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椰子不OK瑞纳冰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椰子不OK瑞纳冰”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共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莫泊桑拜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讲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

1)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2)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幻灯片,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3)朗读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朗读课文。

篇2: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江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江雪》。

2、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所描绘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读诗想画面,入境悟情感。

教程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刚刚经历了的第一场雪,下雪了,你都干了点什么?

看来雪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可是,有一个人,他和大家做的事一点儿也不一样,他呀,顶风冒雪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他是谁呢?他是一首诗的主人公,这首诗叫《江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江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以前我们也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一说学一首古诗都要学些什么?

2、目标呈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预期效果: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完成这些目标。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古诗。

任务呈现: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民主学习:学生自由读诗。

展示交流:

1、指名分句读诗,适时纠正。

2、指名领读整首诗。

3、同桌互读检查。

任务二、想象画面,适时理解重点字词和诗意。

任务呈现:

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把《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交流:

1、指名说想象到的画面,并说清这样想的理由。适时指导理解:千山、万径、绝、灭、蓑笠翁。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他说完,你来说说他哪些地方说得好。不好的地方,你来说得更好一些。

2、听了画面描述,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板书:寒冷凄凉。

任务三、体会诗人的感情。

任务呈现: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民主学习:学生轻声朗读、思考以上问题。

展示交流

1、这个老翁很孤独。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板书:孤独寂寞,学习生字“孤”。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

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1、捕鱼为生

2、独享清静

3、排解忧伤

4、喜爱钓鱼

5、心中孤单

3、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想解开这个谜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资料一:柳宗元生平简介。“

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那么,面对寒冷,他畏惧了吗?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退缩了吗?看资料二。

从他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精神?(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

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练习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练习背诵。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结合插图,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这首诗。

三、检测导结

1.请你把这首诗背给同桌听。

2.《江雪》的作者是( )朝诗人( )。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 ),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 )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 )的人格化身。

3、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读读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相信大家会受益匪浅。

篇3: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少年毛泽东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导读、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自己实际与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受到启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少年毛泽东的伟大志向,启迪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感悟少年毛泽东酷爱读书、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难点:感悟毛泽东胸怀祖国人民,放眼世界的远大志向,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朗读、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要求:不懂的地方画上横线,并打上“?”;不会读的字查字典;你喜欢的语句画上“~~~~”并写出理由;自学生字词。

2、查找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可以是她的诗词、小故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世界地图

2、师问:你站在世界地图前想到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3、一百年前,有一位少年也曾这样站在世界地图前,那么,他当时又想了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21 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

二、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听课文朗读,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学生汇报以上问题。

三、精读课文第三部分。

1、出示课件: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想到了些什么?

2、学生指名读课文第8—12自然段,交流汇报地图前的思索。

3、学生评价。

4、教师导读。

(1)、初次站在世界地图前,毛泽东就想到——

(2)世界这么大,那么世界上的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

(3)指导学生对比读课件上的两组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4)人们生活为什么这样痛苦呢?(出示课件)

(5)想到这里,毛泽东已经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下定决心——

5、少年毛泽东站在世界大地图前“想到……他进一步想到……他又想……”,你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6、教师小结,板书:

毛泽东 善于思考

四、带着问题理解第一、二部分课文内容。

1、出示课件:课文时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毛泽东酷爱读书的?

2、请学生默读第1——7自然段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

3、检查读书情况。

4、教师小结,板书:酷爱读书

五、总结拓展。

1、你知道毛泽东的哪些诗词或小故事?

