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老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老黄”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共1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一、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的发展本身就有推陈出新的特质。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设计师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运用,好的平面设计作品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创作的手法都有其独特性,最终作品的优劣取决于设计师思想意识的基本形态和创意是否有新意。很好地将设计理念和产品的文化体系结合在一起是视觉传达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传播为出发点,追求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视觉语言,以独到的视角阐释所要说明的信息内容,以新颖的视觉形象编排吸引观者,使其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使观众接受信息。

由此可见,思维的训练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时常被庞大的数字信息包围,很难从现有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进行创作。在现代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在课程中的各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学会将设计引入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

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表现某一海报主题,或直接将大众所认同的惯有的视觉元素直接运用到设计中;另外,有些学生在图形抽象表达和设计切入点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贯穿思维模式的培养,无论是图形创意、海报设计、字体设计还是标志设计等,都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人们思维的形式因其属性不同,被分为诸多种类。从人们常态的思维角度看,设计的思维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即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设计思维打开,让其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对其创作出好的作品起到重要的作用。

1.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模式的培养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是较为普遍的。联想思维是人们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了解其基本属性后,大脑对同种或相似的事物产生对应的想象,是一种没有固定方向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因其对象的形态、内容等的不同可细分为近似联想、同类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联想思维较其他思维模式而言是一种较为理性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分析作出理性的.判断,因此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它拥有概括性、连续性和形象性等基本特征,是设计活动中能够产生良好设计想法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较为常见的思维模式。由于拥有严格的原则性和逻辑性,联想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学生通过相关的训练,能够从原有的设计元素中提炼新的表现形式,这对其未来的设计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有别于固有思维的思维模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源泉,需要设计师对常态下的事物进行反向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引导人们对惯常的事物进行再度思考,从日常的思维形式中抽离出来,找到更好的创作形式,进行新的创意组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往往会采用常见的联想思维模式进行再设计。然而好的设计必然是出奇制胜的。在常规的思维模式下寻找与其相反的设计点,采用夸张、对比的表达形式,增强设计的趣味性,可使设计作品更具特点。因此,个性的表现也是现代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时常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基本图形图像出发,让学生了解逆向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视觉传达设计有基本的表达形式,但创意的表达不是一成不变的。逆向思维通过打破固有思维的一般模式,让学生学会反向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对设计创作多提问、多分析,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具吸引力。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由A对象向B对象进行联想的同时,对C对象以及其他相关对象的发散性联想。人们对单个对象的联想并不是单一的,因此,人们在联想的时候都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和方式的联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往往会对联想对象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所能联想到的对象也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从事物的一个方面向多个方向联想。

教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较为周全地找到设计的出发点,并能有所侧重地表达设计初衷。如,就某一对象的风格、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可以寻找到很多不同的表达面。发散性思维模式给了设计者更多的选择,可以很好地增强设计者的全局意识,锻炼设计者的独特性和变通性,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设计思路与表达形式。

篇2: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论文

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论文

一、视觉思维与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是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通过视觉可以获取一些外部的信息。对我们获取的一些视觉信息来说,要想对其有一个理性认识,就必须要通过我们的思维来不断的进行筛选,通过精密的分析判断和比较,从而找到最有效的信息。一直以来,人们在潜意识里面,就将是觉与思维相分离,在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也是各自以不同的目标来进行。

二、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新视觉思维的原则

视觉传达设计,也就是如何向接收信息的人来展现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现如今,视觉传达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是在如此之多的方式当中,如何让观赏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想要传达的内容、如何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或者肢体动作等来传达我们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些都是设计师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他们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就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总的来说,创新自己的视觉思维,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重视视觉中心

在对图像寻找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视觉会自动寻找那些与自己思维 兴趣相符合的内容。而对于那些自己没有多大兴趣的图像,视觉就会自动过滤掉,让其变得模糊。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视觉认知的过程,一个过程结束之后视觉又会自动转移到另一个兴趣中心点上,开始下一个视觉认知过程。各个不同的视觉认知过程当中是环环相扣的,从而形成了一种视觉的流程。

(二)把握比例与尺度

对于我们的视觉思维也是一样,只有最合适的尺寸,才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这也表明尺寸对我们视觉的重要性。一般地,尺寸和比例主要指的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之间和谐,才能给人一个最完美的心理感受。并且,只有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师设计的内容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三)控制对比与统一

对于一些不同性质的事物来说,我们会不自觉的将是新事物进行对比,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在视觉上面看到的任何事物,它们都有不同的特点, 就拿色调来说,一般分为暖色调合冷色调,在看到不同色调的各种事物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它与其他事物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最心仪的那个作品。可以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我们都会运用到对比。

(四)注重对称与均衡

另外就是在观察各种事物的时候要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尽量做到协调、均匀、整齐,在无形之中给人一种美感。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对称的事物,例如:动物翅膀、人的身体结构、一些机械设备的外形。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思维创新模式

而对于思维来说,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若是从视觉思维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联想、逆向和发散三种思维模式。作为一个设计师,如果想要设计最完美的作品,就必须拥有这三种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找出一些新的灵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创作思路,从而制作最佳的创作方案。

(一)联想思维

所谓的联想思维,也就是指当你由于某种原因而把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时,这时形成的一个思维活动过程就是联想思维。而根据联想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联想类型:接近、相似、对比和因果联想。

(二)逆向思维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习惯成自然”,而逆向思维就是在你已经习惯的思维方式上,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以前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换个角度看事物。

(三)发散思维

在对一件事情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使自己的思维不断的扩散,这就是发散思维。就算是一个小问题,也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主要的特性。也就是说,在进行视觉艺术创作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參考文献:

[1]田珂.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视觉思维的培养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9):36-37.

