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案-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高兴姐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高兴姐姐”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自然教案-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共20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自然教案-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自然教案-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三章                     动物世界

第二节                     昆虫

教材分析

昆虫这一节是在学生刚学完“蝗虫”后,第一次接触到的有关生物分类依据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和易操作性,而且知识的条理性较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是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很好载体。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学生对昆虫的有关知识在平时已经有所接触。教授本节内容可组织学生以分组协作活动的方式进行。通过对采集来的标本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寻找知识教学与方法教学的结合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循着两条主线即知识目标线和技能目标线进行。教学方法以探究、讨论式为主。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观察、比较等方法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的作用。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昆虫等的采集,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初步学会并运用求同比较法分析归纳事物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目标

1.在对昆虫的采集观察过程中体验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充分的参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3.通过列表方式对昆虫特征的归纳,认识科学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求同比较法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观察、比较得出昆虫的主要特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一)课前让学生采集一些不同种类的他们认为的“昆虫”(每生十种以上)标本,作一些简单处理后放入三角纸包,并要求在三角纸包上注明采集地(或采集地的特征)。

(二)每生一只放大镜、一把镊子、一张表格(见附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这些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通常,我们把象蝗虫这样的动物叫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平时大家经学听到“昆虫”这个词,现在请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一些昆虫。

(二)揭示疑点

老师问:为什么我们把这些动物称为昆虫呢?我们是根据什么说这些看上去不一样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的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属于昆虫的动物应该具有某些相似的形态特征。而不属于昆虫的动物与同属昆虫的动物之间应该有较大的差异。

(三)观察并记录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些“昆虫”标本,它们真的是昆虫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些标本具有哪些特征,并完成发下来的这张表。注意:每种标本都装入一只三角纸包,分别编号,可用放大镜观察,可使用镊子。根据你的观察,若某标本具有某项特征,则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打勾或用文字说明。教师巡视。

(四)整理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张表进行整理,使具有相同特征最多的标本写在一起,制成一张新表。教师巡视并指导。

(五)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新制成的表格。问:现在我们已经对这些标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并发现某些标本具有较多的共同特征。那么到底哪些标本是昆虫呢?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第33页第一段“昆虫的主要特征”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六)解决问题、找出规律

下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表格上把你认为是昆虫的标本编号上打上钩。

教师提问:现在同学们已在认为是昆虫的标本上打了钩,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告诉大家你认为它们是昆虫的依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昆虫的主要特征。

(七)知识应用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就你们组的观察结果写出报告。在报告中说明这些标本是昆虫以及另外的标本不是昆虫的理由。派代表到讲台上作交流发言。(在发言时可对标本形态作简要介绍,也可出示标本)此时若能利用实物投影仪则效果更佳。

(八)教师小结

1.对刚才的发言进行小结。主要强调昆虫的主要特征

2.对课堂活动的小结:

对昆虫特征的获得我们经过了:观察→比较→归纳等步骤。其中观察和比较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问:我们观察不同种类的标本的目的是什么?);而比较不仅要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如昆虫特征的得出过程),也要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提出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的名词。

(九)知识扩展

提问:昆虫之间除了共同的特征,就没有不同点了吗?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

教师:昆虫之间也有许多不同点,这正是昆虫多样性的原因。关于昆虫的多样性,我们将在下节课讨论。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

1.提出问题→观察标本→比较特征→归纳

2.昆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个口器;

(3)胸部都有三对分节的足;

(4)一般有两对翅。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昆虫的主要特征是                            。

(2)我们在研究蝗虫、蟋蟀、苍蝇是否属于昆虫时,对这三种动物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都具有昆虫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它们都属于昆虫。这里的“比较”属于       比较法。

2.课后作业

(3)下列四组动物中,都是昆虫的是(   )

(A)虾和蟹           (B)蚜虫和蝗虫

(C)蜈蚣和马陆       (D)蜘蛛和蝎

(4)蝗虫、蝴蝶、蝉的'相似之处是(   )

(A)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口器都为咀嚼式口器

(C)胸部有三对分节的足,其中二对步行足,一对跳跃足

(D)腹部有二对翅

3.参考答案

(1)略(2)求同比较法(3)B(4)A

4、简要分析

(1)略;(2)在自然科学中,运用比较法来认识事物的例子是很多的。在不同事物中找出共同点,这样的比较叫做求同比较。在相同事物中找出差异点的比较叫做求异比较。比较法是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题目中,认识蝗虫、蟋蟀、苍蝇是否属于昆虫,是把这三种动物的特征与昆虫特征进行比较,看有没有相同点的比较方法,显然是求同比较;(3)略;(4)蝗虫、蝴蝶、蝉都是昆虫,因而它们的相似之处应该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即昆虫的主要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昆虫生活环境的多样性,足和口器的多样性。

3.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不变态发育。

4.了解昆虫与人类关系。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求异比较法。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昆虫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昆虫生活环境及发育方式的                                     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

(一)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在校园内或校外采集昆虫标本。采集时,着重观察并记录每一种昆虫的生活环境,尤其是要采集象蚊、蝇等昆虫的幼虫和蛹。

(二)一些昆虫标本和蜜蜂、家蚕、蝗虫的生活史标本;镊子、放大镜每组一把。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引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都到自然界中去采集了一些昆虫,作为本节课的材料。请问,同学们是根据什么判断你所采集的是昆虫,而不是别的动物呢?

学生回答昆虫的主要特征后教师继续问:有没有同学采集不到昆虫(一般不会有)?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布置和要求,都采集到了不少的昆虫。说明自然界中昆虫数量很多。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多万种。

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讲讲你都在什么地方采集的这些昆虫。

(二)学生介绍,揭示分布

请几位兴趣小组的成员,介绍几种昆虫的采集环境。如:

龙虱:在水中采集到;天牛:在树丛中。等等。

教师在学生介绍后,作小结并举例:昆虫大多数陆生;少数幼虫水生,成虫陆生;也有终生水生的。揭示昆虫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三)观察标本,发现差异

不同的昆虫,除了生活环境不同外,还有许多别的差异。请同学们观察各种昆虫的足(提示:对照课本34页图3-8,重点观察蝗虫、螳螂、蜜蜂、蝼蛄的足)。你能说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足吗?把相应的昆虫名称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并思考昆虫足的特殊形态跟它的生活习性有何联系?(见板书)

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

请每组派一代表上讲台,就上述两个问题作简要回答。教师作简要小结并板书。

口器是昆虫的摄食器官。请大家使用放大镜和镊子观察昆虫头部口器的形态和结构。对照课本35页图3-9,你能说出各种昆虫的口器吗?把你观察的昆虫名称按它所具有的口器类型填入下表空格内并思考:昆虫不同的口器类型可能与它的什么生活习性有关?(见板书)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各种昆虫的口器。

每组派一代表上讲台,就上述两个问题作简要回答。教师再作简要小结并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5页第一段。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家蚕、蜜蜂、蝗虫的生活史标本,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差异。引导学生找出差异后,教师出示按蚊及蝗虫的生活史图片或投影,讲述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重点说明两者的区别和“蛹期的昆虫不吃不动,但体内却在剧烈变化,最后变成成虫的过程”,并板书。讲述过程中可出示采集来的蝇和蚊的幼虫、蛹以加深印象,引起兴趣。

问:所有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都有变态现象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象衣鱼这样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是不变态的。

(四)阅读讨论,认识昆虫

我国的昆虫种类很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结合平时的经验,互相讨论,区别今天课堂上提到的昆虫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医学害虫,哪些是农业害虫。

让学生作简单回答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是农业害虫的是(  )

(A)蜈蚣   (B)蚜虫    (C)苍蝇    (D)蚊子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辨别昆虫类型依据的是(   )

(A)发育方式

(B)口器的类型

(C)翅、足、触角的类型

(D)身体分部状况和触角、翅、足的对数

(3)举例说明昆虫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后作业

(4)蚊的口器是(   )

(A)刺吸式口器      (B)虹吸式口器

(C)咀嚼式口器      (D)舐吸式口器

(5)采集能飞善跳的昆虫,应该用      捕捉,捕捉到的昆虫应先用       毒死,然后用镊子夹出放入三角纸包,写上      、      、      和      ,再带回实验室制作。

3.参考答案

(1)B(2)A(3)略(4)A(5)捕虫网、毒瓶、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姓名、编号

4.简要分析。

(1)简要分析:昆虫根据其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分为益虫和害虫。害虫又根据是危害农业还是危害人类健康,分为农业害虫和医学害虫。显然,蚜虫是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因而选B。(2)判断一处动物是否是昆虫,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昆虫的主要特征,很显然,BCD三项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A不是,故选A。(3)略(4)略(5)略

【小资料】

动物的嗅觉

大多数昆虫的嗅觉感受器,长在触角上或须肢上。如蝴蝶的触角高高地举在空中摆来摆去,灵敏度极高。有人将一只带有标记的雄蝶捉到几千米以外的地方放飞,它居然凭借灵敏的嗅觉找回放着雌蝶的地方。有些寄生动物,如生活在毛发丛中的蜱,显然鼻子触角都不利于行动,因此它们的嗅觉感受器长在足上,可以从寄主身上找寻吸血下口的地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

(一)昆虫的种类  100多万种

(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三)足的多样性

步行足

跳跃足

捕捉足

采粉足

开掘足

(四)口器的多样性

虹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篇2:自然教案-第一册 3、7鸟类2课时

自然教案-第一册 3、7鸟类(2课时)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七节 鸟类

教材分析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恒温,卵生和会飞翔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种类繁多,是脊椎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其结构而言,有着一系列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本节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从鸟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从而真正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法。教师在实验室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实物、标本、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等。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点。

2.理解鸟类的双重呼吸。

(二)技能目标

1.学会由局部到整体观察生物的方法。

2.通过对家鸽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2.进行生物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家鸽适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双重呼吸。

三、教学准备

活家鸽四只、家鸽骨胳标本四盒、一些鸡的腿骨、家鸽解剖结构浸制标本四盒、鸟的双重呼吸的图解、家鸽脑挂图。

四、教学过程()

复习:请分析爬行类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原因。

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鸟类不仅适于陆地生活,而且适于飞翔生活。全世界共有9000种,我国有近1200种。下面重点探讨鸟类究竟有哪些特征与飞翔生活相适应。

新课:

1.观察记录:教师课前把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分放在四张实验桌上。全班分四大组,每组发一张记录表格,要求仔细观察,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记录观察结果(观察过程中同时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提示:

(1)鸟的体形是否适于减小飞翔时的阻力?

(2)前肢成翼有何作用?

(3)头骨、腿骨、背部脊椎骨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4)强大的胸肌与飞翔有何关系?

(5)吸气和呼气时气体的通路是怎样的?气体交换在哪儿进行?气囊有何作用?什么叫双重呼吸?

(6)嗉囊贮存食物与飞翔有关吗?鸟类为何有随时排便的习惯?它与消化、排泄系统的哪个器官有关?

(7)心脏有几腔?与爬行类、两栖类一样吗?

(8)雌鸟哪侧的卵巢和输卵管退化?对于飞翔生活有何意义?

(9)鸟的确大、中、小脑发达吗?各有什么作用?

(10)与两栖类比较,说说鸟类在进化上的特点。

记 录 表 格

观察项目

记        录

头部

躯干

四肢

羽毛

身体可分几部分

骨胳

肌肉

呼吸

消化

循环

排泄

生殖

神经

2.归纳结论:通过提示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观察实验材料,从而归纳出鸟的一系列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对双重呼吸应重点分析。

小结:教师结合记录表格小结。

五、板书设计(略)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与鸟飞翔生活不相适应的特征是(    )

(A)头骨很薄;脊椎骨愈合;腿骨中空

(B)后肢肌肉发达,有四趾,三前一后

(C)头部略呈球形;颈部细长;前肢成翼

(D)进行双重呼吸,保证鸟类飞翔时得到足够的氧气

(2)双重呼吸指的是(   )

(A)只在呼气时,肺进行气体交换

(B)只在吸气时,肺进行气体交换

(C)吸气和呼气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D)吸气和呼气时,肺和气囊都进行气体交换

(3) 能体现鸟类比两栖类、爬行类更高等的是(   )

(A)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B)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能作出反应

(C)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全身被羽

(D)食物通过消化被肠吸收后,再送到全身各处

2.课后练习

(4)家鸽排便频繁的原因是(   )

(A)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B)直肠很短,形成的粪便随时排出

(C)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

(D)口腔内没有牙齿,吃进的食物未经咀嚼

(5)在日常生活中,只见鸟类排粪便,未见鸟类排尿液的'原因是(   )

(A)体内没有产生尿液的器官

(B)体内产生的尿液经蒸发到体外

(C)体内产生的尿液变成气体后随呼出的气体一起排出体外

(D)体内没有贮存尿液的器官,产生的尿液随粪便排出体外

(6)吸气和呼气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动物是(   )

(A)乌贼 (B)娃娃鱼 (C)扬子鳄 (D)白鹤

(7)下列动物中,心脏分腔最多的是(   )

(A)大雁  (B)鲫鱼 (D)蜥蜴 (D)青蛙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鸟类体温恒定意义的是(  )

(A)扩大分布的范围

(B)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C)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增加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9)双重呼吸的过程是:两翼举起时,气囊      ,外界空气→      →    ;两翼下垂时,气囊      ,气囊内空气→

→     。双重呼吸的特点是                        。双重呼吸的意义是                                  。

3.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D)  (6)(D)  (7)(A)  (8)(D)  (9)扩张 肺 气囊 收缩 肺 体外 每呼吸一次,空气就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可以供给足够的氧气。

