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习题讲评课教育论文

风中黄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风中黄沙”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习题讲评课教育论文(共11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谈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习题讲评课教育论文

浅谈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习题讲评课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从讲评课实际操作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提高习题讲评的效率。针对学生不知如何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解题能力低下的现象。指出靠题海战来提高分数的误区,总结自己多年的习题讲评经验,结合我亲历的示范性习题讲评课,提出“学程导航”模式下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方法。即我选错题,让学生自己讲给大家听,让学生积极思维理清思路,而不是被动思维毫无主见,让学生先将自己讲懂讲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落实下来发现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化学;习题;讲评课;学生主体;三归一变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阶段,我们经常需要对习题进行讲评,其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条题目我已讲过了,做到类似题目时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错?”这是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习题讲评时的感受。因此如何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需思考的问题。

习题讲评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不仅能使学生扫除盲点、查缺补漏、完善知识结构,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和新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讲评的内容一般是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例,在他们的认识上具有代表性。因此讲评首先应该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并在创造趣味的同时启发学生。具体的说,通过对讲评的错误解法进行分析,不仅应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自己做错的地方,有时只知道错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如果教师及时讲评,学生往往爱听,并会发生兴趣。练习讲评课是实现知识与能力整合的有效途径,我们怎样操作才能将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正好今年是我市提倡“实施学程导航、提高课堂效率”,我有幸亲自上了一堂示范性的习题讲评课,结合自己多年的习题讲评经验,提出在“解决问题学生是主体”的前提下,做到“三归一变”。下面我分别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主体——学生讲解错题,教师确定方法

讲题时我们应强化学生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因此,必须体现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以学为主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如浮光掠影而不能得其真;思而不学,若块垒积淤而无以通其塞。讲堂之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茫茫然般被填鸭,怎谈得上思。教师反反复复讲,学生反反复复错,最终结论是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师应当在平常教学中把学生的聪明培养出来,在考试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真正聪明。由学生自己讲给大家听,让学生积极思维理清思路,而不是被动思维毫无主见。即使学生的思维有误,也应该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只有在交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领悟、有收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创造性、可发展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 :李阳同学在学习下列物质的结构组成的时候摸索了一些规律和方法。请你一起参与探究,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寻找这类物质命名的基本规律。

(1)甲烷和甲醇在分子构成中的共同点是 。

再通过比较乙烷和乙醇在分子构成上的共同点,可推知:这类物质名称中的“甲” “乙”……是表示物质分子中 元素的.原子个数。

(2) 如CH3OH 称作甲醇;C2H5OH称作乙醇;C4H9OH称作丁醇。试写出丙醇的化学式 。

第(2)问的答对率是55%。对于这题的讲解,我们教师习惯用有机化学的思想归纳出通式:CnH2n+1OH来推测丙醇的化学式。但是如果你把解说权交还给学生,发现学生推测丙醇化学式的方法是这样的:根据第一问的分析,丙醇中碳原子个数是3,氢原子个数从甲到丁依次递增2个,还都有一个OH,所以丙醇的化学式为C3H7OH。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得到锻炼,做错同学的方法在做对同学的解说下得到了纠正。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讲的正确方法给予强化和肯定。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很好地沟通,习题的讲解达到最高效。

二、回归——回归到与错题相关的基础知识

习题讲评不能平铺直叙就题论题,而要以习题的内在规律和知识的纵横联系作为突破口,使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树立自觉的探究意识。基础知识的结构化程度对解题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那么如何将错题回归到相关的基础知识上呢?首先应将试卷中的典型错误进行分类,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再将这一类错题合在一起讲。通过分块复习,学生对知识网络,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如何充分利用知识网络图这个资源,来对题目进行纠错?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例2: 染发剂中所含致癌物质“对苯二胺”(C6H8N2)可诱发白血病。关于C6H8N2的说法与知识点,晨晨同学分析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对苯二胺”是一种有机物—— 物质的分类

B.一个对苯二胺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 物质的构成

C.“对苯二胺”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物质的构成

D.“对苯二胺”是染发剂的成分之一——物质的用途

这题的答对率是很低的,仅有30%。究其原因,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对象不明确。所以,在习题讲评之前有必要采用各种方法和形式组织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回顾和整合。此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上黑板自主构建出物质组成和构成的网络图,这类问题就迎刃而解。

同样例2中的第(1)问:甲烷和甲醇在分子构成中的共同点。50%的学生答错,其错误答案:都含有碳、氢元素。也通过对上面知识网络图的理解,得到了纠正。通过对基础知识结构的展示,能让学生看清物质和分子构成的对象究竟是谁?这对纠错是很有效的。

三、归因——分析错误的原因,建立纠错机制

我们在讲错题时,往往会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解题思路讲一遍。殊不知学生只能模模糊糊听懂你的讲解,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从而造成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过一段时间,在又遇到类似题目时,学生原先的顽固思想又在脑海中出现了。因此,通过讲评前的认真批阅,对各题的出错比率和学生的错误症结做出细致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及时改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开展,以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的。讲错题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存在的问题,更要使学生明确,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和防止错误发生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展示是将问题归因的一种方法。如何展示?展示什么?才能达到纠错、改正的目的呢?

