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已学过的应用题(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会鞠躬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会鞠躬”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复习已学过的应用题(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共18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复习已学过的应用题(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7 页第 3 题和练习十六的第 3~6 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使学生理解一、二、三步应用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练习十六第 6 题

2、说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二、基本练习

1、解答检验下面各题,说说 3 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 67 页第 3 题

比较,摘录条件比较

(1)  1200 只           15 天完成            每天生产多少只?

(2)  1200 只

已生产 400 只      剩下的 10 天完成     每天生产多少只?

(3)  1200 只

已生产 5 天,每天 80 只,剩下的 10 天完成    每天生产多少只?

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发现:总量相同,问题是否相同?看上去文字一个样,但(1)与(2)、(3)表示的含义不一样。

作线段图比较(略)

抓住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寻找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

2、学生列式计算并检验

三、分析解答

练习十六第 5 题

1、要求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保护多少粮食,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吃掉多少只田鼠?

3、一只田鼠糟蹋多少千克粮食?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系列解答,提高型

一个工人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小时加工 20 个,12 小时可以完成?

1、现在要提前 2 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要加工多少零件?

2、如果每小时多加工 4 个,可以提高几小时完成?

3、前 4 小时平均每小时加工 24 个,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加工多少小时?

集体订正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 3、4 题

③商店运来16筐苹果,每筐42.5千克。运来的梨比苹果重量的2倍少120千克。运来的梨有多少千克?

④曙光农具厂要生产2500件小农具,前5天每天生产180件。为了赶农时,余下的要在8天内完成,每天应生产多少件农具?

七、教后感:

复习已学过的应用题(第三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7 页第 4~6 题和练习十六第 7~12 题

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正确地解答复杂的归一、归总行程应用题。

2、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在解答应用题中 有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着重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宣布复习内容

二、出示复习题

1、一台拖拉机上午耕地3公顷,用柴油18.9千克,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耕了2公顷,这一天一共要用柴油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 180 米,20  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 20 米,实际用多少天完成?

3、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每分钟行 60 米, 乙每分行 80 米,经 40 分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学生独立解答

师抓住关键讲解

要求一天一共要用柴油多少千克,根据题意, 想一想知道了哪两个条件即可求得

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完成,求的是什么?

要求工作时间,必须知道什么?

相遇问题应用题必须注意什么?(同时,相对开出)

4、改编

第 4 题:要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 5 题: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实际用 18 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该怎样解答?

第 6 题:解答后改编成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三、复习作业

练习十六第 7、8、9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复习讲解

1、第 7 题:先求什么?有两种解法吗?

2、第 9 题:第(3)小题“关键只要知道什么就可求出来? ”有没有求出来?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 10、11、12 题

10、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工厂出发,相背而行。一辆车每小时行33千米,另一辆车每小时行42千米,经过多少分两车之间相距15千米?

11、粮食加工厂用两台磨面机同时磨面3600千克。第一台磨面机每小时磨面109千克,第二台磨面机每小时磨面116千克。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磨完这些面粉需要多少天?

12、有人把蝙蝠放在有蚊子的房间里做试验。蝙蝠原来体重3.9克,15分后,由于吃了蚊子,体重增加到4.29克。平均一只蚊子的重量是0.002克。算一算蝙蝠1分吃了多少只蚊子?

七、教后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和运算定律,四则混合运算(教材第136页总复习第l~ 4题,教材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能掌握并按照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运算。

3.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正确使用中括号,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

4.能灵活地运用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

活动黑板或幻灯投影。

教学步骤

一、复习四则计算的意义与法则(板书)

1.填表。比较整、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与法则。

整、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和法则

2.判断课本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1题。让学生认真审题,错的指出错在哪里,并加以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3.3十4.75        2.l-0.7        0.24×3            0.4÷0.2

2÷3               12.5×80       3.6÷36            7.4÷7.4×0.1

(2)笔算:

2.45 × 0.34                   31.906÷7           10÷12.5

3.05 × 0.078(保留两位小数)

27.18÷27(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58÷18(商保留三位小数)

笔算前要求学生说一说循环小数怎样计算,怎样求积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

二、复习运算定律

1.填空,并说出运算定律的名称。

182+68=□十□

(45+34)+56=45+(□十□)

4×98×25= 4× 25×□

101×45=□×45十□×45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全班齐做教材第138页第3题(填书)。

2,简便运算。

①3.4-0.65+7.2一0.35

②2.5 × 7.6十1.4× 2.5+2.5

③0.5× 32×1.25

④1.7×0.8十0.17×2

指名板演,齐练,教师巡视,辅导差生,收集错例,讲评。

三、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说一说,什么叫做两级运算?

