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乡教育差距看农村英语教育的教育理论论文

想当大熊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想当大熊猫”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从城乡教育差距看农村英语教育的教育理论论文(共1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从城乡教育差距看农村英语教育的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从城乡教育差距看农村英语教育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教育差距仍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学上。通过比较城乡教育和分析农村英语教育薄弱的原因,找到三种提高农村英语教育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农村英语教育;薄弱

1城乡教育差距的表现

根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调查,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教育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城乡之间巨大的教育差距反映出教育公正状况的恶化。众所周知,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前提。在现代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与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从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来看,教育这个实现社会公正的伟大工具,有沦为社会分化的助推器的危险。

不可否认的是,城乡教育上的差距最明显的是体现在英语教学上。城市英语教学活动早在恢复高考之后就被列入重点教学范围。因而它在师资、教学策划、课程设计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系统化的提升。然而,农村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上明显弱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他们努力刻苦,然而由于各种教学条件的不成熟,在英语听力、口语以及理解方面都有待很大的提高。更有甚者,某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从未听过真正的外国人说英语,他们所知的英语发音全部来源于自己的老师。而这些老师往往并未经过专门的英语培训。如此一来,当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学习时,他们常带有一种自卑的心理,不敢开口,不善于表现自己,这最终导致在某些农村孩子就业率低的原因。

2农村英语教育薄弱的原因

2.1教师专业能力不强

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强不强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这包括两方面的能力:第一,英语专业知识能力;第二,教学能力。然而,农村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英语教师学历均不高。以江汉平原的40所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为例,专科学历占72.5%,本科学历占16.3%,硕士及以上学历无。其中从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从这点来看,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远远低于实际教学水平。一般表现在发音、听力、口语、文化理解这四个方面,这也正是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区别所在。其次,从教学能力来看,农村英语教师还有待很大的提高。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教学为主。这些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无疑是落后的,而且低效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专业能力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农村英语教学的落后与失败。

2.2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严重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尤其体现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大多时候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在农村,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持有相同的观念:英语不重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他们往往命令孩子将中心放在学习语文和数学上。对于一个还未满18的孩子而言,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总是习惯于听信于父母的话。于是,父母的这些传统思想严重地误导他们。更糟糕的情况是,一些爱学习英语的孩子甚至会因此受到父母和其他同伴的嘲笑。这让原本薄弱的农村教育变得更是棘手。然而,与农村父母不同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却很重视英语学习,他们觉得英语学习对孩子开发大脑和以后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会鼓励孩子平衡学习英语和其他科目的时间,而不是一味的打击孩子的英语学习。这从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帮助孩子端正对第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毫无疑问,这也正是农村的家长门所应提升的地方。

2.3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受父母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二,受老师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特别是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新的'语言应有新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中文的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农村英语教师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走老路,不愿意或不敢去发掘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英语教学活动死板,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足会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然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更愿意接受不同的挑战;其次,他们从小受到竞争的熏陶,总是力图比别人做得更好;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城市中英语学习氛围浓,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孩子对英语的兴趣也来自于教师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玩中学”,这正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城乡孩子的差距也不难看出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的不同的根本原因。

3提高农村英语教育的方法

3.1引进优秀毕业大学生,提高师资力量

鉴于农村英语教师专业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的现实情况,引进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来提高师资是很有必要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创新和接受新挑战的能力。同时,他们往往与前沿知识联系最紧密,知道怎样与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保持同步,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然而,因为农村环境不好以及农村学校待遇不佳的情况,大学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乡镇学校就业,这就要求当地行政部门或人事局酌情提高毕业生的待遇和生活环境。

3.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农村英语教育,从根本上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而家长的思想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只要当家长主动地把英语看做是一门和数理化一样重要的学科,积极地鼓动孩子去学习英语,才能慢慢改变学生对英语的错误看法,重新正确地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最基本的一步。对于如何帮助农村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行政部门要采取积极地措施引导家长接受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开座谈会、视频宣传、报纸媒体等方式提高,从思想上转变家长的传统看法;其次,让学生和家长交流,或者互动,共同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英语时的激情与认真。这可以从行动上改变家长的看法。通过这两种方式,家长会慢慢地改变对英语的态度,并积极地接受和鼓励孩子去学习英语。

3.3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如果师资得以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能正确建立起来,那么,农村英语教育就有可能呈现发展的趋势。当然,对学生的关注也不能少。学生对英语感不感兴趣直接决定了教师上课的质量。因此,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是提高农村英语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呢?第一,由于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农村的孩子往往没法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和ppt,但是他们可以听录音机的形式来练习听力和口语。或者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电影院看电影,英语动画片或短剧,这些都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应跟学生和课程设计的需要,丰富教学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做游戏,数数字,猜单词,对话表演,模拟秀等等。

4结语

城乡教育差距让英语教学方面的差距凸显出来。不可否认,农村英语教育的薄弱是受到教学设备不足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思想与行动所构成的“连锁反应”。因而,从根本上改变这三者的传统思想,提高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合作,农村英语教育才有望得以改善。

篇2: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

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

城乡小学教育差距论文【1】

摘 要:对在乡村小学的支教经历和在市区小学的实习经历进行对比,总结出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基本现状,并浅析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城乡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差距

一、乡村教育的基本现状(以辛堤头小学为例)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的“义务支教”活动,在河南省开封市佳市辖区辛堤头村小学担任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老师。

在与乡下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乡村教育的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大部分同学们用方言与老师交流,甚至有同学还不会说普通话;课堂上老师仍使用传统方式教学,有些老师不懂得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大部分时间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几乎没有去向他们讲述国家的时势,因而了解外界的信息较少;乡村小学的师资较薄弱,甚至有些班级是一位老师带全科,科目设置也较简单。

在义务支教之前,辛堤头小学很少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省情文化科目。

第二,有些科目如英语、语文,老师布置作业一般采用“这些词语写几遍,这些单词写几遍”这种方式,不去区分个体差异性和因材施教;上思想品德课之前来到教室,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做作业,把思想品德科目看作副科,不少同学提出留出部分时间让他们去写主科目作业的建议。

支教其他科目如音乐、美术的老师也反映有类似情形出现。

第三,学校没有设置机房,不开设计算机课程;没有专门操场,设备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校服,小学生放学后学生直接涌出教室,没有设置实验室,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因而操作能力较差。

乡村小学没有提供专门的图书馆,大多数学生在课下也没有养成拓展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用来学习教材内容。

第四,乡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其他潜能的开发不予以重视,这样会更加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

乡村儿童入学之前的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家长文化层次低,因而乡村学生辍学率大于市区学生。

二、城市教育的基本现状(以金明中学为例)

-下半年进入了实习阶段,在开封市金明中学(包括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学。

观察到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同学们上课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每个教室都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可以很熟练地去操控自己的机器,教师在讲完课程后只需把学案和教学视频传到网上邻居的共享文档中去供学生去自主学习。

第二,市区小学设置课间操,跟随广播的口令去做操,锻炼身体;小学生放学后学生有秩序地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走出校门。

第三,市区小学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学校设立实验室,同学们利用设备仪器按照任务目标进行自主操作,增强创造性思维;市区的学校有专门的图书馆。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第四,市区学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家长已引导学习部分基础知识。

还传输家长职业的相关信息。

三、城乡教育差距原因及应对措施

胡定容、朱京曦在《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现,城乡教学的教学资源的差异不是导致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

与教学资源相比较,教师教育质量的差异正是影响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

而且城乡教育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经济的差别。

在两大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说:“这种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贪腐的温床。”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采取得应对措施应包含如下:

第一,教学设备和教材应与教师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改革纲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强调重点是教学资源与教学相结合。

第二,加强城乡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为乡村教师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去乡村教学。

第三,乡村学校向城镇地区迁移,减轻农村教学质量落后状况,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

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资源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占有比例。

为农村中小学配置多媒体教室,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避免教育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第四,加强学校与家长、教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构建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定容、朱京曦.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5):40

[2]周芬芬.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26

[3]毛乃佳,邓琪,祝凤文.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教育投入差距与教育差距―基于我国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2

[4]朱迎春,周志刚.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6卷第4期:27

[5]覃章成.城乡教育差距扩大与应对.教育发展研究2009(17):42

城乡中小学教育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对策【2】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中小学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扭转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数字鸿沟 教育质量 差距成因 对策研究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差距不断加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例如,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在政策上重点倾斜、为落后地区吸引高质量的师资等,随着相关措施的施行,城乡教育差距的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让我们担忧的是这样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并且呈上升趋势。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所要做的便是针对问题寻求新的应对措施,进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 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出现差距的时代背景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教育资金的投入提供了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教育资金投入的数量越来越大。

因此,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例如,师资队伍的质量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改善。

可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同,城乡之间教育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一样,正是因为这样,城乡之间教育质量就出现了巨大差距,并且这样的局面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期更好地扭转局面,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篇3:从实践哲学视野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理论论文