2、那么,你们又有哪些远大的理想呢?(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也可)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作:读《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有感

七、板书设计。

21 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

酷爱读书

毛泽东 改造世界

善于思考

篇4: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暂、柜、籍、韶、狱、犬、渊、彻、革”九个生字,掌握“薄”、“间”两个多音字,理解“聚精会神、争分抢秒、千方百计、鸡犬不宁、深渊”等词语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刻苦读书学习的。

3.感悟到书籍对于毛泽东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毛泽东酷爱读书的。联系重点语句感受毛泽东的热情与刻苦。

2.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立志救国救民的抱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他十六岁外出求学时写给父亲的。(课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读诗,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理想、有志向。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毛泽东,追寻他的读书之路。(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认读正音,辨别多音字、形近字。

(1)薄 báo单薄 bó微薄

间 jiàn间隔 jiān中间

(2)柜(书柜) 拒(拒绝)

籍(书籍) 藉(慰藉)

4.通过查字典,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聚精会神、争分夺秒、鸡犬不宁、千方百计、深渊

5.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图书馆读书的一段经历并由此开拓视野,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1-3)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退学后,决定自学自修,坚持学习。

第二部分(4-7)少年毛泽东到湖南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第三部分(8-13)读书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站在世界地图前面引发了他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第二课时

一、初入读书境界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第一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少年毛泽东喜爱读书,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3.情境补白:你能想象少年毛泽东是怎样挤出时间读书,千方百计读书的情景吗?

4.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坚定了走出家门,外出求学,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二、沉浸读书天地

1.自由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寻找毛泽东读书足迹,你从哪些地方看到毛泽东对书籍的酷爱。

2.小组交流学习。

3.汇报讨论。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引发学生对少年毛泽东刻苦自学精神的敬佩之情。

5.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5自然段。

6.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的吃。你能从文中感受到毛泽东的读书之乐吗?

7.体会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的毛泽东读书的兴趣与收获。

8.小结:在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少年毛泽东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及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这一段少年时期求知的经历,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具备过硬的本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读书的思索

1.自学使毛泽东收获了许多知识,开拓了视野。而每天经过图书馆墙壁前,他都要停下来仔细看一看一幅世界大地图。驻足凝望让这个少年思绪万千,有了新的认识和决心。

2.读课文第8-12自然段,说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想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地图前的思索

由世界的广大-人民生活的痛苦-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少年要担当变革改造世界的责任。

4.用“他想到……他进一步想……他又想……”句式来说一说少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的思考。从中体会到毛泽东在读书中有了严谨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5.通过朗读比较句子情感表达效果。

6.怀着胸中的澎湃之情来朗读少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导读文中“世界的变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感受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7.小结:从这时起,他觉得要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毛泽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读书的收获

1.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的读书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2.分组进行“读书”活动。读一读毛泽东传记。

篇5:沪教版六年级语文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盏:灯盏 酒盏 茶盏 油盏 一盏灯

栏:木栏 栏杆 护栏 栏目 雕栏玉砌

汇:汇聚 汇总 汇集 汇合 外汇 词汇

爆:爆发 爆炸 爆破 爆胎 爆竹 爆裂

泽:湖泽 色泽 润泽 恩泽 涸泽而渔

渠:沟渠 水渠 渠道 河渠 渠帅

宣:宣布 宣传 宣告 宣泄 心照不宣

帜:酒帜 旗帜 易帜 独树一帜

阅:阅览 翻阅 阅读 检阅 阅兵 阅历

制:制服 制订 制止 制度 因地制宜

坦:坦克平坦 坦途 坦荡 坦诚相待

距:相距 距离 行距 距今 差距

隆:隆冬 隆重 兴隆 隆起 雷声隆隆

二、多音字

提:tí提醒 dī提防

奔:bèn投奔 bēn奔跑

更:gēng更换 gèng更加

率:lǜ效率 shuài率领

三、形近字

盏(灯盏) 盖(瓶盖)

栏(护栏) 拦(阻拦)

泽(光泽) 择(选择)

帜(旗帜) 织(编织)

阅(阅读) 问(询问)

距(距离) 拒(拒绝)

四、词语理解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擎:举。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开国大典: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幕典礼、结婚典礼、毕业典礼等。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汇集:聚集。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 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 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 mēng(蒙骗) 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 磅礴——雄伟 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 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

“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颈联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阅读理解的复习指导

阅读理解的考点我个人认为包含对拼音、字词、句、段、篇、作者写作的方法及目的等的考查。实际上阅读理解的复习也属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只不过它是把几个问题集中在一篇特定的文章中让学生去进行阅读理解,难度比较大而已。

