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教育论文

flyingcat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flyingcat”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程教育论文(共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过程教育论文

工程教育背景下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结合四川理工学院《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现状,总结和探讨了在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化工类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初步经验和心得。

通过引入CDIO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有机化学》课程更好的服务于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教育;有机化学;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以波音公司为首的大型跨国公司对各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促使欧美大学改革工程教育观念和模式。

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大学经过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1]。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

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CDIO作为一种指导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课程设计的框架体系,符合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

CDIO的核心在于根据工程链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来重新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3]。

因此,应积极推广CDIO的经验和做法,努力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教育部的发起和组织下,我国于正式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

教育部提出实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

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四川理工学院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建立“立足地方、面向行业、构建具有工程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按照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建立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等三大课程模块,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4]。

但笔者团队认为: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工程教育改革,并不是单纯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心和核心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培养方案中的每门课程都要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进行课程体系和结构调整,进行教学方式和模式的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材料、化工、生工、轻化等本科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现阶段,《有机化学》课程存在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问题,很少与后续专业课程挂钩,也很少考虑到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问题上的应用,这些都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此,笔者团队几年来一直尝试和探索在化工类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调整知识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有机化学》基础课在工程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好的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1《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思路

相对于化工类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和化工设计等课程,《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强且自成理论体系,基本可归属于理论课程的范畴。

其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系统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原理和影响因素、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分离鉴定和结构表征等内容。

因此课程的授课教师普遍认为《有机化学》只是一门理论课程,其任务就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在课程的教学中难以实施工程教育理念和“做中学”的教学方式。

同时,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多数学生们认为本课程学习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会产生多大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动力不足。

因此,要在工程教育背景下,首先必须解决课程的改革思路问题,如在《有机化学》在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国际CDIO创始人EdwardF.Crawley在关于工程教育改革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基于产品、过程、系统的生命周期的开发和部署(product,process,anddevelopmentanddeploymentofsyctemlifecycle)的工程实践环境下的工程教育更为有效

CDIO只是基于该工程教育理念的模式之一;对于无实体产品的工程专业,MIT的教育者提出了4M(Measure-Model-Manipulate-Make)教育模式;无论CDIO模式还是4M模式,工程教育的核心基础是情景教育(ContextualLearning)[5]。

即学生在学习与工程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知道如何有意义的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时,学习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率。

另外,工程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赋予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程职业的综合能力,除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外,

还需要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属于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基础课程教学来培养。

综上,只要教师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牢固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实施工程背景的情景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工程教育的氛围中学习,受到工程教育的熏陶;

同时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属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可以使《有机化学》课程更好的融入化工类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体系,服务于学生的“大工程观”的培养,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

2《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措施

2.1构建面向不同专业需求的差异化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改革现有的同质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在保证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针对每一个化工类工程专业对课程的不同需求,设计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知识体系。

如安全工程专业,注重引导学生对危险有机化学品安全知识学习,养成查阅典型常见有机化合物的MSDS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化合物闪点、爆炸极限、危险特性、危害等信息认识其危险性和毒性,了解其防护措施和泄漏处理等化工安全的专业知识。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则侧重安排有机化学副反应控制、后处理分离纯化的可能性和方法手段等知识。

因杂环、甾族、生物碱是药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药物在体内代谢和药理作用又涉及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等类化合物的作用,因此其他化工专业较少涉及的内容,又成为制药工程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

2.2尝试《有机化学》课程的情景教育

《有机化学》虽然只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但课程涉及的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大多是化工、医药产品或中间体。

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后,在课程后半程教学中,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采用IDG(inspiration,guidance,anddiscussion)教学模式[6]和“以研究为本,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单元模块式教学模式,

尽可能实施情景教育,开展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将基础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产品开发实例的分析、处理和设计上,打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

在每一章节引入2~3个应用和产品开发实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原料选择、成本控制、反应实施(副反应控制)、后处理分离等问题,达到对学生实施工程观的培养和一定意义上的工程情景教育的目的。

例如对于格氏试剂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介绍格氏试剂的制备、性质和反应;对于格氏试剂这类在有机合成和精细化学品生产上具有广泛应用的重要有机试剂,单纯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格氏试剂的应用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完全背离了工程教育的理念。

篇2:浅析师幼冲突的过程的教育教学论文

浅析师幼冲突的过程的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师幼冲突是指教师和幼儿由于在心理、价值观、角色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公开与直接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在幼儿园中,师幼冲突以一种特殊的师幼互动普遍存在着,是冲突双方内在冲突的有机组合的过程。

关键词:师幼冲突;师幼冲突过程

师幼冲突是指教师和幼儿由于在心理、价值观、角色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公开与直接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在幼儿园中,师幼冲突以一种特殊的师幼互动普遍存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内在冲突,其中3―6岁的幼儿正在经历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这个阶段的幼儿的主动行为很容易与教师的要求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师幼冲突,当教师对于解决这个阶段的师幼冲突策略失当时(例如对幼儿的主动性进行压制),就会使幼儿内疚而缺乏自信心,缺少创造力与责任感等。因此,分析师幼冲突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一次师幼冲突的过程都包含了冲突双方各自的内在冲突,可以说,师幼冲突的过程是冲突双方内在冲突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内在冲突反映着导致心理活动中关于最终目标的分歧,即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抉择过程。下面就两个案例,分析师幼冲突的过程。

案例一:

大班的语言活动《聪明的小乌龟》,教师提问:“谁来说说小乌龟当时是什么表情、动作?”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争相举手,此时乐乐站了起来、举着手,嘴里急切的说着:“我!我!我来回答!”这时候,老师严厉的说:“你请坐下,什么时候举手的时候不说话了,我再叫你!”孩子默默的坐下了。活动结束后,我问乐乐“你知道为什么老师没有让你回答问题吗?”他说“知道,因为举手的时候:不能说话”。

这是一个典型的隐形的师幼冲突的过程―― 出现了遏制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但是却没有出现明显的肢体、语言上的显性的行为。在师幼冲突的第一阶段,即乐乐的内在冲突阶段:他的大脑急切的运转着,以前内化的各种经验相互抵制,他面临着“急切的想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与“遵守正确的举手姿势”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并没有被意识到),最终,前者打败了后者。在第二阶段,教师的内在冲突阶段:他必须对大脑存储的类似的惰:况的各种处理方式,做出选择。此阶段是师幼冲突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采取何种策略的阶段。显然,他选择了“及时纠正举手姿势,遏制乐乐的举止”的处理策略。

第三阶段,乐乐面临:善又一轮的内在冲突,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对教师不满、抵制”的选择。到此为止,一个隐形的师幼冲突的过程就算是结束了。显然,这个活动中,老师的解决策略是适宜的,不仅强化了乐乐举手规范,而且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采取了适宜的策略,使得乐乐强化了“举手姿势”的相关经验,通过师幼冲突促进了乐乐的发展,发挥了师幼冲突的正向功能。

