。但他们大部分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往往无法及时准确地解决实习中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因而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也影响了实习的效果。针对目前专业实习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我们采用了以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施行仿真与现场实习相结合,以仿真实习为主导、现场参观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结合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我们借助“西部特色环境类专业结构调整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一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的契机,依托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重点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本科生科研训练(SSRT)等实践环节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提出建设一套有序衔接的立体化实习教材及围绕核心教材内容建立生动丰富的立体化教学形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二、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

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在教材的内容上,横向来说要体现本课程中相关的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纵向来说要体现本课程中的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及未来学科或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以形成教学能力为目标,实现媒体呈现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的一体化、教学应用的多元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的设计,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的整体教学设计,从而形成媒体间的互动互补。环境科学专业立体化实习教材的教学结构的拟定,需要针对环境类本科教育的通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立足于我校的环境类学科群优势,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指导下进行总体设计。设计应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发展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分析专业课程知识的整体系统与实习环节内在的逻辑联系,坚持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的追求目标。立体化实习教材的主体内容是实习教学包,包括四个部分:核心教材:核心教材是开展实习活动的基础与支柱,也是符合实习基本要求和实习大纲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的载体,重点强调其科学性、适用性。首先选定具有成熟工艺和完备设施的实习基地,然后组织相关教师整合原有实习讲义内容,在此基础上统一编写立体化实习指导书作为核心教材。该教材应当贯穿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特别强调工艺流程、设备形式及性能参数、规划与管理模型边界条件等技术性内容的现实性和先进性。通过辅导学生研读核心教材以掌握各阶段实习的任务和要求。多媒体课件包:是以辅助学生学习核心教材为目的的电子教材总称,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独立设计和开发,包括重点技术剖析、实习过程实况记录、教师采用多媒体工具设计的实习教学素材等等,能够体现实习内容的精华,强化学生对实习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认知,并具有一定程度的互动性,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仿真练习包:将环境工程处理工艺及设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规范方法和模拟手段、生态学野外调查等主要实习内容分类开发为仿真实习系统,在校内仿真实验室对实习基地的真实运行过程进行模拟设计或操作,并通过系统中设置的考核单元自动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这种仿真实习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到现场实习看不全、摸不到的问题,可以提高现场实习效率和质量,是现场实习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校内仿真实习系统的建立还可适当缩短现场实习时间,从而节约实习经费开支。网络课程:运用互联网远程教学技术,根据实习教学要求将核心教材、多媒体课件包、仿真教学客户端以及试题库、案例库、辅助电子图书等教学资源融合在一组网络应用模块中,可供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灵活使用,并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师生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创新思考能力。网络课程是立体化实习教学包的集中体现形式,可以成为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具多样性的实习教学助力器。

三、优化立体化实习教学方法

立体化实习教学包应用于实际教学应采取分段式教学模式,即将整个实习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和课程设计阶段,要求在第5-6学期完成。在核心教材框架内,结合环境科学专业三个重点专业方向的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主要锻炼学生独立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实验或设计实践的能力。远程网络视频教学阶段,要求在第6-7学期完成。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多媒体课件互动式学习,或通过仿真教学包进行沉浸式自主学习,主要锻炼学生对具体实习任务的全局掌控能力。现场实习阶段,安排在第7-8学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完成。主要通过教师现场指导下的实际观摩和操作,使学生对本专业重要的应用技术和发展前景建立起感性认识,进而借助实习报告撰写和答辩考核等方式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逐步融合的目标。同时,需要在每个阶段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收集来自不同层面(包括学生、指导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等)的反馈意见,并在充分总结归纳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对教学包的内容进行补充修订,力求使立体化实习教学内容能够科学系统地反映环境科学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随着全国高校“立体化教材”建设的逐级展开,对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加强多媒体和仿真教学包的开发和改造能力,提高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同时积极采用协作式学习、沉浸式学习等先进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我校环境类通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也可为环境类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篇3: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我校优化整合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将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一《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实验课调整到化学学院,《生物学概论》等实验课调整到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实验中心保留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系列和主干实验课10门。经过三年实践,将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化学类、生物类,物理类和工程制图类等胺照其所属学科分配给相关院系开设,不但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专业化水平,还实现了优化整合实验室资源,使环境科学实验中心能够集中精力建设专业实验室。

1.1环境科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依附相关理论课程而设,依据《东北师范大学实验课程本科教学大纲》共开设了10门实验课。详情见表1

由表1可知,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时数达到198课时,实验数目为52个,在数量上完全能够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实验课程内容也能基本保证学生们的专业需要。

而考察实际实验教学,则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目前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无法达到预期教学要求和效果。

受到实验条件(仪器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实验教学大纲》中各科实验能够开出规定数量的60%~70%就已很难。一般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只能演示使用,而不能提供具体参与操作的机会。受到实验课时数及仪器数量等因素的限制,稍有些难度的实验题目均采取学生4~6人组的分组实验,无法保证学生获得充分实验机会。不同实验课程内容上经常出现重复冲突现象,比如《环境监测》实验中有水化学指标的测定,而《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多处存在重复内容,内容的重复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所以,看似质优量足的实验教学大纲,在目前实验条件和管理水平下,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1.2实验课程设置与成绩考核

环境科学实验课使用的教材一般取自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标准方法,正规出版社的实验教材以及科技文献中出现的成熟的实验方法等。根据实验教学实际经验,目前采取节选相关书籍或者教材中部分实验项目,辑成自编教材,作为环境科学实验指导教材的办法。受限于实验室条件,很难选择一本完全适合我系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材,若能针对本专业特点出版系列实验教材,其针对性和效果将会更佳。

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一般由实验技术人员备好药品和仪器,理论课教师指导具体实验内容,学生按照既定的题目完成实验过程即可。学生一般无法参与到实验前期化学药品的配置、仪器的调试,以及原材料的预处理过程中,这不利于学生从事自主设计型实验以及参与科研。应该注重学生基本实验能力训练,让其参与到实验课的全过程中,接受系统的锻炼。

实验课程的考核是由学生完成实验内容,获得数据并处理后,进行分析与评价,最终撰写实验报告,论述实验全程及给出实验结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课堂表现和多次实验报告质量给出其实验成绩。实验成绩一般折算为百分制的20%与学生理论课浙算80%)成绩合计成为该科总成绩。指导教师仅凭实验课堂上有限的印象和书面报告确定实验成绩,不能衡量学生们的真实实验技能水平。

1.3实验室管理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使用环境科学实验中心的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两个仪器分析室,及若干实验准备室。本科所有实验以课程为单元分属各实验室,相应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管理维护实验室及准备实验。

具体实验课涉及到的原材料、药品、玻璃器皿、小型仪器、耗材等所需物品由指导教师开学时报给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核对后确定需领取物品,到库房领取。某些仪器如低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按实验室等量配置,不足时需要去别的实验室借用。

由于各实验室每个学期承担一至两门实验课程,其余时间实闲置,浪费了实验室资源,同时学生们在有限的课时内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训练机会。

1.4实验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实验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无法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实验室管理没有高效率的运转起来,更谈不上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2.1整合实验内容,实验课独立设课

解决实验课程体系松散、实验内容重复、实验数量开出率较低等诸多问题,要求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删去无法完成的实验题目,合并重复的实验题目,按照现代教育规律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另外把实验课教学提高到与理论课同样的高度,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将实验教学大纲中原有的10门实验课,按其内容性质和规律整合归类,形成四门实验课,其优劣可以通过实践过程来检验,以资调整。设置的四门骨干实验课,参见表2其具体教学内容以《实验教学大纲》中10门实验课为参考,推陈出新,将实验题目有机的整合,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设置学分,确定课时数量。

增设〈〈环境科学实验基础》性质的实验导论课,主要讲授本专业实验基础内容,如监测类实验中的布点米样和样品保存技术,有毒有害样品分析时的防护技术等,将学生们导入后续实验课程中。还增设了《环境科学高级实验》性质的实验课,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整后的实验课程,形成以〈〈环境科学实验基础》、四门骨干课程、《环境科学高级实验》系列课组成的核心实验教学体系。

2.2实验授课与考核方式的变化

实验课独立设课后,若能够聘用专职的实验教师讲授实验课程将更为有效。因为目前指导实验课的一般为理论课教师或者年轻教师,他们承担数门理论课程和繁重的科研任务,势必影响实验课教学效果。专职的实验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教好实验课,效果不言而喻。

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但考核学生们平时勤席率。课堂表现、操作规范、实验报告质量等关键环节,还在期末设置专门的书面考试或面试来考察其实验基本技能和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

2.3改进实验室管理方式

实验室的管理应与实验课教学相适应。对实验室内仪器等资源进行再配置,将数量相对较少小型仪器(如分析天平,低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等分类集中放置,保证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不必再施行分组实验的做法,其它仪器设备管理亦可酌情参照。

另外,将学生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就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从头到尾了解玻璃器皿的洗涤、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仪器的维护和校订,以及实验结束后废物的处理和实验室的整理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学生们珍惜实验药品,爱护实验仪器的良好作风,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们日后独立设计和实现实验练好基本功。

2.4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资源利用最优化的最佳形式。把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不但能够增加学生们接受实验训练的机会,同时为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训练平台。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占用课时多,难度较低和需要反复训练的实验整理集中,作为实验室开放内容并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将学生科研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难度低些的)以及其毕业论文实验等纳入实验室开放内容中,由指导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训练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实验技能,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实验课程教学在授课形式、内容、考核方法、教学效果及与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等环节出现诸多问题。优化整合实验室现有各种资源,打造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科研平台,是解决上述实验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篇4: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环境科学是一门集地理、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环境科学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为培养专业的环境类人才,使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现在运行的实验教学相对薄弱,严重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验技能摆在了高校教师的面前。本文就吉首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实验课程群建设等举措,以期改善目前实验教学现状,为培养创新性实验人才提供参考。

