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教育论文

希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希望”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教育论文(共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让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教育论文

让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教育论文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全国各地推行,新课程所阐释、倡导的全新的基本理念也正如缕缕清风般吹进校园,渗透到师生的心田.但是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才能常青.课堂教学中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和令人尴尬的场景开始显山露水.在众多的教研活动中,片面追求热热闹闹的氛围和欢天喜地的情境设置,而忽视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领悟和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在欢喜热闹的背后,课堂教学不顾及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实现真实自然、和谐发展,更谈不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们在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究竟该如何上?怎样的课才算好课?以下从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拙见.

一、潜心钻研教材是数学和谐发展的基础

由于教材的编写是以对学生和社会普遍性研究和一般特征的把握为基准的,不可能适合各地区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有可能和空间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鉴于此,教师要拒绝“圣经式”的教材观,确立教材资源的意识,认识到教材实质上是一种文本性课程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或范例,是可以选择、拓展、补充、和增删的.可对教材中的一些原有的问题加以挖掘加工,或对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对教材进行完善.只有教师能在用教材时做到心中有学生和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确保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性,关键是改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参与的程度是评价实效性的重要标准.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必须把学生在思维上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只有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才能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保证.

1.设计的问题要突出主题

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比较沉闷,很多老师都很重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许多老师对“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上不是很恰当,致使许多问题偏离教学目标,反而打乱原有的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气氛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清楚问题的主题,明确其意义.

2.设计提问的内容要妥当,方法要合理

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提法和安排尤为重要)来激发读者,唤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并且给他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然而,怎样提问才“合理恰当”、效果最好?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标新立异.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大一样.这就要求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

(2)层层梯进.

对于数学上的难点或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3)静中设疑.

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自觉无疑,而实质有疑.教师在浅处设问,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探讨教材,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灵活多变.

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纵穿横拓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5)因人施问.

设计问题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为此,教师要事先分析学生知识的缺差面和疑难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使其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3.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在问与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空挡”,以便于学生深思,也就是说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不急于找学生回答,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不同的时间考虑.每位教师都知道,对于事实性认知的问题,等待几秒为宜;对于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时间要依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的难易情况适当地延长. 4.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只关注学生的答案,认为学生回答正确,就代表学生已经掌握问题了.对学生不妥当的回答老师没有做出明确的判断,或在问题卡壳的时候,没有及时给学生提出补充、点拨思路等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仍处于模糊的状态,学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同时也约束了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因此,不管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应该紧接着再问学生:你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你的答案?并且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一次获得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刻苦修炼教学语言是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关键

讲课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艺术,要让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就必须刻苦修炼课堂语言的艺术特色.教学语言不仅具有发表性,更具有表演性.表演性的语言具有感情色彩,能够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因此,修炼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符号语言、图像语言、文字语言、口头语言等.准确、规范的符号语言,形式的简洁性、内容的概括性、方法的科学性,不仅会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表示的`简洁性和规律的真理性,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使人聪明的内涵;优美、合理的图像语言,视觉的直观性、感觉的具体性、知觉的深刻性,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表现为看的见的形象,更能给学生赏心悦目的美感;流利、潇洒的文字语言,用词的准确性、用语的严谨性、用句的逻辑性,不仅使学生体味出数学使人周密的真谛,更能使学生欣赏到书法艺术的风采;生动、幽默的口头语,描述的形象性、表达的情感性、阐释的现实性,不仅使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表现的浅显易懂,更能涤荡数学课堂中枯燥乏味的闷气.用一句“跟着感觉走”来形容直觉思维,会使学生亲切地体会出直觉判断的本质;用一句“芝麻开花节节高”来比喻逻辑推理,更能使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严谨”.所以说修炼课堂教学语言是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蓄意运筹情感交流是数学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后盾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很着急,但是学生不着急.教师使出“十八般武艺”改进教学,但是“剃头刀子一头热”,学生学习不投入,教学见不到成效.

要使课堂教学和谐发展,首先要把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我们知道:“要我学”比不上“我要学”;“为家长、为老师”比不上“为事业、为科学、为祖国而学”.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兴趣、意志、自信心等情感因素的作用,肯定、表扬、激励等手段运用得不充分,主动学习的氛围形成不了,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就会落空.反之,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课堂教学过程和谐流畅,教学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为了使课堂教学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质疑、和回答得到鼓励,,使教学活动进行的生机勃勃,学习进程张驰有度、和谐流畅.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激励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总之,要实现新课程阐释、倡导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心中有学生、胸中有课标、手中有方法,努力实现切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和谐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篇2: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育论文

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育论文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封闭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教学不应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应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动态生成。倡导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需要转变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认识,需要树立课堂教学效率观,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需要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需要教师临场应变的教学机智。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是比较普遍的,是任何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现象。因此,沐浴在课改阳光下的数学教师要端正态度,倡导动态生成;要寻根追源,深刻理解和运用动态生成;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动态生成。

“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创造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含有圆形的实物,如自行车、向日葵、天坛、碗、圆桌等,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的图画。这时,学生们喜爱的史努比出现了:“伙伴们,你们发现影片中哪种几何图形最多?”“圆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找找看,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形的?你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史努比的提问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像这样,采用卡通动画等形式呈现学习材料,能激活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是小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使他们品尝到求知的乐趣,促使知识的内化,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把课本上提供的两个圆剪下来(已经平均分成了16份、32份),然后分别剪开,再拼一拼。学生操作后,我引导他们观察:“拼成了一个什么形状?”同时启迪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甚至更多的份数,按这样剪开后再拼起来,会拼成什么样的图形?”由此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想象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的过程,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三、练习设计趣味化,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练习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例如,学习过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后,巩固练习时,如果单纯地出几道习题,让学生一味地列式计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环节:准备四张扑克牌,把它们反贴在黑板上,排成一行,将第一张和第三张交换位置,再将第三张和第四张交换位置,然后翻开看结果,让学生猜猜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接着,给每桌发四张扑克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翻开看结果,请同桌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么放的,猜对的为胜。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四、课后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他们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例如,复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考虑到知识点较多且难点集中,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疏导、理解知识要点,复习结束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课后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些问题,下节课由你来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是‘最佳小老师’。”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提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引发了不小的参与热潮。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让我们成为开发者、创造者,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价值得以体现,这是教育的理念,也是理想的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更是我们新的追求!

