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乞丐》教案

芒果nan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芒果nana”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乞丐》教案(共13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乞丐》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乞丐》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乞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3.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题目解说:这是一首凄美的文章,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无所有的人行乞,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乞丐的手,这就是唯一的给予。 2.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罗亭》《父与子》《前夜》 3.背景资料 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概是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家作品之一。 二、字词正音   乞丐  污秽  脓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 我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渴望得到老人的理解,我在内心里把老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不能在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兄弟而不安。 2.结尾句说:“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我从老人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坚持我生活信念的力量。 3.情节结构   路遇可怜老人行乞 乞丐  我身无分文真难堪力平等、爱心、理解     互相握手表理解 4.主题 课文通过写一个乞丐向我行乞的故事,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关切与理解的思想,弘扬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5.写作特色   ①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②语言凝练隽永,富有表现力。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我的叔叔于勒》和《范进中举》有哪些相似之处?《我的叔叔于勒》钟的.“母亲“所说的哪些话和胡屠户特别相似? (见教材全解44页) 2.《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男孩与《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什么相同之处?如果换作别的人物好不好?为什么? (见教材全解44、45页) 3.《乞丐》中的“我”对待乞丐的态度和《孔乙己》中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可怜人”? (见教材全解45页) 附:板书设计 路遇可怜老人行乞 乞丐   “我”身无分文真难堪 平等、爱心、理解 互相握手表理解    

