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看呐新的亮闪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看呐新的亮闪闪”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共19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1DD5的认识和加减法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1D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D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DDD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Z(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DD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6页。 教学目标: 1、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建立初步的树感。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渗透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的思想。 教学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1―5的书写。 教师准备:野生动物园图,1―5的数字卡片和点子图。 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点子图,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从现实中抽象出1―5各数。 1、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去动物园吗?(出示14―15页主题图)你们瞧,动物园里的动物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还给了我们近距离观察动物,认识动物的机会,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平相处。 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认识吗?自己数一数,分别有几个? 数完的同学再观察图上还画了什么?你还能数出它们分别是多少呢? 2、学生汇报 师:汇报画面上的人或物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说,先说数量少的,再说数量多的。现在,谁能按从少到多的顺序说出图中人或物的数量? 3、指导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想一想。 如:一头大象,一个太阳……它们的数量都是几?可以用几来表示? 2头犀牛,2棵大树……它们的数量都是几?可以用几来表示? ……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时地把数字卡片1―5贴在黑板上,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依次摆在桌子上。 4、评价;刚才我们学习了从数的角度去观察,发现野生动物园里藏着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 5、操作练习(1)师: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 请拿出数量是2、3、4、5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2)师:说一说:你用几根小棒摆了一个什么? (3)师:刚才,你们能用小棒表示出1―5的各数,真棒!除了小棒,你还能用其它方式表示1―5各数吗?   想一想: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出示和苹果一样多的其他东西吗? 6、评价。 二、感知1―5各数的顺序。 1、介绍计数器、点子图。 数学里面还常常用到这些物体表示数,介绍计数器,点子图。瞧。计数器上的一颗珠子可以表示“1‘,点子图上的一个圆也可以表示“1’, 2、操作 学生在计数器上波珠:先拨1棵珠,再添上1棵珠,就得到几颗珠?现在有2棵珠,再添上1棵珠,就得到几颗珠?…… 小结:瞧,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看来,每增加一个,就有1个新数产生。 3、操作 从学具中找出点子图表示1―5各数,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一排。 3、我问你答。 (1)1―5从小到大怎样排?1―5从大到小怎样排? (2)1的后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5和3中间的数是几? 三、教学1―5的书写。 1、教师演示。 刚才我们看到的数字卡片的数是印刷体,写的时候要用书写体。教师演示1―5的写法。把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演示清楚。并说明每个数字在写字格中的布局。 2、学生书空练习。 让学生按每个字的笔顺进行书空练习,或在桌子上比画。 3、学生描写。 让学生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写。 四、课堂练习。 做第21页练习二中的第1―4题,集体订正。 五、总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找一找生活中的1―5,说给父母听。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第几、比大小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17、18页的例题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创设“排队买票”情境,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位置影响数的次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位置影响数的次序。 教学准备:小猴、梨、桃、香蕉图片若干张,“>、<、=”和1~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谁能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小结:动物是有灵性的,你善待动物,动物也会亲近你。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第几。 (1)创设排队买票的情境。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和动物园的小动物结下深厚情谊的小明。 出示教科书第18页主题图:星期天,小明带上许多动物喜爱吃的食物来到了动物园。瞧!小明正在干什么? (2)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师:小明能排队买票,师一个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学生,我们也要养成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3)考眼力。(用手势表示结果) ①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可以用几来表示? ②师:如果说,现在穿粉红色上衣的阿姨排第一,数一数,穿白色裤子的叔叔排第几?可以用几来表示? 小结:看来,5既可以表示一共有5个人,也可以表示叔叔排在第5个位置。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数表示顺序“第几”(板书:第几) (5)说一说:你能用数表示其他的人排在第几吗? (6)如果穿粉红色上衣的阿姨买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再请你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几个人?其他的人各排第几? 小结: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2、比较2、3、4的大小。 (1)创设分水果的情境。 小明进了动物园,看见几只可爱的小猴,(出示3只小猴)他拿出包里的水果。(出示2根香蕉,3个桃,4个梨子,零乱地放在一起。 小明想:我怎么摆,能让小猴一眼看出哪一种水果多,每只小猴够吃1个,哪一种水果少,每只小猴不够吃1个呢?谁能帮小明摆一摆? (2)操作 ①每个学生尝试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摆出教科书中第17页的象形统计图。 ②现在你能一眼看出各有多少个吗?在它的下面摆出数字。 (3)比一比。 哪一种水果够吃,哪一种水果不够吃,你是怎样知道的? (4)抽象出数学符号和式子。 ①3只猴和3个桃的数量同样多,数学里可以用“3=3”来表示。 ②3只猴比2根香蕉的数量多,数学里可以用“3>2”来表示。认识“>” ③3只猴比4个梨的数量少,数学里可以用“3<4”来表示。认识“<” (5)读一读,比一比,记一记。 ①读“3=3”、 “3>2”、“3<4” ②比较“>”“<” ③ 怎样记“=”、 “>”、“<” (6)不看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刚才,我们看图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真棒!如果不看图,你还能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吗?试一试:怎样比较3和4的大小? (7)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有几只小兔看见了小明,也跑了过来,小明拿出几根故萝卜喂小兔。(出示教科书第17页下面的思考题) 师:想一想: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够不够?手势判断,够吃的用“√”表示,不够吃的用“×”表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8)揭示课题:比大小。   今天我们不仅和小明一起分享了他在动物园的一段快乐时光,还积极开动脑筋,认识了“第几”,学会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揭示课题:比大小) 三、课间游戏。 1、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课间游戏,轻松一下吧!听口令,站一站。 如:××组的同学注意了: ①  从前往后数,第2个同学起立, ②  从前往后数,前面2个同学起立。 …… 小结:“几个”、“第几个”要分清,“几个”表示数量,“第几个”表示顺序。 2、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同桌游戏:一位同学出示1―5中的任意两个数,另一位同学找符号,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第1 8页的做一做的第1―2题,集体订正。 2、练习二中的第5―7题,集体订正。 五、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篇2: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汉语拼音