七、参考资料

企鹅是个节能大师

企鹅是鸟类动物,不仅不会飞翔,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它那肥胖的身躯、短短的双腿与两只大脚使它行走时既缓慢又笨拙。人们喜欢观赏企鹅蹒跚而行的憨态,但科学家们感兴趣的却是企鹅那一摇一摆的走相。研究结果表明,正是这一摇一摆的走相为企鹅节约了大量的能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圣迭戈“海洋世界”对帝王企鹅的步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帝王企鹅是企鹅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行走速度为每秒钟0.46米。企鹅在向前行进时,采用了左右前后摇摆的步法,其摆动方式极似钟摆。它在向一边摆动到极限而停顿时,其部分动能被储存起来成为潜能,这部分潜能在其向另一方摆动时再度释放出来。这种每走一步都能为下一步储存一些能量的情况在人类和其他动物身上普遍存在,被储存能量占前进一步所耗能量的比例被称为“恢复率”。各种动物的恢复率是不同的,企鹅步行时的恢复率比地球上任何动物都要高很多,可达80%,而人类走路时的恢复率最高仅为65%。由此可见,企鹅像钟摆那样一摇一摆地向前走路是一种最节省能量的方式。

企鹅采用这样能耗极小的走路方式,是它们在南极长期生活进化的结果。生活在南极圈的企鹅在冬季休眠了4个月后,往往要行走100多英里去海边觅食,这对于腿短体胖的企鹅来说决非易事,这就要求它们消耗能量越少越好。

(叶雪芳)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鸟类飞翔的简单原理。

2.了解鸟的繁殖特点。

3.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

(二)情感目标

通过鸟类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提高学生自觉保护鸟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鸟类的繁殖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鸟类飞翔、飞机飞行的录像、鸟类孵卵的录像或投影、两种雏鸟的投影、各种鸟巢的投影、鸟类捕捉害鼠的投影。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播放鸟类在空中自由翱翔的录像,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播完后,请学生叙述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特征。并问鸟类的飞翔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引入新课。

(一)鸟的飞翔

教师告诉学生鸟类是依靠胸肌强有力的伸缩,牵动翅膀,鼓动空气,得到升力而升上天空的。鸟类能飞翔是因为它具有与飞翔相适应的一系列结构特征,如体呈纺锤形、前肢成翼、长骨中空、双重呼吸等。在鸟类飞翔的启示下,人们经过努力,在1912月,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终于实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飞上蓝天的愿望。使学生感受到研究动物的重要作用。

二、鸟的繁殖

播放鸟的繁殖录像或投影,然后阅读教材,请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并整理出鸟类的繁殖特征:

1.  时间

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我国的鸟类一般在春季和夏初繁殖。

2.过程

筑巢   大多数鸟都有筑巢的习性。当然各种鸟的筑巢艺术是不一样的。为了加深印象,投影各种鸟的巢,让学生体会鸟类各种风格的“安乐窝”。

孵卵   先请学生讨论母鸡孵蛋的问题。引出多数鸟在筑巢后有孵卵的行为。设问:谁来孵卵?要孵多长时间?有没有不会孵卵的鸟?先由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补充。讨论完以上三个问题后,再告诉学生鸟的受精卵在人工控制的合适温度下也可以孵化,即人工孵化。人工孵化对珍稀鸟类的繁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育雏   投影两种雏鸟。请学生分析比较:腿脚是否有力?身体有否绒羽覆盖?眼睛是否睁开?是否自己觅食?从而归纳雏鸟有早成鸟和晚成鸟两种。晚成鸟的食物是亲鸟捕捉来的,育雏期间,亲鸟为了提供足够的食物给雏鸟和自己,活动时间相当长,同时也消灭了大量的农业害虫,可见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三、鸟是人类的朋友

投影猫头鹰捕捉老鼠的画面。请学生讲述一些鸟的食物特点。得出大多数鸟以鼠类和害虫为食,且捕食能力非常强;有的以植物的茎叶为食,帮助植物传粉,散播种子。所以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接着与同学们一起谈谈我国为保护鸟类资源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开展爱鸟周活动,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爱鸟、护鸟的活动,为保护鸟类资源而作出贡献。

五、板书设计

(一)鸟的飞翔:发达的胸肌牵动两翼飞翔

(二)鸟的繁殖:时间:有季节性,我国一般在春季和夏初

特点:筑巢、孵卵、育雏

(三)鸟是人类的朋友

捕捉害鼠,帮助植物传粉、播种

积极开展全国性的“爱鸟周”活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特征中与鸟的飞翔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胸肌发达,收缩强有力。

(B)颈部肌肉和后肢肌肉发达。

(C)除喙和足以外,全身有羽毛覆盖。

(D)口内牙齿退化,有发达的嗉囔,消化能力强。

(2)鸟繁殖的三个特点是      、      、       。

(3)雏鸟可分为有      和       两种。

2.课后练习

(4)下列鸟类的雏鸟属于晚成鸟的是           ,属于早成鸟的是            (填字母)。鸟类中      %是晚成鸟,而且主要以昆虫为主食,育雏期间能消灭大量的害虫,因此我们要                               。

a.燕子 b.鸽子 c.麻雀 d.鸡 e.鸭 f.啄木鸟 g.猫头鹰        h.杜鹃 i.莺 j.黄鹂 k.企鹅

3.参考答案

(1)B (2)筑巢 孵卵 育雏 (3)早成鸟 晚成鸟 (4)a.b.c.f.g.h.i.j.k  d.e  85 保护鸟类

4、简要分析

(1)鸟类有许多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如全身被羽(飞翔和保温);口内牙齿退化(减轻飞翔时的体重);嗉囔发达,消化能力强(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而后肢肌肉发达与鸟类行走有关。

(3)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识记鸟类的两种雏鸟。

(4)自然界中除我们非常熟悉的鸡、鸭、鹅等是早成鸟外,大多数鸟类的雏鸟是晚成鸟。

七、参考资料

部分国家已选定的国鸟

奥地利:家燕丹麦:云雀 德国:白鹳 印度:蓝孔雀  日本:绿雉卢森堡:戴胜 美国:白头海雕 绚甸:孔雀 新西兰:天翼鸟 墨西哥:长脚鹰 法国:公鸡 多米尼加:鹦鹉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蜂鸟 厄瓜多尔:大秃鹰 智利:山鹰 波兰、赞比亚、伊拉克、肯尼亚:雄鹰津巴布伟:津巴布伟鸟  阿根庭:棕灶鸟 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

篇3:自然教案-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自然教案-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质量的测量

教材分析

质量这一知识点在初中阶段是相当重要的,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反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然后进一步要求掌握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天平这种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因而教材先介绍天平的主要结构,天平的调整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然后安排多种形式的实验练习使学生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技能。对于天平的量程,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也要求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很重要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因材施教、直观性和量力性原则以及教材特点,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实物教具作用。每两个学生配备一架天平,采用边演示边讲解边讨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理解质量的概念,明确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⒉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了解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实验研究自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天平的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教给学生实验手段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⒉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及天平的读数。

三、教具准备

托盘天平一架(演示用),天平投影片,学生每两人准备:托盘天平一架,小木块一块,同一规格小螺钉10枚,铁丝一条,橡皮泥一个,烧杯一只,热开水。

四、教学过程()

㈠物体质量

⒈提问⑴在菜市场里用杆秤称得10斤鱼,杆秤测量的是什么?⑵称得的10斤鱼比5斤鱼多还是少?⑶一个中学生重50千克,指的是什么?

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但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如一只轮胎比一双雨鞋含的橡胶多,10斤鱼比5斤鱼所含有的物质多,大苹果比小苹果含有的物质多,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买米、邮寄包裹、做家具等都要考虑到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含有物质越多,质量越大。

⒉在以前的学习中大家已经用过哪些质量单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质量主单位     千克及单位换算关系。然后介绍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单位的标准。

示范与练习:0.85吨=    千克   50毫克=       吨

1.63千克=     克=        毫克

⑴设问:经下列变化物体的质量改变了吗?

⑵探索实验一:将一根铁丝弯成一个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二:将一个橡皮泥捏成一个泥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三:将一杯热水冷却,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讨论:⑴把冷水放进冰箱,制成冰块,状态改变,质量是否改变?

⑵把一瓶牛奶带到太空,位置改变,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教师小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问:⑴一只铅球的质量是4千克的含义是什么?

⑵这只铅球是4千克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㈡测量质量的`工具

讨论:大家平时见过或用过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哪些?

小结:天平、磅秤、电子秤、托盘天秤、杆秤,指出实验室常用的是托盘天平。

㈢天平的使用

⒈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教师结合投影片和实物进行介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天平由横梁、指针、标尺、托盘、平衡螺母、横梁标尺、游码、底座、砝码和砝码盒组成)

⒉原理:

⑴只有两个盘里的质量相等,横梁才停在水平位置,或者说横梁平衡。

⑵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相当于向天平盘里加砝码。

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

⒊使用方法(教师演示):

⑴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指明游码左边的一条线指在“0”刻度线)

⑵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问:若指针偏左,哪边重?右边平衡螺母怎么调?左边平衡螺母怎么调?)找出调节平衡规律。

⑶把被测木块放在左盘,强调不能错放到右盘。

估计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轻放到右盘(指明砝码的放置顺序应由大到小),根据右盘的高低,增减砝码或适当移动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 强调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去调节平衡螺母,只能用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达到天平的平衡。

具体举例游码刻度的读法。明确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数,读数时应读游码左边的质量值。

分发小螺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进行操作练习,测出10枚小螺钉的总质量,并公布结果,承认误差,指出错误。问:

如果小螺钉很小,天平无法直接称出一枚小螺钉的质量,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可利用以少积多的特殊方法,先测出几枚小螺钉的总质量,然后除以枚数就是一枚小螺钉的质量。

继续让学生讨论:当物体放错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这时的读数是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时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㈣天平的维护

问:能用天平称一张纸的质量吗?能称10斤桔子的质量吗?

指导学生了解天平铭牌所示的测量范围和感量,让学生明确天平是精密仪器,提出天平应维护的要求,并进行爱护公物,培养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

㈤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质量的测量

⒈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⒉质量的主单位:千克。

⒊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⒋天平的使用和维护。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    )

(A)6000毫克 (B)600克 (C)0.06千克 (D)0.0006吨

⑵用托盘天平在称量的时候,如果左盘稍上翘,表明(    )

(A)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左移动游码

(B)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右移动游码

(C)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左移动游码

(D)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右移动游码

⑶指出100毫克=100毫克÷1000克=0.01克的错误

⑷某宇航员质量为75千克,若月球对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那么宇航员到达地球时,质量为     。

⑸用已经调好的天平称一只鸡蛋的质量,当右盘放50克和10克砝码,游码移至如图所示位置,则鸡蛋质量为

克。

⒉课后练习                第二章―― 图5

⑹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本书的质量,请从下列操作步骤中选出所需项目,并按操作先后顺序排列(用字母表示):

(A)把平衡螺母旋到左端尽头

(B)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标尺的中央

(C)把书放在左盘

(D)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点上

(E)用镊子往右盘加适量的砝码,使天平大致平衡

(F)旋动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G)统计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刻度值

(H)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正中央

(I)用镊子把砝码全部放回砝码盒

⑺某同学在用天平测量物体时把物体放在右盘,这时砝码为50克2个,100克1个,游码为0.64克,则该物体质量为      。

⑻现有一袋总质量为M千克的同规格的小金属零件。首先取出n个零件,用天平称得出其质量为m千克,则零件个数大致为N=       。

⒊参考答案

⑴(C)  ⑵(A)  ⑶100毫克=100×1/1000克=0.1克

⑷75千克  ⑸62.40克  ⑹(D)(F)(C)(E)(B)(G)(I) ⑺200.64克  ⑻Mn/m

篇4:第一册 3、8哺乳类2课时

第一册 3、8哺乳类(2课时)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八节  哺乳类

教材分析

哺乳类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泛、功能最完善、进化最高等的动物。教材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特点,以家兔为代表,采用特殊到一般,个别到整体的学习方法,从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剖析。一方面明确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能体会到生物的进化规律。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利用实物、标本、挂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家兔的体表、身体分部、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繁殖等方面的特点,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生物进化的观点。

2.以实验为主线的探究型课堂。4人一组分发一只兔子,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兔的体表、身体分部、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运动等的特点。利用解剖实验得出消化、呼吸和循环、排泄和生殖等系统的特点。最后归纳哺乳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系列特征。

3、本节有些概念较难掌握,如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教师必须利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教学,如举例、比较等,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容易。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家兔的生活习性、形态、身体分部。

2.掌握家兔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观察实物、分析动物形态结构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通过对家兔的观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与家兔复杂的取食、避敌等行为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三)教学准备

活家兔、家兔骨骼标本、家兔神经系统挂图、哺乳类牙齿挂图、家兔消化系统挂图。

四、教学过程()

复习:请学生分析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一列特征?

每种动物都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我们已经学习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出示活家兔,指出以家兔为代表的哺乳动物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那么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究竟是怎样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呢?

新课:

(一)快速反应能力

1.观察

把家兔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求学生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仔细地观察全貌,再集中观察它的某一部分,可发现什么?