案例二:

在科学活动《报纸真好玩》中,老师依次给孩子们分发报纸,边发边说:“拿到报纸的小朋友,先不要动报纸,让报纸静静的躺在你的桌子上。”正分发的时候,听见,“哧哧啦啦”的撕报纸的声音。老师回头望去发现了牛牛已经开始“玩报纸了”,老师生气的喊了声:“牛牛!”牛牛停了一下,等老师转过头,牛牛又开始撕起来了。这时候,老师走过去,一把拽过牛牛手中的报纸,并且说:“没你的报纸了!”。牛牛生气的掀了一下桌子,弄出了很大的声音,老师生气的把牛牛拖到教室的一角,说“这节课你站着听!”。整个活动牛牛都沉默的站在墙角,活动结束后,老师带领大家去做课间操,牛牛也悄悄的跟着去了。

反思:

这是一个显性的师幼冲突的过程,虽然在幼儿园里是很少见到却不容忽视。在这个师幼冲突的过程中,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牛牛的内在冲突阶段,他面临着“遵从老师的要求”与“渴望撕报纸”的选择,最终,“渴望撕报纸”打败了“遵从老师的要求”。第二阶段,老师面临着如何处理牛牛的行为的抉择,他在头脑中搜寻有关的经验,此时各种各样的处理策略相互竞争,老师采取了用语言提醒(“牛牛!”)与“没收报纸”的策略。第三阶段,牛牛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对教师不满、抵制”的选择上的内在冲突。显然,牛牛将这种抵制表现在了掀桌子的举动上。第四阶段,教师面临又一轮的新的内在冲突,与第二阶段的内在冲突一样,选择策略的阶段。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解决策略并不适宜,没有有效的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激烈的抵抗行为出现以后,也没有补充适时的说服教育。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策略不仅没有让牛牛认识到自己错误,反而引起了他的不满与抵制,而且对于牛牛的不满与抵制,教师也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这可能会导致牛牛人格的不自信,主动性的缺失等。

通过对师幼冲突的过程了解,并在过程中寻求解决策略,才能更好的避免师幼冲突负向功能的蔓延。

篇3:初中数学教育过程性评价策略探析论文

初中数学教育过程性评价策略探析论文

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习水平,也要关注过程中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积极倡导过程性评价理念,能够促进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的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1]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评价。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系统。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过程性评价,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了解学生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益,通过评价推动发展的作用才能变成现实。

一、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是伴随着教育评价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不断成熟以及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最早出现的过程性评价是在1967年斯塔弗尔比姆和其同事所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他们的解释是:过程性评价是具体方案实现过程的评价,它能够反馈信息给方案制定者,特别是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显然这是对过程性评价做出的以用途和目的为基础的诠释,不能称为严谨的定义。随着教育评价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归纳目前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和理解,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在传统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下,评价只注重在课程实施之后的终结性考察,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结果形成的过程漠不关心。实际上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还包括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处理他们周围的问题;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且包括影响他们学习成绩与课外行为的价值观、态度和思维习惯的形成。过程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引导人们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视,拓宽了数学学习评价的领域,用质性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如“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档案袋”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施客观评价是评价理念的一大突破[2]。

2突出强调过程

传统的评价模式只重视最终结果,而过程性评价特别体现了过程的重要性。这里所强调的过程,不仅仅指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包括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在传统评价模式下,教学和学习往往追求一种功利性目标,忽略了过程中所包含和体现的价值信息,而评价也只是用来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一种工具。学习是发生于过程中的一种行为,在过程性评价理念下,评价是内嵌于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和评价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评价既是与学习实践紧密结合的价值发现过程,也是参与学习实践价值建构的基本要素。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情感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不断地相互影响[3]。这种教与学融合的过程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素材,使评价与教学、学习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过程性评价具有的特点是阶段性和持续性。首先从阶段性来说,关注学生每一时期、每一环节的学习状态,包括德、智、体、美、劳和情感等方面;再从持续性来说,关注不同阶段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差异性、共同性。因此,过程性评价的理念是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应从多个角度进行。不仅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还包括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是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以结果和过程同样重要为基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有关非智力因素实施的综合评价。

二、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结果需要关注,也要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是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主要意义有:

1过程性评价为学生学习提供养料

在过程性评价中,学生知道自己具体学会了什么内容、学习的整体效果又是什么程度。过程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亮点,一般采用“表扬”“批”“评”“测”等方法。“表扬”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教师给予肯定的激励性语言。“批”即对于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用红笔批阅,这是学生第二次独立实践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反馈。“评”就是第三次教师根据数学的特点设计一些问卷调查表,如填写预习评价表、课堂评价表、课后作业评价表、自我评价表和学生互评等,以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效率[4]。“测”就是最后通过当堂测验、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从错题中总结经验,并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加以巩固,从而加深对该内容的理解。

2过程性评价为学生学习提供方向

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记录袋里的基本材料是学生作品,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具体成果的有关资料,如学生有特色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比较满意的一些作业和单元测验,研究性学习的现场记录,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自我评价与反思等。材料是客观真实的,并能够适时补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实际状况。这不仅能够促进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改进数学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3过程性评价为师生合作提供契机

客观的、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推动教师更积极地工作,能够激发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将注意力都集中在教育教学的关键部分。对学生来说,合理的测试可以检验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那么其学习的热情会高涨,而且对评价遵循的原则会理解得更清楚;如果再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状态的评价原则,那么其将会更加主动去反思、分析,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4过程性评价为提高质量提供动力

过程性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整体、全面的观察,并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其目的不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等级差别进行区分,而是要测评、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清晰认识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等方面的客观情况。这样有利于家庭、学校、社会对教育价值的科学认识,能够避免目前只重视智育的教育观念,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结合总体评价,教师或学习优秀的同学可以对学习稍差的学生提出学习建议,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必须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扮演主导的角色。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初中数学教育过程性评价的策略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不仅要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而且还要建立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种化、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全过程纳入评价视野,从不同的层次去了解和认识学生,就能够发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优点和内在潜能,促进每位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1二次评价法

因为学生家庭环境、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的差异性,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经过努力后,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目标,因此可以在评价中采取二次评价法。比如当学生觉得自己的某次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时,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申请,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允许进行第二次测试,第二次测验的内容和难度要与第一次差不多,教师可以将学生两次考试中的最高分记作最后成绩,这样就重视了学生的纵向发展,减轻了考试的鉴别功能。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延迟判断”能够让学生不断看到进步,从而能够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自我评价法

树立现代评价观,使评价由形式转化到实质、由被动转化到主动、由外部转化到内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认知目标分类中,布鲁姆认为认知的最高层次是评价。也就是只有当学生的认知达到了评价的水平,才能够真正地把握自己,并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就是通过认识自我,判断自我价值。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关键标志。新课程理念的数学学习不仅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而且更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完整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学习的动机、课堂内外的学习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5]。