阅读理解包括课内阅读理解与课外阅读理解。对于课内阅读的复习,我一般会跟随基础知识的复习一起进行。比如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我一般先把六年级下册的各个单元知识复习一遍,再进行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复习。

在复习六年级下册课文的时候,我会把每个单元的课文重点片断给学生指出来,要求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多下点工夫;引导学生再次弄懂重点片段中句子的意思;教给他们答题完整的方法;指导怎样看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指导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怎样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并能就某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

对于课外阅读的复习,我一般在复习的时候会结合我们五六年级各个单元的课文类型有选择地给学生复习相关的写人、写景、叙事、状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的短文。在每一篇短文训练之前,我首先要求学生对短文进行“品词析句”,也就是先将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弄懂。

之后再进行分析短文的基本技巧的训练。如进行判断文章的写作顺序的训练,进行分层、分段的训练,概括短文内容,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训练等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由于阅读理解的考题是把几个问题集中在一篇特定的短文之中,难度较基础知识大,所以一些基础知识跟不上且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几乎放弃这部分考题,有些差生几乎是看也不看就放弃了。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尽量照顾差生,要检查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去完成了。

特别是要时时提示他们:“这一类题目其实就是一道道基础题的组合,大部分答案就在短文当中,只要你们认真去阅读短文,你们会从短文中找出答案的。实在找不到的,也不要留有空白,要根据自己的看法答题。”

篇6: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次次不落”等重点词句批注、想象,了解小男孩们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2、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一、复习导入,建立联系

学习课文前,咱们也来收收易拉罐。提醒你:集中注意力,看好后大声叫出它的名字。

1、出示词语:拖摞拉追

附近折腾

唧唧喳喳整整齐齐蹦蹦跳跳

你收了多少个易拉罐?你们真棒!

看!易拉罐们排者整齐的队伍又来了,再读读。

2、回忆全文,感知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打开书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说说,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得简练一些。

(打出填空提示,再指名说一说。)

课文讲的是:

小哥俩每个星期天,次次不落。他们想靠(),拥有一辆汽车是小哥俩的一个梦想。

提问过渡:他们想用收易拉罐的钱买汽车,当你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时,你有什么想法?你为什么怀疑?课文中的“我”和你一样,也很怀疑,快读读课文,找一找,哪句话写出了我此时的想法?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整体感知,品情感变化

1、怀疑

出示句子: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

(1)读一读,读出不可思议的感受。

(2)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谈感受,指名读。

(3)我知道,在美国回收易拉罐不会比中国更赚钱。

在美国1个易拉罐最多也就1角钱,一辆的汽车约3万左右。这哥儿俩要收集30多万个易拉罐。30万多么惊人的数字呀!

出示课件:展示易拉罐。我怎么能相信呢?读:

过渡:我的态度一直都是怀疑的吗?后来我什么态度?

2、支持

出示句子:

突然,我涌上一个念头,于是追上这哥儿俩,冲着他们说:“嘿,男子汉们,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号’吧!”

对比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过渡:从开始的怀疑、不相信,到后来支持他们,是什么打动了我的心,让我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1、默读课文6-10自然段,找一找。

预设一: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1)默读这句话,谈理解。(抓重点词句“每个星期天”“已经一年多了”“无论”“还是”“次次不落”,体会小哥儿俩坚持不懈的精神。)

(2)小哥俩们,你们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课件:听!大风呼啸而来,路边的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此时,你们会遇到什么困难?