一、目前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欠合理

根据《吉首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规定,目前开设了9门实验课程,共234学时、65个实验项目。根据现行的培养方案,从数量上,实验总门数偏少,远低于学院其他专业开设实验门数(生物科学专业的14门、生物工程专业13门实验课),且平均每门实验课程仅26学时、每门课每周仅2~3学时,实验课程成为理论课堂教学的附属课,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在结构上,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为公共基础实验,很明显,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只有化学类实验,缺乏了生物类实验和物理类实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旨在夯实实验基本技能,工程制图和仪器分析实验的开设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工具和实验技能,但明显存在基础太弱、口径太窄的缺陷。专业实验课程开设门数虽多,但方向过于集中,侧重于污染物的监测和迁移转化,对污染物的治理、污染评价等专业性高、实用性强的实验课程尚未开设,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工程实验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等。故实验课程在结构上存在基础实验课程单一,专业实验课程口径不宽,结构欠合理。科学的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故修改实验课程设置,整合实验教学模块刻不容缓。

(二)实验内容欠科学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学时、项目较少,实验内容松散、覆盖不够全面,由于院情、师资等原因,从环境科学作为一级学科的角度思考实验课程的力度不够,造成专业实验课程虽多、但方向单一,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实际教学中,不成模块的实验课程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比如《环境监测》实验中有水化学指标的测定,与《环境化学》实验中多处存在重复内容,内容的重复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再次,实验课程的开设受实验条件(如仪器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各科实验能够开出的项目比计划的更低,且能开出的项目受仪器和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形成大组循环观摩式教学,无法很好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调动其积极性。就已开设的实验内容来看,各项目较为经典,但偏离实际应用,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对实验课兴趣不浓。就实验项目来说,验证性实验项目比例偏高,综合和设计性实验比例不足,严重制约创新性人才培养。

(三)实验设备落后、实验教学硬件良莠不齐

近几年来,因平台建设,学院添置了一些大型的精密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发射光谱仪、差热分析仪和TOC测定仪等,完全能够满足本科实验教学。但是,由于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实验室配备台套数少,实际教学中,学生观摩多,而动手少,虽然环境分析技术飞速发展,但实验中接触到的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分析方法。同时,一些常用小型仪器老化严重,且分散在各研究室,资源虽丰富,但配置不合理。另外,常用仪器损坏严重,实验老师只负责实验的教,而无法负责仪器的维修,造成硬件设施虽多,但却无法满足实验教学,如何合理整合资源亟待解决。

(四)实验管理较传统

在实验教学管理上,实验课程仍根据相应理论课程设定,教学方式上还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即教给学生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学生按指导书和老师的讲授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对各知识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般性的.了解无法固化所学内容,更谈不上应用。同时,在有限的实验学时(一个实验一般为2~3学时)内为了完成实验教学,老师往往将实验药品和器材全部准备好,样品也提前制备,其结果是,学生掌握知识片面、不系统,下次单独操作时无从下手,遇到问题不懂分析和解决,更不能独立设计实验。

二、对环境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构想

(一)整合实验内容,精简实验项目

根据现行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该专业设有9门实验课程,对现行实验项目整合归类,可形成3类实验课程群,即专业基础实验、专业主干实验和专业提升实验。实验项目的设置不再依附于实验课程,如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中都牵涉到的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类实验,环境化学实验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都开设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微生物降解类实验则可归入同一课程群中,单纯的污染物分析测试或监测项目则可纳入专业基础课程群中。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应打破以实验课程为基础的旧实验体系,建立以实验项目为基础的新实验体系。以实验方法和技术要素为主线,以实验内容为准绳,科学系统地重组实验项目,构建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

(二)实验独立设课,构建多层次的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既是联系理论教学的桥梁,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理论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避免重理论轻实验、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再现等状况,增强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应将实验课程整合后独立于理论课程开课,增加实验项目,强化专业课间的联系,延长教学学时,独立考核,从根本上重视实验教学。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实验课程少,方向单一。开展课程群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并增加新内容、开设新项目,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群建设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实验技能,更要培养其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改进实验室管理,构建平台加模块的教学体系

实验室建设是保证完成实验教学项目、顺利执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要保证[3],故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应与实验课程相适应。新的实验课程群确定后,相应教学实验室应本着资源共享、优化配置、集约化管理的原则进行重新整合,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益最大化。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可依托的平台有生态研究所、环境毒理与环境恢复研究所、生态旅游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锰锌矿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各研究所、实验室分散拥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原子发射光谱仪、差热分析仪、TOC测定仪等进口和国产高档精密仪器,硬件设施完全能够满足目前的实验教学。为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应建立高效的仪器开放管理制度,实现仪器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协助实验教学,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同时小型仪器,如分析天平、低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恒温振荡器等应分类集中放置,以方便教学使用为原则,谁用谁负责为尺度进行松散管理。为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

(四)课题加课堂,课内课外两手抓

针对目前实验项目验证性实验居多,综合、设计性实验较少的现状,新的实验课程群建设应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具体的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凝练或提取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设计成可操作的、紧扣专业的一类创新性项目,开放科研实验室。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把握专业的研究方向,并尽可能利用新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实验问题,从而实现在前沿知识的引领下、创新性项目依托下,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自主执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开拓学生视野,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大。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吉首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在课程结构、知识内涵和设课形式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实验项目、整合现有仪器设备、建立良好的实验管理制度、实现课程群立体化的实验教学是解决上述实验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卢楠,刘宪华,鲁逸人,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环境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108(2).

[2]王书敏,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1(4).

[3]徐强,孟江平,宋仲容,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

篇5: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环境科学现有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重点构建立体化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体系,开创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实现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和教学效益的极大提升。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学习方法、学业与职业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认知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和专业成长成才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近些年来,学校在全校层面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展了一系列且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但是,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知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初步探索该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1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环境科学专业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等教学方向。多年来,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一直沿袭聘请各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做报告和专业实验室参观的模式。从现有课程教学现状看,存在以下的问题与困境。

1.1教学模式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实效性和吸引力

环境科学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缺少对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尊重,存在与新生认知能力脱节的问题。由于新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相对较少,进入高等学校后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地认识。但是,单纯的学术带头人作报告的授课形式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没有起到专业教育的效果。而且讲座形式单一,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1.2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专业认知教育的基本目标一方面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学习。为此,系统地专业认知教育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是,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内容单一,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

1.3导向不明确,应以就业为导向

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是以专业介绍为导向的,缺乏实践与深入了解。随着现在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科学的专业认知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引导新生关注就业并做好准备。因此,如何使今天的新生在将来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是专业认知教育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专业认知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实施面向就业的教育,让新生具有一定的就业紧迫感,进行职业的规划。

2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的潜在危害

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导致了很多潜在的危害。具体总结如下:

2.1新生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淡薄

尽管经历了专业认知教育,但是对于专业依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绪。在对大一、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环境科学学生调查中发现:不仅在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专业认知模糊和专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高年级的学生依然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模糊不清的专业理解以及对未来从事工作缺少明确的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2.2受到错误信息的指引,导致对专业的错误理解

当获取正确的专业认知途径受到阻碍时,一些明显有商业倾向的信息也会影响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和了解,从而导致盲目的选择和抵触。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心理。此外,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大多是从学长的咨询中开始的。而上一级学长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专业认知规律,错误的信息势必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定。

2.3盲目的转专业趋势

近几年,转专业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转换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很多人转专业存在着盲目性。这些非理性源于没有准确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未来就业去向。正是无法全面分析、评价各方面因素,面对转专业这一发展机会,专业意识淡薄的新生难以做到非常理性地抉择。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中不容忽视。

3改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现状的措施

针对环境科学认知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措施,构建形式灵活和富有成效地专业认知课程体系:

3.1以完善的课程体系牢固新生的专业观

在专业认知过程中,增加导论性课程内容,聘请本领域学术带头人以及著名学者针对大一新生的认知特点做前瞻性讲座;实现和优秀毕业生零距离接触,以毕业生的切身经历引导大一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实验室内开展高年级优秀学生、研究生和大一新生的互动接触,从而实现个性引导。形式多样专业认知形式,体现出课程的互动性,使专业认知教育更有效。

3.2以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为了避免专家讲座过于单调和专业化而导致的讲座信息和学生理解之间出现真空地带。在收集丰富的专业素材,并整合优秀课程资源后,依据新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建设影音文件。影音文件是基于新生认知规律的再整理,并且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呈现方式更具吸引力等特点,学生能更轻松地接受,并加以深刻理解。

3.3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合理规划职业,避免专业人才的隐形流失

引导新生树立正确专业价值观,可以帮助新生了解专业,规划未来在校的学习内容,从而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建立有效的专业认知教育对于防止盲目的转专业现象,避免专业人才的隐形流失具有一定的意义。

篇6: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该文结合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兴趣、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立定点实习基地等方面,对民办高职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 民办 实践教学 探索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都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大批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针对民办学生的特色,以强化能力为主,开展具有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适应海峡西岸在人才需求上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

一、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教学场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往往忽视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加以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同一起点,按照同样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教学。[2]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一般让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实践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起加强理论学习的作用。通常课本中已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民办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

我院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实际、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强化。例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由专业教师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专业介绍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专业的作用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有了这次学前教育,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学生首先建立了绿心环保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创办了“绿心会刊”,该会刊的全部内容从设计到定稿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不断学习和宣传过程中让本学院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我国政府基本上没有向任何形式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性资助,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运行和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这就使环境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3]

1.建立环境专业实验室

我院自建校以来以文科教育为主,理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等情况。自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能力,并尽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随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领导认识到要提升学院的综合水平,以实验为支撑的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学院又成功申请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促进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院环境实验室建有多媒体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设备、监测分析仪器、专业实践所需精密仪器等。