篇2: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孔乙己》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孔乙己》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2.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自己这一人物形象,勾画孔乙己的形象。 (3)探寻造成孔乙己式悲剧的原因,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3.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重点】 1.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3.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的艺术 2.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部分句段含蓄艰深 【教学方法】 1.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预习、朗读、分析、质疑、品味的教学方法,落实“精讲、善导、引思、激趣”的八字要求。 2.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使用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九枚硬币。 【学法指导】 1.通过质疑、讨论解决疑难,让学生体会精读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让学生的表演,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大语文的学习氛围中。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准备: 1.总体了解课文。 2.了解鲁迅生平、创作及背景情况。 3.通过查工具书了解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途径:阅读、上网、工具书。) 4.小说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课时(文学常识,阅读与整体概括认识)   一、导入新课(先板书课题)。 1.可先提问学生,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读过的鲁迅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讲述: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2.介绍写作《孔乙己》的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冬天,最初发表于19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未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3.关于“鲁镇”和“咸亨酒店”: ①文中所提的“鲁镇”,在作者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提到,实在是一个创造的地名;我想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亲故乡(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和母系故乡(绍兴东皋乡安桥头)的混合体,我们到那两处附近去,一定可以寻到许多迹象。而“咸亨酒店”却是一个真店号,就在都昌坊口,作者故里的斜对门,我还见过多少回,大概至今还在,这种小规模的老字号是不大容易倒闭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②“鲁镇”虽然含点“故乡绍兴”的意思,可是《孔乙己》,并不是写真人真事的。……结合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像《**》和《祝福》来看,所谓“鲁镇”,可以认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代名词。……可见,“鲁镇”的确不是专指绍兴的。(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社1961.12.) 4.关于“孔乙己”的原型: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我,也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5.关于科举制度:略 6.关于小说: (1)什么叫小说?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塑造人物形象 (4)小说阅读的方法:略 三、恩格斯对文学创作曾经提出这样的要求:“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正确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致玛哈克奈斯》,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勾划段号,找出重要字词,并试着概括小说的三要素。孔乙己人物形象特点?作品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研究讨论的问题。听录音朗读时,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注意哪些地方是描写“典型环境”,哪些地方是描写“典型性格”,用笔把那些生动描写的词语和句子画上横线,标示出来,能加简要批注更好。 四、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笋(sǔn) 荐(jiàn) 绽(zhàn)阔绰 (chuò) 附和(hè)  哄笑(hōng) 羼水(chàn) 颓唐(tuí) 打折(shé) 屑(xiè)涨(zhàng)红 哄(hōng)笑 间(jiàn)或 附和(hè) 门槛(kǎn)拭(shì) 五、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现在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典型环境”的?哪些地方是写“典型性格”的?根据这些描写,课文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翻阅课文,快速编列一个段落层次提纲,看谁编得快,编得好。 让几名学生出示并朗诵自己的提纲。经比较、评论,教师选定较好的一份,略加修订,抄上黑板,供太家参考。(教师也可以事先自拟一份提纲制成软片,届时当堂投影放映,以节省时间。) 参考提纲如下: 第一段(1----3 节):典型环境――孔乙己活动的环境。 第二段(4----13节):典型性格,――孔乙己的遭遇和性格。 第一层(4----9段):写孔已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情节的开端、发展)。 第一个片段,酒客揭短,取笑孔已己偷东西。 第二个片段,酒客讥笑孔已己没有“进学”。 第三个片段,孔已己教小伙计“识字”。 第四个片段,孔已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二层(第10-----11段):描写孔已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 第三层(第12-----13段):交代孔已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 六、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第二课时(小说社会环境的描写)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3节),研讨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三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课文开头三段,主要描写孔乙己的活动场所,即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作者着意描写咸亨酒店这个坏境,是有典型意义的。 (1)故事发生的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2)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3)酒店的格局――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 (4)酒店里的酒客――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对比 短衣帮:站、外 穿长衫:踱、坐、里(要酒要菜) (5)社会风情: ①“我”的职务: ②掌柜:对长衫主顾 : 对短衣帮: 对待小伙计: 掌柜特点: ③酒店的小伙计:“我”――线索人物 2.这里写了哪两种来喝酒的人?为什么要写这两种人? 明确:短衣帮、穿长衫的。通过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坐”一“站”反映了两种对立的阶级,也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为什么要写“我”在咸亨酒店里专干温酒的营生?换个问法即:这篇小说为何用第一人称“我”――小伙计的口吻来写? 目的是想通过“我”――小伙计的`眼睛来观察社会,以便于更好地把孔乙己的种种遭遇借助于“我”的眼睛展现给读者。采用“我”第一人称可增加文章的真实感,“我”既是旁观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从“我”这一视觉出发,孔乙己纯粹是一个喜剧人物;他自身的言行,他与周围的环境充满了不协调。 4.第三节中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所以至今记得”,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既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冷酷的酒店氛围,沉闷、压抑、无聊,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同时也引出下文,为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 5.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酒店里等级森严,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6.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势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总结:勾画出一幅清末江南的世俗画,点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些描写,朴素地展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许多本质特征,如:阶级的对立(掌柜和学徒,短衣帮和长衣帮),腐朽的剥削思想(卖酒羼水),势利的眼光(荐头情面大,辞退不得),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篇3: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范进中举》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范进中举》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题目导入法。请同学们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现象:科举制度。 2.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 是的,彩票!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 (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板书:“中举” 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喜悲剧。 提问:在我国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举,就是榜上有名。 3.有关科举的对联、诗句、例证: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例证: 更有甚者,是喜极而疯。 有例为证:(插入例证: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 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板书:范进中举)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二、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名生员。 秀才:生员肄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三、介绍作家作品。 1.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吴国对顺治十五年探花,官至顺天学政。六十年间,曾祖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进士、举人及出仕官员十四五人。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29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其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也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度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学生读注释①。(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背景资料:在《范进中举》这节文字之前,有一段与范进有关的情节:一个同范进有着相似遭遇的儒生周进,一生在科场考了数十次,连个秀才也没捞着,受尽了困顿和屈辱,后来在一群商人的资助下,侥幸地中了举人、进士,做上了“广东学道”。当他主持秀才考试那天,见考场上有一个“面黄饥瘦,胡子花白,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的老童生,十二月天气,“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此人便是范进。不禁勾起了自己辛酸往事的回忆,动了怜悯之情,还没有阅完其他考生的试卷,就把范进取为第一名,并面嘱他一定要去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又有《文木山房集》。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商酌(zhuó)  星宿(xiù)  狗血喷头(pēn) 带挈(qiè)  长亲(zhǎng)  行事(háng)  腆着(tiǎn) 兀(wù)自  绾(wuǎn) 轩敞(xuān chuǎng)  作揖(yī)  醺(xūn)  啐(cuì)  讳(huì) 带挈 桑梓(zǐ) 2.积累下列词语: ①俱各欢喜②拱手作揖③千恩万谢④尖嘴猴腮⑤不省人事⑥淋淋漓漓⑦喜从天降⑧今非昔比⑨万贯家私⑩唯唯连声 三、感知内容: 1.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主要人物是?) 2.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讨论分析文章结构: 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可分两层:范进进学(中了秀才)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范进向胡屠户借盘费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通过这两件事,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前生活的艰难困顿和社会地位的卑微低下。 第二部分,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对封建士子醉心功名利禄的丑态作了辛辣的嘲讽,并深刻地揭示出他们热中科举的社会原因 这一部分分三层: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伸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把表格整理到笔记本上。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聊斋志异》中的《王子安》 板书设计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一部分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 可分两层:胡屠户贺喜;范进借盘费遭辱骂。通过这两件事,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前生活的艰难困顿和社会地位的卑微低下。 第二部分,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 对封建士子醉心功名利禄的丑态作了辛辣的嘲讽,并深刻地揭示出他们热中科举的社会原因 可分三层: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伸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述故事。 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复述、同桌间相互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出来。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思考: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归纳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 指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1.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中举前: 经济状况――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 社会地位――主要是通过丈人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来表

