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味儿与语文课(必修教学论文)

bolingboli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olingboling”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试论语文味儿与语文课(必修教学论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试论语文味儿与语文课(必修教学论文)

试论语文味儿与语文课(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胡小朋

内容摘要:“语文味儿”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关于它的探讨却方兴未艾。“语文味儿”到底应该如何界定,这个概念的提出与语文课有何意义,我们讨论它的价值何在,达到它又有哪些途径,关键和根本是什么,笔者试综合各方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以上问题作一探讨,希望能为语文教育教研添砖加瓦,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关键词:界定 意义 途径 关键 根本

正文:

“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提出后,就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今天,我试着综合各方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语文味儿与语文课相联系谈几点浅见:

一、              何为“语文味儿”?

什么是“语文味”?我认为,语文味儿绝不应当是语文课可有可无的门面装潢,而应该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而成其为语文课的标志,是语文课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试想,一堂没有或不够“语文味儿”的语文课还算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吗?因此,如何正确界定“语文味儿”必须牢牢把握住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即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讲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说是整个20世纪语文教育探讨的最新共识,是近一百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是被近一百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所反复证明的。它对于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的界定应当是我们正确认识语文课本质属性和“语文味儿”的指导性意见。

“标准”第一句是讲语文的性质,接着是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再次是指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性质间接告诉了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基本任务是语文课程实施的方向,而基本特点则是语文课程实施应坚持的原则,它既不是人文性,也不是工具性,而应是两者的统一,这些就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因此,“语文味儿”首先应该要体现语文作为最重要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特点(情趣、意味等),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次,“语文味儿”在具体操作时,应当牢牢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采取咏诵、研读,体味,揣摩等紧扣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次,“语文味儿”当然应有“味”,也就是应当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有滋味的。

二、“语文味儿”对于语文课的意义。

“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正切中了当前语文教育的时弊:不少语文课偏离甚至远远偏离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要么偏于工具性,注重单纯的语言知识讲解与学练;要么偏于人文性,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五花八门,使语文课丧失了自身应有的魅力,模糊了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更有甚者,“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搞得语文课“不伦不类”,语文教师背“不务正业”之嫌。

诸如:(1)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2)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3)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4)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某市“新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中就出现过如下镜头:

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男子还是女子,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望江南》)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

另外,关于语文教育的探讨一直就相当热烈,而新课程改革后的近年则更甚。这本来是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大好事,但毕竟鱼龙混杂,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甚至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如“×步教学法”的盛行。而“语文味儿”可以帮助我们擦亮双眼,看清真相,找准方向,是我们在一轮轮语文教改浪潮中博采众长,勇立潮头的立足点。

总之,“语文味儿”的鲜明提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我们辨清一堂语文课是否真正把握住了语文学科基本特点;有利于我们检验一堂语文课是否达成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有利于我们考察一堂语文课是否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即持久动力)的激发;有利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建设,有利于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随时把握住语文教育的原则和方向。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语文味儿”就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牛鼻子”!是语文课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

三、“语文味儿”实现的途径。

既然“语文味儿”是语文课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那么“语文味儿”就是与语文课互生共存的整体,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具体可采用以下做法:

1、反复咏诵,教出语感。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所谓教出文体感和语体感,从教师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让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最基础最核心。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2、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而文本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要善于钻研教材,从内容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比如要善于抓课文中的“空白”以深入品味。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概括写或有意不写,留给读者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新教材中留有许多这样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散学生的想象,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甚至标点中。如《故乡》一文闰土语言描写中的多处省略号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品味出闰土前后言语及性格的巨大变化。

3、巧用手段,感染熏陶。巧用语言手段。也就是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激发力与其他方面的表达技巧,如教师的朗读、讲析,过渡语及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运用,多采用规范生动的书面语,常引用诗词名句,时不时发点精辟的人生哲理,穿插一些机智的幽默风趣。巧用组织手段。即教师的调动手段,或者说是课中活动形式的组织与安排,如独立阅读、小组交流、分组辩论、师生共议、集体朗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学在其中。巧用资料手段。就是用扩展的方式、引入的方式、穿插的方式,适时适当引进课外文字、挂图资料及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知识面,达到触类旁通之效。巧用活动手段。即多开展诸如征文、演讲、朗诵、辩论、讲故事,甚至是办墙报、校刊,手抄报等语文性活动。这些活动本就是一种或几种语文能力的实践运用,实践性强,形式又生动活泼,能够切实训练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四种手段的巧妙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浓浓“语文味儿”。