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汉语拼音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ai、ei、ui 3个复韵母,能认清形,读准音。

2.学会ai、ei、ui的四个声调。

教学重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及四声。

教学难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标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卡片,读字母:a、o、e、i、u、ü。

2.教师谈话: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和6个单韵母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复韵母朋友好吗?那么什么是复韵母呢?请大家看黑板:

板书:10.ai、ei、ui

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叫复韵母。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ai、ei、ui的音形

(一)学习复韵母ai的音形

1.学习ai的音

(1)请2个同学到前边来,让他们挨得很近。

问:你们发现什么了?

(2)出示图:

ai

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也背靠背地挨在一起。那么这个字母怎么读呢?自己试试?

(3)指名读ai。教师结合学生发音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发ai音时,先张大嘴巴发a的音,口形由大变小很快滑向i,a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气读成ai。

(4)教师讲后范读,学生继续体会发音方法。

(5)采取个别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练习,达到读准音。

2.记住ai的形

(1)问:你们看复韵母ai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

(2)再读,同学读读ai的读音。边读边记住ai的形。

(二)学习复韵母ei的音形

1.学习ei的音

(1)出示ei图:

ei

问:你们能不能用学习ai的音形方法学习ei的音、形呀?4个同学为一组讨论,一会儿我们请每组的代表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2)请小组派出的小老师给大家讲ei的音形

(图上画的是一个小男孩用力在砍一棵枯树,小男孩发出的声音就是ei的音。请大家看枯树和小男孩手里拿的砍刀,共同构成ei的形。ei是由单韵母e和i组成的。)

(3)教师结合小老师的讲解要进行鼓励表扬,发给他们组一朵小红花。和他们学得一样好的小组也奖励一朵小红花。

(4)如果学生读得不准,教师适当进行必要讲解。

(三)学习ui的音形

1.出示ui图:

ui

(1)问:谁能自己试着借助图画来学习ui的音形?学生自学。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学的?

(3)请同学汇报学习结果:(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围着围巾,我借助“围”的音学习ui的读音。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和搭拉下来的`围巾,加上小辫子上的花合起来就是ui的形。)

(4)教师纠正发音方法。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ei,口形由圆到扁,逐步交成i的音。最后读成ui。

(四)总结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1)师讲:复韵母ai、ei、ui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一个整体,发音时,要先发第一个韵母的音,再从第一个韵母的音向第二个韵母的音快速滑行,改变成第二个韵母的口形,口形由大逐渐交成i的口形。

(2)用这样的方法再试着读读ai、ei、ui,体会方法。

三、学习复韵母ai、ei、ui的四声

1.读ai、ei、ui3个复韵母

2.按顺序读6个单韵母a、o、e、i、u、ü,告诉学生他们是好兄弟,老大a,老二o,老三e,老四i,老四u,老六ü。

3.ai、ei、ui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那么在标调的时候,应该标在谁的头上呢?我们来学一首标调歌。板书出示标调小儿歌:

6个兄弟标调号,

没a找o e,

i u并列标调号,

谁在后面送给谁。

(1)学生读读儿歌

(2)想想什么意思?