2.建立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是环境科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验教学质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方法操作手册、实验员培训、仪器、试剂、试样、样品、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等。因为资源有限,现有实验药品和仪器不一定能进行所有的实验教学要求。因此,每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实验项目,然后根据拟定的实验项目购买所需实验耗材。系主任作为教学正常运行的负责人,每学期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汇报给系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必须针对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各类耗材、检测方法和校准方法的确认、采样、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环境及安全等建立完善的文档。

三、构建新的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阶段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课是由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构成,导致一些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科技日新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帮助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  1.开设自主性和研究型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预期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4]机械地按照老师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改进。因此在民办高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中,应增加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分析化学提纯实验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提纯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实验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是整个环境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基本是按照国标的要求设定的常规检测。虽然准确度高,但也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监测项目有限等缺点。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研究型实验课程,由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新型的检测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真正实用,但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学校条件,设置实地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实地监测实验。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通过亲自对身边一些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学生会留下有关环境问题的直观印象,同时,多次动手实地操作监测仪器,熟悉仪器使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除了现场监测外,我校学生还利用自创的环保协会组织全校学生一起感受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邀请专业教师做节能减排的讲座、观看例如《后天》等关于环境问题的影片。

此外,《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和《环境化学》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和海峡西岸环东海域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学生兴趣浓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定点实习基地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毕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刚刚起步,但校领导一直在积极寻找实训基地,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环评公司、环保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力求妥善安排学生挂靠实习的单位。

我校学生80%毕业后将留在厦门工作,其中一部分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中成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员、管理者或执行者。因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要求更高,要高度开放,体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宋爱平.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9):19~20

2刘自团、杨旭辉.浅析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1):19~21

3刘海林、陈新民.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4(5):132~132

4王建兵、何绪文、王春荣.环境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95~97

篇7: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论文

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应用型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来说十分重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仍存在不足,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师应不断创新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系统化实践性教学体系。通过分析当前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探索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5-0134-02

一、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不系统

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因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经费不足、建校时间短、专业培养计划制订不合理、实验设备落后、教学硬件设备不足等原因导致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欠合理、实验内容不科学。比如,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只有化学类实验,缺乏了生物类实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过于重视机房模拟软件课程,大型实验仪器操作使用未开设等。

(二)文、理、工各学科联系程度不足

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及合作精神薄弱等问题,通过对各学科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安排中的学科融合性还是相对较低。当下,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其影响因素也逐渐复杂化,其中涉及经济、社会以及工业等众多因素,环境类专业也已成为一门文、理、工综合学科,因此,要想实现对污染问题的全面解决,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更应该熟悉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这都会成为影响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毕业生就业起到支撑作用。

(三)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社会环境以及生产模式等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导致相关的环境污染源、污染条件以及影响规模等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要求环境工程师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污染问题。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该情况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而通过专业技能的创新性应用有效解决不断更新的污染问题,并利用管理模式与技术体系的完善与改进,实现对污染问题的全面处理。在实践教学上还无法脱离传统模式的弊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且方法不科学,这使学生无法较好地应对社会环境日新月異的变化,从而对岗位的适应力大大降低。

(四)实践教学方式、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改革创新

在环境科学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但是,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方式还存在无法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例如,目前常见的环境科学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与实践实习的形式。但是,出于安全与理论教学课程合理安排的考虑,往往存在参观活动与实践实习时间较短且不够深入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往往没有办法对实际情况中的生产流程、各类生产设备与技术的具体使用以及生产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产生具体且深入的认识,而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也就成为形式化的教学活动。

二、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

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既相对分离,又相辅相成,因此,要想培育出高素质的社会型人才,就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较强可行性、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环境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从业于污水处理厂、绿色企业以及其他与环保相关的企事业等,若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就无法快速上任。如何提升该专业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是专业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完善集中性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学生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水平对其创新思维与工作能力的培养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实践课程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尤其对部分创新实验课,其乐于动手实践,因此,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设定,制订培养计划,形成完善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进一步保证实践型教学方案的良好实施。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实验操作、课程实习、毕业论文以及职业规划等。专业实践一般以实习为重点,主要分为军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众多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该专业并逐渐适应社会,从而为就业后快速适应岗位奠定基础。另外要重视基础实践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的课程实验,要系统化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实践理论与实验设计的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二)综合设计类实验比重增加,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

在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工作中,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改变原先的重复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方式,通过建立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在综合性实验中,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保证各组成员之间能实现高效的合作,教师在实验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在实验过程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其次,要做好实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在综合性实验中,教师要结合多门专业课程进行综合性课程的设计,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实验中应用不同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验证,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最后,教师在综合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中,要坚持实验内容不重复的原则,要避免重复性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体验不同的实验内容。例如,教师可将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专业课程的相关实验整合起来,设计综合实验。实验教学的计划课时加大,通过多个学期的连续实验尽可能地模拟实际环境。在具体的做法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原先的实验室配制废液测定改变为现场取样后进行测定,将实验室模拟实验转变为外部真实环境的质量调查实验等。

(三)促进层级深入、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

在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专业课程开设数量过多、针对性与实践性不强的情况。因此,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例如,将环境管理学与环境规划学内容整合为环境管理与规划,一方面能有效提高该课程的针对性,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保证实践教学中不同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合理的多学科融合减少课程教学科目的数量,从而起到减轻教学压力、节约教学时间的效果。此外,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中还需要注意对学科知识的层级深入。从专业导论开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启发,然后开始逐渐深入,从专业所需的相关工具学科到具体的、深入的专业知识教学,坚持从浅至深的原则,逐渐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完善专业选修课

对高校教学活动而言,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需要保证专业的教学活动能实现因材施教,保证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专业选修课体系,是实现因材施教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的选修课课程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根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开设更具备针对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不足从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环境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与相关要求,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推动二加二办学模式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对实踐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对实验室硬件条件要求高,但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自身实验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难以实现创新性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发挥自我特长,善于运用兄弟院校资源共享,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中,展开“二加二”模式合作办学。跟国外优秀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学生在本校学习两年,然后由国外高校派遣优秀的环境类专业教师,学习进修授课教学,并根据双方指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外语等方面的培养,当学生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后,可以办理出国留学相关手续,到国外优秀高校再深造两年环境类专业,学习国外优秀的理念,最后当学生都顺利完成整体教学计划后,合作双方学校可以向学生颁发相关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六)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到企业中进行工作。因此,在高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的安排应注重校企合作。首先,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安排要听取企业的建议,教学管理人员要与企业深入交流,了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根据需要安排课程教学。其次,建立起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不断锻炼自身实践能力,认识自身在理论与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校企合作中,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作为培养我国环境保护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我国未来环境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来说,必须加大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改革力度,创新实践性教学,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校企合作,创新“二加二”合作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伟琪,张珞平.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福建环境,(2).

[2]王书敏,曹优明,启红,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

篇8: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环境遭到了不合理的开发和破坏,人类面临着许多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地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许多国家的地质机构已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方面上来。我国人口多,经济仍相对落后,环境问题更加严峻。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各种地质资源造成的。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专业纷纷调整专业方向,不断加大环境地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将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跟环境地质工作相结合。以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环境地质学已发展成为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方向,《环境地质学》课程亦成为很多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贵州民族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自2003 年开始招生,是从早期的化学专业演变而来,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环境科学专业保持了原有化学背景的优势,在地质、地理、地球化学、生态等学科领域也相应得到了拓展,《环境地质学》课程也成为了学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笔者在教授《环境地质学》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提不起兴趣,来上课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主动的去学习本门课程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二是该专业学生缺少地质学基础背景知识,《环境地质学》的课时又相对偏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又保证《环境地质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笔者一直在思考。基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撰写此文,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促进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1 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地质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地系统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调控与改善环境质量及减少环境灾害损失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环境地质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综合性也比较强,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环境地质学等多个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也涉及到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环境地质学》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具有环境地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力而开设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3]。通过《环境地质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理解和掌握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原理、形成原因、分布规律、预防和治理措施,理解和掌握原生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了解本领域最新的发展动向,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觉、主动地把本课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起来。

2 教材的选择

目前《环境地质学》的教材有不少版本,各有特色,但也存在如下问题:教材版本多,内容宽泛。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研究岩石、水、土壤、生物和大气圈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的侧重于工程地质灾害;有的侧重于环境地学调查、环境制图技术与方法。不同的教材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课时的教学需求。教材内容偏重于地质学专业背景,与环境专业联系不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环境地质学》课程的内容则应侧重于人类对地质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如何预防、调控这些地质环境问题,而目前侧重于这方面内容的教材相对较少。理论多、实例少,对环境专业的学生不容易真正掌握,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因此,通过对教材的对比分析及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要求,笔者选用潘懋等编著的《环境地质学》教材,该教材内容共有十章,分别为绪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能源与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讲授时以教材知识点为主线,通过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和期末考核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掌握环境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

3 教学内容的优化

要进行认真的备课,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把握环境地质学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授课内容,但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在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时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进行案例教学,结合与当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有关的社会实事。比如,全球性的环境大事、国家及西南或贵州境内发生的地质环境方面的事件,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这一章的内容时,介绍我国和贵州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结合图片重点讲述我国西南及贵州地区石漠化的产生、分布及带来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让学生更加关注我国西南尤其是贵州石漠化地区的土地资源问题;讲述贵州“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后可能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在讲授“水资源与地质环境”这一章时,介绍我国及贵州水资源状况;我国及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表及地下水污染状况,结合图片举例介绍贵州水资源梯级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贵州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途径。在讲授“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这一章时,结合图片举例讲解露天及地下采矿尤其是贵州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贵州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掌握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常用的技术与方法。在讲授“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这一章时,结合图片举例说明我国跨流域调水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垃圾填埋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土壤、大气造成的影响及贵州土法冶炼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贵州省的“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可能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在讲授“地质灾害”这一章时,将 年冰岛火山喷发、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2010 的反常气候—旱灾和洪灾以及日本8.9 级大地震引发海啸以及贵州境内的一些滑坡等事件贯穿起来举例讲解;讲授“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这一章时,收集各种地方病尤其是贵州地氟病的图片来重点说明环境地球化学异常给人类带来的健康问题以及如何防治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环境及社会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和事件。