篇3:让数学课堂奏响和谐旋律教育论文

让数学课堂奏响和谐旋律教育论文

众所周知,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师生都满意的课堂----和谐课堂,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不时会发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有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打瞌睡睡觉;有学生不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沟通,即使有交流也是提问式的而非对话式的、相互探究式的,甚至师生关系相当紧张,这些现象与新课标要求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极不相称.为改变这些不和谐现象,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奏响数学课堂和谐的旋律,努力使课堂教学处于“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要将过去的“要我学”提升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和有效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开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微笑着来到课堂,因为你的微笑能给一堂课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除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通过眼神、肢体语言进行着无声的感情交流,微笑创造了情感交流的前提,知识的交流就变得非常轻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其次教师幽默的语言表达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

2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相信每一位学生具有创造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次听了一节高三数学公开课,授课老师共讲了7道题,40分钟都是老师一口气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和练习的时间,理由是高三时间太紧了,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评课老师一致认为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学生们一点时间和空间,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绝知此事,需要“躬行”,这样,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和谐课堂才能成为可能.

3尊重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进步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院”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千差万别,动态发展。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满怀对每一位学生的爱,承认他们的学习差异,给每一位学生创造表达和发挥的机会.如笔者在《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课中,要学生画出函数与的图象并观察图象特点,有的学生画出的图象很优美,并能很快发现图象的特点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而有的学生则不然,有的甚至把曲线画成了折线,但都勇敢大胆地动手在作图,在思考,在创造,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进步,树立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兴趣,创新他们的思维.老师的赏识,象希望的种子,激发了他们的潜能,鼓励着他们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四块糖果”的故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总之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最终目标.

4通过爱的感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功,很难想象一个师生对立、气氛紧张的课堂能起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主动接触、关心、热爱学生,用无私的爱去感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相互尊重和配合,营造出民主和谐、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习效率.

5创建合作探究型问题,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安排几个合作探究型问题,给学生创造参与的平台,如笔者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中,推导出开口朝右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后,问:如果抛物线的开口朝左它的标准方程又会怎样呢?朝上或朝下呢?让学生合作交流,自行推导其他形式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写出对应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并列出表格加以对比.学生很难独立自主的得出对应的方程和图象,只有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表现出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实施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新课程还强调“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课堂的多元性、同时性、即时性、历时性和难以预料的课堂气氛,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4: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育科技]

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育科技]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那我们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在此我通过一年半的课改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每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精神状态处于高度兴奋阶段,人虽进了课堂,但心中还想着课间的玩乐,此时若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课堂,可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引起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两步加减计算的应用题》时,课一开始,我就问:“孩子们,你们乘过客车吗?”孩子们齐声答到:“乘过。”“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车'的游戏。”收录机播放客车的喇叭声音,有5位学生上来乘汽车,到站后下去2人,又上来4人,学生通过看到的情境,马上就能顺利的说出图意,编出两步计算应用题来,计算就更不在话下,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趣味猛增,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课交融在一起,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我们教师总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和知识的传授者、给予者,没有注意细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量出它们的面积,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孩子们在交流中不断发出欢呼声说:“我们已经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我们已经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你瞧,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是多么的高兴,他们那成功后激动兴奋的样子,真让人感动至极。

三、注重课堂上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励学生学习”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为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把握评价的契机,审时度势地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让课堂充满活力。例如,我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例1,113+59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其算法,再进行合作交流,最后抽生起来汇报。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起来说出自己的算法,我对有独特算法的孩子进行了即时的激励性评价“你真棒”“你真聪明”……经这一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都紧锁眉头苦苦的思考,争着起来回答,我真想不到,孩子们居然想出了10种算法来。孩子们也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接下来,我再让孩子们反过来看这10种算法,选择你最喜欢的算法,并说出理由。孩子们最终一致得出了“113+59=113+60-1=172”这种算法最好,最快,最简便。你看,这样不仅激活了我们的学生,而且连我们的教师也被激活了,象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当然,除了上面几点以外,我们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即有价值的数学学习素材,使其服务于“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目标。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充满活力

篇5:和谐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和谐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和谐理想是古今中外先哲及今贤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它渐行渐近而又永无止境,是人类渴望追求理想和幸福的一种表达。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关键的、主要的、不可替代的场所,和谐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这一微观层面的实施来落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和谐教育的思想就成为“和谐教育”成败的关节点、生长点。下面就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和谐教育思想谈几点策略意见。

一、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教授目标的达成,学生身心发展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课堂气氛。创设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渴求,以尊重学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宽容学生,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而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过错,对学生的不足和过错给予春风拂面般的宽容,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波澜,从而敬佩教师、信服教师,并以努力学习来回报教师。再次,与学生民主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看待,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对话,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所想所学与所得,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二、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自从人文主义哲学家培根喊出那句改变世界面貌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后,知识的力量确实无与能比。近代以降,知识正以魔力般的力量改变着世界,让世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当今时代被冠以“知识经济时代”,可见知识的巨大威力。知识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对个体,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那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法宝,无论怎样强调甚至夸大知识对中学生的作用都不会过分。但是我们部分教师不懂得社会是一个多维结构体,人是知、情、意、行的复杂生物体,人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但仅有知识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人除知识外,还需要丰富的情感世界、坚定的意志品质、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人是注定要过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虽然知识对人的情感形成、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又需要情感来引领,行为需要价值观来控制和调节。如果在教学中“片面发展知识,没有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跟进,学生可能会成为知识的怪兽”,造成人生的悲剧。和谐教育思想要求不以知识的发展损害学生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发展,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与学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要相互和谐。

三、教与学的节奏和谐统一

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规律性、反复性、间歇性等特征是世间万物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世间万物的固有属性。 教态节奏指教与学双方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间节奏、语言节奏、教法节奏、进度节奏等方面的个性和风格特征,它是具体的、个别的。教与学的节奏具有个性特点,因而教与学双方的节奏时常表现出矛盾、对立的一面。教与学节奏相适应,和谐共进,教与学双方主体则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教的节奏主体的.教师会觉得课讲得生动有趣,得心应手;作为学的节奏主体的学生会感到听老师上课如沐春风,知识内化快,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在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生成上会有质的飞跃。反之,如果教的节奏不与学的节奏和谐,则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会导致师生双方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双方甚至产生对立、淡漠甚或产生麻木的情感,这是非常危险的。

四、优生与学困生各展其长和谐发展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小班教学对当下的教育来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仍然是不可企及的乌托邦理想。目前大多数中学的班额都在60―80人之间,每班90―100个学生也是常有的事。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差异,这是规律。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个取舍问题,是照顾优生,还是学困生,抑或中等生?照顾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漠视甚至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是不人道、不正义的,也是不可取的。和谐教育思想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不能以促进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牺牲其他学生的发展。因而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都要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情况,使自己从事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发展不同层次学生之所长,补不同层次学生之所短。避免学困生的日益边缘化,更要对其作好心理调适,预防学生成人后出现去“社会化”、边缘化的生存心态。