从实践哲学视野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践哲学 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在这几年的实施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实践哲学的复兴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以实践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回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真,对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一些要求,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走向成熟。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实践哲学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转向,超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近代的理论哲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它面向人生活的整个世界,关系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这与教育是面向人、培养人的发展的实践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教育的改革也纷纷将实践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而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以实践活动作为该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审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将为该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理论要求和指导。

一、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实践哲学注重人的主体作用

实践哲学强调人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承认人的主体性是人进行创造性的、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实践活动的前提。这里的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趋向一定目的的活动,正如在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提到的“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一切其他事物都要为着它”[1]那样。

实践哲学主张从人本身的生存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彰显,实践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要求。实践哲学关注的人是活生生的、鲜活的生命。也就是说,这里的“人”不只是作为实体存在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有着思维和意识的人;这里的“人”是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自觉地把自己视为主动者,把外物视为被动者[2],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人”是有能动性的人,即在行动之前会自觉地确立实践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的计划,选择实践活动的策略、政策,用以保证未来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里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人,能够打破自然界和自身的限制,从而不断超越现实,达到理想的未来。

(二)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能被仅仅理解为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哲学认为,理论始终要面向现实,使理论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成为现实本身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外在的说明,从而服务于改变现实的实践运动。

首先,理论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统一,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还在于运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其不断取得胜利。其次,也正是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主体才能形成对理论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真正将学习到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再次,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而正确的理论才能被证实,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实践哲学以整个生活世界为基础性对象

实践哲学把整个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肯定了人生存的基本领域――“生活世界”和人的生活实践,肯定了这个领域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对人类所有理论的基础性和先在性[3]。实践哲学涉及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方面,它并不指向单一的、特定的对象领域而是涉及人类自身对象化的所有领域,是人、自然、社会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有机的整体,是人的整个生活世界。

首先,实践改造的自然维度,生成发展了人化自然,将自然维度引向了与人有关的生活世界,使人化的自然成为实践哲学的关注对象。其次,作为人的存在必定不是单一的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都在人能动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每个人在改变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改变他和自然界的关系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改造。再次,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目的、意识等来改造社会客体,使社会向着人所需要的方向变化和发展,使社会成为真正人化的社会进而将社会纳入实践哲学的对象范围之内。因此,人、自然、社会的统一构成了人的整个生活世界,是实践哲学研究的基础性对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基础。

(四)实践哲学以生成论的思维范式为主导

实践哲学的主导思维范式是生成论的思维范式。因为实践哲学以感性具体的实践为根基,它所追寻的根基不在生活实践之外,而是在生活实践之中。而生活世界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是不确定的,因而实践也不可能是固定的、按照既定蓝图亦步亦趋的准确实施,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首先,从实践的主体来看,作为主体存在的人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人,而是不断生成的人,因为成长不是已完成的生长,人没有一个恒定的画像,人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4]。现实的人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成发展和社会的生成发展与实践的对象化活动具有一致性。其次,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实践过程是复杂的、多变的,再加上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往往不能够一次性获得,客观事物的本质也有一个受实践制约的逐步显露的过程。因此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客观规律和具体情况改变已经制定好的计划、方案,调整实施,以确保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实践哲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指要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哲学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相信,只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寻找课题,关心学生关心的、想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必定会有所收获。即便遇到困难,经历失败,学生也会从中汲取大量的经验教训,万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学不好而剥夺学生的自主权。

例如,在一次以“哭泣的水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由于学校旁边有一条小河,河里总是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于是学生自己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并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通过查资料、师生互动、讨论质疑等方式的实践活动,学生终于找到了水沟被污染的各种原因,还自主研究制定出治理臭水沟的方案。这个案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重视,热情也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在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一手包揽学生的全部活动,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完整的主体看待,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并以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现实操作中的运用

实践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不是二元的对立,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必须将普遍的理论具体化、个性化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彰显理论的指向作用,使其服务于实践,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另一方面理论的科学性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强化和进一步发展,使主体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操作结合起来。例如,某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景区交通污染”状况调查中,学生在制定方案计划时,本打算采用噪音测量器测量空气的污染程度,但是他们没有借到仪器,又不愿浪费钱去买一个。最后一个学生想出办法:只要准备瓶子、管子等简单的东西,然后到不同的地方装上空气,最后把装有空气的瓶子倒过来用管子输入水,哪个瓶子中的空气多即二氧化碳多,就表明那里的污染大一些[5]。这一建议正是源自学生看书获得的知识,建议被采用后,该生在活动中展示出很高的积极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尽量使学生已有的学科课程知识和通过课外学习获得的知识都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应用、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当学生能够根据活动中的具体状况活用书本上的知识,把理论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时,他们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获得对已有知识的反思能力。这会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三)强调课程内容的改变和延伸

实践哲学的对象面向整个与人有关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一个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完整世界中,而且这些要素交汇融合、彼此联系,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社会的人的存在的需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涵盖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和自我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在亲近自然,参与社会和与他人积极交互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要勇于打破教室和学校的束缚,将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界融合起来。首先,活动的课程内容要亲近自然,丰富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与认识,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并进一步促使其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社会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社会责任感、劳动观和道德观等。这也要求学校要呼吁所在社区和社会各部门的积极协作,配合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争取在各地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再次,要重视学生与他人或自己有意识的交互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

实践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以生成论为主导的思维范式,它要求以生成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等。

首先,学生在与实践活动的“对话”中,不断生成发展成为“新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已有的僵化的课堂,引导学生投身于实践生活中,启发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通过分析、思考和判断发展、锻炼自己的思维,并在多种可能性之间通过慎密的思考和负责的行为不断发展成为趋于完善的“人”,成为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能动自觉的主体。

其次,实践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固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复杂的,随时都可能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发现新问题,生成新课题,自主完成方案、计划的修正和调整,确保活动效果的实效性。例如,某学校以“牛奶”为主题进行了系列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在教师讲解牛奶的营养、牛奶与健康的关系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牛奶这么好,那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喝牛奶,而农村的小朋友却很少喝牛奶呢?”显然这是活动过程中生发出来的问题[6],只要教师积极地适时引导学生探究,该活动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次,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因此,对活动结果评价也应该以发展性的评价为主,即学校和教师不应过多地关注活动的结果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作品,而应注重学生能力的获得和生命的成长。即使活动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教师也不能盲目地否定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而应肯定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并汲取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总之,实践哲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实践哲学的复兴为综合实践活动走出困境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契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回归实践哲学,回归本真的实践,根植于实践才能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

[2]孙晓毛.略论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4):1-5.

[3]金生.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j].教育研究,1995,1:17-2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197.

[5]陈宏贞,贺方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j].科技资讯,,(32):216.

[6]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6.

篇4:浅析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看中国当代教育论文

浅析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看中国当代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根据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中国当代教育,讨论教育目的论,结合各阶段的教育模式,找出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探讨一条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论文关键词】柏拉图 以人为本 教育

古稀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以其不朽的哲学思想流芳后世。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之后几个世纪的西方哲学都是对他的思想的注解。在其思想宝库中,闪耀的东西很多,比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理论,心理学等。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也非常优秀:当代教育中很多科学的方法就是来源于柏拉图的思想。回顾中国当代教育,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柏拉图不满于当时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混乱与缺憾,极力主张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国家。这样的哲学家―国王是经过精心培育,层层筛选产生的。这个培育、筛选过程就涉及到了教育问题。在柏拉图看来,“社会是由那些有能力彼此补充的人为了满足相互的需要而产生的”[1]。统治者要使国家功能完整协调地发挥,就必须培养相应的人才来从事各项工作。也就是说,国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各类人才,特别要注重对哲学家―国王的培养,来为理想国家服务。这些人才必须具备对国家有利的才能和品德。虽然这种主观上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这是技能上的“全面”发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善。因此,这种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弊端:它会造成国人的模式化,人们会缺乏个性,过于单纯等,不利于个人真正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目的论的理解也更全面了。从建国初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样的教育目的与柏拉图为城邦国家培养生产者、保卫者和管理者的教育目的差别不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是其渊源。其实,把人单纯地看作是劳动力,似乎有些功利主义的阴影。它忽略了人的自我价值,忽略了人本身要求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愿望,忽略了人的自我价值。幸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对传统教育的补充。现代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从尊重人的权利,发展人的潜能,使人获得完善,增进人本身的幸福的角度提出的”[2]。如果说注重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的传统教育是主调的话,那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的新型教育观就是和音,这两部分的协调一致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大量论述教育问题。他认为理想的生活只有在理想的社会里才能实现,而理想的社会依赖于社会秩序和统一的教育体制。要实现哲学家当国王的理想,就必须教育培养出能胜任这一伟业的人才来。“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手段,统治者可以运用它来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人性,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协调的国家。”[3]教育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教育模式基本上与西方文化中各种社会等级的传统教育模式相似:与生俱来的社会地位决定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柏拉图说上天在铸造人的时候在土里添加了不同的成分,因而造就了不同种类的人。黄金加载统治者身上,白银加载辅助者和军人身上,农民和工匠身上的则是铁和铜。虽然他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4],但柏拉图在提倡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以及公立教育的时候,最重视的仍是高等教育,即为培养黄金统治者和白银保卫者所需的教育。具体到各教育阶段上,柏拉图的观点是一开始就给所有儿童均等的教育机会。10岁以下的儿童的课程就是游戏、运动和音乐。音乐和体育贯穿了这整个教育阶段。体育课锻炼身体,并间接培养自制和勇敢这样一些品质;音乐课直接训练精神。由于灵魂可以在音乐中找到和谐和韵律,甚至可能是公正,柏拉图强调音乐的纯正性,要求教授给儿童的音乐要么是模仿勇敢的人的,要么是模仿好话,“从善如流”的。10岁以上的儿童要与亲人隔离,以免受到父母不良习惯的影响。要开始学习认字、阅读、道德教育、算术、天文学和几何学。20岁以上的学生,要参加全国选拨,这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被选中的青年人要考察其是否有辩证法的天赋,在身体、性格、心灵等方面再训练;落选的人被分配去做国家的经济工作,从事比如农业和手工业等。30岁时参加第二次选拔,落选的人担任辅助人员,如政府里的文职人员,军官等;选中的人再学习五年辩证法后,会被分配到基层工作约十五年,之后就可以当哲学家―国王了。由此可见,培养人才的周期是相当长的。也就是说,教育是而且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家应当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智力体力等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培养国家所需人才。

