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图像》教学设计

想在云朵里做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想在云朵里做梦”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合成图像》教学设计(共1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合成图像》教学设计

■ 引入课题

教师展示一组合成的图像,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创作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成图像》。

■ 学生自主学习

1. 出示任务一:有位小姑娘,因故不能亲临中山纪念堂,你能帮她在中山纪念堂前留影,完成她的心愿吗?

资源(素材):小姑娘、中山纪念堂图片各一张。

学生练习:四人一组,先从课本查阅有关步骤,再自己探索,完成作品上传到教师机。

教师示范操作步骤:

(1)打开人物图像,利用不规则区域选择工具,选取人物并复制到剪贴板。

(2)打开风景图像,把剪贴板上的人物粘贴过来。

(3)单击菜单“编辑/变换/缩放”,对当前层图像进行形变处理。

(4)单击菜单“编辑/变换/水平翻转”,使人物水平翻转。

(5)用工具箱中的移动工具,移动人物至图像左边的合适位置,任务完成,保存。

学生可通过教师的示范与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学习photoshop操作的知识。

2. 出示任务二:现有广州夜景和节日焰火的图片,怎样制作“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效果?

资源(素材):广州夜景和节日焰火图片各一张。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任务一的方法不可以,因为那样会遮盖下层的图像。教师提示可以运用图层混合的方法来处理。

教师示范操作步骤:

(1)打开广州夜景图像,用“select”菜单,全选广州夜景图像。

(2)复制到剪贴板。

(3)新建一个文件,把剪贴板的图像粘贴到新文件中。

(4)打开焰火图像,同样全选并复制,再粘贴到新文件中。

(5)如果图像大小不一致,调整焰火图层图像的大小使之一致。

(6)在焰火图层中选择“屏幕”模式,就产生了合成的效果。

学生分组练习,同时对作品进行评价小结。

3. 出示综合任务:对指定照片进行如下加工:

(1)把所有人物清除。

(2)调整清晰度,使图像变得更清楚一点。

(3)更换天空背景。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完成作品后上传到教师机

篇2:合成图像的教案设计

合成图像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利用photoshop合成一些有意义的图像的技术。需要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根据本课的特点,笔者主要以任务探究学习的方式贯穿整节课。通过提供相关的学习指导、学习资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通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氛围以及合作能力。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笔者还针对高层次的学生另外设计拓展任务,同时提供了多个网络学院的链接,使高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任务之余还能有所提高。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初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像处理操作能力。Photoshop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图形处理软件,操作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对于图片处理还是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因此在课前就需要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源。 高中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很容易被网络上一些不良的合成图像所迷惑,需要从旁加以指引。为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反面例子的批判,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让学生做到“学之有方,用之有道”。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1、 合并图像的基本方法――拖曳图像;   2、 处理图层的两种基本方法; 3、 将图像保存为web所用的格式。 综合应用:结合合并图像的多种方法,选取合适的素材,创作出具有一定主题的作品。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人际关系;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四、教学重点: 1、  更改透明度; 2、  蒙版的添加以及渐变工具的使用; 3、  将图像保存为web所用格式;   五、教学难点: 蒙板的添加以及渐变工具的使用   六、教学方法: 任务探究法、协作学习、小组竞争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分钟) 1、  设置情景:展示几幅趣味的合成图像,供学生欣赏。 2、  引入课题:两幅看似简单的图片,经过巧妙的加工后,就成了具有一定趣味含义的作品,这就是合成图像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 提出本课课题。 欣赏合成图像,了解合成图像的作用,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趣味性,激发学习欲望。 引入任务,知识铺垫 (4分钟) 1、  讲解合成图像基本步骤:拖曳图像 2、  设问:如何将两个图层自然过渡? 通过观察,了解合并图像的基本方法 通过展示样例,明确学习重点。 任务探究,自主学习基本操作学习(8分钟) 1、  布置练习任务一: 完成作品《保护水资源》 2、指导学生进行任务探究学习,学习如何使用蒙板及渐变工具,将图像保存为web所用的格式 3、鼓励学生争当小组长(让做得快的同学充当小组长),指导有需要的同学完成练习。 1、  结合教学网页及课本完成任务一。 2、  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快的同学做小组长辅导其他同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 知识归纳(3分钟) 全班交流,小结归纳 请一位学生演示任务一的操作,边操作边说出操作步骤。 教师强调学生容易忽略的操作。 观看同学的操作,并判断其正误,从而完成知识归纳。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同学的操作,使之对照自己的'操作,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通过强调容易忽略之处,使学生对操作难点形成正确的认知。 综合练习(19分钟) 1、  布置练习任务二: (1)根据供选择的图像素材,制作出具有一定意义的作品,并加上适当的文字展现主题。 (2)完成后上传作品。 2、  布置拓展任务: 通过网络资源,自行选择素材,制作出具有一定意义的作品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结合所有已学的内容,完成练习。 有能力的同学,做拓展任务。 通过综合练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通过展开分层教学,使不通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任务反馈,学习评价(8分钟) 1、完成作品的同学,将其作品发布 2、组织学生欣赏他人作品,并根据评价指标进行网上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3、请个别学生讲述其作品的创作思路。 1、  欣赏优秀作品 2、  评选全班最优秀的作品 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学习他人的作品的成功之处。 通过网上投票的形式,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精神 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2分钟) 总结本课知识点 举反面例子,提醒学生注意提高信息道德素养,不能利用技术来进行不道德的活动 思考反馈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篇3:图像输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图像的分类及特点。

2、扫描仪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二)能力目标:

1、独立分析原稿类型(专业能力)。

2、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法能力)。

3、能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社会能力)。

4、能收集、分析、提炼材料(学习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校本教材第一章的图像输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善于反思,分析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项目重点:

1、图像输入工作流程的掌握。

2、扫描仪操作方法的掌握。

(二)项目难点: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对稿件问题的正确判断。

三、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校本教材的第一章作为项目的载体,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指导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以项目教学作为主线,其中也穿插了引导文教学法,发现问题法等现代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复习