4、以情动人,触及心灵。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魅力主要来源于其蕴含的丰富情趣和意味。充当交际工具的语言符号只有内含着情感才会耐人寻味;人类文化古今中外,时空距离不谓不大,但正是因为内含着情感,才会有超越时空的共鸣。而语文教学只有以情动人,教师才会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有劲,否则教师“言之无物”,学生只能“味同嚼蜡”。课前激趣,铺垫氛围。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或以作者不寻常的经历感动人,或以主人公不平凡的事迹激励人,或以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启发人,或以社会上不一般的案例打动人;深情范读,带进氛围。喜则声高气昂,怒则声疾气足,忧则声低气缓,爱则声柔气徐。文章的情感,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深情的朗读中飞入学生的心灵;调动积累,融入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经过有效的强化才能得以充分开启。可以引导学生追忆往事,回忆看过的相关的书籍或影视,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情感体验。再引导学生谈谈感受,说说想法,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本,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语文素养。精彩品析,升华情感。勾画优美词句,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美。还可将读、画、思、品、写相结合,教师相机诱导,充分体会用词的美妙之处,尽情分享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相信触及心灵的情感激发必能让师生共同品味到“语文味儿”之美的。

四、“语文味儿”实现的关键。

“语文味儿”实现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提高教师素质。契诃夫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如北京人艺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就能做到这一点)。二者的区别是素质的区别。同理,要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儿”,最重要的是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语文味儿”是一种美学境界。所有的美学境界都必须用全部情感去浇铸。反之,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他要达到教书匠的水平也是困难的,还哪里谈得上有“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只能是语文教师全情投入的产物。

2、语文教师自己得有“语文味儿”。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是他的语文课能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的决定因素。“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有无“语文味儿”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最集中的反映。由此可见,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这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因长施教。一方面,所有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所长同时又有所短的,十全十美的语文教师是不存在的。科学而快速的提高自己素质的方法,并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发展教学个性,扬长补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语文教师很难做到同时具备这十几“板斧”。“语文味儿”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扩展这一特长,就能逐步教出有一定味道的语文课。

五、“语文味儿”实现的根本。

“语文味儿”实现的根本在教改。稍作有心人我们就会发现,往往平时教学易偏于工具性,而公开赛课时则又易偏于人文性,这是为何呢?不用多加分析就会发现:平时教学的效果毕竟还要靠考试来检验,为了应对考试,就不得不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等,难免枯燥乏味程序化;而公开课毕竟要抓住评委的眼球才行,而这能抓住眼球的亮点多半得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把凡是与之相关能为我所用的都拿来,难免“偏题”纯教化。正因如此,在目前的评价方式和教研模式不改变的情况下,为了不被领导批评、遭同事蔑视、受学生指责、由家长痛骂,语文味不语文味还哪里顾得上呢?因此,“语文味儿”实现的根本在于改进和完善目前的评价方式和教研模式。

对于这个沉重而庞大的命题,笔者仅提出两条建议:

1、优化语文测试的试题结构和评价手段。强化客观性试题。应按照字音、字形、字义,成语运用,修辞手法,修改病句等知识点固化题目设置和数量(建议20个左右),着重强化“工具性”的检测。增加主观性试题。注重文本的品味、感受与揣摩,提倡个性化阅读,让“标准答案”真正成为“参考答案”。加强人力和时间改善主观性试题,特别是作文的评判,逐步探索出一种更科学的评判操作方式。

2、加强校本培训和教研教改,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上传优秀教学设计到区域教育网,搭建教师教育教学交流平台。以“语文味儿”为指导逐步改进公开课、教研课评课模式和标准。

总之,“语文味儿”应该是语文课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与语文课互生共存的整体,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虽然“语文味儿”实现的途径还有待拓宽,尽管实现的关键在师培,根本在教改,且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但它应当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并且是最高境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程少堂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20第17期;

2、《语文味研究回顾》 中教网;

3、钱胜武 《语文味不要成了语文味!》

篇2:语文课教学论文

语文课教学论文

摘 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主要从低年级趣味课堂的创设进行探索,以期为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低年级;趣味课堂;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施,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低年级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实施创新教育,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从而在构造趣味课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握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低年级学生个性是活泼灵活的,如果采用传统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些僵硬化的教学模式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更无法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课本知识和教学内容,由此学习效率大幅下降。相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和独立思考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把握好学生的兴趣意识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主动和自觉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在课堂上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学习的动力,而由此课堂教学效率便可得到快速提高。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学生的兴趣意识。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还能够促使学生对老师的喜欢转化为对这门学科的热爱。

二、让课堂语言变得更有趣味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学重点应该是教学生识字和写字,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识字、写字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趣味性语言,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升温,学生在和谐而愉快的课堂环境中便能够积极主动思考和学习。

例如,在教“步”字时,由于该字无法形象的表达,对学生而言写起来和记起来会比较艰难,这就需要教师将该字形象化,教师可以在分解“步”字时,让学生猜字谜,并带有风趣的语言说:“上面正差一横,下面少去一点,应该怎么写这个字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便可以很容易记住这个字。总之,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运用趣味性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学习产生莫大的.兴趣。

三、创设趣味性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为了创设趣味性课堂,教师应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发挥其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低年级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两者之间的特点,将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包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和文字等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加之,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及表情,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图片,也可以在展示图片时配上相应的音乐,再加上教师生动的描述,将西沙群岛中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和海参、成群结队的鱼以及栖息在树林中各种各样的鸟等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便充满了兴趣,并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四、指引学生感受阅读乐趣

