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品社帮帮残疾人教学设计

HummerW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ummerW”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二下品社帮帮残疾人教学设计(共20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二下品社帮帮残疾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白什么是残疾人,认识到残疾人也是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知道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2.情感目标:感悟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乐意为残疾人献爱心;

3.行为目标:能关心、尊重、帮助周围的残疾人。

教学准备:

1.课件

2.蒙眼用的围巾

3.一元、两元、五元、十元的钱币

一、谈话导入

导入:今天,老师请到了一位云南省的小朋友和大家一起上课。大家想认识她吗?(出示图片1)她叫钱红艳,是云南省陆良县庄上村小学二年级(3)班的学生。人们又叫她“篮球女孩”。大家猜一猜,人们为什么要叫她“篮球女孩”?(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因为她是一名残疾人,一名靠篮球行走的残疾人,所以人们叫她“篮球女孩”。(板书:残疾人)

二、了解残疾人

(一)了解什么是残疾人

像钱红艳这样在身体结构上丧失某种功能或者精神方面存在问题的人都被称为残疾人。在我们的国家,有6000多万残疾人,平均每2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残疾人。

在他们中间,有的是盲人,他们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是聋哑人,他们听不见任何声音,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的失去了手臂、腿脚,成了肢体残疾人。

(二)寻找身边的残疾人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或者电视上,见到过残疾人吗?你见到的残疾人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畅谈。

三、体会残疾人

(一)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其实,在这些残疾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先天残疾,大部分都是因为遭遇交通事故、突发事故或者是疾病而变成了残疾人。钱红艳就是一个这样不幸的女孩。让我们听听她是怎么说的吧!(播放录音)

交流:同学们,当钱红艳醒来,发现自己失去了双腿,再也跑不起来的时候,她的心情会怎样?

感受红艳生活的不便:播放录像,说说她的生活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畅谈。)

小结:在生活中,很多我们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对钱红艳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

(二)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单手(左手)打开文具盒。(谈感受)

体验盲人行走、分辨钱币的困难。(谈感受)

猜哑语。“你们非常棒,薛老师非常喜欢你们,你们喜欢薛老师吗?”“让我用用你的橡皮好吗?”(谈感受)

总结: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让我们感觉到残疾人这么不容易,那大家想想:残疾人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他们的感觉又会是什么样呢?

(三)体会残疾人养家糊口的不易

对残疾人来说,自身的残疾并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当他们为人父母以后:他们不仅要想办法挣钱养活自己,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的孩子,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学习,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你们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出示照片:(1)雨中修车(2)盘旋在车轱辘上的人

四、帮帮残疾人

(一)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残疾人?

引导: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真是值得同情,我们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怎样帮助残疾人?

小结:其实,帮助残疾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经济上的、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语言上的;可以是直接的帮助,也可以是默默的关怀。一句温馨的话,一个关切的眼神,都可以让残疾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二)行动起来,帮助我们身边的残疾人。

了解孙斌同学的经历,体会他自强不息的精神。

和孙斌同学相处,给他需要的帮助。

五、升华感情──尊敬残疾人

其实,有很多残疾人,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了,但他们的意志却不曾残疾,他们也像身体健全的人一样,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

春节联欢晚会上,21名聋哑人用心演绎的《千手观音》,轰动了大江南北,感动了全世界的中国人;残奥会上,无数残疾人靠自己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一枚枚金牌……他们都是生活的强者,是祖国的骄傲!这些可敬的残疾人不仅需要我们的帮助,更值得我们去尊敬!

六、总结

让我们一起来帮助残疾人,用爱为他们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告诉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帮助残疾人!

篇2:二下品社帮帮残疾人教学设计

本堂课的设计采用板块活动设计,分“体验残疾人生活”“怎样帮助残疾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事例”四大板块。设计这四大板块具有层次感:先是了解残疾人生活不易,在通过体验、感受不便,使学生想办法帮助残疾人,政府没有忘记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很多便利设施及对他们的关爱。最后了解一些残疾人自残志坚的故事,引导学生向残疾人学习自强自立的精神。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从儿童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注重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等,主张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以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因此,我在教学《帮帮残疾人》这一课时,我设计“我比你猜”、“单手戴红领巾”两次体验活动,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难处,从而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而积极主动地想帮助他们。一上课,我让一学生扮演聋哑人,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作为聋哑人交流多么的不容易。

接着又让学生体验手臂残疾人戴红领巾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困难。通过这体验,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盲人的生活是多少的不容易,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从此,“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道德品质就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逐步养成。真实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引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儿童道德生命成长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目标。

但是教学中还有一些遗憾,前面的时间安排得比较紧,教学活动开展不够充分,教师讲解太多,如果能给学生再多一些时间交流,他们的感受会更。

篇3:二下品社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学会了很多本领。

2.愿意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教学重点: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学会了很多本领。

学生准备:

1.问家长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现在的身高、体重。

2.从小到大不同时期的几张照片、自己小时穿过的小衣裤、小帽子、小鞋、奶瓶、玩过的玩具。

3.作业本、奖帖本。

教师准备:

1.一根50厘米长的红绳,一台地秤。

2.一个剪好的小脚丫印,一张彩纸,一支水彩笔,一把剪子,磁贴。

3.课件、照片。

4.请几位家长、班主任老师一起上课。

教学过程:

一、脚丫印导入

师:(出示小脚丫印)你们知道这是多大小孩的小脚丫印吗?

生:刚生出来的。

师:对,刚出生的小孩小脚丫印就这么大。(贴在黑板上)那现在你们的脚丫有多大呢?