4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1 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让学生直观的去认识和思考环境地质学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激发不了学生对环境地质学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的特点[4],在环境地质学中许多的教学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图片具有直观明了的特性,比如在讲解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时,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及井下开采造成的影响的时候,很多学生对露天和井下开采了解很少,仅仅用文字讲述露天矿开采对占地面积等破坏程度和井下开采带来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露天和井下开采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如果将一些大型的露天和井下采矿活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到这些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又如在讲解石漠化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仅仅用文字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石漠化的严重性,通过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世界及我国不同严重程度石漠化的分布,石漠化带来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等,让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视频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能更直观,全面地展示所教的内容,但要注意对教学视频进行挑选。要选择画质清晰、客观全面、贴近生活、震撼心灵、引人思考的.教学视频。视频的画质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兴趣,高清晰的教学视频能够引起学生的观看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视频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全面的,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必须对视频内容进行仔细筛选。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我国石漠化报告”、“垃圾围城困局”等视频就可以作为关于石漠化、城市垃圾的教学视频。通过这些清晰、客观、震撼心灵的视频的播放,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石漠化、城市垃圾等问题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石漠化、城市垃圾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4.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的,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之后在法学、企业管理、医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环境地质学》课程也存在很多经典的案例,也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增长知识的目的。但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典型的,影响范围广、近期发生、贴近学生生活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了解的经典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例如,对我国不合理土地利用造成的土地石漠化、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等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土地利用和矿山开采可能带来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并且深入思考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但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在制作案例课件时,尽可能减少枯燥的文字描述,尽可能多地利用图片、表格乃至动画进行更为生动的描述。通过案例教学法,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在具体、清晰、形象、直观的图片和数据面前迎刃而解,不仅活跃了思维,实现了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3 探究式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和要求,凝练出能紧密联系当前实际的一些科学问题。向学生讲解这些科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然后让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让他们了解这些科学问题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让学生以撰写读书报告、小组讨论总结及课堂演讲等成果形式体现来完成所布置的这些学习任务。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查阅资料,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洞察问题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学科的前沿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接受这些前沿信息的过程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吸取。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法能使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体,课堂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呆板变活跃,提高了教学质量。

5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都为闭卷考试,由70 %的期末考试成绩和30 %的平时成绩构成,《环境地质学》课程也不例外。如果将《环境地质学》课程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 %~60 %,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等。另外,在期未考试试卷采用开卷的形式,学生自带资料,并大比例地提高主观分析题的比例,比如在试题中围绕石漠化、城市垃圾、水资源开发、矿山环境等比较现实的一些问题进行出题,让学生对我国石漠化的治理、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处置、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矿山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等方面动脑思考,归纳总结,各抒己见。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基本杜绝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减少学生照搬书本、死记硬背、呆板学习的做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完《环境地质学》课程后,让学生觉得有一定的收获,并且会运用学到的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所面临的一些地质环境问题。

篇9:环境科学专业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提升综合设计实验能力是培养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方面。本文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分析了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完善学科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结合有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实践,总结探索性较强的课程改革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个较特殊的专业,是几乎横跨所有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因此人才培养的宗旨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为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解决服务[1,2],强调实验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其工程实际应用的基础是环境监测综合实验设计能力[3]。

一、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验课程依然是以演示培训性为主,缺乏综合实验的设计,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该专业带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要求,横跨物理、化学、生物多门基础学科,基础过程量巨大,而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实验条件仅能满足理论性和部分基础性培训的要求,难以达到对学生技能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强度要求,往往造成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方法,也了解检测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试剂,但不知道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形成典型的能说不能做和高分低能现象。

其二,当前实验教学体系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为主组织实验教学,缺乏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创新性,且能够贯通多门课程的.配套实验内容设置,同时固定的实验步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其三,环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验性均很强的学科,其技术与应用的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可以说是一日千里。特别是环境监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环境问题的研究日新月异,导致专业建设出现一定的滞后性,导致课堂所学、实验中所用并非当前先进或主流的技术,甚至有的是已淘汰的技术。

综上所述,如何强化学生能力和技能培训,克服专业建设的滞后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了本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理论上讲,解决强化学生能力和技能培训的问题,需要改善的必要实验条件和增多实验课程的设置,这在我校是难以做到的;克服专业建设的滞后性,就意味着要经常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这与现行管理体制是有冲突的;提高学生参与并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需要经常调整实验教材。同时,上述问题隐含着一个更深刻、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知识的与时俱进问题。

二、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促教学实训培养模式的建立

为了充分解决上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环境科学学科建设构架和学生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专业能力和岗位要求,选取与我们日常生活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质量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科研和实验教学这两个环节有机融合的方案,探讨以实验促教学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促教学实训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在教学方式上,将目前学科研究热点融入案例教学实训,弥补现有的单一教学方式的不足,例如,知识更新过慢、内容枯燥、学生参与性不高等缺点。

2.在教学内容上,综合实验的相关内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知识综合性和交叉性,给学生提供较好的知识应用平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3.在组织形式上,结合培养方式将学生融入综合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参与文献调研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学生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4.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与探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个性化发展。

三、实验设计方法

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及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选择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如校园空气质量等),采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老师分组指导的方式进行研究。综合设计实验进行的主要步骤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程度日益增加,使某些污染物进入环境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健康的现象。环境质量监测是确定污染程度的必要手段。鼓励学生利用我校教学、科研资源,特别是我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及各类电子网络资源,了解本领域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明确研究对象。

2.实验设计思路:通过环境背景的调查,确定监测和评价的主要污染物;布设监测网点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分析;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和选择评价模式,对环境质量现状作出评价。

3.实验方案的确定:①监测点的布设,根据布设采样点的原则要求布设采样点并确定采样数目;②确定采样频率、采样时间及安排;③确定采样、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4.完成研究报告。

四、问题与对策

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部分本科生为培养对象,按照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实验设计促教学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其一,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文献调研,文献中的前沿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及课程知识积累难以保持一致;其二,在该培养模式中,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大大延长,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上述主要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予以探索和改善:其一,适当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建议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前沿知识的讲授和锻炼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阅读能力;其二,加大学生实验规范性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结语

本文针对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迫切需要增强综合实验设计分析能力提升的问题,提出建立实验促教学实训的教学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案。经过实践发现,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实践技能水平。

篇10: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一、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软构建

1.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

环境科学类专业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其学科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工程、环境监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保护与监测、环境净化与监测技术等。从这些专业的课程系列上看,均涉及大量的实验课程,课程系列的特点既对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实验体系及实验平台提出新的要求,又为优化实验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实验设备,构建综合性、多功能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平台提供了可能。目前,扬州大学环境科学类专业主要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海洋资源环境科学五个专业,实验教学领域主要涉及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微生物资源、有机固废资源化等几个方面。我们在搭建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时,充分考虑了本院的专业设置和相关实际情况,搭建了五个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分别是: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环境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给水排水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海洋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各子平台所承担的实验教学领域不相互交叉,且相对独立。在各子平台功能分工的基础上,对仪器设备等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实现了系统规划,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只要对该领域的实验内容感兴趣,均可参加相应平台的实验教学并利用其相关实验资源,符合培养要求,满足了学生求知识、求创新的愿望,发现和培养了个性化、创造性人才,实现了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2.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

研究性的实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和必要保证,它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开阔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性。研究性实验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我校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所开设的实验主要有三类,按学生掌握难易度依次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最简单,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仪器和试剂,以及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要求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实验;设计性实验比前者稍难,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以及给出实验所需大致仪器和试剂,要求学生设计出操作步骤,并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最完整,这种实验在教材中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需要学生自己选取和制定实验仪器、试剂和操作步骤。

3.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管理。

我校建成环境科学类研究性的实验教学平台后,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条例以促进实验平台的高质量和高效使用。一方面,明确要求各实验教学子平台的所有教学实验室必须向全院各系科和各专业层次的学生开放;另一方面,各子实验平台均采取按计划申请使用和临时申请使用两种方式:按计划申请使用的方式,是在每学期初,各任课教师根据各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上报实验子平台使用的.计划及学生人数安排情况。临时申请使用实验子平台的方式,则主要是由学生提出申请。各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开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时,可申请到各实验子平台进行相关实验。这种申请经任课教师和相关实验子平台批准后方可实施,这种实施多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4.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保障。

为了促进实验子平台的有效运行及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课程,有必要建立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保障,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实验教学队伍保障,建立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协调互动的实验教学队伍;三是实验条件保障,包括实验设备和软件;四是质量监控保障,监督和保证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高效运行;五是经费保障,这里的经费支撑包括了实验平台硬件设施的维护费、实验耗材的购置费、实验自制设备的制作费等。

(二)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硬构建

1.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场地建设。

作为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功能主体,“平台”的场地建设应当是各项建设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专一化教学实验场地是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实施的重要保证。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约2万平米,-每个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均有多个实验室,可独立承担相应子平台所开设的实验课程。

2.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仪器设备。

将学院现有的大型仪器和通用仪器均集中于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目前,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教学与科研设施齐全,仪器及装置设备先进。利用国家、省和学校专款支持平台建设,搭建了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安全技术服务中心省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省级实践教育中心。研究性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从万元,增加到3500万元。

3.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研究性实验教学实践基地,创建以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特点。在环境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研究性实验教学实践基地,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加深专业情感;学生也能够通过在基地的实践过程了解社会需求,树立自我发展方向,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在实验教学中的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研究性实验教学实施以来,本院在校生申请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毕业实践使用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达100%。实践证明,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培养了了学生求实务真的科研态度,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又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以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部分学生的研究成果被公开发表;近3年,有3名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并有1位学生的论文被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6名学生主持国家、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近20篇。