五、全面发展与天赋优势突出和谐发展

从人类有教育行为以来,全面发展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党的教育方针也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涵义。全面发展不是全面的均衡的发展,它是指学生的情感、能力、知识结构、伦理价值观、审美情趣的每一个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而且一个方向(方面)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牺牲另一个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全面发展“不仅不反对特长优势,反而鼓励发展学生的特长优势”。可以说,没有特长优势和个性的学生,虽然各方面都较好,也不能认为是全面发展了,因为全面发展不能以牺牲特长个性为代价。

第斯多惠早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和谐培养”的关系,他批评那种主张全面发展但不顾天赋特长的思想。以全面发展而掩盖天赋特长的培养,结果培养的人才程式化,造成人的扁平化,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发展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把每个人放在全人类来看,个体都是片面的,而且可以说都是片面的发展;普遍发展的人,只有在全人类中才能找到,在一个人身上是找不到的。第斯多惠指出:如果我们能重点培养人的天赋,那么人便会达成自己的使命,这种人将是幸福的。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全面发展而又天赋特长突出的人,即和谐完美的人,由此构成的社会将是和谐完美的。

篇6: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论文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论文

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所以,构建和谐课堂,就必须从“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方面入手。本文对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和谐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环境

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得以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得以不断建构与提升,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所以,构建和谐课堂,就必须从“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方面以及这三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寻找突破口和答案。下面给出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具体建议:

一、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助于课堂的中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进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利用数学的趣味性故事,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中,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总结”的习惯,而是让同桌之间互相问答,以这样的方式提炼本章的知识要点,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很珍惜这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有的同学不仅提问基础知识,甚至还会出几道练习题去“难为”同桌。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同学们也高效率地复习了那一章的知识。那节课让笔者意识到了:课堂上,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能创造奇迹。

二、培养学生“互助,互学”的学习方式,倡导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方式能够体现这个集体的精神风貌。在和谐课堂中,重视倡导一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会设计一些“探究”的活动。例如,在讲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那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概念,笔者出了几道题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但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发言,也不喜欢和同学交流,为了让全班参与到学习中来,笔者将题目打印出来,并给每对同桌发一张题目,这招果然很灵验,全体同学都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当然那节课的内容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因此,教师要提倡同学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帮助,以便达到共同进步。

三、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

只有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与释放,只有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潜能和才气才能得到最好的提升与发展。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预设的教学,应该转为关注生成的教学,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环境,往往过多的预设就会使生动的教学陷入了僵化,例如,笔者在讲授 的证明时,让学生给出解答后,提出“对数运算”还具有哪些公式?问题一提出,有的学生就开始翻看教材,有的学生就开始查看资料,有的学生就开始“冥思苦想”……

当大部分学生围绕“对数运算公式”展开总结快要接近尾声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如果我们把指数式与对数式结合起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那似乎“奄奄一息”的思维火花又开始燃烧起来了,有好几个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得到了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抑制着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四、积极建构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在和谐课堂中,致力于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师生达到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建构和谐课堂,就要建构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关键在于要树立起教育民主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然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例如在讲“求函数 的最小值”教学时,笔者先找一个同学上黑板做:

然而,三位同学上黑板做的结果不一样!笔者灵机一动,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师:上面的几种解法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请寻找错误的原因。

大家开始了激烈的争论,不一会有同学发言了:学生甲的解答不正确,取得最小值的值不在定义区间内……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情感关系,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和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它是师生性情和灵魂得以提升的沃土,它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前提。因此,为了建构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是要有一种热爱教育事业的激情,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其次是教师应该真情付出,理解、接纳、关心、爱护每一位富有个性差异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最后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个性,施展个人特有的魅力,不断体验教学成功的喜悦,用自己优秀的品质感化学生,用自己特有的魅力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

五、积极搭建一种课内外“多维互动”的和谐师生交往形式

在师生交往中,和谐的交往形式、类型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形式,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形式,教师个人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形式,而且还包括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形式,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形式,学生个人与全班之间的互动形式,同时还包括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形式,学生小组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等。这种多种维度不同类型的互动形式,实质上就是不同文化在不同群体和层面上的交往,不但可以缩小文化之间的距离,促成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整合,而且可以达成文化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

总之,构建和谐数学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要有高尚的师德品格;不仅做学生的良师,还要做学生的益友,能够和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

参考文献:

[1]李富春.感受快乐数学,构建和谐课堂[J].教育艺术,(10).

[2]邓盛.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9)

[3]胡江霞.在倾听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教书育人,2010(5).

Abstract: Teaching is a process of equal communication,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ence,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lassroom teaching must start off from “teachers”, “students” and “atmosphe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ieces of suggestion o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harmonious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students; atmosphere

篇7: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学生感到快乐,愿意去学习,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其实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趣味性的内容,探究教材中的趣味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会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如此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把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用饱满的激情、生动而富有变化的语言、大方优美的教态、丰富温和的表情、合适的手势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我们都知道,现今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想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就需要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得到挖掘,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获得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小学生遇到难题往往不愿去解决,这时我们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来辅助教学,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起来,以便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理解,这就是多媒体所产生的效果。比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问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和辅导,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电教媒体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去运用它,从而体现出它的优势。

三、通过练习巩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教师除了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堂设计上下功夫以外,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多练习,只有多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练习呢?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练习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设计练习题,要练在关键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要多出练习题,通过反复练习,来让学生总结规律。学生只有多做练习题,在解题时才不会束手无策,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其次,练习要讲求实效,不要追求形式。在数学课堂练习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一堂课每个学生如果都能练上几十次,并持之以恒,那么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反之,如果教师指导得不好,例如,少数学生在台上做题,多数学生在下面看,一堂课下来表面上很活跃且练习了很多,其实多数学生却练不了几道题。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把抄在黑板上的口算题要求学生按座位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回答,这样,从表面上看练得很好,其实效率并不高。因为这样做,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题目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而对后面的问题置之不理;而后轮到的学生可以先做属于自己的题目,等轮到自己就会顺利地答出来,这样练习的数量有限,不能针对每个学生,因此,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讲究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一样的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教学效果就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精心设计课堂,不能只重形式。比如现在我们都提倡小组合作,教师在课上提出问题就让小组讨论,有时候学生看似讨论得激烈、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在这样的合作中,很多学生说不到重点,甚至讨论的内容与题目无关。所以在讨论问题时,教师要组织好课堂,充分发挥好组长的作用,强化组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从而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会导致学生不想和教师去交流。当代学生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很多都具有自我的思维方式,在讲求原则的基础上,教师也得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方式,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层面去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面对面地亲切交流,而不是说教。要想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就必须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感染力,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当学生做错的时候,不能盲目地一味指责或批评,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反思,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和蔼可亲。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才会愉快地学习,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六、小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作为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和提高,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8:初中课堂教学中导与学的和谐发展论文

