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欣赏教学设计

幸福的呼噜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幸福的呼噜噜”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影视欣赏教学设计(共14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影视欣赏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电视吗?

生:喜欢!

师:有的同学说,回到家就直奔电视,“啪”一声打开,如果节目精彩,干脆背着书包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还有时为了多看几眼电视,一晚上多喝了好几大杯水。

师:同学们为什么对电影、电视如此痴迷?

生:因为它既使我们饱了眼福,又饱了耳福。

师:那么,你了解电影、电视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影视方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并出示教学标)

二、 学习影视常识:

1、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在听的过程中,筛选知识要点,看谁听得准、记得牢。(边听边投影知识要点,让学生眼、耳并用,提高学习效率)

2、 讲解难点: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词。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思是建筑结构和安装的方法,后来影视工作者把它引用到电影领域,也就是把单个的镜头剪辑成连贯的影片。

3、 根据听记内容,回答问题。(多媒体投影)

三、 欣赏电影片段: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视是一种具有视觉造型特点的艺术。它通过视、听达到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效果,难怪我们对影视如此痴迷。接下来,我们欣赏几个精彩的电影片段。

(一)《上甘岭》片段:

同学们都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通讯员杨文才用自己的身体顶住了爆破筒,为大部队总攻赢得了时间。我们一起欣赏杨文才在朝鲜战场上主动请战——上场——牺牲的特写镜头。看完影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说出导演运用了哪些不同的镜头来表现形象的。(多媒体放映电影片段,同学们沉浸在激昂悲壮的艺术境界。)

讨论并回答。

小结:杨文才牺牲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心中深沉的爱国情结。杨文才的行动,激起了我们对美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但我们更为杨文才强烈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这就是编剧、导演、演员等通过强烈的视、听效果作用给我们的。这组特写,使杨文才的高大形象矗立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

(二)《焦裕禄》片段:

再如电影《焦裕禄》的结尾部分,导演用9个长短不等,镜位不同的镜头,两个内容不同的类比场面,将焦裕禄手拄玉米秆,治沙送穷的光辉形象描述得层次井然,十分丰满。(多媒体放映电影《焦裕禄》的结尾,学生重在欣赏电影所采用的艺术手段。)

边欣赏边根据画面解释:焦裕禄在人民心中挺拔如黄沙地上顽强生长的梧桐;昔日的兰考,黄沙遍地;今天的兰考,流光溢彩;焦裕禄为了兰考,献出了年仅42岁的生命。

(焦裕禄遗像)电影在此定格,焦裕禄永远活在了人民心中。

定格:指影视画面瞬间凝固,以便在观众心中激起视觉、情感、思想上的共鸣。

四、 运用知识,改编电影剧本:

我们刚才了解了影视常识,欣赏了精彩的电影片段。那么,怎样才能获得一部比较好的影视片呢?那就必须先有好的`影视剧本。影视剧本包括分镜头剧本和文学剧本,其中文学剧本是一剧之本,是影视片的基础和保障。它是用文字画面来表情达意,突出描述对象的可视形象的。下面有一段散文,若把它拍成电影,请你设计几个镜头。(出示散文性语言)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提供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娘子军》,与散文语言比较其不同点。 改编后的电影语言,给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准确的动作基础,给景别的运用(近景、中景、远景)提供了精确的暗示说明。

小结:

影视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国后,我国的电影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好的影片,涌现了一大批好的编剧、导演、演员等。全世界大大小小300多个电影节,每年都要评出数千个获奖项目,中国是影视生产大国,但中国影片参评者少,获奖者更是凤毛麟角。我国还是影视消费大国,每年上映数百部影片,我们又没有那么多优秀影片,怎么办?正如电影演员濮存昕所说:我们天天瞪着两眼看洋货,竖着两个耳朵听别人的事,太没意思了。我们终究要出自己的东西。同学们,繁荣我国的电影事业,是我国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为了我国影视事业的腾飞,让我们也来努力吧!

我们曾学习过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假如把它拍摄成电视散文,你如何来设计镜头?课下,请同学们提供一套拍摄方案(包括镜头选用、背景设置、音响效果等)。

篇2:影视汉语教学设计

有关影视汉语教学设计

“影视汉语”课是为汉语言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开设该课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影视作品这种立体的语言载体,使学生接触现实场景中自然、真实的语言,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使用真实交际环境下的语言,培养语感,寓教于乐。

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汉语课程,它从日常学习的课本中跳脱出来,利用真实的影视材料,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影视汉语”课也不同于一般的视听说课,视听说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有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理解主要情节,看懂、听懂75%—80%的内容即可。还有的情况是通过对影视作品主题的讨论和学习提高表达能力和加深文化知识,而不是学习其中的台词。但“影视汉语”课,所要侧重的应该是影视材料中的语言,重视台词的学习,所以采用“精视精讲”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视、听、读、说、写等多方面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影视汉语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的观看学习材料以电影为主,同时还兼有微电影和综艺节目。电影的学习采取了分片段全部观看和台词精讲的方式。下面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为例,具体叙述其教学准备及课堂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要精讲一部电影,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一过程相当于以电影为素材编写一部教材。具体包括:

1、根据电影情节,将全长100分钟的电影分为27个片段,每段时长约为2—6分钟。

2、提取出影片中的全部台词,按片段分开。

3、筛选出每个片段中重要的词汇、语言点、句型及文化点。

4、观看每个片段,设计视听理解问题。

5、制作PPT,包括电影相关图片、影片故事梗概、每个片段的视听理解问题、台词展示、重要词汇和语言点的解释等,其中每条词语的解释都包括拼音、词性、英文释义、例句,有的还配有图片。

6、编排适当的练习题目。

7、对影片中相关线索和主题进行总结,如总结影片中出现的与工作相关的词语。

(二)课上教学

整部电影的教学顺序为:

1、教师介绍影片人物和故事梗概。

2、以片段为单位的播放、学习和练习。

3、学习完整部影片后,对职场文化相关词语进行总结。

4、布置片段表演、写观后感等课后输出任务。片段表演任务将学生分组并在课下准备教师指定的片段,课上集中表演。整部电影用14课时完成,包括片段观看及讲练12课时、总结及表演2课时。

单个片段的教学环节为:

1、第一遍播放—泛视、泛听。

2、理解性问答。

3、台词中词语、语言点和文化点的讲练。

4、第二遍播放—精视、精听。

5、综合练习。如配音、看图说话等。

第一遍播放,学生看画面、看字幕、听声音,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整体感知片段的内容。播放后,教师用PPT展示观后理解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片段的理解程度。此外,也可让学生复述片段大意以及回答一些与片段内容相关的扩展性问题,如片段三介绍DB的各种规章制度后,问学生“你愿意到DB这样的公司工作吗?”又如片段十八在没有台词表达的情况下,“猜一猜杜拉拉躺在床上时在想什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经过这一环节,学生们都对这一片段有了整体的认识,而且当遇到某些问题无法顺畅回答的时候,他们会有想要再次观看或看台词的欲望,这时紧接着用PPT展示片段内所有的台词,并附有生词解释和例句。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讲解一些重要的生词和语言点,然后让学生读台词,或找两名学生进行对话。

这一环节后,第二遍播放片段,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在重要的词句或关键信息点可以暂停播放,加以说明。

由于扫清了词语和句子的障碍,学生们对片段的理解大大提升,会产生满足感,增强学习自信,提升学习兴趣。第二次观看,对刚刚学习的词汇和语言点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也起到了加深和强化的作用。