2.说一说,四则运算的顺序,先讲再板书:

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整、小数四则                             同级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混合运算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有中、小括号的,

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大家练(指名板演,齐练,巡视辅导)。

⑴ 7. 4×1. 5- 4. 68÷ 0. 9

⑵[80.82+(9.8+8)×1.4]÷0.311

⑶[l.2十0.8×(10-3)]÷0.68

做后集体讲评。

四、练习

教材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2、4题。

作业辅导

一、填空:

( l) 3.5 ×0.28表示

(2)0.46×1.02表示

(3)3.2÷4表示

二、在○里填上“>”、“<”或“=”。

1.4× 0.99○1. 4                    0. 65  ○  0.65×1

7.2÷2 ○ 7.2×0. 5               12.8÷0. 04 ○ 12.8

9.6÷2. 3○ 9. 6                    1.43×1. 8○1. 43

三、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806一(0.47+0.806)                   4.65×(l7.5÷2.5)×2.5

(9.2-3.68)÷2..5十1.9×0.7        3.4×8.4十16×0.34

47.6÷[32.5一(11.04÷2-1.02]    5.1一(8÷0.5+39÷27)(保留两位小数)

四、文字题。

(l)125个0.08减去0.4,再除以l.2,商是多少?

(2)4.25减去4.25乘以7.18与6.18的差,所得的差再乘以0.98,得多少?

篇2:和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课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生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长方体(一)”的整理与复习,教师进行讲评,巩固,深化这连单元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你学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1,第一单元的内容。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知识整理的过程。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第二单元的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第三单元的内容。

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含义,用方程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除法问题。

二,  决问题

1.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对答案,表扬做全对的同学。

2.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向学生讲清怎样才知道10包纸巾的长、宽、高。师生共同讨论。

4.第4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5.第5题,首先鼓励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9Ⅹ=140。

6.第6题。鼓励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

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8.第8题。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9.第9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复习分数乘法,但是很容易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题意的策略。

三.总结

通过这两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综合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 发展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一),测量计算。

1.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刹那感和宽。

(2),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2.小组合作二。

(1),左右两面墙(除去窗户和门)的面积分别为(  )平方米和(  )平方米。

(2),如果想粉刷除去地面以外的五面墙,那么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总和约为(  )平方米。

(二),购买材料。

某种涂料分大桶和小桶两种规格包装。

大桶:容升6升,57.00元/桶。

小桶:容升4升,40.00元/桶。

(1),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升,此时粉刷教室共需涂料约(  )升。

(2),粉刷墙壁时,一般需要刷两遍。按照工人师傅的估计,刷第二遍时需要涂料约升(  )。

(3),刷两遍共用涂料约(  )升,买(  )打通和(  )小桶最省钱,总费用约(  )元。

二,练一练。

1.第1题。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师傅在用涂料粉刷墙壁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粉刷时会出现的“损耗”的原因。

2.引导学生发现打通包装的涂料便宜,因此尽量买打通的,但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的量,不要浪费太多。因此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出现不同方案的价钱,并选出最省钱的方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折叠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 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 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 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 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3: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应用题(教材第137页总复习第8~10题,教材第140页练习三十四第12一1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正确地分析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既能按照一般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又能根据题里已知条件间的特殊数量关系,选用简便方法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平均每小时行的路程=(                   )÷时间

两地距离○(         )=相遇时间

实际产量○(         )=计划产量

提前的天数=(           )○(        )

二、复习应用题一般的解题步骤

1.说一说解答应用题一般的解题步骤。

2.补上问题再解答:

(1)小龙有三盒彩色粉笔,共  72支,又买了两盒,                                       ?

学生可能补的问题:

①现在小龙共有多少支彩色粉笔?

②又买了多少支彩色粉笔?

把问题补充完整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列综合算式计算,教师指名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算式,教师板书。第①题有两种解法,教师要给予肯定。②题是①题的一部分。

(2)两地相距33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

学生可能补的问题:

①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②相遇时两车各行多少千米?

③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少行多少千米?

④开出后2.5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⑤如果甲车先开出1小时后,乙车才开出,还要几小时相遇?

让学生自己分析,逐题解答,可引导画线段图理解。

3.改题。

把上题改成已知相遇时间求两地距离的问题。

学生编题,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口述数量关系,并列式,集体讲评。(略)

教师小结:解答应用题可根据四个解题步骤,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对稍复杂的问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解答。做完题要认真检验答案,如有列式错误,必须订正。

三、练习

教材第140页练习三十四第12~15题。

作业辅导

1.吉阳乡原计划18天挖一条是3600米的水渠,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40米,实际提前几天挖完这条水渠?

2.建筑工地要运走一堆土,原计划每天运240车,30天可以运完。现在要提前15天运完,每天要运多少车?

3.某水利专业队,15人3天可以修水渠135米,照这样计算,增加5人再修6天一共可修水渠多少米?

4.某电视机厂四月份(30天)计划生产电视机1080台,实际头7天就生产了420台。照这样计算:(1)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2)全月可以超产多少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材第137页总复习第11~12题,教材第141页练习三十四第16-1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分析应用题数量间的最基本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根据题意迅速、恰当地选择解法(什么题目列方程解答简便,什么时候可以用算术方法直接解答),培养学生采用多种灵活简便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具

活动黑板或幻灯投影。

教学步骤

一、复习指导

1.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它与算术法解应用题有什么方同?(教材第137页总复习第11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板书)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它与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

在算术方法中,为了求出未知数,需要把已知数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而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可以让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相同的地位,按照题中叙述的等量关系,直接参加列式计算,直接地反映出题中叙述的等量关系,特别是在用算术解法需要“逆解”的题目中,列方程解往往比较容易。

(2)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正确地分析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列方程。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时,可以把应用题中一般的数量关系作为等量关系,也可以把常见的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式作为等量关系。

①(教材第137页总复习第12题)光的速度是每秒300000千米。这个距离大约比地球赤道的7倍多0千米。地球赤道大约有多少千米?

