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文化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选秀新星白展堂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选秀新星白展堂”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商、西周的文化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共1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设计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夏、商、西周的文化,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文化》。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 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 )。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 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 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 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 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查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情况。汉字大约产生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是不准确的。

篇2:《夏、商、西周》读后感

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整天吃喝玩乐,不问朝事,荒废国家,我很鄙视他这个为君,真正的为君是做好带头作用,勤俭、可以很好、很有节奏的治理国家,不食大鱼大肉。夏桀不愧成为亡国之君,他宠爱妹喜,国君应是这样做:不沉溺于打猎,不宠爱美女。夏桀坚信滥臣,疏远忠臣,应疏远小人,亲近忠臣才对,他听滥臣之言,乱斩忠臣,应听忠臣之言,更好的治理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夏朝一日比一日弱,所以我歧视他,要是他能改过自新,那该多好,可是,他已是无药可救,就算忠臣冒死进谏,他也爱听不听。

忠臣给了夏桀好多次机会,夏桀还是不听,许多人都背井离乡,同时也引起了公愤,商汤也逐渐强大了好多,夏桀担心商汤实力大了之后会伤害自己,于是就把商汤囚禁起来,商家组用重金买通小人,终于把商汤给放了。商汤被放了以后,奋发图强,还说服了夏朝的好几个国家,开始攻打夏朝。夏桀听到这个信息,赶紧操纵军马,来战商军。诸侯都背井离乡了,哪还有希望人也?于是,夏军被打得打败,夏桀被生擒活捉,流放到了荒地。妹喜和夏桀都是养处惯了的,不会自己动手劳动,没过几天就活活饿死在荒地。

夏桀,为人残暴,引起公愤,我好鄙视你!

篇3:夏商西周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政治制度

复习内容: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复习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复习难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1)王位世袭制:

a.创立- --禹死后,启用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意义---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从此“公天下”变为“ ”。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夏朝。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商朝设立参与商王决策的 、 。地方-----在地方,封方国首领为“ 、 ”等。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分封制: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87“>a.目的: 。 b.内容:

①周王把 和 分封给 、 、 ,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王室。

②诸侯的义务有: 、 、

、 。

③诸侯的权利有: 、 、 。

c.作用:

d.衰落 :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同时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逐渐衰落。到 ,分封制完全瓦解。

(3)宗法制:a. 目的:保证王权的平稳过渡 b. 由原始社会的 直接演变而来。 c. 特点:最大特点(或核心内容)是

d.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 ,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 e.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形成严格的宗法等级秩序:→→→ f. 作用及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传统。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记礼运》

问题:(1)材料一二分别放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2)你如何看待从材料一到材料而这种变化?

(3)材料二中这种制度有何特点?

2、阅读下列材料

《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J封神农之后於焦(今陕西陕县);黄帝之后於祝;帝尧之后於蓟(今北京一带);帝舜之后於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於杞(今河南杞县)。”

“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今山东临淄),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於燕(也在今北京一带,好像和帝尧之后封重了);封弟叔鲜於管(今河南郑州);弟叔度於蔡(今河南上蔡。从这里来看,管叔、蔡叔在邶、{、卫只是监国,管和蔡才是他们的封国)。

问题:(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它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2)归纳这种制度的内容、特点、作用以及瓦解经过。、

合作探究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

内容

特点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诸侯义务: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

(1)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2)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1)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朝延续数百年

(2)开拓了疆域

(1)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关系

宗法孩子、分封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堂检测

⒈“家天下”制度的形成是①巩固部落联盟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⒉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⒊下列对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关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分封制,周王与诸侯是君臣关系 B.根据宗法制,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C.周王与诸侯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 D.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⒋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⒌西周的礼乐文化①是维护社会成员平等的工具②构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构架③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④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社会的和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

7《左传》记载:“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夏朝建立压迫奴隶的国家机器 B.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春秋诸侯争霸,天子有名无实D.秦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8.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材料是( )

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9.(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引自司马光《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诸侯争霸 B.问鼎中原 C.分封衰败 D.天子遭难