在两遍观看和学习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做台词配音、看图说话等练习,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然后接着学习下一片段,重复之前的各环节。

(三)课后评价

课后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两部分。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整部电影学习和练习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卷的题型包括:

(1)写出10个电影中和职业、工作有关系的词。

(2)写出10个你从这部电影里学到的并觉得有用的词。

(3)写出10个你从这部电影里学到的并觉得有用的句子。

(4)使用给定的词语造句。这里给出的词语为影片中出现的一些要求学生掌握其用法的重要词语。

(5)解释给定词语的意思。这里给出的词语为一些成语、惯用语等。

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评价:教师在期末课程结束前下发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选该课的目的、学生感兴趣的影片种类调查、该课程对提高汉语水平是否有帮助、对该课程是否满意、对该课程有何建议和意见、对教师的讲解和播放方式有何建议和意见等。

二、教学设计的分析及反思

刘指出,视听法的教学过程有四步。第一步是先让学生观看影视片,感知大意,边看边听边记忆。第二步是教师讲解词、词组和句子,帮助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第三步在放视频的同时,让学生模仿、重复、熟记、回答问题,进行大量练习。第四步让学生通过自由对话、复述、评论、表演等,培养其活用目的语的能力。罗庆铭将视听说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直接看和听,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看懂、听懂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进行一定的讲解、训练。第二,要求学生精看、精听。包括看懂非语言的动作、手势、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听懂关键性词语和语法,以及要求学生从受控表达向自由表达过渡。第三,教学重点转向“说”,以前面所看、所听内容为话题,展开进一步讨论。肖路也把影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3个层级,即理解性层级、操练巩固层级、交际性层级”。

以上几位学者在影视课教学模式的设定上是基本一致的,本案例也完全遵循了这样的影视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感知(第一遍播放)—引起兴趣(理解性问题和讨论)—输入(讲解词语)—强化(第二遍播放及配音等模仿性练习)—输出(表演、写观后感等应用性练习)这一系列过程。这也符合“理解—模仿—记忆—应用”的认知原则。

课后的测试卷,学生们做得都不错,能从记忆中提取出影片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能正_运用词语,说明教学效果良好。有的学生在一年多以后还能记住影片中的一些经典台词。学生调查问卷对该课的反馈意见比较满意。但有的`学生觉得分段观看不够连贯,有些无聊,而也理解地表示如果完整观看一遍不分段,就无法结合具体情境讲解语言点;有的学生还觉得练习有些不足。

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反思,总结出如下几点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突出重点学习片段,“精”“略”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对一部电影内的所有片段都精视、精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完整观影的成就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征服了一部电影,而且,同一部电影各片段情节具有连贯性,词语具有相关性。但是,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正如一些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馈的那样,连续几次课讲同一部电影,让学生觉得有些枯燥。

在学习整部电影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地缩短每部电影的教学时长,找到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与保持兴趣的平衡点。首先,在片段的划分上,做到情节完整、长度适中、难易得当。其次,在片段的讲解上,要区分轻重,体现“精”“略”结合。有重点学习和操练的片段,有可以一带而过的片段;有精讲精练的台词、词语和语言点,也有简单说明的台词和词语。

(二)增强“听”的技能训练

有调查指出,在视听说课中“听”不只是手段,也应是目的,即应重视和加强听力技能的培养和训练[6]。在本案例中,由于播放中一直是带字幕播放,在字幕和画面的辅助下,无法充分激发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在片段播放时,可以进行无字幕播放或视听分离播放,重点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如果在第一次播放时抹掉字幕,播放后,应给学生做一些相应的听力练习或复述练习,检查其听懂的程度;或者,可在第二次播放时抹掉字幕或只听不看图像,因为已经学过台词,学生可以在听音中自检和巩固所学。

(三)适当增加词语和台词相关练习

为了节省整个影片的教学时间,在对台词、词语和语言点讲解后没有安排过多练习,而且学生通过每个片段的两遍播放和一遍精讲,应该能很好地理解内容并记住一些台词了。但在学生的反馈中,有些学生觉得练习不足。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精讲片段和重点词语在讲解后加上一些词汇练习和台词填空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其记忆。在台词讲练后,根据片段内容,多进行一些如配音、看图说话、小组讨论等增强学生参与感的活动。

篇3:影视金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简述影视音乐的作用与特点。

(2)、了解影视音乐的几种表现手法。

(3)、能根据特有的影视画面,选择比较适合的音乐进行配乐。

2、教学重点:

影视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3、教学难点:

影视音乐表现手法的深层次理解及其运用。增强对影视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

4、教学理念:

影视音乐丰富多彩,如何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悟它的情感,精神内涵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教师的范奏、范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从来源于生活的拓展活动中得到人生感悟和情感升华。

(一)影视音乐的发展史

1、师:最初的电影有没有声音?又被称为什么?

生回答后师给出答案:最初是无声电影,也称为默片,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出现了现场伴奏的形式,这是影视音乐的雏形,第一位使用者卢米埃兄弟被称为“电影之父”。

2、提问:什么是影视音乐呢?它又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总结影视音乐的概念和特点后,教师总结影视音乐是指为电影和电视而创作的音乐,是画面与对白、音响的效果合成一体的新音乐体裁。

(二)感受与体验《辛德勒名单》

1、老师演奏主题音乐,简要介绍《辛德勒名单》剧情,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

2、老师从速度,旋律走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回答后小结:缓慢的旋律,向下走向的音调听起来非常深情忧伤。大量的重复型音调,散发着隽永的回忆。

3、结合影片再次欣赏,思考音乐又赋予了哪些情感?这时音乐与画面是什么关系,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通过分段哼唱旋律让学生自主总结,更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三)欣赏《辛德勒名单》屠杀片段,体验音乐的反差

1、引导学生交流体验观看片段感受并启发他们自己为该片段配乐后老师为影片中的屠杀场景配上两段音乐。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通过自主配乐,使学生学以至用,大胆发挥。

2、播放电影原声配乐,哼唱童声合唱,体会音乐本身的风格。

师分段哼唱,学生感受音乐中是怎样的渴望和祈祷?

生答师总结:上行的渴望生命的'音调和下行的无奈祈祷。

(四)拓展

师:《辛德勒名单》的音乐向我们展现了犹太民族的悲难史,历史的今天,在汶川上演的地震悲剧更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痛楚和民族的悲痛。播放地震视频。为地震画面配乐。(播放视频)

(五)影视音乐知识总结

1、回顾今天欣赏的影视音乐运用了音乐与画面的哪几种关系?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总结:一种是影视音乐与画面统一,吻合,与场景画面匹配。叫做“音画同步”,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第二种侧重音乐与画面不统一,给观众形成一种强烈的、巨大的反差和对比,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强烈的震撼。称“音画对位”。

2、结合大家以前所听过的的影视音乐,思考影视音乐可以分为哪几类?