(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各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均能及时解决学生仪器设备使用和实验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以往的实验体系大都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实验课程,教师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使得实验教学禁锢在一定的模式中,不利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新构建的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学生能够循序渐进,从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再到综合性实验,能充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三)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

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不仅仅满足本科生的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开辟了阵地,也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实验平台的仪器设备全面且开放,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效益。

(四)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以来,扬州大学环境科学类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维持在900人左右,学生学风端正,学习成绩良好。表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位授予率和一次就业率均稳步提高。近4届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分别为30%、46%、90%和75%;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0%、100%、100%、100%;学位授予率分别为77%、92%、100%和98%。由于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验室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毕业生就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三、结语

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全面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能够更好地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海洋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服务。学生也能够通过研究性实验的实验设计、过程实施、结果评价等途径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充分发挥研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学习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真成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主阵地。

作者:王小治 柏彦超 赵海涛 封克 钱晓晴 单玉华 盛海君 尹微琴 陈小峰 单位: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篇11:农业教育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论文

农业教育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论文

环境科学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牵涉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要求高。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主要教学内容,从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等部分介绍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组成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天津理工大学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所牵涉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学生有扎实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情况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理论教学比较容易取得良好效果,但教学过程中与环境问题的实际结合还有所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2]。因此,调整和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笔者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以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

1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诸多环节[3]。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评价、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多以课程实验的形式开展,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安排的实验项目课时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4~1/3。实习教学可使学生掌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4-5]。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高效融合,就需要探索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改革[6]。

2 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及发展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部分,其中实验包括独立设课实验和课程实验。学院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将基础生物学实验和分析与基础实验设为独立设课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内实验,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该专业设有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其中教学实习以生态学和环境地学课程为依托,在培养计划运行第5学期单独安排一周时间到天津蓟县山区进行地质地貌勘测和植被调查等实习工作;认识实习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实践知识,验证、巩固和扩展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环节,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领域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及其发展现状,使学生建立起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及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设计教学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设计和毕业设计几个环节,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采样与分析技术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工程等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运用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手段监测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等,了解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环境科学专业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专业性项目的设计训练了解该方向的设计前沿,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掌握资料搜集、方案设计的基本要领,同时通过专业设计,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一个小型专业设计任务的立项、认证以及初步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训练。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通过选题论证、文献检索、技术调查、实验设计、实际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毕业答辩等环节,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工作,深知目前天津理工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实验教学方面,虽然很多专业课都设置了一定课时的实验,但是大部分实验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习多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实习基地不稳定,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缺乏连续性,未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大多数学生到四年级才通过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限制了专业概念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形成。该专业教学缺乏完善的实践环节考核机制,教学效果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4.1 实行专业导师计划 学校确定环境科学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以环境类进行大类招生。开学一年后,按照学生成绩和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类。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发展现状,使学生尽快树立专业思想,在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为学生讲解两个专业的研究侧重点和工作方向。然而,一部分学生对于工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加之现在学生对于未来的思考缺少主动性和深入性,导致专业分类后出现了一定的弊端,比如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选择专业时失去选择权,导致环境工程专业女生比例远超出男生,而环境科学专业的男生比例很高,分班后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成绩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环境科学专业启动专业导师计划,以面转点,每个指导教师负责几名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指导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办法。由以往高年级进行的针对性专业指导思路改为从低年级入手,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专业意识,指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根据科研情况,安排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从低年级构建以项目参与为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工作机会的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使学生逐步科学地形成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就业规划等。经过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提高,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大大改观,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校级、院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自发成立科研小组,参与科技立项活动,班级凝聚力提高,学风和班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2 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

4.2.1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础生物学实验在原有的微生物学实验项目部分增加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项目,具体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细菌菌落观察、细菌的染色及真菌个体形态观察,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及菌落计数。实验课程要求每年更新或优化10%~20%的实验项目,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监测中会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对一些陈旧过时的监测方法或实际应用不多、行业性很强及理论知识高深、测定步骤繁杂的内容予以适当删减和合并。地学基础实验中对于学生难于勾画的流域汇水面积做了小型流域的教学模型,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勾画工作。分析与基础实验是后续很多课程和实验的基础,针对实验项目的设置开展多次研讨,相关专业教师全部参加,制订合理的实验项目,在教学运行中也由多位熟练掌握大型仪器的教师参与,使得学生直观掌握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等知识与技能。

4.2.2 为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目前,从教育部到学校有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学校团委设有本科生科技立项等项目、计划支撑,提倡专业教师多渠道地鼓励学生多申请、参与相关项目,并积极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工作。学生参与科技立项以及创新创业计划的热情很高,广开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订合理的研究方案,按照计划广泛开展工作。在研究进行过程中,教师有意锻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给予科学指导,定期召开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根据研究进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实验中心协调,主动向学生开放相关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实验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4.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级培养计划调整将地学基础改为环境地学。该专业教学实习是环境地学和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具体地质地貌现象的识别能力、生态学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做到对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教学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课堂讲授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和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蓟县梨木台自然风景区”为天津理工大学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为了见识更多的地质现象、岩石种类及形成原因、土壤质地结构、植被种类及生物多样性,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蓟县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环境科学教学实习基地。

学生经过教学实习,虽然对于实践学科的目的意义已经有了较为专业的认识,但是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的实习项目及要求不同。前者以课程为依托,针对特定课程确定实习项目,后者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培养方案中设立认识实习,以期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学到、接触到更多知识,加深对环境科学专业诸多问题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积累经验。针对环境科学的专业特点,在前一年度实习内容的基础上都会做出相应调整,增加相应实习项目,确定更为专业的实习内容。学院已与天津创业环保东郊污水处理厂、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有效的联系,但主要侧重于水处理方向。为了增加专业实习面,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广泛建立联系,与相关专业部门和单位讨论,筛选并确定长期合作单位,定期向这些单位输送专业学生,增加学生的实践及就业机会,实现“双赢”。

目前,该专业已与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等环保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关系,定期为这些单位输送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实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为进入专业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4.4 建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的从业能力。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学院考核机制,从专业建设实际出发,细化评价办法和细则,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考核体系,在对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借鉴一些新的经验制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建立实习基地评估体系,补充实习基地文件,确定实习基地评估体系的内容和指标,并对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有效评估。

5 结语

专业导师计划首先在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2013级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项目都在尝试阶段,并根据经验和成果逐步推进和完善。实践改革贯穿整个环境科学专业,从2013或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涉及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专业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建立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初步建立并实行了管理办法,今后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实践教学考核与理论教学考核并行,点面结合,建立长效健全的考核体系。

篇12:探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模式论文

探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模式论文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家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投人较少,国内目前开展的相关研究基本处于跟踪国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的阶段。要了解、跟踪和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就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科技英文水平。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来说,专业英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目前,很多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在很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虽然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但一方面,研究生的外语基础较差,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上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太大,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提高。考虑到以上问题,有些院校的培养方案取消了专门的专业英语课程,改为专业英语文献精读,由研究生导师指导完成。

然而,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有限,对学生无法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导师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过于重视实验研究,而有意无意忽视文献阅读。由此可见,改革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该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

目前,许多高校分别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用于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这两门课程各有侧重,《专业英语》侧重于教授基本的专业术语和英语表达方式,文献精读用于培养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另外,大多数院校均设置有《环境科学进展》等专业提高课程,用于让研究生对于学科当前的最新动态有所把握。在笔者看来,这三门课程应该并存,形成互补。建议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36学时,2学分),待学生掌握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英语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后,于第二学期开设《环境科学(工程)》进展双语课程(36学时,2学分),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有所了解,强化其专业知识。第三学期则开设《文献精读》课程(2学分),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时安排

(一)《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建议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以丨ntroductiont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avis&Cornwell,FourthEdition)为例,建议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

Chapter1Introduction/引论(4学时)

Chapter2Hydrology/水文学(4学时)

Chapter3WaterTreatment/水处理(5学时)

Chapter4WaterQualityManagement(5学时)Chapter5WastewaterTreatment/废水处理(6学时)

Chapter6AirPollution/空气污染(6学时)

Chapter7NoisePollution/噪声污染(2学时)Chapter8SolidWasteManagement/固体废物管理(2学时)

Chapter9HazardousWasteManagement/危险废物管理(2学时)

(二)《环境科学(工程)进展》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议选用Science、Nature、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等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杂志上最近3~5年的文献,内容建议涵盖如下领域。

1.大气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源及污染物排放特征,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主要大气环境要素的关系等。

2.水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Advancesinaquatic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6学时),内容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pollutionof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污染物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体中的迁移转化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水体大量与痕量污染物的去除技术(Removalofmacro-andmicro-pollutantsfromcontaminatedwater)等。

3.土壤环境科学进展(Advancesinsoilenvironmentalscience,6学时),内容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sources,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oilenvironment)等。

4.持久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persistent

pollutantsintheenvironment,6学时),内容包括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归趋(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heavymetalsand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inaquaticandsoilenvironments)。

5.环境污染修复研究进展(Advancesinenvironmentalremediation,6学时),内容包括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aquaticenvironment)和土壤污染修复研究进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soil)。

6.绿色化学与低碳工业(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6学时)。以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为出发点,介绍绿色化学和低碳工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应用前景(Beginning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globalwarming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introducingthestate-of-artachievementsandapplicationsin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

(三)《文献精读》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该课程内容应该与研究生的具体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兼顾其他研究方向,故其具体内容由指导教师确定,但是应满足如下要求:应该阅读不少于10篇英文文献;应选择顶级学术刊物的综述性文章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章各5篇,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于本学科方向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形成鲜明的认识;应该满足精读的要求,即对于专业词汇应该掌握;对于难句、长句,应该学会分析其句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应该能够提炼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熟悉学术文献的写作框架和模式。