初中课堂教学中导与学的和谐发展论文

“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R.M.加涅提出的名言,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而教学策略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有效方式,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贯穿教学策略这一理念,有助于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中如何贯穿教学策略这一理念,有助于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中渗透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设计能真正达到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的目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下面就策略中“导”与“学”,谈谈本人的实践、体会。

一、“导”与‘学’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步骤中

(一)诱导试学

1.教师诱导入课

教师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或是谜语、游戏,或是一首诗、一段曲,或是新闻事件、身边小事,诱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2.学生尝试学习。

教师按教材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建议试学范围,让学生自读教材内容、图表、材料解决试学内容。最好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生生、师生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试学请况

可以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可以确定电型,个别谈话;还可以巡视检查等。教师对学生的试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引导探学

1.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

在学生试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本节课的目标、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性的调整或设计教学程序,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教师因势利导

“导”的条件是“因势”,是对学生在试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思维、心里等诸多障碍,教师将其归纳总结,作为学生探究的目标,然后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此方法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完成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3.学生合作学习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试学中自己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研究探讨。

(三)开导活学

这里的“开导”指为学生广开学习的渠道,“活”包括两次含义:一是练习的设计要活,

二、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要活

1.练习设计要灵活

首先“练”要贯穿整个教学中,是使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的目的。其次要明确这里的“练”是广义的概念,是指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活”要求教师的练习设计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数量、难易度都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有创意、有新意,提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在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个性,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2.学习与生活结合

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长才干、学做人。

三、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教材教法的能力和教学机智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教法,吃透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不断进行教学再设计,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气氛

这是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积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动机和发展;学生也信任老师,与老师在情感上相互接近。

(三)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这一环节具有隐形的特点,隐藏在教师的大脑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试学”“探学”“活学”中出现的诸多变化和需求,随机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想。

初中课堂教学策略中的“导”与“学”是互动、互助,交替进行和发展的。我们一旦解决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关系,教学就变成了一种是审美艺术,此时的教学不仅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篇9:数学活力课堂教学的尝试教育论文

数学活力课堂教学的尝试教育论文

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经验,而是发展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活动,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的活动起来、自主地学习,就会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

一、营造愉快氛围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者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善于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谁想说说”,“谁愿意说一说”。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讲的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等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二、创设问题情境

当代青年科学家、哲学家卡尔波普光认为:“科学始于问题”。一般教学中,一些教师先设疑,然后师生解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所提问题是学生熟知或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懒于思考的习惯,没有探究的心理。

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有表及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目标。

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提出问题:以6为底,3为腰,能否组成等腰三角形?

生:(几乎全班学生)不能!

师:等腰三角形一边为5,一边为6,周长是多少?

生:(多数)是17。(另一部分说是16)

师:当以5为底时,周长为是17,当以6为底时,周长是16.本题应分类讨论有两解。

生:(立即醒悟)

师:(板书)等腰三角形一边为3,另一边为7,求周长?

生:13或17。

师:以7为底,3为腰能构成三角形吗?

生:(又一次顿悟)

上述教学过程通过多次故布疑阵,诱发学生在一次次“上当“后又一次次的顿悟,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从中得到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从而有效展开联想、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巧妙设疑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多样性、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教法。当教师提出问题后,提问第一个学生不会回答,第二个学生还是默不作声,出现这样的尴尬的冷场局面时教师不应该再继续提问下去,应将这些问题分解成一连串的小问题,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的增根时,以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所求得的根不适合分式方程?”引导学生探索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现象,并讨论产生增根的原因及检验的方法。也可按以下问题串展开探索活动:

1、例1与例2的求解步骤有差异吗?

2、你能说出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求解,例1有解例2却无解吗?

3、你认为再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哪一步的变形可能引起增根?

4、你能用便捷的方法检验解分式方程产生的增根吗?

提问时把握好问题的层次和节奏,学生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合宜的提问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激发大胆质疑

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觉教师对他所提问题的重视,对学生高质量的提问,教师要给予高度评价,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心,发展质疑能力;在学生在质疑问题中出现错误和问题时,教师要给予谅解和宽容,肯定敢闯精神,使学生不必担心会遭到嘲笑或批评。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有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质疑,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了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四、注重动手能力

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小时候学习比美国的学生强,然而十年之后,科研成果比美国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因此,作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练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新知、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走进图形世界”时,先每人发一根半米长软线,让学生想一想:一根线能做成多少种图形?并由此有何启发、感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个个积极动手操作。有平面几何图形,如圆、三角形、正方形、曲线等;有立体几何,如金字塔、围城(不规则)等;更让人惊奇的是有的学生通过操作竟能拼出博士帽、日出、一帆风顺等意境的画面。这些图形都寄托了学生的愿望、目标。通过操作,学生不仅能在比较愉悦、活泼的氛围中掌握新知、更是得到了一次次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物理课堂教学浅谈教育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浅谈教育论文

一、注重课堂氛围“严肃活泼”

在这一点上,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纪律、课堂秩序的合理调控。当前,教师对课堂纪律、课堂秩序的调控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误区:

一是纪律涣散,秩序混乱,导致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受到严重干扰。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不仅与学生自身的自觉性有关,更与教师的责任心及课堂管理有着直接联系。如此的课堂场景不仅会滋长学生放荡不羁的恶习,还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应有的威严。二是过于强化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容易使学生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甚至出现畏惧心理。因此,本人主张课堂氛围“严肃而活泼”。在有效把握课堂严肃性的同时,还应努力设法活跃课堂氛围,做到“严而不紧,活而不乱,井然有序,张弛有度”。这样便能使学生处于积极、轻松、快乐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充分促进“师生互动”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再优秀的学生毕竟不是天才,他们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点拨;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不是摇控器,它同样离不开学生的充分参与。因此,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师生均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并努力做到协作互动、默契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以说,师生互动是一切教学手段都应遵循的教学法则,离开了互动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其结果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物理学是一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基础的科学。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探究活动,不但能使生硬的`公式、定理以及概念显得有根有据、迎刃而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根本提升,还能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交流合作意识,进而领悟客观规律的真谛,树立探究大自然奥秘的信念。当然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应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让学生把兴趣停留在实验现象本身,而应努力引导他们带着某种探究目的去观察实验现象、处理探究证据或数据,再通过交流合作、分析总结得出客观规律。这既是开展科学探究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客观要求。

四、巧妙运用“激励点评”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若不能正确引导,则会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 本人曾经开展过以下教学探究活动:

我校物理教材当前使用的是沪科版,当讲完第六章“力与运动”后,我对自己所任课的八年级两个班进行测试,然后分别对42-45分的5个同学(甲组)、52-55分的5个同学(乙组)、62-65分的5个同学(丙组)和72-75分的5个同学(丁组)进行不同方式的关注:对甲组同学毫不客气,经常在他们答错问题时采取严厉批评的态度;对乙组同学则从不提问;对丙组同学则经常予以激励点评;对丁组同学虽然也经常提问,但既不激励也不批评。3个星期后,进行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的测试,结果令我大为震惊:甲组同学与乙组同学、乙组同学与丙组同学、以及丁组同学和乙组同学的平均分都拉开了更大的差距,而丙组同学与丁组同学则缩小了差距。由此充分说明,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关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一味地批评,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在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从而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对学生漠然置之,会给他们笼罩被忽略的阴影,致使他们渐生自惭形秽的心理,将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失去阳光的沐浴,并对他们潜能的挖掘产生严重制约。

(三)、适时巧用“激励点评”,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这无疑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此可见,“激励点评”不失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巧妙手段,它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阳光的慰藉,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崔化剂。

五、重视“课堂监测和课堂表象”

这里的课堂监测主要是指对课堂纪律的监督维护和知识技能的全面检测,而课堂表象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领悟层次不同而表现出来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外在反应。课堂纪律的监督维护在前面第“一”点已作论述,这里主要针对知识技能的检测和反馈发表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各种反馈信息,进而制定切实有效的弥补方案。这样,便会实现以下教学流程的良性循环:

六、“师恩普照、情感沟通”

某所中学的领导曾经在初中学生中展开了一次关于教师形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一个非常让人担忧的问题:某教师任课的所有班级课堂氛围十分安静,究其原因却是该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学生甚至经常遭受皮肉之苦。每当触碰到该教师的眼神,听到该教师的声音,甚至提及该教师的名字,都会让他们不寒而栗、胆战心惊。课堂上,学生不是在肃静听课,而是在怯怯地设法避免来自老师的严厉喝斥和皮肉之苦。

总之,课堂教学是促进师生互动、彰显师生互动的最佳平台,每一名教师都应努力在这个平台上使自己的角色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树立终生学习、终生奋斗、终生奉献的信念,以毕生精力谱写现代教育事业的新篇章,无怨无悔、积极进取,用智慧的双手托起素质教育辉煌的明天!

篇11:课堂教学之我见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之我见教育论文

学习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形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特别需要我们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使全体学生能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能力。那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处理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我们看两个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情景:

情景(一)

师: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小明先向东走4米,再向西走3米,现在小明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相距几米呢?

生:东边1米处!

师:这说明(+4)+(-3)等于多少呢?

生:等于+1。

情景(二)

师:小学时我们已经知道4+3=7,现在我们学了负数,有没有同学知道4+(-3)等于多少呢?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

生1:我们组觉得它应该等于1,因为“+”可以省略,所以它就是4-3,所以等于1。

生2:我们组觉得“-”有减少的意思,所以4+(-3)可以理解为在4的基础上减少3,因此它等于1。

生3:我们组把“4”看作手里原有铅笔4支,把“-3”看作借出3支,手里还剩铅笔1支,所以4+(-3)=1。

……

第一种方法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问题的指向性很强,具有明显的暗示,使“发现”变得轻而易举,缺乏探究性。第二种方式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在合作讨论中进行尝试、猜测、体验、创新。

二、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操作活动本身具有的直观性和可能性,往往可以使人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他发展知识,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如教学“探索多边形外角和”一课多媒体显示一个人围绕一个五边形广场跑步来创设情境。让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剪多边形的外角拼在一起,能得到什么结论?怎样得到的?并说明为什么。此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剪的剪、拼的拼、议的议,合作、交流的情绪高涨,纷纷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小组或班级讨论,主动参与观察,主动参与思维,主动参与操作,主动参与探索,主动参与课堂小结等,当学生在学习受到挫折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自我调节心理,养成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毅力。

篇1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向建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具体而生动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要求,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的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班级学情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模拟中运用数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个别同学总不理解为什么25减去-10得出35来,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出示一个温度计,让他数一数,25℃比-10℃高多少?学生数刻度得出高35℃,然后启发他列出算式25-(-10)=35.由于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理解得容易多了。

二、分层要求,培养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

初中生处于不同的知识水平层次,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处于不同层级,()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进行差别性的教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首先需要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是知识掌握运用熟练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知识,理解力和判断力较高;二是知识掌握水平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可以触类旁通,但缺乏实时有效的引导,以至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三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针对第一类学生,老师只要精练地讲述数学知识的重点和要点即可,学生可以拥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以便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针对第三类学生,教师需要综合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指导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鼓励探究,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也包括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初中数学常见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探究、尝试和发现,教师及时点拨、鼓励和表扬,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已知:如下图,AB是⊙O的直径,弦BC=BD.求证:∠ABC=∠ABD.

在练习中学生做出这道题时,教师适时引导: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能找出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活跃起来,各个学习小组激烈讨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此题可以用四种方法证明:利用弦等、弧等则圆周角也等的方法可证;作两弦心距,利用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可证;连结AC、AD,利用三角函数可证;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也可证。

四、巧设小结,保持兴趣

课堂小结环节一般设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此时学生精神疲惫,注意力不太集中,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结方式。

例如,在“有理数加法”一课小结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编口诀”,把运算法则改编成“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简单明了,学生兴趣大增。又如,在菱形这节课小结时可以有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探究的兴趣:“普通平行四边形一个角变为90°时成为矩形,邻边相等时是菱形,那么,这两个变化同时实现时成为什么图形?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想通过复习、讨论努力找寻答案,兴趣很高。

新课标指明“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要“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以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庆余。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5).

篇14: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郭 奎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不仅要使学生更多地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达到数学教学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新课标指出:“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数学教学如何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呢?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小学阶段,要利用好这有效的四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教师注重精讲多练,巧妙使用启发、引导方式,是教好数学的前提。当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全新的知识传授平台,使教育资源信息不断充实、完善,网络技术使得每个受教育者都可以共享这一庞大的教育资源,在网络应用中加入互动教学,活灵活现,学习起来更有趣味性,更有直观性,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农村小学中,要有效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一来可以节省教师教学时间,二来能使学生学习直观易懂。如学习《方向与位置》中确定位置一节,先在多媒体中出现游乐场的书面图,使学习对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一目了然。接着导入新课,在多媒体里出现学习习近平面图,让学生看清学校的办公室、公寓楼所处位置,这样一连通过几个图形,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确定位置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在学生反复总结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出示概念,使数学学习既直观生动,又易学好懂。实践证明:只要在课堂上用好多媒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学辅导的实效性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吃东西,那么,数学辅导将是学生消化的最佳时期。如何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还必须要引导学生在课后消化好所学知识,如何消化好,这就给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融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数学。在每一节数学课后,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讲内容布置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题,让学生云做,这样既学会了书本知识,又使学生接触了生活实际,达到学而有趣。如在讲国家体育场时,我给学生编了这样一道题:侯老师去西安为学校买篮球,每个篮球74元,侯老师去时带了600元,侯老师最多只能买几个篮球?还剩多少元?因为侯老师是该校体育老师,学生很熟悉,一听侯老师大家就笑了,很快就做出了这道题,并且正确率达到97%。因此,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事编一些题,让学生去练习,使他们想学、乐学,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活动、游戏的验证性