生:(学生说不好,用自己的小手比划长度。)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到前面,老师当场给他画一下脚印,看看和你们想的一样不一样大。

(一位同学到前面,脱鞋后脚踩在一张彩纸上,师用水彩笔画脚丫印,剪出脚丫印。)

(出示脚丫印)看!这么大。

(贴在黑板上)两个脚丫印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自然地说出“我们长大了”。

师:对,我们长大了。(板书课题:我长大了)

师: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这脚丫印一起学习、感受我长大了的过程。

二、分组学习感知自己在长大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到了很多小时候的照片、玩具、小衣服。下面咱们就和同桌一起学习,看看自己和同学的照片、比比小衣服、玩玩玩具。

然后想一个问题:在自己长大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与同桌学习:有的在看自己和同学的照片,有的在试戴小帽子,有的在比小衣服,小鞋,有的在玩玩具。同学们很兴奋,又有一些惊奇,学习的兴致很高。)

师:(和同学一起学习、交流:知道照片中的自己是多大吗?猜猜带来的小鞋是几岁时穿的?小帽子现在戴着还合适吗?小裙子现在还穿得了吗?小时候的玩具现在再玩是什么感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在自己长大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我长高了。

师:大家都发现自己长高了吗?(全班齐答“发现了!”)

那你知道自己刚出生时有多高吗?

(学生们用小手比划)

师:(请一位比划得比较接近的同学到前面为大家展示)他还真是比划得差不多。

(老师出示一根50厘米长的红绳)看老师手里这根红绳儿,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一般身长50厘米左右,老师手里这根红绳就是50厘米,也就是说,我们绝大部分同学刚出生的时候就是这么长。(由于红绳儿形象直观,学生觉得很有意思,且一目了然。)

那现在长高了,有多高呢?

生:(同学又用小手比划,这次有些同学是站起来竖着比划的,表情很认真,很天真。)

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老师帮你量量,看看有多少个这么长了,(师用红绳量)有2个多这么长了。再量一位同学,(师用红绳量)也是2个多。

(此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还举着小手想让老师给自己量。)不量了,老师看到每个同学都长高了,都有出生时2个多这么长了,说明我们都长高了。

谁再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我不挑食了。(回答不到位,老师进行引导。)

师:那你现在都吃什么呀?

生:吃蔬菜,米饭,自己爱吃的东西。

师:看,她现在可以吃好多可口的食物了,而且还不挑食。那你知道你小时候吃什么吗?

生:喝奶。

师:怎么喝呀?是用杯子喝吗?

生:用奶瓶。

师:(出示学生带来的奶瓶)小的时候,我们没长牙,所以只能喝奶,等到4个月左右的时候才能吃一些软的东西,比如米粥、鸡蛋羹。现在你们6岁多了,只要有营养的,都可以吃,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变化,长牙了,能自己吃东西了。

还有没有?

生:长壮实了。

师:那你知道现在你有多重吗?(同学说的答案不太统一)有些同学记不住了,老师给你们称称。(出示地称,给一位同学秤体重。)你42斤,那你知道你刚出生时多重吗?

生:妈妈告诉我6斤半。

师:你们刚出生的时候一般都是6、7斤左右,看!现在所有的同学都长了,都三、四十斤了,长壮实了。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啊?(热情很高答:想。)现在老师就请你们看一段录像,静静地看,看你又发现了成长中的哪些变化。

(看配乐视频:刚出生的小宝宝静静地躺在床上,慢慢地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家长把她抱在怀里,喂牛奶,一开始还不会嘬奶嘴,但没几下就会嘬了,吃得可香了。再大点,躺在床上会做运动了,一会就把家长给穿好的小裤子踢得快掉了。然后会坐了,家长在逗宝宝玩,宝宝玩得可开心了。再大点,宝宝开始学爬,在她笑着爬时,两位家长在保护,怕她摔着。再后来,家长扶着学走路了,宝宝更开心了……)

生:(聚精会神地看,先是睁大眼睛很好奇,一会又面露微笑,然后很开心很感兴趣的样子。很多同学看完还想看。)

师: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刚出生时只能躺着,后来会坐、会爬、会走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位可爱的小宝宝就是咱们班的一位同学,猜猜她是谁。

生:同学们前后左右地在看、在寻找,猜了好几次也没猜对。

师:请这位同学自己站起来吧。(大家恍然大悟,很惊奇,还有点不相信。)看!她现在已经长大了。

师:我们不仅身体上长大了、长高了、长壮了,我们还学会了好多其它的本领呢,想想你都学会什么本领了?

生1:我会踢球了。

生2:我会弹琴了。

生3:我会折纸了。

生4:我会帮妈妈做事了。

师:看到你们长了这么多的本领,家长们可高兴了。

今天郑老师就请来了一些同学的家长,想不想听听在你们的成长中,家长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学生异口同声地:想!)

家长1: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孩子第一次会叫妈妈,当时我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家长2: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夜里,孩子发高烧,我和他爸爸一起带他到医院,他一直在哭,看着他难受的样子,我可着急了。输液的时候,针扎在他的小手上,疼在我的心上,直到他睡着了,我才松了一口气。

师:我也是一位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惊喜,也有担忧。你们每一次长本领的时候,都是家长最高兴的时候。但你们长大也是很不容易的,比如生病了、磕着了、摔着了,家长会很担心、很着急,所以说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你们一同经历,给予了你们很多爱,付出了很多艰辛。(板书:家长)

想一想,现在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生: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三、交流展示感知自己在进步

师:在家长的精心养育下,同学们渐渐地长大了,今年的9月1日,你们背上了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校门,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学校里有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现在我们上学已经3个多星期了,听班主任李老师说你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下面请你拿出自己的作业本,奖帖本,和同桌说说自己开学后的进步。

生:(打开作业本、奖帖本,很兴奋地与同学交流。)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自己的一个进步?

生:我回答问题声音变大了。

生:我写字比以前漂亮了。

生:我会擦黑板了。

师:想不想听听家长眼中你们上学后最大的一个进步?(异口同声:想)

家长1:孩子回家以后能先写作业,然后再做别的事情。

家长2:孩子原来爱睡懒觉,现在能按时起床了,还会帮家长做一些简单的事了。

师:班主任李老师也想夸夸你们呢!

班主任:李老师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学习、生活。虽然上学才3个多星期,但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比以前写字整齐、漂亮了,会听讲了,爱劳动了,懂事了,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们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师:郑老师的学生和你们一样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分享。(看照片:培新小学同学的作业、画。)说说好在哪儿?