1、图像的分类及特点

图像原稿一般都是客户提供或者设计人员根据需要制作而成。图像文件的种类较多,处理方法各有不同,处理时不能千篇 一律,根据这个原则,把图像文件分为透射稿、反射稿和数码相片。

2.透射稿

透射稿主要为彩色反转片。透射稿大多都是拍摄而成,这种原稿具有色彩鲜艳、阶 调丰富便于扫面等特点。常见的有135型、120型两种类型,如图1-7和图1-8所示。这 种原稿因为只有一张,原稿比较珍贵,因此要注意保存。

3、数码照片

数码相机的普及化,在各个印刷厂使用得越来越多,拍摄出来的'照片不用扫描,只 要将图像的RGB模式转换成CMYK模式,就能直接编辑。在拍摄时,还可以预览到拍摄效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稿质量。数字照片是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将原景物中连续变 化的明暗层次的图像,以离散化的数字信号形式记录在磁盘上获得的。数字照片的图像 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码相机的性能,只要数码相机CCD的分辨力和镜头的高,拍摄时所设定的参数正确,数字照片的质量就能得到。

(二)小结

抽查两位学生的作业结果进行点评。

(三)填写评价表

篇4: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及其应用;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常见合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一些新型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教学难点: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实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日常生活不同领域中应用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谈话引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材料,材料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质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生活中的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交流、汇报)合成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到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需要。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类有机合成材料。

质疑:什么是有机合成材料?

顾名思义有机合成材料即利用有机物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人工合制而成的材料。

过渡:那么什么是有机物呢?

二、 新课探究

(一)有机合成材料

1、有机高分子材料: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

2、有机高分子材料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3、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

幻灯片展示:聚乙烯分子模型和高分子结构示意图。

高分子化合物大部分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所以也叫聚合物。有链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

(过渡)思考:链状结构和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它们的性质一样吗?(就让我们以有机合成材料中的塑料为例来探究吧。)

出示幻灯片:塑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猜想:这些塑料的性质一样吗?

1、常见合成材料的`性质

(1)塑料

实验:分别加热聚乙烯塑料和酚醛、脲醛塑料,观察现象。等熔化后立即停止加热以防分解,待冷却固化再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聚乙烯塑料加热时熔化,冷却后变固体,加热后又可以熔化;酚醛、脲醛塑料受热不熔化。

归纳:塑料的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链状的聚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有热塑性;网状的酚醛塑料等高分子有热固性。

讨论: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应如何封口?电木插座破裂后能否热修补?

幻灯片展示:塑料的诸多品种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拓展: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简单鉴别方法。

(2)合成纤维

幻灯片展示:合成纤维的广泛应用

种类: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腈纶等。

特点: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腐蚀;吸水性、透气性差。

思考:如何鉴别天然纤维及合成纤维?

(3)合成橡胶

幻灯片展示:合成橡胶的广泛应用

种类: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等

特点:高弹性、绝缘性、耐油、耐高温

过渡: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的废弃物也给环境带来压力。

(二)合成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

关注生活 交流:生活中你都是如何处理废旧塑料制品的?这样处理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

幻灯片展示:白色污染及其危害。

讨论交流: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给从那些方面着

形成共识:保护环境热爱地球

(三)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幻灯片展示:新型有机合成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导电塑料、生物医学高分子等。

篇5: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有机合成材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解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塑料性质的探究体验和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区分不同塑料、不同纤维的简单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有机合成材料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强化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白色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也增进学生对“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合成材料的用途,学会热固性和热塑性、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区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翼装飞行

让学生亲身感受翼装鸟人飞行的精彩瞬间

【我了解,我憧憬】

问题:结合视频“翼装飞行”里涉及的材料,及生活经验说说你了解的材料有哪些?

【过渡语】学习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2)

【讲解】讲解有机合成材料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介绍: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介绍: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过渡语】同学们最想先知道哪种材料那?

(按照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顺序)

认识“纤”姿百态的合成纤维。

【我实践,我展示】

问题:入冬之前,我买了一件羊毛衫,大家看后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羊毛纤维的,有的说是合成纤维的,你可以帮我鉴别一下吗?

【过渡语】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先让我们感受一下几种纤维燃烧时的现象。

【我实践,我展示】

活动内容:探究常见纤维燃烧时的现象liuxue86.com

【过渡语】看来刚才的同学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让我们来尝试一下。

【我实践,我展示】

让提出方案的同学来完成实验,教师协助。

【讲解】介绍常见的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以及制成的不同制品

【我实践,我展示】

问题1:你知道自己穿的校服是用什么纤维做的吗?你认为这种布料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问题2:要是换成天然纤维制校服,你的意见那?

介绍: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缺点

问题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如何设计纤维的使用?

介绍:混合纺织的优点

认识“塑”我风采

【我实践,我展示】

活动内容:1、连接折断的学生尺(材质:塑料)

2、给塑料袋封口(材质:塑料)

问题:是所有的塑料制品坏了之后,都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修补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对比实验,老师连接折断的插座,学生连接折断的学生尺

【过渡语】想知道是原因导致的吗?

【我自学,我感悟】请阅读教材106页第四段、第五段和107页第一段、第二段。阅读自学之后请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讲解】简单讲解合成材料的微观形成。

链状结构-------热塑性

活动:撕保鲜膜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

【我了解,我憧憬】介绍生活、生产中塑料的应用

认识如此多“胶”

【视频】一起走进“橡胶厂”了解合成橡胶,

【如此多“胶”】让学生认识身边合成橡胶的应用,感受合成橡胶的突出优点

【我感叹】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你了解吗?

【我建议,我行动】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问题:回收废弃塑料遇到分类的困难?

【我了解,我憧憬】因为环境问题,我们就不使用合成材料了吗?科研人员逐渐向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新材料。

知识反馈:以NBA赛场为情境,让学生查找我们熟悉的材料?