外面又下起了大雨,雨点不住的打着大地,打在你们的身上。此时,你们会怎么想?再读一读。

(3)每个星期天,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课件出示图:他们有的在公园里玩耍,有的在游泳,有的在跳舞,有的画画……

引读:而你们无论是刮风……

(4)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作者,改变了当初的看法了呢?(毅力、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的精神)

预设二: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1)你们知道美国驾车的的法定年龄吗?(16岁)

对比句子:

他们说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抓重点词句“仔细”“算”,体会小哥儿俩计划的周密。)

(2)读一读,想想如果你们就是小哥俩,小哥俩你们都会算什么?互相说一说。

出示:他们仔细算过(),还仔细算过()……

你有什么体会感受?(为了梦想,定了周密的计划)

(3)小结:看来,这哥儿俩做事并不盲目,而是经过周密计划的。

(4)如果妈妈给小哥俩钱,他们会要吗?为什么?(靠自己,相信自己)

(5)想看看这小哥俩吗?(出示图片)他们拉着装满易拉罐的车,多么辛苦,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呢?从哪儿看出来的?读一读第10自然段。为什么这么高兴?(收获的喜悦追求梦想的快乐)想象当时的情景,再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引读:课件出示

我看着他们的背影,想起了朋友的话:朋友说……

哥俩的梦想在我心中是那么不可思议:他们说……

但当我听到小哥俩清脆的童音在静静的街上回荡时,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于是冲着他们说:嘿,男子汉们,……

2、听到哥俩的用易拉罐买汽车的梦想,作者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呢?

3、小结:作者眼前的小男孩也变成了男子汉,还给小哥俩的汽车起名叫“易拉罐号!”咱们也来给他们的车取个名字吧!特殊的名字融入了特殊的感情,这里有祝福、有赞美、有敬意,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四、小结全文,点明中心。

篇7: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折”zhē、“落là”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用多音字组词。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4.用“清脆”、“整整齐齐”造句。

5.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折”zhē、“落là”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用多音字组词。

3用“清脆”、“整整齐齐”造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请你猜一猜,小男孩为什么去收易拉罐?

2.师:请同学样打开书,我们学习22课《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二、 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朗读、读通、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让学生说说记字的办法。如:

(1)换偏旁:柳----聊 想-----箱 通-----涌

(2)加偏旁:欠----饮 危-----脆

(3)删部首:增----曾

3.用多音字组词。

zhē ( ) là( )

折 落

zhē ( ) luò( )

4.自由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

(1)同桌互读,看看谁读得好。

(2)指名读,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故事:兄弟俩想用卖易拉罐的钱买辆汽车,就利用星期天挨家挨户收集空易拉罐,他们已经坚持了一年多,从不间断。)

5.交流汇报。

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组词。

3.用“清脆”、“整整齐齐”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结尾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实物易拉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文兴趣。

二、读全文,感知大意。

1.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主要讲了什么。(读后说一说)

2. 引导说简练

你能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得简练一些吗?(打出填空提示,再指名说一说。)

课文主要讲了兄弟俩想用( )买( ),就利用星期天( ),他们已经坚持( )。

(教师及时评价并相机板书:卖易拉罐 买汽车)

提问过渡:你觉得他们这个想法能实现吗?

课文中的“我”刚一听说小哥儿俩想要靠卖易拉罐买辆汽车的想法时相信他们能实现吗?后来呢?(相机在负板书写出:不能——能) 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的?都在那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

1.请大家认认真真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的语句,读出相应的自然段。

2.把你所画的句子和你的理解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3.引导汇报、交流。

师引:你从哪儿感受到开始时“我”认为他们的想法不能实现?(抓住7、8、9自然段中相应的语句理解)

(1)“这易拉罐能卖多少钱?”我知道回收这种易拉罐在美国不会比中国更赚钱。

“这空罐卖不了多少钱,可是小哥儿俩讲,他们要靠卖这个买一辆汽车。”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这能行吗?”“不知道。”朋友把一个刚喝完的易拉罐儿放进了一个硬纸箱。

(当学生说到这时,相机打出7—8自然段。)

(2)师引导:读读这3个自然段,你是从哪感受到“我”认为他们这种想法不能实现的?(自己读)(指名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边说,相应的句子随机变成红色:

“这易拉罐能卖多少钱?”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这能行吗?” )

(3)为什么“我”觉得他们的想法不能实现呢?我们可以粗略的算一笔账:按我国算,一个易拉罐可以赚5分钱,买一辆普通型低档汽车大约要4万元左右,也就是4000000分,小哥儿俩就要卖掉800000个易拉罐。800000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呀!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地球到月球还远。你们知道吗?地球到月球到底有多远?大约38万公里,简直太遥远了,可我却认为,小兄弟俩靠卖易拉罐买辆汽车的想法简直比这个还遥远,可以说是遥不可及。对此,我怎么能相信呢?