生1:他们写的字很干净、整齐,笔画直。

生2:他们画的画颜色很漂亮。

师:会观察,能发现别人的优点也是你的一个进步。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了进步。(板书:老师)

师:你觉得咱班谁的进步大,请你夸夸他。

生:我想夸李红,她作业写得好。

生:我想夸王倩,她爱帮助同学,上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她给我讲,我就会了。

生:我想夸张正,他下课帮老师擦黑板。

师:能发现同学身上的进步也是你长的一个本领,发现谁身上的优点,就要向他学。(板书:同学)那你还想在哪些方面有进步?

生1:我想让自己的作业写得更工整。

生2:我要按时起床,不用妈妈催。

生3:我要学着帮老师做值日。

师: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想有更大的进步,那现在你有了新的目标就要努力去做。在做的过程中,

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习别人好的做法,如果遇到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还可以问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也会帮助你。

四、总结

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老师、同学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关心、帮助,给我们爱。

你们还会不断地长大,(板书:……)老师相信,你们还会增长新的本领,取得更大的进步。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说说长大了的故事。

篇4:五下品社教学反思

新学期又开始了,这学期由我任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

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

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五年级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

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

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应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五下品社教学反思

一、教师适时改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德育像春雨般进入孩子们的心田  基础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体现了课堂的民主和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要研究两对关系:学与教、师与生。我认为学与教强调后面隐藏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要用教师的“爱“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爱”;要用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情”;要用教师的“会”来发展学生的“会”;要用教师的“活”来引导学生的“活”。

在教学《春季保健》一课时,教师及时改变角色,扮演身体不舒服的状态,并说“我上午突然流鼻血了。”或“我这几天嘴唇干燥起火。”等等。引发学生讨论: “这是怎么回事?我该注意些什么?大家能给我点建议吗?”由于角色的转变,不仅使师生自然融合进行平等对话,还为生生对话搭建舞台。在师生、生生平等的对话中,调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体悟到春季怎样保健?怎样关心别人和照顾自己?由此,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变成一个“共同体”,把教室变成一个“学习场”,把课堂变成一个“情感园”,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有态度的形成,有情感的交流,有习惯的养成,有道德的浸润。

二、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增强道德实践的实效性

在《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中指出: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是指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一种课程形态,或者说它是以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一种整合课程的形态。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此,我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经常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亲自参与的机会,开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帮助儿童获取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和经验、知识。如《平安回家》一课,进行“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让学生用手势指挥交通,并向大家介绍交通知识。

在这一课中,由于我们的孩子在农村,不能看到交警指挥交通的场面,所以我就先演示车辆停止、车辆通行、左转弯的指挥动作,让每名学生学习指挥动作,人人争做“文明小交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 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借此,我发问:“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回答:“要右侧通行。”“那么如果在市里看见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说:“走人行横道。”我又做了补充,揭示一个小常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可以通行但请注意安全。然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在今后上学的路上,大家应该怎么做?学生各抒已见:遵守交通规则、右侧通行、不并排走、在路上不打闹,等等。

最后布置了课后延伸,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监督,一个月评选出三名遵守交通规则的“小标兵”。这一活动的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及时纠正其他学生的错误。我之所以这么安排,就是把书本上的一些抽象的道理和知识变得越来越具体、生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

三、从规范行为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二年级第一单元《我眼中的你》这一主题活动,安排了《我的小伙伴》《我眼中的教师》《我眼中的家长》三部分内容,目的让学生了解同学的长处,欣赏别人的优点,了解老师、父母的一天工作和生活情况,能用自己的方式爱老师,爱父母,主动为老师和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我这样设计了《我的爸爸妈妈》一课:首先是激情导人,让学生欣赏《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再谈一谈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介绍收集的资料,说说父母一天的工作,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有的小朋友就会想到父母早起做饭、平时洗衣服、辅导自己学习等等,进一步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我还让学生带来自己不同阶段的照片,让孩子们回忆一下生活中父母的感人事例,然后说一说。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丁然小朋友说:他一次生病了,妈妈背着他去诊所看病,从妈妈的背上他就下定决心,努力学习,长大报答父母;于东治小朋友说:一天下雨,雨很大,他没有带雨伞,爸爸顶雨来接他,他看见爸爸的裤子都湿了,他哭了,爸爸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他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等等。

最后让每位学生回忆自己父母在家里经常做的事情,以彩笔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全班展示作品进行交流,课后将自己的作品送给父母。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改变了对父母的态度,懂得了关心父母。据课后调查,有95%以上的学生在家里能够听父母的话,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篇6:三下品社说声谢谢教学设计

三下品社说声谢谢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说声“谢谢”》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3个活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享受着来自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服务,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有无数人的辛勤劳动,才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他们也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说声“谢谢”》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调查,进一步体会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

设计理念(思路)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新课程强调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更重要的是要动手操作和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人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选择适合本年龄段儿童特点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激发儿童探究的积极性。本课是一个教育性较强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亲身体会,就无法达到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共生共存的依赖关系的理解,更无法达到从认识到生活中需要感谢到真正的学会感谢的目的。基于此,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请班卜唱歌唱得好的一个同学进行表演,优美的歌声将学生带人一个美的气氛中,顺利的谈话式的导人话题,就此推而广之,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说谢谢?在后面的环节中,老师也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亲身感受人手,向社会延伸,通过课前活动的指导,让学生从调查和现场采访中来感受劳动者的辛酸,为后面的采访奠定情感基础,使整节课层层推进,一气呵成。老师只是学生的一个谈话对象,一个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学习中始终是积极主动的角色。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注重让学生通过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参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形成合作的观念。在点点滴滴如语言、音乐、画面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爱的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和谐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使之能遵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到心中有他人。

2通过采访等,激发学生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3初步学习运用观察、访问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并把所调查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在同学中交流。

教学准备

1调查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接受别人的感谢后的心情。

2把学校的×阿姨请进课堂。

3准备感谢卡。

4准备相应的课件。

教学设计

活动一:激趣导入,引出谢谢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放松放松吧,唱首歌怎么样?咱们班谁唱得最好呢?(同学们推荐一个学生进行表演。)

(学生的表演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2师:(问鼓掌的学生)你们为什么把掌声送给她呢?(学生回答:她给大家带来美妙的歌声,带来快乐,带来美的享受……)

3师:是呀,当别人为我们带来优美的歌声、带来快乐的时候,我们要用掌声向她说谢谢,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要说谢谢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题:说声“谢谢”)