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增多,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过快地使其进入严肃的、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而是要逐步引进。教师要逐步摸索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尽量为学生讲解一些具有故事性、神秘性的文章,通过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好奇与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这样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自我想象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阅读,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索。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直接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厌烦读书,这样教学只能适得其反。因此,让学生自觉投入其中,将自己的阅读体会跟同学交流,每个学生获得的乐趣都各不相同,都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必然会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从阅读中产生兴趣。

低年级趣味课堂教学的创设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需要对低年级学生个性特点加以全面把握,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带来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季红。浅谈趣味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黑龙江科技信息,(15)。

李信亨。谈课堂教学中的“活”与“乱”.安徽教育,1966(0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美丽“有声”,绽放精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课程在改革教学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论文:静心倾听做学生最好的听众

篇3:语文课的“”意识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的“精品”意识语文教学论文

在高考应试的影响下,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多的教师“不辞劳苦”,因为只有这么拼命,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得高分。为了这个高分,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不该出现的现象:容量过大,提问过密,媒体太多,板书太挤,练习超量等。这些现象让语文课堂变得“肥胖”“繁杂”。作家有精品意识,才能创作出文化精品;语文教师也应有精品意识,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把语文课上得精练又精彩。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优化,则是指在单位时间里,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上语文课的精品意识,就是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意识。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克服课堂内容“肥胖”“繁杂”的毛病呢?

1紧扣教学目标,严格控制容量

很多教师每节语文课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把教育者本人掌握的丰富信息,在一节课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以为课堂上教师讲的密度越大,学生获得的知识越多。其实,这样做只能把学生搞得一塌糊涂,成了好心办坏事。那么,每节语文课的容量究竟该多大?这要看教学的目标。事物总有个量与质的关系,这个质就是目标,这个目标就规定了上课的量。语文课本中每单元的课文都有“单元提示”,这是编者综观整套教材的知识结构而确定的,依照这个“质”,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每一课每节课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落实训练点,就会减去多余的量,使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做,教与学才会有理想的收效。

2立足开发学生的心智,提问注意诱导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提问越多,学生回答问题越多,接受的知识自然越多。这分明是走进了提问的误区。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提问是实施诱导式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应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过于频繁,教学的重点就无法突出。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被排斥了,只能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提问应突出一个“精”字,并注意:(1)把握教材全局,按知识的'系统性、新旧知识联系的相关性,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2)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去诱导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攻克难关,牢固地掌握重点知识;(3)要让上中下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

3明确媒体的辅助作用,慎重进行筛选

将录音、图片、录像、课件等多种媒体恰当引进语文课堂,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接受能力,这无疑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有些教师在同一节课中,居然为了同一教学目的,几种媒体一齐使用,搞得学生眼花缭乱。语文课堂上媒体的使用,务必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重点,有所侧重选择来用。若同一节课,不经选择,若干媒体齐上阵,仿佛是媒体展览、媒体比赛,这就喧宾夺主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课上媒体的使用,要慎重选择。

4板书注意概括性与艺术性,摈弃繁杂性

板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之一。但有些教师却进了板书的误区。上一节语文新课,从课文标题、作者介绍、文章体裁、写作背景到字词拼音、文章结构等,几乎讲到什么就板书什么,以致于黑板上非常繁杂而拥挤,让人看了头大。尽管板书有各种功能,但板书设计必须注意:(1)紧扣教学目标,突出知识重点;(2)根据文章体裁、知识类别,分类设计;(3)应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概括性;(4)应显示布局美,色彩美,让学生赏心悦目。

5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不搞题海战术

让学生做课堂练习,是让学生及时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进行检查,便从中得到反馈信息。也只有得到反馈信息,教师才能不断调整课堂教学。但一些教师认为课堂练习布置的越多越好。其实,不考虑学生的承受力,练习布置过量,学生当堂完成不了,拖至课外再做,学生腻烦,教师也没有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教师布置作业,不可搞题海战术,同样应依纲扣本,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样,于学于教皆有裨益。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树立精品意识,在课堂教学上全力去除“肥胖”“繁杂”的毛病,才能事半功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篇4:浅谈语文教学法(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法(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时间的车轮承载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现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得熟、考得好的层面上,而是要摒弃过去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和嘴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开手,让学生大胆的说、大胆的想、大胆的做,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要束缚他们的思想,限定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成为了学习的奴隶。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曾记得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曲线“j”,让学生回答“你想到了什么?”当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时都暗自发笑,觉得这个题目也太简单了吧。学生们几乎都无需思考,纷纷自信的举手回答:有的说这条曲线像大海中的波涛,有的说这条曲线他想到了房檐,还有人说这条曲线像方便面的……其答案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除了这些之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类似的事物吗?大家随意想,只要不脱离条件即可。”在他的指导下,学生顿时鸦雀无声,都投入到了积极的思考之中。几分钟后,有人踊跃的举起了手说:“我觉得它像一条蛇。”又有人紧跟其后:“我觉得他像一条绳子”……此时,学生激情高涨,都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节课,由于老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问题,学生主动性比较强,再加上适时的指导、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看来,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还记得有一则报道,写的是一位同学的母亲上告幼儿园的老师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的事实。她说,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好比剪断了一只在大池塘中游动的天鹅的双翅,尽管环境宽松,但它已无翅翼,如何能飞?一个幼童不应该交给他“o”是个英文字母,孩子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老师不教,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得出自己的结论。而现在教师教了,孩子的思维就被限定了,他现在只知道“o”是个英文字母。乍一看,这位母亲似乎是无理取闹,可你若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其实也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的教师在太多的时候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框定学生的思维。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着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能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发言的权利。教师只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能学生学习的替身。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只有在愉快的状态下才能充分的发挥,灵感也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闪现的。过分严肃的师生关系和死板的教学气氛是教学中的大忌。我们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乐学、爱学,学习才会行之有效。于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就变得至关重要。就像第一个例子了里面提到的那位老师一样,他将知识的传授融入快乐的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将深刻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懂得:事物的答案是多元化的,不止一个。例子中的老师要还注意到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正确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深入探究,发现事实,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提倡的教学,这样的效果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效果。我们只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才会创造辉煌的业绩,把教育事业推向美好的明天。