1.展示学生的错误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增加错误信息的展示,做到知己知彼。

例3:除杂题:要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学生的错误答案:

(1)Na2CO3+2HCl=2NaCl+H2O+CO2↑

(2)Na2CO3+CaCl2=CaCO3↓+2NaCl

(3)Na2CO3+Cu(OH)2=CuCO3↓+2NaOH

我们可以将这些错误整理起来,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跟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错误产生的后果。使学生知道并明确存在的问题,激发他积极思考正确答案。

2.展示学生的思想

学生的错误思想在题目中往往不能展示。那我们应怎样做才能发现错因呢?我们应该学会展示学生的思想。例如例1中的第(1)问:这类物质名称中的“甲” “乙”……是表示物质分子中 元素的原子个数。这题的答对率为65%。通过跟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是因不懂“甲、乙”的含义,才无法对第(1)问作出回答的。这是我们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因为对于学过有机化学的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就是这个问题才使学生在回答时产生了障碍。

所以我们要学会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展示学生的思想,找到答错题目的症结所在,以便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再一次发生。

四、归纳——总结方法,应变多变题目

讲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还要有学生主动反思总结归纳的环节,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例4: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下面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的方法。实验过程是: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分,并做好标记。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2)实验完毕后,若进入集气瓶的水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当然实验装置还有很多的改进,如可以用活动自如的针筒,还可以用水槽和钟罩。只有一点是共性的,那就是装置必须是密封的或是液封的。从药品量上看,药品的量是足够的,这样才能保证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并且生成物是固体(占有的空间可以忽略)。当然还应该考虑是否能发生反应,如铁只在纯氧中燃烧,但在空气中不燃烧。镁能和氧气发生反应,并生成的是固体,可是镁还能和氮气、二氧化碳等发生反应,使测量值偏高。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无论中考以什么样式出题,都能很容易的解决。只有在方法上进行总结,才能起到老师讲一题,学生懂一类的作用。

五、变式——检测目标的达成和知识的拓展

习题讲完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把原题型加以变化,进行“变式训练”。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再练习、再提高的机会,使学生对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加强思维的变通。那么哪些问题应该变?怎么变?我作这样的思考:

1.适当拓展规律性和思维方面的东西

如果每一条题目都进行变式拓展,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时间不允许。因此,我们要有所选择。比如例1中的第 (2)问,在肯定学生的解法后,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还有其他确定丙醇化学式的方法吗?我发现在学生讲述完解题方法后很多同学都能自然而然地发现n(H)=2n(C)+1这样一个规律。马上再让学生书写一个含有6个碳原子的己醇的化学式,他们会很快地用第二种方法得出结论:C6H13OH。这种拓展不仅能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找到了规律,同时又提高了思维层次、激发了学习兴趣。

2.变式的题目跟原题目在形式和解题方法上应比较相似,以达巩固的目的

因为变式太厉害的话,新问题的产生使学生脱离了原来的思维方法,反而起不到巩固的作用。对于变式题目不能泛泛而谈,而应让学生思维在再训练中体现和巩固。

例5:已知化学反应:甲+乙→ 丙+丁,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和乙一定是酸和碱。

如果我们讲授时,仅在理论上作出概括: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除了酸和碱外,还有两类:① 金属氧化物和酸。② 非金属氧化物和碱。这样往往会导致大部分同学仍未理解透彻。这时,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具体的,且要落实的要求:写两个生成物中只有盐和水,且属不同类型的反应。学生为了举出例子,他必须思考,生成盐和水的三大反应是什么?同时又该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样比我们自己概括总结,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会更好。

事实证明,注意习题的讲评方法,课后学生再碰到类似问题时,答对率明显提高。“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注重有效方法,真正落实课堂,提高习题讲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活动越多,体验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透彻,对方法的体验就会越深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讲评课的功能才能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增利,皮洪琼.中学化学教材知识资料包[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2]肖全成等.有效教学[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杰.中学化学教学法与实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2:PBL教学模式下生物化学的课程设计教育论文

PBL教学模式下生物化学的课程设计教育论文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理论抽象、枯燥,是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一门学科,有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国际医学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充分理解PBL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化学课程特点,探讨PBL教学法应用在生物化学学科上的课程设计,以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化学;PBL;教学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解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化学的知识快速更新,且概念多、结构复杂,细胞内各部位的中间物质转运机制、代谢方式均有不同的特点并密切联系,使生物化学成为一门教与学难度都很大的学科。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现已被世界的许多医学院校所采纳,并取得良好效果。笔者结合现有教学实际情况,将其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课程设计。

1PBL的设计理念及优势

PBL是以疾病问题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8~10名学生和1名导师组成讨论小组,围绕某一具体病例的疾病诊治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学习,经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的逻辑过程获取知识。旨在使学习者构建广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2]。

2生物化学教学之现状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认识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由于理论抽象、结构复杂、概念繁多、代谢反应错综复杂、新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学习时间紧张等等原因,大多数学生感到生物化学很难学习,不易理解和掌握,导致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缺乏,仅仅形成短期记忆,随着时间的延长,所学内容消退,不能将其与后面的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导致基础理论课与临床技能脱节。

鉴于以上情况,结合实际,拟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生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结合实际,实施生物化学PBL教学

3.1课前准备

3.1.1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全程展开PBL教学有一定困难。生物化学主要包括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与专题篇四大篇章,每篇专题中各章节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渗透,具有较强的整体性。PBL教学宜选择在整篇章课程结束时,以便在PBL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并对整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PBL教学时数控制在25%左右,这样能很好地保证现有条件下PBL教学的开展。

3.1.2病例设计PBL教学的基础是病例,病例是学生自学的.动力和兴趣所在,所选病例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荷兰Dlana教授等提出了7条病例设计原则[3]:一份病例的内容很好地与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衔接;一份病例应该包含几条激励学生相信阐述的线索;病例最好呈现在于今后工作内容相关的情景中;在临床问题的情景中呈现有关基础学科的原理,来促进知识的整合;一份病例应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引导他们查找文献来促进自导性学习;一份病例应该通过可能的不断讨论解决问题方法和促进学生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在重要知识点上的兴趣;一份病例应该与老师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相匹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认真查阅相关教材、国内外文献、临床资料等,并与与其他教师开展研讨会,设计出高质量的病例。

3.1.3问题设计在给出高质量病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问题是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①问题必须能引出所学内容,并体现出本学科的重点、难点内容;②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③问题解决后能提供反馈;④问题设计能够涉及多学科的复杂情景;⑤问题的提出应体现“临床-基础-临床”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让学生领悟医学的整体性、学科交叉性、融合性。