[2]赵宇喆.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J].考试周刊,(4):21-22.

[3]曹文琦.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8):216-219.

篇3:字体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字体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字体设计是中等职业教育广告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创新性思维在字体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学习字体设计的学生们而言,传统的教学过程我们过于偏重文字的书写、文字的结构而忽略的拓展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性思维是进入社会有力的竞争力,而中职学校为了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必须加强对于字体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其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而艺术作品的精髓就是在于创新和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项设计,它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真谛。字体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大军中的一员,创新思维是每一个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其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必须从学校开始抓起,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训练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对于占据字体设计半壁江山的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创新思维训练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但是具体的训练计划必须由各个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重要的两点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为大家引经据典,多举一些优秀的字体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摆脱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突破固有模式,在设计时能有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逆向思维的养成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字体设计创新性的提高。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出别具一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于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训练

在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掌握,一般都以拉丁字母和宋体、黑体为基本字体展开临摹练习。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只强调书写和作业的完成程度,仅仅是熟练地书写中外文各种字体。而对文字设计的创新性培养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固有的大班教学及讲述课本内容。大多数中职学校关于字体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也难以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因此很多学校仅仅是作为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

2.创新性思维训练模式化、教条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仅仅是讲解书面知识或者是PPT,对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模式化、教条化,以临摹为主,以书面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教师或书本,整日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长年累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许多教师的教案甚至几年都不变,如果教师是这样,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逐渐降低。教师都缺乏创新性,学生又该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呢?

三、如何解决创新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时间,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有思维的碰撞,突破书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可以以完整的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考核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让学生将创新思维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际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作。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者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院系甚至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设计、文字设计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2.将字体设计与其他创意相结合

将文字设计与图形创意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文字的前身就是图形,最早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而图形又比文字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想象空间。因此将文字与图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还可以将图形的创意运用于文字中,突破文字本身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让文字不仅仅是作为记录、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将它们赋予新的艺术含义,创造出更具有突破性的文字设计。将文字设计与其他设计相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们意识到,文字设计并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作为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与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相结合才能表现出它的灵魂精髓。很多艺术形式都是由文字演变而来,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此我们将其他艺术和文字艺术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作潜能,就可以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四、小结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大的今天,中职院校必须对字体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训练加以重视,对创新思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性,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程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可以规范教学,扩大中职院校的影响力,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社会输入更多优质人才。

篇4:服装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启发培养论文

服装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启发培养论文

服装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者的创造性活动,目前,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其学生的个性素质和创新意识开发培养尤其重要,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服装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开启与应用,意即设计者发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一种现代时尚语言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作品情感化、个性化、实用化,以此达到设计作品的独特性。

一、服装设计教育现状

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走过30多年的艰苦历程,服装教育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进步而前进,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与国外教育相比较,我国服装教育还存在诸多客观问题,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授课方法传统、课题体系设置不合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薄弱等。部分地方高校虽然与地方服装产业相结合,不仅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和品德的培养,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教育能力的培养,并且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设计赛事,也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在国际服装舞台上仍然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在出口创汇的服装中,没有原创产品能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产品缺少高附加值,因此价格低廉。服装优秀人才能否脱颖而出,不仅课程设置要合理化、加强校企结合,更要注重将创新思维模式需注入学生的课内外教育生涯中。

二、服装设计创新思维的启发培养

创意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以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发散思维、聚敛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通过创新思维,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客观性,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意的、有现实意义、社会价值思维成果,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革新。在设计中要求学生全方面打开思维,展开想象,思路遇阻,“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拘泥一种思维模式,灵活变化,调整思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直觉、想象、联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生活中,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和启发教育,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培养。

(一)课堂上创新思维的启迪培养。

1.知识汇总、引发创新。服装设计中学生的创意思维不局限于简单的形象思维,不仅来源于视觉和直觉、在设计外轮廓中进行仿生模拟、内部结构中简单地将领子、袖子、门襟等零部件拼凑组合,而是知识综合的完整性接受与整合再设计过程。一是古今中外,融汇贯通,将中国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层层拨开,了解每个时期服饰文化生成的政治、文化、艺术背景,揭示其发展规律,探索该时期的服饰形式、色彩、面料以及制作工艺、染整技术等特点,把握内外文化的源泉,将感受最深的知识点结合时下流行元素进行合理的形式美结合,生发具有视知觉、合理性、美感一体的新式作品。二是将中国与世界各个有代表性服饰文化国家的服装同时性对比研究,从国家地理环境、文化底蕴、风土民情等背景逐渐深入,探索产生服装服饰特色的原因,选择与中国同时期相关联的服装形态进行打散,遵循形式美法则重新组合安装,寻求创新思维完善作品。三是可以将历史性和辐射性的两种思维同时开启,遵循中外历史文化的客观性、结合流行的`前瞻性、合理使用设计法则进行立体式创新思维的培养。