三、教学方式

(一)《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

以汉语讲授英语词汇及语法现象为主,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布置适当的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做题和回答问题,锻炼其写作能力。

(二)《环境科学进展》的教学方式

采用双语教学。幻灯片建议采取全英文形式,教师讲课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建议英语与汉语的比例为7:3。使用英语提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鼓励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呼应。布置适当的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做题和回答问题,锻炼其写作能力。

(三)《文献精读》的教学方式

一学期内,应组织不少于5次的学术讲座,讲座应该以学生为主,学生主要使用英语讲述其所阅读的文献,全体硕士生及其导师参与讨论、点评,指出其不足之处,促进学生进步。

四、结语

如何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是当前许多高校面临的一项挑战。以往的经验已经表明,单次英语课程的教学,对于研究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帮助有限。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设置自成体系的多门课程,结合互相补充、互相助益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对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应该是十分有益的。

篇13: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21世纪的制药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药学人才”的教学改革,逐渐成为药学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将实验课程体系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制药工程专业首次在我国设立是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不断整合,目前国内有243所高等院校开设制药工程专业。沈阳化工大学在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懈努力,已累计为医药行业输送近900名合格的药学人才。本校的制药工程专业依照教育部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托化工大学的化工科研优势,注重现代化工在制药工程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旨在培养有化工背景的复合型工科类药学人才。

制药工程专业技术含量高、学科涵盖广、应用性强,其与传统的化工和药学关系密切,却又有本质区别,即着力解决药物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叫从这个特点上讲,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人才的成功与否。如何把制药工程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让学科更好地而向生产,如何让实验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在新时期面临的改革任务。本校自开始,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

一、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备,教学计划和大纲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

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这些课程均有实验内容。实验环节与课程教学一样,单独设置,各自为政,知识点零乱,没有系统性,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更不利于本专业学生从学科角度系统地把握专业实践知识。实验的侧重点和主旨不明确,学生一味被动地按照教师的示范“依葫芦画瓢”,不清楚自己所做实验在制药科研、开发或生产中处于哪个环节,更别说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新方法可以采用?课程设置的零散化、实验课程体系的不完备,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必然会给他们日后从事的科研或生产带去不利影响。

在实验内容的选取方面,本校制药工程专业是依托化工大学的化工背景建立起来的,初期课程多与化学工程联系紧密,与药学相关度不高,且开设的实验多年来一直沿用,某些内容或采用的方法落后于当前制药行业的技术水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置的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脱节,未突出本专业在化工学校的特色。

(二)实验室硬件建设水准函待提高

专业开创伊始,实验条件仅可满足进行简单实验的最低需求。实验仪器与设备匮乏,且无法跟上当前制药行业的发展水平;实验室面积有限,每逢有实验课,实验室都被挤得水泄不通,不利于教学且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受实验室条件制约,学生的实验兴趣得不到充分调动,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更不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三)专任教师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专业设立时,学校抽调优秀骨干教师组建了制药工程教研室。但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且须承担课程和实验的双重教学任务。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单一、呆板,不能将抽象生涩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实验课教学单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讲,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一般,动手意愿不强。以上两个教学弊端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改革方案的提出与实施

(一)突出本专业领域重点,将相关课程整合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设备及工程设计等。根据学科现有条件,我们将以上课程划分为与药品生产联系最紧密的三大领域:即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及药物制剂等。

在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改革进程中,我们注意借鉴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改革经验,将每个领域设置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型实验项目,主要为制药过程中的典型操作单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第二层次是综合型实验项目,将制药过程中的几个操作单元进行整合,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第三层次是设计型实验项目,主要为教师最新科研成果转化而成的具体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基础型实验的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药物合成反应中常见的反应装置,并能达到熟练安装、正确使用。如搅拌装置、回流装置、干燥装置的安装,尾气的处理、蒸馏装置的安装等。在学会正确安装反应装置的基础上,我们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课堂上学过的药物合成反应亲手操作,如叔丁基氯化物的制备、查耳酮的制备等,分别实践了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的氯化反应和轻醛缩合反应。基础型实验的开设,奠定了学生日后开展相关领域科研或生产的基础。

在充分利用现有制药技术的前提下,我们积极发挥本专业教师各自的科研优势,开发出模拟实际生产的综合型系列实验,如乙酞水杨酸的合成、水盐酸限量检查、乙酞水杨酞氯的合成及其片剂的制备及含量检测、芦丁的提取纯化与鉴定、盐酸小巢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及其相关制剂的制备等方面内容。从最初模型药物的合成或提取分离,到最终制备出适宜的剂型,这些实验环环相扣,将药品的实际生产过程完全模拟出来了。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实验流程后,对药品的生产及相关质量控制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教改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统一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从事制药行业、参与药品生产的兴趣。

学校专门为那些学有余力、学习基础好、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开设了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多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领域,内容新颖,可操作性强,且属于当前学科发展前沿或研究热点。学生在保证自身学习任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高水平的设计型选修实验项目,对于培养科研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依据改革方案完善实验内容,修改教学计划、大纲并修订配套讲义

在实验课程平台教学改革方案的指导下,学科组织在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重新修订实验教学计划,规范实验大纲的框架,包括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考核及报告等。专业实验内容既突出制药工程专业特色及药品生产的特殊性,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又加深了对相关技术原理、方法的理解。

基础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三个层次细化到实验项目数的比例分别为30%,50%和20%;每个层次开设对应数量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

学院组织制药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课、专业课优秀教师,重新完善相应课程的实验讲义,更新实验项目内容、教学方法,并积极申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开发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实验教学能够实现课堂演示及仿真,开展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

良好的实验条件、领先的实验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科研思维活跃的人才的必要条件。专业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工程训练、从事科学实验、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堂。实验室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从事科研的阵地。教师通过实验室这个载体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并且也将科研中的研究成果向学生展示,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出问题,也给教师的科研带来了灵感,进而发挥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外其他院校的科研水平保持同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众多的仪器以加强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如超高速离心机、中型冷冻干燥机、高效液相色谱仪、精密pH计、酶标仪、电泳仪、24冲打片机、低温深冻冰箱、二氧化碳培养箱等。

三、成果与展望

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级四届本科生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新型实验课程体系已建成,并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日臻完善,配套实验讲义也已修订完毕,实验内容及采用技术与当前制药企业的实际生产接轨;实验教学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良好,学生以往不爱动手实践的被动局面已被打破,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本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两年,制药工程专业还接待了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参观学习,对这些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今后的实践环节改革中,院系将积极与药企沟通联络,在进行实验教学前组织学生深入生产车间参观学习,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手工操作,用最直观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开展专业研讨会,了解各自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理论水平;专业实验课程涵盖科目的改革,将按照目前的体系与层次继续深入和细化,群策群力;继续优化实验教学运行机制,以实验室现有条件为起点,以更高标准进行实验室建设,继续加大对实验室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目前,本专业正在积极努力申报省级医药技术工程中心。申报成功,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实验课程改革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在国家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将以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及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继续努力加强学科的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教学资源,深化实验课程改革,推陈出新,不断完善,以期达到向医药行业培养和输送优秀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更好地为药学高等教育服务。

篇14:环境科学专业开放性实验初探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开放性实验初探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受到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各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已在以各种形式展开,开放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开放实验突破传统封闭式实验教学的限制,是一种动态、开放、自主、多元的全新实验教学模式m。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方案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专业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完成基础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将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进行调整,尝试将部分实验项目改为开放实验。

1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环境科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往往是基于对多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分析,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技能。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历史较长,而本科生的招生是从开始,虽然办学基础好,但环境科

学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环境科学的专业实验是独立设课,专业实验课程名称为“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实验”112个学时,其中,验证性及演示实验约占7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约占3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偏低,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利。

2开放性实验项目的确定

开放实验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开放、实验内容的开放和教学环境的开放[3—4],需要建立相关的体系和硬件条件的支撑。所以,开放模式和开放程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根据本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实验教学尝试性将部分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目前,专业实验课程中的验证及演示实验比例太高,这部分实验大部分需进行整合、调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也需进行优化。我们的改革思路一是对一些操作简单、步骤少、耗时短的实验可以将几个实验整合成一个实验。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原为一个4学时的独立实验,该实验非常简单,装上滤膜将采样器启动后学生就没有多少需动手操作的环节了。因此,将它与同是监测大气指标的实验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合在一起在4个学时内完成,因这两个指标的监测都是用大气采样器,可同时进行采样。节省下来的学时可以用来安排开放性实验。二是将一些验证或演示实验直接转化成开放实验,如SBR法处理废水工艺实验是演示实验,因为课时数的限制,原来该实验只是演示工艺流程,改成开放实验的话,学生可选择不同种类的废水进行实验,研究各工艺参数对废水处理的影响。通过对原实验项目和内容的整合、调整,确定4个实验项目作为开放实验,这4个实验项目分别为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SBR法处理废水工艺实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和环境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的测定。

3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封闭式实验模式而言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发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起启发与引导的作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实验基础。所以,我们的开放性实验安排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实验课程学习,掌握了环境领域中常用的各种指标如COD、BOD、三氮、总磷等的测定方法以后。开放实验的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从4个开放实验项目中选择2个,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好实验方案;然后与实验中心的教师讨论确定最终实验方案,预约实验时间,并自行准备实验所需的所有试剂和其它实验材料、自主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仪器设备的调校,独立操作实验装置和仪器;实验完成后进行实验数据整理和数据处理分析并写出实验研究报告和心得体会。