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将它批判的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它有它的优势,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的失误在于总是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与此不符的答案就是不对的,此种做法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思维上的呆板。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不关注教学的接受者--学生,不管他们想不想学、愿不愿学,只是一味的讲解、传授,将知识一股脑儿的塞给学生。而学生对知识也往往只是囫囵吞枣,根本就没有消化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限于机械的记忆和模仿,谈不上灵活运用。由于缺乏兴趣,学生根本不想学,学习没有实效。若不改变这种现状的话,长此下去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我觉得要改变现状,就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和发挥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乐学、爱学的精神,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工作确保成效。

篇5:语文必修一议论文

我们曾仰望天空幻想未来,我们曾回首往事感叹那时年幼!我们期盼快快长大,于是我们浪费时间每天去幻想。可我们却忘记我们只有这辈子,没有那么多如果与假设……

熬过叛逆时期,即将又会步入成年的我们,你们是否还拿着手机玩浪漫,却说你要好好学习;你们是否还盯着小说,却说你要成为作家;你们是否还敲击着键盘遨游于网络,却说你要拿起枪支保卫我们的祖国,就这样,这个花季被我们幻象而虚度!

难道我们不算幸福吗?我们有人教授,有人供养,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就是了。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安分?或者逃学,或者旷课,或者谈恋爱……结果只落下亲戚朋友对你们不懈!而你什么也没有得到。如果你知道当初努力一点点,那么现在也不会到了看别人脸色的地步!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再努力一点呢?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为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你们知道这辈子仅仅剩下多少吗?去掉幼稚的年代,去掉早熟的年代,风风光光的年华也就只有那么一小段儿罢了。

聪明的人,一定是珍惜今天的人,他们会抓住分分秒秒,而不是追逐遥远的虚无缥缈!对于这辈子,我相信,如果你有耕耘,那么你也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收获的少!但至少你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实际上,我们真的不能再等、再懒、在荒废了。每一个时间刻度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那些虚无缥缈,下辈子有,下下辈子还有,但那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只有这辈子!

篇6:语文论文:语文课,放飞吧

语文论文:语文课,放飞吧

时下,“创新”已成了社会生活里的主旋律,我们教育行业也处处飘着“创新教育”这面旗帜。人们普遍认识到,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而且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的教育方法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在“创新”这个话题上,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而且试着去做了,但我们的课堂还是缺乏“花开的声音”,缺乏灵性的思考。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那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天性。这种人类的天性也就是灵性。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原:儿童的执着,表现的是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的是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所以,大教育家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等都曾经表示过这样的意思:教育的本质应该以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根本意义所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也曾撰文说“我们审视语文的创新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感性’的功能,重视‘理性’的作用,更要去寻求不应该失落而遗憾地失落了的‘灵性’的价值。”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让课堂充满灵性,放飞课堂,责无旁贷。

一、童心未泯,去伪存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老师应当有一颗童心。有了童心,才能使自己变得年轻,变得活泼,使教学充满了童趣;有了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理解孩子,体谅孩子;有了童心,才能想孩子之所想;有了童心,才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能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哭,一起笑;有了童心,才能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和探究精神。”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课间,他会出其不意地拍拍学生的肩膀,和学生玩“躲猫猫”;课堂上,他让学生玩“斗鸡”,学生玩够了,看够了,乐够了,便让学生写作文。虽然明知老师在下套,但没有一个学生呼“上当”,纷纷“情动而辞发”,“我手写我心”。

瞧,老师怀一颗童心,不仅创设了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还和学生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位教师教学《雨点》时,和学生一起欣赏着优美的画面,并踏着欢快的音乐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跺脚,一起想象“春雨还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热情洋溢的鼓励,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迸射出股股山泉——有的说“春雨飘在果园,点红了桃花”;有的说“春雨洒在树梢,染绿了柳芽”;有的说:“春雨落在田野,滋润了庄稼”;还有的说:“春雨降在池塘,唤醒了青蛙”……一切如开闸洪水奔涌而出,一系列美好的想法翩然而至。在美妙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春光的无限美好,还开通了创新思维的渠道,他们每一个回答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如果不是教师怀有童心,如果不是教师以真诚的心与之融合,会有这美妙的想象、闪光的火花吗?