中国的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急剧下降,学龄儿童入学率不断升高,大专院校学生在校人数不断突破历史纪录,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在不断提高。教育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很大进步。然而,这种以高考作为检验人才的手段的教育体制正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比如很多学生高分低能,碰到实际问题找不出解决的方案;更多学生偏科严重,学理者忽视文科,学文者痛恨理科;还有考试选拨造成的学生压力过大,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如果这一趋势继续恶化,它不仅会造成个人的巨大损失,还可能会影响到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计划,因为这样的“人才”可能只会做题而已。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国家要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关键就是靠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不断完善的,极具潜能的`人才。所以,教育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权利,给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同时,给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也就是说,和音润饰主调,发展主调,最终使整个乐章更加精彩美妙。如何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接下来还是从教育的各个阶段说起。

首先,幼儿园的教育应以玩耍为主。“爱玩耍是幼小动物,无论是人类或其他动物,最显著的特征。”[5]众多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实验实践证明,玩耍有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也有助于他们体格的发育。而过早地给儿童灌输知识可能造成

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症状。所以,幼儿教育应重玩轻学,给儿童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中小学应继续推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学生中开展兴趣小组,唱唱歌,跳跳舞而已,更不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而开展的活动。它必须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在德育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主热情,互助互爱,善良,勇敢,自信等品格;智育方面,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将填鸭式教育转换为启发式教育;体育方面,呼吁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美育方面,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美育材料,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总之,素质教育就是要形成一个以智育为核心,促进德体美相应协调发展的教育。国家应以改革高考来优化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和一些大专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要为国家、市场培养相应的高品质人才。同时,给学生继续得到素质教育的机会,使他们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本科教育还应给研究生教育准备理论基础,尽量把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结合起来。最后,硕士生、博士生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学术人才,以国内外学术研究需要为方向,而不要以一时的市场效益为指导,注重国家高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为导向。此外,还应认识到品性教育的一贯性和智力教育、能力教育的阶段性,根据这一特征,制定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规划,自始至终重视学生的品德熏陶和品格塑造,而有阶段有目标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不让学生负担过重而导致潜能丧失。

现在,中国仍存在普及教育与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这些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学校培养的才智平庸的毕业生过多,就业单位急需人才匮乏;考试,特别是高考,给学生、老师、家长造成的巨大负担和心理压力;国民素质还比较低,公众意识缺乏,等等。所幸,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有识之士振臂疾呼改革中国教育。很多改革试点项目在各大中小学运行,成绩喜人,期待进一步的推广。

总之,中国教育应走一条健康发展的路子,即保证为国家提供素质高能力强的建设者,同时给个人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帮助个人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走好这条路,可以以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为蓝本,以人本主义教育论为补充,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3]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盛奎安,译.

[2]马兆掌.现代教育论[M].杭州.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

[5]伯特兰・罗素.教育论[M].靳建国,译.

篇5:从语文教育看学科信仰的论文

从语文教育看学科信仰的论文

语文教育学是一门跨世纪的语文教育的理论形态,它的建立遵循着语文教育内外部运动规律。以下是“从语文教育看学科信仰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当下,语文教育信仰诸多,比如“新语文”“真语文”“本色语文”“生命语文”“人格语文”“深度语文”等等。但我们在仔细研究这些“门派”的不同阐述后发现,他们虽然名称各异,表述有别,其内在“基因”——学科核心理念基本是一致的。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念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的语文教育观。

熊芳芳的“生命语文”,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和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立足母语教育,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说,本色语文说到底就是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

还有“真语文”的大讨论,其倡导者在的《聚龙宣言》中表述道:“语文教学最应真实、真诚、真情、真切”“真语文的`教学风格: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从这些不同表述中,我们不难析出其共同因子,那就是以人为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要求、追求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如此看来,看似各持己见的“语文场”其实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指向基本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性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与共同信仰的体现。从这些语文教育理念的阐述以及当前语文教育现状来看,形成正确语文学科信仰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道、理。语文的“人文性”决定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根本特征。“文以载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作为形而上的“信仰”自然须追求度人之“道”,而不能只关注应世之“器”。语文学科信仰的“理”是条理的“理”,是规律,因为我们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上课“不讲道理”,或者说上的不是语文课,大概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上文那些对“真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唤吧。

语文需要信仰,其他学科也需要信仰,这是教育和教学的特征所决定的,只有在正确的学科信仰引领下践行的学科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目标。

一、树立学科信仰是学科教育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学科建设不只是知识逻辑的建构,学科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承以及在传承过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价值的建构。信仰是什么?是理念,是态度,是价值观。学科信仰就是学科的教育哲学,是指导学科建构与传承的准则。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指出,有两种传授知识的方式:若将知识作为换取世俗功利的手段,他就会变成技艺,成为一个机械过程,只能成为教学;若着意于知识赖以发生或构成的哲理要素及心智本原,它显示知识的价值自足,可谓教育。因此,没有信仰支撑的学科教育很容易沦为应试的、应世的教育,机械的、无生命的教育。

二、树立学科信仰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学科信仰是教师教育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确的学科信仰能激发教育者的热情,让他更投入教育事业,更倾心教学研究,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正确的学科信仰反映教育者对规律的掌握,能引领他创造更大的教学业绩。如上述语文教育理念的倡导者或创立者,为何能从普通的语文教师中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能够深入地反思和探究本学科的学科本质和规律,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学科教学主张和信仰,进而成为本专业的发展引领者。教师通过正确的学科信仰引领专业发展,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样也成就了有信仰的教师。

三、树立学科信仰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让人获得发展。如果没有关照学生成长的教育信仰,学科教学就会变成知识的贩卖。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训练学生为了某种单一工作而努力,或者一毕业就找到工作。”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不能以培养学科状元为目标,不能满足于一技之长的传授,要关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关照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科信仰让我们不只是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更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这样教”。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建立正确的学科信仰:

1.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科信仰。

,北京一零一中高三生物组在高考前曾一起讨论最后一节生物课讲什么内容,经过大家的反复研讨,确定最后一节生物课的主要内容为两条建议:一是健康生活,防治艾滋病;二是尽量不要选择“丁克”家庭。笔者相信,全国大多数的高三最后一节课一定是考前指导。笔者也相信,一零一中的这节生物课一定让学生终生难忘,而我们这些走过高考的人应该没几个人还能记得高三最后一节课上老师介绍了哪些解题技巧。这就是是否有学科信仰的学科教学的区别,前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生物知识和考试,更关注生命的成长和人的发展。文本与教师的权威性让我们常常忽视了教育对象成长的需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往往流于口号或形式。因此,只有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科信仰,才能打造终生难忘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完善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

2.从学科特征角度出发构建科学严谨的学科信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展了一项寻找“学科宣言”的活动,该校语文组最初的学科宣言是“儒雅博学,方正多思”,该校唐江澎校长指出,这样的学科宣言毫无学科特色:“儒雅博学”,放到历史组也可以,放到政治组也未尝不可;“方正多思”放到数学组也可以,放到地理组也可以。后来语文组的学科宣言确定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其实该校学科宣言正是学科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体现了学科的功能定位、专业价值观、教学方式、育人目标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追求、发展方向和策略等。因此,要从学科特点出发,遵循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建构科学严谨、符合学科特征、推进学科发展的学科信仰。