(随机出示课件:

5分 4万元= 4000000分

800000个 )

(4)读读7——9自然段,该怎么读。(怀疑的语气)(再打出句子,让学生看着有语气读)

师:可是小哥俩儿讲,他们要靠卖这个买一辆汽车。你从这句话感受到小哥俩儿是怎样的人?(从小自立自强)

过渡:随着朋友的介绍,我对小哥儿俩有了更深的认识,逐渐从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相信他俩儿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你又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俩儿一定能实现的?(学生接着汇报)

(1)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学生说到着,打出上面句子。)

引导:怎么从这你就看出我认为小哥儿俩的想法能够实现了呢?

(抓重点词句,体会小哥儿俩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说到重点词句时,以下词句“每个星期天”“已经一年多了”“无论”“还是”“次次不落”依次变成红色。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

理解后,引导学生有语气朗读出来:就让我们都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小哥儿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吧!(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我认为他们的想法能够实现?

(2)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学生说道,随机打出此句话)

师问:怎么从这句话你就能感受到他俩儿的想法能够实现?

如果把“仔细”去掉,你再读读,觉得怎么样?

再读原句,感受一下小哥儿俩买车的决心。

师叙述:我们也来算一笔账。你知道我国法定可以驾驶汽车的年龄吗?(18周岁)美国和我们中国差不多一样大。哥哥现在多大?到18周岁还有4年,一年52 个星期,4年就是208个星期,而他们兄弟俩已经坚持收易拉罐一年多了,加上这一年,那就是260个星期。260个星期要收大约8000000个易拉罐才够买一辆汽车呢,你觉得他俩能做到吗?为什么?

再回到第6自然段中那句话,打出来:

(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师:我们再齐读一下这句话,再一次感受小哥儿俩的精神。

(3)师引读第10自然段,同时打出来:

(哥儿俩还在路上走着,弟弟拉了条绳子在前面拖,一边唧唧喳喳地与在后面推车的哥哥说着什么,清脆的童音在静静的街上回荡。弟弟可能在与哥哥说着:“----------------------------------”)

请你想一想,弟弟可能在与哥哥说着什么?

(4)师:看着小哥儿俩的背影,我突然涌上一个念头,于是追上这哥儿俩,冲着他们说:

(打出来:“嘿,男子汉们,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号’吧!”)

看着屏幕,一起读出来吧。

师引:请你回忆一下,刚看到小哥儿俩来朋友家收易拉罐时,称他们什么?读读前面的课文。

那时,这两个小家伙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自己读读1——5自然段,然后说说。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俩很懂礼貌?给大家读读相关的句子。

师:由开始的“小家伙们”发展到后来的“男子汉们”,从这称呼上的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敬佩、感动)

就让我们为这两个做事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小小男子汉们加加油吧!祝愿他们早一天实现自己的目标。师读前面提示的语言,学生齐读说的话。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并坚持做下去。

板书设计:

22 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不能

卖易拉罐 买汽车

能 自立自强

坚持不懈

篇8: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质疑问难,有针对性地再读课文。

3、抓关键词句,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感情朗读。

4、回顾全文,总结拓展,熏陶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文,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4、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难点:

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性问题:①父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这两种态度说明了什么?②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③父亲到底是怎样爱我的?

三、精读,理解感悟。

学习第1自然段。

1、带着问题①,自读自学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很疼、很严)

2、语言训练:将这句话改换语序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①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②我的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但是他很疼我。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呢?

2、指名回答。

学习第3—10自然段。

1、自由读第3—10自然段,说说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很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去理解)(板书:很严很严)

2、父亲为什么这么严厉地打我?读文,找出作者的表现说明我该打的原因。(结合课后习题3理解,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3、我挨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上学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学,有情有可原之处吗?