4开放性实验所需具备的条件

4。1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保障

环境科学是多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交叉科学,科研和教学涉及到的实验设备和分析仪器不仅种类多,而且对仪器的灵敏度和配置要求高。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实验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需有这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作为支撑。经过“985工程“211工程”及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后,我院教学平台配备了一批日常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装置,科研平台配备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仪器如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ICP、GC—MS、LC—MS、TOC分析仪、孔径及比表面积测定仪、激光粒度测定仪及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的硬件条件可保障开放实验的顺利施行。另外,学校也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鼓励各学院实验中心开设开放性实验。因开放性实验教学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实验材料消耗高,设备处设有开放实验专项的资金资助,各学院可以申请开放实验的经费。

4。2开放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的先进大型仪器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主要为本院的教师、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仪器维护费和实验耗材费用。这些大型仪器因为价值较大、操作复杂、维护、使用费用高及单台性,很少在本科实验教学中使用。本科教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一般是国产的,都比较简单,而且相对落后。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经典的基础理论,更应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和前沿。开放性实验是本科生利用科研平台、学习和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目前科研平台有专人管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仪器分析测试程序,每台仪器还配有仪器协管员1~2名,具有向本科生开放的条件和基础,采取向研究生开放的方式对本科生免费开放。

4。3制订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制订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开放的保障。针对实验室开放的具体事宜,制订实验室守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守则、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质易耗器皿赔偿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实验室使用登记、实验室药品使用记录等,用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开放性实验的顺利实施。

4。4加强实验团队建设

因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对实验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稳定的、高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实验团队才能满足开放性实验的高标准要求M。所以,一方面学校要提供培训进修机会给实验团队的教师,提高实验团队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因为开放实验学生不是集中实验而是比较分散,而且实验室开放时间也延长了很多,所以,需要更多的实验指导教师。但因编制问题,增加实验室教师的人数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校鼓励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到实验室当助理,研究生助理在实验室经过培训,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可胜任开放性实验的指导工作。

5结束语

开放性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院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尚属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要改进的地方,如开放实验项目的数量需增加和优化,实验室的内部管理需要加强、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需要完善、实验室队伍的建设还需加强。我们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今后开放性实验探索中不断完善和补充,让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实践能力真正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篇15: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论文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论文

为培养合格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建设环境科学专业开放式实验室已是大势所趋。文章首先阐述了开放式实验教学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接着从观念意识上、时间空间上、实验内容上、实验室的管理和师资人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环境科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重视,我国环境治理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增长趋势,对于环境科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市场的竞争。

环境科学是汇集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又结合系统学、信息学、法学、人文学等学科的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环境科学也是一个理论性与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运行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和一些基本技能。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结合我院现有的实际条件,建设环境科学开发式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教学实验室是高校完成实验教学及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场所。开发式实验教学担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科技人才的重任。它的实验技术水平与管理开放程度从一个侧面标志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它是大学的基础建设。加强高校开发式实验教学工作是符合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教学实验室工作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开放教学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是大学本科教学上水平的重要标志,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各地区、各高校情况不同,开放实验室工作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实验室工作地位认识不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不落实;经费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实验室,尤其是基础教学实验室环境设施不合要求,仪器设备数量种类缺乏,陈旧;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不能共享,特别是教学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认为实验室开放只是时间和设备概念上的开放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

1 必须首先在观念意识上开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教学实验室如何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可以授人以知识,而在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室的这种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过程,它还能影响人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可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可以理解、感觉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课堂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树立教学实验室的开放意识,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1)改变以灌输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树立以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原则。

2)改变在实验室以教师为主人,以“教”为中心的旧教学方式,树立“教”和“学”并重的原则,“教”应向“学”全面开放。

3)教学验室的开放不仅指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而是指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开放。教学实验室的开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是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需要。它应以精心设计的课题、优秀的管理、良好的仪器设备和一定的实验研究基金鼓励和吸引教师与学生参与,并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实验室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抓住高校体制改革这一有利时机对基础教学实验室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变分散、单一的实验室为集中、复合型的中心实验室。开放教学实验室,打破地域界限、学校院系界限,改变各自为政局面,共同协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学校实验室要向校内外开放,为学生提供各类基础教学实验室,解决其因空间条件限制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的优势,提高办学效益。高校应对教学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在实验室经费、物资、设备使用上,由实验室主任统一掌握调度。

对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每年进行岗位考核,并和岗位津贴挂钩。对开放教学实验室工作,学校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保证,专门设立开放教学实验室补助费,对在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从事开放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所付出的劳动给于尊重和承认,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以保护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从人员、计划、仪器设备、经费实行一条龙管理,合理安排使用仪器设备和实验室,避免多个实验同时使用某台仪器设备。这样,学生的实验场所相对扩大,同时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在办学经费分配上逐渐加大向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倾斜的力度。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专门调拔专项经费新建了2万平方米基础教学实验大楼,添置了大量教学仪器设备,使基础教学实验室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要尽可能延长教学实验室开放时间,有条件的可实行24小时全天开放,鼓励和支持教学实验室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向学生开放,以拓宽实验时间和空间。

3 实验内容的开放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重要保障

3.1 对学生实行分层次开放实验

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分不同的层次进行实验教学,第一层次为基础教学实验层次。主要对一、二年级学生开放,利用双休日开放。第二层次为综合教学实验层次。对高年级学生开放,主要以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为主,所使用仪器全天候开放,每个学生上机前需经考核获上机证,方可上机操作使用。第三层次为研究式实验层次。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对部分优秀生进入导师实验室,让这些学生早期进入科研,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对第三层次的学生进行科研实验工作,学生可不受教材内容模式的限制,自由地去设计实验和实现自己的构思,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尽量以启发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按三个层次开放教学实验室,并将有关实验内容综合到各层次实验教学中,逐步提高了学生操作规范与技能,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的要求。

3.2 加强对开放实验室实验内容的科学安排

(1)按照实验大纲和实验进度,分段列出实验。有些实验内容比课堂实验要求高,操作要求也高;有些与课堂内容接近,但又不是简单重复,以供不同需要学生选择。

(2)将一些经典实验安排成探索性实验。如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要求学生不同外缘物质,及不同浓度的外缘物质对酶活的影响,要求学生探索试剂用量,以取得最佳实验效果。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

(3)让学生自带课题。比如有的学生从家乡带水来作水质分析等。

(4)增加综合性新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实验题目取材于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学生要运用几门课的综合知识才能完成,这样有益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对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1)开放教学实验室根据学生水平和要求,确定开放内容。开放内容包括补做实验和增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学生自拟实验等。

2)开放形式可采取定时开放或预约开放。定时开放即由实验室固定开放时间,进行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或有关自选实验小课题。预约开放即由学生预先向实验室提出口头或书面申请,讲明要做实验的内容。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之前一星期,可向实验室预约登记所做实验项目,以便实验室做好各种条件准备。自拟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预先做好方案给指导老师审阅,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器材等条件,安排开放时间。

3)实验室根据学生人数多少和实验内容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配派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4)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前须做好有关准备,查阅有关实验内容资料,并制定实验实施方案。

5)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

5 实验师资人员的开放管理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有效保障

教学实验室建设要有一批教学学术骨干带头人,同时也要有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实验师资队伍。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包括实验课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学实验室开放需要做好实验内容的科学安排和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在这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有效保障,是开展创新教育成功的保障。由于长期轻视实验教学, 缺乏对实验师资队伍的长远规划,高水平的实验师资留不住、调不进,造成高校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状况。因此要搞好教学实验室开放,就要把封闭单一的集中指令性的实验师资管理体制转换为开放的、动态的、计划管理与自动调节相结合的实验师资管理机制。实验师资队伍不能仅限于在本圈子范围内调整、充实,要向校内外开放、要服从教学实验室开放的需要,形成大家推荐、培养、评价和造就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采用专兼结合、特别是兼职人员,不一定明确编制性质,对硕士以上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可以充实实验教学工作,工作若干年也可再流动,使实验师资队伍保持开放性、动态性、使实验教学工作保持生机和活力。

总之,环境科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从观念意识上、时间空间上、实验内容上、实验室的管理和师资人员等方面不断完善,使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篇16:环境科学课程双语教学革新论文

环境科学课程双语教学革新论文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也日趋凸显,熟练掌握英语已成为对高素质、综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部20xx年发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环节推广双语教学。环境科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采用英汉双语进行环境科学教学对跟踪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前沿、环境科学教学内容与水平,同国际接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快速了解本专业研究的国际发展前沿动态,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增强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非常必要。

一、开课对象

由于能够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一些较深的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接受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的研究表明[1-2],目前由于受英语水平和专业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不是很适应,认为在大学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是不理想的。因此,综合考虑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以往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我们将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阶段对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在中学的地理和生物课有一定的接触,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和适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完成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有些同学还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这些都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的选择

为了做好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环境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环境科学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尤其是环境科学双语类教材更是只有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的《环境学基础》,但是其英文内容相对偏少,只是对一些专业词汇给出了英文翻译。目前在我国已有较多影印出版的环境科学教材,考虑到教材的编写理论、内容安排、深度、涵盖范围以及教材的价格和课程学时数(本校环境科学导论为50学时)等因素。经反复比较,我们选用了由G.TylerMiller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LivingInTheEnvironment(ThirteenthEdition)(影印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套教材为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面向大学生;编写理念较为新颖、结构合理,包括提纲、总结、复习题、思考题和关键术语,并给出相关网络站点资源,给学生课后拓展知识面和了解最新信息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信息丰富,除了常见的图表外,还有特写(close-up)、全球透视(globalperspective)等卡片式栏目转递丰富的知识。并且书中英文使用较为自然、易懂的语句,适合中国学生阅读[3]。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该教材思维国际化、内容先进,部分章节的内容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有重要意义,并附有相关内容图片光盘,使学生能更直接地理解抽象内容。不过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教学内容中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中国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较低;其次,价格较高,部分学生往往由于价格问题并未购买,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内容程度较浅,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学习完毕。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要英文部分在课前复印给学生。学生用书方面,配套选用了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学基础》为中文教材。这样,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LivingInTheEnvironment内容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且部分内容程度较浅,所以,以该书内容为基础,从3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补充。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如该教材中每章内容均有大量的案例介绍,这些内容国内的教材基本很少或没有,但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知识面非常重要,因此在本门课中将其作为重点介绍。