4.结合刚才的小儿歌试着给3个复韵母标调号。

(1)出示 ai ai ai ai

ei ei ei ei

ui ui ui ui

请同学想想应该怎样标调号?

(2)请同学到黑板上把复韵母标上四声调

1i 2i 3i 4i

5i 6i 7i 8i

u9 u0 u! u@

5.学生练习读四声:

(1)自己读

(2)同桌读

(3)齐读

(4)按顺序读,不按顺序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ai、ei、ui 3个复韵母,能认清形,读准音。

2.学会ai、ei、ui的四个声调。

教学重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及四声。

教学难点:

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标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卡片,读字母:a、o、e、i、u、ü。

2.教师谈话: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23个声母朋友和6个单韵母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复韵母朋友好吗?那么什么是复韵母呢?请大家看黑板:

板书:10.ai、ei、ui

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叫复韵母。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ai、ei、ui的音形

(一)学习复韵母ai的音形

1.学习ai的音

(1)请2个同学到前边来,让他们挨得很近。

问:你们发现什么了?

(2)出示图:

ai

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也背靠背地挨在一起。那么这个字母怎么读呢?自己试试?

(3)指名读ai。教师结合学生发音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发ai音时,先张大嘴巴发a的音,口形由大变小很快滑向i,a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气读成ai。

(4)教师讲后范读,学生继续体会发音方法。

(5)采取个别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练习,达到读准音。

2.记住ai的形

(1)问:你们看复韵母ai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

(2)再读,同学读读ai的读音。边读边记住ai的形。

(二)学习复韵母ei的音形

1.学习ei的音

(1)出示ei图:

ei

问:你们能不能用学习ai的音形方法学习ei的音、形呀?4个同学为一组讨论,一会儿我们请每组的代表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2)请小组派出的小老师给大家讲ei的音形

(图上画的是一个小男孩用力在砍一棵枯树,小男孩发出的声音就是ei的音。请大家看枯树和小男孩手里拿的砍刀,共同构成ei的形。ei是由单韵母e和i组成的。)

(3)教师结合小老师的讲解要进行鼓励表扬,发给他们组一朵小红花。和他们学得一样好的小组也奖励一朵小红花。

(4)如果学生读得不准,教师适当进行必要讲解。

(三)学习ui的音形

1.出示ui图:

ui

(1)问:谁能自己试着借助图画来学习ui的音形?学生自学。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学的?

(3)请同学汇报学习结果:(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围着围巾,我借助“围”的音学习ui的读音。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和搭拉下来的围巾,加上小辫子上的花合起来就是ui的形。)

(4)教师纠正发音方法。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ei,口形由圆到扁,逐步交成i的音。最后读成ui。

(四)总结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1)师讲:复韵母ai、ei、ui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一个整体,发音时,要先发第一个韵母的音,再从第一个韵母的音向第二个韵母的音快速滑行,改变成第二个韵母的口形,口形由大逐渐交成i的口形。

(2)用这样的方法再试着读读ai、ei、ui,体会方法。

三、学习复韵母ai、ei、ui的四声

1.读ai、ei、ui3个复韵母

2.按顺序读6个单韵母a、o、e、i、u、ü,告诉学生他们是好兄弟,老大a,老二o,老三e,老四i,老四u,老六ü。

3.ai、ei、ui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那么在标调的时候,应该标在谁的头上呢?我们来学一首标调歌。板书出示标调小儿歌:

6个兄弟标调号,

没a找o e,

i u并列标调号,

谁在后面送给谁。

(1)学生读读儿歌

(2)想想什么意思?

4.结合刚才的小儿歌试着给3个复韵母标调号。

(1)出示 ai ai ai ai

ei ei ei ei

ui ui ui ui

请同学想想应该怎样标调号?

