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

话事七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话事七月”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共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二)新授环节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类: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3)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3、影:

(l)点光源的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均为:

C=3.0×105/s=3.0×108/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s=3.0×108/s。

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决定)

6、光年:

1)、定义: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s×365×24×3600s=9.46×1015。

篇2:八年级物理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备

11.2-1复习:

课件展示: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们怎样比较做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课教学:

阅读课本65-66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他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

w-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换算: 1kw=103w 1mw=106w

课件展示:介绍瓦特单位的由来。

(出示问题)举例说明功率的物理意义。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哪个做功快?为什么?

(图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机械的功率。

随堂练习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决定。2、试判断(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  )d做功快,则功率大    (  )

篇3:八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学情分析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

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的究能力。

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篇4:八年级物理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篇5: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产、生活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信息,使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

二、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前预习及各组按照不同分工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说出你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二)观看相关的录像;

(三)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把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

1、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

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财长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摆动吗?

结论:声波能传递能量。

2、应用(超声波)

①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②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③检测钢板是否有缺陷,并控制生产。

三、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四、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作业要求写一篇无声的世界的论文。

2、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然后与同学们共享。

说明:以上两个作业可任选一个。

篇6: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篇7: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三章 光和眼睛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

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

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 闭上眼睛,体会黑暗;

2. 光的作用:

(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

(2)太阳光能使 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

(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 才能生长;

(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

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

4.光是什么?

(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 ,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 。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 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

(二)观察•实验•思考

1.光源:

阅读图3—6a、b、c,可知:能 的物体叫做光源。

列举几例: 。

思考:萤火虫、电灯、蜡烛、月亮、红宝石中,属于光源的有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观察课本图3—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

(2)猜想与假设:

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

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

(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

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 传播的,

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 和 ,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的传播的应用

(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

(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

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③ 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源,为什么?能谈谈“无影灯”的为什么就没有影子吗?

(3)练一练:

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③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

(四)光的传播速度

1.从课本中查阅: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常用小写字母“c”来表示。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的速度。

(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

(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

2. 你知道吗?

(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

(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1光年,1光年大约为多少km呢?

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km?

4.练一练: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

中传播时,光在 中传播的快。

(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 (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

(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 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 运动时的规律。

(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

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A、 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

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

实验记录: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 (填

“大”或“小”);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 ,像变 (填

“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小孔成像的特点是 。

小结

1.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3.现象解释。

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2个场景:

⑴ ;

⑵ 。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阳的“像”;你可以拿一只点燃的蜡烛做光源,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

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⑴请你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如何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大或

变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⑵小孔所成的蜡烛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你能不能尝试解释?

篇8: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1

重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难点:重力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

(四)教学过程

一、从月球为什么做绕着地球说起

1、指导学生做图13.2-1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2、教师: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看课文第55页图13.2-2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2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2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八年级物理教案3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篇9: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 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图6-1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接下来演示课本图6-2实验并用挂图与图6-1进行类比说明: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 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篇10: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

3.能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渗透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工具

滚摆、单摆、篮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

提问: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现象发生吗?

将教科书第74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

提问:开始铁罐在斜面上具有什么能?

向下滚动时具有什么能?

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

二、新课讲授

提问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

一、 机械能

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展示和提问

展示射箭的图片或视频,

提问:弓的弹性势能哪里去了?

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

归纳得出: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二、机械能转化与守恒

1、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巩固练习

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蹦床”、“蹦极”运动中的能量变化。

演示滚摆实验

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

讲授

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2.机械能守恒: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展示图片与提问

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1.水能和风能是机械能

展示图片或视频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

讲授

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展示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板书

2.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提问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

课后小结

什么是机械能?

什么叫做“机械能守恒”?

课后习题

1.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这是因为速度虽不变,但___________.

2. 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_______能逐渐增大,_____能逐渐减小.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3. 神州五号飞船飞离地面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所具有的动能变_______,具有的机械能变________.