如在七年级学习了“有理数”单元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做星级自我评价卡:

课内评价课外评价本单元

学习收获敢举手发言☆☆☆喜欢看数学课外书☆☆☆会相互协作☆☆☆喜欢听有关数学家的故事☆☆☆会提出数学问题☆☆☆善于发现数学问题☆☆☆能积极探索☆☆☆能够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由学生给自己判断在☆☆中能得到多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够给学生一个主动反思自己的机会,同时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拥有自我做主、自我表现的权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随之提高。

3“分数+评语”评价

在数学检测卷首设计分数和评语栏,学生考试后不仅有成绩,而且还能看到教师的评语。一方面通过考试我们可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从考试中找出不足,并想出补救措施,这才是我们考试的主要目的。例如一次考试后,教师可以在试卷上这样写评语:“你这次的成绩很好,取得的进步老师很高兴。你终于探索到了适合你学习的好方法,几何题的分析能力你有了重大的突破。如果你能够再提高代数问题的分析能力,下次测试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通过这样的评语,降低了学生对分数的过分看重,引导学生在重视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能够关注学习的具体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多样的情感体验和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不是简单地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4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记录下自己学习数学的实质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感受、对问题的想法等,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得失,提出自己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和建议,向教师请教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总之,数学日记反映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感受和想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过数学日记自由表达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程度、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实际状况。因此,数学日记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取材比较灵活,在写作风格上对学生的要求不统一。大概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课堂上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推理分析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教学过程的建议和想法,主要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外活动、练习、测试等问题的具体评价。充分自由表达学生重视或希望倾诉的事情,如自己的成功、失败、疑问,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困惑等。

新课程关注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数学日记显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数学的语言阐述数学思想方法和表达情绪情感的机会,它不仅可用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评价和理解,而且可用于学生对思维方式的认知和领悟;也可以用于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还可以用于像和自己倾述一样写出某个教学过程真实的情感体验。并且数学日记也能够写成自我报告的形式,及时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或探索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5学生成长档案袋

档案袋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学生在某方面的具体作品,展示在某方面学生的进步、成绩和经历。档案袋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某方面客观认识、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进步。档案袋评价方法的特点决定了它是适应当前数学新课程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汇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材料,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诊断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能够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学生成长档案袋中应该至少收集三方面的材料:展示学习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发展变化的材料;展示学习成果的材料;展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过程的材料。档案袋评定属于质性评价,在应用此种方法进行评定学生时,不要大量运用量化的方法,而是应该大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不要过多在同学间进行横向比较,而要重点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状态的比较,促使学生通过自身去认识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和努力,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肯定,综合应用师评、互评、自评的方法[6]。总而言之,任何评价方式都有其特点,在评价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和评价内容进行选择。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生建立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新课程对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仅要求教师尽快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而且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用新的评价理念来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4: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改革的教育论文

摘要:

通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念的“井巷工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文探讨了以工作需求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虚拟情境和实际工作为场景的教学实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为手段的教学评价体系,旨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

关键词:

篇5: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改革的教育论文

通过行业和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井巷工程与采矿生产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相互依存。长期以来,在我国井巷工程设计与施工中,一直坚持“以掘保采,以采促掘,采掘并举,掘进先行”的方针。由此可见,“井巷工程”是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和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建设与考核评估,以素质拓展计划构建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桥梁,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其他素质教育文件为保障,以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成绩、职业资格获取率和就业率等为表现形式,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按照调研讨论,形成授课教学方案,并不断修订、完善及全面推广其步骤,研究和探索出了一套“井巷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职高专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应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及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基本方法

(1)通过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明确了“井巷工程”的培养目标:具有从事矿山井建、开拓、生产等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检查、监督、验收、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劳动部、煤炭工业部关于颁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支护工等16个工种)》的通知和现场需求,“井巷工程”确定的岗位群是:支护工、巷修工、巷道掘砌工、锚喷工、井筒维修工、爆破工。

(2)通过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井巷工程”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3)通过“井巷工程”课程分析,以工作任务分析表为依据,选择项目载体,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

(4)通过教学分析,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教学整体优化设计。

篇6:浅谈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论文

摘要:当代教育管理与传统的教育管理在管理性质与运行模式上都存在着不同,这不仅仅体现在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之中,同时也体现在当代教育管理的特征之中,不仅强调了教育的过程性,也能体现出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该文就将针对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这一课题进行相应的探讨,希望可以为当代教育管理的探究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特征;发展过程

在目前的教育管理过程之中,更强调过程管理,区别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结果取向管理模式。文章将以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现状为着手点,针对目前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以及基本特征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提出促进当代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此推动目前当代教育管理在理论层面上的发展。

1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性质——过程性

在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之中,其教育管理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所进行区别的基础就是基本性质的区分,从传统教育管理角度上而言,所形成的基本性质中更强调教育管理结果,一切教育管理都是以基本结果为相应的发展导向的,然而却忽视了对于过程的控制行为与规范行为,并且仅仅注重教育管理的最终结果。在这里笔者要对这一点加以强调,并不是当代教育管理在基本性质的体现中只强调过程不看重结果,而是说在兼顾结果教育的同时更注重教育管理开展的过程[1]。所以当代教育管理并不是仅仅以过程为导向的,而是将整体的当代教育管理都看作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整体,强调过程之中的细节化与公平化,注重教育管理是否能够遵循相应的规则,例如公平性与表现性。注重教育管理理念的体现,促进多方之间的融合,促进教育思维能力的提升与进步。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过程性的体现,比如合作共享机制、互动反馈机制、研究发展机制等,这些都是过程性在当代教育管理基本性质中的具体体现,为当代教育管理过程性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在明确当代教育管理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于当代教育管理的改革,以当代教育管理理论的进步带动目前当代教育管理行为以及管理制度的发展与转变。

篇7:浅谈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论文

2.1开放性

事实上不能将当代的教育管理看作分段式及可分离式的管理模式,而是要将其看作开放性的教育管理,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上,还有管理思维与管理制度上,开放性意味着能够以开放性的思维与开放性的心态去进行管理工作,此时的当代教育管理工作是具有连续性以及联系性的,是能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不以结果为最终结果,而是以过程为导向[2],促进管理人员以及教育管理工作的参与者思想意识的'提升。

2.2沟通性

传统教育管理进行过程之中,往往教育形式较为封闭,教育管理人员都固守自身的教育角色,缺乏灵活性与变通性。但是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中,是具有沟通性,一切的教育管理工作都离不开沟通,沟通也是教育工作进行的基础与前提,沟通性使得目前的教育人员都能够实现不同岗位最大程度可协调化,将整体的教育管理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促进教育管理过程开放的同时,实现资源整体调控配置,增强教育资源使用的合理性[3]。总而言之,沟通性这一特征是当代教育管理的基础特征,只有在做好沟通的前提之下,沟通的双方实现交流行为,交换思维交换立场,新知识的理念以及立场思维的变更使得双方产生相应的理解,以此带动教育的转变以及思想行为的变革与妥协,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教育管理的目的。