2.实验

请学生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要求能观察到家兔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方面的特征。

感觉器官:如敲击(耳的听觉)、菜叶(鼻的嗅觉、触须和唇的触觉、眼的视觉)。

神经系统:菜叶作饵料,观察它的一系列反应。

运动系统:用棒驱赶,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3.分析归纳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分析。

形态特征:体表被毛,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感觉器官:发达,包括眼、耳、触须、唇等。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能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运动系统:展示家兔的骨骼标本,观察到后肢骨特别粗大,因而后肢肌肉发达。这与家兔快速取食和避敌有关。

(二)、营养物质的摄取

1.牙齿

家兔是草食性动物,有的哺乳类是肉食性动物,那么它们在牙齿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呢?出示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的'牙齿挂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并归纳如下:(1)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2)肉食动物的门齿不发达,犬齿大而尖锐,臼齿的咀嚼面上有尖锐的突起。草食动物的门齿和臼齿发达,犬齿退化。从中可以看出哺乳动物的牙齿是与食性相适应的。

2.消化系统的组成

回忆青蛙消化系统的组成,阅读教材,结合挂图,展开讨论,归纳出家兔消化系统的组成。并与青蛙比较,有什么区别?从而理解哺乳类的消化系统更完善、更高等。

3.消化过程

最好能结合消化系统挂图或投影具体地分析食物的消化过程。认识小肠、肓肠、胃、肝脏、胰腺、肠腺等结构及其作用。与其它几类动物比较,家兔的消化管长,消化腺发达,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师边分析,边请学生设计消化过程图,对设计较好的图在班级加以展示,加深印象。

最后小结家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神经、运动、消化等生理特点,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五、板书设计

(一)快速反应能力

脑、脊髓、神经

构成

神经系统

功能

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触须、唇)

感受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如运动

后肢粗大,善于跳跃,且运动速度快。

(二)营养物质的摄取

1.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臼齿。

2.消化系统的组成及过程:

食物→口腔→咽→食道→胃(胃腺分泌胃液)→小肠(肠腺分泌肠液)

(营养物质被吸收,粗纤维进入盲肠)→大肠→肛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以下叙述中不符合哺乳类的是(    )

(A)全身被毛,运动快速

(B)各系统功能完善,体温恒定

(C)分布较广泛,功能较完善的动物

(D)从两极到赤道,从森林、草原到海洋、沙漠,到处都有哺乳动物分布

(2)下列都是哺乳动物的一组是(    )

(A)鲸、鲨鱼      (B)蝙蝠、海豚

(C)鼹鼠、海鳗    (D)水獭、戴胜

(3)观察家兔时必须是(   )

(A)局部观察        (B)粗略观察

(C)全面观察        (D)分部观察

2.课后练习

(4)家兔之所以能及时逃避敌害和迅速捕获食物是因为(   )

(A)有具嗅觉的鼻,触须和唇

(B)有敏锐的眼,能转动耳廓的耳

(C)有自由活动的颈,发达的后肢

(D)以上三项都对

(5)通过比较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牙齿,得到(   )

(A)草食动物的门齿发达,犬齿、臼齿退化

(B)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门齿、犬齿、臼齿都发达

(C)草食动物牙齿分化明显,肉食动物牙齿分化不明显

(D)肉食动物的犬齿发达,臼齿的咀嚼面上有尖锐的突起

(6)家兔的消化系统与植食性相适应的特征是(   )

(A)犬齿发达,盲肠发达,小肠很长

(B)臼齿发达,盲肠粗大,小肠很长

(C)臼齿发达,盲肠细小,小肠很长

(D)犬齿发达,盲肠细小,小肠很长

(7)下图是家兔的神经系统图,据图回答:

图3-2

写出标号名称:[1]         [2]        [3]             。

兔的神经系统由[ ]         、[ ]           和从它们发出的[ ]           组成.[ ]         遍布身体各部分。家兔的神经系统把其他各个系统紧密地        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            。

3.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D  (6)B  (7)脑 脊髓 神经  [1]脑  [2]脊髓  [3]神经  [3]神经 联系 整体

七、参考资料

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动物   虎

武松打虎,堪称英雄,然而,当今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致使许多野生动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我国境内的虎,由于人们的捕杀及虎的栖息地的消失,其命运已岌岌可危。世界上目前仅存5 个亚种,即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苏门虎、华南虎、东北虎。其中我国占有3 个亚种,即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但总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在我国保护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据文献报到,生活在野外的东北虎,在世界上也只有200多头,目前生活在我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可能只有10头左右;加上全国动物园和饲养基地的也不过是200多头。生活在野外的华南虎、孟加拉虎,也不会超过10头。

70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开始了援救老虎的行动,随后在印度、西伯利亚、我国也都采取了严加保护措施,发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饲养在动物园的三种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仅北京动物园饲养的东北虎从50年代支现在已繁殖成活了122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哺乳动物发达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2.了解兔的排泄和生殖系统。

3.了解兔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家兔的解剖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3.体会生物进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家兔的内部结构特点。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动脉血、静脉血及两者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胎生。

三、教学准备

活家兔、家兔解剖器(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四、教学过程()

在第一课时,充分观察家兔后,学生对研究家兔产生了兴趣,本节课可采用学生边解剖教师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解剖家兔的同时,认真地观察家兔的内部结构。

(一)体腔

指导学生解剖家兔,找到体腔内的膈,由膈把体腔分成胸腔和腹腔。找到胸腔内的肺和心脏,腹腔内的肝、胃、肠等器官。

(二)发达的呼吸系统

指导学生依次观察:

呼吸道   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发声器   喉里的声带

呼吸器官   肺。观察肺泡结构和数量,理解发达的呼吸系统与肺泡数量的关系。再请学生具体讲解气体的交换过程。

(三)发达的循环系统

指导学生小心地剖开家兔的心脏,分清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找到与各腔连通的血管,同时告诉学生血管的名称,观察部分毛细血管。接着结合挂图分析家兔的两条血循环路线,穿插动静脉血的涵义和循环过程中两者的变化。由于左右心室完全分开,动静脉血不再混合,与其它脊椎动物相比,完全的双循环是脊椎动物身体结构与功能趋于完善的一个重要条件。

通过血液循环,养料和氧气送给全身各器官、系统,同时各器官、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废物分别由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四)排泄系统

找到组成排泄系统的器官   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请学生叙述各器官的功能。

(五)生殖和发育

找到兔的生殖器官,教师介绍各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卵巢和精巢,它们是雌雄两性最重要的生殖器官。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受精场所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生殖方式是胎生。

请学生分析胎生的优点,教师补充归纳:胎生动物其母体为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如何进行新陈代谢?教师指出胚胎在子宫内的整个发育期间,完全靠胎盘从母体吸收养料和氧气;胚胎的代谢废物,也通过胎盘送给母体,再由母体排出体外。

初生的幼兔必须哺乳。请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动物哺乳的例子,谈谈哺乳给动物带来的好处。教师指出:母兔用乳汁哺育幼仔,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所以胎生和哺乳大大地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使哺乳动物成为          陆生生活能力最强的一类动物。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哺乳动物要比其它动物高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可通过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及生理得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小结本课。

五、板书设计

(一)体腔由  胸腔:心脏和肺

膈分开  腹腔:肝、胃、肠、肾等

(二)发达的呼吸系统:呼吸道和肺

(三)发达的循环系统

   组成:心脏(四腔)和血管(三种)

循环路线:

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

体       循       环

---------------------------------------------

肺       循       环

左心房→肺静脉→ 肺毛细血管→肺动脉→ 右心室

(四)排泄系统 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五)生殖和发育

  生殖:体内受精、胎生

发育:哺乳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各项结构中,不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是(    )

(A)膈               (B)胎生

(C)体表被毛         (D)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

(2)家兔生殖发育的特点是(     )

(A)体内受精,卵生,哺乳(B)卵生,胎生,哺乳

(C)体内受精,胎生,哺乳(D)体外受精,胎生,哺乳

(3)在胚胎发育中,家兔的胚胎与母体形成的共同结构是(   )

(A)卵巢  (B)子宫  (C)输卵管  (D)胎盘

2.课后练习

(4)下列不是恒温动物的一组是(   )

(A)袋鼠、蝙         (B)扬子鳄、乌龟

(C)鸭嘴兽、金丝猴   (D)白鳍豚、扬子鳄

(5)家兔的两条循环路线在(   )连通

(A)心房  (B)心室  (C)动脉  (D)心脏

(6)与家兔身体细胞获得氧气、养料和排出废气、废物有关的系统是(    )

(A)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

(C)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D)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

(7)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下列结构流动脉血的是 (   )

(A)体动脉、肺动脉、右心房、右心室

(B)体动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C)肺动脉、体静脉、左心房、右心房

(D)体动脉、肺动脉、右心室、左心房

3.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D) (6)(C) (7)(B)

七、参考资料

袋鼠

最常见的大袋鼠体长约2 米,而幼仔产出时仅为3 厘米长,由于有袋类动物没有胎盘,胚胎在母体内不能充分发育。发育不成熟的幼仔生下后,立即爬入母兽的育儿袋内继续发育。母兽的乳头在育儿袋内。袋鼠的脑还很原始。这些说明有袋目在动物进化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袋鼠仅分布在澳洲和南美,但从发现的化石证明,它们在新生代初期是广泛分布于全球的。解释这个事实必须从地理上的隔离来探索。澳洲在中生代末期就与其它大陆分离,后来在其它大陆上发展起来的高等哺乳类(有胎盘类),由于地理隔离就未能进入澳洲。这些原始有袋类,由于没有生存竞争者就大量发展起来,并且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发展为和大陆上有胎盘类类似的众多种类。有的种类体积很小,全长只有5 厘米,体重仅有4 克,也仅分布于澳大利亚。

篇5:第一册3、4鱼类2课时

第一册3、4鱼类(2课时)

第四节   鱼类

教材分析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 第一课时 )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2.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2.教学难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三、教学准备

鲫鱼、鱼的骨胳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鱼的生活习性

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

3.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五、板书设计

1.鱼的生活习性:终生生活在水中; 体温不恒定;

食性多样化。

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2.鱼的形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态特征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3.鱼的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运动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的运动器官是         ,有保持鱼体平衡作用的是   和    ;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是         ;鲫鱼的游泳主要是靠                        ,各种鳍起着协调作用。

(2)写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形         ;体色      ;鳞片上有      ;侧线作用是               ;呼吸器官是      。

2.课后练习

(3)下列特征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身体侧扁,呈梭形

(B)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

(C)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

(D)身体的背面呈深灰黑色,腹面呈白色

(4) 将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剪掉,会发生的现象是(    )

(A)不能转弯          (B)不能向前游动

(C)不能上浮          (D)失去平衡而侧翻

(5) 鲫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鳔所起的作用是(    )

(A)贮存气体           (B)参与呼吸

(C)调节身体密度      (D)减轻体重

(6) 鲫鱼的躯干部指的是(    )

(A)头部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

(B)鳃盖之后,肛门之前的部分

(C)胸鳍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

(D)腹鳍之后,臀鳍之前的部分

(7)每人做一条脊柱标本

3.参考答案

(1)鳍 胸鳍 腹鳍 尾鳍 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2)梭形 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 粘液 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3)(C)  (4)(D)  (5)(C)  (6)(B)

4.简要分析

(7)为了更好地了解脊柱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探索生命的兴趣,每位学生做一条脊柱标本。材料来源容易,制作方便,一周后进行比较,看谁做得好,掌握得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2.了解鱼的繁殖。

3.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

通过鱼呼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

2.初步接受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鱼的呼吸。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鱼的呼吸。

三、教具准备

鲫鱼、水槽、线、筷子、红墨水、滴管。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继续探讨鱼的特征。

(一)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鱼的繁殖

教师讲述鱼在生殖季节的繁殖行为,学生归纳出鱼的生殖特点: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一至数年成熟。

针对雌鱼的产卵量大而成鱼数量少的问题,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简单介绍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四)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鱼的呼吸

水  口 鳃(气体交换)  鳃孔 水

(二)鱼的繁殖

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及发育为成鱼;

产卵多,成活少。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4.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的作用主要是(    )

(A)滤取食物        (B)进行呼吸

(C)平衡身体        (D)调节身体密度

(2)当水流过鱼鳃时,渗入鳃丝毛细血管的是(    )

(A)食物 (B)二氧化碳 (C) 氧气 (D)水流

(3)鲫鱼的生殖特点是(    )

(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2.课后练习

(4)鲫鱼身体内的血管有(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以上三者

3.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4.简要分析

(4)鲫鱼体内的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与心室相通,把心室里的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与心房连通,把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

七、参考资料

中华鲟

又名鳇鱼、鲟鱼。体长,呈梭状,背部上隆起,腹部平直。吻端尖细,基部宽。头部背面骨板光滑,体表也覆五纵行大骨板(硬鳞)。口下位,成一横裂,能向外伸缩自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突起。眼小,鳃孔大。尾鳍歪形,上叶发达。还有一行棘状骨板。头部和体背为青灰色或灰褐色,腹为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通常雄鱼11岁、雌鱼14岁成熟,每次怀卵量50-100万粒。鲟鱼肉可食,皮可制革,骨可配制高级涂料,卵为名贵食品。自然产量小,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篇6:第一册3、5两栖类2课时

第一册3、5两栖类(2课时)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五节    两栖类

教材分析

两栖类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种类型。在其生活史中,由水中用鳃呼吸,改变为在空气中用肺和皮肤呼吸;在水中用尾游泳,改变为在陆地用四肢爬行或跳跃。尽管它们可在陆地生活,但由于水中受精、水中发育、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等特点,两栖类离不开水域环境。本节还出现了器官、系统的概念、心脏的结构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等内容。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师生间可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分析两栖类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借助图片,录像,浸制标本等分析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同时也认识到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2.实验结合法。一课时用实验材料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另一课时再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两栖类的概念、以及保护青蛙的重要性。但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任意捕杀,青蛙的生存遭到威胁,如果用青蛙进行实验,违背保护青蛙的教育。所以采用蟾蜍代替青蛙进行实验。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及两者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器官、系统的概念。

3.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两栖类形态特征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与青蛙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教学难点:器官、系统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青蛙的骨胳标本,消化系统图片,蛙的生活及捕食过程的图片( 最好展示蛙的生活、捕食录像)。

四、教学过程()

复习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怎样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简单回答后,出示青蛙图片,并告诉学生今天以青蛙为代表学习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

由于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师生间进行轻松的谈话。内容包括:1.青蛙的生活环境,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特征。2.青蛙以什么为食,与此相适应的结构特征。3.青蛙的运动方式,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结构。谈话结束后,展示青蛙的生活片断和捕食过程,加深对青蛙特征的理解。然后师生归纳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形态结构特征