课程不仅是知识,也不仅是经验,还包括更新颖的数学活动。教师只有适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寻求以创新为本质的教学新策略,优化教学资源,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实效。去年元旦前的一天下午活动时间,我把四年级学生集中在操场上,让学生站好队、排成圆形队伍,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专门搞了一次数学游戏活动,并结合前一段所学数学知识,提前写成回答问题的纸条,鼓声到那个学生跟前停,就让他(她)抽一个纸条回答问题,谁回答不上来,给同学们唱一首歌或猜一个谜语。活动非常有趣,同学们也非常专心,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结束后,好多同学围着我说:“这样的活动太有趣了,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加了数学学习乐趣,我们真想高歌一曲!”

数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手,结合所学知识,搞好必要的数学教学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很有益处。

(作者通联:044500山西省永济市栲栳中心校)

篇15: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指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总需求的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不同基础上的有所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对人的发展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的主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激发、导向、选择、调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指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总需求的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不同基础上的有所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对人的发展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的主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学生要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转化成数学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尽管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有所选择,有所弃舍的能力还处于启蒙与培养阶段,但是,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等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形成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仍然是一个能动加工过程。学生对于课堂上各种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照相一样复印下来,而是一个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又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局限性,不仅要考虑教具、学具、教学软件所提示的数学道理的科学性,也要考虑其直观形象性、趣味性,以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要主动地学习小学数学,需要形成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如在课后,自己会主动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哪些是重点,哪儿易错,哪儿易混,从自己的情况出发,该记的记一记,该弄明白的弄明白,该琢磨其中道理和奥妙的要去琢磨,再来做一些练习题。还可以预习第二天要讲的知识,预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自己明白什么,更在于自己不明白、不太理解的是哪些,以便来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课堂上,要会听,对老师讲的要听得出过程,听得出重点,听得出结论。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就减少了学习数学的障碍,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在头脑中建立起由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其它认知结构,把所学知识变为“我的知识”.所以,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入学时做起,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过去人们把数学的基点始终仅放在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如今伴随学生认知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动机与目的,习惯与意志等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与学习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相互联系与作用,起着激发、导向、选择与调节的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和教学中的.“发现”因素,尽量地发展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的问题,应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鼓励和相信学生能够解决问题,以促成学生的主动发现。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先作课前准备,上课时可由学生登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思路,让所有的学生都经过“一听一讲,互相议论”的过程,最后再由教师结合所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种种观点和方法加以讲评,肯定成绩,纠正错误,联系课程,归纳结论。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活的数学知识,又具备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使知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了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意识与适应能力。总之,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思想品德与良好习惯的协调与充分发展。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在今天,单纯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成过去,三机一幕也在还未普及的时候便又被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更新,接下去更吸引人的是网络教学。如此多的教育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更新,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关于教学技术的选择空间。随着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同一个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在集体教学中注意到个别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老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了解学生的状况,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必要。因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承认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形式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就一个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与那部分知识,这段时间与那段时间,学习的效果也有高低快慢之别。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需要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的状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正是教无定法的体现,也是学生个性与发展的差异性所必需的。所以,要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只有抓住教学中的本质问题,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差距,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促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的创造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这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迫切任务,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照顾各个水平的创新,不断鼓励他们进取。创造是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要使教学富于创造性,往往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是创造的源头。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实践证明,注重知识之间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向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注重问题的多向求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学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教给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以及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这样,学生更能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成功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让我们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实践与探索,力争在数学教学园地上有所收获和提高。

作者简介:李清萍 女 39岁 中共党员  从事数学教学10余年,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同事的好评。我喜欢跟孩子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享受着数学的神奇,我深爱这一职业。

篇1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既是一个将思维活动进行开展的互动过程,又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新课程改革以后,提倡将学生交流和合作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该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上,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乐于探究和主动参与以及勤于动手,不但要对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小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小学生接受的心理和数学学科特性出发,重视小学数学环节的创新[1]。

一、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

师与生和生与生以及学生与他人之的互动,就是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育上,让数学教材不但要为我所用,又不能让数学教材限制和约束自己,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小学数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删,使小学生感到生活的到处都有数学,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激发起来。例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刚上课,教师故意在黑板上写上4.40.400,小学生看到教师不动声色地写上几个数字,就会感到非常好奇,不知道教师要干什么,有什么意图?教师再比较神秘地问学生:“我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同学们猜猜看,”学生们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思维开放了,有的小学生说,末尾添上0数字大小有什么变化?还有的说,这几个数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变化?教师这时再问学生,“同学们,谁能让这几个数字变得相等?”这时就会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小学生们开始交流和议论。小学生很快想到在1、10、100的加元、角、分的单位。教师这时可以说:不加单位,也能将这三个数相等,知道老师会有什么方法呢?这也是这堂课老师要讲的主要问题,将这种情境形成一个悬念,致使小学生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得以有效地培养[1]。因此,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让教学教材服务于数学教学,既要对数学教材进行尊重,又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

二、新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的探索

大课堂的数学教学,对于传统的教师作为主体的讲解比较有利,但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后的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却很不利。因此,应该将小组教学模式积极地进行开展。有效地运用小组教学,能够将集体教学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将师与生和生与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提供,对于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无论对于促进个体社会化,还是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有效的途径。对于班级和小组以及个人多种学习方式互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对于小组研究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重点地加强,将数学大课堂的讲解学习方式尽量削弱。划分小组,通常8个人为一个小组,学生兴趣爱好和性别的相互搭配,都应该照顾到,小组组建起来后,应该相对稳定,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以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既能够增进小学生之间的友谊,又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从而使教学育人的目的得以实现[3]。

三、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接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小学生就越喜欢主动且自觉地去接受知识,这是心理学研究曾经证明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上,应该有效运用恰当的导语和情境的创设,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来,情景创设需要选用小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然后导入新的数学课中,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如果恰当地将导语运用,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得以实现。例如,学习2-20这十个数字,教师可以将校园作为生活的实例,引导和帮助学生观察图片,互相交流,使内容数据产生出来,学生对于抽象数就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2字,引导小学生发现美丽校园的树上有2只小鸟,由此,学生又会发现周围2字的东西……在数学课上,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结合情境,自己来编和列式解题。如此这样,就能够将数学教材中所缺少的生活题,变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小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

四、小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中学习

合作探究这个关键的数学课堂环节,需要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共同来创造,是将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致使师生和生生以及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式得以实现[4]。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合作交流情境为小学生创设,对小学生进行鼓励,让小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同时,还要与小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目的是将小学生的责任增强,在共同的合作中,让小学生学会去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和评价别人,以及怎样才能够将自己的观点更好地进行表述;竞争是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和取长补短以及统一意见,能够更好地合作。合作交流需要将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激励合作交流机制建立起来,让小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和交流。能够达到师导生和生教生以及生强生的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致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和自主探索地去对数学进行认识。

【参考文献】

[1]张建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学周刊,(05):184-185.