2.引导探究、培养创新。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想得太高深、太神秘、太高大、甚至难以捉摸、无从着手,因此阻碍了人类的创新。如第一次把电梯装在室外就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家老牌饭店一位清洁工的创意,这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创新是人类生理和心理潜伏的一种特质,在特定的环境下,定会开花结果。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教师不容忽视的使命。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沿着不同路径,突破惯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标新立异思维革新,必须有意识、多角度、多维度地开启学生思维操作,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逆向思维的设计应用,设计者往往习惯使用正向思维,说到“红色”,想到太阳、献血,“绿色”想到希望、生命及和平,而逆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也称反向思维或求异思维,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服装设计中“内衣外穿”这种现象是明显的逆向思维应用模式。

(二)生活状态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1.拓展兴趣、激发创新。创新思维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展开,生活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提高学生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竞争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自信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发展积极有益并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体味科学文明、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大学生们不单单只着眼于毕业之后出去找工作这一条发展道路了,一些大学生更热衷于走出校园去创造自己的事业。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了比较普遍的现象了。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特征,从三个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第一,创业领域集中在所学专业,学生往往选择成立服装高级定制,如手工艺皮革、手工染织技艺工作室、时装摄影社团等。将课堂知识通过实践、婚纱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工作室。究其原因,一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二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手工作品市场化。第二,以同学共同创业为主,志趣相同的学生合伙创建团队,专业相同,便于沟通。以工作室为主,许多创业团队的学生毕业之后仍继续合作。第三,投入小,见效快,设计类学生创业的选题创意新颖鲜明,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客户提供智力服务。基本可以采用电脑设计图纸,直接传送给客户,制作周期短,人工成本低,价格便宜。以上几种创业方式皆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团队凝聚力建设,通过努力创造丰厚的利润,为学弟学妹树立好的标榜,且更好更快与社会接轨,提升就业率。

2.关注时尚、引领创新。服装设计与时尚紧密相关,洞察时尚能力成为企业选择优秀设计类毕业生的刚性要求。以前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教材、教参、网络信息、时尚杂志、时装发布会等成为获取时尚资讯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大众可以世界性地追寻最新流行趋势,因此,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参与讯息的扑捉。二是一年一度的北上广服装发布会资讯层出不穷,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实习采风的机会参与服装专业活动,一方面搭建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桥梁,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时尚能力的洞察机会。三是与学生探讨时尚杂志、时装电影、电视、娱乐节目以及时尚节目,通过影视明星的服装特色感知时尚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时尚的敏感度,紧跟流行步伐,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这也是更新启发知识的一种方式。

三、结语

本文探索了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从学生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领域分别进行探索分析,总结诸多创意思维的开启与培养方法,能够确保创意思维有效长存,避免思维定势局限了创意灵感的迸发。在瞬息变化的新形势下,能够强有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对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皆具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翔.服装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学研究[J].高教研究,,9

[2]吉萍.服装设计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探究[J].素质教育,,9

[3]李同长.关于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分析[J].服装时尚,2014,8

[4]郭燕.北京服装学院学生校内创业实践平台的创新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12

篇5: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的核心又在于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转变,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其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性思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深入分析,探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初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创造性思维,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教师做起,创新教学

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先从教师自身开始,做好一个创造型的老师。创造型体现在教育观、性格特征、教育艺术和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对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束缚,教学模式仍较单一,照书念书,不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因此,在更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创新方面有着亟需改进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修养,同时加强教师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精诚合作,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才能培养和开发好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打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

教师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和解疑,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定势,从独特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都是从批判性思考开始:质疑旧的,才能发现新的。对于学生否定质疑课本或老师讲解的情况,不要进行责备,要与学生共同商榷解决。真正打破常规敢于实践质疑的,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都是创新型学生必须具备的要求和素质。

三、突破课堂,创新实践空间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联接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概念化教学是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应当变为实践性教学。例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实况演习,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把自己当做剧中人,过足“演员”瘾,同时能够培养起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方面的能力,突破现有的局限课堂空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开创了新的实践空间。同时在置身其中的实践之中,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很好的拓展,为培养创新型学生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激励学生探索,培养独特思维能力

独特的思维要求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与前人、众人的想法不同,独具卓识,有新解、有新知,体现出科学的首创性。这样的首创性往往来自思维中的质疑分子,对中规中矩的怀疑,对真理定理的质疑,对教本的质疑,对老师的质疑,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一性。质疑通常是创新的源头。当一个学生养成了勤于发问善于质疑的习惯,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发展平台。这时需要老师解放畏首畏尾的思想,引导学生怀疑所谓的定论,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不可理解的错误想法也千万不能挖苦学生。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就是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案,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养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和主题思想等角度去发现问题,避免不着边际的滥问。要以学生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体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为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培养起学生独特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求知欲激发过程的重要角色。我们要在创设认知环境和轻松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积极的心态和热情感染吸引学生去思考、探析、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宪法.在话题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作文教学研究,,(04)

[2]褚凤继.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05)

[3]江洪.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15)

[4]叶淑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9,(29)

篇6: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培育开发创新能力,只有从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盛存亡这个高度来认识,才能把握培育创新能力的深刻意义和重要性,激励我们不断开发个人的创新能力、个人所在企业或单位的创新能力,以至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创造力是智力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正常人,从儿童期开始,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只是具有大小之分。但是创造力和别的智力成分不同,它属于一种潜在的能力,如果不注意提供宽松、自主的环境来激发的话,就很容易扼杀一个人的创造力,而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孩子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特别是小学的基础教育,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要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学大头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语文教学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艰巨而又前景广阔的大舞台。说艰巨,是因为农村学生生活窄、见识少、读的少,没有城市儿童那种视角广、内容多的创造性思维。说前景广阔,是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带动各种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