课后小结

【我来谈】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或你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2、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工具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请同学们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状 原因分析

加热塑料片

所用样品 操作步骤 现象 分析原因

塑料袋片

锅柄碎片

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活动探究三

师:我们穿的衣服通常由纤维织成,实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学生实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线的颜色 燃烧时的现象 结论

师: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生1:根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判断。

生2:可以看服装标签。

幻灯片展示:服装标签

师: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1: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生2: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生3: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服,但易皱。

活动探究四

幻灯片展示:人工割胶图

师: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常常在清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生:橡胶树。

师:对!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胶。

学生实验:

拉扯橡皮筋,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现 。

实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因为 。

幻灯片展示: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师: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小结过渡:

19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合成了许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辩论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学生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师: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学生讨论

幻灯片展示: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欣赏录像

录像播放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师: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篇6:图像的获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选修)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求图形、图像的获取,经历获取图形、图像的过程,从而初步了解图形、图像的获取途径。

设计理念

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是“探索图形、图像的获取方法”。我并没有拔高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是“教材”所提倡的。

我之所以让学生再回忆前面所学过的“多媒体作品中的图形、图像”这一节,是因为它讲述了图形、图像的特点,以及图形、图像带给人们视觉的意义,让学生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如何获取图形、图像,让他们喜闻乐见,觉得有趣味,也就乐意探索。

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建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问题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走进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愉悦地接受教育活动。这是我备课时设计的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习通常会更主动。

上课一开始,我就把前一堂课学生学过的、熟悉的、有趣的“图形、图像”再提出来,引导学生回忆,说:“上一堂课,我们看到的图形、图像是哪些呢?而要获取满足自己心意的精美的图形、图像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呢?”我与同学们又一次一起调阅了上堂课所看到的一些图形、图像――

比如说“非典”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的图片;美国“哈勃”望远镜拍下高质量火星全身照;口径5英寸的天文望远镜和一架数码相机拍到的火星图像等等。

现在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获取到能完全满足自己心意的图形、图像。

我继续引导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图形、图像的储存方式,图形、图像进入了数字化表示时代。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家庭开始采用彩色打印机来输出完美的照片,人们在家里就可以完成“冲印”。数码产品在生活中全方位的渗透,使我们享受到从未有过的便捷,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时尚感觉。

我又说:要学会获取满足自己心意的图形、图像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到这里,我稍微停顿,说:“同学们,有哪些办法能让我们获取到满足自己心意的图形、图像呢?请开始讨论。”我一声令下,教室就出现了嘈杂的议论声。

“当然是用数码相机啦,我家里就有一部数码相机。”

当学生思考的时候,我边说边展示,把课题“图形、图像的获取”通过幻灯片投影出来。

(“与其拉牛喝水,不如让它口渴”。探索求解过程,就是学生“口渴”的地方。由此构建“问题情境”。)

(二)探索尝试

班级按每8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每个小组可以推荐一个同学举手发言,向全班交流本小组讨论出来的结果。

几分钟后,就真的有一个同学举手,我让他给大家说说。

这个同学站起来,代表他们那个小组的意见发言,说:可以采用“自制”的方法,通过绘图软件创建数字图像。

我让他把他们小组所想到的第一个方法――“自制”,写在黑板的左半边上。

在他书写的空隙,我见缝插针,明知故问:大家说,为什么可以用“自制”这样一个方法呢?

这个小组的另一个同学解释说:因为自制图形、图像可以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而目前Windows环境下的大部分图像编辑软件都具有一定的绘图功能,可以利用鼠标、画笔及数字画板来绘制各种图形,并进行色彩、纹理、图案等的填充和加工处理。

(让学生讲述他们所想到的第一个方法的原因,学会思考。)

接着,有一个同学受到“启发”,举手发言:我们还可以利用图像素材库和网络资源获取图像素材。通常我们只需要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就可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图片了。

模仿也是学习,类比就是从模仿开始的。 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

又有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发言,说: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设备拍摄数字图像。比如说可以用能拍摄照片的手机来获取图像。

这时,我楞了一下,心里想:虽然和想到用数码相机来获取图像的方法相似,但却能想到用提供拍摄照片的手机来代替完成。真是难得。对于这样一个似乎“平凡”的学生,我不敢怠慢。“你的方法是正确的。”我及时肯定他的回答。“你肯动脑筋。”我再一次鼓动他积极思维。

另外一个小组也推荐一个同学。

说道:可以利用数字转换设备采集数字图像。比如用扫描仪,它可以将各种照片转换成不同质量的数字图像。

再另一个小组的一个同学抢着说道:我们还可以利用抓图软件从屏幕上抓取图像素材。

太好了,我让她也把所想到的这个方法写在黑板的右半边上。

但是,我还是不肯罢休,却莫名其妙地对这个小组的同学说:“太好了!这是你们的一个伟大发现。”

在这里,我掩不住心中的喜悦,再把这个成果介绍给大家:对,我们可以利用键盘上的Print Screen Sys Rq这个键从屏幕上截取我们所需要的精彩画面,并通过拷贝操作,把它保存下来,作为我们日后所需要的素材。

(三)拓广应用

下课前的最后一分钟,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这么多种方法,那我们应该采用哪种方法最好呢?”

下课铃声响了。我只好说:“非常好,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非常好,每一方法都各有优势和局限性,这就留待今后我们继续探索吧。”就匆匆忙忙地布置了作业――“请你写出各种获取图形、图像方法的优势和它们各自的局限性。”

(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索图形、图像的获取方法。)

图形、图像的获取途径很多,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时,需要考虑存储条件、传输条件、获取难易程度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并科学地选择获取途径。

[图像的获取教学设计]

篇7: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教学设计

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能结合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4、培养学生 用 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画法及性质

难点:

1、 选取适当的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 结合反比例函数图象说出它们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一次函数?什么叫正比例函数?写出它们的一般式。它们有何关系?

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解析式 y=kx(k0) y=k/x或 (k0)

图象 经过(0,0)与(1,k)两点的直线 双曲线

当k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 当k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k 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

性质 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 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3、 学学 过反比例关系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

例1 矩形的面积是12cm2,写出矩形的一边y(cm)和另一边x(cm)之间的用函数关系式.

