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周泽楷圈外女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周泽楷圈外女友”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共14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释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再通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这就需要老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通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反思:在诵读理解第三四行诗句时,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捉蛐蛐是有趣的事情,指导学生把这有趣的画面读出来,这里突出一个“趣”字。]

5.师范读

师:哈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反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教师在进入理解诗句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补充诗的语言,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谁知道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反思:老师从捉蛐蛐这一儿童世界中有趣的事件,生发出“你们知道吗?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诗的教学,衔接自然,富有新意。]

篇2:《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通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通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己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后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老师通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通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达到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但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应该选择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合适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

篇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天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

夜书所见:见:看见;书:写(书: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

3、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诗人夜晚看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

1、按要求自读三遍

2、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3、出示生字带读,挑(tio)促(cù)深(shn)

4、齐读两遍 出示图片

5、出示词语

萧萧 促织 篱落 夜深

6、书写

促 深

7、生写两遍

三、解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2名)

2、齐读1遍

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梧叶飘飞

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江面清冷

听到:秋风;萧萧。它们在风中瑟瑟发抖

没有白天的热闹,现在只

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作者此时的心境写照吗?

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

第二句,该画什么

(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哺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热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寒(感到寒冷)

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寒(感到孤苦)

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寒(感到寂寞)

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3)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身在他乡的诗人看到了什么?

一、二句

(4)梧叶(比较夏天)

江面(比较白天)

三、四句

(1)篱落,灯

四、品读

1、指导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读

3、赞读

篇4:《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篇5:《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篇6: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篇7: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篇8: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

(1)理解词语

(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篇9:《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法分析: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能力训练。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 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 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篇10: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总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2、分别出示一画一诗,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3、师:画从哪儿来?就在诗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

二、初读正音:

1、理解诗题意思。

2、再次齐读诗题。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

3、指名读,检查反馈。

三、整体感知,层层推进:

1、出示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展开自学。

2、学习第一句。指名读,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抓住“歌声”一词体会牧童的高兴心情。

3、同学们,有个词叫“喜形于色”,那么从他的表情、动作你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4、引读: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正在悠闲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响亮地唱――。

5、师评价:可真是个悠然自得,快乐无比的小牧童!现在呀,让我们骑上黄牛,跟着小牧童,展开想象,瞧瞧小牧童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让他高兴成这个样子?

6、学生配乐交流时,师相机引导:听你们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放课件:你们看,紫色的茄子,长长的豆角,碧绿的葫芦,庄稼地里一片生机!五颜六色,不知名儿的小花,色彩鲜艳的瓜果,让人大饱眼福!悠闲的公鸡,温顺的山羊,觅食的小鸭,真是都热闹的啊!)

7、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来。

8、过渡:在袁枚欣赏得正带劲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来,谁读出这时袁枚所见到,所听到的?(个人读,齐读第二句)

9、能说说这时袁枚又见到,听到些什么吗?(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吗?)借机理解“鸣”、“意欲”。

10、学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那我们来创编一下,假设牧童去捉蝉了,那么他会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呢?拿出你的笔,把你的奇思妙想记下来吧!

11、交流后再个人读,小组读。

四、背诵、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随诗人袁枚一起欣赏到了美丽而有趣的牧童画。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骑、振、捕、闭、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五、拓展

1、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最丰富。(课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杨万里抵制不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1.《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3.古诗秋思教学设计

4.古诗春晓教学设计

5.《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6.古诗《观书有感》的教学设计

7.小学古诗春晓教学设计

8.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0.古诗草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1:《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谈话

同学们,真高兴我们又一起学习了,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句话,想听吗?那就是“文章不是无情物”,(老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完毕,师深情地、略带沉思地吟诵着这一句话,以激发学生对这个语句产生美感,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浓郁的诗意氛围!)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老师,我知道,这句话就是说每篇文章都是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

师:真不错,说得真棒。一篇文章里面不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它就不是一篇真正意思上的文章了,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打动人的,不会有人看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已经学过的文章中举个例子来说明呢?

生1:《荷花》一文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生命的激情。

生2:《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知道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是怎么来的吗?

生1:老师,我认为是作者把他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写了下来。

师:对,文章就是作者在生活中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物有所感悟,然后饱含深情地把它写下来的,因此,老师现在继续送你们一句话了,来,老师边板书,同学们边猜这句话的内容好吗?(老师板书:“文章源自生活来”,“生活来”三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来。)学生有所感悟的齐读这两句话。过渡:那些作家、诗人正是抓住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用真情去写作,才创作出那么多好的文学作品。今天,我要学的这一篇诗歌也不例外。现在我就一起来学习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舟夜书所见》。

二、初读课文

1、听诗文录音,学生练读,正音。

2、解题:用先分字词理解,后连起来理解的方法理解题目的意思:夜间乘船所看到的景色。

3、齐读古诗,找节奏,初步体会感情。填空:这是_________(谁)在_________(时间)在_________(地方)看到的美丽景色。

三、想象画面,训练说话,品读诗文,深度感知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样一幅夜晚的湖上美景画下来。

1、学生想象说出要画出什么景物,由老师画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说得具体如:画月亮要说成,在天上画一轮被乌云遮住的月亮……)学生补充画面内容,师生共同完成画面。

2、看完成后的图画,说说画面内容。试着说出自己的想象和内心感受。

3、师:刚才我们不是说:“文章不是无情物”,你们现在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怎样一种感情?