活动二:交流感悟.体验谢谢

1同学们,在你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说谢谢了吗?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学生交流。)

2师:是呀,当我们接受了别人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后要说声谢谢。(老师适时引导,总结板书:服务 帮助一一需要谢谢)“谢谢”既是最普通、最常用、最基本的礼貌用语,也是文明礼仪的具体表现,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当你受人恩惠时,哪怕是非常的微不足道,你也应该道声“谢谢”,这一声声“谢谢”温暖了人们的心,它像一座座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使我们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活动三:调查采访.感悟谢谢

1课堂上随机设置一个情境:一个同学的笔掉在了地上,老师帮他拣起来了,他随即说了声“谢谢”。老师激动地说:孩子,老师只是随手帮你把笔拣起来,你却心存感激,向老师说声谢谢,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听着你这声谢谢呀,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2师:同学们,你们有和老师一样的情况吗?你平时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说…说当别人对你说谢谢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地回答)

3师:是呀,当得到别人的谢谢时,你的心中会特别高兴,也特别激动。你看,不光是你们,老师也是这样。那么工作在不同岗位的叔叔阿姨每天都在为我们提供着帮助和服务,他们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现在赶紧把你们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吧!

(四人小组交流。)

4来展示自己结果的同学,请你用自己的话介绍调查内容和结果,如果能谈谈你调查后的感受就更好了。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5师:孩子们,“谢谢”不仅是一句感谢的话语,它更是你内心的一种感受,是做人应具有的基本礼节。这一声“谢谢”,就充分表明了你对别人付出的劳动的一种肯定,一种尊重。

(教师适时地总结板书:肯定 尊重一一学会谢谢)

6师:同学们,在我们学校里有这样一位阿姨。每天,当你们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学习时,她正拿着拖把打扫着厕所;当你们在操场上快乐的玩耍时,她正拿着扫帚穿梭在你们中间;当你们高高兴兴地回家后,她会彻底地将校园清扫一遍,一直要忙到七点多钟。因为有她,我们的校园才会如此干净;因为有她,我们的校园才会如此整洁。她就是×阿姨,今天老师特地把她请进了咱们的课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阿姨的到来。(请×阿姨土台。)

7师接着说: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问题想问阿姨,我们现在就可以来一个现场采访。你可以参考老师准备的这几个问题,你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采访。采访时请注意礼貌用语。(课件出示)

(1)您每天工作多长时间7感觉辛苦吗?

(2)您觉得自己的工作对别人有帮助吗?

(3)在工作中,您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4)当别人向您说谢谢时,您有什么感受?

8师:孩子们,听了阿姨的心里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9师:孩子们,正因为有了×阿姨的辛勤劳动与付出,我们才能在如此干净的校园里快乐地生活学习,让我们再一次向×阿姨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鼓掌,请×阿姨下台)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给过我们关心和帮助的又岂止×阿姨一个。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成人,老师诲人不倦把我们教育成人,他们或在生活上,或在学习上给了我们许多无私的帮助,请你们回忆一下,他们都为我们做过什么?你能讲一件让你最受感动的事吗?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学生交流。)

10(音乐)同学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学会感谢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礼仪,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位哲人说过,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就像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帮助过你的人说点什么呢?拿出你们准备的感谢卡,写上你们真诚的话语,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谢谢他们吧,让我们用温暖的情将爱的火花不断传递!

(学生制作感谢卡,交流,可以当场送的就当场送。)

11 总结: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一节课。你们朴实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你们真挚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老师。老师教你们要随时向别人说声“谢谢”,你们却教会了老师怎样用心去说声“谢谢”!老师在此衷心地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

板书设计

说声“谢谢”

服务 帮助一一需要谢谢

肯定 尊重一一学会谢谢

篇7:三下品社换个角度想一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从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

2.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尝试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3.学会积极乐观地思考和对待事情,学会宽容、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的儿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孩子能了解他人地心情和感受,学会理解和宽容。

【教学准备】

1.调查表:课前调查本班最受欢迎的人。

2.flash课件:①三个艰巨的任务;②快乐的小集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师:老师有个和大家一样大的小表妹,这几天总是缠着我,问:怎样才能在班上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板书:受同学欢迎的人)唉!这可是个难题,我只有请大家帮忙,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就这问题在班里展开调查,帮老师寻找答案,怎么样,调查完成了吗?哪个组愿意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展示给大家?

二、汇报调查表,分析得出结论

(一)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提要求

同学们,假如你是小汇报员,怎样做才能让大家喜欢听你的汇报呀?那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小汇报员愿意把他的调查报告与大家分享呀?

(二)布置任务

一边认真听汇报,一边认真观察、分析这些接受调查的、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三)生汇报调查表

追问:通过看刚才六个组的调查结果,你发现了我们身边那些受欢迎的同学的共同特点了吗?

适时追问: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时心情怎么样?那假如下次别人遇到同样的困难,你会怎样做?踩了脚,面对别人无意中犯的错,他们怎么做的?(板书:替别人想 懂原谅 看优点。)

(四)小结

要想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就要多替别人想,学会宽容,多看优点。那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分析调查表)

(五)介绍问卷调查法

课前调查时,我们针对“受同学欢迎”这一话题,先设计了统一的问题和备选答案,再请接受调查的人选择答案,并回答问题,再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种调查方法叫问卷调查法,通常,问卷的份数越多,结论越准确,今后我们也可以试着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查。

过渡:那我们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吗?让我们赶快组成“验证小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验证我们的结论好吗?

三、完成任务,检验结论

1.出示课件(三个艰巨的任务)

任务一:

①认真看28页,思考图中三个好朋友为什么会产生矛盾?

②你能帮三个小朋友想一个解决矛盾的好办法吗?

任务二:

①在小组内讨论:29页图中李勇为什么生气?

②假如老师是“李勇”,你们有办法将自己对我的关心表达出来,而让我愉快的接受吗?

任务三:

①在小组内讨论:30页图中女生为什么哭?想想这时男同学会有怎么样的感受?

②假如你也遇到了这样的事,你觉得怎样做更好?