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三)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

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五、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适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尝试新的体验,对于有兴趣的事物作进一步的探究。学校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总之,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篇7: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从理论上讲,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学生主动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由此可见,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所以在物理课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教师泛泛地讲,学生机械地去听,去记,学生思维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归根到底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疏通信息反馈渠道,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消除心理紧张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测,特别是猜测性有一定道理的时候。物理这门学科,本来就从生活中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许多多的实际性的,创造性的问题,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意见,要满腔热情地赞扬,肯定他们的努力,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创造性的学习知识。

二、激发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当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积极情感就会从内心迸发出求知的强烈欲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沟通学生的心灵,增进互相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状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取的“情”给学生创设一种“境”。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呈现了一组这样的镜头:在非洲草原上,一群大象向前行进,忽然不知为什么停住了,彼此之间互相接触,但没发出任何声响,然后同时向另一方向走去……根据这一现象提出问题,大象为什么改变了前进方向?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样既发散了学生思维,又引入了新课,并且使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思维灵活,提出许多创造性的意见,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它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四、借助探究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开掘学生的潜能,创设富有潜力的课堂。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上和方法上大胆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探究在学生学习的海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物理课本中也涉及了很多探究活动。例如:八年级物理涉及到探究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这一节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通过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方法,总结出规律。从结果来看,不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许多同学还探究出课本中未提及的新的特点,从而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开拓思维增长知识,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总之,创新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而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我们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在不断改革的,新的教学实践中寻求、探索,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而努力。

篇8: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和创新欲望,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笔着从两方面进行了浅议。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创设情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的培养,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充分发挥好课堂的时效性,把思维活动的内容,思维活动的方法以及思维活动的途径传授于学生,让学生灵活掌握,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教师在课堂内特意设下空白,让学生自我构造和完善,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了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愉悦的感受。

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把某些语文教材中具有创新教育的知识点有意识的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这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设计鞫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引起学生思维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求知的过程中能动的去探索、去思考,并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的自补、迁移、完形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中教师不能以个人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因为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马上发言或回答,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注重要求学生认真思维就回答或发言的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阻碍并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内授课时应特意设下空白,让学生以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并正确的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老师在课堂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内要有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缩短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和主动的心理状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质疑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课堂内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现代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学生仔细、认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教材知识或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在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良好情境的引领下让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从中拓宽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从而增加学生思维创新的情趣;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习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更进一步的去研究知识、思考问题、体会知识的内涵,并逐渐进行思维创新。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是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的体现,能够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活动,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内,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为学生开拓思维提供了直观的物质基础,为学生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增强了联想想象力的能力,引导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9:浅谈写字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浅谈写字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书法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书法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课题。本文试图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些初步的探讨。

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所谓流畅是指智力活动迅速、敏捷,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的概念。所谓变通是指思考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受定势的局限,能产生超常的构思和概念;所谓独特是指以新观念,新角度反映事物,表现超常的见解,它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本质。流畅、变通和独特三者相互联系。培养发散思维应从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入手,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笔者认为,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应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入手。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夯实创新思维的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书写训练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提高能力的综合型课,通过训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可以提高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儿童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这是两条基本原则,也是写字教学的前提和要求。英国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提出,对美的把握既不是由理性能力完成的,也不是靠一种低于理性认识的感情认识完成的,而是靠一种“趣味”能力完成的。爱美是人的天性,学生爱美更具备一种不自觉性。兴趣与求知欲望是一种潜在力量的内在动机,它存在于学生的心理底层。

如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致,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进行耐心诱导和说教,切不可急于求成。此外,还可将羲之爱鹅,张旭观剑、米蒂拜石等历史故事以生动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类型,即被动型和主动型。对于被动型的学生要采取多看多写多练的硬性教学,以保持和发展他们已经得到的一点兴趣。而对主动型的学生要采取启发、指点为主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地教给一些书法理论。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书法的博大精深和奥妙艺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润物细无声”——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提供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条件

氛围环境是事物产生、发展的条件和土壤。因此,营造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临摹课是学生提高书写水平的主要方法,也是写字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基本途径。每种笔画的写法就是一种思路,就是思维的一个方向。学书者一般为先摹后临,由于学生书写水平的差异,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利用这一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利用汉字结体的共性和书写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提高聚合思维能力。欣赏课是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目的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通过观察、鉴赏,可以使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临写水平,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陶治其思想情操,提高思想素质。可以利用对比欣赏以及联想迁移方法的可选择性培养发散思维,利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方法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四、“宝剑锋从磨砺出”——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

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观察书展、欣赏作品、搞书法比赛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活动。观察书展、欣赏作品等是实际问题的具体化,搞写字比赛是思维的深化过程,是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能力的过程。通过搞写字比赛,可以从多个角度去领悟作品的形式、章法,可以使思维更具体、更形象,可以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集联集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书法的方法,可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书法的兴趣。集字成句、集句成联,这样有意识地临写比从头到尾,泛泛临写效果好的多,因为这样更集中,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用心、用眼、集中思想意识去自觉接受碑帖的范字。在一本字帖中集联集句多了,也就逐渐扩大到全碑、全帖,由少到多全部掌握,这样不仅集中地对范字进行个个击破,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文学方面的能力,全方位地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锤炼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通过写字教学实践认识到,只要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对写字学习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巩固和发展,就能进一步提高写字教学质量,从而使我国的书法艺术逐步得到普及、提高并且发扬光大。