师:(深情投入品诵诗句,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暗示)

生1:老师,我从诗句中体会了一种感情,那就是作者觉得渔民很勤劳,你看,从“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句诗中,我就想到了渔民这么晚了还正在一网一网的打着鱼,打到鱼后那去卖钱,用来养家。

生2:老师,我从诗句中体会到渔民是辛苦,你看漆黑的夜晚,大家都去休息了,他还在打鱼,这多累啊!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师生共同吟诵古诗,品读。

师:刚才我在读诗的时候有一种突然心头一亮的感觉,不知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有你觉得是那一个字或是哪一个词给了你这样的感觉,让你特别关注呢?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指导朗读。

师:“孤光”是什么意思?像什么?这么黑的夜晚,这样微弱的灯光,你想到了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指导朗读)

师:这是吹来了一阵风,是怎样的风?会引起河面什么样的变化?学生试回答想象。

师:你知道“散作满河星”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河面上。师:(故意)这倒奇了,难道星星原来簇拥在一起,然后因为要做广播体操了,便四散开来,成了满河星了?

生:(大笑,继而恍然大悟)(很多学生抢着说)老师,老师,我知道了,这里是指渔灯映射在小河上,河面被微风吹起了波浪,便把这灯光弄碎了。散来了,变成了满河的`星星似的。教师在画面上表现变化。师:这时候你有什么感想?你的体会是什么?(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是作者夜晚乘船出游看到的景色,他看到了_________的月亮,_________的渔光,微风吹来_________(什么样的情景)灯光被_________就像_________。

五、分析写作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1、师:诗人为什么能把这景色写得这样生动,除了他仔细观察,用心体会,还有他在写作上的一个手法,那就是“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谁能找出古诗中那些是静态描写的诗句,那些是动态描写的诗句?(学生找到并读出来)这样写有何好处?(自由发言)

2、写法训练:想象情境,把句子写完整。(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表达更准确、生动、完整)湖面平的好像一面大镜子,这时一颗石子落入水中,只听 “咚”一声_________。蝶儿们静静的停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上,有人经过,惊动了它们,它们_________。春天柳树发出新芽,千万条柳枝垂到水面上,一阵微风吹来_________。学生练习,老师指导拓宽思维。

篇12:《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篇13: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打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叫声,借助图片了解这种昆虫。)这促织呀,还出现在了一首诗里面呢!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来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

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强调“挑”字读三声。“挑”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3.读古诗。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

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是秋天主动“送”来的。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异乡)3.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地想想,在这样一个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他为什么在外地“做客”,不回家?(儒士的济世安民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补充叶绍翁资料。)此处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4.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在这黑茫茫之中,他又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篱笆下的一盏灯)

5.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看到那一团灯火,他又想到了什么?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挑逗促织呢!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呢?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自己家中的孩子也如此逗过蛐蛐呢!)

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地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啦。(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接下来就是要“斗蛐蛐”了,更是有趣极了!

6.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了一些的开心,快乐……)

板书:一些快乐

深秋的景致触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几句诗句表达的淋漓尽致。

7.背诵诗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诗人不仅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乡的亲人!有一天我们出门在外,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的!

四、补充拓展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想与家人团圆的季节;秋夜,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使孤身漂泊的游子产生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指导生字,布置作业

1.指导生字“送、挑”的书写。

2.背诵《夜书所见》和思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一些快乐

篇14:《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天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

夜书所见:见:看见;书:写(书: 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

3、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诗人夜晚看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

1、按要求自读三遍

2、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3、出示生字带读,挑(tiǎo) 促(cù) 深(shēn)

4、齐读两遍 出示图片

5、出示词语

萧萧 促织 篱落 夜深

6、书写

促 深

7、生写两遍

三、解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2名)

2、齐读1遍

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梧叶飘飞

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江面清冷

听到:秋风;萧萧。它们在风中瑟瑟发抖

没有白天的热闹,现在只

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作者此时的心境写照吗?

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

第二句,该画什么

(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哺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热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寒(感到寒冷)

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寒(感到孤苦)

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寒(感到寂寞)

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3)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身在他乡的诗人看到了什么?

一.二句

(4)梧叶(比较夏天)

江面(比较白天)

三、四句

(1)篱落,灯

四、品读

1、指导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读

3、赞读

五、拓展《静夜思》

身在他乡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想家,秋天的秋容秋貌

秋天的一草一木

本课我们要学习一首秋天思念家乡的诗,板书《夜书所见》

相关专题 所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