3.从课程建构角度出发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信仰。

课程(course)的英文项有“跑道”一说,这一义项形象地告诉我们“课程”就是对我们“跑什么道”“道怎么跑”“跑向什么道”的全面规划,也就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为什么而教(学)。如锡山高中化学组的学科宣言,最初是“聚合、聚智、聚变”,显然只关注了学科特征,也就是“跑什么道”。后来改为“竞赛学测,第一方阵;高考等级,绝对匹配”,好像回答了“跑向什么道”的问题,但直白的应试痕迹抹杀了学科信仰以人为本的本色。最后确定为“探寻物质世界,建构科学理论,体验实验魅力,形成化学观念”,应该说这一学科宣言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化学课程的特征。因此,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学科信仰要有全面的课程意识。

总之,基于信仰的教学,才能焕发学科的魅力,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说,信仰是教育的本真,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教育也就失去其生命的活力。教师应有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信仰。

篇6:从整合教育的角度分析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论文

从整合教育的角度分析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论文

时代的发展,将人类置身于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成为了国际通用语,为了与国际接轨,当前的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使幼儿能够牢固掌握英语知识,并将其熟练地运用于生活中,幼儿英语教学可以积极采用整合教育模式。本文立足于整合教育模式,分析幼儿学前英语教育的特点,并简述整合教育模式给幼儿学前英语教育带来的启示,以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美德习性。

一、前言

整合教育是将品格教育、艺术教育、服务教育等多种教育的有效整合。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将品格教育作为教育核心,注重幼儿的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同时,注意加强幼儿艺术和音乐方面发展以及解决冲突的技能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整合教育,自然而然的产生变化,养成自身特有的品格。为此,幼儿教师应该采用整合教育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从幼儿语言学习规律出发,注重在整合教育模式背景下幼儿学前英语教育的特点,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立足于整合教育模式,分析幼儿学前英语教育的特点

1.“品格”是教育的核心。当前幼儿学前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并使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语言敏感性;引导幼儿积极发展英语交际性,体会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幼儿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掌握语言,语用语言,偏向于对幼儿认知性和社会性的教学引导。

但是,整合教育模式不同,整合教育模式下的幼儿教育围绕“利他性品格”展开多个领域的学习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取生活中的美德,也潜移默化的产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进而一定程度上形成全球责任感。例如:在学习“Here you are.”和“Thank you.”这组语言时,幼儿教师不能将其定位于理解内容上,应该考虑语言背后的含义:Thank you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从美德习性的角度看,主要是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并体验分享的快乐。

2.以“培养习性”为线索。无论什么教育活动内容,其目标都应该趋向于品德教育,因此,幼儿在接受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感受道德的内涵和精神的力量。但是,由于幼儿学习能力不强,其主要学习途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学习和使用语言,因此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为此,幼儿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根据每个极端的特点,设计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发展的教学方案,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性。

例如:“I like cat.”这句话表明说话者对小猫的喜爱,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创设“小猫受伤”的教学情景,激发幼儿对小猫的同情心,进而开展“帮助小猫”的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以“关爱”为主体,以适当的语气进行教学,以便引导幼儿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体验关爱动物所带来的快乐,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多样化”的活动手段。学习英语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因此,在幼儿学前英语教育中,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主动“说”英语。为此,幼儿教师应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方法,引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英语语感,提升英语交际能力。而在整合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用音乐和艺术,挖掘幼儿自身的才华和潜能,加深幼儿对英语知识的影响,增强幼儿学习信心,提高幼儿对英语的认知能力,进而强化幼儿品格。例如:在学习“together”时,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分享和合作意识。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播放幻灯片、唱歌、童谣、手工工艺、故事会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并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巩固英语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4.“利他服务”作为目的。从整合教育的角度来看,人道主义服务教育是其最终的目的。即幼儿教师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师、幼儿、生活、社会相联系,把语言教学升华为员行动教学,进而以这种服务实践品格特征,引导幼儿认知世界和感受世界。

由于教育直接影响着幼儿道德取向,且幼儿时期是培育品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需要以服务社会意识进行驱动。例如:在学习“Give me a XX,please.”时,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书或者学习用品展开对话,同时,开展“爱心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的书或者学习用品等进行募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仅教授幼儿英语礼貌用语,更使幼儿在募捐过程中,学会了关爱他人,友善待人的精神,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整合教育模式给幼儿学前英语教育带来的启示

1.以“快乐”为出发点。在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幼儿教师必须以满足幼儿学习需求为目的,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尊重幼儿发展意识,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计划。同时,幼儿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引导幼儿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幼儿的认知能力与社会发展接轨。除此以外,幼儿园应该提倡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以便唤醒幼儿对自身内在的道德需求,使幼儿不在停留于学习知识,而是发展到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深入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真正需求,进而引导幼儿正确发展自我。

2.以“经验”为其依托。由于语言学习与社会交际不可分离,而人的德行发展无法脱离社会生活,因此,语言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在整合教育模式下,幼儿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并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地融合,以便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上手,并在自身熟悉的生活经验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吸收,进而生成新的经验。而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幼儿教师对幼儿内在道德的唤醒,只有引起幼儿道德的共鸣,才能使幼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经验中的真善美,进而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以“体悟”为其关键。幼儿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保持所创情境的真实性。而创设有利于开展整合教育模式的情景,幼儿教师应该综合艺术教育、服务教育、技能教育等多种教育,让幼儿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赋予语言学习新的意义,进而让幼儿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入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意义,体悟语言所带来的情感,感受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美好和善意,从而将语言学习升华为行为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品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以“整合”为其方法。整合教育模式,最关键的就是“整合”二字,其主要表明,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包括:音乐、舞蹈、游戏、比赛等多种手段,发掘幼儿潜能,引导幼儿向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进步,将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精神与学术、理论技能与道德情感等进行和谐统一,引导幼儿在实际行动中,以便幼儿将利他主义与自我发展充分整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整合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品格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性;且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挖掘自身潜力,全面发展自身特点,进而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将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性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其中包括:爱;商量、尊重、分享、有意、团结等;同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便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积累知识和学习经验,体悟人生哲理,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性,养成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篇7: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教育理论的研究文

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教育理论的研究文

[摘 要]教育理论由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组成,它们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有所区别的。本文从它们分别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出发,指出这三部分理论的研究对教育理论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并根据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实际,着重探讨了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关系

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但人们对什么是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应包括哪些理论等基本问题却一直未有定论。本文仅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来分析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

要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首先得探讨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一般认为,理论知识有纯理论性知识和实践理论性知识之分,纯理论性知识只是解释性的知识,目的是获得理性的理解,实践理论性知识是对实践作出判断,获得理性的行动。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赫斯特(Hirst)把教育理论看作是为教育探求理性原则的基础领域,是一系列相关学科实践原则的集合,教育理论应“发展”和“引导”实践。穆尔也认为教育理论不应只着眼于解释这个世界,其目的应在于指导实践,主要功能是规定性的或建议性的。而更多的人认为,教育理论也和自然科学理论寻样,有基础科学理论和应用科学理论之分,因而把教育理论分成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布雷岑卡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性,还增加了一个教育哲学理论。

教育科学理论是在纯理论的观念上对教育行动、教育目的、教育前提及其教育影响进行研究,并由此而提出相应的科学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教育行动领域的认知。它主要是陈述教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解释教育实践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关于概念的表述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它适用于进行事实判断。

教育哲学理论试图通过哲学的方法设计一种理论建构的途径,使实际工作者能够通过对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目的的哲学理解来拓展和丰富他们的常识性思维,给教育实践提供价值和规范取向。因为教育实践包含着人类的价值需要和理想追求,所以对教育实践作哲学上的思考,沟通了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既可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又可寻求前进的最佳途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普通哲学的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批判现行的教育理论和政策,或提出新的理想和政策”。

实践教育学用以评价,并以规范性命题为主,告诉人们在某方面应该做什么、该做些什么。布列钦卡认为,“实践教育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要它来指导教育者的教育行动”。它的语言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纲领性定义,二为口号。实践教育理论直接指向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任何一个实践教育理论都不只是以具体情境中的少数实践者为指导对象,因为这样的理论必定会脱离不同情境中其他实践者的需要,不具备理论的概括性和―定程度的抽象性,因而要把它和具体化的操作规则或方法区分开来。实践教育理论首先是一个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最有条理、资料最为丰富的思考。