总结: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主题歌,插曲,片头曲,片尾曲。

篇4:影视名作欣赏教学反思

影视名作欣赏教学反思

从知道学校安排我上影视名作欣赏的校本课程开始,我就思考如何把语文和影视名作欣赏联系起来,如何能让选修了这门课的同学有所收获。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这段路程,对“教学相长”这个词有了根深的体会。

第一节课,我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早早来到教室等候学生,准备给大家讲《海底总动员》。我想大家一定觉得这部电影很简单,如果我领着大家从语文的角度品味出更多的东西,同学们一定会喜欢上这门课。结果等打发走那些走错教室的学生,等五个班的同学到齐,等我把这些比我还兴奋的学生安抚下,一堂课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当我问到寒假里谁看了这部电影,偌大的教室里举起来的手寥若晨星。尽管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可还是觉得现实残酷了一点,只得整部影片内容讲起。课前准备的双线平行的叙事结构、典型的人物性格,就在这个过程中草草交代了。在设置的主题讨论环节,多元化的解读——弘扬爱和亲情、关于成长和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想同学AB类班级的同学一定能够畅所欲言,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课后我征求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意见,一位同学这样写道:“选修了数学的同学回来说,给他们上课的老师很幽默,讲的解题方法也很实用,学会了这些方法高考提高个十分八分的没问题。老师,下次课上完后,您能不能让我们也可以这么自豪的对别的同学这么说呢?”我想对啊,光有一腔热情是不行的,一厢情愿也是不行的.,自己都不满意的课,如何能让学生满意呢?她的话让我想了很多:我想要和学生讲清学科特点之外,还得解决没有教材的问题,解决大部分同学没看电影的问题,解决我们共同关注的收获问题等等等等。

光备好课是不够的,还得备好学生,摸透学生的心理。从我了解的来看,他们也有表现的欲望,也想这课上的热闹一些,还想学一些东西,最好是高考用得上的东西。也就是说,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才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带着这个目标,我开始着手准备《阿甘正传》。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学习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通过了解象征手法解读电影主题,课后写一下影视评论。我以一位网友用诗写的《阿甘正传》的观后感作为新课的导入,并且和详细的内容介绍一起打印发放给学生,至于教学重点——蒙太奇手法和象征——的讲练则依靠板书我们共同完成。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讲完蒙太奇手法之后,我给出三个镜头让他们做导演,根据自己想表现的主题剪接镜头,还可以自己考虑适合这角色的演员。大家的积极性果然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请周星驰,有的同学请周杰伦;有的表现谋杀,有的表现复仇……有的同学就能够让一口气说了三种表现方式。接下我趁热打铁,讲奔跑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通过象征手法解读电影主题。然后我又联系高考山东卷的诗歌鉴赏题《出关》“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让学生了解这一手法,大家都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最后我向大家介绍影视评论的写法,布置课后作业。上完课后,我自己觉得非常满意。由于各种原因,选修课很快就停了,我教的两个班里不少同学在周记里怀念我们的课,我想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着力挖掘影视艺术中的语文因素,精选若干部中外影视经典名作供学生阅读和欣赏,设计听说读写训练和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欣赏影视名作,以激起他们对影视艺术的兴趣,培养艺术欣赏能力,提高综合语文素养。”这就是影视名作课的教学目标。我会好好记着它,认真实践它!

篇5:关于影视欣赏心得

影片开头用了大幅度的航拍镜头展现了南极冰川风貌。再用大全景的拍摄方法展现广袤无垠的冰原出现裂口向四处蔓延。这是灾难的始端。用大全景镜头拍摄龙卷风,海啸,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目前是多么渺小和无助,是多么不堪一击。影片还有多处特写镜头渲染灾难带来毁灭性的死亡恐怖气氛。飘扬的国旗和一栋大楼从上至下瞬间被冻住,在失事飞机中求生的人在与外界接触的一瞬间冻僵死亡。在大街上海啸袭来淹没人群,汽车冲袭至图书馆内,多少生命由此终结。冰暴来袭,万物冻结,地上遍布尸体。这也是人逆行自然的结果。

电影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多个地区的恶劣天气同时展示在观众面前,影片的不断闪现不断地冲击观众的视觉感受,使观众仿佛深陷其中。

篇6:关于影视欣赏心得

影片剧情主线支线共存,以蒙太奇的手法数线并行,其中两个设定令我印象深刻。

一是流浪汉与狗,两个在和平时期微不足道的生命体,在灾难来临时甚至无法找到落脚之处。美国历来是一个阶层分明的国家,而在流浪汉和狗进入图书馆时,身后的画像是原始人,隐喻着灾难已经打破了固有的阶级定式,人人自危。随着剧情发展,流浪汉凭借多年流浪的经验甚至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也可以在一群高知识分子面前提出建议。

二是末日焚书。书籍一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面对寒冷的时候作为柴薪延续生命。而导演巧妙的地方在于,让书籍在这样极端的环境里仍然发挥了原有的作用,而不是彻底沦为取暖的工具:《圣经》是一位男士渺小生命里的小小信仰;医书在关键时刻救了人命。

相较于近年来一些落入大特效泥淖的灾难片来说,《后天》不仅特效到位,而且在剧情设计上偏向描写人物群像,于细枝末节展露人心,以宏大场景反衬渺小。

一部很值得看的灾难片!

篇7:关于影视欣赏心得

影片的叙事方面并没有像《空军一号》或《锅盖头》那样赤裸裸地说实话,而是通过在天上飞了一辈子的空姐对这种局面的惊慌反应,告诉观众状况确实不寻常,正是这种惊慌仍旧被安排得符合角色的身份,适度的手忙脚乱,逼真的故作矜持,合理的人人自危,甚至精确到习惯性拉上舱间门帘时顾不上归置严实,哆嗦着紧着去扣安全带,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直到57分时他还狼狈的泡在水里,一路逃亡,而51分之前长达6六分钟的街头调度则充分体现了导演的掌控能力,不仅将各色人等的混乱表演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不忘通过一连串配角的惊恐表现为大难临头做铺垫,这使得接下来翻滚而来的滔天巨浪有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篇8:关于影视欣赏心得

灾难面前,人如同蝼蚁一般,但是承诺与责任可以与之抗衡。

电影《后天》展现了灾难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影片以南极科考队面临塌陷开始,牢牢吸引观众目光,接着随着剧情的推进,砖头大的冰雹、巨型龙卷风、数十米的海啸、极端低温一一呈现,在一幕幕远景和特写中,震撼的视觉听觉赋予观众极其真实的观感。影片以杰克千里救儿子和桑姆运用知识自救等待救援为线索,展现了灾难面前亲情友情爱情的力量,以及对文明和信仰的守护。

灾难是残酷的,但是人情是有温度的。影片对于一些小人物的刻画十分让人动容,灾难来临,桑姆的妈妈作为医护人员,始终陪在彼得身边,直到救护车到来才共同撤退;还有那位陪着桑姆的母亲的黑人护士,最后不得已提前离开而愧疚落泪,这是责任的诠释。以及桑姆女同学在洪水到来的危急时刻,不顾腿上伤痛协助警察解救车里母女。杰克雪地跋涉救儿子,桑姆在如此恶劣的情况坚持下来,都是因为父亲和儿子的那一份承诺,电影将承诺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我只是希望我能看着他长大。”“最重要的是他会长大的。”气象监测中心三人对话在知晓来不及撤离前的对话引人深思,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对于大自然我们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居安思危,“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错误中学习。”

篇9:影视欣赏课件

影视欣赏课件

【欣赏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影视作品中台词艺术和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

2.感受和分辨象征艺术手法在影视艺术形式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

学习多角度深层次解读作品及文本的涵义。

德育目标

感受作品传递给观众的希望、自由、救赎、友情等情感价值。

【观影准备】

知识储备:

1、象征的定义

2、反讽手法含义

3、《肖申克的救赎》与奥斯卡的故事

硬件准备:《肖申克的救赎》DVD

教师推荐

1、《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哪些感动?