水陆两栖 (冬天冬眠) 1.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具保护色 2.青蛙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保持湿润 (青蛙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捕食害虫 既快又准 1.青蛙有宽大的口腔,上颌生有小齿 2.青蛙有倒生反卷分叉具粘液的舌 3.青蛙后肢发达,善跳跃 4.蛙眼对活动物体十分敏感

善跳跃和游泳 1.青蛙后肢比前肢发达 2.前后肢的指、趾间有蹼

在讨论蛙的运动时,出示蛙的骨胳标本,让学生认识到骨胳的特征与它的运动功能相适应。

(二)青蛙的消化和呼吸

由于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较难理解,教师可通过分析青蛙的消化过程来完成这两概念的教学。请学生阅读教学材料,并观察教师出示的青蛙消化系统图,说出它们的结构名称及作用:由口腔内的舌捕获食物,经过咽、食管,到达囊状、能容纳较多食物的胃,再进入肠。食物在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的作用下逐渐消化,营养被肠吸收,食物残渣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象舌、口腔、咽、食管、胃、肠、泄殖腔都能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都是器官,而这些相关的器官连在一起,能完成食物消化这项生理功能,所以这些器官就构成消化系统。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同时也容易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青蛙出现了肺,但肺结构简单,它到底能否满足陆地生活所需的氧气呢?可结合“青蛙为什么不能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得出:仅靠肺呼吸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还必须有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三)本课小结

由学生简单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

生活习性       形态结构特征

水陆两栖 冬天冬眠 具保护色 皮肤裸露湿润(体温不恒定)

捕食害虫 宽大的口腔 倒生反卷、分叉具粘液的舌 后肢发达

善跳善泳 后肢比前肢发达 指、趾间有蹼

(二)器官、系统

系统:能完成一项或几项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叫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三)青蛙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系 统 组   成 功  能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食道、胃、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腺 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 肺(肺泡数目少,结构简单) 吸入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青蛙皮肤裸露,没有鳞片和其它覆盖物,能分泌大量粘液,保持湿润,这有利于(   )

(A)游泳(B)防止病菌侵入(C)呼吸(D)泄殖腔

(2)冬眠时,青蛙的呼吸主要依靠(   )

(A)内鳃  (B)外鳃  (C)肺  (D)皮肤

(3)下列与青蛙捕食害虫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是(   )

①青蛙的口腔宽阔  ②舌倒生、反卷、分叉、并具粘液     ③身体分三部分  ④皮肤湿润  ⑤口腔上方有细小牙齿  ⑥后肢发达,善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⑤⑥         (D)②④⑤⑥

(4)青蛙前后肢的主要作用是(   )

(A)前后肢都支撑身体

(B)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

(C)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

(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游泳

2.课后练习

(5)把甲、乙两只青蛙分别浸没在自来水和凉开水中,哪一只生存时间长?

(A)甲青蛙 (B)乙青蛙 (C)一样长(D)无法确定

(6) 与青蛙消化食物无关的结构是(   )

(A)舌   (B)肝脏   (C)肠   (D)胰腺

(7)组成青蛙运动系统的每一块肌肉是(   )

(A)系统 (B)器官   (C)组织 (D)细胞

3.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5)(A) (6)(A)  (7)(B)

4.简要分析

(2)青蛙冬眠时不吃不动,能量的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以维持心跳、神经活动等,此时以皮肤呼吸来满足它对氧气的需求,这样可以安全地度过冬眠期。

(5)当青蛙潜入水中时,皮肤与水充分接触,水中的氧气会渗入皮肤内的毛细血管中,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会渗出进入水中,完全靠皮肤完成呼吸。所以自来水比冷开水中的含氧量高,生存时间也长一些。

七、参考资料

蛙眼

蛙眼对活动的物体十分敏感,捕获活动的食物时,判断方位、距离、速度等都非常迅速、准确。蛙的眼球大突起,视野开阔。据实验观察,除了蛙体正后方和后上方之外,其余各方位的活动物体它都能发现。蛙的眼睛和口腔只隔一层薄膜,眼眶底部没有硬骨。这样,蛙在吞咽食物时,眼睛一闭,向下推压口腔顶壁,就能迅速地咽下食物而继续捕食,所以蛙类吃虫既准又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青蛙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理解青蛙生殖系统的组成及生殖发育的特点。

3.了解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蛙的生理特征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两栖类生理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提高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青蛙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发育及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三、教学准备

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图片,蛙发育浸制标本,大鲵图片。

四、教学过程()

复习青蛙的生活习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今天将学习青蛙的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特点及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青蛙体内的物质运输

1.青蛙的循环系统:出示蛙循环系统图,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对照图示,并思考:青蛙的心脏分哪几个腔?与蛙心脏相连的血管分别叫什么?师生整理归纳:

(1)组成:心脏和血管

(2)过程:可用以下简图形象表示:

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心 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

肺循环                  体循环

肺静脉→左心房      右心房←体静脉

(3)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代谢终产物。

2.排泄系统

出示蛙排泄系统图,阅读教材,思考:排泄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产生尿液的器官是什么?贮存尿液的器官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1)组成: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2)功能:当血液流过肾脏时,人体产生的废物会形成尿液,到膀胱暂时贮存,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出示青蛙的生殖系统图,个体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和图示,阅读教材思考:

(1)蛙的雌雄两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各是什么?

(2)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

(3)蛙的发育经过几个时期?

(4)为什么说蛙是变态发育?

(5)蛙的.发育过程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能找到吗?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1)组成:雌蛙有产生卵子的卵巢等器官,雄蛙有产生精子的精巢等器官。

(2)受精方式:体外(水中)受精。与鱼的生殖特点相同。

(3)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由于蝌蚪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成蛙显著不同,所以是变态发育。

(4)发育过程中,蝌蚪有一个时期非常象鱼,用鳃呼吸,用尾游泳,具侧线。说明了两栖类与鱼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由于两栖类的受精过程和幼体发育都离不开水,所以它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只能水陆两栖。

学生了解以上知识后,归纳出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三) 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繁殖时,受精过程和幼体发育都在水中进行,成体可上陆生活,也可生活在水中;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出示大鲵图片,了解大鲵生活在深山的溪流中,是体形较大、终生有尾、我国特产的珍稀两栖动物。

(四)保护青蛙

请学生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蛙?教师指出近年来青蛙数量急剧减少,我们不仅要保护青蛙,而且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一)青蛙体内的物质运输

1.循环系统

(1)组成:心脏(三腔),血管(三种)

(2)过程:体循环和肺循环

2.排泄系统

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膀胱(暂贮尿)→泄殖腔孔排出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体外(水中)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三)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青蛙是变温动物,其原因是(   )

①心室内有混合血 ②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低 ③没有羽毛、毛等保温结构 ④不完全的双循环  ⑤有冬眠习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2)青蛙排出尿液、粪便和生殖细胞的共同通道是(   )

(A)肛门 (B)输尿管 (C)生殖管 (D)泄殖腔

(3)下列动物的一生中出现两种不同呼吸器官的是(   )

(A)哺乳类  (B)鱼类  (C)两栖类 (D)鸟类

(4)青蛙的发育要经过 (   )

(A)卵、幼蛙、成蛙     (B)卵、蝌蚪、成蛙

(C)蝌蚪、幼蛙、成蛙   (D)卵、蝌蚪、幼蛙、成蛙

2.课后练习

(5)图3-1是青蛙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填写各标号名称及有关内容。

①写出以下标号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②标号[4]流的是      血,在肺里进行气体交换后,到标号[5]时为

血。标号[7]中流的是     血,到标号[10]时把氧送给各个器官,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到标号[6]时是

血。

③从上图看,肺循环路线是血液在     和      之间的循环,而体循环路线是血液在      和      之间的循环。

④青蛙只有一个心室,在心室中同时有      和    。这两种血有一部分是      的,这种血输送       的能力低。

3.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①右心房 左心房 心室 肺动脉 肺静脉 体静脉  体动脉 肺循环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肺 ②静脉 动脉 混合血 静脉 ③心脏 肺 心脏 身体各器官 ④动脉血 静脉血 混合起来 氧气

七、参考资料

蛙的捕食能力

蛙不分昼夜都会捕食,但以夜间至清晨更为频繁。蛙捕食的昆虫以农业害虫占大多数,如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粘虫、稻飞虱、蝼蛄、蚜虫、金龟子、多种蛾类等。据统计,一只泽蛙一天的吃虫量最多可达266只,若按平均吃虫50只计算,每666.7平方米(亩)稻田如有1000 只泽蛙,每天就可消灭50000只。故青蛙有“田园卫士”之称。

蟾蜍每天吃的害虫量比青蛙要高出2―3倍,更是不可忽视的有益的两栖动物。

篇7:第一册教案2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2

课题 4 d t n l 教时 三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d t n 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学习d t n l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四声。 3.  学习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难点 1、d t n l 的正确发音。 2、认清字形,区别b 和d 的字形。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片。 2、  看卡片,说说哪些是单韵母,哪些是声母。 二、 揭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说说图意。 2、  小结图意,听语境歌。 3、  引导学语境歌。 三、 教学声母d 和t 1、  教学d (1) 看座钟笔筒,引出d 。 (2) 教师范读三遍,讲述发音方法。 (3) 领读、齐读、指名读。 (4) 教学d 的写法。把b和d进行比较。编顺口溜记字形。指导笔顺。 (5) 学生在书上描红。 2、  教学 t (1) 看模特儿图,引出t 。 (2) 教师范读三遍,讲述发音方法。 (3) 领读、齐读、指名读。 (4) 教学 t的写法。编顺口溜记字形。指导笔顺。 (5)教师范写,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 教学d t 和a e i u 相拼的音节 1、  出示:   a a   e e   d i t  i   u u 指名拼读,教师注意纠正读错的音。 2、  出示:   da  de  di  du   ta te  ti tu 学生自由试读,标出感到困难的音节。 按顺序读,点名读。五、  巩固练习1、  指读d t 。 2、  做找字游戏。 3、  指名读音节。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 2、  接读顺口溜。 二、 教学声母n l 教学声母n 1、  读音。 (1) 出示哪吒出关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 出示n ,告诉学生,这个字母和哪吒的“哪”读音有些相似。 (3) 教师范读。 (4) 讲述发音方法。 (5)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体会。 (6) 领读、齐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 (1) 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n 。顺口溜:一个门洞n n n。 (2) 自学书写方法。 (3) 点名书写,学生评价。 (4) 学生在书上描红。  教学声母l 1、  读音。方法与教学步骤与n 相似。顺口溜:一跟小棒l l l。 2、  字形及书写。方法同上。 三、 教学n l和a e i相拼的音节 1、  出示:(略) 2、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逐个拼读。 3、  要求学生用支架法练习拼读。 4、  出示:na  ne  ni la  le  li 自由练习拼读,指名按顺序拼读,打乱顺序拼读。 四、 巩固练习1、  练读课文中的声母。 2、  点读方框内的音节。 3、  比较声母的异同 b d f t m n 五、 作业 抄写n l。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1、 抽读字母卡片。 d  t  n  l  i  a  u  e 2、  复习声调符号。 3、  指名说说拼音方法。 二、 新授 1、  看图拼读带调音节。 (1) 出示吹笛子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指名拼读。   出示四声,学生轻声练读,指名读。 引导用di的四声组词。 (2)依次出示其他图,教法同前。 2、  将图和带调音节对应起来。 (1) 提问:闹钟走动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小朋友赶猪时,口里会发出什么声音? 小汽车喇叭是怎样鸣叫的? 拖拉机行进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2)引导连线。 三、 巩固练习1、  练读课文。 2、  读拼音句。 板 书 d t n l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d t n 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作 业  1、  在书上描红两遍。 2、  完成作业本。 教 学 后 记              课题 5 g k h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3个声母g k h,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正确拼读方框内g k h与单韵母组成的6个音节,能看图读带调音节和拼音词。 教学重点难点 1、g k h的正确发音。 2、g k h与单韵母的拼读。 教 学 过 程 一、 谈话揭题。 二、 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  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三、 教学声母g k h.。 G1、读音:与“哥哥”的“哥“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9字加弯。看g有几笔组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k、h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k的顺口溜:机枪朝天kkk.  h的顺口溜:像把椅子hhh。 h与n比较:通过在四线格内书写来进行比较,比一比一竖的长短。 四、 巩固练习。 1、  抽读字母卡片。2、 做找朋友游戏。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片:d t n l g k h a u e 。 2、  猜字谜:像破蛋壳的是什么字?像荷花出水的是什么字?像鸽子头形的是什么字? 二、 新课1、 教学音节拼读: (1) 出示:(略)(2)  学生自由练习拼读。(3)  指名读音节。、(4) 齐读、点名读、开火车读。(5) 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 2、  看图读拼音词。 (1) 双拼音词:先看图,说说图意,然后出示拼音词,学生练习拼读,指名拼读,开火车拼读,有错误及时纠正。 (2) 单拼音词:出示小图,说说图意,请学生将拼音词卡片贴到相应的图上方。学生看图练读音节。最后点名读、开火车读。一、 巩固练习1、  抽读字母卡片:g k h n p。2、 拼摆音节。 作业 描红、仿影。 教学后记 课题 6 j q x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3个声母j q x,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正确拼读方框内j q x与单韵母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1、j q x的正确发音。 2、j q x与单韵母的拼读。 教 学 过 程 一、 谈话揭题。 二、 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2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三、 教学声母j q x.。 J  1、  读音:与“洗衣机”的“机“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竖弯加点jjj。看j有几笔组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q x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q 的顺口溜:像个9字qqq。 x的顺口溜:一个大叉xxx,注意x的笔顺,先右斜,再左斜。 q和d p相比较:q―d,都是左边的半圆,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q―p, q像个9字,p像个反9。 四、 巩固练习。1、 抽读字母卡片。2、 做找朋友游戏。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片:j q x ü 。2、  在四线格内正确书写j q x。 二、 教学j q x与ü相拼的书写规则。 1、  出示幻灯片。演示过程:出示小熊;出示j q x;小熊摘下墨镜;小熊与j q x拉手。 2、 教师边抽拉幻灯片,边讲故事。 有一天,小熊愚遇见到了好朋友j q x,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眼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眼镜,先和j拉手,再和q拉手,最后和x拉拉手。(相机板书j-ü―ju、 q-ü―qu、 x-ü―xu) 3、  指名说说ju qu xu后面是什么字母。4、 学生自由拼读。5、 指名拼读。 三、 教学带调音节词。 1、  出示:j-i―ji指名拼读,指名连起来读。看图理解词义。 2、出示:x-ü―xu  指名说说xu中的第二个字母该读什么音。 (1) 引导学生看图练读音节词hú xū。看图理解词义。 巩固练习抽读卡片。读书上的音节词。 作业 描红、仿影。。 教学 后记 课题 7 z c s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3个声母z c s,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及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读准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重点难点 1、z c s zi ci si的正确发音。 2、z c s与单韵母的拼读。 教 学 过 程 一、 谈话揭题。 二、 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  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四只小刺猬,一起学字母。老师领着念,学生跟着读。 三、 教学声母z c s。 z  zi 1、  读音:与“字母”的“字“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像个2字z z z。看z 有几部分组成,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3、  教学zi及其四声。 出示zi,告诉学生: i在zi中不说话,它和z组成的音节z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只要将z的音读得长一点就行了。 教师范读音节zi。 领读、齐读、指名读。 出示zi的四声,学生自由练读,引导用它的四声练习组词。 c s 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c 的顺口溜:半个圆圈c c c。 s的顺口溜:半个8字s s s。 四、 巩固练习。 1、  抽读字母卡片,告诉学生z c s是平舌音。 2、  抽读音节卡片zi ci si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小黑板:z c s。 2、  指名说说小黑板上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韵母,哪些是音节 c  b  z  t  c  s  d  s  r  n  z 二、 新授。 1、  教学z c s与a的拼音。 (1) 幻灯片出示:(略) (2) 练习自由拼读。 (3) 指名读音节。 (4) 齐拼音节。 (2) 2、  带调拼读单音节词。出示擦窗、扎辫子、洒水的一幅图。 (3) 指名说说图上的意思。 (3)  将3个音节分别发给三个同学,请拿到音节的同学将音节贴到响应的图上方。贴对了,学生练习拼读。 2、  带调拼读双音节词。 (1) 教学cūxì:出示,逐字练习拼读,再连读。最后看图说说