知识拓展: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可以在自己领地里进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税,同时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对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因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 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 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嫡长制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并且,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因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礼乐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相传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西周的礼乐,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孔子自称熟悉(实际上不是这样)夏商周三朝的礼乐制度,据此开办私学传授礼制而“克己复礼”西周礼乐制作为一种通过礼仪和艺术表现出来的外在文化,本身就体现了分封制、宗法制的内涵。本质上说,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礼记》中的所谓“礼不下庶人”,以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荀子》中的所谓“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就指出了礼乐制在维系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知识结构:

起源:

从禅让制

到王位世袭 中央:

内容:

商 地方

周 内容:

的 分封制

政 意义及特点:

治 瓦解:

含义:

宗法制 特点

影响

上一篇:寺院财务管理制度  下一篇:没有了

篇4:《夏、商、西周》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传说时代夏商西周》这本书是龚书铎,刘德麟这两位作者而写的。

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追寻祖先的足迹和中国历史。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女娲造人,但这一篇不仅讲了女娲造人,还给我解释了另一种说法,就是兄妹相配的故事。里面讲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神话中说:某年天降大雨,有位英雄趁机捉住了雷公,想要用香料腌制了作为食物分给乡亲们。她把雷公关在铁笼子里,嘱咐一对小儿女说:“千万不要给他水喝。”说完就出门去了。

雷公在笼子里痛苦呻吟着,引发了那对小兄妹的恻隐之心。他们用刷子蘸了几滴水给他,雷公一得到水,立刻爆发出无穷的威力来,挣开铁笼,冲上天穹。临走前,他从嘴里拿出一颗牙,让他们遇到灾难就躲在这颗牙结的果实里。兄妹照做,不过几天这颗牙果真发芽生长结了一个巨大的葫芦。

雷公为了复仇,降下暴雨来,地上洪水泛滥成灾。所有人全都被怒涛卷走,小兄妹躲在葫芦里才幸免于难。

于是,小兄妹商议婚配,以延续后代。但是婚后头一胎就生下了一个肉球。妹妹把肉球剁碎捧着想爬上天去奉献给天神。爬到一半,肉块脱手落下撒得满地都是。迎风而长,变成了许多小人一一一这就是兄妹的子女,也是人类的祖先。

读了这一篇文章以及后面的文章,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知识的海洋,它教会我更多的历史和神话,也教会我永远热爱看书!

篇5:《夏、商、西周》读后感

商汤,因商朝的祖先接到玄鸟的一颗蛋,生出了一个儿子,是一个很会培育牛羊的人,当时,人们很迷信,把牛羊看做国家强盛不强盛。之后,他的妻子又生下来一个儿子,取名叫汤,当他的父亲死了以后,他继位,也就是商朝的开国皇帝――汤s,当时,夏朝的夏桀闹得很狂,害得诸侯背井离乡。夏桀浪费,商汤勤俭,夏桀听信滥臣之言,商汤听忠臣之劝告,夏桀残害百姓,商汤就爱护百姓,给饥饿的人粮食,给贫穷的人钱财,他跟夏桀做的事都相反,很多诸侯都归顺于汤,汤!好样的!你这样治理国家,商朝的国力肯定强于夏朝!终于,在他的领导下,商朝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终于强过夏朝了,他发动全国总动员,把夏桀打得大败,夏朝从此灭亡,商朝被建立起来。

汤,你听信忠臣之劝诫,疏远小人,你真了不得,这可不是平凡的国君能做的事。还有辅助老百姓,帮助老百姓种五谷,给贫困潦倒的人钱财,给饥肠辘辘的人粮食,百姓很感激,都想要尽心尽力的辅助好君主,最重要的一点――已取得民心。夏桀总是喜欢吃大鱼大肉,只要不是美味佳肴就把厨师给杀了,穿得华丽,而汤呢?他不吃大鱼大肉,只吃素食,穿得朴实。这样,人心都斜于汤这边,只要是夏桀做得不好的事,汤都跟夏桀做得相反,就这样,实力强盛的柱子已向商朝倾斜,所以汤才能灭掉夏桀,建立商朝。

汤,你真棒!你先取得民心、军心、人心,再打败残暴的夏桀,建立了商朝!