3.1.4课下讨论课前1周将病例及问题发给同学,并让其进行自由分组(每组8~10人),并选出组长。组内同学要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利用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如教材、多媒体、图书馆、阅览室、Internet等搜集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小结。组长分配学习任务,安排发言,使讨论向良性方向发展。

3.2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简单地介绍病例,强调课前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出代表对病例进行第一轮分析。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情况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指出学生分析中出现的错误和疑点,每个小组再次分析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同时搜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便在总结时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进行第二轮发言,组间同学有不同观点可提出并进行相互讨论。根据同学讨论情况,授课老师在控制进度的基础上尽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学习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授课老师针对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强调一下重点、难点,并作出小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以表扬为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3课后总结

要求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回答病例的主要问题,并记录自己以及本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及解决过程。通过反思作出总结,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其书面总结,实事求是做出客观的评定。并且要记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根据学生的反馈发现自己的不足,作出及时而有效的调整,使教和学双方面同时得到提高。

生物化学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其主动分工协作、全面考虑、查找相关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PBL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医学生,能较快地学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能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对教师来说,通过PBL问题的编写,加强了自身对不同医学课程之间关系,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基础与临床的结合。通过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能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某些启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Barrows HS,Tamblyn RM.The portable patient problem pack:a problem-based learning unit[J].J of Med Edu,1977,52(12):1002-1004.

[2]Michel MC,Bischoff A,Jakobs KH.Comparison of problem-and lecture-based pharmacology teaching[J].Trends Pharmacol Sci,,23(4):168-170.

[3]Dlana HJM,Dolman HETTY,Snellen-Balendong.Seven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ase design for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J].Medical Teacher,,19(3):185-189.

[4]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等.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36.

篇3: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论文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论文

一、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名导学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去获取知识和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面授讲课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交互”方式为主导的全新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提高对学习的认识。电大开放教育学员一般是在职成人,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和态度都有较大差异。特别是非会计专业学员重视不够,认为以后不学专业会计课程,毕业后又不准备从事会计工作,实际应用不多,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因此,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主动性。也有部分基础较差、年龄偏大学员认为《基础会计》课程专业性强,担心自己学不好,有一定畏难情绪。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工作,帮助学员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这是教好课程的重要前提。首先,向学员强调《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它是以后会计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如果学不好,后续课程将无法进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对所有企业经济管理人员都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国家实行的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等经济类职称考试,都有会计内容,以及当前国家对高层次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等等,以此激发学员对会计学科的认识,从内心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要解除会计学的`神秘感,它离我们生活很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到企业管理,小到家庭理财,常常可以接触到,只要自己努力,谁都能够学好掌握。

2.指导学员学会学习。电大开放教育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单位提供教学支持服务。指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特点、课程实施计划、课程体系结构、学习进度安排,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教材、复习教材;如何找出要点,提出难点,分析难点;如何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写出难点解析、疑点化解。《基础会计》课程主要内容有,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借贷记账法、填制会计凭证和账簿登记、财产清查方法、编制会计报表及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等。对于初学者来说,借贷记账法是课程内容的核心,是重中之重,编制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是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使学生学懂弄通,深入理解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账户结构、试算平衡等内容。编制会计分录是处理经济业务时对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只有学好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才会得心应手,才能顺利学好其他课程内容。

二、提高面授辅导课的教学水平

面授辅导课是电大开放教育为学生提供的一种重要服务手段,也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与传统教学的面面俱到讲解不同,教师主要做引导,讲解重点、难点以及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由于面授时间短,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学习要求,精心准备,系统归纳辅导内容,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基础会计》是学生入学接触到的第一门会计学科课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会计术语、名词概念,作为基础理论课,其特定的结构体系往往是后面章节进行详细阐述的内容,在前面章节中列示出来。如果不能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按教材生搬硬套,就会出现学生对正在学习的名词术语还不十分透彻的情况下,又接触新名词,造成更大的困惑的现象。因此,对后面章节重点讲解的内容,而在前面章节出现时,只作简要介绍,待教学进入到一定程度,学生具备了所需的感性知识后,再回过头来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教材中的账户分类内容时,如果直接按教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应收票据、累计折旧等40多个常用账户,学生只会越听越糊涂,并产生对这门课程的畏惧感。因此,只需列出账户的2种分类方法,并说明,对账户的分类,是为了了解不同账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借助账户从不同角度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结果进行反映,更好地使用账户。至于每一账户的含义、使用方法,以后章节将详细讲述。这样处理教材,使教学双方都有轻松之感,也利于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树立信心。

2.运用图表表达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好教材难点、重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较为抽象,系统性比较强,在进行每一章节的总结或讲解中,如果辅之图表的形式,就能简单明了直观生动地表述所讲的内容,学员们学习起来好理解,印象深刻。如:第一章讲述企业的会计对象时,教材从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和收回资金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文字阐述,并总结出企业的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和收回资金,表现为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即企业的资金运动,就是企业的会计对象。企业的资金具体是一种怎样的循环、周转、运动形态,对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如果不能学好会计对象,那么对今后内容的学习也难以深入。如果用图表的形式,就可以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资金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变得简明、易懂了。

三、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学什么,怎样学,什么时间学,在什么地点学,学多长时间等都由学生自己做主,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时间、地点。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的“自学”,而是在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通过强化自主学习不仅解决了工学矛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主要有网上学习、学习小组活动、个人自学等。