篇8: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质量的测量

教材分析

质量这一知识点在初中阶段是相当重要的,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反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然后进一步要求掌握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天平这种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因而教材先介绍天平的主要结构,天平的调整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然后安排多种形式的实验练习使学生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技能。对于天平的量程,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也要求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很重要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因材施教、直观性和量力性原则以及教材特点,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实物教具作用。每两个学生配备一架天平,采用边演示边讲解边讨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理解质量的概念,明确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⒉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了解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实验研究自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天平的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教给学生实验手段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⒉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及天平的读数。

三、教具准备

托盘天平一架(演示用),天平投影片,学生每两人准备:托盘天平一架,小木块一块,同一规格小螺钉10枚,铁丝一条,橡皮泥一个,烧杯一只,热开水。

四、教学过程()

㈠物体质量

⒈提问⑴在菜市场里用杆秤称得10斤鱼,杆秤测量的是什么?⑵称得的10斤鱼比5斤鱼多还是少?⑶一个中学生重50千克,指的是什么?

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但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如一只轮胎比一双雨鞋含的橡胶多,10斤鱼比5斤鱼所含有的物质多,大苹果比小苹果含有的物质多,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买米、邮寄包裹、做家具等都要考虑到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含有物质越多,质量越大。

⒉在以前的学习中大家已经用过哪些质量单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质量主单位     千克及单位换算关系。然后介绍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单位的标准。

示范与练习:0.85吨=    千克   50毫克=       吨

1.63千克=     克=        毫克

⑴设问:经下列变化物体的质量改变了吗?

⑵探索实验一:将一根铁丝弯成一个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二:将一个橡皮泥捏成一个泥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三:将一杯热水冷却,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讨论:⑴把冷水放进冰箱,制成冰块,状态改变,质量是否改变?

⑵把一瓶牛奶带到太空,位置改变,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教师小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问:⑴一只铅球的质量是4千克的含义是什么?

⑵这只铅球是4千克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㈡测量质量的工具

讨论:大家平时见过或用过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哪些?

小结:天平、磅秤、电子秤、托盘天秤、杆秤,指出实验室常用的是托盘天平。

㈢天平的使用

⒈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教师结合投影片和实物进行介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天平由横梁、指针、标尺、托盘、平衡螺母、横梁标尺、游码、底座、砝码和砝码盒组成)

⒉原理:

⑴只有两个盘里的质量相等,横梁才停在水平位置,或者说横梁平衡。

⑵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相当于向天平盘里加砝码。

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

⒊使用方法(教师演示):

⑴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指明游码左边的一条线指在“0”刻度线)

⑵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问:若指针偏左,哪边重?右边平衡螺母怎么调?左边平衡螺母怎么调?)找出调节平衡规律。

⑶把被测木块放在左盘,强调不能错放到右盘。

估计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轻放到右盘(指明砝码的放置顺序应由大到小),根据右盘的高低,增减砝码或适当移动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 强调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去调节平衡螺母,只能用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达到天平的平衡。

具体举例游码刻度的读法。明确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数,读数时应读游码左边的质量值。

分发小螺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进行操作练习,测出10枚小螺钉的总质量,并公布结果,承认误差,指出错误。问:

如果小螺钉很小,天平无法直接称出一枚小螺钉的质量,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可利用以少积多的特殊方法,先测出几枚小螺钉的总质量,然后除以枚数就是一枚小螺钉的质量。

继续让学生讨论:当物体放错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这时的读数是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时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㈣天平的维护

问:能用天平称一张纸的质量吗?能称10斤桔子的质量吗?

指导学生了解天平铭牌所示的测量范围和感量,让学生明确天平是精密仪器,提出天平应维护的要求,并进行爱护公物,培养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

㈤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篇9: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⒈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⒉质量的主单位:千克。

⒊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⒋天平的使用和维护。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    )

(A)6000毫克 (B)600克 (C)0.06千克 (D)0.0006吨

⑵用托盘天平在称量的时候,如果左盘稍上翘,表明(    )

(A)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左移动游码

(B)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右移动游码

(C)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左移动游码

(D)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右移动游码

⑶指出100毫克=100毫克÷1000克=0.01克的错误

⑷某宇航员质量为75千克,若月球对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那么宇航员到达地球时,质量为     。

⑸用已经调好的天平称一只鸡蛋的质量,当右盘放50克和10克砝码,游码移至如图所示位置,则鸡蛋质量为

克。

⒉课后练习                第二章―― 图5

⑹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本书的质量,请从下列操作步骤中选出所需项目,并按操作先后顺序排列(用字母表示):

(A)把平衡螺母旋到左端尽头

(B)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标尺的中央

(C)把书放在左盘

(D)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点上

(E)用镊子往右盘加适量的砝码,使天平大致平衡

(F)旋动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G)统计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刻度值

(H)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正中央

(I)用镊子把砝码全部放回砝码盒

⑺某同学在用天平测量物体时把物体放在右盘,这时砝码为50克2个,100克1个,游码为0.64克,则该物体质量为      。

⑻现有一袋总质量为M千克的同规格的小金属零件。首先取出n个零件,用天平称得出其质量为m千克,则零件个数大致为N=       。

⒊参考答案

⑴(C)  ⑵(A)  ⑶100毫克=100×1/1000克=0.1克

⑷75千克  ⑸62.40克  ⑹(D)(F)(C)(E)(B)(G)(I) ⑺200.64克  ⑻Mn/m

篇10: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质量的测量<?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教材分析

 

质量这一知识点在初中阶段是相当重要的,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反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然后进一步要求掌握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天平这种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因而教材先介绍天平的主要结构,天平的调整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然后安排多种形式的实验练习使学生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技能。对于天平的量程,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也要求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很重要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因材施教、直观性和量力性原则以及教材特点,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实物教具作用。每两个学生配备一架天平,采用边演示边讲解边讨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理解质量的概念,明确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⒉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了解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实验研究自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天平的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教给学生实验手段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⒉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及天平的读数。

三、教具准备

托盘天平一架(演示用),天平投影片,学生每两人准备:托盘天平一架,小木块一块,同一规格小螺钉10枚,铁丝一条,橡皮泥一个,烧杯一只,热开水。

四、教学过程 

㈠物体质量

⒈提问⑴在菜市场里用杆秤称得10斤鱼,杆秤测量的是什么?⑵称得的10斤鱼比5斤鱼多还是少?⑶一个中学生重50千克,指的是什么?

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但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如一只轮胎比一双雨鞋含的橡胶多,10斤鱼比5斤鱼所含有的物质多,大苹果比小苹果含有的物质多,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买米、邮寄包裹、做家具等都要考虑到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含有物质越多,质量越大。

⒉在以前的学习中大家已经用过哪些质量单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质量主单位     千克及单位换算关系。然后介绍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单位的标准。

示范与练习:0.85吨=    千克   50毫克=      

1.63千克=     克=        毫克

⑴设问:经下列变化物体的质量改变了吗?

⑵探索实验一:将一根铁丝弯成一个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二:将一个橡皮泥捏成一个泥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三:将一杯热水冷却,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讨论:⑴把冷水放进冰箱,制成冰块,状态改变,质量是否改变?

⑵把一瓶牛奶带到太空,位置改变,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教师小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问:⑴一只铅球的质量是4千克的含义是什么?

⑵这只铅球是4千克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㈡测量质量的工具

讨论:大家平时见过或用过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哪些?

小结:天平、磅秤、电子秤、托盘天秤、杆秤,指出实验室常用的是托盘天平。

㈢天平的使用

⒈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教师结合投影片和实物进行介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天平由横梁、指针、标尺、托盘、平衡螺母、横梁标尺、游码、底座、砝码和砝码盒组成)

⒉原理:

⑴只有两个盘里的质量相等,横梁才停在水平位置,或者说横梁平衡。

⑵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相当于向天平盘里加砝码。

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

⒊使用方法(教师演示):

⑴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指明游码左边的一条线指在“0”刻度线)

⑵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问:若指针偏左,哪边重?右边平衡螺母怎么调?左边平衡螺母怎么调?)找出调节平衡规律。

⑶把被测木块放在左盘,强调不能错放到右盘。

估计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轻放到右盘(指明砝码的放置顺序应由大到小),根据右盘的高低,增减砝码或适当移动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 强调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去调节平衡螺母,只能用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达到天平的平衡。

具体举例游码刻度的读法。明确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数,读数时应读游码左边的质量值。

分发小螺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进行操作练习,测出10枚小螺钉的总质量,并公布结果,承认误差,指出错误。问:

如果小螺钉很小,天平无法直接称出一枚小螺钉的质量,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可利用以少积多的特殊方法,先测出几枚小螺钉的总质量,然后除以枚数就是一枚小螺钉的质量。

继续让学生讨论:当物体放错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这时的读数是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时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㈣天平的维护

问:能用天平称一张纸的质量吗?能称10斤桔子的质量吗?

指导学生了解天平铭牌所示的测量范围和感量,让学生明确天平是精密仪器,提出天平应维护的要求,并进行爱护公物,培养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

㈤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质量的测量

 

⒈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⒉质量的主单位:千克。

⒊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⒋天平的使用和维护。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    )

(A)6000毫克 (B)600克 (C)0.06千克 (D)0.0006吨

⑵用托盘天平在称量的时候,如果左盘稍上翘,表明(    )

(A)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左移动游码

(B)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右移动游码

(C)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左移动游码

(D)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右移动游码

⑶指出100毫克=100毫克÷1000克=0.01克的错误

⑷某宇航员质量为75千克,若月球对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那么宇航员到达地球时,质量为    

⑸用已经调好的天平称一只鸡蛋的质量,当右盘放50克和10克砝码,游码移至如图所示位置,则鸡蛋质量为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克。

⒉课后练习                第二章—— 图5

⑹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本书的质量,请从下列操作步骤中选出所需项目,并按操作先后顺序排列(用字母表示):            

(A)把平衡螺母旋到左端尽头

(B)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标尺的中央

(C)把书放在左盘                    

(D)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点上

(E)用镊子往右盘加适量的砝码,使天平大致平衡

(F)旋动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G)统计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刻度值

(H)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正中央        

(I)用镊子把砝码全部放回砝码盒

⑺某同学在用天平测量物体时把物体放在右盘,这时砝码为50克2个,100克1个,游码为0.64克,则该物体质量为     

⑻现有一袋总质量为M千克的同规格的小金属零件。首先取出n个零件,用天平称得出其质量为m千克,则零件个数大致为N=      

⒊参考答案

⑴(C)  ⑵(A)  ⑶100毫克=100×1/1000克=0.1克

⑷75千克  ⑸62.40克  ⑹(D)(F)(C)(E)(B)(G)(I) ⑺200.64克  ⑻Mn/m

篇11:自然教案-第二册3、5呼吸系统2课时

自然教案-第二册3、5呼吸系统(2课时)

第五节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直接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系统之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体异化作用所需的氧气是如何到达细胞的,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教材主要讲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及呼吸系统的卫生与保健。教师应充分重视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1.教学时可结合自身联系实际,特别是讲呼吸运动时,胸部的扩大、缩小应让学生充分体验。

2.重视实验教育,可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肺活量的测量和胸围呼吸差的测定三个实验结合课堂到教学之中。

3.模型演示:为讲解呼吸运动,教师可自制简单模型(肋骨、胸骨与呼吸运动的模型、膈与呼吸运动的模型)。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

2.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及肺的结构。

3.理解肺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通过知识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系统方面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肺泡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理解肺泡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三、教学准备

试管、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呼吸系统组成挂图,新鲜猪肺。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先做演示实验:取一支试管,倒入约1/3试管容积的澄清石灰水,取一根直导管插入试管中,请一位学生上来向导管内吹气(告诉学生吹气必须较缓),其余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让一学生描述石灰水的变化情况(从澄清变为浑浊)。然后提问: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继续问)二氧化碳又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是人呼出来的,然后教师总结:人不但呼出二氧化碳,还要吸入氧气,吸入的氧气经过体内一系列变化,变成二氧化碳后被排出体外,这一活动由人体的呼吸系统来完成。

(二)新课讲述

教师投影以下几个问题,学生阅读教材56页至57页第1至第4段。

1.呼吸系统有那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括那些器官?