(板书)等量关系式

地球赤道×7+20000=光的速度

X千米                     300000千米

列方程解答:

解:设地球赤道大约有X千米。

7X十20000=300000

7X=280000

X=40000

答:地球赤道大约有  40000千米。

②有一块梯形地板,面积为75乎方厘米,上底与下底的和是50厘米,高多少厘米?

(板书)等量关系式

(上底十下底)×高÷2=梯形面积

50厘米75平方厘米

解:设高是X厘米。

50X÷ 2=75

50X= 150

X=150÷50

X=3

答:梯形的高是3厘米。

二、巩固

教材第140页练习三十四第16题。

三、练习

教材第140、141页练习三十四第17-19题。

作业辅导

选择恰当的方法解答下面各题。

1.一捆电线,用去70米,比余下的3倍少20米。这捆电线用后还剩多少米?

2.一块三角形的草地,面积400平方米,底边长8米,高是多少米?

3.一长方形的宽是50米,长是宽的1.4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列火车行驶2小时的路程比汽车行驶5小时的路程少60千米。火车平均每小时比汽车多行30千米,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刘磊看一本书,前3天平均每天看30页,余下的每天看40页,13天看完,这本书共多页?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教材第141、142页练习三十四第20~29题)

教学要求

进一步深化对有关概念、法则、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和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

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基础训练

口算练习。教材第143-147页口算练习第(一)、(二)、(三)、(四)。

二、复习指导

1.揭示课题:综合练习(板书)

2.指导练习。

教材第142页练习三十四。

第26题(用不同的思路解应用题)。

第26题有两种解法:一是先求出原来做1800套制服的布有多少米,再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二是现在做1800套可节省多少布,省下的布现在还能做多少套,再加上1800套就是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板书)解法一:3.8×1800÷(3.8-0.2)=1900(套)

解法二:0.2×1800÷(3.8一0.2)十1800=1900(套)

第27题。

第27题思路如下:实际提前5天完成,原计划这5天要修的可以看成平均分到以前(20-5)天中去修,所以 45×(20一5)就是原计划 5天要修的米数,45×(20-5)÷5=135米就是原计划每天要修的米数。也可用方程解:设原计划每天修X米,则20X一(20一5)(X十45)

20X=15X十675(工作总量相等)

5X=675

X=135

答:原计划每天修135米。

三、练习

教材第141、142页练习三十四第24~26题。

作业辅导

教材第141、142页练习三十四第20~23题,第27~29题。

疑难辅导

教材第142页练习三十四。

第28题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它的宽

3平方分米 × 300=900平方分米

注意统一单位:900平方分米=9平方米

9÷4.5=2(米)

最后一段可设长方形的宽为X米,按顺向思考列方程:4.5X=9 再求解。

思考题:

第(l)题,与第63页思考题的思路一致,所不同的是要先求出队伍的长:(346÷2-1)×0.5=86(米),再求从排头的人上桥到排尾两人离桥共需的时间是:(889+86)÷65=15分。

第(2)题让学生实际操作,摆一摆,答案是,这样组成的能被2整除的有6个:12、32、42、14、24、34。

篇4:第二课时:认识负数(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P3-5  练习一 6-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正数              负数

二、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月   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盈  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       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月   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盈  亏(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师: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

生:小华如果向东走2100米,到达邮局。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师: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师: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表示南北方向运动的路程

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以走到哪里?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4、试一试:

(1) 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5            -2   -1   0   1   2       4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2接近2,还是接近0?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5、练一练

1、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2、(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

(2)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 第6题。

某市每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季  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平均气温(℃) -10 15 20 -5

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

练习一 第7题。

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练习一  第8题

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妈妈于6月10日又存入20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6月25日取出4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

阅读: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练习一 第9 10题。

[课后札记]

第三课时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P10--11

教学目标:

1. 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 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教学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吗?

2、你是怎样分的?