2.3转化性

当代教育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转化性,能够将固有的知识结构理念进行转变,促进其使用知识与运用知识行为的产生,通常在当代教育管理过程之中也称其为能力的培养与变化。传统的教育管理中过度注重知识结构的掌握,但是忽视了能力培养与转化的过程,这就致使当代教育管理存在着缺失与不足,当代教育管理针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改进,不是其管理形式上的问题,而是在管理过程之中的生成行为方式进行改进,促进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素质培养,推动学生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进行相应的转化,以知识为基础合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掌握方式,又能够通过技能的使用而促进个人能力的培养,比如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4]。转化性同时也是当代教育管理中最为具有灵活性的特征,一旦实现转化与转变,当代教育管理也实现的了质的发展与变化。

2.4灵活性

当代教育管理也呈现出灵活性的这一基本特征,有人将当代教育管理过程称之为互动过程与交流过程,在互动与交流过程之中实现有机化。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这一互动过程与交流过程还是应该称之为灵活性的基本过程性特征的体现。在当代教育管理进行过程之中,灵活性的体现不仅仅在于管理之中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对于教育情景以及教育行为的深层次理解。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是由不同的情境过程所组成的,在特定的教育管理开展的情境之中应该根据相应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与处理方式[5],而且当代教育管理不同方面以及不同因素间联系较为紧密,所以灵活性也体现在对于多个因素多个方面的进一步管理与考量,实现最终的教育管理行为,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的最优化,将教育管理过程与教育管理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当代教育管理发展与进步。

2.5丰富性

目前当代教育管理的相应互动活动也呈现出了较为丰富的局面,改变了当代教育管理活动较为单一的发展局面,实现了当代教育管理活动的丰富性,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标准需求、管理人员的管理需求、宏观教育的发展需求等。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是将不同的个体单位与不同的社会角色建立相应的联系,产生多种的互动活动,例如从宏观层面上的教育理论与教育体制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之间都会存在互动性活动,在丰富互动活动的过程之中也能够为当代教育管理过程建立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提升所参与人员的积极意识,在促进其积极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当代教育管理过程的进行与发展。

2.6共享性

共享性的体现是对于当代教育管理过程之中的管理成果、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关系的一种交流与协商行为,所有的个体都能够参与到教育管理过程之中,而不是被当代教育管理过程排除在外,所有的个体也都在为当代教育管理起着参与创作的作用,这也实现了当代教育管理过程的综合性发展。共享性中强调发展、强调创造、更强调教育资源的分享[6],这不仅仅是当代教育管理的深层次的内涵,同时在合作共享之中能够实现对于当代教育管理的综合性整体发展。促进教育过程的发展与进步,个体在参与过程之中既保障了其参与的权利,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个体对于当代教育管理的理解,实现当代教育管理的多向共赢。

3结语

在当代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之中要将其看作成一个过程性的发展状态,明确其基本性质与基本特征,即开放性、沟通性、转化性、灵活性、丰富性以及共享性等,我们需要在明确这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以过程为导向,促进目前当代教育管理的发展与进步,以此实现教育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安世遨。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3):43—48。

[2]戚建。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探论[D]。华中师范大学,。

[3]张伟坤,黄崴。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2):26—31。

[4]董泽芳,李东航,谭颖芳。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10—17。

[5]毛亚庆。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13(12):68—74。

[6]马景惠。政事分开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

篇8:简析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数学描述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传播;信息;数学描述

论文摘要:本文从效学的角度分析了教育信息通过教育媒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并通过一个案例来证实其科学性,得出的结论能为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提供一些参考。

1引言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教育传播是人对人传播中最为特殊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研究者通常是从传播的普遍性出发来研究教育传播的特殊性.例如对传播模式的研究或者传播要素以及传播媒介的研究等.并且研究者大多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学科范畴来探索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各个因素,从而对教育传播的规律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事实上,影响信息传播过程的因素或者变量很多,单从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领域来研究还是不能全面把握教育传播的过程,也不能对教育传播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自然科学理论或者研究成果的介人有利于对传播过程更加准确的认识.

篇9:简析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数学描述的论文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都不可避免要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这种不利因素其实是一种随机性干扰.假设教育者在受到这种干扰时,会将想要传播的信息,一部分以概率p正确的传递到教育媒体,其余部分以概率1一p错误的传递到教育媒体.同样,正确的教育信息通过教育媒体传递,受教育者以概率q正确地接收,以概率r错误地接收,另外,还有部分信息以概率u模糊接收.同理,对于传递到教育媒体的错误信息,受教育者以概率q’不变地接收,以概率r’正确地接收,另外,还有部分信息以概率u’模糊接收.

亦假设,分别以a1,a2表示“教育者发出正确信息”事件和“教育者发出错误信息”事件,b1,b2,b3分别表示“受教育者接收到正确信息”事件、“受教育者接收到错误信息”事件和“受教育者接收到模糊信息”事件.于是:

则“受教育者接收到正确信息”事件、“受教育者接收到错误信息”事件和“受教育者接收到模糊信息”事件的概率分别为:

当受教育者接收到正确信息时,则来源于“教育者正确传播的信息”、“教育者错误传播的信息”的概率分别为:

当受教育者接收到错误信息时,则来源于“教育者正确传播的信息”、“教育者错误传播的信息”的概率分别为:

当受教育者接收到模糊信息时,则来源于“教育者正确传播的信息”、“教育者错误传播的信息”的

概率分别为:

通过上述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由环境带给传播媒体的干扰是影响教育信息有效传递的主要因素,加之信息发送时发生的错误和学生接收时造成的错误和模糊更影响了教育传播的效果.