例2 两个变量x和y的乘积等于-6,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提出问题:

上面两个问题从关系式看,它们是不是正比例函数?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不符合正比例函数y=kx的形式,它们的关系是反比例关系.

二、讲解新课

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 (k为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即y是x的反比例函数,也可以写成

例3、 知函数y=(m2+m-2)xm -2m-9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

例4、 已知变量y与 x成反比例,当x=3时, y=―6;那么当y=3时,x的值是 ;

例5、 已知点A(―2,a)在函数 的图像上,则a= ;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6、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师生分别画图)

步骤:(1)列表(强调x不能取0,为保证其图的对称性,x要取适当的值)

(2)描点(准确性要高)

(3)连线(用一条平滑曲线根据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些点连结起来)

归纳: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 ,叫做双曲线。

(2)讨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

①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是直线,两点法是不能画的,它的图象是双曲线,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列表时自 变量的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如1,2等等)相应地就得到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 这样即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②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两支都无限地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x轴和y轴,所以图象与x轴y轴没有交点.如果发现画的图象无限接近坐标轴后,又偏离坐标轴,这也是错误的,教师可在课堂上演示,并说明错误的原因.

③ 选取的点越多画的图越准确;

④ 画图注意其美观性(对称性、延伸特征)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提问:

(1)当 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 大怎样变化?(2)当 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这两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回答。

教师板书:

(1)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个象限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两个分支分别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个象限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两 个分支都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x轴和y轴.4、反比例函数的这一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何异同?

例6、已知函数 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减小而减小,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

例7、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 和y=kx+3的图像大 致是( )

A B C D

4、 课堂练习:第129页1~3

5、课堂小结

篇8:九年级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应用,认识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上网等方式了解合成材料的使用现状及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有机合成材料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使用塑料不当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体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2.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组织各小组开展有关塑料的调查活动;

3.有序、高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学生准备:通过走访、调查或上网查阅各种材料的发展趋势和使用的利与弊。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活动一:激趣

展示学生搜集的各种材料图片,你能将这些材料简单归类吗?

通过课前搜集,你对这些材料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回答,可能会进行如下分类: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日常生活材料和工业材料等。

各小组跃跃欲试,想展示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活动二:导演

组织日常生活组、工农业生产组、高新科技组的同学们分别展示自己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材料的知识。对其中的优秀部分和创新部分进行评价,适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并指导学生实验,宏观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

日常生活组

多媒体展示探究成果(成果内容包括图片、数据或实物)。

展示各种材料衣服的标签,讲述不同纤维制成的服装在洗涤、熨烫时的注意事项。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探究塑料制品的热塑性和热固性;点燃可降解、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验验证如何区分有毒、无毒塑料)。

课前由学生收集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投影给大家,很兴奋,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想做的,展示给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图片、数据资料以及学生亲历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感受到有机合成材料对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客观认识到自己在展示交流、实验方面的优点和缺点,为后续的学习发挥激励作用。
工农业生产组

多媒体展示探究成果(成果内容包括同学们深入农田、工厂进行实地调查,拍下的大量照片),说明工农业生产中橡胶、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高新科技组:

展示自己从网络、图书馆搜集到的关于新材料新进展的图片、视频等。

活动三:指导

指导学生对自己搜集的材料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回顾以前生物、化学学习中接触过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帮助学生建立无机物和有机物、有机小分子和有机高分子的概念。

学生将各小组搜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展示:1.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2.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

学生回顾接触过的有机物,完成课本102页的探究,填写并分析表格数据,得出有机物还分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知道今天各小组展示的材料均属于有机高分子。

指导学生认识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着手,首先让学生填写表格,然后比较、讨论,自主归纳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动四:总结

组织学生交流从各小组的展示中,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绘制“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起草防治“白色污染”倡议书、制作 “我的减塑日志”

以 “拒绝白色污染、文明‘袋袋’相传”为口号,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进行宣传

让学生在宽松、自然、平等、融洽的氛围中,提高环保意识,真正的从课堂走向社会,充分体现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活动五:评价

组织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比如:我知道了……

我还想知道……

我改进了……

我创新了……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自己的感受,畅想我的新型材料(说出思路或只画出图示来)

通过自我成就来激励自我,通过自我评价来诊断自我、发展自我,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和谐统一。
课堂小结2分钟 一.有机化合物

1.定义:一般含碳的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2.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3.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二.有机合成材料

1.有机合成材料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区别

3.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4.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九年级有机合成材料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内容看,并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扩展与应用的范畴,因此课标对它们的教学要求并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层次,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还是用老师的教法和学法,老师简单让学生看课本几分钟后,叫学生在课本上画画记号,交代学生背就万事大吉了,而学生呢?对于枯燥的这种教学方法起不是叫学生打嗑睡吗?最后学生不学不获。殊不知本节课知识有利于联系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生活常识。为了把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活起来。要127班、128班两个班都尝试用参与式及问题化教学法相结合,把小组讨论代替了老师读学生听、画。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节内容我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及有机高分子的特征,按排两个小组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用具及用品分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些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这下课堂一下活起来,学生个个眼中有神,投入到小组的的讨论之中,你说我说他说,记录员边听边记录,不亦乐乎,在小组汇报环节也不甘示弱,争先恐后。

对于活动探究,我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可以说100%的学生参与在其中,就连基础很差的梁克雄、农仕官、赵建厅三位同学今天都神采飞扬,该讨论的时候讨论,该倾听的时候倾听,对于这个环节我觉得很成功。本环节由学生小组汇报后再由他们讨论得出概念及特征,45分钟就是这样从我们讨论掌声中流逝,下课铃声响了,师生意犹未尽,都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下课回到办分室,自已想想感到很欣慰,有一种尝试成功的喜悦。不是我们的学生笨而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是否充分,教师的基本功是否好,教师教学艺术是否高,特别是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过程如何去何从引导得好。有的老师总是发牢骚,学生启而不发,那内容就上不完了,不管了,我就提示了讲我的了,这起不是又回到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要给学生足够多的信心,让学生看到希望,鼓励勇气,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激活他们,在课堂中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其次是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他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并且注意取材于生活中或刚发生的特大事件且与内容相符或联系,尽可能应用这些素材,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再次,问题提出来学生讨论后,教师要组织引导好,有放有收,做到活而不乱,动静转换,有序进行。这样的课堂你还担心口干吗?当然,能上好课自已的教学基本功肯定好,有丰富的经验,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已的人文素养,争取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成为自已的教学风格。