师适时点评:这个办法真好,奖你一颗智慧星。这个主意真妙,奖你一颗智慧星。

2.生讨论完成任务

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并将智慧星奖给表现出色的同学。

3.智慧分享

说明:其实老师的智慧星里还藏着小秘密呢。得到智慧星的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吗?

(友谊金点子:找找本组同学身上的优点,夸夸他。)

师:快试试,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马上采访(追问)听到别人夸讲你,有什么感受呀!那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小结:其实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他人,就能拥有更多的朋友,使自己更受大家欢迎。

过渡:经过我们的验证,怎样才能做一个受同学欢迎的人呀?

(生总结)

师追问:那在这些标准中哪条是我们无法做到的呀?

(没有。)

四、对比标准 找差距

其实,生活中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那你做到了吗?快对照标准评价一下,如果自己做到了,在课题旁画张小笑脸,如果没做到,则写上一句提醒的话。

生自我评价。

五、课堂小结

①出示课件(快乐的小集体)

②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如果每个同学遇事都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就能更受同学们欢迎,拥有更多的朋友,我们就能拥有一个快乐、和谐的班集体。

附:调查表

调查对象(你们认为本班最受欢迎的人):

1.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必须当堂完成作业,有位同学却没带彩笔,你会怎么做?

①把自己的借给他 ②不管他继续画自己的画

为什么:

2.假如班上有位同学的父亲因为盗窃被抓了起来,而你是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你会怎么做?

①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其他同学

②装作不知道,悄悄地关心他

为什么:

3.放学站队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你会怎么做?

①马上跑去告诉老师 ②愉快的接受他的道歉

为什么:

4.有人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你觉得这种说法对吗?

①对 ②不对

篇8:三下品社换个角度想一想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换个角度想一想》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而编排的,同时也向孩子们呈现出在人际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他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他人。教材中的活动安排既是虚拟的社会生活也是现实的生活实际,孩子们易于接受和理解。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往往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平时生活中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会体察我们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而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了解他人的心情和感受,达成相互间的理解和包容。新课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形成共识。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为此,我设计了四个小组活动环节:试一试(看课件体验),画一画(了解人的不同情绪)帮一帮(师生换位表演感悟),演一演(体验别人的感受)。在活动中,我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有些问题对孩子来说比较敏感,所以在通过举实例,“假如是我”等环节的教学后,我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孩子们说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相互理解中友好相处。我觉得这个内容的设计非常及时,现在的学生遇到的家庭问题较多,特别是父母离异或者下岗后的家庭变化,因此对学生的换位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讨论时我还尽量安排一些虚拟的实例,通过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到应该对这些同学同情和关爱,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他们还提出了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了事非,懂得了宽容别人,理解别人是一种美德。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肯定能做得更好。

篇9:三下品社说声谢谢教学设计

三下品社说声谢谢教学反思

《说声谢谢》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三个主题活动。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享受着来自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服务,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有无数人的辛勤劳动,才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他们也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说声谢谢》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调查,进一步体会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我打算把这一主题活动分成两课时完成,我今天执教的是第一课时,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知道在哪些时候应该向为自己服务的人表示感谢。

2.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换位思考,认识向提供服务的人表示感谢的意义。

3.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服务心怀感激之情。教学重难点: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谢谢,感悟谢谢,学会谢谢。本节课的教学分成激趣导入、体验谢谢、感悟谢谢、表达谢谢这四个环节进行。现在我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丰富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实效”来进行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善于把教材内容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教材并不是单纯的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本节课在体验谢谢这一环节的伊始,我充分向学生展示了课文中的《服务员为我们倒水》、《医生为我们治病》、《演员为我们表演》这三幅图,因电梯工为我们打开电梯门这一情境更不切合农村孩子的现实生活,于是我把它舍弃了,从而合理的利用了教材资源,同时这三幅图又为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谢谢作了个很好的范例。而在感悟谢谢这一环节中,我又能利用课文中两位小朋友设计的调查、采访的 “当别人向您说声谢谢时,您是什么感受?”和“当您为别人做了事情,别人没有说谢谢时,您是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并设计成调查表格,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调查、采访。

二、善于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的,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走进他们的生活,提取有效的课程资源。我在体验谢谢这一环节中,组织学生对“你还想在哪些时候对谁说声“谢谢”呢?”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选择活动方式,愿意说的同学就在小组内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愿意表演的同学可以大家合作演一演。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亲身感受入手,给孩子们自主选择的空间,通过说说演演的方式明白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对别人表示感谢。而在感悟谢谢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说一说“当别人对你说谢谢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和“帮助别人而别人没有对你说声谢谢时,当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各抒己见。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展开教学,既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拓宽了教学的空间。

三、善于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新课程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生活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功能。现实生活如果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就变成课程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教学资源也应当从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去挖掘和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参加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现实资源,开展实实在在的活动,使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把间接的认识与直接的体验联系起来,既开发和利用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又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前我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人在关心、帮助自己,为自己服务,从而使学生知道在哪些时候应该向为自己服务的人表示感谢。同时我又让学生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调查、采访,了解劳动者接受别人感谢的心情,以及被人看不起的感受,并在课堂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向提供服务的人表示感谢的意义,感悟到感谢的重要性。

四、善于把网络资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上网浏览,如何下载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对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认识毕竟有限,因此学生不能很全面地了解到哪些时候应该向为自己服务的人表示感谢。基于以上原因,我到网络上搜集有关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图片,并在课中展示,让学生知道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很多人都在为我们提供服务,虽然有些人离我们比较远,但他们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懂得对他们表示感谢。而在表达感谢环节,我也上网下载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曲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和老师一起高声歌唱,更进一步使学生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服务心怀感激之情,把师生感情推向高潮。

五、善于把多媒体资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发展,多媒体也不断融入了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只要教师设计得当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作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它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制作了精美、实用的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展示了我拍摄到的学生得了别人的帮助而没有说谢谢的情景,并用此录像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展示了我搜集到的各行各业劳动者工作的场景,展示了有关感谢的一首小诗。在课件中,还把《感恩的心》这首歌曲贯穿了整堂课,不仅在课前播放,在课中的小组交流活动中播放,在学生自由表达感谢时播放,还在本课的结尾让学生高声歌唱这首歌并哼着歌曲走出教室。让整堂课都处在感恩的氛围中,从而更能让学生懂得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服务要表示感谢,并激发其感激之情。