3案例

老师让某一学生在黑板上抄写200个完全陌生的'单词,抄写错误的有19个单词,抄写正确的单词共181个.通过计算可得:

“教育者发出正确信息”事件a1概率p=0.9;

“教育者发出错误信息”事件a2概率为1-0.9=0.1;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发出正确信息的条件下接收到正确信息”事件的概率q=0.8;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发出正确信息的条件下接收到错误信息”事件的概率r=0.1;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发出正确信息的条件下接收到模糊信息”事件的概率u=0.1;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发出错误信息的条件下接收到正确信息”事件的概率r’=0.1;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发出错误信息的条件下接收到错误信息”事件的概率q’=0.8;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发出错误信息的条件接收到模糊信息”事件的概率u’=0.1;

理论推理结果:

“教育者接收到正确信息”事件b1的概率满足(1)式,将相关数据代入(1)式得:

“教育者接收到错误信息”事件b2的概率满足(2)式,将相关数据代入(2)式得:

“教育者接收到模糊信息”事件b3的概率满足(3)式,将相关数据代入(3)式得:

试验测量结果:

p(b1),p(b2),p(b3)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0.73,0.17,0.1基本相似,可以说明,上文中的理论假设成立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

当受教育者接收到正确信息时,来源于“教育者正确传播的信息”、“教育者错误传播的信息”的概率.它们分别满足(4),(5)式,将相关数据分别代入(4),(5)式,得:

当受教育者接收到错误信息时,来源于“教育者正确传播的信息”、“教育者错误传播的信息”的概率分别满足(6),(7)二式,将相关数据分别代入(6),(7)式,得:

当受教育者接收到模糊信息时,来源于“教育者正确传播的信息”、“教育者错误传播的信息”的概率分别满足(8).(9)两式,将相关数据分别代入(8),(9)式,得:

4结语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可知,若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正确信息为发出信息的90%时,受教育者能够完全接收到的信息为73%,接收到的错误信息为17%,接收到的不确定的模糊信息为1000.还可以得出,受教育者接收到的正确信息,98纬来源于“教育者发出的正确信息”,1.37%来源于“教育者发出的错误信息”(将错误信息理解为正确信息接收);受教育者接收到的错误信息,52.94%来源于“教育者发出的正确信息”(将正确信息理解为错误信息接收,47%来源于“教育者发出的错误信息”;受教育者接收到的模糊信息,90%来源于“教育者发出的正确信息”,10%来源于“教育者发出的错误信息”.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导致信息衰减的因素很多,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传播渠道是影响教育传播的主要因素.不同教育环境中的传播渠道不同,这些不同的传播渠道会给教育信息的传播造成多大的干扰?这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作进一步探讨.

篇10:开放教育教务管理过程的问题建议论文

开放教育教务管理过程的问题建议论文

摘要:教务管理工作是开放教育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支撑电大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目前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在多系统数据对接、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在教务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完善教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务管理;问题

目前,终身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渐形成,而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正是为构建全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务管理作为学生学习的保障。因此,进而加强教务管理水平乃是开放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教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系统模块众多,数据对接问题多发。开放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管理系统的支持,现在常用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招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考务管理系统。招生系统主要负责新生录入、教学点申报、入学资格审核等工作;教务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课程和专业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毕业管理等工作;考务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考试计划的发布,网考的具体实施、阅卷分配等工作。多平台的优点是可以分模块管理,耦合度低,有利于系统升级和优化,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数据对接的问题也渐渐地暴露了出来,比如同一个教学点在招生管理系统中与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机构代码不一致,考务管理系统中学生考试的部分成绩不能直接导入教务管理系统,需要四舍五入才能录入教务管理系统等,类似的问题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2.教务管理系统打证数据审核功能不完善。省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省校平台的照片链接功能,将打证数据整理好后上报总部。总部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央平台处理省校当学期上报的打证数据时,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未能通过打证数据审批的情况,教务管理系统不能反馈打证数据审批不通过的学生名单和具体原因,需要省校老师通过比对上报名单和总部反馈名单,筛选出具体人数以及名单,并逐个查明具体原因。此外打证数据一般也是分为多批次上报,批次的具体数量是需要根据毕业审核的实际批次来进行的,一般毕业审核的初期首批次会先进行开放教育专升本学生的毕业审核工作,剩余批次是正常报读开放本科和专科的学生。因此多批次筛选打证数据不通过名单时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造成遗漏个别打证数据的问题。3.没有单独面向学生的管理平台,学生不能直接了解自身学习的总体情况。教务管理系统的平台分为五级:中央平台、省校平台、分校平台、教学点平台、学生平台,现在前四级处于正常使用中,由各级电大的教务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学生平台截至目前未能正常投入使用。学生想要查询自身的选课情况、学籍信息情况、成绩信息,一般都需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向班主任咨询,再由班主任进入教务管理系统查询统计后告知学生。对于学生,没有一个完善的查询平台提供基础的学习支持服务,甚至会出现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时,才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错误,再向学校申请更换毕业证的`情况。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随时了解到自身学习情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电子档案还未建立起来。教务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大模块——考务管理工作与学籍管理工作。尤其是开放教育学籍有效期8年,时间跨度大,课程注册、免修免考、学籍异动、报名考试、成绩修改、毕业审核、学位申报等情况每个学期都不少,按照规定需要一直保存学生的资料档案,并且上述业务的规定也都在变化,因此导致每个学期要求存档材料都不是完全一样的。目前教务存档材料主要分为电子材料和纸质材料两类,现阶段电子档案的管理制度还未建立起来,没有明确的电子材料存档要求。工作人员会根据个人习惯保存电子材料,这样常常会出现存档随意、资料不完整的情况,而纸质档案则每个学期都会按照要求制作成固定格式的档案由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但是在纸质档案整理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来材料不齐全、缺少签字盖章等问题。

二、完善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对策

1.针对多系统数据对接提出建议。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系统研发部门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的时候,需要统筹规划,考虑多系统平台数据对接的问题,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及时改进和优化,做好系统版本升级的准备,将多系统平台数据对接的问题逐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解决方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上进行系统平台的升级改造,收集一线系统管理人员的意见,统计汇总后将需要对接的数据格式统一,这种方式牵扯的部门较广,需要一个部门带头并由多方合作完成。线下在系统数据对接时,由相关部门明确对接的关系,出一个详细的对应手册或制度文件,防止由个人行为导致的对接数据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情况。对于后续未投入使用的平台,希望各个职能部门负起责任,在进行系统测试时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反馈,帮助研发部门进行系统的完善。2.针对打证数据审核提出建议。首先希望教务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功能改进,省校进行打证数据上报总部的时候,教务管理系统中央平台能够显示出打证数据上报不成功的原因,并且将显示不成功原因的文件反馈于省校学籍管理人员,就像总部进行毕业审核的情况一样,毕业审核完成后总部向省级电大反馈毕业审核不通过名单,这样通过反馈文件能让学籍管理人员直观地看出问题出在哪里,而不是将未通过的学生数据多次上报进行印证数据是否合格,减少往复的打证数据上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教学点、分校、省校每一级的学籍管理人员都需要对打证数据的人数与通过毕业审核的学生进行核对,确保人数一致,同时教学点需要明确上报的照片要求,做好初步的核对工作,防止漏报、少报。3.针对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提出建议。首先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所部署的服务器是在省级电大,因此省级电大对于数据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的使用权,完全可以依据自身力量,组织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技术人员,借助数据库的数据研发出另外一套为学生服务的查询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面向全省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唯一的身份证号码或者学号即可查询到其需要信息,如选课情况、毕业审核情况、学位审核情况、历次成绩、各类考试通知书、考场安排情况等。第二是对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平台进行维护分析,确定是否能够启用学生平台。实验学院就是利用现有技术资源进行专业查询、成绩查询等系统的研发,并且现在已经上线并投入使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量。4.针对档案管理提出建议。首先要出台规范电子建档制度文件,明确电子建档总体要求以及具体格式,所有纸质材料上报的同时都需要进行对应电子材料的上报,进行信息化建档,提高学籍档案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充分体现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的开放教育特点和优势。其次纸质材料与电子材料二者均属档案材料,在加强电子材料建档的同时,纸质材料也需更加规范,相关老师要有责任心,平时注重材料积累,材料存档后再进行上报或者下发,待接收材料的老师要督促相关人员进行材料的下发,保证按时拿到材料及时归档,不要等到最后需要建立档案时以缺材料为由未能按要求完成档案的整理。

三、总结

随着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愈加重要,从细节上优化教务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且教务管理已经成为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以及提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从教务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然而办法是否成熟可行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教务管理必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苏菲.电大“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7-9.