4. 8月26日,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我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三米跳板冠军,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她在起跳过程中,跳板的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又转化成_________能,最后转化成她的________能,而进入水中.

5.自行车下坡,不踩脚踏板,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能越来越小,______能越来越大.

6.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重力势能______,动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下列情况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 )

A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 B汽车上山 C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D苹果从树上落下

篇11: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

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

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

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

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篇12: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

声的利用七

教学过程:

本节为本章最后一节,重点从前面的声音的各种特性及其特点,引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声与信息

声呐(SONAR)是英文soundnavigationandranging?(声音导航与测距)的缩写。对声呐的系统研究与一艘著名的轮船--泰坦尼克号有关。19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即触礁沉没,这件事震惊世界,随即有人提出用声学方法遥测航道上的冰山。紧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于探测敌方潜水艇的需要,对声呐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引入下文,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讲蝙蝠的声呐系统之前,可以先回顾一下第一节声速的概念,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使学生了解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课本图1.5-4是B超图像。在做B超检查时,通常是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发射进入人体。超声波在传播时,碰到组织分界面(不同内脏器官分界处、内脏与骨骼分界处以及异物与组织交界处)时就会产生反射。反射波会在同一位置被记录,根据反射波滞后于发射波的时间差,可以知道分界面在体内的深度。如果不断改变发射探头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与体表相垂直的纵切面的图像。?

声与能量演示

演示声波递能量时,用可乐瓶自制的教具演示,效果很明显。自制教具的做法是:去掉可乐瓶的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由于膜的振动,压缩空气。靠空气的挤压,可将烛焰吹灭。

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主要依靠空化效应。超声波在清洗液中疏密相间地向前传播,对液体产生拉伸和挤压作用,使液体内产生数以万计的微小气泡。这些气泡迅速产生,又迅速闭合,形成的瞬间高压,超过大气压的1000倍。连续不断的高压就像一连串小爆炸不断地冲击物件表面,使物件的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物件表面净化的目的。超声波清洗方式超过一般的常规清洗方法,特别是对表面比较复杂的工件(如钟表等精密机械的零件表面凹凸不平),或对清洁度有较高要求的产品(如电子元器件等),使用超声波清洗都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讲述了声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以及声音于能量的关系。使人们能够更加好的利用声为人们服务。

篇13: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

预习目标:

1、列举生活中有弹力的物体,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

2、了解弹力测力计的原理,能简要描述弹力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预习和动手,感受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能对弹力测力计产生一定的兴趣。

预习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

自学内容

任务一:弹力

自学课本P6页“弹力”部分的内容,独立完成后交流答案。

1、什么叫弹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2.什么叫做塑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3.什么叫做弹力?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弹力的大小与 有关。

5.一根弹簧能无限制拉伸吗?观看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你认为该怎样保护它?

任务二:弹簧测力计

一、自学课本P5-6页弹簧测力计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 ,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测力计?

2.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力计叫 ,观察其结构,并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弹簧测力计,出它的测力原理是 。

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课本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 图7.2-2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待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______N。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 测量前应先校零。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2. 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到1N、2N、3N,感受一下1N、2N、3N的力有多大。

3. 测量头发能够承受的拉力大小为_____N。

4. 有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5.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注意哪些问题?

【练习】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力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2.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 )

A.量程10N,分度值0.2N B.量程5N,分度值0.1N

C.量程30N,分度值3N 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

3.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______,弹簧测力计就是

根据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预习诊断:

1.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弹力工作的是( )

A、撑杆跳高 B、跳远

C、玩具弹簧枪射击子弹 D、守门员用力扑住射向球门的足球

2.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正确是 ( )

A. 弹簧测力计根据弹簧受到外力越大,物体形变越大原理制成的

B. 弹簧测力计一般都有量程,没有分度值

C. 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一定要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D. 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一定要注意观察标尺的零刻线、分度值和量程

3.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相关专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