(2)请同学到黑板上把复韵母标上四声调

1i 2i 3i 4i

5i 6i 7i 8i

u9 u0 u! u@

5.学生练习读四声:

(1)自己读

(2)同桌读

(3)齐读

(4)按顺序读,不按顺序读。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2.能正确地书写由声母和ai、ei、ui组成的音节。

3.读好小儿歌。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

2.正确地抄写由声母和ai、ei、ui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抄写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准3个复韵母ai、ei、ui。

2.打乱顺序读ai、ei、ui的四声。

3.背标调歌。

二、学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

1.出示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

2.让学生自己试着拼一拼,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3.同桌同学互相拼一拼,拼不准的请同学帮助(同桌质疑、解疑)

4.同桌同学都拼不准的,向全班同学质疑,请会拼的学生解疑。

5.教师指名读,达到拼读熟练的程度。

6.指导读书

①打开书第31页(页码在书的左下角或右下角)

②读课题10

③老师指导如何按顺序读书。

三、抄写音节

1.电脑出示3个音节kāi、gěi、huí,请同学读一读。

2.请同学任意选择音节组词。

3.怎样在四线三格中正确地书写音节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点击电脑,音节套上四线三格。

4.师:这三个音节是怎样在四线三格中书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谁能说一说?

那你们愿意写一写吗?教师点击电脑出示四线三格?

5.请学生跟着电脑一起写。

(1)先写kāi 音节

①点击鼠标:在第一个格的后半格写k

②点击鼠标:在第二个格的前半格写ai

③点击鼠标:最后标上一声。

(2)再写gěi音节

①点击鼠标:空一个格,在第四个格的后半格写g

②点击鼠标:在第五个格的前半格写ěi

③点击鼠标:最后在e上标上三声。

(3)最后写huí音节

你们能说说应该怎样写huí这个音节吗?

说后跟着电脑一起写:

①点击电脑:空一个格,在第七个格的后半格写h

②点击电脑:在第八个格的前半格写ui

③点击电脑:最后在i上标上二声。

6.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小结:在书写音节时,由于拼音格比较小难以写下一个音节,因此2个拼音格写一个音节,音节要写在两个格的中间,声母写在前边格的后边,韵母写在后边格的前边,音节的几个字母要写紧凑,匀称。按顺序写完一个音节所有的字母后再标调号。不要看一个字母写一个字母,要看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

四、看图读音节词

1.出示3幅图: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2.出示图下音节词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2)同桌互相读,相互纠正。

(3)指名读。

五、学说儿歌

1.出示P32页儿歌:读读红色的复韵母。

2.借助学过的音节自己试着读读儿歌。

3.请同学读儿歌。

4.教师纠正后范读。

5.学生练习读。

6.同桌互读。

7.指名读。

六、教师指导读全文

1.先范读,让学生了解读书的顺序。

2.教师领读,学生随读。

3.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指名读。

七、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3个复韵母朋友ai ei ui,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而且还能正确地书写音节,真不简单!由于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老师奖励每个学生一朵小红花贴在书上。

篇3: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指要

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指要_

单元指要

教材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组教材由五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三组成。其中《静夜思》是古诗,《小小的船》、《影子》、《比尾巴》是儿歌。太阳、月亮、星星、影子、动物的尾巴,这些都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东西,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神秘和幻想,所以这组教材是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良好教材。通俗、活泼的文字,富有情趣的插图,会让学生无比的欣喜,会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无限渴望和喜爱之情。

教学本组教材,要以情入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寂静的夜晚独自思考,感受李白的'思乡情绪;欣赏月夜的美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上月球,给星星做伴,和月亮握手;沐浴在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观察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在阳光下做踩影子的游戏;在欢乐的气氛中和小动物一起游戏,玩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由地感受、思考、表达、创造。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以“读”为主线,在充分的读和背中悟情,积累,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欲望。