儿童是最纯朴的,也最认真,他们对人处事都以真心相看,还没有或少有虚伪的污染。所谓“童真可师”,决非言过其实。显然,这种认真和执着,正是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根基,应该得到我们的细心爱护。

二、解除束缚,敢想敢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注意消除自身的权威心理与主观专制的作风,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为学生解除一切心理束缚。

俗话“童言无忌”,说的便是孩子敢想敢说,想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不讳,无所顾忌的那种天性。因此,课堂上,让孩子大胆提问,尽情发表独立见解吧。这,从根本上关系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呢。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提的问题往往和我们预设的课标大相径庭,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甚至有“噎”着我们的危险,让我们手足无措。但,没有来自孩子“乱点鸳鸯谱”的挑战,我们的教学水平又如何提高?我们的教育机智又怎么生成?

请看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的“起死回生”吧:

徐老师教《赤壁之战》有一个精彩的环节:课文学完了,他问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

不论哪个班,每次讲到这里,学生的发言都异常热烈。别看他们小小年纪,你一言,我一语,对双方成败的原因分析得既全面又透彻。这个教学环节的意义决不仅仅是揭示课文的主题。

可是,有一次在一个小学上这一课时,一位小男孩的发言却差一点使徐老师陷入“困境”。这个小男孩说:“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

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像凝固了似的。听课的人屏息望着徐老师,看他如何回答。

只见徐老师先是笑了一声,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

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一五一十。

听课的老师由衷地鼓起掌来。这掌声是为学生喝彩,也是为徐老师的“起死回生”的教学机智喝彩。

名师的教育机智不正是给孩子解除了束缚,鼓励了孩子大胆说、大胆问,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风险”后生成的吗?没有教师宽松的教学氛围,孩子怎能想到这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呢?没有这样的意外之“石”,又哪有名师课堂上那让我们回味的闪光处呢?所以,老师们,还孩子们敢想敢说,直言不讳,无所顾忌的天性吧!

三、草长莺飞,生机勃勃

有位作家曾写过一篇文章《童稚可嘉》,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作文里这样形容阿姨的眉毛“阿姨的眉毛淡得好像忘了长出来一样。”一个6岁的小女孩写了一首美妙绝伦的题为《爱》的小诗:“妈妈是一杯酒,爸爸喝上一口,就醉了。”一个更可爱的女孩还为这位作家写的一篇文章取了个《花开的声音》的题目,让作家惊异不已,生出无限感慨:因为花开,一个冬天都寂寞了,花儿怎么会寂寞呢,花怎么能独自开着却没有声音呢?

小孩子怎么会有这般让人大跌眼镜的发现?小女孩短短一句诗,童心盎然却又形象逼真,丝丝入扣!一个小女孩何以有如此奇妙万千合情合理的.想象?其实,童稚是一种最机智最完美的智慧,甚至这种智慧寓含着最深的哲理。因为孩子的世界里有许多大人们看不透的东西。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出石破天惊的感慨:“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孩子是最富有朝气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没有很多的害怕、忧愁、担心和顾虑,总是快乐地拥抱人生、奔向未来。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唯一答案,而喜欢从自我的角度另求发现,这正是灵性的可贵体现。

《荷花》一文,当学生理解了“冒”字的美时,老师提出: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的荷花,长出来后想干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思路开阔,富有情趣:“仿佛想看日出”“想跟飞舞的蜻蜓亲吻”“想看看整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不仅是学生对语文文字的实践,更是情感的流淌,灵性的涌动。

有人说,孩提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因为幼小的孩子心灵是自由的,他们不顾清规戒律的制约,也少有世俗情理的束缚。正是这种可贵的天赋的灵性,给予人们以无限的创意。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以承传直接孕育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为己任,而且是养成创新能力的主要源泉。因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始终是伴随着审美活动进行的,而自由和创造正是审美活动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坚持己见、活泼好动、敢想敢说……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基于人性的灵性体现。

所以,老师们,放开我们的手,解除束缚学生身心的枷锁,让孩子们的灵性得到充分展现,这样,我们的课堂也能“飞”起来,呈现草长莺飞的、生机勃勃的、春天般的景象!