2.鼻腔有那些结构特点适应呼吸?

3.吃饭时若边讲话边吃饭,有时会剧烈咳嗽,这是为什么?

4.人的发声器官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声?

5.肺泡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教师出示呼吸系统的挂图,请学生看挂图回答问题1,回答完毕后教师板书呼吸系统的组成。

问题2学生较容易回答,教师可补充:在长跑时,我们借助嘴呼吸好还是做深呼吸好?拔鼻毛是否正确?这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学生既能回答,又愿意回答,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对于问题3有此经历的学生特敏感,可以请这类学生回答。回答完以后请他谈一下食物落入气管内的感觉,这样一方面强化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改掉吃饭时说笑的不良习惯。

回答问题4后,教师可附加一题:口腔是否为发声器官?这一问题带有普遍性错误,一般学生包括某些成年人均会认为口腔是发声器官,其实口腔的功能是使发出的声音变为我们人类能够听清的语言,口腔本身不会发声,可让学生屏住呼吸,快速张开嘴巴,尝试一下是否有声音发出。

出示新鲜猪肺,观察肺的叶数。然后用解剖剪把气管分支不断剪开,可以观察到肺是由支气管不断分支形成的。出示肺结构挂图,可以见到气管分支情况: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再出示肺泡结构图,由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5,并板书肺泡与呼吸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三)小结:可按照板书进行小结,重点突出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五、板书设计

                鼻:鼻毛、粘膜、嗅细胞     气体进出通道,

               咽                         对进入空气有

呼吸道   喉:会厌软骨、声带          净化、温暖、

                                  气管                        湿润功能

支气管                                                                      呼吸功能

        肺泡壁薄

肺 肺泡数目多,表面积大       气体

肺泡外有弹性纤维          交换

肺泡表面紧贴毛细血管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法医判断死婴是否产前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将死婴儿的肺剪下一块,投入水中,下沉者为产前死婴,这是因为(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泡被血块堵塞

(C)肺未吸入空气,是实体状态(D)婴儿肺的质量大

(2)人体内动脉血形成的主要部位是(  )

(A)肺静脉                (B)肺泡外毛细血管

(C)主动脉                (D)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

(3)下列不属于肺泡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

(A)肺泡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B)肺泡内有大量的氧气

(C)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D)肺泡壁很薄,且数量多

2.课后练习

(4)患感冒时流出的大量“鼻涕”是鼻腔内表面_______分泌的粘液,咳出的“痰”是________所分明的粘液,粘着灰尘和_______等。

(5)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是(   )

(A)鼻、咽、喉、气管、肺

(B)鼻、口、咽、气管、肺

(C)口、气管、支气管、肺

(D)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6)吃饭时不能谈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考答案

(1)(C)  (2)(B)  (3)(B)  (4)鼻粘膜、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 细菌  (5)(D)  (6)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4.简要分析

(1)婴儿若是产前死亡,因为母体内胎儿所需的氧气由母体提供,不是自己呼吸,所以肺内未吸入空气,是实体状态,密度较大。

(2)动脉血是指含氧量高的血液,而血液经过肺泡后就得到了氧,而经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时主要是得到营养物质。

(3)题目要求选择肺泡结构上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而(B)不属于结构特征。

(6)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咽食物时,如果大声谈话,会厌软骨来不及遮盖,会使食物误入气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理解人体呼吸运动时膈肌、肋间外肌的变化情况。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呼吸运动与肋骨、胸骨、膈的关系模型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练习肺活量和胸围呼吸差的测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体呼吸运动时肋骨、胸骨、膈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理解人体呼吸运动时肋骨、胸骨、膈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准备:呼吸运动与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模型(自制)、膈与呼吸运动关系的模型、软尺、医用肺量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外界的氧气是怎样进入肺内,肺内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二)新课讲述

请学生手按胸部,做一次呼吸运动,感觉一下胸部的起伏与呼吸的关系。然后教师提问:吸气和呼气是如何进行的呢?

带着问题让学生阅读材料57页第二段,约3分钟后出示肋骨、胸骨与呼吸运动的模型,示范给学生看,边说明肋间外肌、肋骨、胸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并填好板书中的表格。

再出示膈与呼吸运动的模型,边示范给学生看,边说明膈肌、膈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并填好板书中的表格。

最后,教师应强调,呼气和吸气是交替连续进行的,这样不断把外界新鲜空气吸入体内,并呼出浊气。

我们理解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后,应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下面我们学习呼吸系统方面的卫生与保健知识。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部分内容(57页倒数第二段至结尾),教师出示问题:我们青少年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呼吸系统?约2分钟后学生自学完毕,教师总结。

最后请同学们完成实验――  胸围呼吸差的测定。(肺活量的测量可放在课外进行)

五、板书设计

吸气

呼气

肋间外肌

收缩

舒张

肋骨

向上、向外移

向下、向内移

胸骨

向上

向下

胸廓前后、左右径

增大

减小

膈肌

收缩

舒张

下降

回升

胸廓上、下径

增大

减小

胸腔体积

增大

减小

肺内压

减小,小于大气压

增大,大于大气压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成年人平静吸气时呼吸肌的活动状况与肺内气压的变化是(    )

(A)肋间内肌收缩,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增大

(B)肋间内肌收缩,膈肌舒张,肺内气压下降

(C)肋间外肌收缩,膈肌收缩,肺内气压下降

(D)肋间外肌舒张,膈肌舒张,肺内气压下降

(2)肺活量是指(   )

(A)肺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B)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C)一次呼吸运动时肺的通气量

(D)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3)小李平静时胸围长80厘米,尽力深吸气时的胸围长90厘米,尽力深呼气时的胸围长78厘米,则他的胸围差是(   )

(A)170厘米    (B)158厘米

(C)10厘米     (D)12厘米

2.课后练习

(4)右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处于(A)点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

(A)肺内气压>大气压      (B)肺内气压=大气压

(C)肺内气压<大气压      (D)不能确定

(5)运动员的胸围差比一般人大,说明运动员(    )

(A)肺的呼吸功能强       (B)身体健康

(C)每次呼出的气体多      (D)呼吸的频率低

(6)肺换气是指(    )

(A)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B)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C)人体得到氧气的过程

(D)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3.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A) (6)(D)

4.简要分析

(1)平静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和膈肌完成,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举,膈肌收缩,膈下降,使胸廓扩大,外界气压大于内部,气体进入。

(3)胸围差是指人尽力吸气时的胸围长与尽力呼气时的胸围长之差。

(4)从纵坐标可知(A)点时,肺内气压为负值(相对于大气压而言),所以肺内气压<大气压。

(5)运动员由长期的锻炼,其肺活量大,胸围差也较大,这都说明他的呼吸功能强。

(6)肺换气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界含氧高的气体进入肺内,另一方面是肺内含二氧化碳高的气体排出体外,而(B)不够确切,应指出是肺内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

篇12:自然教案-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

自然教案-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

第二节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其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物质(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代谢终产物)的运输,它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纽带。学好本节课无疑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节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包括心脏、血管的结构,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另一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健康紧密相关。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根据教材的两个特点,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条理性,避免众多知识相互混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

1.病历分析法:应用于第一课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2.实验演示法:心脏瓣膜结构演示。

3.情景抛锚式: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

同时配合列表、图示、比较等多种方法。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贫血、急性阑尾炎、血小板缺少时的症状及原因。

(二)技能目标

通过病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贫血、急性炎症及血小板缺少症的典型病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通有关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请问: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别是什么结构?回答后,引入到人体,人体内同样也须进行物质的运输,完成这一功能的系统就是循环系统。

(二)新课讲述

根据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大致情况,只要能说得出组成就行。教师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先介绍血液,出示与血液有关的三个典型病历。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病例中的血检指标已作改动)。

病例一

1.临床表现:(1)口唇、睑结膜、脸色、皮肤粘膜苍白。(2)常有心慌、心悸、心率加快表现。(3)活动后感觉呼吸困难。(4)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2.血检情况:血红蛋白量7.8克/100毫升;红细胞 250万个/毫米3

病例二

1.临床表现:有自发性、反复性出血病史,出现淤斑、淤点、关节腔内出血。

2.血检情况:血小板 0个/毫米3

病例三

1.临床表现:开始时感觉呈间歇或持续性的上腹部、脐周围疼痛,数小时后,腹痛移至右下腹部。

2.血检情况:白细胞计数20000个/毫米3,中性比例增高。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中有关红细胞、血细胞和血小板的内容,分析以上病例的病因,以前后四位同学为小组进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最后,教师总结:

病例一 贫血

依据:红细胞数量正常值男性500万/毫米3,女性420万/毫米3,而他仅250万/毫米3 ;血红蛋白数正常值男子14克/100毫升,女子12克/100毫升,而他仅7.8克/100毫升。

病例二 血小板缺少症

依据:血小板正常值 10―30万/毫米3,而他仅5万个/毫米3

病例三 急性阑尾炎

依据:白细胞数量正常值 5000―10000/毫米3,而他为20000个/毫米3。

关键是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临床表现?这要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说起。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在此应讲清楚:1.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关系。2.贫血是指红细胞数量小于300万个/毫米3 或血红蛋白低于10克/100毫升。

白细胞:其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

血小板: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的作用。

至此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血细胞

红细胞结构特点

正常值

主要功能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最后补充三点:

1.血液中除血细胞外,还有血浆(55%),出示准备好的鸡血或猪血、鸭血标本,并介绍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柠檬酸钠。

2.血浆中91%――  92%为水,8%――  9%为蛋白质,还有无机盐、葡萄糖等,主要功能运输血细胞、养料和废物等。

3.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4.血细胞也有寿命,靠红骨髓补充。

五、板书设计(见上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成人体内每秒钟有很多红细胞死亡,新补充的红细胞来源于(  )

(A)骨髓腔内的红骨髓     (B)骨松质内的红骨髓

(C)脊髓腔内的红骨髓     (D)骨松质和骨髓腔内的红骨髓

(2)血液呈现红色,是因为红细胞里含有(  )

(A)铁  (B)蛋白质  (C)血红蛋白  (D)血清

2.课后作业

(3)有关血红蛋白的正确叙述是(  )

(A)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是鉴别贫血的唯一标准

(B)血红蛋白与氧容易结合而不易分离

(C)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力强且不易分离

(D)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结合力强但很易分离

(4)下列细胞中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的是(  )

(A)白细胞     (B)血小板

(C)红细胞     (D)上皮细胞

(5)下列为某患者血液化验单部分项目内容:

(A)红细胞:490万个/立方毫

(B)白细胞:24000个/立方毫米

(C)血小板:25万个/立方毫米

(D)血红蛋白:14克/100毫升

①选项中异常的项目是____________(正常指标为_________)

②产生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

(A)贫血     (B)失血过多

(C)炎症     (D)营养不良

③经临床检查,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性较大的病是(  )

(A)阑尾炎     (B)肺炎

(C)扁桃体发炎  (D)关节炎

3.参考答案

(1)(B)  (2)(C)  (3)(C)  (4) ①(B)  5000―10000个/立方毫米 ②(C)  ③(C)

4.简要分析

(1)红细胞在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死亡,同时又在不断产生,学生只知道它由红骨髓产生,红骨髓存在于骨松质与骨髓腔内,但成年人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只有当人产生特殊情况时才又会转化为红骨髓。

(2)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鲜红色,缺氧时呈暗红色。

(3)血红蛋白特点是氧含量高时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时易与氧分离。但它与一氧化碳更易结合,且不易分离,这也是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4)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5)①记忆性题目。

②白细胞增多,很有可能是人体发生了炎症。

③因为人体某部位发生炎症时,其周围的淋巴结往往会肿大,题目中由于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故可能是扁桃体发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目标

1.了解心脏结构的基础知识

2.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3.了解循环系统内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功能以及血液流动的方向。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性的分析,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心脏的四腔结构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名称;毛细血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血液流动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心脏模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模型,自制瓣膜模具(一只塑料瓶、5-6瓣富有弹性的小塑料片、胶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那么血液在哪里流动呢?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二)新课讲解

1.心脏

(1)心脏的位置、形态:首先请同学们自我感觉一下心脏的跳动情况,然后指出心脏在人体内的位置:胸腔中部偏左,大小如自己的拳头。出示心脏模型,边看边讲解。

(2)心脏中空,分为四个腔,左右被膜分开,且不相通,上下被瓣膜分成两个腔(记住“上房下室”)参照课本P45图3-11,告诉学生如何分辨心脏左右部分,指出图中的左右是心脏在人体内的真实方向,这个方向与我们看图者自己的左右方向相反。

(3)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心脏是一个器官,主要有心肌构成,主要特征是能自主地、有节律地收缩、舒张。