篇6:《夏、商、西周》读后感

历史,是文明的起源。作为一位中国人,必须了解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

“图说天下”这套书,带领我走进了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今天,我要想大家介绍的是《夏、商、西周》。

历史的开端是传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炎帝、黄帝,这些传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民。大禹治水后,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经历了“太康失国”后,国力大减。夏朝末年,桀不思改革,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以至于被小小的商灭国。

商汤建立了商朝,共经历了近六百年。“武丁中兴”后,辛乙等国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商朝末年,纣宠爱妲己,发明各种酷刑,最终遭到了亡国的恶运。周武王灭商后,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都有了不少进展。然而。王位传到周幽王手里后,他烽火戏诸侯,结果被犬戎灭了国。

夏、商、西周时期繁华的青铜文化令我们十分骄傲。这些青铜器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都使青铜器在中国铜器业数千年的发展中居于显要地位。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是相对的。武丁爱民如子,人民也很爱戴他;纣王不听忠谏,对人民十分残暴,才让商朝的江山断送在他的手里。所以,我们也要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这本书既让我知道了历史的开端,也让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篇7:初一历史教案: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锻炼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学习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通过小组合作、年代尺、历史短剧、辩论等形式,激发兴趣,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

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

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学习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DD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师总结: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来小结: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课堂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C.桀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5.辩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却说:“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你的意见如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

(正方:进步;反方:退步)

(学生思考辩论略。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并且引导学生知道虽然奴隶制很残酷,但是采用奴隶制,生产力提高了,是社会的进步。)

6.课外活动:假期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当参观者向你询问有关夏、商、西周兴亡史时,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

篇8: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设计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 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 )。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 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 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 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 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查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情况。汉字大约产生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是不准确的。

篇9: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农业

工具:耒耜、石刀、石镰

原始灌溉技术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畜牧业发达。种类:猪、牛、羊、马、狗等。种桑养蚕,酿酒

实行井田制

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手工业

有铜器(未用于农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

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商业

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

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商、周的青铜制造业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这些青铜器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篇10: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朝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已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左传》记载大禹曾开九道。到了商朝,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三代的商业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

夏、商、西周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大都出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而且,有了较发达的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典型例题

例1 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答案:D

例题分析:商代奴隶的“集体”劳动,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而本题应选D。

例2 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

A.丝棉麻 B.麻棉丝 C.丝麻棉 D.麻丝棉

答案:D

例题分析:本题误区之一是把衣着织物原料简单理解为衣料;之二是麻织品和丝织品出现的先后时间。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从商代蚕丝业的发展程度,可以反证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蚕丝,人们可能已经知道利用蚕丝。而棉花种植传入较晚,其中非洲棉花经过中亚传入我国新疆的时间大抵不晚于西汉中期。

例3 “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尧舜禹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B

例题分析:“鼎”是国家形成后产生的,又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应联系考古发现进行判断。

扩展资料

商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夏朝农业生产

夏代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谷也叫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的收割工具有石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象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

当时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古书上说,大禹“身执耒亩以为民光”。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石铲在二里头和洛阳锤李遗址的四期文化层中(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都有发现。锤李的石铲是磨制的,呈扁平状,上窄刃宽,两面刃,为了安装木把,在铲的中间还钻上孔。在黄土平原比较松疏的土地上,这种木耒和石铲就担负起翻地掘土的主要任务。

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

??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现可能在夏代以前。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水井。到了夏代,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洛阳锤李、偃师二里头都发现了水井,锤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的一口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

??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徒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型的陶制容器。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

??在这个阶段上,专用酒器也出现了。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有细长的觚(gu)、有带管状流的B[he],还有那种三个空足、有耳有流的k[gui]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代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我们知道,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出农业生产发展的概况。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从夏铸九鼎的传说看,夏朝的铜器制造应当是很有发展的。《墨子・耕柱》篇说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的铜鼎,但已经发现了不少其它种类的铜器,二里头遗址的铜爵就有相当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时曾经封赐给鲁公伯禽以“夏后氏之璜”。春秋时期宋国叛臣外逃路过卫地,遭到卫人围攻,让他留下“夏后氏之璜”才肯放行。这些都说明夏代的美玉很为后世所珍贵。二里头遗址出土有许多种类的玉器,其中的玉柄形器的末端浮雕成兽头形,分为六节的器身上雕琢有兽面纹、花瓣纹,雕工十分精细,代表了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韩非子・十过》篇说禹所作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种祭器据说就是漆器。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平底漆盒、漆豆、漆觚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漆器制造工艺。