1.网上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上网学习是电大开放教育的特色,是开放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学习手段。网上学习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收看在线直播课堂,参加讨论区的学习讨论等手段实现。目前,电大系统有三级教学平台“:中央电大在线”“省电大在线“”市电大在线”可供学生学习。具体到《基础会计》课程来说,学生可以浏览三级教学平台上的教学大纲、教学辅导、考前辅导,在课程讨论区和公共讨论区发帖提问,通过点播视频课件进行远程听课,等等。教师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及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辅导、电子教案等,课程重点难点解析,组织网上教学讨论活动。通过课程讨论区进行网上实时答疑,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2.学习小组活动。学习小组活动是由学生自觉组织起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集体学习、互相学习的学习形式。小组学习学生平等可以畅所欲言,内容按需而定,形式可灵活多样,教师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之一,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到《基础会计》课程来说,学生们可以按照预先制定的学习计划,集体讨论学习有关课程内容。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错误账簿更正法、生产成本核算等具体业务处理。也可以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操作,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通过共同参与,互助学习,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总结

总之,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是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业务知识,还要深入研究开放教育理论,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4:试析构建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教育论文

试析构建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的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化学 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如下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造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通过分析《化学》可以发现,教材通过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实验事实、有意义或有趣的事实、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依次为经验情景、实验情景、事实情景、问题情景或综合性情景)。这些情景可有力地激发学产仁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为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起到定向作用。例如,在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一节中关于胶体的性质时,课本首先提出问题:“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分,用什么办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接着通过“科学探究”的三个实验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设置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开展后续探究的兴趣。

2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己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合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安全时,利用“思考与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你能举出经历过或所了解的发生安全问题的例子吗?很明显。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3.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些化学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判断,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构建论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信息提炼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4.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创新”是对所学知识重组和改造,以内化成学生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依据有关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化学事件和现象作出富有个性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己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新课标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是所突出的栏目之一。“思考与交流”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而且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如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

因此,“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好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学生通过反思比较,优化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思”实质上是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师生达到共同进步,体现教学相长的真谛。

篇5:如何链接学程导航模式与初中英语的理想课堂论文

如何链接学程导航模式与初中英语的理想课堂论文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结合老师适当有效的评价使学生从乐学到好学,从好学再到乐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方能有所成就”。学生喜欢上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上他/她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如果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就能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是一个理想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了古人云的“人和”,尚缺“天时地利”,“情境教学”不失为教学中的“天时地利”。所谓“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玩、唱、跳等全身心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我要学”英语的热情,使英语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例如:初一的第一堂英语课,我总是面带微笑,开始一段互动的自我介绍:“MynameisAmy,Iamsogladtobeyournewfriend”同时,根据学生的反应给出5―8个有关我的句子,请他们竞猜是真是假,学生们争先恐后,就在这种和谐有趣的氛围中,我成功地给学生们留下了亲切的印象,并间接地引导他们多种自我介绍的方式,给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也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可以简单又充满挑战,他们喜欢上了英语课。

由此可见轻松的学习气氛,恰当的生活情境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最基本的`动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从心理上讲,初中生仍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如果简单重复太多练习,学生也会很快失去兴趣。因此,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做游戏、唱英语歌曲和角色扮演等等,寓教于乐,吸引学生。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游戏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游戏,如BINGO游戏,猜谜,接龙等等,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比如:初一刚开始,学生对于词汇量的剧增有诸多不适应,时而会发现部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单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词汇就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关卡,这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度过这个转折期,通常我会利用音标卡图形义三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划分音节,用音标记单词,创设一些比较容易实施的英语BINGO游戏,特别是对单词的归类很有帮助,有效避免由于单词长度和难度的增加而影响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选择恰当优美的英文歌曲

英语教学中,恰当的选择、安排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符合学生的天性,可以激活教材,简化教学过程,并让教与学的过程变得生动精彩,富有情趣。

例如:在教学“weather”时,我把那首简单易唱的英文歌曲《weather》作为开场热身,学生立即对其中常用的表示天气的词汇“sunny,cloudy,windy”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边唱边做动作,既放松肢体,又休息大脑,兴趣盎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运用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

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学生必须沉浸在英语的世界里,而不只是感受到一点点雨露,角色扮演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锻炼机会。 学程导航的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由组长作为学习之舟的主舵手,分配合适的角色任务,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帮助其他中等生,而老师只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解决疑难,充当的是风向标。在表演的时候,为了能让缺乏表演的学生集中注意力,设置一些互相指正错误或提建议的环节是很有必要的,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提供了参考,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方向性、自主性、创造性是给老师最大的肯定。

比如:Goshopping这个单元,我尝试了市场买卖的情境,明确活动目标,使学生参与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和评价性,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重点是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创造性和效率感。这与学程导航“以人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是紧密契合的。不仅实现了参与的广度,互动的有效,又提升了英语的魅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让课堂牢牢吸引了学生。通过自由会话,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合理地纠正错误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首先,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一个人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就促使他为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加倍努力,从而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以推动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课堂提问时,我总是有意识的安排学习好的同学回答难的问题,而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只要答对了,就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感觉。

其次,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主要是通过言语进行交流的,这种交流直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态。平时我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层面、多方向的交流。例如:在教学购物情景时,通常我会有重点地选择适合学生操练,同时又能为语法打下基础的句型,而不是一把抓的局面。比如:Howmuchdodoes。。。cost?加上运用日常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水果进行现场买卖,简单又有实效,营造了文化认同的氛围。值得关注的是在每一个任务的下达之前,应该有示范引领,让学生有章可循,而不是盲目的操练。这样比较容易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四、采取适当有效的评价方式

作为在课堂上的临时评价,应多以鼓励、表扬为主,只要他们在学习习惯、行为表现、参与的主动性等任何一个方面有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适当发给一些小奖励,哪怕只是一个笑脸,也能让学生开心很长时间。通过丰富的言语反馈,以赞扬、肯定、追问、归纳等方式来增强师生间的文化认同,并在这个过程中予以积极的肯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他们降低难度,允许他们多次选择,充分抓住一切机会让他们放出光芒,直到师生都满意为止。在这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下进行评价,这对学生今后保持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有利的。

总之,理想课堂注重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应该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度,使教学时间安排和组织更具灵活性和伸缩性,以便师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教师通过流利的口语和丰富的动作,鼓励全员参与,积极表达,促使学生敢说敢做,真正将学程导航与理想课堂结合在一起。