2、作者在影片的哪些地方使用了反讽手法?

3、影片名为救赎,那么是谁在救赎?又救赎了谁?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救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需要解救的自我,这关乎信仰,关乎对生命的期许与责任。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自己生命的态度,那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那是一种对自由和幸福真诚地渴望。

二、题解

1、影片介绍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t Seasons)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因而在公映时成为名符其实的黑马。

中文名:《肖申克的救赎》

其它译名:《刺激1995》《月黑高飞》《地狱诺言》

出品时间: 1994年9月10日

地区:美国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编剧:弗兰克·达拉邦特、斯蒂芬·金

主演:摩根·弗里曼 、蒂姆·罗宾斯

2、剧情简介

《肖申克的救赎》所讲的故事是1947年,年轻的银行家安迪杜沃伦以杀妻罪被判无期徒刑,关入肖申克监狱。 安迪开始适应监狱生活,并和犯人瑞德建立友情。 安迪由于精通财务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帮助狱警哈德利免税地继承兄长的遗产,狱警请犯人喝酒。安迪也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成为监狱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但他同时坚持不懈地向州议会写信要款,为监狱建造了图书馆。后来年轻犯人汤米证明安迪没有杀人。典狱长为了留住安迪为其服务,杀死了汤米,安迪知道按正常的方式出狱无望,坚持不懈地挖掘隧道,最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并揭发典狱长诺顿的罪行,令其身败名裂,在办公室内自杀。瑞德获得假释后,找到安迪,老友重逢。

3、相关评价:

当你在18岁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当你60岁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可贵。——网友1110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都放弃了自己,谁还会来救你呢?有的人忙着生,有的人忙着死。 ——网友candy

4、看点导航:

主题的隐喻和象征

反讽手法和经典台词

跌宕的情节安排

三、观赏正片

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

四、影片分析

(一)电影主旨的分析

1、执著的希望

这是一部描写监狱生活的影片。银行家安迪被诬陷进了监狱, 受尽狱警和犯人的折磨, 可是矢志不渝, 乐观对待人生, 充满希望地面对一切, 最终运用智慧逃出冤狱,并使恶人伏法。影片的最后是主人公安迪逍遥地与监狱中的老朋友在海滩上分享美丽的人生。影片告诉人们:无论什么, 都关不住希望, 一切皆因希望而起,一切只要有了希

望便变成可能。有了希望, 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 有了希望, 一把小小的锤子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地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 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 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关于希望, 安迪入狱后的第一个朋友瑞德严厉地警告他说: “在这里, 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它会让你痛不欲生。在这里, 你决不能拥有任何希望。”这是一个囚犯在另一个世界里安然活着的另一个法则。这也是失去自由权利后必须得交出的与之对应的精神上的权利, 因为如果只有精神上的渴望, 却得不到实际上的自由,会把人逼疯。但是希望是关不住的, 锁不牢的, 是有翅膀的鸟, 是流动的空气, 是息息尚存的呼吸, 是永远无法遏制的, 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 有了希望

就一切皆有可能。在影片中, 瑞德心中早已没有了希望, 那图书馆管理员老布, 居然会对希望充满恐惧, 而安迪却始终心怀希望,哪怕“用这样的小锤挖洞, 至少需要6。”安迪最能打动人心的品质, 恰恰是这种看似对眼前现实平和接受, 而心中希望却永不磨灭的精神。即使是在恶劣的监狱生活中安迪也从未放弃过对未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对自己的救赎。当然他自己也明白,

希望越大, 期待越强烈, 失望越大。很多时候这也是我们裹足不前和抱有消极思想的原因。然而安迪用了一个精辟有力的句子:“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不是忙着死,就是忙着活。)这句话甚至可以视为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 只要自己不放弃, 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很少有人能够在明知道没有希望的状态下还在寻找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望, 丑小鸭和美丽的鸟不是天生注定的, 当我们放弃了希望, 让自己带上“认命”的自卑枷锁,我们变成丑小鸭, 当我们有了希望, 并顽强拼搏努力, 生活也许会困惑我们一时,却阻止不了美丽的羽毛生长出来。对于一个人来说, 实际空间上的大小并非所谓自由的定义, 真正的自由在你的心里, 在于你敢去想敢有梦, 有了希望就有你生存的空间。

2、渴求自由

在监狱中, 什么是最大的希望?

对, 就是自由, 自由是最大的最后的希望。我们从影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多么渴望自由生活的心情和无畏的勇气! 安迪用了的时间, 挖开了常人几乎要挖600 年的隧道, 他在500尺的粪坑中匍匐前进。地狱和天堂只有一线之隔, 最终安迪重获自由。最让人难忘的镜头, 是安迪爬出监狱下水道和排泄管后, 脱去衣衫, 伸出双臂去拥抱风雨的镜头。在这里, 风雨给了安迪洗礼, 洗涤了他的过往,让他摆脱旧我, 实现新我。安迪获得新生后的目的地是太平洋, 被他说成是没有回忆的大洋, 在那里他可以摆脱过去, 重新来过, 过去的已不再重要, 未来就在前面展开, 一切都充满希望, 自己是自由的。他不仅把自己的狱中生活安排得井

井有条, 充实快乐, 而且他也一再地用自己的行动为狱友们争取自由、带来希望。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长, 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小笔钱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 为狱友们创造了非常好的读书学习的环境。他在一次为监狱官合法地免去大笔税金的机会中, 为十几个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3瓶啤酒。当他们在阳光灿烂的屋顶上喝着啤酒时,瑞德说多年来, 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一个人为了生存, 为了希望, 为了自由竟然有如此伟大的力量、坚韧的性格和不屈的斗志!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最终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 但是在这条追寻自由的道路上却是充满坎坷。其实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道路也是这样的, 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他们光彩风光的一面, 他们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辛劳。付出和所得永远都是成正比的,要想得到丰富的回报, 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劳动、迎接更大的挑战。

3、心灵的救赎

《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 “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 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 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 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 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 “救

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度成为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既然如此, 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基督徒) 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 。个人面前最困难的事是如何让自我得到救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然后满怀希望去努力实现。而这种拯救极需要善良、智慧、坚韧与眼界, 安迪正是这样的人。

救赎, 并不只是安迪本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不但拯救了自己, 也拯救了他的狱友。他对狱友的拯救, 表现在一种精神上的拯救, 因为他一定程度上使他周围的人明白了, 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瑞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两个对自由持有一样的寄望, 但有着不同态度的人,构成了影片的主线。当安迪眼看着周围的狱友对沙堡的生活越来越依赖, 甚至于对于重获自由变得麻木的时候, 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 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