[2]路璟.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51-53.

篇11:心理学认知过程论文

摘 要:目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和培训领域所采用和重视。根据专家和新手的研究、建构知识的学习观和元认知理论,围绕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①树立认知的教-学观;②用真实的任务引导自主学习;③用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④用随机进入教学促进知识迁移。更多心理学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心理学论文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为核心的心理学,它重在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并能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言语行为做出某种解释。当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认知的神经基础,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法,专业经验知识的发展,语言结构及语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人的大脑如何储存知识、解决问题等。它以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又促进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改进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增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就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一、图式理论与教学设计

1.教学四个心理环节的设计。

按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古宁汉(DJCunningham)的说法,“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一组句子及其含义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的图式,这种图式包含对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概括,其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这一图式对一些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情境进行“推论”。

根据这个理论,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激发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构,形成新的知识源,串联成知识网络四个环节。

以讲解银行知识点为例。

(1)感性材料来源:学生事先的调查及原有感性认识的积累。调动过程:让学生上来描绘各个国家国旗的图片或国家名字的英文全称,同时让其余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将平时的感性积累的知识进行讨论、整合。目的:进行感性知识贮备与兴趣积累,让学生调动自主学习心理等。

(2)对感性材料的归类、整合与重构过程:将各种信息进行汇拢,分层次进行排列,比如从亚洲国家到美洲国家,从南半球国家到北半球国家,对世界国家总体认识,等等。

(3)从对感性材料整合、重构并向理性认识上升,形成新的知识源:从对国家的感性接触到对这个国家的深入了解。

(4)将新的知识源与知识网络连接,把一个国家知识放入整个世界国家知识环节之中,并与风土人情、文化地理、经济旅游等融通起来。这种融通还涉及学生自身对整个知识获得时心理发展过程的熟悉,并进一步推动这种观察动机的延续和发展。

2.设计环节中的具体情景设置。

学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识还需要老师从外部输入。教师对输入的材料首先要进行加工处理,考虑其材料引出会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趋向性。现代认知心理进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段生动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还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和启发。所以情景教学是诱发学生认知内趋力的最佳条件。这种情景或材料设置在时效性很强的中学政治学科中更有其独特的地方。

如对“政党制度”的理解。

(1)显性题目设计:德国的国家性质?(资产阶级专政)政体?(议会制共和制)德国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德国的政党制度?(多党制)

隐性知识积累:增强对政党的感性认识,从科尔下台时潸然泪下激起学生对政党选举多种心理体悟,为政党制度的讲解做感性经验的准备。

(2)建构政党、政党制度等相关知识源。

(3)将政党制度在知识网络体系中定位,引导学生思考政党与国家政权、政党制度与国家性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重构基础理论的识记,把能力培养与心理发展协同起来。

现代认知心理理论证明,基础理论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是实现能力的载体。心理学观点进一步认为,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而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这点来看,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所以对基础理论的识记要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认知特征出发,对知识进行分解重构,从而从心理活动上影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即形成某种新的心理活动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仅以表层的识记为特征,即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在于有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如对“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识引出对矛盾的印象:从《韩非子》“矛盾之说也”讲起,列举相关矛盾例子,进而激发学生调动自我感性材料对矛盾作出浅层的理解与说明。

(2)对引出的感性材料归类:其一可分为内部的冲突和对立;其二可为事物外部的冲突与对立;其三分析矛盾不仅指对立而且指统一,分析“统一”的两种情形,让学生渗透感性知识作出自主分析,并领悟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对立统一与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不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引导后,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整理,进而把《韩非子》“矛盾之说”中所犯的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区别开来。归纳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分出知识层次,并作出理解说明。

(4)将形成的矛盾新知识点放入哲学体系中进行定位,并与联系、发展等观点进行渗透交汇。

二、自我调节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各自的个性,共同组成的集体又有集体的心理定势等。教师应该首先探明这种心理特点,并利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对心理定势进行控制和干预。同时教师也是个体,外在的环境也会对教师心理动机产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绪,有节制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对教学与师生关系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中,我备了心理教学的另一个教案,并有意识地进行个案和集体心理辅导案例经验的积累。

心理教案的主线是发展双向的“自我形象”,使师生之间形成“心理共振”。所谓“自我形象”设计,即我们在潜意识水平上对自我的认识、想象和评价。这种“自我形象”影响着我们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及自身潜力的发挥。但这种心理设计既需要内部条件,又需要外部条件。“一切有意义而持久的变化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然后再由里向外地发展”。但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内部的潜质,从而调动内部进行积极心理因素的积累。所以,从外部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心理教学手段从潜意识中同化师生的期望,通过对学生形象的提升来增进学生对班集体与个体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想改变的人、想成为的人。

这种心理备案结合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调整。主要分个案与集体备教案两种。

1.个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首先积累个案观察,其次从外部对个体自我调节进行干预。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评价自己、作出计划、采取行动及对结果不间断进行经验总结与学习。另外,从外围环境为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创设条件。

2.集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主要是从外部对集体自我调节进行某种程度的干预,尝试让学生用新的知识结构重新认知自己、评价他人,并作出相应反应。教师应对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结果作出评价与激励。

3.对教师自身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的基本策略:对自我心理进行认知,向优化心理素质转化,进行适度减压。

三、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要求教学应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面对书本内部知识向书本外围知识开阔视野。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轴心转变,从而实现从认知到应用的心理习惯特征的转变。

从面对书本到转向外围转变过程,首先可以在课内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学会合作与沟通,进行相关经验积累。其次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外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

以《银行和储蓄者》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布置相应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课外分组合作完成相关银行知识的汇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银行信息,银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币存款利率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电子货币时代的遐想。学生对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经调查认为:其一,可以较多地增加国家税收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其二,有利于弱化储蓄倾向,强化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其三,有利于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从调查中学生对国内国外利息税的征收情况进行了比较,对当前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如了解当前存款中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为10%左右的个人所拥有等,从而对国家税收政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篇12:心理学认知过程论文