4、有,为什么父亲还是打了,最后又为我送来了夹袄和钱呢?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的心情如何?此时,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过渡:我的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此,而是韩老师的教育让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3、总结全文,熏陶情感。

教学重点:

1、继续学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到我挨打后,还是去上了学。然而,在韩老师要我们静默时,我听着,听着却鼻子不禁抽搭起来,想要哭。我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

2、学生静思后,指名回答。(体会我在韩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到父亲打自己,是关心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对自己的严厉是一种真正的爱。)

二、继续学习。

学习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说说父亲又是怎样疼我的?(引导学生抓父亲的动作体会)

2、联系前文,说说你对父亲爱的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

( )是我的父亲很疼我,( )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 )是他对我深沉的爱。

学习第16自然段。

1、是啊!无论是我的父亲很疼我,还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都是他对我深沉的爱。(板书:深沉的爱)

2、能享受这么深沉的爱,要是你,你有什么想法?又决定怎么做呢?(指名说)

3、带着你刚才的想法和感受读最后一自然段。

4、指导感情朗读。(轻松、愉悦、充满感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熏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观,都源于——(父亲深沉的爱),带着这种体会再读第一自然段。

2、在头脑里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写让她感动的生活经历的?(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叙述,前后对比来突出重点;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别是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有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经历,学着作者那样说一说、写一写,与大家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迟到

很疼很严,很严很严

深沉的爱

篇9: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3、用已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后分的写法。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重点检查字音。同位互相进行评价。

2、汇报读书情况。教师对易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指导。

3、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从

①主要内容

②所写事情,

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教师注意评价: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等。

4、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 5。评价,并引导归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三、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

2、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诱趣

1、利用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咱们来背上几首诗词。

2、 评价。过渡:其实,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名句很富有哲理,也值得大家诵读。《左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意思是说什么?是的,谁都会犯错,怎么样?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敢在这么多人的面前说说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这并不稀奇,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迟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相信能带给你启发。

二、细读探究,解疑品读

师过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在讲一件什么事?(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1、细读解疑。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 (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在阅读时可以做些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要求组长组织学习,并做好记录,推选出发言代表。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理解、讨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狠?(随机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①打的动作: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打的声音:?咻咻?。

③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④作者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 ?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狠,出乎人的预料。

2、体验品读:谁最能体会作者挨打时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她会在这时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挨打了!

篇10:沪教版六年级语文知识点

怎样写好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必须抓住所要写的人物的特点,具体描写他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1、人物外貌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和神情等方面的描写。写人物的外貌要注意三点:

第一,写人物的外貌是为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如:小作者记叙他的老师“那时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这是为了用她那美丽的形象和温柔的性格,衬托她那美好的心灵。

第二,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点,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就拿“眼睛”来说,千百万人就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情况下,眼睛的表情也不同。比如当你成绩考得好时,眼睛会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当你受到委屈时,眼睛又会流露出哀怨的神情;当你看到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抓住了这些特征,你写的眼睛就活了。

第三,写人物的外貌,要有先后次序。东一笔,西一笔,就没有条理了。

2、人物动作描写

人的思想品质和性格是表现在行动中的。因此要写好人物,一是要多写他“做了什么“”和“怎样做的”。写人物的行动,既要仔细观察动作的全过程,又要观察整个动作是分几个环节进行的,分辨出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将一连串的动作写好。同时还要用确切的词语,特别是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以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3、人物的语言

精彩的语言会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写人物的语言,要合乎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经历和性格等要有人物的个性特点,不能千人一腔。人物对话的表述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⑴先写话是谁说的,是在什么场合,怀着什么心情说的,然后写说的话。

⑵说的话写在前面,然后交代这话是谁说的,以及说话人当时的心情、表情、语气等。

⑶先写说的话,然后交代这话是谁说的,以及说话时的心情、表情、动作等,再接着把话写完。

⑷只有说的话,前、后和中间都不交代这段话是谁说的,读者一看就明白。但这种对话形式多用于写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群众场合,七嘴八舌,不需要说明说话人时,也不用这种形式。)