影片中有三次救赎: 第一次救赎是安迪帮助狱警逃税, 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第二次救赎则是本片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他在狱警办公室放“费加罗的婚礼” (Le N ozzede Figaro) , 音乐解救了人们的心灵, 人们内心的苦闷被释放出来并产生了对自由、希望的向往, 希望的种子埋在了人们的心里。第三次, 他为监狱建立了一个图书馆。为了得到第一批书, 他每周一封信, 连续写了6年。然后他增加到每周2封, 在安迪入狱的第二个10 年间, 图书馆落成。这也是一个划时代的胜利, 这个胜利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通过自己一些看似以卵击石的行动, 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沙堡的残酷制度,摧毁着狱头所谓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中这一说法。安迪来到了肖申克监狱, 一切都变得不同于以前的古板呆滞, 开始有了生气。他是囚徒们的人性救赎者, 他要救赎的不仅是自由, 还有活力、幸福、知识他让囚徒们开始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 希望不是个危险的东西。安迪建立起图书馆, 给他们放音乐, 教他们知识。就连固执的瑞德也有了可喜的改变。正是有了安迪的救赎, 瑞德出狱以后虽然极不习惯, 但毕竟没有步老头子的后尘, 因为他拥有了希望, 他渴求自由, 他想要幸福, 他明白了安迪“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真义。

4、患难与共的友情

影片中几乎没有提到爱情, 讲述最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迪和瑞德, 两个默契的朋友, 当安迪接过瑞德送给的口琴时, 双手的轻颤, 和安迪在入狱后接受一份来自瑞德的海报时, 眼底漾起的温情, 都是像冬天的阳光一样温暖的友情。他们在默默地彼此关注着, 即使安迪自己得以逃脱, 他也没有忘记好友的未来,他在橡树下的信, 将瑞德最终带到了他的身边, 同样在一片湛蓝的没有记忆的海水中笑着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当安迪对瑞德说: “如果有一天, 你可以获得假释, 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第一次和妻子约会的地方, 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 到时候你就知道是什么了。”当瑞德释放后,与社会的脱节和那种冷彻心扉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让瑞德心灰意冷, 甚至想到死!但是他想到要为安迪完成心愿的时候, 毅然踏上远途。影片的最后, 我们都知道,安迪说的那个和妻子约会的事情, 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当瑞德打开盒子时, 盒子里面是什么, 瑞德当然知道了, 是朋友给他的希望! 如果不是两人的真挚感情, 如果安迪不编造这个谎言, 如果瑞德不去帮助安迪完成心愿, 如果安迪不去埋那个N年前就该在那里的盒子, 如果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监狱里同样也可以建立美好的友谊, 只是在狱中一句普通的对话, 竟成了彼此永远的誓言。安迪与瑞德两个人的友谊不光是明星的大幅剧照, 更有表示心意的可贵的书籍、口琴、石头。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 让我们领略到在艰苦的炼狱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和互相鼓励的友情的作用。虽然这看上去不算什么,但因为环境的特殊, 就更让人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影片结尾处, 当两个朋友重相聚首, 安迪开心的笑容真是让人无比羡慕、无比畅快。这部电影带给人们更多的震撼不是自由和希望的力量, 而是安迪和瑞德的那种不同寻常真挚感人的情谊。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永恒的经典, 一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 必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而我们也是在不断地汲取着这些经典中的营养, 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 不放弃希望, 不放弃努力, 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透过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不仅让观众看到了美国司法界的内幕,而且还让观众得到了诸多的启示,那么这样的感动,作者是借助何种途径表达在影片中的呢?

㈡、隐喻、象征手法的使用

1、总述:这部电影通过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表现出了影片的主角对自己、对朋友、甚至于对社会的种种救赎。

2、象征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地用于电影中,它是借用一件事物去暗指另一事物,用特殊事物来类比相近特征的事物,从而表达作者情感。这些在美国影片《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很好的体现。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多次通过啤酒、音乐等具体事物展现对自由、希望的珍爱。其中有三处是感人至深的。

一处是安迪跟十一个狱友去修房顶,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囚犯干完活后,在屋顶闲散地坐着,很悠然地喝着安迪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冰镇啤酒,享受着温暖悠闲的阳光,那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用瑞德的话来说就是“ ……我觉得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找到做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小会儿”。

另一处是安迪打开音乐后,监狱里响起了《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高亢优美的声音在监狱上空回荡起来,所有人,包括囚犯和狱警,在那一刻都朝向音乐传来的方向,安静的聆听,忘掉了高墙的束缚音乐使犯人们仿佛像小鸟一样飞出了高墙的束缚,得到了自由。

第三处就是安迪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英格兰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囚犯可以像自由的人一样,在图书馆里获取监狱外自由的空气……,他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所有狱中的犯人都能够获得知识和新生。让他们知道监狱的犯人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应该获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知识。安迪为什么冒着肯定被关禁闭的惩罚还要放《费加罗的婚礼》让大家听?为什么要办图书馆?为什么让狱友们读书?原因只有一个:安迪想告诉犯人们无论他们曾经怎样的沉沦和不羁,怎样的失去生活,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只有充满希望,人生从而变得有意义,从而丰富多彩。不应该因为曾经堕落就永远没有了重生的希望。安迪一直在做着努力,在努力救赎着自己,同时也在救赎着自己的狱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在救赎着肖申克监狱。

安迪对狱友的救赎实际上就是表现在他对瑞德的帮助上。安迪在片中说了一番关于体制化的话“: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体制化使老布在假释后因为接受不了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而自尽,老布将自己养的小鸟放生,而自己却自尽了。这里的体制化其实也就隐喻了美国的司法制度,体制化的司法制度使多少人蒙冤,又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瑞德其实也被体制化了,为了让瑞德不至于步老布的后尘,安迪告诉瑞德自己在一棵榕树下给他埋下了东西,其实也就是带给瑞德一个希望,一个生的希望。在安迪对瑞德的救赎中,安迪是白人而瑞德是黑人,其中也隐喻着在白人世界的美国,白人就是其他人种的救赎者。

(三)人物台词的反讽特点

1、总述: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人生哲理思考,我们必须承认“反讽”的多层面运用是该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的手段。

2、反讽(Iron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ironeia”,原意为“佯作无知者”,指古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他明明了解事物的真相,却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有意说傻话,最后表明这些傻话又是正确的,从而使对手服输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的表面意义相互矛盾。

美国佩思大学的罗伯特·迪雅尼教授认为:反讽在叙事作品中以三种方式出现:作品的语言中、作品的事件中或者作者的观点中。

罗伯特·迪雅尼把反讽分成四类:

(1)语言反讽,即说反话;

(2)情境反讽或命运反讽,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表象与事实之间制造的反差;其二是叙事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希望某件事会发生,结果相反的事却发生了;

(3)戏剧性反讽,即故事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形成反差;

(4)语调反讽,即叙述者以一种语调方式暗示所指与能指的分裂。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运用了多种反讽方式,影片中一些语言“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的是否定语言能指的含义,构成了最常见的语言反讽。下面就简单分析这部电影中的语言反讽现象。

3、电影经典台词分析

电影的故事情节是在老囚犯瑞德的叙述中展开的。瑞德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却深谙狱中规则的人,电影正是通过瑞德的台词推翻了美国司法的公正,推翻了狱长的社会地位,推翻了自己的被体制化了的思想,传达了希望让人获得自由的主题。