[2]杜惠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96.

[3]王相阳.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6(19):120-121.

[4]王秀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04):45.

篇1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及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而构建小学生态课堂,就要求教师在大力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基础上,开创“开放型”课堂教学氛围,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因为只有当学生身心放松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被激发出来,而课堂也真正实现了生态形式。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知识点,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后,我请学生量一量自己身边事物的面积,学生听后非常高兴地拿起手中的尺子,测量自己身边的事物,学生一边测量,一边讨论,“玩”得不亦乐乎。在测量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知识的重点内容,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而且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快乐。又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节课时,我请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的物体,并描述一下自己观察到的这个物体的特征,学生尽情的表述着,有时讲的内容虽与本节课内容无关,但是学生却能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为学生创设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动态性,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理。积极寻求充满生动形象的课堂情景,这样会促使学生在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数学课堂的无限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实施趣味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由于受学科限制,数学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是单调乏味的,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善于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不在教学过程中动点小心思,那样就会使课堂进展的平平淡淡,从而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措辞和语气,给予学生强化式的赞扬鼓励,创新教学形式,实施趣味性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激活思维。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升与毫升》这一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上课的时候,我为学生找来量筒,让学生根据要求,往量筒里注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相互合作中完成操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兴趣大增。于是,我请学生猜一猜一升水有多少?这时就有学生拿起水杯往量筒到里倒,由于量筒的容量较小,水溢了出来,这位学生的举动,引来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思考着一升水到底有多少。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将毫升与升之间的关系讲给学生,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学生学习完本节知识后,我请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哪些东西可以用升、毫升表示,这些东西都有着怎样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我也会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不仅可以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形式,将无声的教材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课堂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合作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而合作教学,能够融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开创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促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交流,在无形中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时,在上课前,我将红、黄两种颜色的小球装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在上课的时候,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摸球游戏。在摸球前,我并不会告诉他们袋子中不同颜色球的数量,而只是告诉他们,袋子中只有红、黄两种颜色的球,在开始摸球的时候,只要求学生去摸球,摸出球,记下颜色后,再放入袋子中,继续摸球,不断重复此动作,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摸来摸去后,总会产生一定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就自己这种摸球的感觉,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球?红色和黄色的球又各占多少个?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会乐于参加此活动,在谈感受的时候,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会变得非常活跃。此时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此问题,在交流中,得出不同颜色球的数量,大致猜出它们所占的比例,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活泼生动,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展合作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根据教材内容共同探究,共同体验成功。同时,教师也要抓住关键之处,有意识地追问学生,让学生在心中产生疑惑,进而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当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总而言之,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要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体验到积极情感,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高幸福指数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身能力。

篇1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为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时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早已不符合如今科技、文化的发展要求。进行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精神,使合作、共赢理念渗入到课堂,从而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合作共赢;团队精神;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过,理论在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地应用合作学习呢?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正确对合作学习进行解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应用于探索性强、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高的课堂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太熟悉,在实际应用时多流于形式,这样做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时,必须要提前分析其能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不盲目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图形的变换”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画出来,教学生图形是怎样变幻的,在图形位移的计算上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自己在组内讨论图形能够怎样变换、又是如何计算其变换值的。从而教师能够起引导作用,将合作学习氛围烘托起来。

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注意的是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小组的质量,将学生按照不同标准多层次结合,一般以3-6人为最优。顾名思义,合作学习不仅要发挥小组内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的效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具体直观阶段,那些具有抽象性质的知识点对他们而言理解起来一定会有困难。所以,在学生获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还未得出结论之前,教师要及时组织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对所得知识点进行概括,并探索出要掌握的结论。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在群体讨论中回顾以往的知识,并在其中找到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性。这时,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将平行四边形一边的三角平行到另一侧,就是一个长方形。那么,这样是不是有利于以后同学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底乘高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合作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为以后的知识点打下好的基础。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判断孩子的批判意识是否强烈主要在于其能否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小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是有一定的崇拜心理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老师做出的评价是能够接受的,并及时更改错误。而在合作学习时,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三听”,一是认真听任何一位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培养学生收集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要善于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接受、反思评价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问同学这问题的正确性,并指出一位同学举出相似的例子,再让别的同学判断对错,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创新精神

对于一些没能熟练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缺乏创新精神,只是一味的进行公式的套用,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所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做些小游戏等,在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的比赛哪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得出结果则为胜利。这种方式不仅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应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作出引导及组织作用即可。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性格、以及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多层次地进行科学分组,使组内每位同学都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参与性,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使只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传统教学弊端得到了改变。充分地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数据的统计”时,因为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所以教师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就要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统计同学课余时间喜欢做什么,是玩游戏,还是写字、画画。这样,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进行统计工作,有的同学负责调查工作,最后再统一根据所得的资料得出结论,共同绘画出表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考察。在教师将学生多层次分组以后,进行教学并实现小组内的互帮互助,以小组的平均分值作为小组的评定成绩。由此,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达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形成团队意识和共赢心态。

六、结束语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教师不可只进行公式的套用。而应该结合实际,形成趣味课堂效果。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刘庆连.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文理导航(下旬),(05).

[2]刘健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3):126-127.

篇19:会计的和谐发展的论文

会计的和谐发展的论文

提要会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子系统。会计的和谐发展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各自权益,促进会计国际化改革。会计的和谐发展应该在社会和谐和企业和谐的大环境下,营造一个目标和谐、治理和谐和分享和谐等共赢的和谐局面。

关键词:会计;和谐;发展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却涌现出了很多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作为社会经济建设主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也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会计事业的发展而言就是建设和谐会计。

一、会计和谐发展的内涵

关于会计和谐发展的内涵,有人直接称之为和谐会计,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和谐会计是理想和多元的会计、合作和宽容的会计、秩序和法治的会计、公平和诚信的会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二是认为和谐会计是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以资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行为,采用会计手段进行规范,以便促进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会计。这两种观点代表了目前对和谐会计内涵的理解,其主要差异在于定义的范围或角度不同。前一种观点是从宏观的角度定义的,更加强调会计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意义;后一种观点是从微观角度来看,将会计局限在企业内部,主要强调会计工作的规范性。