篇10: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思维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用笔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指导轻练笔,重形式轻内容,重课内轻课外,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这“四重四轻”的现象,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又阻碍了学生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新型的作文教学旨在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在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据美籍华人反映:

美国的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八稳、墨守陈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

如何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拘形式地写出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轻松地完成习作,逐步形成作文的能力。如:我在教完《鸟的天堂》后,播放一段鸟儿欢快悠闲的曲子,让学生感受这棵大榕树确实是鸟儿生活的安乐窝。“一只画眉鸟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他在歌唱什么呢?此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为这只画眉鸟的歌填上词。以下是其中的摘录:

生1:这里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我们安居乐业。

生2:这里的农民不来捕捉我们,生活多么快乐、多么美好。

生3:人类啊!请不要再残害我们的同伴了,让人间处处有“鸟的天堂”。

一句句发自“鸟儿们”肺腑的话语,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多乐意写啊!

二、求异质疑,激发学生作文的创造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强烈的兴趣是靠他们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善于提出问题。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份材料:“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敢于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吗?因而,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赋予了新意,赞扬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如在续写寓言《滥竽充数》时,大部分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写了南郭先生“旧病复发”,换一个地方继续“充数”混日子;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南郭先生知错就改,于是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写了南郭先生痛下决心,改邪归正,寻访名师,苦练成才,再度入宫吹竽,终成一代名家。

从以上事例说明,我们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求异心理,可以激发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来。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写出富有个性化的文章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生活的真谛,又何尝不是作文教学追求的境界?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来。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怕写作文。面对单一的材料、统一的要求,思维受到限制,内容千篇 一律,更无真情实感可言。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给学生设置雷区,告诉学生“要这样”、“只能这样”,钳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大话、空话、套话。

总之,小学生的作文只要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所想,写出了一点新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作文,就是创新的体现,就应加以肯定、鼓励和引导。我们的教学力求要在每一篇作文中强调学生的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个性。

篇11:试析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试析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要创新就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训练方式等,融入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发扬民主,注重实践。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发扬民主;多疑;多发现;多探究;渗透;拓展;素质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颇有感触、深感欣慰。

1.改进自身教育方法、渗透创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要让学生的思维创新,首先要在教育上创新,教育上创新关键在于教师的方式方法上创新。在传统教学中,可以说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毫无关系,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这样的教育几乎是抹杀了所有的创新思维,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语文教学只有渗透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一个教育专家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

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首要条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创造的火花,点燃他们创新思维之火,尽可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并从中品味到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自读体会,初步了解这首曲子的构思后,提问“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诗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就会有许多答案:知道了当时的季节,知道了当时作者的苦闷心情,知道了当时环境的凄凉……,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其思维闸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又让其掌握课文内容,又领略一些学法。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发扬民主,开辟思维空间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这样的教育千篇 一律、循规蹈矩。这样的教学,教师都没创新,何从谈培养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发扬民主,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师设计圈子的问题。因为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扩展学生的思路,不局一隅,不拘一格,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发扬民主,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例如马克。土温的《竞选州长》一文教学中,讨论:“交代信的内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学生的答案就会异彩纷呈,见仁见智:

衔接过度作用,衔接“我”参加竞选与被攻击两个情节。

佐证作用,祖母的话佐证了我对我自己的评价,以及对对方的看法是正确的。

辩驳作用,祖母的回信虽短,但无疑是一切不实之词的有力辩驳。

铺垫作用,为最后我退出竞选作铺垫。

引领下文作用,引领了下文一连串在我意料之外而在祖母意料之中的事。

照应作用……

对比作用……

这样的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思维如“银瓶乍破水浆迸”,课堂氛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育难道不会得到事半功倍吗?

3.改进教学训练方式,融入创新,兼备神形,拓展思维灵性

传统教学训练方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在墙上贴答案,学生就急于照搬。特别是一些开放题目,教师也给一个固定答案就完事。这样的训练教师都没有创新,学生怎么会产生创新思维呢?其实创新教学训练应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透视、挖掘;也可以是对作为的题材、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开拓与创新;它既可以面向课内,也可以面向课外。因此作为教师面对多彩的生活既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注重活动的整体性,尽量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如教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时结合本文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便为学生设计了借物喻人“三部曲”的思维训练,使课文学习、写作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第一步: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了可用白杨比喻北方农民之外,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比喻人?并说说它们分别来比喻什么人?

第二步:教师继续启发讨论:生活中除了刚才列举的粉笔、钢笔、橡皮等可以比喻奉献精神以外,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比喻奉献精神?

第三步:教师再进一步启发思考:刚才同学们的练习只是用某一种事物比喻某一人,现在请你以“小草”为例,说说用这种事物的不同特征可以分别比喻哪几种人?