但也存在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浓烈,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没有好好地利用,错过了对学生导行的最好时机。

篇10:一下品社春天来了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春天来了》是走进大自然的第一个学习主题,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春天的活动,发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一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有限,寻找春天仅限于书本中或教室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本学科融合,利用媒体展现春天到来的种种迹象,引起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共鸣。

二、目标确立及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本课活动目标是:

1.通过看、听、闻、想等方式感受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力。

3.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加深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本课重点:通过观察、感受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环保意识,加深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为了突出重点,通过多媒体生动的视听,把春天的美景、春天的变化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而视频展示“赏春过程中不文明的一幕”,又使“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自然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具体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看听闻想,寻找春天

课的开始,出示《春之场景》(视频),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并说一说: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春天:冰雪融化、草长莺飞我们看到了她;燕子呢喃、百鸟争鸣,我们听到了它;花儿开放,清香扑鼻,我们闻到了它;春风拂面、细雨如丝,我们触到了它。其中,在做出上述概括的同时,冰雪融化、草长莺飞、燕子呢喃等场景都以精心剪辑的短视频展示出来,使学生更有直感。

教材中呈现的春笋生长、油菜花开是学生很难见到的,为了开阔学生视野,继而展示《我国南北方春天特征对比》的影像,并加以说明,引导学生说出对春天的感受。由此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激情导行,赞美春天

春天是美丽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使春天更美丽。当学生还在十分投入地欣赏着祖国的大美春光时,展示《赏春过程中不文明的一幕》(视频),这样联系实际,辨析导行,让学生交流体会,充分感悟到环保的重要性,较好地落实了德育教学内容,使行为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时,设定了超级链接,当学生说出用哪种方式来赞美春天时,适时出示相关素材,有效利用了多学科课程资源,也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效果预测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本次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恰恰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内在情感,既深化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力,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活动目标。

篇11:品社教学设计

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外国人的生活习俗了解不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的能力较弱。所以本主题活动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4、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风俗和习惯。

教学设计思路

本主题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以下两点去把握的:一是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习俗的兴致,引导学生从课件、自己搜集的资料中,多角度、多侧面去了解、欣赏、交流外国人的日常习俗。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文化背景及地域的差异,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要尊重外国人们的风俗和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外国人的日常习俗的有关资料,了解外国人的习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日本人身穿和服在樱花盛开的时节,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边畅饮美酒边欣赏樱花的情景。提问:谁知道这是哪国人在欣赏樱花?他们是怎样做的?

学生观察、交流,从饮食、服装方面来谈。

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人们的生活习俗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有关外国人的日常习俗。(板书课题:日常习俗)

(设计意图:创设日本人欣赏樱花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了解外国人的生活习俗。)

二、了解欣赏

1、课件出示:阿拉伯人身着白色长袍行走在沙漠中的情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来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

2、让学生通过课本交流、了解美国人的饮食习俗。并由学生谈谈课本上的资料自己是由什么方式搜集到的?(如上网搜集资料、查阅课外书等)

3、课件出示泰国人见面时的情景,学生交流泰国人见面时有哪些礼节?小组内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人的见面礼节?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在充分观察、交流中,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及泰国人的见面礼节。并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美国人的饮食习俗,引领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三、汇报交流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外国人的日常习俗?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学生展示交流: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或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礼节)等生活方面,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习俗文化,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一些日常习俗,如:法国人特别善饮,他们几乎每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以外,法国人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美国人在拜访朋友的时候,敲门经主人允许进屋后,首先要脱帽,并询问是否方便,当对方回答“无妨”时,方可说明来意……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搜集资料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不同方面的异国习俗资料及教师的补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了解外国人的日常习俗。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游戏活动

1、猜一猜

课件播放异国风情录像片断,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习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师生共同评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习俗,能进一步了解世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2、演一演

各小组表演节目,包括异国服饰表演、舞蹈、小品等。由评委小组打分,评出表演优胜奖。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知、明确世界各国的风情。)

五、深化认识

1、说一说,本地的哪些生活习俗是从外国“引进”的?(在隆重场合人们要穿西服;现在,人们还经常吃西餐;英国人普遍流行戴婚纱的习俗,最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年轻人在举行结婚典礼、拍摄结婚照时,新娘喜欢穿婚纱礼服……)你觉得外国人的生活习俗有没有意义?

2、根据学生回答,适时组织分小组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明白,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增强,只要是有积极意义的事物,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学习并接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辩论,引导学生要尊重外国人们的风俗和习惯,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六、谈谈收获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喜欢哪国的日常习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学生畅谈。

(设计意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进一步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异国风俗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品社教学设计]

篇12:《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1、了解不同人的身板缺陷,用真诚的心体验人生活中的

未便和她们为克服自身缺陷而付出的努力。

2、收集涉及个人生命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可作例子的事。

3、同情、理解、关注,在须要时愿意努力,并采取适宜的

方法帮忙她们。

教学重难点:

1、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未便,了解她们的自立、自强,并为

之敬佩。

2、体会对“理解、尊重、平等”的渴望。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了解的社团和设

施。

2、多媒体课件:①部门残疾名人故事;②残奥会片断;③舞蹈《千

手观音》;④音乐《爱的奉献》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体验残疾人的坚苦,同情残疾人的不幸运

(一)游戏一:贴鼻子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贴鼻子,谁知道这个游戏有什么法则?(必须把秋水蒙起来。要把鼻子贴正确才为胜利。)

1、请三名学生上台玩游戏。

2、提问:

①鼻子为什么会被贴歪呢?

②倘使你的秋水看不见东西了,你有什么感觉?

③要是让你闭着秋水回到自己的坐位上,你觉得如何?想试试吗?

学生闭上秋水回到坐位,体验盲人生活。

④此刻这几位同学因秋水看不见而遇到坚苦,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请同桌上前帮忙她们。

(二)游戏二:穿衣服

这次游戏的内部实质意义是--穿衣服比赛。本游戏的`法则是:请按老师的口令进行游戏,请听口令!