篇9: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效果”角度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合成力的基本定则,学会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意识到其合力随夹角是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体会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4)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中大胆猜测,严谨求证的科学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

突破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将结论得出。

【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意识,淡化机械式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参与”,决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弹簧秤,橡皮条,刻度尺,细线等。

【课时设计】

本节课计划用两课时学完。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新课的引入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简单的问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之后再讲“曹冲秤象”的故事,提水问题。引出等效思想的理论。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分别用一只手和两只手拿桌子上的物体感受等效的思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的关系,得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并复习提问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求两个力的合力的问题:(两种情形,分力同向和反向时)并引导学生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这两种情形,然后再抛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合力是否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或之差呢?”也可以让学猜测“合力的大小在什么范围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用“等效替代”的思想靠测量的方法先去找到两分力与合力,并将它们表示出来,然后再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问题的提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用什么方法找分力与合力,实验中应怎样实现分力与其合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②如何知道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力的方向?

③实验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可以更直观简洁地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④该实验中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有哪些?你该如何处理?

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

四个或六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

在旁巡查,适时加以指导,实验时要分布引导学生注意以上4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书中的建议把合力的箭头和两分力的箭头连接起来,再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结果大胆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猜想──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让学生变化角度实验,验证猜测。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确定了两个分力与合力,并且用力的图示将它们表示出来后,到讲台上展示交流实验中得到的图形,并思考归纳、总结本实验探究的结论。学生探究到的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一些其他图形。

[教师活动]

总结说明:多数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这很好,对于没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也要尊重实验,实事求是。教师要特别说明:即使今天我们所有组都得到了平行四边形规律,就一定能说明分力和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吗?在科学探究中这样做可吗?(学生能意识到这样做不妥)

[教师活动]

总结说明:因为我们只做了有限的几组实验,就得出结论。这当然不可取!科学探究往往要通过不同情况下的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论证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规律,有时还需要通过理论证明才能加以推广。而我们这节课只做了有限的实验,其实两分力和合力的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早就被科学家证实了,大多数同学得到这个结论,而少数同学未能得到,那是因为实验中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实验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系统误差),甚至是操作上的错误。请学生下课后分析造成的原因。事实证明不仅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所有的矢量合成都满足。让学生返回到前面学习位移时的几个问题,用平行四边形定则重新看待那些问题。

例题分析

教科书中的例题比较简单,但学生在作图时常常不规范,教师要强调学生注意

1.合力,分力要共起点,虚线,实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

3.对角线要找准,不要忘了方向。

让学生再思考

思考分力一定时,随着夹角的增大合力如何变化?提出引体向上的例子,然后观看动画,让学生总结得出合力与分力间夹角θ关系:

学生讨论以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合力与分力间夹角θ关系:

①θ=0°时,即F1、F2共线同方向:

F合=F1+F2?合力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②θ=180°时,即F1、F2共线反方向:

F合=|F1-F2|合力方向与分力F1、F2中较大的方向相同。

③夹角θ越大,合力就越小:

F合随F1和F2的夹角增大而减小

④合力的取值范围:|F1-F2|≤ F合≤ F1+F2

⑤ F合可能大于、等于、小于F1、F2

小结

先让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在黑板上出示小结提示,补充和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2小题。

【板书设计】

5.1力的合成

一、合力、分力、共点力

1.合力、分力、共点力的概念

二、力的合成

1.求几个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同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任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

反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分力方向相同。

3.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所夹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篇10:《合成图像做海报》导学案

【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晚自习后20分钟):

自读自悟

资料准备: 1、自己围绕一个主题准备一组照片。

2、合成图片做成海报

自主积累:我们做海报时需要:(1)先设计海报的布局,筛选符合海报主题的图片。(2)对图片进行简单编辑,制作海报。(3)通过使用画笔、填充工具等对海报进行美化。(4)通过电子邮件、博客、qq聊天工具等发布作品。

自我感悟:

【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1分钟):

1.设计海报的布局,筛选图片

2. 对图片进行简单编辑,制作海报。

3.通过使用画笔、填充工具等对海报进行美化。

4.通过电子邮件、博客、qq聊天工具等发布作品。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导学

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程序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整体感

内容:整体感知教材的内容与脉络、知识的框架与结构   学法:通过观察与思考,实践、小组合作 预时:10分钟 【导学1】 制作海报背景     【导学2】 将素材添加进来     【导学3】   在海报上题字、     【导学4】   在海报上画星星、枫叶等图案美化海报

1.两人小对子:   主题:制作海报背景

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2、3人互助组:   主题:将素材添加进来、在海报上题字、在海报上画星星等图案美化海报

3、六人共同体: 主题:展示成品

展示单元一

制作背景,素材加进来

展示单元二

作品个性化,海报更美观

1、把图像拖进海报后,会自动形成一个新图层。 2、边框颜色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但是要考虑到整个画面的美观。 3、在给图片加框时,一定要注意是对图片所在图层的操作。 4、选择画笔工具,在其属性栏中可以将画笔形状设置为画星星,这时星星的颜色为前景色。 5、我们做海报时需要:(1)先设计海报的布局,筛选符合海报主题的图片。(2)对图片进行简单编辑,制作海报。(3)通过使用画笔、填充工具等对海报进行美化。(4)通过电子邮件、博客、qq聊天工具等发布作品。