篇4: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出师表》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出师表》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的】 1.作者及写作背景。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和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蜀相》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出师表》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板书)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4.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227年,蜀汉已从V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他于这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读得流利。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正音。(小黑板板书) 崩殂(cú) 侍(shì)卫 弘(hóng) 菲(fěi) 以塞忠谏之路(sè) 陟(zhì)罚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t(yī) 以遗(wèi)陛下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阵和睦 倾颓(qīngtuí) 长史(zhǒng) 苟(gǒu)全  猥(wěi)夙(sù)夜  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 攘(rǎng)斟酌(zhēnzhuó)  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īzōu) 遗诏(yízhào)  先帝遗德(yí) 5.朗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方法: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6.齐读课文。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理解分析第一、第二部分(第1――7自然段) (一)第1――2段: 1.朗读。串译。 2.针对第一段提问: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针对第二段提问: ①作者在第2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板书: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提问并简答: ①第3段中为什么要举荐郭攸之、费t、董允等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第4段中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⑤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⑥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⑦第5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⑧“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4.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5.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 第3段:述说文臣的安排: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第4段:述说武将的安排: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第5段: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三)分析课文6-7段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针对第6段提问检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5.针对第7段提问检查;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6.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

篇5:九年级下第一单元 (教师中心稿)

九年级(下)第一单元 (教师中心稿)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单元学习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说出主要的矛盾冲突。

2.能根据剧本的台词,概括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能说出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

4.能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能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部分:初读课文(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威尼斯商人                          1课时

江村小景                            1课时

陈毅市长                            1课时

一厘米                              1课时

第二部分:梦想剧场(5课时)

戏剧知识学习                        1课时

排演剧本                            3课时

学生表演                            1课时

第三部分:比较辨微(2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第一部分  初读课文(1-5课时)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以及《新课程 伴你学语文》。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等。

3问题情境: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4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你对戏剧有哪些了解?请给大家讲讲。讨论,交流。

2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

3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威尼斯商人(节选)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

2.能说出课文中台词的特点,并能根据台词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1.整体阅读课文内容。

2.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概括及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第一块:资料平台。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莎士比亚是世界著名的戏剧大师,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茱丽叶》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篇名作《威尼斯商人》倾听。

2资料平台: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寻的资料,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莎士比亚这位举世闻名的剧作家以及他的伟大作品。整理资料,思考。

3组织交流、评价。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以及《威尼斯商人》中的有关情节,以便理解课文。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任务:阅读课文,说说鲍西娅在法庭上是如何一步步制服夏洛克的?速读课文,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问题情境: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你是鲍西娅,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思考,小组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教学反思

第三块:品词赏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歌德说:“莎士比亚用生动的语言来使人感动。”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其戏剧语言是绚丽多彩和质朴自然的巧妙结合,既有浓郁的诗意又有如画般的流畅的特点。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比较精彩的语言,读一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刚才所赏析的精彩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阅读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全文。

第3课时   江村小景

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能简要概述故事情节。

2.能概括出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3.能说出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课前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田汉及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看过了世界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下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的作品。今天,我们来看田汉的独幕剧《江村小景》。听讲。

2资料平台: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寻的资料,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田汉以及他的作品。介绍田汉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其他同学补充。

3布置任务:仔细阅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情节。阅读,思考。

4组织交流、评价。叙述故事情节,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剧中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桩惨案,作者为什么以《江村小景》为题?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3问题情境:剧本中写的一家人,尽管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说说他们各自的追求是什么,剧本表现他们的追求有什么作用。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教学反思