应该说,教育理论的这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布列钦卡指出,实践教育学“不仅以相关特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教育方式为前提,而且还包括了对历史状况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为实践教育学提供了经验性知识和价值取向。实践教育学的主体由技术规范构成,这种技术规范基于由价值取向所决定的目的,基于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技术假设。对于教育实践,正如卡尔(Carr)分析的,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从常识的意义上来理解它,而不对常识进行哲学的探讨,因而存在着真正的教育实践和非真正的教育实践,好的教育实践和不好的教育实践。实际上,教育实践应是一门关注选择和行动的科学,它并不具有外在的.相关目的性,而是受道德影响并诉诸于道德的行为,它的目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且随着内在追求的“善”的变化而经常变化的。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分层的,并非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和教育实践发生直接的联系。从教育科学理论的本质看,它主要集中于解释现象间的联系,认识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实践的合理与不合理、自觉与盲目,并预测现实实践的客观发展趋势,揭示合理性实践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以指导未来教育实践由不合理趋向合理,由盲目转向自觉。同样,教育哲学理论只是侧重于追问经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本体,以深层次的不可测的理念、精神为对象,研究未来的教育和教育的未来,旨在理解人生、理解世界,并构建完美人生、完美世界的理念。由此可见,这两种教育理论都是从宏观上指导教育实践,只不过教育科学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及其本质通过科学方法的分析来指导教育实践,而教育哲学理论则通过抽象的方式来指导教育实践。所以有学者认为,只有教育实践理论才直接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虽然它不对实践提供“手把手”的“学徒式”指导,却可以其纲领性、规范性的定义,以其隐含在概念、命题中的理性规范对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

认清各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将使我们能更好地分析“理论脱离实际”这个论题。在实践中,我们常常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立起来理解,认为所有的理论都是非实践的,所有的实践都是非理论的,从而引起一些理论主张该怎样做的争论;也使那些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不得不进行反思,不得不对他们正尝试的事情进行理论化。我们通常没有认识到教育实践既可以由那些默认的、隐性的以及不能清楚表达的或常识性的理论来指导,也可由那些从学科系统研究中产生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更没有认识到教育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仅仅由教育理论来指导,因为理论总是一套普遍的信念,而实践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采取的行动,其作出的选择必须根据环境和特定情景的变化而不断被修正。和教育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样,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学科体系也具有其独立性,特别是作为教育基础理论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哲学理论,更有其自身的构建规律和严谨体系。理论知识可以借助于它本身的逻辑性,通过判断、概念、推理,从已有知识推论出一些新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往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革新力量而作用于实践,但它们也许要到一定时间后才可能得到证实。国内外也有许多重大教育实践往往都来源于价值判断与理论认识而不是前此实践。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重新确立研究教育理论的方向。

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允许教育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育实践。从基础学科角度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水平,因此要完善基本学科的自律机制,建立起知识共同体的学术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遵循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演进,日益摆脱琐碎事物的制约,超越现实,敢于解释并预示未来。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将理念触角伸向教育活动的深层与本质,才能超越反映,把握教 育实践的规律和意义,体现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精神,然后再以一种独立的革新力量作用于实践,而非总是抱怨理论脱离了实践。

其次,我们必须重点论述有关实践教育理论的发展,这和具体教育实践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所在。现在,很多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都处于研究实践教育理论和其它两种教育理论之间,他们的主观出发点可能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出能够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一般的研究方法是从其它学科中寻找构建教育理论的基础,结果把原应属于教育理论的基础理论变成了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教育理论越来越成为“综合教育学”或“多学科的应用科学”,而没把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问题之上。可以说,这一根本出发点是错误的,结果往往造成无法顾及两头的状况;一方面不能提出能从宏观上解释教育现象和指导教育实践的更高层次的理论,另一方面也不能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实践原则。

从根本上说,学科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它们各自从实践的复杂性中作出有限的抽象,但不能为任何教育实践原则提供正确的判断,两者的概念结构有着不可弥合的鸿沟。学科可以为原则提供不同的理由、依据,虽然这些理由和依据对于理论的解释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但却只是分散的、片面的、有限的理论研究,不能给任何一套实践原则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通常简单地认为,学科可以为实践原则提供解释,进而,实践原则可以解释个别情况的教育活动。很明显,教育理论如果要为发展理性原则提供方法论,这种从学科到原则再到特殊活动的简单模式是不起作用的。虽然学科处理从复杂实践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确切现象,但并不是说把它们拼凑起来就可充分理解教育目标或教育实践的情境。它可为我们提供一些现在还不能理解的东西,却不能为实践原则的判断提供一个综合的平台。因此,任何想从其它学科的发现中得到完美的实践原则的尝试,都一定是建立在没有充分描述实践活动特征复杂性的发现之上的。运用这一先天不足的原则,只会把实践扭曲为不可自我辨析的活动。

所以,如果要发展理性的实践教育理论,我们的出发点必须考虑现在的实践,考虑实践中所体现的规则和原则。就像在其它活动领域一样,我们慢慢地认识到教育活动的问题和答案皆来自于从事教育活动本身的活动中。我们不得不通过践行把我们的观点渗透于其中。这样,慢慢地通过各种手段,我们可以促进和扩展一些知识,包括怎样去得到行为分析的知识以及对涉及其中的规则与原则的反思。某实践原则的存在,至少是在一些活动中得到充分证实的,实际上即使在一项活动中,它也不能给予充分的解释,更不用说证实了。反过来说,如果通过原则对行为的解释是不充分的,那么通过某学术性学科来解释此实践原则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教育实践原则的有效性只能根源于对实践的抽象,而不是根源于某些独立的理论基础。另外,发展理性的教育实践,还必须考虑到实践者用以描述实践和决定做什么的知识、信仰和原则,用以表述正在发生什么的实践话语与日常实践活动的话语等等。研究现在的实践必须正确地表述实践者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因为只有从这些描述和原则中,才可能形成对实践的理性批判,形成理性的教育实践理论。

总而言之,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我们既要反对实证主义提出的关于构建一个唯一真理体系的假想,又要摆脱单一的实用主义价值选择取向,而走向一种理性认识的目标定位,明确教育理论研究要进行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也就是应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改变一味要求教育理论要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的认识,建立起对教育现象的多种多样、有效解释的框架。这样,教育理论研究,才能在超越对教育现象的直观领悟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走向一种理性的整合,据此求得认识上的全新突破。

篇8:以个人视角看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论文

以个人视角看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得益于改革开放,源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笔者所在的小学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进程。

吉林省公主岭市八屋中心小学是所东北平原上的普通乡镇中心校,当初是个拥有千余学生,下辖十个村小(每个村小在校生约三四百人),教职工总数近200人的中心校。校舍全是当地红砖灰瓦结构的地房,桌凳紧张多破损,教师来源和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开设科目受师资所限极难开全,中心校相对好一些,除语文、数学、体育外,音乐、美术、思品科学之类科目,就有开的,有不开的即便是开了也很难说得上课堂质量。可有一样是现在无法比拟的,就是课外活动、少年队活动明显比现在多。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全乡全民运动会、全乡文艺汇演、野外找宝等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支农活动。

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学校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大多是与时俱进的积极变化,同时也存在消极的甚至是令人痛心的变化。

一、校园、校舍设施提升

这一方面的变化明显又巨大,单就数量和布局而言大不一样了。昔日十个村小,如今只存在两个,且没有几个学生,学生大多都集中到了中心校或流向了市区小学,中心校出现了寄宿生。

如今的中心校教室是三层的暖气楼,寝室、食堂一应俱全,师生再也不用生火扒灰取暖了。昔日的土操场变成了水泥的,学生活动区没有露土的地方,学生上下课铃声都变成了数字音响传递出的悦耳的轻音乐。两个村小也是花园式的,课桌也整齐化一。

二、有纪律性的上下学方式

过去是三一伙、俩一串的步行,现在是在家长的陪护下专车接送,大多是乘坐校车。黄色的校车遍地跑,家长省时掏腰包,避开风吹和雨打,可自身能力弱化了。

三、教师队伍中引入高学历人才

过去教师多为本土作战,且学历校低,多为中师、高中学历。现在绝大多数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最近几年上岗的教师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且跨地区分配工作,住校从教。这些青年教师学历高、知识广、专业素质好,为农村教育增添了活力。

四、学生课外活动明显减少甚至取消了

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政府的管理功能受到冲击,全民运动会不知从何时起消失得无影无踪。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在校生大多变成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约束,加之来自于社会和法律责任方面的压力,造成学校只能把学生圈住,不敢组织大型活动、校外活动。学生喜欢参加的运动赛事、野炊、野游、找宝、支农等实践活动早就不组织了,学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勇敢精神的培养受到了局限。作为学校管理者也着实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特别是听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的因校方组织活动而出现的责任事故或导致纠纷时,学校更是缩手缩脚,谈之色变。

五、乡村学校少年宫职能融入

曾几何时,有多少极具天赋的孩子,因没有人引路指导而终生埋没于民间,好似含苞欲放的花蕾缺少养分的滋养而渐枯下去。从开始,我们这里起动了乡村学校少年宫职能,学校在正常教学活动外又开设了精典诵读班、剪纸班、声乐班、器乐一班(电子琴)、器乐二班(葫芦丝)、书法班,组织篮球运动队、乒乓运动队、鼓乐队等。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发展和展示,特长有了发挥和延伸的机会,真正展现了让孩子们全面发展,也真正贴近了素质教育的总目标。遗憾的是设备具备了,真正掌握它并能将驾驭它技艺传授给学生的好教师还不够用,亟待培养和充实。再就是活动空间和场地明显不够用,需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六、学科得以扩展,师生角色发生变化