篇11:PS精巧教程:有效合成图像

PS精巧教程之二:有效合成图像

当你希望将一个来自一副图片上的主题和另外的背景合并起来时,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如何得到这个主题清晰的选区,如果你要对人物肖像进行加工,通常这就意味着你得解决头发问题――将头发从背景中自然完美的分离出来,既不能太模糊,也不能太生硬。没有一种单一的最佳处理方式,它取决于头发颜色和背景的对比程度,以及是否有清晰的细微发丝混杂在别的事物中。这篇教程讲述了怎样在复合图像中选择合适的对象,如何使用Photoshop 6.0中新增的改良提取命令,来选择一个清晰的选区,以及怎样使主题在新环境下显得和谐自如。

(图00)

1.分析图像

选择你希望合成的主题与背景图片。我们需要寻找那些光照不会互相冲突的图片。我们选择的这副日落图像中,温暖的金褐色环境光将会代替人物图片中冷色调的绿色背景光线,但正如你所知的,我们最后还可以调整绿色色调的高光部分(在第8部分)。在背景图片内,光线的方向笔直落入相机内;而人物图片中,光线来自图中女子的后方和左方(注意她肩部的高光区),这样一来,背景光照和人物图片的光照方向就不存在冲突问题。所以我们有把握将这两副图片制做成一张令人信服的复合图像。

(图01)

(图02)

2.开始提取

提取命令(Image > Extract)是Photoshop经常用以处理头发等难以解决的选区问题的最佳工具。但使用这个命令却会因永远地删除像素而破坏图像。所以在提取之前,需要复制图层来以防万一。方法是在图层面板上拖动需要复制的图层,到面板底部的新建图层按钮上。点击底层的眼睛图标,关闭图层可视性。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对副本进行提取的结果了。

(图03)

3.定义范围

从图像菜单下选择提取命令,从高光下拉菜单中选择一种颜色,这里,我们选择了红色,这样就能和图像绿色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确定你已经选择了边缘高光器工具,设定画笔大小,

大一些的画笔对柔和或模糊的边缘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所以我们设定我们的画笔大小为40像素来选择头发。用边缘高光器沿着对象的边缘,在前景对象和背景之间重叠一条线,来定义将被提取的范围(图04)。因为在笔刷范围内的任何事物都会被做透明处理,在高光区域内的头发将会以一种适合新背景颜色的方式被选择。

(图04)

小画笔适宜较硬或是两条紧紧靠在一起的边缘。在许多图像中,柔软和较硬的边缘都会出现一些。举例来说,在我们这张图像中,我们想使用小画笔来绘制这个女子的左边和后颈到肩膀的高光边缘。但我们不用重新设置画笔的大小,只要点击“智能高光显示”,就能使边缘高光器具有“磁性”,不论当前画笔大小是多少,都能自动收缩,在你移动高光工具时刚好覆盖住边缘的高光[next]

(图05)

(图06)

绘制边缘高光的技巧:

为了更好地接近边缘,你可以用缩放工具来放大提取预览窗口。也可以抛开缩放工具自己来掌握。智能高光会沿着高对比度的边缘描边,所以当你需要处理低对比度边缘时,可以按下Ctrl/Command,在打开和关闭智能高光间进行切换。

4.完成提取

(图07)

完成了边缘的高光之后,在你可以预览提取结果之前,你还需要加上一个填充的过程。选择填充工具,在高光范围内点击填充(图07)。设置平滑值为100,使提取尽可能的符合边缘,然后点击预览按钮,使背景消失。为了达到最好的预览效果,改变预览的显示方式为其它,选择一种和原图片背景对比强烈的颜色,就像我们这个例子中的红色(图08,09)。在预览部分的显示抽出的和显示原稿之间切换,你可以将原图和提取边缘之后图像相比较。(图10)

(图08)

(图09)

(图10)

5.清理图像

如果你需要调整提取的图像,使用清除工具,沿边缘擦除多余像素,或按下Alt/Option键,用清除工具找回在提取中丢失的像素。你可以用键盘上的上下键来收缩或扩大笔刷大小。同时,你可以

篇12: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此为宗旨,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心理需求,充分利用互动工具,让学生动手实践、思考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意义上做到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对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快乐学数学。

(2)注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当学生接触新知一周期性、单调性、值域等性质时以及利用性质画出图象时,要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要充分暴露他们所遇到的知识障碍,并在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中,不断的得到解决,伸知识深化。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和诱导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应用的考察,也是后续学习正余弦函数性质的'基础:对函数图像清晰而谁确的掌握也为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小节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本章知识的重点。

有看求前启后的作用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函数性质和图像,就生主动去探素,大胆去实践,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情况分析:知识上,通过高一对函数的学习,学生已经具绘图技能,能够类比推理画出图像,并通过观察图像,总结性质,心具备了一定的分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形成了辩证的思想。

篇13: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4.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巨大作用,并由此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14: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篇15: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合力与分力概念的教学

演示实验一:两个女同学互成角度地施加拉力共同提一桶水,使水桶悬空静止;一位男同学单独提这桶水,也可以使水桶悬空静止。

教师用投影给出这两次实验中水桶受力的示意图。

教师指出:F1。F2共同作用时产生的效果与F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效果相同。

演示实验二:一根软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黑板的上边缘上,下端系上两根细绳套,两个女同学分别抓住一根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弹簧,使弹簧与细绳套的结点到达位置O(在黑板上用粉笔记录下此位置);一个男同学单独抓住一根细绳套拉动弹簧,也可以使弹簧与细绳套的结点到达刚才标记的位置O。

教师用投影给出这两次实验中弹簧受力的示意图。

教师指出:F1。F2共同作用时产生的效果与F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效果相同。

师:从刚才的两个实验中我们得知,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同一个力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把这共同作用的几个力叫做分力,产生相同效果的单独作用的力叫那几个分力的合力。

板书:一、合力与分力

板书: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同某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共同作用的这几个力叫做分力,单独作用的这个力叫那几个分力的合力。