这样的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又培养了创造美的思维。又拓展学生思维灵性。

4.延伸课外,开拓创新,注重创造性实践

传统教育就是将课文知识点梳理清楚,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算达标。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在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形成,一靠观察,二靠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多的追求求同认识,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标准答案捆束学生。另外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涉猎社会百科知识,只有见多识广,发现创造才有源泉,才有助于思维过程的创造性活动。当然,这些思维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有更大语文空间,文学底蕴。这样年深日久学生就会自然从容的走向社会这个大世界,自然会在其中诞生许多的灵性与感悟,甚至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语文教学的创新,落实并推进好素质教育。

篇12: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之我见论文

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之我见论文

著学者余秋雨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注]因此,作文说到底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也就是说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我们的中学写作教学,却忽略了这样一个科学又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因简单化、公式化而形成的思维土壤的沙漠化,养成了一种少年老成的“八股”文风。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作文教学搞成了僵死的程式化,这更泯灭了学生灵感的火花,扼杀了学生思维的活力。这是低层次的求同思维的恶果。

要改革作文教学的弊端,必须从低层次的求同思维的围墙中走出来,迈向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命题的自由性。改变过去的命题作文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取消对作文的种种限制,把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做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写作的感受,体会写作的乐趣。这样做可以改变过去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希望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去同化或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让学生作出与自己构想贴切的文章。要这样做,必须废除对作文的种种限制,如字数、时间、文体、取材范围、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尤其是议论文体写作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一些在老师看来是很“必要”的规定,而让学生主动思维发挥,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开发潜能、激励兴趣,使他们真正愿意作文。

二是文体的开放性。以往的写作训练,尤其是应试作文,文体都限得很死,要么写记叙文,要么写议论文,不准学生越雷池半步。这样一来,文体成了限制学生自由写作的围墙,成了束缚学生手脚的镣铐,怎能使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尽情发挥自己的水平呢?因此,我们决不能搞各种文体之间的单轨独行,而应该让各种文体立体交叉,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四通八达的思维空间。

三是立意的多样性。平时作文训练,如果为学生提供的材料立意指向比较单一,为学生暗示的角度不多,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必然受到限制。所以我们必须在确定作文材料时选择那些立意指向多端多元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创新意识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如初语第三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中的三个参考题目(《他的心灵真美》、《我所敬爱的人》、《我最要好的同学ⅩⅩⅩ》),前两个几乎限死了立意指向,第三个虽有一定的立意空间,但也不够宽广。相同或类似于这三个题目的学生以往也曾写过。因此,我补加了两个题目《 的一天》和《 这个人》,给学生在选材、立意上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果然绝大多数学生不但选做了补加的题目,而且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立意)各呈缤纷,从不同视野真实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描写出各种各样的人,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是仿写的灵活性。改变过去刻意死板地模仿例作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提倡“仿”中出新。中学生毕竟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创新思路上还很不成熟,因此必要的仿写(还有改写、扩写、缩写)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训练中同样要求出新,否则仿写就可能步入抄剽的歧途。仿写如何出新呢?我以为一是仿写要“活”,既要以仿照对象为参照,又不能受其局限,即要求仿写中融入自己的体验、观点,以“活”求新。这里的“活”是指融入作者新的观点或新的发现。二是仿写时要有突破,要点石成金的创造,要突破原作的风格,突破原作的`思维境界,以仿促练,以练促新。三是仿写要给人没有“仿写”的感觉,要与所仿写作品有较大区别,即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依据,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为需要。

五是评改的宽容性。改变过去的评价标准和批改模式。过去教师批改作文时总是以思想是否健康作为评价作文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这样就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应像一名报刊编辑辑稿一样去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亮点。一个好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选用启迪的方式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化,使之发出光来,成为文章中的亮点。评价方式也不能只单纯以分数高低来下结论,应批注出文章“好”在哪里,“新”在何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编辑的眼力,还应有慈母的爱心,对于学生的作文不能单以其结构是否完整,文理是否通达,体裁是否接近“标准”,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作为判断准则,而是看作文中是否有“新”的东西,如新词、新意、新内容、新形式等出现。我们知道,做一名出色的编辑,他选择稿件的标准是稿件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体现在“创新”中,而不仅仅停留在行文如何完美、结构是否合理这些方面上。事实上一篇文章如缺少创新,而其他方面虽无比“完美”也难以引起编辑的注意。评价作文时要以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对存在的问题宜个别交流,而且宜用商榷的方式,教师应以慈母般的关怀宽容的态度去增强他们对作文的信心。

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并不是全盘否定求同思维;我们强调文体的开放性,不是不要文体训练;我们强调立意的多无性,并不是放弃共性的原则;我们强调评改的宽容性并不是除新意外,可以将词、文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弃之不管。我们需要摒弃的是那种封闭型的低层次的求同思维,对那种积极的高层次的科学意义上的求同思维我们还是需要的。应该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篇13: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初探论文