篇6: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讲好试卷讲评课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讲好试卷讲评课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几年,但是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方法来指导试卷讲评课的论文还不常见。本文试图阐述新课程的最新理念和在这一理念下的试卷讲评的一般原则,并尝试将这些理念、原则与实践结合制定出一种试卷讲评的具体方法,从而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事课程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试卷;讲评课

从20xx年我国进入新课程改革到20xx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以及现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我国新课程的实践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作为在一线工作的年轻教师,怎样把新课程的新变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是个严峻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尝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指导试卷讲评课的教学。

试卷讲评课是指在测试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解和点评的课型。考试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评价。因此试卷讲评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对学生已讲的已学的知识起到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通过试卷讲评课高明的教师往往能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而达到巩固内化知识的目的。成功的试卷讲评,不仅能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繁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1]。

传统的试卷讲评中存在“照卷讲题”、“就题讲题”、“一讲到底”的弊端,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错误再现率高,教学效率低[2]。如果能在试卷讲评课中恰当的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与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新课改下试卷讲评的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围绕着这个核心的理念,在试卷讲评中倡导合作文化、对话文化和探究文化。

所谓合作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同时,每位学生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环境,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异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在试卷讲评中都是主体,为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所谓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中的民主性。在课程中,对话的不仅是师生之间还有学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情感和思考方式方法的交流。后者才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所在。所谓探究文化,就是强调讲评中的科学性。一方面,教师的讲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体,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在讲解中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情况。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是教师也可能是学生所产生的。例如,从理论上说,课前备课或计划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实施就是贯彻执行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研究表明,课前计划过于充分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反倒不敏感,导致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此外,课前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比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得分要低。这说明,如果上课时不随机应变或探究,课前计划就有可能起副作用。因此可以说,教学即探究,教师即研究者。

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另一个主体,是建构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发起者,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事实主宰,要学会主动地让位于学生,为学生创设有利的探究场所和时机,引导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教学原则

2.1及时反馈的原则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后是立即开始的,且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学习1天时间后信息的保持量只有40%左右,2天后只有37.5%。同时学生在考试后对当时的思维方式和迷惑点还残存着记忆,迫切的希望得到给予解答。因此这就要求对试卷要做到及时批改和及时讲解[3][4]。

2.2科学性的原则

为避免通篇照讲,学生无法获得精确性的解答。教师在讲评前对整个试卷要做到科学的统计,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分析工具如Excell做好试卷难度系数、试卷区分度、试卷信度、试卷效度以及其他的均数、题目错误率等的计算。针对缺陷教师先自我反思,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问题,不要回避教师自身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形成师生的思维共振和赢得学生的信任[11]。

2.3鼓励性的原则

教学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在激励和鞭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每个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任何一个小小的优点,教师要毫不吝惜地给予表扬,让他们在不断的前进中获得成就感,获得持久的动力。对缺乏动力、压抑、有回避倾向的学生在提出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他们目标,对闪光点也要进行鼓励。正如卡耐基所说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的重复、想象,并相信是真的[5]。

2.4合作性的原则

讲评课上的合作有学生之间也有学生和教师之间,这种合作是为达到共同解决疑惑、获得思维训练、情感体验、科学知识的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和协同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学习动力[10]。

关于冲突:针对冲突,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适当创设良性冲突的氛围,不能为一团和气的氛围所误导,认为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在冲突中充分暴露问题,将不同的见解包括错误的摆在桌面上,通过讨论、问答和教师的讲解加以解决。当然教师也要控制过分的冲突,以免带来不和谐的音符,保护学生的自信,维护学生之间的团结。

关于1+1会不会大于等于2的问题:在合作学习团队的组建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绝不是简单的画地为牢,安排几个学生就行,不适当的安排会使某些学生相互摩擦、没有互补性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学习的情况、思维方式方法的差异性安排。合作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是大大的提高,合作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素质和巧妙的安排直接相关。

2.5发散性的原则

发散性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思维是探索和发现的心理过程。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方式。在试卷讲评课中,运用发散性的原则从题目出发寻找疑问、复习知识,进行思维的训练[6]。发散思维的起始在于问题的创设,如选择题:__________组织含极少量病毒或不含病毒,可以它来培养来扶得脱毒苗(茎尖)。在获得答案后,教师可以试问为什么茎尖组织含极少量病毒或不含病毒?学生可能会回答:茎尖组织处于不断生长之中,病毒来不及到达那儿;茎尖组织会产生某种物质杀死病毒;病毒与寄主之间具有较强的专一性,茎尖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其膜上没有相应的病毒受体??这时的答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运用了已有的知识充分的去想象,获得了独到的见解,也练习了一种思维的方法[7][8]。

三.具体的教学设计与方法

3.1课前准备

作为教师我们都明白准备的重要性,讲解前要充分了解信息:

3.1.1科学统计我们在每次阅卷后讲评前都应认真检查每位学生答题情况,科学分析试卷和题目,正确归因,找出教师自己和学生的不足。进行试卷讲评课时抓住重点考题、知识点,突破思维难点[12]。

3.1.2错误归因分析造成考试错误是由于教师讲解不清还是学生没有领会。对于学生的错误原因分清是属于审题、心理因素、计算,概念理解等因素。因此对试卷进行归类分析是必要的。可以按知识点归类,即把试卷中考察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可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用某一解题方法求解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可按典型错误归类。这样即可以提高课堂效果,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1.3制定教案首先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讲评要达到的目的,还要确定哪些题目略讲,哪些是要重点讲评,用什么方法,讲到什么程度,找出学生出错关键及思维障碍所在,找出防止以后出现此类情况的的措施[9]。