第三块:人物性格。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台词来概括出剧中四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3问题情境:这个剧本的台词有什么特点?思考,.写作。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陈毅市长》选场

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能简要概述故事情节,把握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

2.能说出无产阶级的革命家陈毅的性格特征。

3.能说出话剧语言的特点。

课前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沙叶新及其作品,了解话剧《陈毅市长》的情节。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陈毅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之一,建国后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关于他的.事迹在许多电影、小说中都有介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陈毅市长》也是展现他崇高品格的作品。倾听。

2请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介绍一下作者沙叶新的情况,以及话剧《陈毅市长》的剧情。介绍作者沙叶新及其《陈毅市长》的剧情,其他同学补充。

3布置任务:请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介绍本剧的情节,并说说,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是什么。阅读,思考。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陈毅初进齐仰之的“家”,很不受主人的欢迎,可是最后主人却一再挽留,要和他“秉烛夜谈”。说说陈毅是怎样改变齐仰之的态度的,从这些情节中你能了解陈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明确:赛龙舟体现了一种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块:潜台词揭密。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介绍潜台词:潜台词是藏在字面下的没有说出来的台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这个“意”反映了特定的情景之下人物说话的真实意图和内心世界。听讲。

2请同学们揣摩一下下列台词的言外之意。

(1)齐仰之:这……可以延长片刻。

(2)陈毅:我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到一起,不就中和了?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4请同学们再从课文中找出几例作简要的分析。阅读,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阅读《陈毅市长》全剧。

第5课时   一厘米

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能简要概述故事情节。

2.能概括出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3.能说出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课前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毕淑敏及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1厘米是个微不足道的长度,可是,正因为1厘米却引出了一场**。倾听。

2布置任务: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阅读,

篇6:二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备注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备注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备注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备注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

篇7:八年级下第一单元

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

常州市丽华中学   钱红武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         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

《竹溪记》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  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考试的得与失 听讲

2 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1、八年级(上)语文学习中你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2、在语文学习中,你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信心克服吗?你希望得到老师的那些帮助。3、你认为怎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你提高语文能力。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学习透过课题了解大致内容,进而了解本学期我们将要学习的文学作品的类型。 浏览课文、目录

2 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 制订.计划

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交流

4 为语文教学出谋划策:请同学设计一个可行的语文活动(可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也可结合学校及班级的实际提供新的方案) 小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 《海燕》(一)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倾听、补充 讲述你所了解的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 下列几个副标题均可适用: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2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听朗诵全诗学生试读。 (方法:齐读,或自己放声读。)

3 问题设计: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要求:①要切合课文的内容;②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③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二、表情朗读,品味诗歌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 齐读、分读

2 问题设计: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1、理清课文结构。2、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 圈点勾画思考、归纳、交流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4 创设问题情境:1、海上风起云涌的景象对表现海燕有什么作用?2、文中除了海燕还写了哪些海鸟,他们的表现和海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听讲、思考

5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放录音 听朗读,在此基础上,再读《海燕》

2 播放音乐 配乐朗诵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3课时 《海燕》(二)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课前学习:自由朗读《海燕》,体验表达感情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教师对学生朗读时在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出现的不足,适时给以纠正,指导朗读。其间,可穿插齐读。 由三位学生分三部分分别朗读

2 创设问题情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想象海燕搏击长空的景象,并就此展开联想,如果这就是一场斗争,那么斗争的对立双方是谁? 自由朗读、想象、归纳、讨论

3 教师引导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听讲、归纳

教学反思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绿色――   长城―― 练习、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4课时:《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观察、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3 创设情境:听课文朗读,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圈点勾画

4 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朗读、感受

教学反思

二、理解分析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篇8: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2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2

爸爸的花儿落了 【目标定向】: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重难点突破】: 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二、自学生疑: 1、检查预习情况。默写字词;交流读后心得;提出疑问。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学习释疑: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达标作业》基础部分。 2、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3、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点难拨疑,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3、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二、反思学习: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创新: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板书设计:   我和父亲的故事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启示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A殷切的希望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B严格的要求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C温暖的关怀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D热忱的鼓励 教后反思:关于作者简介,应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不应为了简介作者而去孤立的进行“作者简介”的教学活动。 

篇9: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5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5