怎样数的?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

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12 - 14页)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15 - 18页)

3、梯形面积的计算(第19 - 21页)

4、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面积(第26 - 27页)

教材分析:

教学面积计算时,不仅教会学生面积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数方格、图形割补、拼、摆等小系列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是培养学生转化矛盾,探索规律的能力。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会计算的图形,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的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9课时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到斜边重合。

第二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道斜边重合。

(4)教室用课件进行演示并小结。

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稿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X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X   高

3、教学例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23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后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长(cm) 宽(cm) 面积(cm) 底(cm) 高(cm) 面积(cm)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用字母表示面公式:S = a h(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2、指导完成练一练: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转化

已学过的图形           新图形

割补、剪拼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课后札记:

篇5: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归纳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展示课件:练

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三点五      百分之五百

45%         1.7%         126.5%

2、 师导: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百分数,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大家根据昨天学习的知识,读出或写出上面的百分数。

3、 板书练习:

比较大小:

66%            0.68

4、 师导:上面三个分别是百分数、小数和分数,谁能告诉我这三个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5、 小组内快速讨论,说出讨论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6、 导入: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一种方法来比较它们。

(二)   通过实际问题,学校新课

出示主题图。

1、学:(1)读题,明确“合格率”。

(2)学生独立探究。

(3)小组内互相交流。

2、议:(1)小组内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

(2)老师适时板书:

合格率: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甲牌的合格率:             乙牌的合格率:

43÷50                   50÷60

=                         ≈ 0.833

=                         = 83.3%

= 86%

3、练:

(1)小数、分数怎样化成百分数的?

0.358 =(   )%        1.25 =(    )%

(2)自主探索。

(3)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4、小结:

(1)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分数化成百分数:

a 通常先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

b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三)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课件展示练习题:

1、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0.45 =         1.7 =       5 =        0.015 =

2、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3、 求商化成百分数

7÷25 =            6.8÷4 =      52÷7 =           4.8÷2.4 =

4 、教材67页“试一试”。

(1)什么是成活率?(成活的棵树占总棵树的百分之几。)

(2)自主探索,独立解答。

(3)全班交流。

5、回到开头比较大小的环节,我们还可以利用本课所学的什么方法来比较呢?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记住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板书设计】

合格率

合格率: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甲牌的合格率:           乙牌的合格率:

43÷50                   50÷60

=                         ≈ 0.833

=  86%                       = 83.3%

(1)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灵活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需求,并主动进入“调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认知活动,并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注重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整堂课我并没有刻意地去“教数学”,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百分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在这里,学生不是在学教材给定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我也不是在“教数学知识”,而是就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百分率与学生作一次深入的“对话”。

最后,抓住契机,在矛盾中深化知识。

由于百分率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范,但学生实际接触的却比较少。为了使学生对百分率的实际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讨论百分率能大于100%吗,对百分率的实际意义达到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当然,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地方要进行细细的雕琢,只有反复的精雕细琢,才能成为一节好课。

篇6: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2、应  用  题

)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对已学过的应用题进行比较,系统地归纳整理, 概括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讨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学会理解题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说出下列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1)平均每天生产服装多少套?

(2)这批煤可以烧几天?

(3)还剩多少件没完成?

(4)十月份共节省煤多少吨?

(5)小刚从家到学校要走几分钟?

2、看线段图说出每个问题的意义和数量关系

(1)学生口头编应用题

(2)改变条件与问题改编应用题

二、新授

1、出示口编的应用题后,教师指出: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 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三步计算的。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读题弄清题意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 660 套衣服,已经做了 5 天, 平均每天做 75 套。剩下的要 3 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提问:解答一道应用题,首先要做什么?(板书:审题)

弄清题意就是要先弄清题里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是什么。现在谁来    说一说?(指名回答)

理解题意,我们可以摘录条件和问题, 或者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看黑板:

板书:                       前 5 天    每天做 75 套

计划做 660 套

后 3 天    每天做 ? 套

3、教师:弄清题意以后,下一步需要做什么?(板书:分析)

教师指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 也可以从条件出发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小组讨论后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①已经做了多少套?

②后 3 天还要做多少套?

③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4、教师:确定了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以后, 我们就可以列式计算了。(板书:计算)

谁来说一说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学生说, 并对照上面问题写出算式和得数)

谁还会列综合算式计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计算)

5、教师:计算出得数以后,下一步需要做什么?(板书:检验)

怎样来检验呢?

(小组讨论检验方法后汇报)

(1)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列式和计算是否正确?

(2)把得数当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计算, 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现在我们用后一种方法来检验例1(边计算,边解释)

先用得数 95 套乘以 3 ,就是后 3 天要做的。

95 × 3 = 285 ( 套 )

再用计划做的 660 套减去 285 套,就是前 5 天做的。

660 - 285 = 375 ( 套 )

再用 375 套除以 5 ,就是前 5 天每天做的套数。

375 ÷ 5 = 75 ( 套 )

这样计算的结果是 75 套,和原题中已知条件前 5 天每天做的套数相同,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如果要和原题的 3 天相同,该怎样检验?(小组内互说)

6、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指名几个同学说一说,不一定非常准确,可以补充。

打开书本第 46 页,看方框中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先默读一、 两分钟,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第 46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 2 题,教师适当指导。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 1 、 3 、4 题,解答并检验。

五、   板书设计

应  用  题

例1

摘录条件                                解题步骤:1、审题

线段图                                                       2、分析

列式                                                           3、列式

4、检验

六、教后感

有关归一问题的三步应用题(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 、48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二第 5~10 题

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完成第 51 页口算题,开火车形式。

出示复习题:滨河公园原来有 20 条船,每天收入 360 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 35 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指名板演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要求 35 条船一共收入多少元, 必须要先算什么?怎样算?然后再算什么?