篇7:语文教学新手上路(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新手上路(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惠安崇武中学    张桂阳

当我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就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模式化的痕迹太重了。课文要怎么上,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应该如何,在老师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谁也不能超出这个模式,否则你的课堂就不是成功的,至少在他们眼睛里那不是成功的。当时,我以为自己的能力太差、经验太少,人家说的是对的。

后来,工作了。当我听教导主任、听周围的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又觉得分明有一种东西在规范着大家。那时候,我也以为自己的经验太少,那么多人说的,一定是正确的。

……

直到现在,我可以大胆地正视这个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堂出问题了,模式化的痕迹太重,潮流的印子太明显。为什么那么多语文老师说:我不知道语文应该如何教?是因为语文教师一直在受着某种因素的影响,失去了个人的方向。

很简单,语文课就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就应该是百家争鸣的,如果哪一种观点领导了一切,课文课堂就是畸形的。但是,我们发现了吗?我们周围的人重视这一点了吗?

第一学段考试后,我所带的年代召开了家长会。在和家长们的`交流中,有一点收获:

一、语文教学仍应重视陶冶情操

在功利性的教育下,我们渐渐淡忘了:语文教学,还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提到这点,大家都不反对,但是真正实践,我们又觉得这样做耽搁了时间。

昨天看一节课,教师出示了很多美丽的图片,学生们在下面由衷地赞叹,但是,这个环节影响了教学其他内容的时间。在这样的功利性教育环境中显然不行。而且,有老师认为,语文应当从文字中去体会,而不能用图片代替对文字的解读。

这个家长的话让我有了更多的看法,就是,我们忘记了陶冶情操的问题。

二、从家长那里找东西

这个家长告诉我不少教育孩子的知识,都是她自己实践的经验,并且那种理想化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还没有丢。我晓得了,要记得从家长那里找东西。

如果有时间,开家长会,让家长交流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从教育方法上去感动家长,改变他们的思想,比埋怨家长这不对那不对要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方法真的有不好的地方,让他们想到自己应该怎么做。

三、家长语言记录

“一个不会流泪的人是当不成作家的,好的作品是用生命来写的。”(我的感想: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好语文,我们要先教他们学会感动,学会流泪。)

总结一下两个多月以来上课的心得吧,课堂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心态。

其一,一个学生起来读书,读得不大好。但是他从前是个不大爱学习的孩子,起来读书总是不会。这次,他比我预料中的好,没有期期艾艾地找半天才找到要读的地方。但是,同学们的评价依然是:“不好。”“不流利。”“声音小。”也许大家已经习惯这样去评价他了。即使他做好了一点,大家也不能够发现。或者,大家的评价在他还没有站起来读书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吧。我说了他的不足,但是我说:“他比我预想中的好,大家的评价是不正确的。”再让他读一次,这次,他读好了吗?没有。我想他是心有感触,因为想读好,反而没有读好了。这样一个孩子的心,如果粗略地走了,是不会想到他小小的心灵中在想什么的,他也不会来分辨,有的东西,在他,可能只是心中一瞬间的难过,只是一种委屈的感觉。他没有力量来辨别。我想,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出手了。

下课以后,他很热心地继续学习今天的那篇课文。也许是在上课的时间,他明白了他周围的爱与尊重。

爱与尊重,力量是强大的。

其二,对学生的评价.真实,但是不伤害自尊.先讲优点,再谈缺点.廉价的表扬学生无味。

昨天一个孩子写得认真,我让全班给他鼓掌表扬,今天他学习认真得很。发现学生的优点,公正的评价。作为教师,很多空间我曾经遗失了。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看到一个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记忆犹新:

1、语文教学要分分种类。语文教学分为字词教学、朗读(含背诵)教学、课文情节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教学。每个教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与要求。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看编者的意图与教师的理解来确定侧重。关键在于选准侧重点,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具有代表性,能融会贯通;其二,选择了重点后,要落实,指导有方,扎实学习。方法得当。

2、语文教学要向数学学习。要有效率意识,不要课上磨时间,提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做一些举举手、读读书、参与表态表态的低智商的事情;课后抄抄写写,不动脑筋的作业。形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语文教学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进行学习,每篇课文不要都从零开始,从字词句段篇,不肯遗漏一点,搞的支离破碎,弄的学生晕晕糊糊的,老师还美其名曰,设计巧妙。课,要实实在在的。

3、语文教学要多一些积累。在精讲范例的基础上,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广泛的接触语言文字,营造大语文的学习情景。配套的读本要指导用好。课外的书刊要有几种。常来讨论讨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最好,利用晨会、班队课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交往的能力。

4、语文教学要反朴归真。要注重学生写字的指导,注重朗读的指导,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5、语文教学要总结一些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总结出不同的方法,如:写字教学,可以分为示范、书空、分析、练习等。朗读教学可以分为:范读、领读、自由体会读,齐声读、表演读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新手上路之时,余三言两语与后来者。

“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课堂充满文化的乐趣,尽管深一点,但是学生绝对喜欢。”

“看来不能只顾自己教学进度,也要注意学生的感受。”

“发现累不是最怕的,最怕的是自己状态不好。一个教师不能面对挫折与不理解,本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弱点。”