英语课、微机课和一些别具特色的地方课、校本课,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大屏幕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结果。教师早已不是一言堂的灌输者,成了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成了常态。

近年来,乡镇级政府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越来越淡了,主要是来自教育局的纵向管理,从学校的总体办学方向,到具体的教学、德育、后勤、工会等方方面面都按教育局的部署和要求去做。客观地讲,各校在教育局的统一管理下,把握住了办学方面,展现了政令统一,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农村小学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主体场所,是国家各级政府倾心关注的地方,希望她是孩子们乐于学习,教师们安心工作的乐园。

总之,以上是我所熟悉的农村小学发展进程,从中看出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相信农村小学的明天会更好。

篇9:从英汉文化差异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育论文

从英汉文化差异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英汉文化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简要阐述了两种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如何把文化差异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以及怎样在翻译教学中引入文化的介绍,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教学

1 概述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真正意义上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所面对的还有两种文化。讨论翻译必须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研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习者在学习到较高阶段,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文化障碍造成的,因为学习者没有把语言放到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中去学。由此可见,把英汉文化差异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解决翻译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翻译中的空缺

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语言的不对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在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英汉互译中,相互无对应词或语义不对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中的空缺。

2.1 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虽然存在共性,但不同的语言毕竟各具特性。其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它与译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相关。

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新的词汇。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sputnik一词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均出现词汇空缺。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英语中才随之出现了moon craft,moon bounce,lunar dust,lunar soil等词语。这类词汇空缺是因科技发展的水平不一所致。还有世居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表达“雪”的词有十几种:空中飞舞的雪,落在地上的雪,冰块似的雪,半融化的雪等等,而在英语中,却只有snow一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血缘关系的远近疏密泾渭分明。相比之下,英美的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汉语中兄弟有别,英语中都用brother表示没有分别;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称谓之间身份各异,关系明确,而英语中凡是表示长一辈的男性均用uncle。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词汇在表达亲属称谓方面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英语教学中,对此类宗法关系的差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词汇空缺所造成的文法冲突应细心揣摩,通过变换角度的变通手法化解矛盾。

2.2 语义空缺

色彩这种文化共有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表现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某些相同色彩却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英文中“green”一词,在表示“青春”“未成熟”“生机勃勃”等语义时与汉语对应词“绿色”一致。但“green”一词所含的“嫉妒”之意在汉语“绿色”一词中却是空缺。同样,英语中的“black and blue”是“遍体鳞伤”,而不是“黑一块蓝一块”;“a black sheep”是“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弥合语义空缺的首选方法是寻求语义上的深层对应,而不是词语对词语的表层对应。

语义空缺的另一主要方面则表现为语义辐射面的不重合性。同一个词,出自不同的言语者,不同的言语场合,或不同的语言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flower”与其的汉语对应词“花”,其基本语义相同,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两者的差别却很大。英语“flower”用作动词可表示“开花”“繁荣”等义,而汉语中“花”却并无此意;但“花”作动词时,如“花钱”“花费”所获得的语义对于“flower”也是空白。故此,两者作动词时都出现了语义空缺。翻译时,应使学生明白弥合此类语义空缺的关键是把握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所获得的实际语境意义。

2.3 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是指词语所寓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某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譬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the game”原意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忠言工具。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制约。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我们富有成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我们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 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王蔷 《英语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

篇10:从婴儿教育看启发式教学和鼓励式教学论文

从婴儿教育看启发式教学和鼓励式教学论文

前年,我顺利的生下了我的宝贝女儿,现在她24个多月了,在哺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忽然体会到了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学生更愿意接受。

1启发式教学

中医应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问,所谓有黑匣子理论,就是说中医的理论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的很,所以在课堂上讲课,想让学生接受就要相对困难一些。我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苦恼,今年生了女儿,在给她教育和喂养的过程中我发现,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她的好奇心决定了她喜欢什么,爱看什么,爱玩什么,这使我联想到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疑问,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讲的内容上,但是又不要把谜底很快揭开,要让他们有一个思索的过程。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对某个问题还不能解决,但有强烈要求知道的时候,给予开导(即“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不能表达出来的时候,给予提示(即“发”)。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作为老师就不去开导、不去指点。这句话主要阐明了启发的时机,但是并没有说明怎样去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现代汉语启发共有3个意思:(1)开导其心,使之领悟;(2)阐明;(3)发挥掀开覆盖物;暴露。我们今天所说的启发式教学主要是第一种意思。

今天我们讲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式教学是相对注入式教学而言的,现代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中医学习对很多人而言是枯燥的,在入学之初,让学生们从感性开始认识中医,一味的让他们在头脑中强化记忆什么是五行,什么是六淫,是很难的,而在课堂上举一些古人或今人成功的案例,会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把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的传达给学生,甚至有的老师连讲都不讲的,将教材上的东西直接读一遍,学生将黑板上的东西抄到笔记本上,夜自修时自我消化掉,学生只管“记”(包括记笔记和记忆),老师只管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想象力,创新的能力就相对欠缺。启发式教学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正如《论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心环节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中医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教师能够深刻领会、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其次要从中医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如在幻灯片中充实进去一些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病理现象,把学生不断引入“愤、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并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继承传统、发展能力的目的;三要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把“启发”的条件不局限于“举一反三”,使学生们能够推陈出新。

2鼓励式教学

在女儿1个多月的时候,她不爱吃奶粉,每次吃奶粉都要和她做半天斗争,但是我发现要是我生气的对女儿说,“你快点吃”,“你到底吃不吃”,女儿就会哇哇大哭,反而没办法给她喂奶。但是我发现如果我温柔的对她说,“好乖乖,你是我的大乖乖”,她就会在我的连哄带骗的鼓励下顺利的吃下奶粉。由此我得出在教学中也一样,1个多月的女儿尚且喜欢你的`鼓励,作为人格已经成熟的学生,他们更不喜欢别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式教学我认为也极其重要。

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好课和学好课的重要条件。鼓励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如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与及时的肯定,即使回答不好也不要批评,而是给予提示和启发,告诉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知名中医大家,讲解他们治学成才、悬壶济世的典型事例,突出他们在中医学术和国人健康上的伟大贡献,突出他们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拜感,激励学生热爱中医、树立信心、勤于思考、励精图治的中医理想,这样就能达到从思想上认识到继承中医的重要性而努力读书。

篇11:浅析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论文摘要:本文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为指导,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对农村中小学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快速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了解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的凸显,为实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必须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比较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1]说白了就是一点,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工具去获取信息,并能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校长成功办好学校的点滴经验的论文_教育理论论文  近今年由于国家对教育事业关注,特别是对教师能够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做了很大的实践和投入,在城市地区的教育中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就个人认为问题归纳起来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学校

近年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都对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是学校不知什么原因对硬件设备投入力度还是不行,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数量太少,辅助型设备基本不能保障,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心。其次,管理机制也出现了问题,就是采用了集中管理,导致了学生上机很少,教师使用机子也不多,造成计算机利用率较低。最后,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没有建立任何评价管理的机制。

(二)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

农村地区教师运用课程整合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的许多问题,大部分教师并不清楚整合的目的,盲目的运用,结果弄巧成拙,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还有就是教师的观念太过陈旧,教师年龄偏大,运用新方法的积极性不够高。更为严重的是一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用不了几年就退休了,精力也不足了,学了也没什么大用了,这些工作让年轻人去做。由于思想认识的滞后,导致行为迟缓,学习效果较差。[2]其次,青年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导致了他们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感到非常繁琐,所以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最后,运用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必须需要一定的课件或资料给学生们展示,但绝大部分教师就没有能力做去制作,导致正常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延误教学进度。

(三)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学生

首先应明确这种教学模式是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而是体现学生课堂中的自主性,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自己为中心,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农村地区落后的状况导致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太少,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解决建议

由于农村地区环境、经济的影响,导致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面临很多困难,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和有效地方法,来弥补这些不足,争取让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合理运用起来。

(一)当地教育部门应加强督促当地学校对新型教育模式的运用,加强对乡镇小学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特别是要求学校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紧跟社会的步伐。其次,当地行政部门应积极配合邀请那些在假期义务实践的大学生到当地进行科学文化的传播,尤其是一些教育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对乡镇及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也是推动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及其教学改革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加强对教师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毕竟教师是主导者,所以学校领导要改变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还应加强思想教育,争取培养教师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形成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

(三)学生多接受对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这种兴趣,让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教师。学会善于自己思考问问题,对于不懂东西,尽量采用运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将它解决,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学生还应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毕竟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教学理念,留给学生足够宽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校方领导能够改变计算机的管理方式,尽量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以便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

四、结束语

实现全国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不断创新,又要善于总结经验,一步步的前进摸索,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伟大改革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郑世良.对当前中小学课程整合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5).