摘 要

文章从《心理学报》近五年关于注意研究的热点问题入手,对近五年注意方面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梳理。近五年来心理学报上刊登的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研究热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另一个是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工作记忆;偏向竞争模型;注意偏向;注意警觉;注意维持

1 引言

为了解近年来关于注意的研究趋势,收集整理了从20xx年到(已发表)《心理学报》上共发表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24篇:其中9篇是关于工作记忆或记忆与注意之间的研究;6篇是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2篇是关于空间注意的研究;7篇为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

工作记忆与注意是两个重要的认知结构, 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工作记忆涉及对信息的加工、暂时性动态存储和执行控制等核心认知过程; 而注意则是外界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通道控制机制, 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

根据前人的研究,工作记忆一般被认为兼有对信息进行短时存储和加工两项功能, 因此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也有两类:一类信息处于静态存储中, 等到需要时再加以调用; 另一类信息则处于被注意和被访问的状态, 随时准备用于进一步的加工。有学者指出存储和加工这两种状态是通过对记忆中特定子项的选择性注意实现的,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存在这样一个核心区域——注意焦点。

注意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注意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听觉注意,这些研究大都围绕着双耳分听任务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注意的研究方法也发生很大的变革,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方向。

近年来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及注意偏向上。有关工作记忆方面的研究及争论焦点主要是:工作记忆表征能否引导视觉注意选择?怎样引导?在注意偏向的研究方向研究焦点主要是:不同条件客体对所产生的注意偏向现象是由于注意警觉还是解脱困难所导致?

2 研究热点

2.1 注意与工作记忆

关于工作记忆能否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两种取向:

认为工作记忆能够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支持的理论有视觉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个体存在两种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 主要受刺激性质(如刺激的特异性和凸显性)的影响; (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 主要受目标与期待(当前的目标、对刺激位置和出现时间的期待)的影响)。而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在注意选择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自上而下加工机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表征或模板来完成的。(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20xx)因此,工作记忆对于视觉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杨海波, 尹莎莎,白学军(20xx)通过研究认为, 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模板使视野中具有目标特征的刺激自动优先获得注意,结果支持偏向竞争模型。

认为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引导注意控制的方式并不是偏向竞争模型所说的那样, 而是比较灵活,甚至某些情况下并不影响注意选择反而有可能抑制注意。

总的来说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2.2 注意偏向

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还没有一致看法。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注意警觉:在定向阶段, 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 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而在实际研究中这种争议则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注意偏向产生机制也通常不同。

李海江,杨娟(20xx)关于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研究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角度出发, 以大学生情绪面孔(高兴, 中性, 愤怒)图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 探讨了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该研究结果表明, 在无效线索条件下, 低外显自尊个体对以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兴和中性, 说明低外显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的解脱困难; 高内隐自尊个体在无效线索条件下, 对以高兴和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 说明高内隐自尊个体更易受到情绪性信息(愤怒和高兴)的吸引, 是一种选择性的注意维持倾向, 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

杨智辉,王建平(20xx)研究了广泛性焦虑个体在一般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确定性情境下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 结果表明高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以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转移困难为主,不确定性情境会让广泛性焦虑个体更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中,从而对情绪性刺激尤其是消极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对情绪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信息的注意偏好的系列研究,表明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被试对胖身体信息的视觉注意偏好是注意维持,即注意的解脱困难。

由上述的几项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注意偏向的方向主要是不同的因素的注意偏向效应产生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2.3 其他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的两个研究热点外,近年的注意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研究取向:

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刘玲,李荆广(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是否也对全脑范围的注意脑区具有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OMT 基因不仅调控前额叶脑区, 而且对形成注意控制网络的多个脑区都有调控效应。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注意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可能部分的来自于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网络的调控作用。黄泽军,钱秀莹(20xx)采用同步判断(Simultaneous judgment, SJ)的研究范式探讨空间注意梯度是否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状态下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注意梯度效应, 而重合时, 注意易化梯度受到一个抑制梯度的影响。这说明, 注意梯度分布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 而影响方式符合注意点为中心的易化梯度场和注视点为中心的抑制梯度场的双梯度场理论。

空间与注意研究,例如游旭群,张媛(20xx)研究了在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并得出有效提示有助于注意资源的集中的结论。张宇,游旭群(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注意转移现象,得出了以下结论:对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 然而, 是对绝对值的加工还是数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转移依赖于共同参与的其它数字加工产生的影响。

3 总结

通过对近五年心理学报上关于注意研究的论文整理、分类,理出近五年注意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和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是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因此心理学报上的研究热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今年中国心理学界关于注意研究的聚焦点是在于工作记忆与注意偏向。

而关于工作记忆与视觉注意的研究焦点又在于: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及怎样引导?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比对分析对以上研究焦点问题作出如下回答: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并且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注意偏向产生机制的争论,根据前人的研究通常认为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是注意警觉:这种理论认为在注意定向阶段, 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 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近年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明不同研究对象产生注意偏向的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其他方向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涉及到认知神经科学和空间与注意。事实上认知神经科学取向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在许多的认知实验中都会采用到比如FMRI,ERP等研究途径。但是由于文章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热点与非热点,因此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在这里不作为主要的阐述对象。

参考文献

[1]宣宾,刘振会,张爱青,孙晓凯,. 工作记忆中注意焦点转换的代偿机制——来自聋生和发音抑制的证据[J]. 心理学报,(9).

[2]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吕勇,胡伟,罗跃嘉,.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一项ERP研究[J]. 心理学报,(10).

[3]胡艳梅,张明,徐展,李毕琴,. 客体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导向作用:抑制动机的影响[J]. 心理学报,(2).

[4]杨智辉,王建平,. 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J]. 心理学报,,(2).

[5]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 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J]. 心理学报,,(8).

[6]高笑,王泉川,陈红,王宝英,赵光,.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一项眼动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4).

[7]翁春燕,陈红,朱岚,.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基于目标矛盾理论模型[J]. 心理学报,(5).

[8]刘玲,李荆广,宋宜颖,刘嘉,. 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神经基础的调控效应:影像遗传学研究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4).

[9]黄泽军,钱秀莹,. 视网膜离心率影响空间注意梯度分布[J]. 心理学报,(10).

[10]游旭群,张媛,刘登攀,. 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J]. 心理学报,(7).

[11]张宇,游旭群,. 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J]. 心理学报,(3).