《静夜思》这首古诗抒发了游子的月夜思乡之情。在吟诵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从而让学生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小小的船》这首儿歌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要把月亮“请”进教室,让学生坐上“月亮船”,面对“神秘的夜空”自由想象,自由表演,自由体验,自由朗读,在个性化的朗读中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篇4: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DDDD第3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DDD知识的教学DDD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DD表象DD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DD抽象为一般模型DD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形成正确表象,能认识这些物体相对应的图形。 2、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状的包装盒;篮球,乒乓球、玻璃弹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学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谈话激趣:小朋友,每当老师看到你们那些高级,漂亮的玩具时,真的好羡慕!我也很爱玩,但是我小时候的玩具没有一件事花钱买的,想看看我小时候的玩具吗?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状的包装盒,玻璃弹球等。 猜一猜:怎么玩? 师:小朋友的玩法还真多,我经常是用来搭积木玩的,你们想试试吗? 学生出主意,小组六个人的物品搭一块。 2、宣布规则:比比哪个组搭得最快,最高,最稳固。(板书:快、高、稳)让学生再次明确要求,比什么,比快,高,稳。 3、师生评价, 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引起学生争议与思考:每个小组都是六件玩具,怎么选择,怎么搭建才有获胜的把握。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特殊的玩具来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二、分一分。 1、小组合作,吧形状相同的.物体摆放在一起,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2、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3、揭示概念,逐一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三、认一认。 在这四种物体中,你们觉得哪一种比较特殊? 1、辨识球。 (1)摸一摸,在学具盒里找到球,放在手心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找一找,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球的形状?教师随即出示并滚动篮球,乒乓球。 (3)想一想,不论篮球,乒乓球还是玻璃弹球,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样的? (4)看一看,你脑子里想的和屏幕上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人们在画球的时候,为了简便,通常只要在圆里面添几笔就表示球。(在黑板上贴图片) 2、辨识圆柱。 (1)出示圆柱模型,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相同形状的物体,教师指出:不论高个子,矮胖子,只要是圆圆的像柱子的物体都表示圆柱(贴图) (2)师:圆柱和球一样也能滚动,但是滚动起来又有所不同。 学生操作 (1)  师:为什么球总是爱滚,为什么圆柱站着稳当,躺下来就要滚呢? 3、辨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⑴比一比:让学生把球和圆柱都放在桌角,观察比较剩下的两堆物体在形状上与什么不同? ⑵说一说:指导学生概括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大小都一样,而一个长方体的面有大有小。 ⑶辨一辩:实物判断,图片中辨认。 ⑷找一找:在你生活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四、摸一摸。 1、在袋中摸出它是谁?同桌活动。 2、按指定要求摸出物体,师生互动,教师可故意摸错。 五、做一做 1、用橡皮泥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物体。 2、课下请学生合作,把它们用橡皮泥做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组合成一件漂亮的造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2、会利用常用的集合体画出比较规范的平面图形,感受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的等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教学难点: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白纸、水彩笔、印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忆旧引新 师:同学们,今天又几位老朋友来看望大家了,猜猜是谁? 请同学们赶快从魔术袋里摸一摸,看看究竟谁来了? 同桌两人合作,从袋子里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积木放在课桌上。 当学生指出物体名称时,教师提供一组照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直观图),请学生找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出示球的照片)今天球来了吗? 学生打开袋子看看,没有球。 师:同学们对几位老朋友太熟悉了,这节课老朋友和大家还有一种新的玩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行动表示。 二、抽象图形,比较分类。 1、摸一摸,在物体上初步感知。 教师拿起长方体,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找样子摸一摸长方体的一个面,并用彩色笔在此做记号。 师:有什么感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平面”并板书:平面。 学生继续在正方体和圆柱上寻找这样的平面,摸一摸,并用彩色笔做记号。然后把刚才摸到的平面分别正对着自己,仔细观察这些平面的样子,用手势比画它们的形状,初步感知它们不同的特征。 2、画一画,从图形上直观认识。 引导探究:如果把你摸过和看到的这些平面、比画的这些形状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能不能想办法把你喜欢的那个平面请下来,画在纸上呢?四人小组商量商量有什么好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3、分一分,在比较中揭示特征。 师;请同学们先检查每一组的图形是不是从相应的物体上请下来的,再分别将每一组图形与上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照片认真仔细地比较比较,一样吗? 小结:我们画的这些图形都是物体上的一个平面,所以叫“平面图形”教师板书:平面图形。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给这些平面图形分别取个名称,好吗? 师生交流:(1)教师指着一组圆,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圆。 (2)教师指着一组正方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正方形。 (3)教师指着一组长方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虽然长得很像,但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还是能发现他们的细微差别,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师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一样长。 二、形体对照,沟通联系。 1、师生交流。 把长方形的一个边长不等的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 把正方形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 把圆柱的这个平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圆 2、操作探究。 在我们的积木上还能找出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自主选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中的一个,分别将各个平面画下来进行对照。 3、深入讨论。 (1)在你的圆柱上能找到几个圆?这两个圆的大小一样吗? (2)在正方体上你能找到几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大小一样吗? (3)用长方体的每个面画出的长方形一样吗?仔细观察有几种不同的形状? 四、集中练习,强化新知。 1、说一说。 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今天认识的图形? 2、折一折。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可以怎么折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试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由课件显示:红领巾,流动的红旗,三角尺,警告牌等物体, 3、拼一拼。 把正方形折出的两个三角形剪下来,再重新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4、剪一剪 (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2)你会用一张圆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码?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师:这