强调: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必须要先知道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元和有多少条船。现在“有 35 条船”这个条件直接给了, 而“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元”题中没有给,必须要先算出来, 才能算出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二、新课

1、教学例2

( 1 )出示例2:滨河公园原来有 20 条船,每天收入 360 元。 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 15 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指名读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

(可以从问题入手)

学生口述分步解答的步骤,教师板书。

( 1 )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 ÷ 20 = 18 ( 元 )

( 2 )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 + 15 = 35 ( 条 )

( 3 )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 × 35 = 630 ( 元 )

教师:谁能列综合算式解?(口述)

( 2 )比较例2和复习题的异同

引导:仔细观察例2和复习题,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可提示:从它们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入手。

指名回答

教师:由此可知,例2的数量关系和复习题基本上是一样的, 只是求一共收入多少元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 所以比复习题还要多算一步,一共用三步才能计算出结果。只要我们通过分析, 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就不困难了。

( 3 )完成例2的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写出检验。 然后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检验的。

2、教学例2的不同解答方法

教师:大家再想一想,例2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 (引导学生看线段图)

小组讨论后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个别指导,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第 48 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 6 题,指名板演。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只是在以前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时, 遇到没有做过的题目,只要我们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经过认真思考,就可以解答出来。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 7 、8、9、10 题

7、5箱蜜蜂一年酿350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8箱蜜蜂一年可以多酿多少千克蜂蜜?

8、有一堆马铃薯6025千克,已经装了40袋,每袋

要求:写出每步的意义并检验

六、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

线段图                        解题过程

检验过程

七、教后感:

篇7:总复习(3-5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建议:

在进行总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的学习最困难等。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而不要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

在复习中,教师要告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复习中题目的难度和范围体现了本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学期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1、 1、              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2、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道左右,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3、 3、              会比较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 4、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1、              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2、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3、 3、              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 4、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1、 1、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 2、              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3、 3、              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4、 4、              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5、 5、              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6、 6、              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7、 7、              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 8、              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9、 9、              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10、 10、          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篇8:第二课时体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的体积,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师:我们还知道,物体不仅有体积,而且不同的物体,体积的大小可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体积的有关知识。

二、分层学习

1、感悟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大小差别较明显的教具,让学生比较体积的大小。

(学生可直接用眼睛分辨出体积的大小)

(2)出示大小差别不明显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比较体积的大小。

师:我们还能用眼睛分辨出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吗?该怎样比较呢?

(师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将两个物体分割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再比较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得出物体体积的大小。)

(3)出示两块积木,一块是由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另一块是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的,两块积木所含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

师:你觉得这两块积木哪一块的体积大一点?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为什么现在不能确定两块积木的大小呢?

生:因为每块积木所含有的小正方体的块数不同,每块小正方体的大小也不同,不好比较。

师: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分别有哪些?

师:想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几个吗?

分别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师:我们知道长度单位用线段来表示,面积单位用正方形来表示,你们猜想一下,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呢?

生:用正方体表示。

(1)认识1立方厘米

①出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再测量验证:它的棱长是多少?

②得出结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③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⑤回顾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个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立方厘米,

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立方分米?

小组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

(2)认识1立方分米

①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学生说说它的概念。

②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③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学生举例。

(3)认识1立方米

①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生: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

师:想象一下,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有多大呢?

②观察1立方米正方体的实物,派学生代表钻一钻,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总结: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不同的体积单位,同学们,这三个单位通常是用来计量怎样的物体的体积的?

三、基本练习

1、看图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8( )

一台电脑显示器的体积约是35(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7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5( )

三峡工程第二次截流中抛投的一块大石料的体积约是3( )

2、师:刚才我们认识并学习了这三个不同的体积单位,那么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来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用它搭出一个立体图形。这个图形含有两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2立方厘米,也可记作2cm3。

如果用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要是用4个、5个、……呢?体积又是多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板书)

3、完成课本30页练习3和4

四、拓展练习

(可让学生用正方体模型摆一摆)

五、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3

立 方 米 (m3):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方面入手,做了以下尝试。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尝试的兴趣。

三、分层中及时匹配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地巩固。

学生学完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以后,我设计了一道看图填合适的单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加深理解。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重点认识1立方厘米,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以后,又及时跟进了一组练习,再一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层层递进,每个层次都匹配相应的练习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在处理课本练习第4题时,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分层数方块的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一个铺垫,注重了知识的前呼后应。

篇9:第二课时 练习八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

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提高练习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课堂总结: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篇10:第二课时练习十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算一算,比一比。

12   (  )           2.4        =

0.72÷ 1.2 = (  )          0.24 ÷ 4.8 =

0.12   (  )         0.024      =

二、新授。

1、妈妈购买萝卜和西红柿的单价和用去的钱如下表。(小黑板)

品种  萝卜 西红柿

单价(元) 0.55 1.2

总价(元) 1.1 3

买萝卜多少千克?

列式。  1.1÷0.55=

提出: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要乘几?

被除数呢?

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怎样补“0”?(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买西红柿多少千克?