商朝以光辉灿烂的青铜铸造业著称于世。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许多铜器造型古朴奇特,厚重雄浑,纹饰繁缛,足为商朝文明的象征。早商时代的郑州二里岗遗址曾经出土多种青铜器,还发现两处铸铜作坊。晚商时代的青铜铸造可分为两个阶段。康丁以前的阶段,铜器多方形,如方鼎、方彝、方尊等,其棱角和中线处常以扉棱为装饰来增强器物的庄严和雄伟。这个阶段的铜器多无铭文,或仅标明器主的族氏。武乙以后的阶段,器物形制发生不少变化,如鼎足由原先的圆柱形变为中间略细的蹄足形,爵由平底变为深腹圆底等。这个阶段出现了字数较多的铭文,有多达40余字者。殷墟所发现的铜矿石是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18.8公斤。商都所需的铜和铅可能产于今豫西、晋南一带,锡则来自南方。开采好了的矿石要先炼成铜料备用,这在卜辞中称为“铸黄吕”。殷墟有大规模的铸铜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当时铸造青铜器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工序。铸造大型铜器常常要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的协同工作。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足采取整体铸造的方法,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的鼎身由4块腹范、1块底范、1块芯座,另加4块浇口范合在一起铸成,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

篇11:《夏商西周兴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一、 说教材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行分封的概况。本课是本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开篇章,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结合教材的分析,我主要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知道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知道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动脑筋问题探究等环节,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进步性,体会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残酷性;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 教学重难点:在三维目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分封制;因为夏朝的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难点:分封制;因为分封制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还很缺乏。

二、 说学情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刚升上初中,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于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但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力求做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法:阅读教材法、读图学史法;直观传授历史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20页嫦娥奔月的故事,创设历史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问题“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主要以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线索,适当调整课本子母顺序进行讲授新课。

1、 夏朝的兴衰

首先,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记得夏朝建立于何时吗?”激发学生思维,温故而知新。接着展示禹的图片以及夏朝的地图,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直观观察,说出夏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再由教师概述夏朝建立后的情况。而学习这个子目,主要让学生掌握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会设计一个动脑筋环节“夏朝建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同学们学习到这已经知道夏朝的建立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进而由教师补充奴隶社会的时间范围(夏商周春秋)。然后提问学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那么夏朝为什么会衰亡呢?”从而过渡到暴君夏桀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1页第三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夏桀把人当作座椅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归纳夏桀的暴行,从而明白夏朝为商朝取代的原因,认识奴隶主统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并且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

2、 商汤灭夏

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以下问题“商朝建立于何时?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是如何统治商朝的?商朝的统治有一直延续下去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情境下掌握知识。同时展示商朝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找出商朝的都城、地理位置和范围等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最后播放视频《封神榜》中商纣王施行暴行、骄奢淫欲的片段,加深学生理解商朝被西周取而代之的原因。并且过渡到第三部分的学习。

3、 武王伐纣

在这里我主要展示牧野之战的图片,借讲述牧野大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西周建立的过程。接着再展示西周的地图,让学生找出西周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同时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地域图,并且提问学生“有句话叫做‘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而西周的版图相比夏商两代要大要广,周武王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巩固他这得之不易的江山呢?假如你是周武王,你会怎么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过渡到本课难点的学习——分封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通过层层设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分封制实行的结果是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难点。同时利用教材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尝试标出每一层人的身份,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课堂总结:通过板书结构,通过谈话法,让学生尝试回忆夏商西周更替的时间以及顺序,并且结合教师的引导概括本节课的重难点,巩固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完成教材25页活动与探究一制作表格。

五、 说板书设计

利用提纲式板书,有利于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抓要领,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12:《夏商西周故事》读书笔记

从《骊山烽火》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我们要讲诚信,这样,才能夺得别人的信任。不应该总是欺骗别人,这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让我想起了《狼来了》这个故事,故事中的小男孩总是骗山下的农民:“狼来了!狼来了!”农民们听到后,便会拿着武器跑到山上,但每次小男孩都是骗他们的'。所以,山下的农民都不相信他了。有一次,大灰狼真的来了,于是,这个小男孩又惊慌的叫了起来,这时,农民们显得若无其事,根本就不相信他。所以,真正的大灰狼把小男孩的羊都咬死了,他也险些被大灰狼咬伤。

从《奴隶为相》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不管别人出生贵贱,都要平等待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这个人有才华、有本事、心地善良,有好的品质,这个人就是最棒的!我们不应该以貌取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只要有能耐,终能发光的!