(4)血管的名称: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教学时可边讲边画简图,同时结合课本图解和模型讲解。

2.血管

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表:

名称

管壁厚度

弹性

功能

动脉

富有弹性(强)

运送血液离开心脏

静脉

较薄

运送血液回心脏

毛细血管

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微具

弹性

介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进行物

交换

重点强调:毛细血管与其功能(物质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1)径极细,血流极慢,仅可容红细胞逐个通过(有利物质进行充分交换)。

(2)管壁极薄(有利于物质进出)。

(3)分布广,数量大。

3.血液循环系统内的瓣膜结构:出示自制瓣膜模具,先顺着往里面倒水,然后反过来倾倒,使学生充分感受瓣膜的作用:使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不能倒流。

(1)房室瓣: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2)动脉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3)静脉瓣:静脉管腔之间的瓣膜,保证血液流向心脏。

强调:不要误解为动脉瓣是存在于各种动脉之中。

五、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人体心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B)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心房

(C)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D)心脏内既有动脉血又有静脉血

(2)取新鲜的猪心脏一个,往肺动脉内注水,最后水从_______流出。

(3)手背上常见的“青筋”就是(   )

(A)静脉       (B)毛细血管

(C)动脉     (D)静脉和动脉都有

(4)下列关于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管腔极细             (B)管壁由平滑肌构成

(C)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管内血流速度很慢

2.课后练习

(5)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循环时,头部向右(视野外)。

①在视野中,血向左流的小血管是________。

②如只从视野中判断,则血液由______血管流向______血管的为动脉。

③显微镜视野中判断毛细血管的依据是______。

(A)血从较大血管流向很小的血管

(B)血流速度很慢的血管

(C)血管壁很薄的血管

(D)红细胞只能单个通过的血管

3.参考答案

(1)(B)  (2)肺动脉      (3)(A)   (4)(B)   (5)静脉;较大,较小;(D)

4.简要分析

(1)人体心脏分为四个腔,其中左右不通,上下相通,但由于房室瓣的存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静脉与心房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左心室把血压到全身各处,路线较远,所以肌肉壁较厚。人体心脏的左部为动脉血,右部为静脉血。

(2)因为从肺动脉倒水注入右心室,由于房室瓣作用,心室中的水不能倒流入心房,故水仍从肺动脉流出。

(4)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根本不可能由平滑肌构成。

(5)观察的是尾鳍,头部向右,所以心脏应在右侧。显微镜下血向左流,实际是向右流动,即向心脏方向,而流回心脏的血管为静脉。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了解脉搏产生的原因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某同学因不讲究卫生引起下肢皮肤发炎,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在手背输液,那么,你能分析手背静脉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达下肢皮肤发炎处的吗?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已有知识经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途径和人体内心脏血管的相关知识。为使问题顺利解决,教师可将问题分层细化(分五个步骤进行):

(1)抗生素在人体内的起始点在哪里?(手背的静脉内,存在于血液中)

(2)手背中的血液在流动吗?流向哪儿?教师引导学生从静脉的概念入手,因学生已知静脉是与心房相连,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故不难回答流回到了心脏(抗生素也就自然到达心脏,必须指出回到右心房,进入右心室)。

(3)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什么?它能把血送到下肢吗?与右心室连接的血管是肺动脉,而送到下肢去的动脉应是主(体)动脉。故仍不能送到下肢,而是送到了肺部。

(4)从上可知送到下肢的血液应是从主动脉出来,而主动脉与左心室相连,也就是说肺部的血液只有回到左心室,才能最后到达下肢;问题是肺部的血液如何回到左心室?同理回到心脏的应是静脉,与左心房连的是肺静脉,即血液由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进入左心室。

(5)左心室的血液通过主动脉,然后逐级分支到达下肢毛细血管(由于内环境知识要在第六册讲解,教师只要讲到毛细血管即可,如有好奇学生问题可简单介绍)。

在以上分析时,为加强理解,防止遗忘,教师可在黑板上作如下记录: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三)概况总结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学生已经知道,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血液从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结合以上分析血液有两次出心室,两次进心房。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体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肺循环。请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变化的规律:着手点是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后得到了氧气,成为动脉血,进入肺静脉,此时应特别强调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之后进入了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从左心室出去送到全身各处的是动脉血,与周围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送到右心房和右心室。结论:

(1)肺循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静脉内流动脉血,肺动脉内流静脉血。

(3)肺循环与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无先后顺序。

3.脉搏

(1)测量部位――  腕部桡动脉。

(2)脉搏每分钟次数与心跳次数一样,成年人安静时约75次M分钟。

(3)介绍我国中医切脉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4)小测试,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四)巩固应用

请同学们设想:如果你是人体血液中的一个红细胞,那么在体内时刻进行着怎样的历程?对人体起怎样的作用?(既复习巩固了血液循环,更为重要的是巩固体循环与肺循环时血液中氧变化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1.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篇13:自然教案-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课时

学生探索实验1: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学生探索实验2:拿出桌上生锈的铁钉,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然后把生锈的铁钉敲一敲,使铁锈脱落。

讨论:⑴实验中的细铁丝和剪断的几段细铁丝组成的物质是否一样?把铁丝剪断和使铁生锈有什么不同?

小结:铁丝剪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而铁生锈是生成了铁锈这种新物质。

学生探索实验3: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蜡烛(不点燃),让蜡烛油掉下来。

学生探索实验4:把一根蜡烛点燃,发光发热。

讨论:⑴实验3中的蜡烛受热熔化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⑵蜡烛点燃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小结:蜡烛受热熔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蜡烛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1:镁条燃烧,主要观察:

⑴燃烧前镁条(去掉表面氧化膜)的.颜色,能否弯曲?是否容易折断?

⑵燃烧时的现象?

⑶燃烧后物质的颜色,能不能随意弯曲,是不是用一种物质?

观察后学生讨论镁条弯曲、折断属于什么变化?镁条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5: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2:煅烧石灰石,注意观察:⑴石灰石的形状、颜色、软硬程度,这些特征是否必须通过化学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⑵石灰石煅烧过程中有什么现象?未煅烧的和煅烧后的石灰石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现象一样吗?煅烧是什么变化?⑶煅烧实验中,有无物理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6: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这个变化属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已经能初步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化学变化比较复杂,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必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变化等,反之出现这些现象的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上面实验,我们可以大致说出石灰石、镁条是什么样的物质,如石灰石是一种白色固体,煅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煅烧后可以产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物质。镁条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可以弯曲,点燃可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其实,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程度、可燃性等。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的可燃性、镁条的可燃性、铁钉易生锈、煅烧后的石灰石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等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延展性等。如食醋的酸味、金银的颜色、铜铝的延展性、物质的状态变化等。

学生探索实验7: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熔化成水。

学生探索实验8: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用细玻璃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

讨论:

⑴冰是固态的、水是液态的分别是水的什么性质?

⑵冰熔化成水什么发生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

㈢小结

五、板书设计

篇14:自然教案-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课时

⒈物理变化:在变化中没有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

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 随着物理变化,物

⒉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生成了其     理变化中不一定存

它新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

⒊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⒋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煅烧石灰石                  (B)钢铁生锈

(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水加热变水蒸气

⑵下面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

(A)铁易生锈

(B)铁能被磁铁吸引

(C)铁粉能与硫粉混合燃烧

(D)铁在一定条件下能在氧气中燃烧

⑶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酒精的挥发性  (B)铝的延展性

(C)镁的易折性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C)生成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⑸下列说法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石蜡的可燃性    (B)冰水烧杯外凝结有多少小水滴

(C)镁带燃烧生成白色物质    (D)玻璃易打碎

⒉课后作业

⑹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钨制的,这是利用了钨的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⑺蜡烛燃烧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

⒊参考答案

⑴D  ⑵B  ⑶D  ⑷B  ⑸B C D A  ⑹利用钨具有导电性、耐高温、有延展性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⑺冒烟、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部分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篇15:自然教案-2、2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课时

自然教案-2、2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课时)

第二章   观察和测量

第二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除了要求学生应用感觉器官去直接感知外,还需要使用工具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在学生原有的动手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测量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及规范动手操作技能。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在介绍长度、面积、体积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渗透特殊测量的科学方法,使本节教学成为启蒙科学思维的实践过程。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采用学生动手测量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⒉教师多设置障碍,让学生在克服障碍的过中,采用探索、讨论的方法来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㈡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⒉教学难点: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看、读、记、四正确。

三、教学准备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四、教学过程()

㈠新课教学

⒈测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看一段有关测量的录像(也可教师举例),说明测量的重要性。

探索性实验1:学生每人拿出一把米尺(暂盖刻度尺),去测量课桌的长度。讨论后总结:没刻度,不能测量。

然后教师指出: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2:揭去遮盖在米尺上的纸条,去测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动手实验后总结:测量的实质是一个比较的过程。继续讨论:谁跟谁比较?讨论后总结:桌子与刻度尺比较,即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拿出学生中几个记录错误的代表数据:如0.64或64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指出错在没有单位,从而引出长度单位。

⒉长度的单位。

指出长度单位就是事先确定的一个标准的长度。世界上各国有不同的长度单位,中国就有丈、尺、寸、分等。为了便于国际交往(通商、科学技术交流等),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m。再出示米尺,来加深米的概念。并介绍其他常用单位。

学生练习:138000米=    千米;0.000075米=    微米。说明单位换算应为数值×单位间的进率。

⒊正确选用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3:每位学生拿出甲尺(最小刻度为厘米)和乙尺(最小刻度为毫米),分别测同一块木块长度。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测量同一块木块用甲、乙两尺得到的准确程度不一样。教师马上投影甲尺和乙尺。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甲、乙两刻度尺上刻度每大格分别是多少?每一小格分别是多少?

②用甲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用乙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

在学生明确甲刻度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和乙刻度尺最小刻度是毫米后。小结:刻度尺的最小刻度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准确,也就是说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就是准确程度。因此,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教师介绍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让学生继续讨论:

①选择刻度尺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

②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用准确程度是多少的刻度尺?

③测量人的身高该用准确程度为多少的刻度尺?而用来量体裁衣该用多少?

小结:不同的测量对象选用准确程度不同的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4:让两位学生分别用米尺和卷尺测量教室的长与宽,比较快慢。

显然,用米尺测量显得比较麻烦。应该用卷尺比较方便。

教师介绍量程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甲、乙两尺和米尺确定量程各是多少。

教师指出选用刻度尺特别要注意准确程度和量程外,还要注意刻度尺的“0”刻度(投影三种不同“0”刻度起点的刻度尺)。

⒋正确使用刻度尺

投影两种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

让学生讨论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2―2(1)

然后得出测量中要做到四正确:

①放正确

讨论并指出图1测量物体长度

时的错误:刻度尺斜放;零刻度线           2―2(2)

没有对准物体一端。提问有些刻度尺比较厚,读起来很不方便时,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指出按图2位置放,使刻度线紧靠被测的物体。

②看正确

分析图1看刻度时眼睛的视线是否正确。让学生纠正,要做到视线与尺面垂直。

③读正确

让学生用甲、乙两尺再一次正确测量同一木块。拿出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如用甲尺测量结果为13.4cm,乙尺测量结果13.42cm。分析甲尺最小刻度是厘米,13cm能准确读得,而0.4cm是靠眼睛估计出来得。乙尺最小刻度是毫米,13.4cm能准确读得,而0.02cm是靠眼睛估计出来得。即

1 3 ┊ 4   cm 13.4 ┊ 2   cm

准确值 估计值 单位 准确值 估计值 单位

小结:长度测量的读数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也就是如果给你一长度数据,其中倒数第二位就是能准确读到的一位(可以判断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如果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19.342米,即19.34米是准确值,0.002是米估计值,准确值最后一位是厘米数,即准确到厘米这一位,那么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厘米。

让学生检查刚测量的课本的长、宽加以修正。

问:如果某一物体的长度刚好是18厘米,则应该怎样读数?

应该是18.0厘米。强调这里的“0”不能少(有时间可展开说明)

④记正确

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㈡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长度的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学习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同学们课外要多加以练习,真正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⒈长度的国际单位:米

⒉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⒊正确选用刻度尺

①量程

②准确程度:

A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B不同的对象选用准确程度不同的刻度尺。

③零刻度

⒋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放正确    ②看正确   ③读正确  ④记正确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2―2(3)

⑴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

木块的长度,读数分别是

和 。                           2―2(4)

⑵用刻度尺测得某物长度为7.864米,其中准确程度为 ,估计值为 ,准确值为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⑶下面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自然科学》课本得宽度,符合读数要求的是(  )。

(A)14cm  (B)14.0cm    (C)14.00cm   (D)0.140cm

⑷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为201.8毫米,等于 分米,等于 米。

⑸填入单位

a、某同学身高17.0     b、21英寸彩电对角线长度 54     c、5分硬币的厚度约为3

⒉课后作业

⑹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

(A)实验者的熟练程度决定

(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C)数据记录时所用的单位决定

(D)实验时测量次数多少决定

⑺金属表面喷漆,每喷1平方米金属表面用去油漆150立方厘米,求漆层平均厚度?

3.参考答案

⑴(甲)2.4厘米  (乙)2.99厘米  ⑵厘米 0.004米 7.86米 厘米  ⑶(C)  ⑷2.018 0.  ⑸分米 厘米 毫米

⑹(B)  ⑺1.5×10-4 米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面积和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量筒,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的探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量筒。

⒉教学难点: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三、教学准备

刻度尺、棉线、量筒、水、烧杯、带线的小石块(每桌准备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⒉某刻度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6.784米,准确值为多少?估计值是多少?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什么?