教师指明:前面两个实验中,F是F1。F2的合力,F1。F2是F的分力。

师:实验一中为了使水桶处于平衡状态,我们用两个力F1。F2同时作用于它;如果去掉F1。F2而换上它们的合力F单独作用于它,该水桶仍平衡,这说明了F的作用与F1。F2的共同作用可以互相替代。实验二中为了使弹簧保持向下伸长x的状态,我们用两个力F1。F2同时作用于它;如果去掉F1。F2而换上它们的合力F单独作用于它,弹簧仍可以保持向下伸长x的状态,这也说明了F的作用与F1。F2的共同作用可以互相替代。如果在实验二中保持住两个分力F1。F2同时作用于弹簧,且F1。F2的大小与方向均不变,再加上F1。F2的合力F同时作用在弹簧上,那么弹簧向下的伸长量肯定会大于x,即合力与分力同时存在产生的效果肯定不同于只有分力F1。F2或只有合力F作用时产生的效果。

板书:2.几个分力与它们的合力在作用效果上是等效替代,不是并列、并存。

二、力的合成规律的教学

师:求几个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力的合成应该满足什么规律。

板书:二、力的合成

板书:1.求几个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师: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所学知识,说出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

学生进行回忆、讨论、回答,教师进行点拨、举例画图等。

板书: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同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任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

反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分力方向相同

师: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的合力是否也是两个分力大小的加或者减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仿照演示实验二的做法进行实验探究。为了能够获知分力与合力的大小,F1。F2与F都通过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施加。

学生开始熟悉实验器材,教师说明木板水平放置,白纸、图钉等的作用等;并强调一些注意事项,例如弹簧秤要靠近木板并与木板表面平行,所施加力的方向必须沿弹簧秤的金属杆方向,必须记录橡皮筋与细绳套的结点到达的位置O以使F1。F2同时作用与F单独作用达到相同的效果等。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几分钟后学生回答自己得出的结论: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的合力不满足两个分力大小的加或者减。

师:看来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的合力不是仅与两个分力的大小有关,还应当与别的因素相关?猜一猜是什么因素?

学生很容易猜出还与两个分力的方向有关。

师:看来我们既要知道两个分力的大小,还要知道两个分力的方向,还要把这两个要素同时表达出来,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能把力的大小与方向这两个要素同时表达出来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力的图示。

师:请同学们再次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教师说明如何记录F1。F2以及F的方向,并强调作力的图示必须选用同一个标度,标度要恰当以使有向线段长短合适,F1。F2的夹角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等注意事项。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几分钟后学生作图完毕。

教师将所有学生的实验白纸收上来,挨个用实物投影展示,提醒学生观察F1。F2以及F的力的图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可循。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等,老师引导、点拨等,最后得出结论:将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的箭头分别与表示F的有向线段的箭头连接起来,这两个连线与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构成的封闭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板书:3.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所夹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谁是邻边?哪个对角线代表合力?哪是实线,哪是虚线?

板书:(1)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规律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特例。

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或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具演示说明。

板书:(2)求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合力可以多次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画板图说明。

篇16:PS精巧教程2:有效合成图像

教程

PS精巧教程之二:有效合成图像

当你希望将一个来自一副图片上的主题和另外的背景合并起来时,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如何得到这个主题清晰的选区,如果你要对人物肖像进行加工,通常这就意味着你得解决头发问题――将头发从背景中自然完美的分离出来,既不能太模糊,也不能太生硬。没有一种单一的最佳处理方式,它取决于头发颜色和背景的对比程度,以及是否有清晰的细微发丝混杂在别的事物中。这篇教程讲述了怎样在复合图像中选择合适的对象,如何使用Photoshop 6.0中新增的改良提取命令,来选择一个清晰的选区,以及怎样使主题在新环境下显得和谐自如。

(图00)

1.分析图像

选择你希望合成的主题与背景图片。我们需要寻找那些光照不会互相冲突的图片。我们选择的这副日落图像中,温暖的金褐色环境光将会代替人物图片中冷色调的绿色背景光线,但正如你所知的,我们最后还可以调整绿色色调的高光部分(在第8部分)。在背景图片内,光线的方向笔直落入相机内;而人物图片中,光线来自图中女子的后方和左方(注意她肩部的高光区),这样一来,背景光照和人物图片的光照方向就不存在冲突问题。所以我们有把握将这两副图片制做成一张令人信服的复合图像。

(图01)

(图02)

2.开始提取

提取命令(Image > Extract)是Photoshop经常用以处理头发等难以解决的选区问题的最佳工具。但使用这个命令却会因永远地删除像素而破坏图像。所以在提取之前,需要复制图层来以防万一,

方法是在图层面板上拖动需要复制的图层,到面板底部的新建图层按钮上。点击底层的眼睛图标,关闭图层可视性。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对副本进行提取的结果了。

(图03)

3.定义范围

从图像菜单下选择提取命令,从高光下拉菜单中选择一种颜色,这里,我们选择了红色,这样就能和图像绿色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确定你已经选择了边缘高光器工具,设定画笔大小。大一些的画笔对柔和或模糊的边缘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所以我们设定我们的画笔大小为40像素来选择头发。用边缘高光器沿着对象的边缘,在前景对象和背景之间重叠一条线,来定义将被提取的范围(图04)。因为在笔刷范围内的任何事物都会被做透明处理,在高光区域内的头发将会以一种适合新背景颜色的方式被选择。

(图04)

小画笔适宜较硬或是两条紧紧靠在一起的边缘。在许多图像中,柔软和较硬的边缘都会出现一些。举例来说,在我们这张图像中,我们想使用小画笔来绘制这个女子的左边和后颈到肩膀的高光边缘。但我们不用重新设置画笔的大小,只要点击“智能高光显示”,就能使边缘高光器具有“磁性”,不论当前画笔大小是多少,都能自动收缩,在你移动高光工具时刚好覆盖住边缘的高光。

(图05)

(图06)

绘制边缘高光的技巧:

为了更好地接近边缘,你可以用缩放工具来放大提取预览窗口。也可以抛开缩放工具自己来掌握。智能高光会沿着高对比度的边缘描边,所以当你需要处理低对比度边缘时,可以按下Ctrl/Command,在打开和关闭智能高光间进行切换。

4.完成提取

(图07)

篇17: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2.2.2)《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关于《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设定为一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二次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其他初等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二次函数应重点研究。

二、学生学习况情分析

二次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又一次应用。基于在初中教材的学习中已经给出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已经让学生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一些性质,只是像单调性、对称性、零点这种性质还没有规范,课本给出的三个例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本节课需要认真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三、设计思想

1.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结合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下两点:

(1)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尝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师生的互动,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二次函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理解和掌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分组合作、积极探索的氛围中,通过回顾归纳,类比分析的方法掌握从函数图象出发研究函数性质和从函数解析式性质去研究函数图象这两种从不同角度研究函数的数学方法,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方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熟悉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配方对函数性质的研究来分析推断二次函数的图象。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并指出如何得到函数的相关性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完成。就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既然大家已经学习也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那我们今天还有必要再重复吗?编者的失误?还是另有用意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传递一个学习目标方面的信息。在学生感觉很疑惑的时候,教师再次设问,把问题引向深入。】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很疑惑,或者有一些猜测】

你能独立完成问题2吗?。

问题2:试作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处理二次函数的方法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突出本节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情预设:一部分学生使用描点法作图;另一部分学生只确定对称轴和开口、只利用对称轴和y轴的交点等不是很规范的方法作图。】

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有的同学用描点作图的方法作出函数的图象,从方法上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描出大量的点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图象;有的同学只是找到函数的对称轴判定开口方向就画出一个图象,或者是找到函数的对称轴和y轴的交点确定开口方向就画出函数的图象等等,这种不是很规范的作图方法,感觉很快,但是往往得到的图象不是很准确的,为什么呢?

(学生稍作思考)

师:实质上函数的性质是函数自身特殊对应关系的体现,而体现函数的对应关系的方法有解析式法、图象法和列表法。既然能够用解析式结合图象得到函数的性质,那么能否借助于解析式直接分析其性质,然后推断出图象的特征呢?在推断函数的图象时要考虑函数的哪些主要性质呢?我想这也是今天这节课的意图所在,如何利用函数性质的研究来推断出较为准确的函数图象,大家是否有兴趣和能力来探讨这个问题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上,我引用课本所给的例题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

例1、试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象。

要求:按照解析式----性质----推断函数图象的`过程来探讨,

【设计意图是:以便于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函数性质的应用,突破应用函数的性质来推断函数图象这一难点。同时体验分析障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小组的一番探讨后,教师选小组代表做总结发言,要求说出利用解析式得到性质的分析过程。

(其他小组作出补充,教师引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定义域(2)开口方向(3)值域(顶点)及最值(4)对称轴(5)单调性(6)奇偶性(7)零点(8)图象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基本上形成新的认知。】

【学情预设: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利用解析式分析性质并推断图象,学生对于某些性质不能准确的阐述出分析过程,对对称轴的确定、单调区间及单调性的分析等可能存在困难。】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对解析式的分析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得到分析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二次函数的配方结果来分析:

(1)单调性的分析: 在=中当时,取得最小值-2,当时,自变量就越大,越小,就越大,就越大,即就越大,即就越大; 就越大;当时,自变量越大,这样单调性及单调区间(分界点)自然可以解决,结合单调性的定义可给出严格的证明;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说明开口的方向是向上的。

(2)对称性的分析:

在=中当和时,如果=时,即,也就是,则时,一定有

也就是成立。因此可以令成立,这就是说二次函数的两个数于直线和对称。 的自变量时,函数值在轴上取两个关于-4对应的点为对称中心的两个点对应总是成立的,这就说明函数的图象关在对解析式分析的同时借助于几何画板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推广并得出一般结论:如果函数成立,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对称。 都有在得出对称性的一般结论这一副产品后,为了强化对这个结论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安插一个练习题:

练习:试用以上结论来概括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满足的结论是

在完成以上各环节后,教师再次提出任务:既然我们把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都分析完成,那么根据以上性质请同学们再次分析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函数的图象时需要研究分析二次函数的哪些主要性质才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图象?

篇18: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

2、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步骤为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经过讨论我们又知道了画一次函数的图象不需要许多点,只要找两点即可,还明确了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其他性质。

二.新课讲授

(1)首先我们来研究一次函数的特例——正比例函数有关性质。

请大家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正比例函数y=x,y=x,y=3x,y=-2x的图象。

议一议

(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2)你作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描了几个点?

(3)直线y=x,y=x,y=3x中,哪一个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锐角最大?哪一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锐角最小?

小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以下特点:

(1)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坐标原点。

(2)作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除原点外,还需找一点,一般找(1,k)点。

(3)在正比例函数y=kx图象中,当k>0时,k的值越大,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锐角越大。

(4)在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中,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做一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一次函数y=2x+6,y=-x,y=-x+6,y=5x的图象。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的特点:分析:在函数y=2x+6中,k>0,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函数y=-x+6中,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由上可知,一次函数y=kx+b中,y的值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跟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相同。

对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可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不过原点,但是和两个坐标轴相交。在作一次函数的图象时,也需要描两个点。一般选取(0,b),(-,0)比较简单。

想一想

(1)x从0开始逐渐增大时,y=2x+6和y=5x哪一个值先达到20?这说明了什么?

(2)直线y=-x与y=-x+6的位置关系如何?

(3)直线y=2x+6与y=-x+6的位置关系如何?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一次函数y=2x,y=2x+3,y=2x-3的图象。探索一次函数y=kx+b中,b的值对一次函数图象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特点。

2、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的特点。

3、一次函数y=kx+b的k、b的值对一次函数图象的影响。

四.小结

作业设计

1、下列一次函数中,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的是()

A、y=-5x+3B、y=-x-7C、y=-D、y=-+4

2、下列一次函数中,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的是()

A、y=x-8B、y=-x+3C、y=2x+5D、y=7x-6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