伤仲永 【目标定向】: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重难点突破】: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自学生疑 A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3、强调句子停顿: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传/一乡秀才/观之 f、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g、余闻之也/久  h、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全班齐读全文。 B、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C、题解: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学习释疑:自读课文,掌握大意: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四、作业: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一、学习释疑: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点疑拨难、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反思学习: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四、教师小结: 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作业:完成《达标作业》。 教后反思:本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本科教学的重心也应围绕“成长”这一主题展开课文内容的学习,不应纯粹当文言文进行教学,应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篇10: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3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3

丑小鸭 【目标定向】: 1、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重难点突破】: 1、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2、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流程】: 一、入境生趣: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丑小鸭》(板书课题) 二、自学生疑: 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2、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草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3、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三、学习释疑: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理线索――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明结构: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泽地:( 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点疑拨难: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五、反思学习: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六、拓展创新: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 《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 《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写一篇随笔: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板书设计: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后反思:文章较长,不应逐文进行繁琐的讲解,需要设置话题,依照材料谈论话题的形式熟悉、理解内容。可以联系现实分析形象并有效借鉴。

篇11: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把酒问月》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把酒问月》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把酒问月》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 三、文史撷英:(走进作品) 《把酒问月》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此诗写月,紧扣“问”字,表达情感。前承大诗人屈原的《天问》,对后世之作又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大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的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了此诗的开头两句。 四、读诗歌,掌握重点字词: 1、给下列字注音:略。 2、重点字词: 丹阙:红色的宫阙。 白兔捣药:古代神话说月中有玉兔捣药。 绿烟:遮蔽月光的云影。 嫦娥:古代神话说,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药,飞升奔月。 当歌对酒时:在听歌饮酒的时候。当、对:意思相同。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 五、读诗歌,整体感知: 1、《把酒问月》可分几层。试概括划分并写意思。 2、条分缕析,把握诗意。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比,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 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六、高屋建瓴 洞晓行文构思 《把酒问月》以纵横恣肆的笔触,多侧面、多层次地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对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大的胸襟和洒脱的个性。 七、课堂练习: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 。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2、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  。 3、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 。 4、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  。感悟的内容是; 5、诗的主旨是: 6、《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八、总结: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九、作业:背诵课文。 十、翻译诗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自古有之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来的?我停下酒杯发问。)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们想到月亮上去不能实现,月亮却始终伴随着一代一代的人们。)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浓重的去雾渐渐散去,皎洁的月亮像悬挂在天上的明镜,散射着清澄的光辉,照着朱红色的宫门。)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每晚也从这云间消失?)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当今的人们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可这月亮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往今来的人们都象流水一样逝去,而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  

篇12: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反思

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反思

因为一开始,集体备课的内容没有,我自己设计了单元导读课、单元整体识字写字课。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适合上单元整体识字课,上个学期我一直在上,通过学期末我自己设计的“读写大赛”来看,整体识字、写字课有利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所以这一单元我也是这样设计的。

对于这一单元中,设计的“场面描写”的学习,我感觉不是很好。我认为如果学生能在作文中,将人物、环境、细节这些因素都写好,那么场面描写就不攻自破了,我认为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依然把重点放在写人记事的方法指导上,虽然我们每次都在教学生这样写,那样写,可学生的作文水平仍是没有太多的进步。小学阶段的语法知识,不易安排太多,这样那样的'词说多了,学生感觉学语文还有难度,难免失去兴趣。另外,跳读的方法:在扫读的基础上,跳过次要信息,直取主要信息。运用跳读摘取关键信息。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不知道怎样使用,学生认真的读文,还找不到关键的信息,在学习使用跳读,我认为难度很大,况且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用扫读的方法读一篇文章,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到位。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做法和感受,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领导们的批评和指正。

篇13:九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九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单元学习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说出主要的矛盾冲突。

2.能根据剧本的台词,概括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能说出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

4.能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能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部分:初读课文(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威尼斯商人                          1课时

江村小景                            1课时

陈毅市长                            1课时

一厘米                              1课时

第二部分:梦想剧场(5课时)

戏剧知识学习                        1课时

排演剧本                            3课时

学生表演                            1课时

第三部分:比较辨微(2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第一部分  初读课文(1-5课时)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以及《新课程 伴你学语文》。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等。

3问题情境: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4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你对戏剧有哪些了解?请给大家讲讲。讨论,交流。

2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

3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威尼斯商人(节选)

[4]

相关专题 教案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