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均将“发展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优化设计思考训练题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过编制句子理解题、阅读理解题、课文讨论题等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Lesson 39(JBII)后,让学生回答“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再收集答案,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作答:A. He wants to climb up to the 15﹖h猣loor on foot, because he wants to do some exercise. B. He is not tall enough. He can’t reach the button for the 15﹖h猣loor. C. The lift doesn’t stop at the 15﹖h猣loor.等;学习Lesson 22(SBI)后,学生都了解建造新汽车厂后所能带来的好的结果,但教师还可让学生讨论“What will be the results besides those mentioned in the text?学生讨论后,提供的答案可能有:A. Maybe the streets will be busier and dirtier. B. Maybe the air will not be so clean. C. Maybe there will be some social problems.”等等,通过这类思考训练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活化思维。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因循守旧,受思维惰性和刻板的影响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活学活用。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优解,最大限度地以旧引新,以新复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常用的题型有一词多义、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例如在初三学习完成时后,可让学生翻译“这位老人过逝三天了。”答案是The old man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days./The old man died three days ago./It is three days since the old man died.等,学生既区别运用了过去时和完成时,又巩固了die/dead等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回忆并列举了已学过的终止性动词或词组及用法,如begin, finish, come, arrive, reach, borrow, lend, buy, open, close, get up, fall asleep等;在复习“某人花…时间/钱做某事”这一常用句型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动词,如cost, pay, spend, take等的不同表达法并分别要求造句。

三、大量感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视野,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加强朗读,不断培养语感,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想并尝试解决问题。可通过设计语音练习、词义猜测题、完形填空、口笔头作文等进行训练。例如初中生学习了bike, kite等词后,让他们拼读mine, bite甚至invite, strike等就迎刃而解了;学习lesson14(JBIII)后,可让学生理解“Don’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学生根据句子结构可大胆推断出trouble不同词性、词义和用法。再如“They were old-fashioned, thinking too much of old ways and ideas.”(猜测词义),根据分句部分提供的语境,可推知“守旧”的含义,这类推测题在阅读理解题中较为常见。通过学习,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但有些学生易受先前经验的.束缚,缺乏创见,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题,克服负迁移,发展其正迁移。例如学习情态动词后,可设计这样一题:She spent as mush time as she could_(go) over her lessons,因其中含有spend…doing的结构;初三学生被动语态后,可让学生用“English, spoken, in, isn’t, Australia”连词成句,一部分学生可能只考虑语法上的正确性而忽视其实际意义,将其写成“English isn’t spoken in Australia.”,而最佳答案为“Isn’t English spoken in Australia?”

四、开拓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要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越超自我,鼓励创新。阅读时可对材料进行联想、推理和判断等;行文造句时灵活运用所熟悉的词汇、句型,同时用语法来组织句子;在讨论时说出较新颖的见解等等。这类思维训练常见的题型有:猜词(语)练习、连词成句、造句、编情景对话、扩写、缩写、看图说话、命题作文、完形填空、讨论等。例如,在对话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某句型或功能项目,组织pair/group work编对话,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假交际、针对性交际和真实性交际;学习Unit 7 Earthquake(SBI),Unit 11 Hurricane(SBII)后,让学生思考What can we do with earthquakes/ hurricanes;学习Unit 5Advertising(SBIII)后,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情景写一份广告;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安排看图说话等;有人曾给学生提供9个单词address, has, the, his, them, told, never, officer, new,让学生组成句子,成句越多越好。从训练结果看,有的同学能完成十二句,其中包括陈述句两句,倒装句两句,一般疑问句三句,反问句一句和设问句四句。

实践证明,优化设计思考题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设计和选择时要力求遵循以下原则,以求思维训练的实效性。一是目标性。思考题是导学、检测学生知识预习,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手段,又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设计时要以贯彻教学大纲为目的,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但又不拘泥于中考、会考、高考题型训练,要有的放矢,阶段侧重。要将思考题的优化设计贯彻始终,要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基础,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发展。二是科学性。任何思考题的设计均应考虑其科学性,从思考题本身的设问是否科学合理;作答时所要求的语言能力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思考题所采用的形式是口头还是笔头,听力还是书面,是主观题型还是客观题型。合理运用主客观题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这重要作用。从理论上看,客观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干扰性,主观题有利于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训练中宜有机结合。三是典型性。英语学习内容广泛,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较高。在设计时力求抓住关键内容,针对较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能力点,体现“精”和“准”,即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性训练题,以活化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

篇14: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论文

【提要】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大多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与以主动接受和探究发现紧密结合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历史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本文即是针对这一弊端,提出几种创新教学的尝试与感悟,以求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学习方式变革 素质教育 创新作业

早在30前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就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但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手段却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和练习册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本人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几种“创新历史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大胆引进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的评价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时,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了。面对这种可喜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一味地坚持让学生死记课本观点的话,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瞬间被打消,更别说培养什么历史兴趣了。认识到这一点后,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与时代潮流结合,开展专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的古训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不能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换,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__”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围绕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和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我就组织学生编写了《日本侵华大事记》的编年册,当图文并茂、激情盎意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对战争所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上面。那一刻我听到了学生低声的啜泣,我感受到了学生的义愤填膺。我想此时不用我多说,他们也已经感受到为什么“要反对战争,要珍爱和平”?