篇12:从《千字文》看语文教育人文理念的实现论文

从《千字文》看语文教育人文理念的实现论文

摘要:抛开《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的内容,其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经验对当今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无疑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文章从《千字文》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语言的简约生动等方面归纳了《千字文》及其他蒙学读物的伦理道德教育特点,并从中探寻这些特点对当今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实现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千字文》 伦理道德教育 语文教育 人文理念

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将是教育学界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顾古代蒙学教育,将其教育实践特点加以梳理研究,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作者为南朝梁时周兴嗣。作为最早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开创了蒙学教育传统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编写的体系,为蒙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蒙学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后来的《三字经》《弟子规》、《童蒙须知》等蒙学读物无疑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我们通过对《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目的是为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人文理念的实现应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字且没有重复的字眼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天文、地理、哲学、伦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区区一千字中,编者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内容囊括进去,并组合得如此完美,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特点,给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文理念的启示意义十分显著。

《千字文》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文化知识与其它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在蒙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则谈夫妇人伦;“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说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是朋友之谊;“资父事君,日严与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

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说,人们从中接受吸取的则是礼的精神。中国人崇尚礼仪,讲求礼貌、礼让、礼节。所谓礼貌就是个体的修养,待人接物应有的品质,其实质就是不断超越自身,克制个体欲望,为人要宽厚博大、仁慈宽厚,“仁慈侧隐,造次弗离”。安贫乐道、养生自持也是重要的人生修养,“性静情逸,tl,动神疲”。可以说,《千字文》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人生修养规范。

语文教育人文性最重要的'体现是从人类优秀的文化中吸收养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如果脱离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我们忽视文化的浸融,将塑造健全的人格用一种道德符号的形式强行灌输给学生,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这方面,《千字文》从编写体例到其包罗的内容,都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如果我们在人文理念实现的过程中,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起健全人格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可知可感的现实世界结合起来,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人文理念的实现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也更便于具体的实施。

二、人文素养的提高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千字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传统蒙学是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其目地性决定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必须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揖让言辞,使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育对象接受。《千字文》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气闲;“俯仰廊庙,束带矜庄”,朝礼着装要整洁端庄;“稽颡再拜,悚惧恐慌”,祭祀行礼须神情惊悚恐惧。短短千字,竟然能细化到这样的程度,令人惊叹。这个传统对后世的蒙学读物影响很大,如《童子礼》规定了蒙童家居的举止要求:盥栉、整服、叉手肃揖、拜起、跪、立、坐、行及至进退、出入、邂逅、朔望、晨昏等二十三目。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大事小情。朱熹的《童蒙须知》更是从儿童的日常行为人手,分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五项,并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这个特点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的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脱离学生的常规生活,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些让学生感觉到高不可攀的理论,并通过理论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情感、提高人生修养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所以我们认为,在当今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应该力求避免把思想德的养成、人生修养的提高、审美理想的培养等目标拔得过高充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相结合,与语文教材的内容为依托,具体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人生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急功近利、好高骛远都势必把人文理念的实现放置在一个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最终影响教育效果。

三、反复“涵泳”,建构人文理念

蒙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好文化基础,形成良好习惯。学生的心智处于成长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伦理道德教育必须先人为主,使他们从小接受正确的伦理思想,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先人为主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自觉抵制周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学生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使“先入为主”成为习惯,逐渐实现道德养成。那么,如何实现“先人为主”呢?首先是熟读成诵,在学生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侵染之前,首先让他们熟悉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铭记于心,率先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

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涵泳”,“涵泳”就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和思想意义《千字文》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古代蒙学教育的—个重要方法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熏渍陶染。其次是从生活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后来朱熹在《童蒙须知》中作了如下总结:“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就是强调从细微处入手首先要确立道德意识。这个特点虽然到朱熹时有了理论上的总结,但《千字文》的教育实践无疑是宝贵的积累。

“先人为主”的方法与西方的建构理论有着许多相近的地方。建构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们意义。如果按照这个理论实施人文教育,把“先人之见”作为“先前经验”,对于解释人文范畴中的新信息、新问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感悟体验中进行人文熏陶,其主要的教学指向应当是文本情感信息的深度开掘,而这种深度开掘在反复的品味、涵泳中更加易于实现。

四、体现语言魅力。做到水乳交融

孔子说“辞达而已”,说为“达”是指语言表达的精准到位,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千字文》的语言简洁精约,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千字文》全文虽仅有千字且无重复字眼,但其内容却极其丰富,天文、地理、哲学、伦理、道德、礼仪、历史、语言、文字、生活常识、学习方法,可谓包罗万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仅仅精炼简约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生动精到上狠下功夫。《千字文》虽然文字简短,但它绝不排斥辞采的优美,相反在这方面有着很高的追求与造诣。在遣词造句方面,往往是既经济又生动,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如“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句中的“腾”和“结”二字,把云的气势和霜的冷峻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枇杷晚翠,梧桐早凋”一句中,“翠”字活用为动词,不仅突出了枇杷的翠绿,而且显示了其欣欣向荣的活力,作者文字功力之深厚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短短的一千字中,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以“似兰斯馨,如松之盛”比喻人的道德修养,充分体现出其人格品位;“临深履薄”则以“深”、“薄”指代深渊与薄冰,既节省笔墨,又能引起读者的遐思。

语文课堂教育是体现人文理念的主渠道,如果课堂语言刻板,甚至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语文学习的魅力就会丧失殆尽。只有不断提高语言修养,体现语言魅力,使鲜活的教学语言活跃于整个教育过程,才能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人文教育才能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水乳交融。在这一点上,《千字文》给我们的启示无疑是明显的。

与其他蒙学读物一样,《千字文》的内容可以说是瑕瑜互见、良莠参杂,尽管其中有不少对我们很有益处的处世格言,也不乏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大量封建伦理道德充斥其间,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但这些读物在方法上、编写体例上有着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对今天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

篇13:从大学生就业率看中国今后教育发展导向论文

从大学生就业率看中国今后教育发展导向论文

背景:偶尔翻看报纸,发现中国大学生就业率有一个微妙的变化,专科毕业的学生的就业率已高过本科毕业生,而且这个比率呈上升趋势,这既是一种就业的趋势,更是对一技之长的学生的高度看重,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更需要一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实业型大批人才,专科生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钻研技术、技能,在他所拥有的领域内,也可以出类拔萃,获取价值的升华。诚然,本科生获得的理论知识高于专科生,但是他们的自负、高不成,低不就的高傲性格,又成了他们前进、就业的阻力,虽然,像事业单位,对于专科生来说望尘莫及,但是,却稳定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作风,成就了他们的价值导向。这个微妙的就业率,让我们看到今后教育发展的导向问题,从而重新确定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和社会接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接轨。

关键词:就业率教育导向接轨

一、力排教育至高论,教育趋向于实用化

中国的教育字典中始终有教育至高论,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朝金榜快提名,显祖荣宗立大功,食定然原欲足,田园财帛更丰盈。”家长把孩子读书看成是跳出龙门的跳板,竭心尽力,无怨无悔供孩子上学,孩子成了家长手下的读书棋子,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抛却了劳动光荣,劳动受益的概念;远离了生活的正常规范,一步不出,二门不迈;远离了大自然,分不出五谷杂粮,韭菜和小麦,鲜花和毒菇;他们苦守在一尺见方中,酌字酌句,默记熟读,抛却兴趣爱好,犹如行尸走肉,在理论王国中默默拼杀,虽成就了他们进高等院校的梦想,却使他们的生活失去光和彩。

因此,我欲振臂高呼:教育必须趋向于实用化。例如:我们了解电的知识,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各种电器?如何保护、延长电器的寿命?如何改进、创新,让电器更美观、漂亮,而且能够省电、省时,为我所用,如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育孩子知道电的导电性、热熔性、储存性等等,教育孩子电的导电性,会使人带电,从而损伤身体;让幼儿获得到雷雨天,闪电中有电,应该远离高大的树木、电线杆等等安全防卫知识;同时让幼儿获知更多的科普知识,例:摩擦能够起电,搬运或交叉时,减少物体之间的相互摩擦,减少人为损害;电磁能起电,而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更进一步了解了指南针的妙用;风力、海浪、水等都可以发电,我们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化腐朽为力量,为人类谋福利。通过对电的性质的了解,让孩子在纷繁复杂中梳理自己的思维,获取理性的、科学的知识,为生活带来方便。