①人物的道德品行与其社会角色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行之间的差异构成反讽。

读者常会按社会生活面貌来还原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以此推论小说中承当某一个社会角色的人物应当具有某方面品性。当人物在叙述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德行与读者接受心理中的该人物扮演的社会角色应具备的德行相反、相逆时,反讽就出现了。下面我们引用狱长诺顿的台词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反讽意味。安迪等新狱犯抵达肖申克监狱,诺顿训话说:“我只相信两样东西:纪律和圣经。这里两样都有。信任上帝,但你们属于我,欢迎来到肖申克监狱。”诺顿引用圣经里的语言教导囚犯:“我是世界之光,跟随我的人不会行于黑暗,还会拥有生命之光。”诺顿一开始把自己标榜为美国国家司法公正的象征,煞有介事地向狱犯宣扬救世的思想。在实行狱外计划时,从伐木、挖水沟到铺设地下电缆管道,都可以看见诺顿在里面捞油水,中饱私囊。无论是人员、物料,还是任何你想要得到的项目,都有上百种方法可以从中揩油。但是诺顿还另辟蹊径。由于监狱囚犯是廉价奴工,你根本没有办法和他们竞争,所以建筑业全都怕极了诺顿的监外计划。而承包商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意不被诺顿抢走,采取了贿赂的方式取悦诺顿:“尝一下我太太特意为你烤制的馅饼吧,然后再考虑一下。”这里,表面上是温情的友谊,而实际上“馅饼”之下掩盖着肮脏的内幕交易。因此,手持《圣经》、带着30 年纪念襟章的虔诚诺顿,在16 年的狱长任内从桌底下收过不少厚厚的信封。当他收到信封后,他会出过高的价钱来投标工程,或根本不投标工程,或是宣称他的“外役监”计划已经和别人签约了。

②语言和语境的巨大反差形成的语义冲突产生反讽效果。

语言和语境的巨大反差形成的语义冲突,造成了特殊的语言张力,能够产生丰富而深刻的反讽效果。老囚犯瑞德和老布都被体制化深深毒害,老布更是被体制化所害死。瑞德在狱中努力改过,希望假释后重回社会(瑞德每次都诚恳地对假释官说:是的,警官,我受到了惩罚。我真的改过了,我不会再危害社会。)然而自由的希望接连破灭,当他被“体制化”而变得只能适应狱中生活时,对那些掌握获释权的官员进行嘲讽时,却获得了假释的自由。

③反讽的运用使影片表达的意义更加连贯。

影片中人物的台词不是很多,特别是主人公安迪,但是通过瑞德的反讽话语,却使影片欲传达的意义更加连贯。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三处线索来使故事看起来更容易理解。

第一,安迪因为被诬告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法庭宣判终生监禁。狱长谋杀汤米,使安迪本来可以获释却最终得不到自由。“只要我在肖申克当狱长一天,你就得继续呆在这里”,安迪势必会想法脱离肖申克。

第二,安迪脸上挂着奇怪的微笑看着囚徒们坐在屋顶上喝啤酒。(我们喝着啤酒,阳光洒在我们肩头,感觉自己是自由人了一样,就像是在涂自家的楼顶,我们是一切的主宰。至于安迪,他坐在阴凉地里看着我们喝着他的啤酒笑。)显而易见,安迪理智又聪明,他不属于这里。

第三,安迪带着胜利的笑容让“费加罗的婚礼”在监狱上空飘扬。(我跟你说,这些声音飘扬着,比我们这些灰墙内的人所梦想得要高远,就像一只美丽的鸟儿停到我们的笼子旁。顿时,高墙消失了,每个人都获得了自由一样。)这为最终安迪驾驶着红色敞篷车在墨西哥山路上飞奔埋下伏笔。

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多层面的反讽策略,使其成为一部销量很大、广泛受到读者好评的作品。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主要人物反讽意味的台词打破了越狱小说的局限、监狱片的死穴,将越狱过程简略、突出忠诚、友谊和生存,使电影的主题———“恐惧使人困顿而希望却能让人获得自由”迅速得到观众心理上的一致共鸣且影响深远。它在1994 年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剧本在内的7 项奥斯卡奖提名是没有疑问的。

五、课堂讨论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用200-300字总结。

六、课后任务

在课后寻找运用了反讽和隐喻、象征手法的文学作品,再次感受艺术魅力。并且分析这些手法对我们写作的帮助。下次课交流。

篇10:《英语影视欣赏》教学大纲

《英语影视欣赏》教学大纲

《英语影视欣赏》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系、教研室、实验室):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学 分:2 总学时:32H

课程编号:11277

课程类别:选修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负责人:许晋明

基本面向:全院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增强用英语表达思想的信心,克服和外国朋友交流的恐惧,特别是提高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英文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视欣赏的一般方法,掌握对影视作品作出一般性评论的技巧,并从口头和书面两方面提高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一般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记住影片中使用的经典表达,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英文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它可帮助学生提高其听力、说的能力,同时也可帮助扩大其词汇量,增强语感,下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英语精读、泛读课程的学习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英文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和评论(口头和书面)。

第一部分 美剧欣赏

(一)美剧常识介绍

1. 介绍美剧小常识如:季(Season),新剧的第一集(Pilot),每一季的集数,收视率,剧集时长等

2. 介绍什么是美剧,哪儿能找到美剧(国内),下载美剧的格式美剧有哪些类型如Soap Opera(肥皂剧),Sitcom--Situation Comedy(情景喜剧),Drama(情节系列剧)等

(二)重点美剧(推荐):《伪装者》,《24小时反恐》《成长的烦恼》等

第二部分 电影欣赏

(一)美剧常识

(二)重点电影(推荐):《乱世佳人》,《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珍珠港》,《魂断蓝桥》,《宾虚》,《摩登时代》,《剪刀手爱德华》,《克莱默夫妇》《罗马假日》,《战争之王》《肖申克的救赎》等。

五、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深广度

教学重点:影视的艺术特性;影视艺术的欣赏评价以及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

教学难点:;影视的画面、声音、表演欣赏。

此外由于课时十分有限,在仅有的三十二个学时内,怎样平衡理论讲授与鉴赏实践成了难中之难。

六、学时分配

章 次

授课内容

理论学时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随堂测试

美剧欣赏

电影欣赏

14h

16h

2h

合 计

32h

七、教学建议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全班授课形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分组,观看短片,讨论,练习听力和口语,理解文章大意

八、参考资料

(一)教材

徐彬,郭红梅编著,《英语影视欣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二)参考书

王永峰著,《电影英语学习笔记》,电子出版社,

钟友循,何宇宏著,《影视与影视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少雄著,《影视鉴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

邹爱民,陈艳,梁爱民编著,《英美文化透视》,中国戏剧出版社,

王恩铭著,《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11:影视欣赏课程教案

影视欣赏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2、正确理解影视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味,丰富精神生活。

能力目标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影视作品,提高欣赏水平。

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明白“英雄源自凡人”。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太奇手法。

2、对影片的全面梳理和解读。

教学难点

对影片的梳理和解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集体欣赏此影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解题

1、影片简介

美国派拉蒙公司1994年出品

编剧:埃里克·罗斯(根据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

主演:汤姆·汉克斯(饰福雷斯特·甘普)

萨丽·菲尔德(饰甘普太太)

罗宾·怀特 (饰珍妮)

格雷·辛尼斯(饰丹纳中尉)

获奖情况:本片获美国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13项提名,获得6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影片剪辑、最佳剧本改编。

一句话评论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2、导演对影片的评价

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3、主演简介

汤姆·汉克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朴实自然。他以在此片中的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这已是他连续获得的第二个影帝金像奖。《阿甘正传》的成功,也使汤姆·汉克斯成了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影星之一。对汤姆·汉克斯来说,那两年是他演艺生涯中最为幸运的一段日子。

4、剧情简介

本片发生在80年代初的一天,美国乔治亚州某镇一个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本片主人公向一同等车的人讲述自己奇特的经历。