张桂阳

篇8: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乐豆英

无论何时何地,朗读教学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纷乱繁杂的争论声中,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以各种新的模式、方法、技术手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大家不断地追异求新,与时俱进,完全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可是,细细品味下来,在这“繁华”的朗读教学中,承载的语文味似乎有点越来越飘渺了,难怪很多老师戏谑的将朗读教学称之为“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

其实,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趣”字引路,注重指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聆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会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同时,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于农村孩子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2.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美感,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到感染。3.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4.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一口齿清楚一声音响亮一停顿适当一语气连贯一语调自然,表情达意一速度适中,完美和谐一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应在“读”上做文章,让多种形式的“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用“读”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课文的美。用好了“读”这一教学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组稿编辑:陈志武】

(作者单位:331800江西省东乡县第一中学红星分校)

篇9: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运用多媒体增色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运用多媒体增色语文课

运用多媒体增色语文课

刘文静

(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榛子镇尤各庄小学)

摘 要: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有着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优势,灵活运用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了巧用多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只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演绎;如今,多媒体走进课堂,不仅将教师从枯燥的讲解中解脱出来,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把即将讲解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声情并茂的视频、旋律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铺垫、氛围上的渲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我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我制作了Flash课件导入新课,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既给学生展示了雷锋的音容笑貌,又讲述了雷锋的光荣事迹,还让学生陶醉在歌颂雷锋的歌声中,很快地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更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雷锋意义重大,尽管雷锋叔叔已经去世了,但像雷锋叔叔一样的好人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他们学习和弘扬的。所以说,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已经离我们学生很远的东西汇聚起来,()拉近他们和那个时代那个人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寓乐于教,丰富多彩

一节课仅仅停留在教师、学生、文本之上,显然是没有什么新鲜感可言的。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做教学内容上的补充、拓展、延伸,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上接触大量的信息,见多识广,长期积淀,自然成就高效课堂,造就真正人才。例如,我在讲授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发现这首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所以,在讲授这首诗时,我就抓住了此特点,让学生将所涉及的景物:黄鹤楼、杨柳、孤帆、碧空、长江等皆画出来,学生可以借助想象,自由发挥,然后加以比较和鉴赏。这样不仅使枯燥的诗歌鉴赏课变得有趣、快乐起来,更使学生自主地掌握了诗歌鉴赏的要领,即抓画面,会想象,一举两得。

三、梳理整合,自主探究

多媒体可以把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讲授给学生,可以创建思维导图的模板,把知识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等到学生养成习惯后,就可以自己动手搜索相关的知识,勾画知识的思维导图,养成预习、总结、复习的习惯。比如,在讲授《幸福是什么》时,我运用多媒体构建了知识树,树干是幸福,树叶则让学生去填写他们眼中的幸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把这棵幸福树的枝叶完善得十分茂密,也体会到了幸福的内涵。

可见,多媒体的运用必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语文。

篇10: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媒体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介入教学领域,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兴趣合作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势在必行。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功不可没。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丰富了语文学习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

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涉及的知识面既深广又久远,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和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手段得到的。有些知识,由于资料的短缺或时间的匆忙,一时无法查找,教师在教学中只好闭口不谈或搪塞过去,弄得好不尴尬。而多媒体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是一个广阔的资源库,能提供语文学习中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多方位信息,切实解决了广大语文教师查找资料难的忧虑。

2、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活跃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学生面对的大多是一块呆板的黑板,教学形式单一,而多媒体教学刚好能克服这一缺陷,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大大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创新。多媒体的人机交互、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了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同时传播同一教学内容,各种媒体互相补充,使知识的表达更充分,更完整,更易于理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何乐而不为?”多媒体技术就给学生提供了激发兴趣的平台。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时间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知识的网状结构和人机交互的功能,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为开发学习者的创造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学生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空中领悟自然和社会,感知人间的真善美,流露真情、真爱和真知,释放天然的潜能,激发丰富的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使学生在创新的路坚上定向前。

篇11:语文必修教学反思

语文必修教学反思

本人在拙文〈语文课本难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里提到学生缺乏必要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理论教育以致对一些相应的语文考题束手无策。其实,我们基层中学的不少语文老师在批改相关考卷时的表现也很难让人信服。请大家先看如下题目:根据句意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如果流失的文物被我们花巨资回购来了,―――――――我们把它们重新捧在手里,供在了博物馆中,我想―――――――没有了那种失而复得的好心情。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并不复杂呀。可是,很多中学生面对这么简单的一道填空题依然不知所措,一片茫然。更让人深感遗憾的是,一些尖子学生写出了正确的答案却被个别语文素质亟待提高的语文老师无情地判为错误。教研员(出题者)提供了两个参考答案:“即使……也……”和“哪怕……也……”当然,这不过是/也仅仅参考答案!!我们基层中学的不少语文老师却经常误以为是标准答案,凡是有不同的想法一律“论斩”。本人很怀疑这些语文老师其自身的做题能力。我想,任何老师在批改学生考卷前都应该自己事先做一做学生的`考卷。这也应该是不成文的“潜规则”吧!如果老师自己连学生的考题都不会做,你怎么去教自己的学生呢?!整天拿着一份“参考答案”给学生讲课,学生怎么会信服呢?自己的底气又何在??现在的中学生不比从前的了,他们思维活跃,性格也开朗,甚至有些脾气牛的学生根本不把你语文老师放在眼里。这也不能责怪他们啊,我们语文老师凭什么武断地判定他们所写的正确答案为错误呢???有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写的答卷比教研室提供的参考答案更准确、更精彩、更完美…………