二、力挺教育兴趣论,教育趋向于生活化

兴趣来源于生活,生活在兴趣中提升。生活在每一个人一生中缓缓流过,是波澜不惊,而是浪涛千尺,或者是旋涡丛生,都需要兴趣作为支点。假如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世界充满好奇,就是苹果落地,也可以想象出牛顿定律,跨出人类进步的历史;就像阿基米德洗澡时的水溢满池的常见现象,也突发奇想,推断出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算出皇帝金冠的重量,为人类计算出排开液体的重量,算出浮力,了解物体的载重量的承受限度。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学会、喜欢做游戏,喜欢玩游戏,从玩中,了解游戏的特点、方法、以及里面渗透的内涵,和朋友们一起相互探究、相互解决问题,达到心与灵的统一。在这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活动中的观察者、引领者、支持者,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支点,给孩子搭起通向成功的桥梁;通过引领,梳理孩子失败或成功的经验,直接通向目的地;不管任何情况,教师始终是站在孩子身边最得力的支持者,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为孩子的成功保驾护航。

生活是最现实的操作模子,只要我们尽心静气,用探究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生活也会变得色彩斑斓。因此,教育要趋向于实用化,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处理生活中的一个个难点,让自己走得更顺畅。

三:力创教育的不同论,教育趋向于个性化

“花有千艳,书有万种,”不同的幼儿也会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幼儿动手能力强,但记忆力却有一点迟缓,那么,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在孩子的操作上,让孩子在一边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一边对机器、物件的研究更导向专业化、精细化,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目标。教师也许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和事实相悖,也许会对孩子挖苦,甚至于讥笑,这样也许会丢掉一个让世人器重的爱因斯坦。

有些幼儿,虽然视力方面有残障,但是他的听力、他的静心静气方面,恰恰成就了他高度的注意力,美妙的音乐,放声的高歌,惟妙惟肖的声音模仿,铸就了他成为一个音乐家的基础。

更有的幼儿,虽然对读书失去信心,产生厌学,逃学现象,但是他的勤劳、善良,致之以求之的生活作风,他照样能够给他创造价值,获取他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获得生存的机会,提升其价值的内涵。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应该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优缺点,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对自己有用,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四、力设教育的小班论,教育趋向于自然化

目前,特别是农村教育的.班级规模,超大、超挤,孩子们挤在斗室里,一本正经的听老师上课,老师在讲台上看到的都是黑压压的头,根本不能调空孩子的情绪、感觉、更不用说了解孩子们心中所想,教师给予孩子的是填鸭似的硬灌,更本不知道孩子知道什么,了解什么?心中的爱好又是什么,凭老师自己的感觉,灌输知识,了解世界,孩子们获得都是一模一样的知识,缺少知识的多样化,变动化、创新化,孩子变成了猴子学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动态,成了千篇 一律的牡丹或玫瑰。而现实恰恰相反,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因此,教育必须趋向于多面化,幼儿的随意活动,幼儿的奇特创新思维,幼儿的思维动态变化等,都是老师追随的焦点,教师原则上是一个托起孩子明天太阳的伯乐。

班额的缩小,相比较可以让教师的眼光追随得到,让教师的指点跨越得到,这样教师就更有时间,更有精力,去关心、去了解幼儿,从而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梦想。这样孩子的思维会有所夺破,成为一种自然化的状态。

教育是多元化的,但万变不离其中,教育必须服务于民,从属于民,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其内在的价值,成为为民创造价值,获取利润的帮手、推手,我们应该崇尚教育的原生态,给教育清风浊流,还教育的晴朗明天。

篇14:从隐性逃课解读中职分层教学的教育理论论文

从隐性逃课解读中职分层教学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以教育本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是机会更是挑战。中职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削弱其竞争力,分层教学是唤醒中职学生求学自立能力、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必走之路。何为分层教学?中职分层教学如何实施?本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隐性逃课,分层,中职,分层教学

0引言

中职教育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从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体制上而言,可以说是对义务教育的补充和扩展,到高等教育的过渡和适应,但这也决定了中职教育的尴尬地位,直接造成中职课堂问题多多。这些课堂问题在中职学校都已司空见惯,他们虽没大张旗鼓地旷课,但其实质无异于直接性地旷课,我们把它称之为隐性逃课。要消除中职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让中职教育发挥实效,中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中职教育中的分层教学

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是实现中职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分层教学的着眼点归结为:

(1)分层对象的知识能力结构。

(2)如何实施分层。

(3)分层对象的有效提高。把这些串联起来,分层教学就是分层实施者根据分层对象现有知识能力结构和前瞻倾向,科学有效地把他们分成不同小组,注重共性又强调个性,各小组在分层实施者恰当的分层策略和彼此协作中得到长足的进步与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模式多样,广泛收集,归纳如下:

(1)初始分层教学模式,即班内分层。在初始班级中,摸清学生的基础,了解他们的差异,拟定他们的层次目标,实施个性化的层次教学和辅导。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阶段性的培养记录、目标考核、发展评价;在考核评价中又注重考核标准的分层,细心分类考核,不以一把尺子来衡量;注重发展性的班评、互评。

(2)流动分层教学模式,即班际分层。在学校日常检测,班内分层摸底的基础上,以学情为前提,以兴趣为向导,组成新的学习团队,不单纯地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取而代之的是流动的、大范围的走班学习交流,即班际分层。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基础到对应的新团队学习,教师则相应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降低同一基础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优生的学习广度、深度,使他们能较容易地达成学习目标,培养起学习兴趣。

(3)自主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尊重,对学生艰辛付出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无限激励,从而达到最好的分层效果。即在学生选择好分层层次的基础上,依据后续努力、学习现状,在学期末进行层次调整,调整时充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重新解读努力后的自己,再一次给自己定位,配合“分层测试卡”,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完善自己的学习体验,以便学生日后更有创造力的学习。

(4)辅助分层教学模式。即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分层学习,必须借助网络、多媒体、社会模块等平台优化学生的分层、分层学习,设计出更适合每类学生的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分层资料等素材,促使学生顺利完成阶段性学习,并顺利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

(5)互动分层教学模式。分层实施者在进行基本分层的操作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意识、参与合作意识、共同奋斗意识、互相欣赏意识、团队意识,充分调动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形成学习合力,共同参与,共同进步。这种分层模式不仅强调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而且利用了每名成员合作协调发展的集体隐性力量,是值得探究的分层模式。

(6)定向分层教学模式。也就是依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通过学校日常检测,班内摸底调查,细致认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就业升学选择,充分尊重他们选择的同时,也客观呈现他们自身的学习现状,助其定位。在此基础上,划分升学班与就业班两个层次,两个班主要文化课教材、进度相同,只是教学目标、只是难度有差别,升学班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就业班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当阶段性的水平测试合格后,学生们依据现阶段能力特征参与第二次选择,使他们拥有重新选择和坚定选择的机会。同时升学班更加强调应试技能培养,就业班则更加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2实施中职分层教学的原则

那如何有效的实施中职分层教学?必须遵循几个原则:

(1)理论辅助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技能得不到提高,这时候再用理论去指导,就会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搭建分层教学的平台。整合现有校本资源,在同一专业当中以试读的方式,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学生技能的'测评,再实行淘汰制分班教学。

(3)尊重学生的兴趣进行分层。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学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

(4)必修课与选修课紧密结合进行分层。明确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的真正目的,即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和扩展。以本校情况而言,2007级每班学生接近70人,教学量大,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学课堂却是有限的,开设选修课,学生就可以将必修课上的问题拿到选修课上去解决,这样的分层起到的就是知识、技能的弥补和扩充功效。也就是在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自主选择专业之后,再根据学生基础进行目标教学。

3分层教育实践

通过分层教学发挥每位学生潜能、特长、创新能力的递进增长功效绝对必要。以车工为例,可以尝试进行如下方面的分层教学:

(1)在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第一轮实习的综合情况分析,再综合学生基础知识、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和方法、积极性和主动性、技能的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分别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学生分成a、b、c三层。当学生变化较大时,可通过综合评估后改变其原有的“分层界限”,以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更加优化车工实训指导工作。

(2)将传统教学目标修订为弹性目标。学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是衡量这些目标达成与否的标志,大体上可以分成这样三层,即基础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层次的目标开始学习。最终要达到的成效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可望可及,层层推进”。在数控实习中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为基础性目标;数控车床维护,加工方法小改革、操作熟练,能理论结合实际为提高性目标;进行工艺改革,能够设计、制定技术文件,能够扩大数控车床使用范围等为发展性目标。

(3)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全面详细了解学生情况,而不是纯粹的、传统课堂式的讲解、讲授和示范。实训指导教师必须给予不同学习个体以不同的个别化指导。

(4)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把评价作为手段,以促进教学为目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完全凭制作件得分来进行评价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再与以前进行纵向比较,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强化激励机制。

4结论

当然,一切举措都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为出发点,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传统教学已经暴露出中职教育的诸多矛盾,从隐性逃课现象可见一斑,中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时新宇。浅谈分层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

[2]宋成利。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分层教学[j]。管理学家,2010(8)。

相关专题 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