阿甘出身于美国阿拉巴马州,是个智商低下的残疾儿童,必须靠一副特制的脚撑才能行走,因此经常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欺侮。在母亲和童年好友珍妮的关怀和鼓励下,阿甘奇迹般地甩掉脚撑,一下变成了健步如飞的飞毛腿,被橄榄球队教练慧眼识中,顺利地进人大学,成为橄榄球明星,在白官接受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参了军,结识了一心想当捕虾船长的黑人小伙布巴。两人一同被派遣到越南战场,成为丹纳中尉的部下。在一次大伏击中,阿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丹纳中尉等四名战友,布巴牺牲了,丹纳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却成了越战英雄,获得了约翰逊总统颁发的国会勋章。凭着在军队里学会的一手精湛的乒乓球技术,阿甘居然成为中美乒乓球外交的一名使者,再次成为白宫的座上客,受到尼克松总统的款待。阿甘却无意中“以怨报德”,泄露了水门事件的天机。

之后阿甘稀里糊涂地加人了反越战的,还发表了“无声”的演说,并与浪迹天涯的珍妮重逢,却因不同的人生追求,两人再次分道扬镳。

阿甘退役回家,用自己的广告形象赚得的一笔丰厚酬劳履行了他和布巴的诺言,投资到捕虾业当中。曾经一蹶不振的丹纳中尉受到鼓舞,与阿甘携手创业,终于成为捕虾业大王,继而又搭上了计算机工业的快车,成为亿万富翁。

母亲去世后,阿甘留在了家乡,珍妮也回到故乡,阿甘再次向她坦露自己多年的思念和深情,而珍妮自觉无法接受他的爱,还是不辞而别。阿甘陷入深深的伤感惆怅,他毅然拔腿开始漫长的横跨美国的长跑征途,一跑就是三年多。途中突然得到感悟,又回到了故乡阿拉巴马,却意外地收到珍妮发自乔治亚州的信,于是阿甘赶到了本片开始的那个公共汽车站。

结束了传奇经历的讲述,阿甘匆匆赶到珍妮的住处,找到了珍妮和他的孩子——小阿甘,三人回到故乡,度过了一段幸福而短暂的时光。不久珍妮因病去世,阿甘与儿子相依为命,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影片分析

(一)电影拍摄手法简介

蒙太奇手法:蒙太奇,建筑学上的术语,有构成、组装的含义。

借用到电影、电视理论中来,有剪辑、组合、连接的意思。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凑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

(二)全面梳理解读影片

1、人物形象塑造的反智性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影片的表层是阿甘的自传,由他慢慢讲述。阿甘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这种视觉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得到生动的暗示:一根羽毛飘飘荡荡,吹过民居和马路,最后落到阿甘的脚下,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有必然性。汤姆·汉克斯把阿甘从历史的投影变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阿甘是一个占据着成年人躯体的幼童、一个圣贤级的傻子、一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一个代表着民族个性的小人物。

2、历史叙述的戏剧性和寓言化

我们回到影片本身,看看阿甘是如何完成他的历史的叙述者的任务的。

(1)视角功能:

这分两个层面:

①描述层面。

即通过阿甘的.亲身经历(越南战场上的美国大兵),或者直接参与(反越战运动的演说者,水门事件的泄密者),或者耳闻目睹(以珍妮为中介接触了嬉皮士和黑豹党;从电视里得知肯尼迪等四位总统被刺杀)等方式对历史风云作了走马观花的粗线条的描绘。在描绘过程中,总是自然流露出内在的喜剧因素和讽喻意义。

越战的环境被放置在雨季,影片不厌其烦展示在雨、泥和大林莽中美国大兵的狼狈不堪,“雨”这种环境的设置,其实是当时的美国政府陷人越战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的暗示。阿甘数次进人白宫晋见总统,本该是庄严的场面被他搅得滑稽可笑。他对肯尼迪的出言不逊,对约翰逊的举止不雅,颇有些嘲弄权威、化庄为谐的意味。

②评价层面。

阿甘的画外音和内心独自贯穿全片,以一个“弱智”的直线思维方式和直白的口吻讲述、评点着一系列纷繁复杂、讳莫如深的历史事件,其强烈反差带来的戏剧性的幽默和幽默背后的奇妙寓意就自然产生了。这些例子在片中俯拾即是。

阿甘在军营里接受训练时,被看做是智商160的天才,他感到:“我在军中如鱼得水,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只要每次答话时都要说:是,长官!”调侃和讽喻了军队其实是愚民的天堂。

阿甘认为越战的意义在于:“到越南的一个好处是:总是有地方可去,而且总是有事可做。”把这场战争的无意义及其荒诞性揭示得入木三分。

(2)影片结构:

影片以1980年乔治亚州车站为界,把影片分为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两部分。历史时空从乔治亚州阿甘的会议展开,阿甘从故乡阿拉巴马跑出来,穿过越南战场的硝烟和红色中国的政治风云,经受全美壮丽的大自然的洗礼,最终回到乔治亚州车站来寻找他的情感归宿,也完成了他的历史叙述。这是一个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的过程。从阿甘的人生轨迹来看,他从阿拉巴马出发,最终和珍妮、儿子回到故乡,这也是一个回归过程。这种封闭的结构安排从形式上来看,犹如历史链条的精致微缩模型,演示着人生和人类历史的循环反复的发展进程。只有暂时靠站的时候,没有终点,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片中那个公共汽车站的造型设计也颇似一个舞台,人生悲喜剧、历史正剧都在这里上演。

(3)场面调度:

“场景复现法”可算是片中的一大特色。《阿甘正传》是一部回溯式的影片,时间跨度较大,导演有意识地将不同时期的戏尽可能地放置在同一个场景,甚至在人物调度、机位设置、镜头处理等方面有意作十分雷同的安排,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一种对某人、某事似曾相识的感觉,营造出轮回交替、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历史氛围。

(4)长镜头与蒙太奇:

长镜头如:

1972年元旦新年狂欢夜。

① 特写 仰拍 电视里记者报道庆祝元旦实况

近景 摇 酒吧里的人群,阿甘与丹纳聊天

中近景 两个过来搭讪

近景 一个要阿甘看电视

近景 阿甘向画外电视机的方向看

②特写  俯拍    电视里记者报道庆祝元旦实况

中景 摇 珍妮从电视前走过

全景 摇 珍尼走过一张床,床上躺着一位半裸男人

近景 摇 珍妮走到镜子前,端详自己

全景 摇 珍妮走到门口,打开门,走了出去

特写 摇推 电视里记者在倒计时“三、二、……

特写 电视里记者在倒计时“二、一……

③特写 巨大的灯球变成1972的字样

全景  摇 丹纳与阿甘互祝新年快乐

特写   俯拍 丹纳陷入沉思的脸

这个段落只用了三个镜头,每个镜头里人物和摄影机都处在运动之中,拍得一气呵成,简洁流畅。既有大场面的氛围展现,又有单个人物心理情绪的细微刻画,两次转场,都巧妙地运用了电视机,把两个场景的热闹与悲凉气氛的强烈反差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来。

影片的蒙太奇特色与上面谈到的“场景复现”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阿甘的画外音讲述丹纳中尉辉煌的家族史:“他的家族在每一场与美国有关的战争中都有人殉难。”画面上出现了四个相似镜头的快速组接:一个独立战争的美国士兵,一个南北战争中的美军士兵,一个是一战时美军战士,最后是二战中的美国大兵,都是张大嘴瞪大眼仰面躺倒战场上。这组镜头总长不过两三秒,却像拉洋片似的对美国的战争史作了一次快速检阅,以戏谑的方式展示战争的残酷,历史悲剧的重演。