笔者认为,对会计和谐的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必须将会计的和谐发展置于社会和谐的大环境中。只有有了和谐的会计环境,会计内部的工作才能规范,整个会计才能和谐发展。所以,对于会计和谐发展的定义,首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定义;其次,会计的和谐要体现人性的和谐。当今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会计的和谐发展首先应当体现人性的和谐。这表现在各个利益相关者应当根据自己的贡献共同治理企业,共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应该是一种通力合作而非敌对的关系等等;再次,会计的和谐发展应该以诚信为本,坚持公平和公正。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认为会计的和谐发展应该坚持公平诚信、合作共荣、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会计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系统中的各种构成要素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状态。在社会大系统中,会计的和谐发展是与和谐社会相协调并在一定程度上是互动关系的子系统,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会计的和谐发展,会计的和谐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会计的和谐发展是在会计领域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贯彻执行。

(一)会计的和谐发展是企业自身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长久稳定发展的需要。会计的和谐发展可以用会计方法计量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由此发生的社会成本,促使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耗,减少贸易障碍,真正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更多地关注资源、环境和社会公众,实现社会承诺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美国《财富》杂志“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评选中就有社会责任感这一衡量指标,这说明企业只有在符合或有益于社会整体功利的前提下增进微观利益才能得到社会大众、消费者的认同,利润增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会计的和谐发展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保障各自权益的需要。在传统会计下,因为股东拥有并控制公司,所以公司的管理活动只为股东利益而决策。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也阐明了会计和谐发展的服务对象。实现会计的和谐发展,可以充分保证股东、债权人、员工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各自的权益,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

(三)会计的和谐发展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会计改革,加快我国会计发展国际化进程的需要。在传统会计中,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作用和影响无法得以合理、可靠地确认和计量,自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就无从列示。会计的和谐发展,在会计核算中纳入社会效益等要素,由此就能生成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避免产生决策的不经济后果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就和谐会计方面的内容建立了相关的会计准则,而我国现行会计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较大差异,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准则转换成本。会计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积极做法,对于加快我国会计改革进程,深化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和谐发展的构想

会计的和谐发展不是一个企业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所有企业共同努力营造的结果。同时,会计的.和谐发展也需要和谐社会大环境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促成整个会计的和谐发展。因此,会计的和谐发展不能仅仅靠内部的制度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和谐的会计大环境,最终实现整个会计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会计的和谐:

(一)社会和谐——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用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会计应该首先以社会和谐为前提,充分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首先要求企业要充分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协调发展,绝不能为了盈利而经营一些污染企业,破坏自然环境。在筹建企业时,应多上一些绿色环保企业,或是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污染问题,加强环境的治理核算,保证企业的生存不以污染环境为前提。社会和谐还要求企业要主动回报社会。企业的成长获利首先依赖于国家提供的自然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同时有了民众的支持,企业的产品才有销路,企业才能产生利润。所以,企业应对社会有所回报,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就要求企业一是要依法主动纳税,不偷税逃税,树立纳税的荣誉感;二是要多为社会民众做一些公益事业。例如,多设置一些慈善基金,救助一些贫困儿童,等等。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许多企业表现的慷慨是值得借鉴与发扬的。

(二)企业和谐——构造企业联盟,合作发展。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仅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想发展,必须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企业联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共同求荣。企业联盟可以纵向联合,将供应商-采购商-客户看成一条价值链,形成企业的价值链联盟;当然,企业联盟也可以横向联合,如同一行业的多个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都可以结成联盟,目的是形成价格联盟,稳定市场。企业通过结盟,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各自的优势,又可以形成强大的合作团体,降低成本。未来的企业发展不是靠竞争取胜,而是靠合作。

(三)目标和谐——关注企业价值,注重长远发展。关于企业的目标有多种表述,即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始终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追逐的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的最大缺点就是利润短期化,导致很多企业只关注目前的盈利,而不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为子孙后代留下的隐患。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中,由于委托代理的存在,委托人在考察公司经理人的业绩时,往往只设置利润等一些短期目标,导致经理人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因此,要想实现会计的和谐发展,必须在企业目标的制定上关注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治理和谐——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目前,企业仍然是出资人的企业,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是以作为权益资本出资方的股东为主的单边治理模式。这种单边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劣势就是委托代理成本过高。作为出资者的股东,要想完全监督经理人的行为是不可能的。而实际上,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企业的核心员工,他们具备了参与治理的能力但却未能参与企业的治理,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和谐。拿债权人来说,根据上市公司资料统计,上市公司中约有2/3的资产是由负债所得,但是目前债权人却只是按照约定的固定利率收取利息,由于不能参加公司的治理,因此他们的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如他们借给企业的资金经常被挪作他用,等等。即使债权人事先已经预知企业的这些风险行为,但由于没有经营参与权,所以只能采取撤资的办法解决,而这样无论对债权人还是对企业,都是无奈之举。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这样既可以减少委托代理的成本,又可以让各个利益相关者发挥各自所长,共同为企业的经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分享和谐——集体选择企业剩余索取权。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资本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再是作为利润的主要产生源泉。知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等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涌出,它们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显出。但是,目前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只是归股东所有,企业的员工、债权人、政府等仅按照约定的利率(税率)收取固定的报酬。因此,在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问题上,不能再按照原来的劳动获取报酬、资本产生利润的思路进行,而应该按照各个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企业的剩余。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应该根据自己对企业的贡献进行集体选择决定自己是否有权参与企业的剩余分享,参与集体选择的利益相关者则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参与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张连起.和谐会计论纲[j].财务与会计,2005.5.

[3]霍艳芳.构建和谐会计需要法治德治并重——浅谈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的协调互动[j].会计之友,2005.12.

[4]于玉林.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会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篇20: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论文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部分大学生个人意识至上,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团队意识,经常旷课,我行我素。同时,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小小的打击和挫折,校园中借酒消愁的,失恋后要死要活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大吵大闹的,甚至自杀的现象都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大学要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目标极为不符。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由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可知,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五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建成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使这五种文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2.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也叫外显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即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各种建筑设施、教学科研设备、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形式等。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外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不仅使师生享受美,而且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进行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景观建设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实际需要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充实更新教学设备,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2.2丰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无形旗帜”

所谓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人在长期从事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并为广大校园文化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既是大学的内隐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把社会、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并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领广大师生精神振奋,努力拼搏,会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广大师生在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生活充满活力与自信。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奋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包容;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会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树立一面积极向上、有强大向心力的无形的旗帜。

2.3建立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并不否认矛盾。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样需要科学、民主的校园制度作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为保证校园系统的正常运行而组建的规范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具体运行中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章程、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校训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很强的约束作用。这种引导和约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力量,起着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就会被广大师生认可,学院所倡导的大家就会积极自觉参与,学院反对禁止的事情,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会进一步的规范化、民主化,有力地保障了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2.4优化美化校园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