篇13:天然气预处理过程论文

天然气预处理过程论文

1煤制天然气净化

天然气预处理主要是脱除原料气中所含的微量固体和液体杂质、酸性气体(CO2)、水等有害物质。天然气液化时,其杂质含量通常要求达到的指标是:二氧化碳<50×10-6,H2S<5×10-6,水<1×10-6,重烃<100×10-6,苯<10×10-6,汞<5×10-12。但由于煤制天然气在液化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化学、物理性变化过程,其成分相对简单、性能相对稳定。针对煤制天然气气源的这些特点,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优化项目建设。

1.1脱酸性气体

天然气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CO2、H2S、COS与RSH等酸性气体。这些气体的存在会腐蚀金属材料、污染环境、造成催化剂中毒、在低温过程中还会结冰堵塞仪表和管线,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因此需要把天然气中的酸性气体脱除,达到标准要求的规格后方可进行进一步液化。结合煤制天然气项目气源存在“少碳、无硫”的特点,H2S及有机硫在低温甲醇洗过程中就已经进行有效的分离;二氧化碳经过甲烷化反应过程,与原料中H2进行反应,生产CH4。仅有少量CO2需进行脱除,用以保证冷箱顺利运行。一般采用MDEA溶液进行脱酸性气体。根据其对CO2和H2S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吸收效率高;工艺过程温度、设备和管道腐蚀程度低、系统运行可靠;容积循环量低、溶剂化学性能稳定等特点。在LNG脱酸性气体工艺中得广泛应用,并在煤制天然气LNG项目脱酸过程有一定优势。

1.2脱水

天然气液化需要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液化,为避免其中的水分在液化系统发生冻堵,须在预冷前将天然气中的水脱除。天然气脱水按原理可分为冷冻脱水、溶剂吸收脱水和固体吸附脱水、膜分离法脱水四大类。因为天然气在“大气量、超低温(-160℃以下)”的工况环境下进行操作,在几类脱水技术中仅有固体干燥剂脱水法能够满足其工况要求,其中分子筛在LNG工业化装置上广泛应用。分子筛是具有骨架结构的碱金属的硅铝酸盐晶体。其分子式如下:M2/nO・Al2O3・xSiO2・yH2O分子筛具有高选择性;深度脱水、露点降大;对极性分子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在较高的温度下仍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天然气液化过程中“超低温”工况要求,对气体组分中的水进行有效的脱除,对冷器起到了保护作用。在煤制天然气气体中含有饱和水汽,由于水汽的存在,煤制天然气管输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管道积液,降低输气能力及降低热值,加速煤制天然气中H2S和CO2对钢材的腐蚀。即使在煤制天然气的温度高于水的冰点时,水也可能和气态烃形成烃类的固态水化物,引起管道阀门堵塞,严重影响平稳供气。因此,煤制天然气在管输前必须脱除其中的水份。结合天然气脱水“气量大、水露点要求不高”的特点,大规模的天然气、煤制气处理、集输过程中使用的脱水干燥方法主要是三甘醇溶剂吸收法,该方法是天然气、煤制天然气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脱水干燥方法。但由于三甘醇脱水深度无法满足LNG液化需求,为了避免在脱碳过程中夹带的水分以及工艺气二次反复脱水,所以在煤制天然气LNG过程中气体不经过三甘醇脱水处理,直接进行LNG液化预处理。

1.3脱汞

原料气中含有的微量汞在低温时会对冷箱等设备造成腐蚀,甚至导致停产,因此汞的'含量应受到严格的限制。目前,天然气脱汞工艺有化学吸附、溶液吸收、低温分离、阴离子树脂和膜分离等,天然气脱汞工艺的特性如上图3所示。低温分离工艺是利用低温分离原理实现汞脱除,分离的汞将进入液烃、污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增加其处理难度;溶液吸收工艺脱汞效果差,吸收溶液腐蚀性强,饱和吸收容量较低,脱除的汞进入吸收溶液中也将造成二次污染;膜分离脱汞及阴离子树脂脱汞工艺的使用范围较窄,工业化装置应用较少。化学吸附脱汞工艺在经济性、脱汞效果和环保等方面都优于其它脱汞工艺,在天然气脱汞装置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脱汞深度可达0.01μg/m3。近年来,天然气液化工程中的原料气脱汞采用载硫化物大孔氧化铝脱汞剂,使汞与硫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汞并吸附在吸附剂上,载硫化物大孔径氧化铝不易产生粉化,且吸附能力强,便于更换。大孔径载硫氧化铝脱汞剂可以避免常规脱汞剂吸附饱和时的毛孔迸发现象对下游液化冷箱造成的汞腐蚀危害。在煤制天然气液化过程中,矿物质煤中作为原始材料,前工序甲烷化过程中,汞物质会使甲烷化催化剂中毒,使其永久性失活。所以在甲烷化工序对汞有及其苛刻的要求。在甲烷化后的气体含量中已经不含有汞物质,因此在煤制天然气LNG液化装置中无需设置脱汞槽及其后面的过滤分离器。

1.4脱除重烃

重烃通常指C5以上的烃类。在烃类中,分子量由小到大时,其沸点是由低到高变化的,所以在液化天然气的循环中,重烃总是先被冷凝下来,从而堵塞设备。液化天然气过程中,通常天然气预冷后,在低温区中的一个或多个分离器中除去重烃。图4所示BV公司的PRICO工艺天然气液化流程:采用混合冷剂(N2、甲烷、乙烯、丙烷和异戊烷)为介质,进行逐级冷凝、蒸发、节流膨胀得到不同温度水平的制冷量。天然气与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冷箱采用板翅式换热器。预处理气体首先流经板翅式换热器。入口气体从顶部进入,并在顶部份进入换热器芯。然后向下流入底部的冷端。在PRICO中,低温液体仅仅在换热器的底部。制冷换热器上部的原料气被冷至温度大约70℃。在中间,气流流动中断而离开换热器。70℃的气体直接进入重烃分离器,以除去任何可能出现在气流中的重组分。除去进气中的重组分有利于保护低温设备免于堵塞和腐蚀。在制冷换热器顶部有一旁通,通过温控阀可以控制进入重烃分离器的气体温度。从重烃分离器顶部出来的70℃的气体返回板换,经过两个通道,从换热器的底部出来,这时气体已经变成151℃LNG。但由于煤制天然气过程中,煤从气化出来后经过一系列分离、反应等工序处理,原料气中的重烃成分已经完全得到脱除、分解。结合此特点,在煤制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可以省略掉重烃分离器及相关重烃冷量回收换热器等,预留出分离出口,避免日后由于气源变动而造成重烃成分出现。

2结论

由于和传统天然气相比,煤制天然气的气源更简单,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供气的质量和条件更稳定,而且LNG作为能源产品,工厂的运行和上下游的衔接非常紧密,尤其是作为调峰装置对下游供给的稳定性十分重要。所以一座商业化运行的液化工厂,首先必须满足安全连续稳定生产的需要,还要求工艺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便于操作和调节。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技术开发和利用煤制天然气,发挥其储存比高,运输灵活方便等优势,可以有效弥补我国常规天然气地域分布和供给量上的不足,非常适应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分布情况,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关专题 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