3.2课堂分析

按题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思维障碍点分类,包括Ⅰ类:题目知识点比较容易,思维简单;Ⅱ类:知识点较重要,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示范性;Ⅲ类:知识点是课标重点要求,思维存在重大障碍的题目。Ⅰ类题目,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错误的归因也比较简单,但还是有一些知识点需要教师去梳理。对待此类题目,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兼以师生问答的方式加以解决。Ⅱ类题目,此类题目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一部分学生对此处于半知半解的阶段,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教师解惑的方式解决。Ⅲ类题目一般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错误率高,存在重大的思维障碍,解决手段是学生的分组讨论,按学生差异分组,每组6-8人,教师要在各组中指导,最后由学生提交报告,教师给出意见,讲解疑难点。

3.3课后总结训练

教师在课后要把学生分组讨论的报告认真整理,了解学生的思路;回忆学生的课堂表现,进一步掌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所达到的程度。要求学生订正错误的题目,复习遗漏的知识。教师在以后的练习中,准备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薄弱环节。

总之,试卷讲评是一种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手段,

上好一节讲评课,在新课改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就要求教师更快更好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下,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指导试卷讲评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篇7: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教育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教育论文

摘要: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其作为主体身份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制约教学有效性。本文以“新课标”理念的提出为契机,对现代化中学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模式 改革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

1.教学观念的本源

“教学”这一概念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它的真正含义,学者却各执一词。对于教学的实质,离不开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而教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毋庸置疑,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认识到共同分享再到共同创造的基本互动形式。单独而言,“教”的实质是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而“学”的宗旨更加侧重于学生本身对知识的获得、吸收、融会贯通,并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反馈过程,促进教师主动改善教与授的本领和过程。

2.学生在新课标改革教学关系中的角色

与昔日学生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相区别,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生地位,将是一种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位置,与老师彼此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其实,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综合活动过程,沟通是合作的基础,通过沟通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接触和联系到实际生活与现实社会,从而拓宽教学的视野,提高授学的质量。在课堂中、现实和探索发现中学习,并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升华,新课标的科学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倡导“从活动到体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穷无尽的,教师与其在每一节的课上填鸭式般被动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还不如更多地把搜索、获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学识结构和完善人生价值。

二、新课标背景下师生间和谐交互教学应为常态

1.以教学互动流程改良过去的单向传授模式

无论什么时空下的教学课堂,从幼儿园到大学,从过去到现在甚至不远的将来,首先发生的都是师生之间的接触、沟通和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和交往引起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虽然这种作用或者影响不一定是积极的,但我们可以掌握和利用这种影响相互性的客观规律,对现今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和科学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拥有毋庸置疑的决定权利和不由质问的权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发挥着难以摆脱的作用和影响,更有甚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单体中心地位必须作出质的转变,教师只有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才能真正体现“教”是为了教学双长。

由此出发,过去落后的单向式中学课堂教育必须得到更加贴合实际、接近科学的实际性改革。教师应该充分学习本次“新课标”改革的有关精神、实质和具体的细化规定,转变过去对学生盲目地传授知识、强迫记忆等观念,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到课程教育当中,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积极以心中之疑问、所学之学识和课外主动掌握的要领与教师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配合,主动引导,为课堂教育当中的学生主动性学习创造更多更合适的条件和环境。学生在中学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思考自发性和行为自觉性,此时此刻,如果还是完全把学生看成机器人具体实施每个既定程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削弱,遇事无法作出合理的思考和判断,对父母、老师的依赖将难以克服,更有甚者,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成熟。

2.教学模改更应着重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模式内的主体包括学生和老师,而主体间的交流和合作主要是发生在师生之间、老师之间与生生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之间都会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并累积的经验教训,分享有价值并具实用性的教学资源,故本次改革不太需要着重针对这一关系上的交流与合作,在今后,教师之间只需保持这种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即可。

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开头可以提起学生在学习之初的兴趣和主动性,结尾能够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供便利,也给他们指明哪些知识技能需要重视,哪些世界观、价值观需要遵循。另外,除了认真抓好一头一尾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应该抓住重点,精巧传达并授予学生所需掌握的一切,同时,要注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积极引导学生和自己进行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们在本课程甚至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不断的交流反馈过程中,调整教学层次、传授流程等细化方面,使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充满活力性和创造型的环境。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基础和机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及课后的生活上,一方面要引导生生交流,并以小组讨论、分组任务等方式促成生生间的有效、长期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做好学生间的互动辅导学习工作,以“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方便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能够得到优秀学生的辅导性帮助、心理性帮扶,两者之间共同影响,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教学与发展[M].广东: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李国文.情绪智商:人生的必修课[J].现代交际,,(6).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8:探讨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探讨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的歌唱模块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新课程中该模块的教学模式是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着重阐述了歌唱技能的教授方式、歌唱模块与音乐鉴赏模块的整合教学及合唱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音乐课 歌唱模块 新课标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音乐鉴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按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音乐鉴赏作为优先开设的基础性模块属于必修模块。歌唱模块是大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这一模块作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需要特别关注。

一、加强歌唱技能的引导和训练

要想非常好地表现歌曲,一定要有很强的歌唱技能。歌唱技能的掌握是很关键的。传统音乐教学中,歌唱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练声,虽然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的性不强,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新课标下的歌唱模块,应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歌唱技能的训练,把歌唱技能训练贯穿到教唱的过程之中,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判断力,教师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对其歌曲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上。要从歌曲作品出发,结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方法,指导其进行歌唱训练。只有学生对歌曲作品有透彻的理解,才会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在教授学生歌唱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歌唱的声音融合到音乐的情感之中。