3÷1.2=2.5(千克)

2.5

1.2   3 0

2 4

6  0

6  0

0

3、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

三、练一练

先说出下面各题怎样移动小数点,再计算。

0.16  9.6     6.8    34     0.25   5

1、练习十七。

完成第一题。

集体订正。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6.1÷ 0.05     1.8÷0.24

3、实际应用。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鸡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鸵鸟蛋的重量是一个鸡蛋的几倍?

四、课堂总结:你对你今天的课堂表现有何评价?

第三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快速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8    42÷0.7   2.6÷0.13   4.8÷0.04

0.81÷0.09  72÷0.6   6.3÷0.09   2.4÷1.2

指名回答,说说6.4÷0.08是怎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的。

二、综合练习。

(1)练习十七  第6题

左边一组题蕴含了商不变的规律;另两组题蕴含了商的基本变化规律。

(2)练习十七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一组一组地比较计算,比较每题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3)练习十七第8题。

指导学生利用第7题发现的规律直接作出判断,再适当要求说明

判断的理由。

三、实际应用。

1、 火车               超音速飞机        火箭

0.025千米/秒       0.5千米/秒        4.5千米/秒

(1)超音速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几倍?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食品厂加工一种蛋糕,每个蛋糕需要用5.6克白色奶油和2.5克

彩色奶油。某天加工的这种蛋糕共用了彩色奶油100克,你能

算出一共用了多少可白色奶油?

先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3  计算器算出下面的食品每千克各是多少元?

虾片           鲜奶片       核桃仁        米饼

160克  3.2元   80克5.1元    200克8.5元   250克6.7元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   10.   12题。

篇11:有关归总问题的三步应用题(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例3和“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1~17题

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并通过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或条件,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关归总问题的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改变条件或问题使其成为三步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书第 49 页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要求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先算什么?怎样算?然后再算什么?

强调:要求现在几天修完, 必须要先知道这条路长多少米和现在每天修多少米。“现在每天修 15 米”这个条件直接给了, 而“这条路长多少米”题中没有给,必须要先算出来,才能算出现在几天修完。

二、新课

1、教学例3

( 1 )出示例3(第 49 页)

指名读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生口述

教师:由此可知,例3的数量关系和复习题基本上是一样的, 只要求现在几天修完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 所以这道题要用三步才能计算出结果。

( 2 )完成例3的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解答,并写出检验。然后集体订正, 并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检验的。同桌检查。

2、改变应用题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师:现在我把复习题的问题改一下,谁还会解答?

板书: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 12 米,10 天修完。现在每天修 15 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

指名说说。

教师:这就是说,当我们弄清了条件和问题以后, 可以从问题出发倒推,找齐必须要知道的条件,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也可以从条件出发,依次算出可以求出的结果,再和问题联系起来, 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 50 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 12、13 题,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研究了一些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这些应用题也是在以前学过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时, 要按照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去想、去做,注意弄清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解答出各种不同的应用题。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 11、14、15、16、17  题

六、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

线段图                        解题过程

检验过程                      改编应用题

七、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第四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 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成为三步应用题, 三步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成两步应用题;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相比较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       0.78-0.33       0.6÷0.12

6.3+2.9     0.08×0.7        7.3-0.7

4.8÷0.6     2.4+0.52        1.5×40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校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 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是怎么一回事?题中告诉我们计划烧40天,为什么又问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这就是说,计划烧的和实际烧的都是这 1 吨煤。要想求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必须先知道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实际每天烧多少煤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只告诉我们“每天节省 5 千克”。谁知道怎样算出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小组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

教师:好,数量关系弄清楚后, 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注意算出得数以后,要先检验再写答案。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列式。最后集体订正。

2、改变例 4 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练习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如果我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了, 你们还会解答吗?

板书:学校食堂运来 1 吨煤,计划烧 40 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了 10 天,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

先由学生自己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 54 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同时指名板演, 然后让他们给大家讲一讲,应该怎样分析和解答这道题。

2、练习十三第 4、5 题

这是两道与例题有所不同的题目,解答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 而且还通过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怎样分析和解答应用题。 一道题三步应用题还是两步应用题, 要在分析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确定。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方面的练习。

五、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 1、2 、3题

六、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第五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 6~10 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的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 55 页第 6 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

教师选出上节课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一、两道题,请一、 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 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强调和补充, 并纠正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 7 题

请一名学生读第 ( 1 )题:

光明小学校办工厂要制作 4500 套教具,计划每天做 300 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 75 套,完成原生产任务要多少天?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怎样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呢?可以有几种分析方法?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 1 )题中告诉我们,原计划每天做 300 套,还告诉我们,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 75 套。这样就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

( 2 )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开始分析。由后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再用 4500 套除以实际每天做的套数, 就得到完成原生产任务要用多少天。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再请一名学生读第( 2 )题

教师:把第( 1 )题的第二个条件改成“计划 15 天完成”后,解答时所需要的条件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