就这个简单的填空题来说,有不少中学生填上“就算……也”或“纵使……也”或“纵然……也”等,你能说他们不对吗???可见,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真的该好好给自己补补语文基础知识了。另外,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学过必要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理论(现行的语文教育使然啊)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关联词”,更不清楚那些关联词的类别。不过,他们却非常能干,居然也写出了不错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答“那么……应该……”,根据这个学生的填空细心地去品读,整个句子也是通顺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呀。在此,我又想到了“宪法”――“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在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由此看来,新课标还真不是一般的标准,句句在理啊。可问题是有谁在/能指导我们基层中学的语文老师负责任地给中学生批改语文考卷哪?千万不要永远地――简单的一道填空题难住了不少语文老师啊!!!

篇12:朱自清与杨柳(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朱自清与杨柳(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以前经常讲朱自清委婉深切、谨严周密、自然朴实的散文,讲他温柔敦厚的诗人气质,讲多了,看多了,不自觉发现他的一些爱好来。

鲁迅先生说自己写作总爱“拖出月亮来用一用”,而在朱自清的散文里,也喜欢拖出杨柳来写一写,比如“园外田亩和沼泽地,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麦,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清新的蒸汽”(《歌声》),“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匆匆》),“也爱剪啊剪的燕子和躲在杨柳里的月亮”(《忆跋》),“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番热闹的梦”(《阿河》),“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间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开花时,在风中妩媚地笑”(《看花》),等等。除了杨柳之外的树,朱自清似乎都不以为然,“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老树,光秃秃的立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由此看来,朱自清对杨柳是极偏爱的。

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不妨借它来赞美朱自清对杨柳之爱的真挚。只有爱得真挚,才能从“对象”身上发现别人不曾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以为然,不会用心去形容、描摹、讴歌的美,先生却细心地拨动着心中那根温柔的琴弦,弹奏出一曲婉转清丽的情歌,从而幻化出自我心中的“西施”来。先生对杨柳,不是一见倾心的爱,表面上看来是淡淡的,每一处都是随意的提一下,从不曾不吝笔墨的.列举出杨柳的种种可爱之处,但他用白描似的笔法来描绘杨柳,却渲染了无穷的春意,读后使人仿佛感到清新放浪的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从中享受到悠悠不尽的美的情思。这正如唐人咏柳的佳句,先生在《春》中也提到过的“吹面不寒杨柳风”。

朱自清的抒情写景散文,善于用优美的语言刻画景物,捕捉景物中自己的发现,或描摹比拟,着笔细腻,或描摹精严,或随意挥洒,不用华丽的文字吸引读者,而是提炼口语,巧妙设喻,与质朴中透出甘醇,他对杨柳的描写就突出了这一风格。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胳膊,交互的缠着,挽着;有像是月儿披着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视着我们,也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里的杨柳是多情、温柔、可爱的,作者把它们拟人化、形象化,写尽了杨柳的千般风韵,万种姿容,将自然美升华为生活的诗意,那杨柳“像美人的胳膊”有像“有月儿披着的发”,写景写情,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融化在自己描写的对象上,又用情感的涓涓细流来浸润冲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

朱自清正直、执着、拘谨,即便是欢乐也会化作无法排遣的郁闷和惆怅。《荷塘月色》里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以看出作者的苦闷彷徨的心境,笔下的树也成了“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然而对杨柳,他却委婉而含情的写道“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的”,一个“倩”字,倾注了先生的无限的爱意。文章的后面他又写道“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所有的树先生看来都有一股阴森之气,“但杨柳的丰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丰姿”两字,包含了先生的万般柔情。这别具风致的杨柳经过先生的突出的刻画,不仅使它产生魅力,而且赋予它无限的生机。

写作上的爱好,是构成作家独特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朱自清笔下的杨柳也和他的散文一样,“风华从朴素出来”,它们柔美、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文中用一颗爱心浸入,达到“柳中有情”的佳妙境地。

自古以来,杨柳是诗人的爱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陌头杨柳色”等等。朱自清无意对杨柳下垂“高而不忘本”的特征作渲染,而我们却透过这无意看到朱自清作文做人的本色,“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不见出他那坦白的诚挚的天性”

凡是和朱先生相识的,关系密切的,没有不为他至情所感动的,他也不对任何人表面热情,然而他内心是热情的。对杨柳也是如此。“他的热情就包含在他的温厚与谦恭里”(李广田《哀念朱自清先生》)。

先生的温厚与谦恭也正是杨柳所具备的。

我想,这也许就是朱自清先生喜欢写杨柳的原因吧。

瞿爱红

相关专题 语文课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