基于学生对歌唱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践中可以采取小组交流、协作的方式,强调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歌曲及所表现情感的感受。而在处理声音和歌曲情感的关系时,应该坚持声音服从于歌曲情感的表达这一原则,要学生做到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随着情感的变化去调整气息、力度、共鸣、速度、吐字、咬字等关键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歌唱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歌唱的乐趣,而且也能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二、与音乐鉴赏模块进行教学整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事实上,经验丰富的音乐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连续一段时间都上一门课程,学生就会感觉到乏味,产生疲惫感,这样就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音乐鉴赏课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这样的情绪。如果能够适时地给学生换换口味,在教授必修课的同时加入趣味性比较强的歌唱课,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且,歌唱与音乐鉴赏是互补的知识构架。学生在不断地听、赏、分析之后,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基础,会迫切地想通过歌唱艺术的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仍继续以音乐鉴赏的方式教授,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加入歌唱技巧的教授,会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对音乐的初步审美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更倾向于在歌唱的艺术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可见,音乐鉴赏课和歌唱课的交叉教学,比较适应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可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在音乐教学计划中,老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把两个模块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把这两个模块进行整合后,将其作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可以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更多的思路。教师反复熟悉教材、研究分析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吃透了,也就理出了教学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搜寻更多的音像资料,对其进行整合,优化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重视歌唱教学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歌唱能够直接抒发感情并愉悦身心,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歌唱的表现过程就是实践音乐艺术的过程,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音乐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和音乐知识与技能。

在歌唱课上,老师应充分发掘、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中,选择曲目时,教师不应该硬性地指定歌曲范围,而应让学生在其指导下主动去收集资料、选择歌曲,以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和探索歌曲的难唱之处及特点,并找出应对办法。同时,在教授学生歌唱时,教师应从讲台走下来,以普通演唱者的身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某些歌唱艺术处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讨论,让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最终的艺术处理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演唱去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陈缨,刘羚驹.高中音乐新课程歌唱模块教学浅见[J].中国音乐教育,(4).

[2]欧阳宁.实施高中音乐新课程的积极探索――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教学整合[J].中国音乐教育,2007(4).

[3]官思渡.高中歌唱模块教学要求与评价的思考[J].音乐天地,(3).

[4]曲娜.高中音乐教学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4).

[5]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湖南师范大学出

篇9: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观,要求我们实现课程资源信息化,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完成课程资源由单一的印刷材料向网络资源过渡。在这种根本性的变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主体。笔者在长期的电教工作中重点对建设语文课程资源网站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应用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许多教师做出了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教学资源。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超文本化及网络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不良做法,使之真正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一、信息技术带来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由计算机、通信、媒体相互融合而引起的高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后,将在语文课程实施层面上引发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互动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由传统单一的“我教你学”转变为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新型学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地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媒体由单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转变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载体师生由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等等。展望整合后的语文教学前景,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将要产生巨大改变,或者已经初露端倪:

1.促进个性化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教师可以把要传授的知识转化为个体意识,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使用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进行教学。在辅导“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专题时,我们可以把报刊杂志上出现的许多活生生的例句及日常阅读时遇到的妙辞佳句编成练习,做成课件,用电脑和投影展示、分析,便于学生接受并很快形成能力。

在作文批阅讲评时,我们可以将学生习作事先输人电脑,课堂上投影并进行集体批改。师生一边读,一边找出问题,教师当即用键盘改正,所有学生马上从屏幕上看到了修改前后的差异,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那种点石成金的效果是从前无法想象的,其作用和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

2.构建电子化语文教材

千百年来,一直以纸张为载体的语文教材,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光盘和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化语文教材,将以其储量大、更新快、便于携带而成为未来教材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布置课堂作文时,有时可以把图片投影到屏幕上,一米多见方,全班同学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其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进行说明、记叙或议论。这种方式扩大了写作的题材范围,也更易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之有物可写,有话可说。

在检查学生预复习效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作“无试卷测验”。我们精选试题制成幻灯片,课堂投影,限时完成。一般利用“幻灯片切换”方式,每次设计十题,每分钟播放一幅,学生手里没有试卷,只须交一张答卷即可。这种小测试,便于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体现了“短平快”的优势。

3.创设虚拟语文课堂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师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习不再囿于学校,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依靠互联网和远程教学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全世界。许多学生家里有电脑,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与老师、同学保持联系。教师也可以鼓励他们把课件拷贝回家,或把网络相关资源摘录下来做进一步的综合研习。学生有佳作,教师也可以要求他们输人电脑,便于批改、整理、交流。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

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直观性强、信息量大,音形色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及其相互协调,开辟了新的教育天地,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整合后的语文教学还有值得思考完善之处:

1.多媒体技术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常常过于注重它的直观性,喜欢插人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图片,这比起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来的确直观生动得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们很容易被这些“小把戏”所吸引,从而分散了对授课内容的注意力,以致喧宾夺主。信息技术应该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和补充,而绝不是调味品。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声像、文字媒介对教材进行诊释,创设教学情境,创造认知“冲突”,应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开拓思路、引发想象,将媒介、感知与材料融于一体。

2.“人机对话”与师生课堂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但若把握不当,课件便成了“教案搬家”,教师就成了“放映员”,师生之间在特定情境中的富有情感的交流就会成为人和冰冷的机器之间的毫无情趣的交流,这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大忌。教师始终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倡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学艺术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精心筛选将要讲的话、要写的字变得更精练、更富启发性,处处体现主导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有它特殊的一面,好文章的深刻内涵和意蕴,不是能够图解的,相反容易因为简明直露而限制了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破坏了含蓄朦胧的不确定美。如果不切实际进行多媒体程式化课堂教学,就会淹没了学生思维的个性、教师教学的个性。无论计算机、网络有何等惊人的能力,它们永远不能取代人类。现实迫使教师走向教学意识的回归,既要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长处,二者优势互补,优化整合。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广大的教师努力地探索、研究、开发,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刘华.运用信息技术,触及语文教学的灵魂[J].中学语文教学,,(11).

[2]余彤辉.关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见[J].中学语文教学,2004,(11).

[3]陈钟樑.“不可替代”与“不能替代”[J].中学语文教学,2004,(11).

[4]管然荣.语文教学“科学精神”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4.

[5]鲁洪生.如何理解“个性化的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4.