(1)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脱下你们的上衣,谈谈双手脱外套的感受。

(2)请女同学用一只手将外套穿上,再谈谈感受。

(3)男同学在不用手的前提下,试穿外套。请女生上前帮忙她们。

请男生谈谈这次穿衣的感受。

(三)认识各种残疾人

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做这个游戏吗?(体会残疾人的艰难。)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部门残疾人,她们由于身板的某一部门有了残疾,生活起来很不方便,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样的残疾人?你能想像他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坚苦吗?

学生发言…

孩子们,从你们的谈话中,老师仿佛看见了你们那颗金子般的善良的心。老师路程经过过程查找资料,了解到我国大约有6000万残疾人,有肢体残疾的残疾人,有双眼失明的盲人,也有听觉障碍、言语障碍的聋哑人,另有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的残疾人等。她们是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身板或心理出缺陷的特殊群体,这些生活中的不幸运者,她们多么希望得到我们的关注与帮忙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去了解她们的生活。

板书:走近残疾人

二、交流资料,体会残疾人的自强不息,尊重残疾人

你们知道残疾人是如何生活的吗?

1、学生路程经过过程实物投影展示,讲评自己收集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可作例子的事。

2、师哄骗多媒体补充展示贝多芬、海伦.凯勒的故事。

3、多媒体播放残奥会片断。

小结:这些生活中的不幸运者,她们要比我们健全人承受更多的痛苦和坚苦。在她们中心,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自强不息,成为生活的强者,甚至做出了超出我们常人想像的创举。

4、多媒体出示《千手观音》图片,介绍邰丽华事迹。

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生欣赏。

看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残疾人的敬佩之情。)

三、了解社会助残行动,激起助残关爱之心

社会十分关心残疾人。你知道哪些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社团与设施呢?

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2、多媒体展示涉及资料:

(1)专为盲人过马路设计的能发出声音的红绿灯。

(2)专为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坡道。

(3)残疾人停车位。

3、你知道“”是哪一天吗?我国的“全国助残日”又是哪一天呢?

小结:从以上的活动中,我们体验了残疾人生活的坚苦,感受了残疾人的自强不息,了解了全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浓浓关爱之心。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身边的残疾人呢?(关心、尊重、帮忙她们。)

四、助残行动你我他,浓浓关爱之心暖八方

1、说说你平时是如何对待身边的残疾人的?

学生先在小组内发言,之后推举代表在全班发言。

老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赐与评价:对的行为赐与赞扬;对做得不好但敢于认错的赐与肯定,鼓励她们今后做得更好。

2、我们都去帮帮他。

多媒体出示几个残疾人的片断:

(1)一盲人在街边拉二胡乞讨,一青年不但不捐款,反而将盲人推倒在地,恶语谩骂。

(2)一拄着拐的大叔背着行李,面对眼前长长的台阶坡道叹气。

(3)一聋哑人走在马路上,后面一辆失控的货车越来越近,他却毫不知情。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关爱之心和行动去帮忙她们。

小结:残疾人她们是不幸运的,但你们真诚的关爱给了她们阳光和温暖,她们又是幸福的。我替她们谢谢你们!

五、结束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同学们,残疾人因她们身板残疾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精神上毫不差于健全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和帮忙残疾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愿我们都来做关爱之心永恒的人,努力与残疾上下团结谐相处,联袂共进,共同创造夸姣的明天!

板书设计:

走进残疾人

残疾人:生活坚苦同情

自强不息尊重

全社会:无私关爱帮忙

历史上的今天:

精管、优效、求质、保品牌-01-02广州亚洲残疾人运动会闭幕式2011-01-02残疾证的等级分类及优惠政策2011-01-02美女如云的大结局2011-01-02关爱残疾儿童,携手一起成长2011-01-02

篇13: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一)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教学目标: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5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6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p103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p10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p102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p103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p103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60/(2*5)=6人

这两种都正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P100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10-11

1.10题先让生认真审题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11题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解决问题(二)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413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2*7/7=2元

二、指导练习

1.p104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篇14: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

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2、教学例2

(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

4月1日 爸爸工资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

4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

结余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

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

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

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三、课堂活动

(1)第74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

(2)第75页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第77页练习十一第4、5题。

四、独立练习

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篇15:《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

崇德小学:洪玉惕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讨论交流时体现)

2、领悟课文的语言特点。(在学生写讨论交流时体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

1、把课文及各个段都发送到网页上。(到时学生交流体会时可以叫同学点击段落进行浏览了)

一、听故事,导入  新课。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已经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梳理了一遍,也要求你们课后去练习合作讲故事,下面我们听听同学们讲得怎样,好吗?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5分钟)(板书)

二、网上学习。

1、自主探索,谈感受。

(1)接下来请同学们进入我们的崇德小学网(5690280.126.com)点击“我的课件”进入我们的课题《牛郎织女》(二),先点击“讨论交流”,轻声地读一读。

“学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何体会大家可以从内容情节、思想感情、写法上受到的启发、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论故事中的人物、文章中的情节或者对故事你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创造等。”(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把你最想说的话用最简练的语言把它写在word里。完成后请以自己的名字为文件名保存在C盘,然后“提交作业 ”,再到“网上邻居”去看看其他同学说什么。好,小组学习现在开始。

谁来说说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都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很好。希望你们课后再去把内容充实好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点击“阅读提示”全班读一读要求,再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安居乐业、自由幸福的理想,赞美了牛郎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和敢于斗争的精神,鞭挞了王母娘娘代表的`专制、残暴的封建统治。)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劳动人民当时不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故事里。这也是我们民间故事吸引人的地方。

五、扩展活动。

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民间故事吗?