(二)重点介绍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由于该书中涉及部分生态学知识,而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生态学基础这门课;另外,由于中美教育的差别,其中一章关于能量的内容与我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学的内容有重叠,故将这部分内容删去,不做讲解要求。

(三)注重中国和世界环境问题的接轨由于该书的案例分析多以美国为主,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不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中国的环境发展现状,如中国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的案例与分析。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环境科学导论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后,课时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首先确定该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纯英文视频等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但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板书时间,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还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一些较抽象的专业知识。为此,我们收集了多个视频,如水污染、酸雨、臭氧层损耗、地球温室效应等。另外,还利用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纯英文科幻影片加深同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帮助提高英语听力。一般而言,双语教学分为:混合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汉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外文讲授为主,并采用外文板书;全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课[4][5]37-45。这3种模式对双语教师和学生要求的程度差别较大。鉴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普遍不是很好,加上还未开设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以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词汇。因此,我们决定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后进行教学,即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英文教学,部分内容采用中文教学,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多媒体幻灯片内容50%以上为英文,对一些难点和部分专业词汇或生僻词汇用汉语标注,讲授过程中以汉语为主,但夹杂50%左右的英语内容。另外采用渐进式教学,刚开始时的外语比例少一些,以后逐步加大。

五、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检验双语教学的效果,并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态,取决于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双语教学是将英语应用于专业课教学,使英语的学习与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步[5]37-45,因此对它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两方面的评价。根据任海蓉等的层递性评价方法[6],参照郑江、关瑞章的分级评价方法[7],对这门课双语教学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1)英语水平的分级评价标准:单词阶段(能认识和表达专业词汇)—句子阶段(能基本理解和初步表达专业的概念、原理)—完整的理解和自由准确的表达;(2)专业知识的分级评价标准:概念的理解—原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通过这个标准,设计了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考试等考核方式进行反馈评价。其中作业、随堂测验试题题目都是英文的,以评价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考试模式的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认为试卷应以英文为主,低年级学生则认为应以中文为主;就答题方式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当采用客观性试题用英文,主观性试题用中文回答[8]。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英语水平一般,因此我们将试卷内容的30%以英文形式出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哪种语言答题,但是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最后,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感受和建议。这样,通过分级评价标准的设立、反馈机制的建立、考试模式的选择以及问卷调查的了解,使整个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基本上建立了起来。

六、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进行的设计和探索,目前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研究与探索。21世纪高等学校的教学正面临着用新的手段、新的方法对其进行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双语教学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专业英语的词汇量以及英语环境等教学条件,选择相应类型的教学模式。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思考和实践,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能成功地进行下去,双语教学定能有效地促进我国高质量环境科学人才的培养,使我国的环境学教学同世界接轨。

篇17: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环境科学的论文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环境科学的论文

1教学改革

1.1课程设置改革

首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文理兼收的,故选择叶芬霞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教材。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确定选取容量分析(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仪器分析(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计划,理论环节50学时,实验环节22学时,实验分别设计入门项目、验证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整体行动能力,同时注重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和渗透,真正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后续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理论教学改革

在分析化学的理论教学中,既要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严格树立起“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能力。又要将新发现的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巧妙的融合到经典分析化学中,如介绍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等课程方面的应用,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生命科学在分析化学方向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不应重在讲授,而应重在“授之予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教师提出能够涵盖课堂教学所有知识点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去预习,既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又可让学生发现自己遇到的难点。然后,通过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挖掘每个问题所涵盖的知识点,并引导其掌握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不但帮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所学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比如新课前先留下问题水中Cl-和CrO4-同时存在,缓慢加入浓的AgNO3哪种离子先沉淀呢?实验现象又如何?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习分步沉淀的原理,同时鼓励学生小组设计实验,理论课前可以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原因,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情况讲授新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灵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对比方法,包括将有关同类滴定分析方法原理知识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几种常规容量分析法的相似点不同点、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异同点、三种银量法的异同点等,又如如何选择最适的指示剂,重点讲根据酸碱滴定曲线中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而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而且滴定分析重在应用,加以案例分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本方法的.用途,进而开展实践教学。

1.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多种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现阶段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多数是老师为学生准备好试验水样、土样、药品试剂等,学生仅按照试验步骤依次操作即完成实验,这并不能满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对分析化学实践教学做如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强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实践教学,开展实验,同时提倡让学生参与试验的布点、采样、试剂配制、试验耗材准备等实验整个过程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工作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分配表,包括试验样品的选取、实验药品用量的计算和配制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小组筹备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导学生查找分析问题原因,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整个实验过程,不仅提高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教学中工作任务的设置应注重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如基础项目、验证性项目、自主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基础项目的选取以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实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为主。如天平的使用、基本仪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验证性项目则在规范操作基础上,与课程教学大纲相结合,学会如何着手解决工作任务,教师给出概要的指导性问题和解决问题可选择的途径,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记录现象和课后查阅资料分析现象,形成总结报告,教师根据结果用部分课堂时间予以点评,如开设水中氯化物含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标定、EDTA的配制和标定等等。自主性项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分工合作,引导可以选择食用米醋酸度的测定、食用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等。综合性项目为设计研究跨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如草溪河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等,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和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写出设计方案,在教师论证其可行性后筹备实验,完成实验,写出实验小论文。

1.4改革考试方式,推行全面而科学的考核方法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实践能力为目标,考核采取全过程考核,考核方式有闭卷笔试、实验操作、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60%,实验部分占总成绩的30%,考勤占10%,共100分。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灵活运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2成果与展望

通过这一轮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而且操作的规范程度、分析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比过去要大大增强。目前,大一同学有5名同学合作申请学生科研一项,参与其他高年级同学科研有4名,而大二同学目前为止已有10名同学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组织低年级同学和其他生物化学专业同学申报学生科研,并积极主动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独立完成实验设计,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高。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把教学重点放在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篇18:数据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数据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给出了数据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建议,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形成了具有显著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提高教学责任心入手,采用学评教与同行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并将实验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配套结合,成效明显。

【关键词】数据科学;教学改革;实验课程

一、引言

20xx年9月,《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BigData:ScienceinthePetabyteEra”的系列专题文章,“大数据”这一概念开始被学术界广泛传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16年将“面向21世纪科学和工程的大数据”认定为未来6大科研前沿的第一位,认为大数据是“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国外除在大数据的概念上、理论上进行研究之外,更多地将研究的重点部分放在技术研究和突破上。对于国内学者而言,关于大数据概念上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充分,大多是引用国外给出的定义再进行进一步的阐释。目前来看,国内关于大数据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挖掘、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处理方向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更替,各个学科领域需要借助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和诸多种类的数据信息,来为新技术新需求新应用提供依据。由此产生了数据质量工程,其涉及到大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过滤、挖掘,正好为相关单位提供一些方法,然而随着数量爆炸性增长,传统的数据库已很难很快地分析问题,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应用需求。这就要求去构架一个集较高计算能力、较强分析处理能力、较大存储能力为一体的大数据研究实验平台。另一方面,当前大数据研究的现状是各领域的科学家各自为战,没有很好地和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进行结合,都以自己为主处理本领域的海量数据问题。目前大数据方面已发表论文多由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撰写,侧重于大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挖掘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缺乏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缺乏既拥有处理和组织大型数据的能力又懂得“商业语言”的数据科学人才。为了紧跟时代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宽口径、创造性强的数据科学专业人才,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满足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要,对现有各相关专业(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等)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实验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完善,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二、明确培养目标

数据科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大数据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良好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软件研发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大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级复合、创新型专门人才。

三、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多措并举,效果明显。一名新进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获得培训证书,满一年后方能上讲台授课。对新进教师实行导师制,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准备、实验设计、试题设计、作业批改、实习培训等环节进行指导、把关。每学期要求全校教师完成一定的师资培训学习任务,修读完成相应学分方能参与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活动。专家督导组不定期检查授课情况,每学期进行学评教、教评教活动,不合格者予以严肃批评。正是由于这种以教学为先,狠抓师德师风建设的`努力,才使得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四、强化实践教学

针对数据科学相关专业,学校设立了数据科学实验中心,中心的基本目标是聚集计算机、数学、统计学和工程等领域的学者,建设一个数据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研发平台和数据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云计算、大数据时代高层次数学应用人才,为数学学科、计算机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做有力支撑。该中心为各相关专业开设了众多实验课程,以此促进学生获得熟练的技能及创造能力。另外,在基础课时之外,根据专业实验课程的特点,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设备,鼓励学生到现场或者通过网络访问的形式完成实验课程的巩固提高,充分挖掘现有实验设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改革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强调动手能力的提升,通过实验预习报告制度、实验现场动手实操制度、实验报告汇报制度、就业技能培训、认证考试制度、项目实训制度等对学生的实验课程进行综合考查,充分结合各方面的表现,给出一个综合性的分数,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随时优化陈旧的实验内容,数据科学实验课程的特点要求实验内容能够与时俱进,随时跟踪学术潮流。为了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快地适应环境,必须要及时删除内容陈旧、与现实脱钩的实验项目,每学期都需要重新调整、优化实验内容,引入软硬件科技含量较高,能够反映实际学术走向的综合性、思考性的实验项目,这些举措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上所述,针对数据科学相关专业,学校通过建立设计精巧、设备先进、涵盖基础理论实践与专业技能训练的数据科学实验中心,为数据科学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提供配套实验支持,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和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使得学校的数据科学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得到改进和稳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娜.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考试周刊,2012,60:13

[2]乌日华芝,周祥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xx,17(4):74~77.

相关专题 课程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