[6]王本华.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J].中学语文教学,2004,(11).

篇10: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职业道德的培养分析论文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职业道德的培养分析论文

CDIO工程教育模式最早是一种工程教育实施方案,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文结合我国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目标,运用CDIO工程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集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探索,构建卓有成效的工程教育新模式,进一步挖掘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的推广价值。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和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其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加强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对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对社会、企业以及对个人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开展职业道德培养满足了将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与提升其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和目标需要,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一、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概述

CDIO工程教学模式起源于90年代末,由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教师提出,并逐渐形成CDIO工程教育体系。在几年的实践中,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采用此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和认可。CDIO工程教学模式中的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践(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这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的模式,将生产和研发实际产品作为项目内容,将课程之间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CDIO工程教学模式重点是在系统的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个人能力、团队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

CDIO工程教育培养大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将工程学基本原理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CDIO工程教育培养大纲要求工程类学生应具有五方面的能力,具体为:个人能力、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具备人际沟通和团队写作能力。CDIO理念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将知识能力的培养与人格培养结合起来,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具有较强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人翁责任感。这就形成了基于CDIO教学模式下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雏形。

三、CDIO教学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工作或劳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并兼具一定的序性排布。CDIO工程教育模式也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秩序组合排布的特点。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就更加有利于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确定,进而建立并完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职业道德体系,促进二者的共同促进与发展。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来说,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拓展是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序性原则的客观依据。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职业能力、职业观念、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不仅仅将职业道德做为一门课程,而是将其完全融入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去,作为工程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四、CDIO教学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循序渐进性的特质,CDIO工程教学模式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分解融入到课内和课外的教育活动中。将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基本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中通过在为学生实际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场景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通过在课程中设置简单的问题解决和实践环节,促进学生融入到工程师的角色和身份,在培养其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能够自主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将职业道德课程设置与每个年级的课程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独立课程体系。

五、CDIO教学模式下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与提高

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合作沟通、问题解决、创新创造、团队合作等方面。职业道德不但是一种道德,同时也是一种修养行为的表现,因此就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提升。CDIO工程教育模式就要求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应注重道德教育与实践间的结合。积极主动的运用实践环节,深化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在CDIO工程教学模式下的职业道德培养,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开展工程问题解决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的要求。在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中进一步明确目的和方法,在实践学习中去分析和解决职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着力提高职业技能中。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专业技能,加强专业技能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对在校大学生的要求应体现在注重学习,制定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夯实职业技能,这种在校内的培养和历练是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准备。

六、CDIO教学模式下社会评价体系的运用

职业道德的社会评价实际上是职业道德的归宿和根本出发点。职业道德从根本意义上说不单单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问题,更是一个需要社会评价和社会反馈的实践问题。当代大学生只有积极投身于社会检验中,才可能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才能培养发自内心的规范职业行为,坚定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的意志和信念,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是以职业道德意识教育为基础,通过规范要求,达到行为实践的目的,最后实现社会的评价认可。CDIO教学模式是一种宏观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其评价体系是以企业的价值观为主导,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定到教学模式的建立,均引入了社会评价环节。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其职业教育的课堂不应单单停留在课堂和学校,更应拓展到社会实际岗位。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实训、实习基地和社会职业道德教育基地等途径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熟悉社会环境下的职业道德要求,通过在社会中的实践检验自身职业道德水平。最终,将在课上学习的职业道德理论教育转化为职业道德的行动表现,整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通过各个环节的不断促进,最终达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锻炼。CDIO教学模式是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对企业数年调查与实践取得的研究成果。其培养模式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除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强调了学生沟通合作、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近年来特别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例如职业忠诚度、终身学习能力、职业伦理等。CDIO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学习了涵盖实际工作的全部能力,因此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肯定。CDIO教育模式传入中国后,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促进了大学生整体社会道德的提高,也为社会造就了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作者:李乐 单位:苏州大学

篇11: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教师 教育课程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反思我国教师教育指导理念、理论基础和课程编制的基础上,构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的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课程体系。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几个核心转变: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第二,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第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第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六,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第七,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第八,调整现行的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一、教师教育的现状

1.教师教育的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指导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当然,终身教育理念也应成为教师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但是,现在的教师教育鲜少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教育还是以职前教育为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还处在边缘地带。

2.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指导理念发生了根本胜的变革。新课改实施前基本上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课改后,基础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新课改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内容与学会生活相联系,都反映了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观,可以说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建构主义还没有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课程编制不合理

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合理。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偏重于按照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来培养教师,忽视综合能力的发挥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拿教师教育中的学科专业课程来说,其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比重大,课程多。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普通教育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0%,教育专业课占9%,并且选修课也儿乎都是学科专业课程。

二、教师教育课程构建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公布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并迅速展开了确立和制订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因此,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人职教师教育课程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职前教育阶段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广泛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并且广泛开设文史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第二,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应提高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地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一是相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是教育基本理论。它不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还应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第三,专业课程部分:在学科专业教育方面,使学生在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精深掌握1—2门专业课;在教育类课程方面.开设针对这1—2门课程的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心理学、学科教材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技能等课程,培养师范生“如何教”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第四,活动课程程部分: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职业自豪感和锻炼师范生的社交、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2.人职教育阶段

将师范生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和教师入职教育结合起来,并增加师范生教育实习和人职教育的时间。这一阶段的课程应根据师范生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从理论上予以指导,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实施可行性方案。同时结合学生情况优化教育技术,逐步锻炼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能力。在反复实践中,将师范生在学生阶段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情意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师范生的教育教学风格。

3.在职教育阶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课程中体现最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部分:广泛设置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展示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成果;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教育基本理论最新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完善,完善在职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三,专业课程部分:补充与在职教师相关专业课程的更新内容,以及针对这门课程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科教育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第四,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使在职教师在足够的实践中,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与教育知识加以整合、应用,使两者更好的内化为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相关专题 浅谈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