下面我们就上网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找到后请把你喜欢的文章拷贝下来,以故事的名称保存在C盘一个以“民间故事”为名的文件夹内。当然如果你的搜索有困难,你也可以通过网上邻居了解一下同学搜集情况。如果他搜集到的故事你喜欢的。你也可以拷贝下来。

六、布置作业 。

1、课外到图书室或是自己的小书橱里搜集几篇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我们将在班队课上进行交流。

2、把你们的感受写成文章。

篇16: 位置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3页例2,练习一第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

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指名学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馆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2)问题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标出各个场馆的位置。如:飞禽馆(1,1)在第1列第1行交界点上……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练习一第3、4题。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数对的哪个数字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汇报:图形不变,右移时,列变了,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改变了,上移时,行变了,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改变了。

(6)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a、针对同学的汇报,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b、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练习一第5、7题。

篇17:《论语》节选二教学设计

《论语》节选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 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篇18:练习二教学设计

练习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写出一段话。

2. 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3. 能正确使用和朗读语气词。

4. 正确选择关联词。

5. 熟记成语。

6. 口语交际“谈成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一段话。

(2)要求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郭”、“逃”两个字。(“郭”的第八笔是“提”,“逃”的第八笔是“横折折撇”)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进行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

(2)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小黑板。淋浴水淋淋

(2)这一组的带点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这两个音节声母、韵母相同,声调却不同。“淋浴”的“淋”念第二声,“水淋淋”的'“淋”却是第一声)

(3)想一想:同一个音在不同词语中读音为什么不同?(教师向学生介绍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在大多数ABB式形容性词语的重叠部分,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一般都读成第一声)

(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组。

3.练习。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了解ABB式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4.反馈。

(1)让学生说说ABB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指名认读。黄澄澄明晃晃毛茸茸沉甸甸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讲解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第一句。

①指名读第一句。

②想一想:句末应填人哪个表示语气的词?

③先让学生分辨句末字的声、韵母。

④教师提示一些基本规律:语气助词按发音习惯通常是句末一个字的韵尾加上韵母“a”合成的音节,若无合适的字,可填“啊”。

⑤第一句应填“啊”。

(2)指导第二句。

①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②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③第二句应填“呀”。

(3)指导第三句。

①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②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③第三句应填“哇”。

3.练习。

(1)用笔在书上填写。

(2)学生自由练读。

4.反馈。

(1)同座同学互相检查,看填写的词语是否准确。

(2)齐读,体会发音特点,并说说规律。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题,弄清要求。

2.指导。

(1)讨论:“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就……”这几个关联词语各是什么关系?

(2)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题。

(3)想一想:第一句前后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

(4)选择一个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3.练习。

(1)让学生自己练习填空第(2)、(3)句。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反馈。

(1)指名逐题朗读,确定正确答案。

(2)同座的同学互相检查练习情况。

(3)齐读。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画蛇添足:蛇本身没有脚,画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螳臂挡车: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蚍蜉撼树:蚍蜉,大蚂蚁。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自不量力。

3.练习。

(1)自由地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听相声吗?相声常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相声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说得最精彩。

(2)各自练读,想一想这个相声主要讲了什么。

(3)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句意,正确把握两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还可配上动作。

(4)同座位练说。

3.练习。

(1)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名练说。

(2)集体评议。

4.反馈。用自己的话把记成语的方法归纳复述出来。

教后记:

篇19:《练习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练习2中的第一项:学用字词句。

2、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3、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教、学具:多媒体、学生准备字典

篇20:《练习二》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时就不同了,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句子。

二、多媒体出示:明境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过渡:这里的“漾”分别有两种解释,分别是什么呢?请打开书,认真阅读第一项,并把你的答案在书上画下来。

3、指名问:你选择的是哪一种解释,并说说原因。

指导看图。

4、教会理解生字的`新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三、教学第二题

1、审题,并画了题目中的要求

2、让我们一起去帮助小猴吧!(出示句子)

3、指名读,要求读准确,将自己领悟的感情读出来。

4、按要求。

5、分小组讨论、交流

6、汇报交流结果

7、出示:不,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的词。

(1)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里越发纯净。

(2) 奶奶说:“小明,你长得可真结实。”

四、总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为我们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 :用联系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预习下面课文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写好钢笔字”,对学生的写字姿势,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2、按照笔顺规则把“异济养”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3、完成“读读背背”,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写字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 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2) 出示小黑板,认读3个字,了解这几个字的结构。

(3) 仔细观察,找出3个字的共同笔划,并说出撇和竖怎样才能写好看。

(4) 范写,启示要点(异:上下结构,上面的“巳”要写在横中线的中央部位;第四笔“横”要长一些,第五笔“撇”稍短,竖落在竖中线上;济、养:除了“撇”“竖”注意以外,还要将上面的“撇”“捺”展开。

(5) 学生书空

3、练习:教师个别辅导并强调书写姿势。

4、反馈: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并作纠正训练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审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 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或问老师。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自由读

(4) 理解成语意思,学生交流、讨论

(5) 练读、指名读、分组读

(6) 练背、同桌间互背、集体背、指名背

3、练习:根据书上插图,任选成语说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在和陌生人交流中,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2、能够有辨别善恶的能力,能有初步的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具:投影片

预习要求:观察父母是如何面对有人敲门的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1、听力训练,放录音。

这是什么声音?相机板书课题: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过渡: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审题,出示书上插图。

三、指导

1、自主参与,大胆陈述

2、学生讲,及时纠正

3、指导学生将画面说具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是怎样的表情,这样做对不对呢?为什么?

4、学生分小组练说。

四、互助学习,拓展思维

1、平时都有谁会敲你家门,你如何对答呢?

2、设置情景:(1)敲门者是出差归来的父亲。

(2)敲门者是自己不认识的,但说是认识爸爸或妈妈的人。

(3)敲门者是陌生人。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4、学生表演,大家点评,点评的要求是: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见熟悉的人时用礼貌用语,发现是陌生人,要委婉拒绝。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并及时纠正错误之处。

五、总结:面对朋友要热情、礼貌,面对陌生人的敲门要婉转拒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

完成学写毛笔字,对学生的初学毛笔字掌握的写字姿势进行训练,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具:多媒体学生准备:笔、墨、砚

教学过程 :

一、回忆写毛笔字的要求

二、学写:竖

1、竖有两种写法:悬针竖、垂露竖

2、范写:边写边讲解,起笔落笔的位置,以及如何运笔。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重点辅导。

三、多媒体演示:十、个

1、学生仿写

2、反馈: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问题处,教师重新范写。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辅导。

四、反馈

将好的习字贴在墙上,对不足之处重点辅导。

相关专题 下品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