让学生把第( 2 )题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指名请两、三名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2、做练习十三的第 8 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请一、 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3、做练习十三的第 9 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使学生理解“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 16800 台”和“提前 2 个月完成”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 计划是 12 个月完成,实际是( 12 - 2 )个月完成。弄清计划与实际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弄清“照这样的速度”是哪样的速度。经过分析, 学生弄清计划生产与实际生产的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 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从今天的练习题来看,分析时可以从问题出发, 逆推去找所需要的条件,直到能从已知条件先算出来为止; 也可以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依次考虑可以算出哪些结果直到能与所求的问题联系上为止。 有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想。

在遇到与计划数和实际数有关的应用题时, 要分清哪个是计划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哪个是实际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总之, 我们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 10 题

东风农机厂原来制造一台农业机器用1.43吨钢材,技术革新后,每台节省钢材0.11吨.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以制造多少台?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篇12: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抓耳挠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喜欢读、乐意读的好书。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示课题。

1、《西游记》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就是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二、交流方法,读通课文。

1、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①名曰、 石窍、 围圆、 与狼虫为伴

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序齿排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三、自主学文,感悟猴趣。

1、读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与同桌交流一下。

4、组织交流:

(1)你知道石猴是哪里来的?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朗读感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相机板书出:仙石迸裂。

(2)这只快乐的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的句子读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板书:寻源称王。

四、学习语言,欣赏美文。

1、同学们,石猴出世并成王,这一经过很精彩,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优美。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五、小结,感悟特点。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小故事?

3、是的,同学们讲的这些都是他协助唐僧取经的路上的故事。孙悟空能协助唐僧成功取经,这与他的特点分不开。再一起读这些词。

六、拓展延伸,激发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的语言非常优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有名的语句,并想想美在哪?

2、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受人们喜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无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荐 聪明伶俐 ——寻源称王

身手不凡 ……

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讨论的话题。真正有效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今天,秀芳工作室又开展课堂研讨活动,对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学生集体学习的时间和学生发言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统计,分析讨论。利用课堂观察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价。

篇1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资料了解高原雪山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人们把解放军叔叔称作“最可爱的人”,你认为他们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抗洪抢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击外敌,守卫家园;驻扎边疆,捍卫国土……)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写了一群“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愿望是——(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成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山下去看树?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4.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能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同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课件:为什么要到山下去看树?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

(1)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①交流勾画出的句子,并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让学生谈谈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原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并出示相关课件,深入理解战士们生活的艰苦。

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高原守卫生活的艰苦?

④指导朗读课文的第1和第2自然段,体会高原守卫生活的艰苦。

⑤如果你是一名战士,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2)为什么战士们的愿望是到山下看树?

①当战士提出“到山下看树”的要求后,将军的神情有哪些变化?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后,进行多种形式的练读。从读中体会将军对战士们的赞赏和理解,进一步感受战士们长年驻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默默奉献生命的崇高品质。

③齐读第11自然段,思考:将军为什么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3)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①出示胡杨树的课件

②指导朗读描写胡杨树的句子,体会战士们就像生命顽强的胡杨树一样默默奉献。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感情。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4.让我们带着对战士们的崇敬之情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面对茫茫的雪地高原,所有血性男儿都愿意为祖国驻守边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艰难险阻,牺牲了自己的所有,只为了给祖国安宁,给人民幸福,他们是千千万万解放军战士的缩影。同学们,请你们课下搜集一些有关解放军战士的感人故事与好朋友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24 到山下去看树

环境恶劣

条件艰苦默默奉献

热爱生活

疑惑→哽咽→流泪→敬礼

篇14:鸡兔同笼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和代数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电脑)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屏幕。出示题目:

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2)师:你们愿意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教给你们方法你们做?好,那就请你们小组合作交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看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方法巧。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

A、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1)列表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

先假设有8只鸡,0只兔子,腿就有16条。腿太少,然后又假设有7只鸡,1只兔子,腿还是太少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3只鸡,5只兔子。

师:学生说出“7只鸡,1只兔子”,问“怎样计算出的腿数?”7×2+1×4=14+4=18

问“结果就是3只鸡,5只兔子吗?怎样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是的,可以用算式来验证:3×2+5×4=6+20=26(条)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能再讲讲吗?

师:追问“有些同学在填表时写出的腿数特别快,让我们采访一下有什么秘诀?”

(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所以列表列得特别快。)

师:评价“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

师:他们是先考虑鸡,还可以怎样列表呢?假设有8只兔,0只鸡,又假设有7只兔,1只鸡,……这样做和刚才的道理一样,也是可以的!

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吗?

小组3:从中间确定。如果没有教师介绍。受到这些同学的启发,我是这样做的:假设鸡兔各有4只,

4×4+4×2=24,少了。就增加兔子只数,减少鸡的只数。5只兔子,3只鸡。5×4+3×2=26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B、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8个头,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安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问: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C、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还有什么方法吗?

(3)算术法。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屏幕演示

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课件演示(4)拓展延伸:解答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启发学生思考;展示学生的个性解法并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

(5)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5、了解鸡兔同笼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刚才的题目(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书中给出了一种巧妙的解法,今译为:

94÷2-35=12(头)  ……  兔的头数

35-12=23(头)  ……   鸡的头数

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6、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那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7、下面我们用学到的好方法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讲评订正时,选一个做的最快的同学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问动作慢的:你为什么没做完呢?