从《后羿夺权》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后,一定不要骄傲自大,这样,反而不如不成功为好。作为一个国君,就要负好责,多想想自己的国家,多想想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多想想国家的大事该怎样管理,不能整天吃喝玩乐、射箭打猎、无所事事,让别人帮自己管。后羿虽然把王位夺了过来,但他却像个坏强盗!把自己以前的好名声给毁了,这样,谁还会听他的话呢?

我的问题:《奴隶为相》中的武丁,竟然在梦里见到了以后对自己有用的忠臣,并且还能清楚的画下来,他真有这么神吗?该不会是他以前认识这个奴隶,知道他很有才华,所以才找这个借口吧?

篇1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农业

工具:耒耜、石刀、石镰

原始灌溉技术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畜牧业发达。种类:猪、牛、羊、马、狗等。种桑养蚕,酿酒

实行井田制

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手工业

有铜器(未用于农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

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商业

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

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商、周的青铜制造业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这些青铜器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的交通

夏朝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已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左传》记载大禹曾开九道。到了商朝,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三代的商业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

夏、商、西周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大都出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而且,有了较发达的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典型例题

例1 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答案:D

例题分析:商代奴隶的“集体”劳动,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而本题应选D。

例2 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

A.丝棉麻 B.麻棉丝 C.丝麻棉 D.麻丝棉

答案:D

例题分析:本题误区之一是把衣着织物原料简单理解为衣料;之二是麻织品和丝织品出现的先后时间。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从商代蚕丝业的发展程度,可以反证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蚕丝,人们可能已经知道利用蚕丝。而棉花种植传入较晚,其中非洲棉花经过中亚传入我国新疆的时间大抵不晚于西汉中期。

例3 “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尧舜禹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B

例题分析:“鼎”是国家形成后产生的,又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应联系考古发现进行判断。

扩展资料

商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夏朝农业生产

夏代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谷也叫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的收割工具有石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象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

当时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古书上说,大禹“身执耒亩以为民光”。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石铲在二里头和洛阳锤李遗址的四期文化层中(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都有发现。锤李的石铲是磨制的,呈扁平状,上窄刃宽,两面刃,为了安装木把,在铲的中间还钻上孔。在黄土平原比较松疏的土地上,这种木耒和石铲就担负起翻地掘土的主要任务。

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

??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现可能在夏代以前。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水井。到了夏代,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洛阳锤李、偃师二里头都发现了水井,锤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的一口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

??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徒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型的陶制容器。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

??在这个阶段上,专用酒器也出现了。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有细长的觚(gu)、有带管状流的B[he],还有那种三个空足、有耳有流的k[gui]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代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我们知道,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出农业生产发展的概况。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从夏铸九鼎的传说看,夏朝的铜器制造应当是很有发展的。《墨子・耕柱》篇说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的铜鼎,但已经发现了不少其它种类的铜器,二里头遗址的铜爵就有相当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时曾经封赐给鲁公伯禽以“夏后氏之璜”。春秋时期宋国叛臣外逃路过卫地,遭到卫人围攻,让他留下“夏后氏之璜”才肯放行。这些都说明夏代的美玉很为后世所珍贵。二里头遗址出土有许多种类的玉器,其中的玉柄形器的末端浮雕成兽头形,分为六节的器身上雕琢有兽面纹、花瓣纹,雕工十分精细,代表了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韩非子・十过》篇说禹所作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种祭器据说就是漆器。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平底漆盒、漆豆、漆觚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漆器制造工艺。