4、人物的心理活动

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写出人物对事物的感受,表露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5、怎样写状物的文章状物是指对动物、植物、器具、建筑物等进行描摹。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仔细观察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质地、用途等。观察得入微,才能得具体。

第二,观察后,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下来,做到条理清楚。

篇11:沪教版六年级语文知识点

多音字:

种:zhǒng种子 zhòng耕种

传:chuán传奇 zhuàn传记

背:bēi背包 bèi背诵

鲜:xiān鲜艳 xiǎn鲜见

近义词:

结束——完成 雄浑——雄壮

柔顺——温顺 压抑——压制

敦厚——忠厚 稀奇——稀罕

反义词:

结束——开始 压抑——放纵

朴实——华丽 松散——紧凑

缓慢——迅速 稀奇——常见

理解词语: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吞噬】吞食。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雄浑】雄健浑厚;雄壮浑厚。

【布施】把财物等施舍给人,后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饭。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开山鼻祖】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青面獠牙】形容面貌狰狞凶恶。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敦厚】忠厚。

【演绎】铺陈;发挥。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六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一、培养语文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

二、勤于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三、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

四、写读书笔记

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的同时要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也要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经常这样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了。

五、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习题。这样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做练习是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些图快、图省事欲走捷径的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为做习题而做,常常会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返回头再看书,事倍功半。

六、独立思考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别人,独立思考是把死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一但弄明白,印象会很深刻。而我们的一些学生,懒于动脑筋,耻于问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为了使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教会学生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篇12:《花脸》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圈划、朗读能够体现作者喜爱花脸的词句,体会情感的递增。

2.学习通过对人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3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与传承。

教学重点:学生圈划、朗读能够体现作者喜爱花脸的词句,体会情感的递增。

教学难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与传承。

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表演的人都戴着不同颜色的花脸,现在我们一起一边欣赏《说唱脸谱》,一边看着歌词,找出这首歌中出现了哪些颜色的脸谱。(PPT呈现红脸、黄脸、白脸、黑脸)脸谱设置的颜色都有特定的意义。

2.红色的花脸的有谁啊?黑脸的呢?白脸的呢?他们各有什么特定意义啊?(红脸-关羽、黑脸-包拯、白脸-曹操,红脸代表赤胆忠心,黑脸代表忠耿正直,白脸代表奸诈狡猾。)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

3.全文都是围绕花脸在写,那作者主要写有关花脸的了几件事呢?(划分段落)请同学分段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1-1:爱花脸 (喜欢)  2-3:买花脸 (敬畏)  4-7:演花脸(自豪)

4. 快速浏览课文,大家说说作者对花脸是一种什么情感?(喜欢、喜爱),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对花脸的喜欢?划出相关语句。找同学朗读并分享。(有直接体现的,也有间接体现的)

板书:

直接体现                            间接体现

(1)最喜欢                             (1)外貌描写

(2)惊喜                              (2)和其他花脸的比较

(3)两件宝贝                           (3)动作描写

……

5.文中对花脸的外貌描写是间接表达了作者对花脸的喜欢,大家一起来读第一段的描写,找出作者主要写了花脸的哪些方面。注意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颜色、形状、眼睛、鼻子、嘴、味)。

6.刚刚是对集体花脸的描述,那舅舅买给她的花脸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朗读一下第二段中舅舅买的花脸的面部特征。其他同学按照刚才分析第一段的方法来分析这一段。(赤面、墨眉、雄俊的眼角、绿色的头巾、马尾巴做的很长的胡须)。外貌描写的多角度,加上生动形象的形容词。

7.除了读出了作者对花脸的喜爱,你还读出了什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8.花脸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同学们,你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那谁给我们介绍介绍你们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刺绣,发绣,丝绸等)

总结:花脸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它与代表人物的形象、气质、故事和精神融为一体,是几千年来民族历史的缩影。花脸的背后蕴藏着深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要保护和热爱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夏淑玲

[《花脸》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相关专题 语文教案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