⒊单位换算:0.285米= 分米= 厘米

二、新课教学

⒈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学生讨论:

⑴根据地图怎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⑵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⑶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小结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①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棉线在地图上按铁路线的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铁路线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②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其中一块三角板作为寻找圆柱体直径的辅助工具,另一块读出圆柱体直径的数据。

③以少积多法。数n张纸,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h, 然后

就是每张纸的厚度。

⒉面积的测量

⑴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计算

复习提问:a长方形面积公式?b圆面积计算公式?

练习面积单位换算:3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⑵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方法:方格法也称割补法。

教师出示一片树叶,问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先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画好等大的小方格,量出长度,算出每个小方格的面积。

②把树叶平整地放在小方格上。

③数出树叶所占的方格总数。因为每一小格的面积相对树叶的面积来说是较小的,因此,采用“取半”数法对测量影响较小。

④树叶的面积=树叶所占总的方格数×每小格的面积。

学生在全班练习基础上,每个人自己训练数课本图2-7中的方格数,计算树叶面积,学生汇报结果。

⒊体积的测量

⑴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

复习提问: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练习体积单位的换算。30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立方米

⑵液体体积的测量(教师出示实物讲解)

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a、刻度单位:毫升(ml) 1毫升=1立方厘米

计算:1升=1立方

b、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c、刻度特点: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

d、使用方法:①放平稳,倒入液体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让学生讨论如果视线是仰视,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学生练习测量几次。

⑶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

利用量筒或量杯也可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练习。

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

b、用细线系住物体。轻轻沉入量筒内液体下,正确读出上升后水的总体积V2。

c、算出被测量物体体积数为V=V1-V2.

学生练习读出课本图2―10所示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教师继续提问:刚才讨论的不规则物体是会沉到水中的物体,如果是浮在水面上的应怎样处理?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可采用⑴用体积不记的细针把物体浸下去。⑵可以用铁块或重物把物体绑着沉下去。⑶可以用细沙代替水。

㈢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⒈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①以曲化直法

②卡尺法

③以少积多法。

⒉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计算―方格法。

⒊量筒的正确使用: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一个油漆匠给某人家漆面积为12平方米的地板,用去油漆6升,其油漆的平均厚度是(  )

(A) 0.05毫米  (B) 0.5毫米  (C) 5毫米  (D)50毫米

⑵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cm,这本书共有26页。每张纸的厚度为(  )

(A) 0.992毫米        (B) 0.0992毫米

(C) 0.0496毫米       (D) 0.496毫米

⑶为测定某漆包线直径,把它紧密地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得总长度为5cm,圈数有50圈,该漆包线的直径为(  )

(A) 0.2毫米  (B) 1毫米  (C) 1厘米   (D) 2厘米

⑷在盛有30cm3水的量筒中放入一块金属块,液面上升到45cm3,则该金属块的体积为(  )

(A) 15立方厘米  (B) 10立方厘米

(C) 20立方厘米  (D) 15立方分米

⑸下列有关用“小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不占有整个小方格,就不能算入该物体面积中

(B)只要占有一个小方格中的一小部分,就应算入该体积的面积

(C)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叶片的真实面积

(D)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

⒉课后作业

⑹用一根橡皮筋在地图上沿着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线确定长度后,然后再把橡皮筋拉紧,量出该它的长度,则测量结果比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值(  )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无法确定

⑺单位换算:

25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200立方厘米= 立方米

12升= 立方厘米   1500毫升= 立方分米

⒊参考答案

⑴(B)  ⑵(A)  ⑶(B)  ⑷(A)  ⑸(D)  ⑹(A)  ⑺2500   2×10-4  1.2×104  1.5

⒋简要分析

v   6升  610-3米3

⑴h=―= =       =0.0005米=0.5毫米;

s 12米2 12米2

26 1.30cm

⑵总张数= =13张,故纸的厚度= =0.1cm

2                         13

其中测量有一定的误差,0.992毫米最接近1毫米。

长度 5厘米

⑶直径= = =0.1cm=1毫米;

圈数 50

⑷金属块的体积=45cm3-30cm3=15立方厘米;

⑸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误差越小。

⑹橡皮筋沿着地图确定长度后再拉紧用刻度尺量出的长度比没有拉紧要大,测量结果偏大。

⑺25平方分米=25×100平方厘米=2.5×103平方厘米;

200立方厘米=200×10-6 立方米=2×10-4 立方米

12升=12立方分米=12×1000立方厘米=1.2×104立方厘米

1500毫升=1500立方厘米=1.5立方分米

篇16:《弟子规》教案2、3

《弟子规》教案2、3

课  题 第2课  “入则孝”之“父母呼” 学习目 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   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   音频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 “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 延伸: 父母呼 应勿缓;老师呼 应勿缓 ; 长辈呼 应勿缓 ;同学呼 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 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 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课  题 第3课  “入则孝”之“冬则温” 学习目 标 1、复习“父母呼”。 2、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 3、了解意思,进一步理解怎样才是“孝”。 4、能在生活中实践。 重点   会读、会背。进一步理解“孝”。 难点   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具准备   播放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父母呼”。  2、是否帮父母收拾餐桌。 二、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  1、听泛读“入则孝”之“冬则温”。 冬则温 夏则酢〕吭蚴 』柙蚨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酢保蹙褪橇顾的意思。孝敬父母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关心父母的起居生活开始。 讲“黄香”的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很早过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非常热,他每天都给父亲扇枕席,以便让父亲安歇;冬天非常寒冷,为了让父亲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子能懂得这样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扩上书朝廷申报,批准孝廉,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我们都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2、“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这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出门一定要告诉双亲。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你出门时一定要向告诉父母到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四、拓展: 行孝是每个人的责任,是天下所有做儿女应做的事情。同学们,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很辛苦啊。你们想不想孝敬一下为你辛苦为你操劳的父母呢?设想一下:今天放学回家,你看到父母工作了一天非常劳累,你想怎样孝顺你们的父母呢?(生答) 五、作 业 1、背诵“冬则温”。 2、回家为父母 做一件事。

篇17:《祝福》教案2课时

《祝福》教案(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5.见板书

四、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 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

3.保守虚伪反动

二、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三、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四、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五、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六、教后札记

篇18:自然教案-第一册3、3节肢动物

自然教案-第一册3、3节肢动物

第三节    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在已知的约150多万种动物中,节肢动物占85%左右,是动物界的第一大门。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最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对学生全面了解节肢动物的类群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教材最后介绍了人类对虾和蟹的利用,体现了人和动物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本节课拟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展开:

1.利用求同比较法,请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动物,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得出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2.利用求异比较法,请学生寻找各种动物的不同点,进行整理归类,得出最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昆虫类、甲壳类、多足类、蛛形类。

3.通过人人动手画甲壳类动物虾和蟹的洄游规律的示意图,使知识变得形象、简单。

二、课时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

3.了解虾和蟹的洄游规律。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在学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2.初步接触作图法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的应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使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节肢动物的特征。

2.教学难点: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课前准备蝗虫、苍蝇、马陆、蚰蜒、蜘蛛、虾和蟹等实物。教师准备蝗虫、蜈蚣、蜘蛛、蝎、虾和蟹的挂图或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蝗虫和苍蝇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为什么都属于昆虫类呢?你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学生答:蝗虫和蝇具备昆虫的主要特征,是经过观察比较得出的。教师强调只有认真地观察和比较才能发现事物间的共同点(即求同比较)。

导入主题:这节课我们再来观察几种动物,看看它们的形态结构与昆虫类动物比较有何共同之处?

(二)新课

1.展示实物和挂图,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1)节肢动物的特征

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备实物,比较各种动物在足、触角、身体表面等的异同点(相互间可以讨论),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适当引导后得出: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具备分节的足、触角和身体,都有外骨胳。最后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其他各类节肢动物

拿虾和蟹与昆虫比较,是否具备昆虫的特征?学生答:无。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观察虾和蟹的头胸部,得出它们的共同特征:都具头胸甲。故称之为甲壳类。

拿蜘蛛、马陆、蚰蜒与蝗虫比较,找出它们在足、身体分部的不同点,得出蜘蛛属蛛形类,马陆、蚰蜒属多足类。

2.设计简图,表示对虾、河蟹的'洄游规律

由于对虾、河蟹、梭子蟹的经济价值高,人们对它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对虾、河蟹的洄游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教学材料,再设计简图(教师适当提示)表示它们的洄游规律。教师课堂内巡视,选出最理想的简图投影,并给予介绍和补充(简图见板书)。

(三)小结本课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2.其它节肢动物

甲壳纲   头胸部外有头胸甲,如虾和蟹。

多足纲   每个体节有一对或两对足,如蜈蚣和蚰蜒。

蛛形纲   如蜘蛛和蝎。

3.虾和蟹的洄游

渤海(繁殖)                 浅

5月

到达10月底         8-9月

长江                  江河(生活)   交配产卵

3月 11月初       第二年3-5月

迁移

黄海(过冬)                 海

对虾的洄游规律           河蟹的洄游规律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本节课中,得出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是(  )

(A)分类法         (B)归纳法

(C)求异比较       (D)求同比较法

(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甲壳类动物的是(  )

(A)金龟子 (B)梭子蟹 (C)虾  (D)青蟹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蜈蚣、蚰蜒、河虾、河蟹、蚊子、狼蛛、蝎、马陆、螳螂、棉红蜘蛛、蚱蜢,这些动物中属昆虫类的有        ,身体一般分为          ;属甲壳类的有            ,身体一般分为            ;属蛛形类的有         ,属多足类的有          。

2.课后练习

(5)蚯蚓身体和蝗虫一样分节,为什么不属于节肢动物?

3.参考答案

(1)(D) (2)(A) (3)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4)蚊子、螳螂、蚱蜢 头 胸 腹  河虾、河蟹 头胸部和腹部  狼蛛、蝎、棉红蜘蛛  蜈蚣、蚰蜒、马陆  (5)蚯蚓身体虽然分节,但它不具备节肢动物的其它特征:体表有外骨胳,有分节的足和触角,身体一般分部。所以它不是节肢动物。

4.简要分析

(1)比较是常见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为求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点,为求异比较。

篇19:第一册新教材高一教案UNIT11第2课时

Period Two

(Speaking)

Step 1 Listening

Have Ss listen to a piece of music and tell what kind of musical instrument the music is played with.

Step 2 Brainstorming

Have Ss tell as many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as possible by asking the question: What other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do you know? T collects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organ, harp, piano, maracas, violin, saxophone, gone, cymbals, castanets, flute, timpani, tambourine, triangle, drum, xylophone, etc.

Step 3 Creating a situation (textual authenticity)

Have Ss work together with hisher partner. Take turns asking for and giving advice.

Student A

Student B

You want to buy a CD for your friend’s birthday, but you are not sure what to buy. Ask your partner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Your partner needs your advice. Please help him or her to make a decision.

Step 4 Listening

Listen to the sample dialogue and make sure what the dialogue is about.

Step 5 Practice

Practice reading the dialogue, using one of the names of musical instrument mentioned above to replace CD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sentences of asking for and giving advice.

Step 6 Dialogue

Have Ss choose one from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to create their own dialogue.

Student A

Student B

Your partner needs your advice. Please help him or her to decide what to do.

You want to find a good song to dance to. You like dancing, but you are not sure what song you should play.

Student A

Student B

Your partner needs your advice. Please help him or her to decide what to do.

Your classmates have asked you to pick a special song that will represent your class. It should be a song that everybody likes and that shows the spirit of your class. Ask your partner to help you.

Step 7 Demonstration

Have several pairs to demonstrate their dialogues.

Step 8 Sum-up

Have Ss think hard and summarize how to make suggestions and give advice and possible responses.(See Slide)

Step 9 Consolidation

Work in pairs or groups. Use one or more of the situations below to practise giving and asking for advice.

1.       You want to learn to play the piano, but you don’t know how.

2.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 song about your mother, but you are not sure what you should write.

3.       You want to learn an English song, but you don’t know which one.

Homework:

1.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2.       Try to memorize nam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Find as much information about music as possible.

篇20:第一册新教材高一教案UNIT11第2课时

第一册新教材高一教案UNIT11(第2课时)

Period Two

(Speaking)

Step 1 Listening

Have Ss listen to a piece of music and tell what kind of musical instrument the music is played with.

Step 2 Brainstorming

Have Ss tell as many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as possible by asking the question: What other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do you know? T collects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organ, harp, piano, maracas, violin, saxophone, gone, cymbals, castanets, flute, timpani, tambourine, triangle, drum, xylophone, etc.

Step 3 Creating a situation (textual authenticity)

Have Ss work together with hisher partner. Take turns asking for and giving advice.

Student A

Student B

You want to buy a CD for your friend’s birthday, but you are not sure what to buy. Ask your partner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Your partner needs your advice. Please help him or her to make a decision.

Step 4 Listening

Listen to the sample dialogue and make sure what the dialogue is about.

Step 5 Practice

Practice reading the dialogue, using one of the names of musical instrument mentioned above to replace CD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sentences of asking for and giving advice.

Step 6 Dialogue

Have Ss choose one from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to create their own dialogue.

Student A

Student B

Your partner needs your advice. Please help him or her to decide what to do.

You want to find a good song to dance to. You like dancing, but you are not sure what song you should play.

Student A

Student B

Your partner needs your advice. Please help him or her to decide what to do.

Your classmates have asked you to pick a special song that will represent your class. It should be a song that everybody likes and that shows the spirit of your class. Ask your partner to help you.

Step 7 Demonstration

Have several pairs to demonstrate their dialogues.

Step 8 Sum-up

Have Ss think hard and summarize how to make suggestions and give advice and possible responses.(See Slide)

Step 9 Consolidation

Work in pairs or groups. Use one or more of the situations below to practise giving and asking for advice.

1.       You want to learn to play the piano, but you don’t know how.

2.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 song about your mother, but you are not sure what you should write.

3.       You want to learn an English song, but you don’t know which one.

Homework:

1.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2.       Try to memorize nam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Find as much information about music as possible.

相关专题 课时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