三、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如果学生交来的'作业本中画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个作业本就是一份《中国近代屈辱泪》的手抄报。或者学生要问你“什么是‘东交民巷’?”等等,你会有什么反应?我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作业本,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地批阅着。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例如,20__年,党中央发出了“道德行为进万家”的号召。而当时我正在讲授“诸子百家”,在课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这篇精美的小论文。而今我的案几上《俯瞰秦朝》、《远古人类》等历史小报,以及学生设计的“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秦灭六国示意图”、手制唐三彩、《历史模拟剧场──秦统一度量衡》等作品既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也让我真正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增超和进步的快乐。

记住,以后你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一只只被驯化的羊,而是一头头充满睿智和无穷创造力的狼,只有自己永保创新的激情,你谱写出的才是永不停息的灵动音符。

篇15: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雷 晴

数学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载体,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进人们进行新创新。数学教学中,要将创新思维寓于其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任何思维,不管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时机。如求lgtg10?lgtg20?lgtg30……lgtg890的值。

凭直觉我们可能从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求规律性,但这显然是知识经验所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式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而深刻的观察、细致的分析,克服了这种思维弊端,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题中所显示的规律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并不能帮助解题,突破这种定式的干扰,最终发现题中隐含的条件lgtg450=0这个关键点,从而能迅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提高学生的创兴趣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举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搞到桃子”,问题是学生想知识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学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教师在讲授课时须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问题理解与掌握。在数学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是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四。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以更到达预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提示探索和认识求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及经验技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他们自己不断地观察、想象、探索,才能有所提高,教师在培养创新思维时应注意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创设探索、创新的情境,让他们在探索创新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作者通联:536100广西合浦县西场镇第三初级中学)

篇16:物理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物理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创新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而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

关键词: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由此可见,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在物理课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教师泛泛地去讲,学生机械地去听、去记,整个课堂既安静又严肃,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只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学生思维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归根到底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疏通信息反馈渠道,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物理这门学科,本来就从生活中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许多多的实际性的、创造性的问题,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意见,要满腔热情地赞扬,肯定他们的努力,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创造性地学习知识。

二、激发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当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就会从内心迸发出求知的强烈欲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沟通学生的心灵,增进互相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状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取的“情”给学生创设一种“境”。

三、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四、借助探究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开掘学生的潜能,创设富有潜力的课堂。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上和方法上大胆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探究在学生学习的海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物理课本中也涉及了很多探究活动。例如:八年级物理涉及探究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这一节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通过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方法,总结出规律。从结果来看,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许多同学还探究出课本中未提及的新的特点,从而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开拓思维、增长知识,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内容主要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很好的开发。我们还要多方面入手,在不断改革的、新的教学实践中寻求、探索,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而努力。

篇17: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造,而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取代日常教学的措施,而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创造性品质。创新思维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二是思维加想象;三是灵感的产生;四是分析思维与直觉的统一;五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创造性人才不是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少年儿童往往表现为:敢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及其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小学生创造品质的表现,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地爱护和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一、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产生无限的热情。因此,应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的某种智力与能力的契机来培养。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处于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允许他们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用严厉的语句训斥他们,也不取笑和讽刺挖苦他们,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便大加表扬,这样,学生会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重视思维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应试教育过分强知知识的“结果”,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却十分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就能帮田忌转败为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思考的:“第一次赛马时,孙膑看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就想:田忌的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任何一等马比都是输,还不如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削弱了齐威王的力量,再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一定能赢。”我接着问:“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顺序呢?”学生争着说:“不会的,因为书上写了,他‘得意洋洋’了,根本不会想到要调换顺序。_由此看来,孙膑不仅观察了马,还认真观察了齐威王的人。“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帮田忌取胜?同学们摆摆试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只有孙膑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再次肯定了孙膑的足智多谋。通过以上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四、开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往往偏爱于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词语搭配的训练,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说”可搭配成“说明、说唱、说理、众说、说服”等不同结构的词,帮学生积累词汇。在给文章分段时,我常常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语言的表达也尽量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也应多角度地展开。如:看图听故事说话—一《聪明的公鸡》,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再让学生学着说话后,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聪明的公鸡,你还有什么办法把这只狐狸吓跑呢?”学生听后,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讨论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多层次的。有的说:“我的后面还有猎狗呢!狐狸一听,吓跑了。”还有的说:“你看,我的嘴上还有老虎的毛呢!狐狸一听,吓得撒腿就跑。”有一个学生想得更有趣,他说:“我刚吃了一只狐狸,肚子还饿得很呢!狐狸听了,抱着脑袋逃跑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任务。而想象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语言,丰富学生有关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篇18: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论文1500字

摘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笔者提出了从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创造、改良教法等方面进行培养,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环境创新思维

当今世界是个信息与竞争并存的世界,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为了将来不被社会淘汰,学生要学习前人遗留下来的有用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双基”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很多,下面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几点认识。

一、良好的教学环境唤起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造就良好的教学环境。有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最大空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良好的教学环境分为以下两方面。

1.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教学要呈现一种宽松、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氛围中充分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立足学生自主发展,迅速实现课堂教学中心的转移,把民主、和谐的氛围带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种氛围还能使学生因自己的创造性行为或见解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帮助而乐于创造。

2.师生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此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前提和支柱,更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氛围。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动手操作,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形象的演示实验,同时附加一些数学史、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效果自然很好。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是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动力。

三、通过认识创造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这种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告诉学生,他们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只要他们能对这些问题稍作留意,加以思考和研究,就可以产生出新的结论,这就是创造。在教学中,只要学生是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新结论,而不是模仿抄袭来的,即使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应该承认这个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应该改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为生动活泼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习题中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最优解法”、“多向比较”等方法,不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逆向思维,使数学问题简化

一个善于创新学习的人,应该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是一种突破惯性思维束缚的反向思维方式,是人的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下列三个方程:

1.x2+4ax-4a+3=0

2.x2+(a-1)x+a2=0

3.x2+2ax-2a=o

其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总之,科教兴国,创新立国。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想法开发好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专题 传达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