8、再次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看来这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鸡兔问题上。(如果时间不够,就给学生介绍一下)

龟:我们和鹤一共有6个头。

鹤:我们和龟一共有16条腿

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体育比赛中也有这样的“鸡兔同笼”题目呢!

2、学生乒乓球比赛,有8个球案在进行单打、双打比赛,一共有22人正在比赛。单打的球案有几张?双打的球案有几张?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也有鸡兔同笼问题呢?

3、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教学反思

本人在教学《鸡兔同笼》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1、抓住学生认知起点设计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课前调查,我发现班级中很多学生在中年级就已经通过作智力题,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有的会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有些学生还会用方程解决。这样,学生之间的层次是不一致的。如果这节课只是一味地教学课本上要求的列表法,学生会觉得很乏味。于是,我决定在这节课进行多种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高效率,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解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解题方法。这样,即使是没有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的学生,也不会在课堂上感到措不及手。其实,多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有密切联系的,举一可以反三,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画图、列表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学会了假设、折半、金鸡独立、兔子起立等巧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思维水平。

2、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没有教师正确引导的课堂未必是高效率的,因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但是给每个组下发的探究思考题是有一定指向性的。因为,如果没有指向性,学生所想出的方法未必会多姿多彩。当然,课堂上,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使课堂出现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场景。

3、师生交流充分,交流作用发挥明显。课堂上,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渠道畅通,课堂是流动的,有生命的,学生的交流如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提升。

4、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难点亦有突破。课堂上,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是画图法、列表法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让学生展示了这两种方法,并进行了师生质疑,使基本方法人人都会,其他方法作为开阔学生的思路,简化处理。使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篇15:《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 包括:拓展阅读《海市》、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金钥匙。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分小组朗读。

www.cn910.net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 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www.cn910.net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主题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第四课时

学生誊写教师认真巡视指导。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6: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

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

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

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

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

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 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三、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

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7:迟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读文音乐,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1.师:林海音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17自然段,标出关键句段,体会小海音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父亲是什么态度?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读文、自学情况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打我很狠?

师: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我”很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体会。

(1)课件出示:“爸气急了……我挨打了”

A.生读,标出表示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咻咻,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B.师:父亲在盛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了小海音稚嫩的皮肤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话。

(2)课件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A.师:当小海音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红肿的伤痕,她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B.师:难过之余,小海音还要把伤痕遮起来,她怕同学看见了会耻笑她。她是多么委屈呀!再读

C.师:伤痕刺痛着小海音,当她再次注视着这些红肿的伤痕,不禁想到,别人家的爸爸像宝贝一样宠着孩子,而她的爸爸竟然下手这么狠,她真是有些怨恨父亲了。再读

2.解决第二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1)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生读,体会以前小海音就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

B.生再读,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

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太不像话了。

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2)师:吓了一跳的妈妈来催促小海音去上学时,她提出了不上学的要求,爸爸瞪着眼,让小海音快起时,她还在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借口,明明知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可小海音还是没挪动。同学们猜一猜,小海音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师:是呀!不去就不去吧,才一天,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吧?可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她呢?体会: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狠狠的打“我”。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边读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4)师:小海音挨打了,她委屈,她生气、她怨恨,她不解,那么她究竟该不该挨打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两种:

A.不该打

--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小海音会多么害羞呀,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

--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一点也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该打。

--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她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该打。……

3.解决第三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1)师:父亲狠狠地打了小海音,后来又赶到学校来给她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段落读一读。思考: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2)生读,交流。

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所以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

(3)师:当父亲听着我痛苦的哭号,当父亲想起我红肿着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呢?看似狠心的父亲,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带着他深深地关爱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的看着“我”穿上夹袄,轻轻的地给“我”两个铜板。这就是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小海音,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栅门的早到女孩。小海音能发生如此的变化,受父亲的影响很大,除了父亲的影响,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

二、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师: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所以她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

3.师:学完课文,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三、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1.师: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体会林海音后来能取得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与父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3.师:读了这篇文章后,老师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找借口给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和推脱,也不能去指责别人帮助你的方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接受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迟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8: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出过成都,见闻比较狭窄。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例如语文配套的拓展阅读课本、有条件的上网查阅等,尽可能地了解红树林,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难点: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但不要求掌握该术语。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说说你所知道的红树林。

二、回顾课文提纲,引入课文赏析。

抽学生回答: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先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第3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4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教师可以用通俗的方法说说胎生、卵生的特点,也可以把红树林的生殖方式和其他树种、人的生殖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容易明白红树林胎生的特点更适合其生长环境)

第5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并回答思考题。

四、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红树林为什么称得上奇观吗?

五、拓展思考:

在我们身边,是否有像红树林一样的人?为什么?

先讲给同学听,再请学生代表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预习“语文天地”中的《海市》,至少读课文2遍,摘抄好词佳句,写出阅读提纲。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相关专题 应用题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