商朝以光辉灿烂的青铜铸造业著称于世。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许多铜器造型古朴奇特,厚重雄浑,纹饰繁缛,足为商朝文明的象征。早商时代的郑州二里岗遗址曾经出土多种青铜器,还发现两处铸铜作坊。晚商时代的青铜铸造可分为两个阶段。康丁以前的阶段,铜器多方形,如方鼎、方彝、方尊等,其棱角和中线处常以扉棱为装饰来增强器物的庄严和雄伟。这个阶段的铜器多无铭文,或仅标明器主的族氏。武乙以后的阶段,器物形制发生不少变化,如鼎足由原先的圆柱形变为中间略细的蹄足形,爵由平底变为深腹圆底等。这个阶段出现了字数较多的铭文,有多达40余字者。殷墟所发现的铜矿石是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18.8公斤。商都所需的铜和铅可能产于今豫西、晋南一带,锡则来自南方。开采好了的矿石要先炼成铜料备用,这在卜辞中称为“铸黄吕”。殷墟有大规模的铸铜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当时铸造青铜器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工序。铸造大型铜器常常要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的协同工作。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足采取整体铸造的方法,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的鼎身由4块腹范、1块底范、1块芯座,另加4块浇口范合在一起铸成,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

篇14:夏商西周的兴亡练习题

夏商西周的兴亡练习题

一、基础巩固:

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商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2046年

C.约公元前16D.约公元前771年

3.西周的都城定在()

A.阳城B.镐京C.鹿台D.殷

4.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

A.纣B.启C.幽王D.桀

5.下列内容,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舜传位给禹B.禹传位给伯益C.禹传子,家天下D.汤战胜桀

6.下列内容属于商纣王所为的`是()

①无休止的征发百姓②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③监视平民的言论和行动④施用炮烙等酷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C.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

2

8.“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目前我们的课本即采用了这一成果。据此,请你推算一下,夏商周三代各自统治的时间为()

A.470年554年275年B.4550年260年

C.450年554年275年D.470年550年275年

9.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B.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族诸侯D.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

族入侵

10.右图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

A.黄帝B.禹C.伯益D.汤

11.通过自学讨论,按照下列表中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

12.读图1,回答:

(1)材料中的“太阳”比喻谁?

(2)“太阳”的统治为什么会灭亡?

13.读“西周等级示意图”(图2),结合学习P20~21灰色底网内文字,回答:(1)自上而下将各阶层的名称写在示意图的右侧.(2)这个等级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作用?

3

参考答案:1A2C3B4D5C6D7D8A9B10B

13(1)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2)见教材P24页。

篇15: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在备考的时候,就要多下功夫去了解和掌握我们国家的古代史,下面我们就以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例来梳理一下此部分的常考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

1、起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2、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①确立的标志(禹死启继)。 ②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③方式。④评价。

思考探究: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

(2)行政管理制度: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4、影响: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1)实行:武王时期实行—周公东征后继续推行—西周后遭破坏—春秋战国周失去分封大权

(2)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在封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影响:一分为二

(前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后期)诸侯拥有一定独立性,诸侯力量逐渐增强,相互争权夺利,造成周朝分裂割据局面。

(5)瓦解(春秋战国时期)::

①原因:A.西周后期,王权衰弱;B.制度本身局限(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诸侯权利大);C.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②表现: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公开挑战、诸侯争霸

2、宗法制

(1)来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性质: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卿大夫、士依此类推。

(5)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6)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2)联系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篇16: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反思

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反思

第一章标题分析过多,导致时间不够用的,仅仅讲完分封制,宗法制没有讲,教学思路没有得到贯彻。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的参与时激起了火花,一时没有控制好时间。在把握时间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锻炼。

在讨论世袭取代禅让是进步与退步的时候,学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进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一派退步,从任用贤才的角度分析,都很好。其中有两个人的思路很有有意思。其中一个说世袭制好,王位要传给儿子,所以要认真治理国家,为儿子留下一个好江山,因为国家是自己的',所以特别下力去整治。对于反派的从任用贤才的角度分析,有一个学生认为世袭可以从皇子里面选拔任用贤才,等等观点,非常好。都开启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后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选官制度,皇储制度,私有财产的保护,等等。现在想来我太吝啬对这些学生的鼓励了。

在讲分封制的时候,稍微有点乱。没有把握好。别人的教案,自己不能用,这是真理,昨天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感觉备课很清楚,但今天讲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没有真正的下工夫去备课,熟悉教材,掌握大量史料。真的很难上一堂满意的历史课。

相关专题 西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