对布巴的家族史的介绍也用了类似的手法,不过联系后来他家陡然好转的境况,便又多了一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味。

3、影象风格的奇观化和游戏化

《阿甘正传》中运用高科技电脑处理制作出来的影像,从真与假、虚与实的角度来看,其功能一般可分为两类:

(1)“逼真再现”

这类影像是存在历史和现实的依据的。如越南战场上那惊险刺激的爆炸场面,巨大的火球就在阿甘身后咫尺处升腾,让观众为他捏一把汗;阿甘手中纷飞跳跃的乒乓球让人眼花缭乱;丹纳的双腿无需化装却奇迹般的消失了……这些电脑特技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原来影像的真实效果和可信度,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新奇感。

(2)“逼真再造”

再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凭空捏造,基本没有事实的依据,其目的也并非要让人们相信它的真实性,而正是让人们在明知道它的虚假性的前提下,单纯的欣赏它“造假”的高明手段。《阿甘正传》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它运用电脑处理影视图像的神奇功能,使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阿甘,与历史中的三位总统的手握在了一起,还进行了毫无破绽的谈话和交流。它是由三组镜头合成的:第一组是把总统的形象从记录片上单独抠下来;第二组抽背景和其他陪衬人的镜头;第三组拍阿甘的蓝色抠像动作。然后把三组镜头天衣无缝的合成在一起,从胶片的选择到对口型,做动画,都是非常缓慢、艰难和昂贵的。

四、深入探究

讨论:阿甘作为“英雄源自凡人”的典型代表,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明确:首先,是他的“巧克力精神”。阿甘的充满爱心的母亲有一句名言: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味的。这句话在阿甘一出场就道了出来,它是阿甘生命中的精神支柱和人生信条。尽管不知道人生中将会遇到什么风暴、挫折,冥冥中注定的是福还是祸,只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尝试,把握自己的命运,把上帝的恩赐发挥到极致,这就是真正的人生。

其次,“奔跑”能力。从影片的剧情来看,“奔跑”是影片中的贯穿行为,也是构筑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在奔跑中,阿甘甩掉了人生的禁锢和他人的歧视,进人了大学;保存了生命,也挽救了别人的生命;摆脱了情感失意的折磨,最终得到了爱情;还带领着生活失去了方向的人,给他们以启迪。因此,奔跑在这里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它象征人类的积极向上、执著向前的行为能力和一种主动出击、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

再次,阿甘的“傻劲”。Forrest在英语里是Foolish(愚笨的)谐音。阿甘也自诩“傻人有傻福”。在常人眼里,阿甘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那么不合逻辑,愚不可及。但阿甘自有他的说法:“只有干傻事的人才傻。”

所以,阿甘的傻,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心元杂念,宠辱不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

五、对《阿甘正传》的评价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欣赏作品,确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影视评论。

2、你也许对阿甘的奔跑感到好奇,这是影片使用的象征手法,请结合全篇,以课文为分析重点,写一篇短文,谈你对“奔跑”内涵的理解。

篇12:《心声》教学设计欣赏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

二、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n簪zān琅琅lng发窘jiǒng

抽噎yē恍惚huǎnghū抽泣q棱角分明lng窸窸窣窣xīsū

2、听读课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整理故事情节。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

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3、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

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

明确:“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这样的心绪,为渴望表达又被粗鲁地阻止李京京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时作者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的成功埋下伏笔,也为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合理性。这一笔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还显出情节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点。

5、怎样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明确:“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达深埋与心底的亲情、友情的心声,也有压抑已久渴望张扬的个性。

四、小结:

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等;有间接描写,如课前渴望老师让他读书的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动作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

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

(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不安地扭动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①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②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

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

(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

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为什么这样说呢?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五、深思探究

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明确: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篇13:欣赏设计教学反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和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后,我创设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中我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快乐和自信,他们各方面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看着一幅幅色彩艳丽、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的美丽图案和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的心里涌动着感动、满足、自豪……

篇14: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词三首,体会诗词中精美句子的妙处。学习诗词运用想像表达情感世界的手法。

2、运用诵读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及审美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热爱我国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诗中感情。

2、经典诗句鉴赏,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

一、初读,通诗意。

1、导入: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典诗词无疑又是光前裕后的璀璨明珠。熟读这些古诗,可以增知识、冶性情、养神气、净心灵,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同学们背了不少古诗词,谁能给我们背几首?

鼓励学生各显神通,积极背诵自己掌握的古诗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请同学们分别读一下这几首诗。

(2)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

“次北固山下”中的“次”:

万籁:

钟磬:

唱黄鸡:

3、自由读: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并分别说说诗的大意。

二、熟读,会意境。

1、引导学生再读诗词,深入领会诗词的意境。

2、意境,就是通过读诗所领悟到的“眼前有画,心中生情”的一种境界。同学们分别说说你都领悟了哪些境界?

三、诵读,赏妙句。

1、充分肯定学生的领悟以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说明理由。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配乐诵读

教师先示范读,学生用心听,再跟读。

四、小结

吟诵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这几首诗都是故事中的名篇,“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饱含哲理;“曲径通幽”让人浮想联翩;“铜雀春深”充满思辨;“流水能西”令人乐观向上。请同学们尽情吟诵这几首诗,进一步领会是个所描写的境界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至背诵。

第二课时泰戈尔诗三首

一、情境导入

1、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走进那新月般纯洁美好的童年世界,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

2、检查预习,交流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一生写了50余册诗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诵读欣赏

1、让学生自由朗读,用笔圈出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小组交流自行解决。

2、让学生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孩子,然后用几个词概括一下。(调皮、可爱、天真、活泼)

3、试着用孩子的语气朗读课文。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朗读。师生讨论、归纳: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分难舍,十分眷恋妈妈,应该用舒缓的语调去读,特殊语句还要具体对待。

学生可按照老师的提示,再次诵读。

4、配乐朗读:找基础较好的同学深情朗读,要求其他同学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发挥自己的想像,设想这是在一个什么情境下一个孩子表达对母亲的热爱、眷恋,头脑里要出现相应的画面,去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感情。

提醒您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5、总结:三首诗能表现母子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真情。《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之间和谐有趣的生活;《高诉》让人感悟到孩子对母亲的无限眷恋;《培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三首诗。

三、探究练习

同学们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幸福的孩子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金色花》中的孩子是那样的天真活泼、可爱。他为什么会那样幸福?《金色花》有什么意义?

2、“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不愿让妈妈知道呢?“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还数我“坏”?

3、我们天天和妈妈在一起,突然有一天,你要离开妈妈,你会怎样想?心里感觉如何?你会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思念?《告诉》中的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像成“清风”与“涟漪”,你会把自己想像成什么表达对妈妈的思念呢?

4、《榕树》中孩子也许离家很久了,他想家乡的榕树了吗?为什么要对榕树进行描写、沉思?为什么把自己想成“风”、“影子”、“鸟儿”,这些与榕树有关吗?他到底要吐露内心怎样的感情?

四、小结、作业

这是一组优美的散文诗,是美丽的童年生活的再现,要深刻体会亲情的可贵。课外选择阅读一组泰戈尔的诗。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