篇5: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教案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钟表(第91页-------第95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钟表》属于准备性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级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半时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钟表(整 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91、92页的内容,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  2.使学生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的认出整时;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 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表。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一、 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 猜谜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师:谁知道这是什么? 生:闹钟或钟表 师:对了,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2、揭示课题。 师: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师:钟就是时钟,表就是手表。简称“钟表”。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观察自己的钟表。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带的钟表或钟表模型拿出来,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 师:观察好的请坐直。 师:谁来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老师想问问大家,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有2根针,3根针,4根针,那这些针都一样吗?谁来说说这些针是什么样的? 2、看课件钟表。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有一点一点的,我们叫它刻度。 这些刻度把整个钟面分成一格一格的,还有1~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板书:数(12个)大格(12个)、 除了这些,刚才同学们还发现钟面上还有一些针,而且这些针都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根针呢,比较粗,又粗又短的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时针“,又细又长的这根针叫做”分针“还有些同学的钟面上还有一根笔分针还要细的针,叫做”秒针“但是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时针和分针,秒针呢是我们以后学习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暂时不讲,有些同学的钟面上还有一根是定时针,也不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也暂时不讲。 3、认识分针,时针。 师:时针是什么样的?谁来说说?分针是什么样的?谁来说说?(板书:时针:粗、短;分针:细、长) 师:正是这些组成一个非常漂亮的钟面。板书:钟面。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又粗又短的针是什么针?又细又长的针是什么针? 我这里有一个钟,老师指着针,看谁能最快地说出是什么针? (时针,分针,分针,时针)、 师:现在请同学考考同桌,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 师:你的同桌都说对了吗?把钟放桌角。坐直。 (二)认识整时 1、看时刻。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幅图中,小女孩是几时起床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两位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一个从墙上挂的'钟上看出来是7时,一个从床头柜上的电子表中看出是7时的,你们同意吗? 师:好墙上挂的大钟,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床头柜上的是电子表的表示方法,这也是7时,那老师想问问大家,平时,你们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师:老师希望大家想这个小朋友学习,一听到闹钟马上起床,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钟面,看谁能很快地说出是几时?(师贴钟面)(8时、3时、6时) 这是几时?同意吗? 师:3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那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你看,这3个钟都有什么规律吗? 生: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 师:你们都观察到了吗?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 (8时)时针指着3就是 (3时)时针指着6就是 (6时) 师:那时针指着5呢? 师:也就是说看钟的时候,先看分针,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是吗?真聪明。 板书: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这就是看钟表的方法,会看钟也就会看表了,大家把这个方法一起读一遍。 师:记住这个方法了吗?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老师来拨钟,你们来说时刻。 1  时  9  时  5时 师:现在老师来说时刻,请你们来拨钟,谁要来。   2 时  11  时  12时 师:还有同学想来,我把机会让给大家,同桌两人,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 师:说完了吗?你同桌都说对了吗?表扬同桌。 2、写时刻 师:刚才我们已经会看钟表了,那你会不会把钟表上的时刻写出来呢?再请看这幅图,这几个小朋友还是7时起床的,7时怎么写呢?请大家看黑板,7时可以直接写7时,还有一种方法呢?像这个电子表上一样写,几时就在前面写几,7时就在前面写7,然后在中间写2个小圆点,最后在后面写上2个0,。这个也表示7时, 师:一起读一遍,7时我们已经会写了,可以用这种方法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写 师:那刚才这个钟面,同学们已经会看时间了,那谁能用2种方法写出来呢?谁愿意上来试试?别的同学认真观察,看他们写得对不对?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你们都会写了吗?刚才我们学的就是课本91页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小明的一天。 师:好,有一位小朋友知道大家都会了,想考考你们,你敢接受挑战吗? 师:请看课件。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明,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懂得了独立生活,通过学习认识钟表以后,我的生活安排有序多了,你看,这是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你能够说出我在什么时刻做什么事吗?) 谁来说说? 我们知道了小明一天的安排,那你们会用两种方法写出来吗?请打开课本92页,认真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工整。开始吧, 师拿几本展示一下, 你们跟他们一样吗?真不错, 师:小明懂得合理地安排时间,使一天的生活丰富多彩,老师也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懂得合理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六第一题连线。 师:现在我们来做练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4页。练习石榴的第一题。连线。 上面有4个钟面,下面有4个时刻,请把相应的时刻连起来。 (师生讲评) 2、练习十六第3题。 先说出钟面上现在的时刻,再说出过1小时是几时? 3、小画家,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当一次小画家,拿出老师发的练习,把你最喜欢的时刻画出来,并用2钟方法写出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谁表现最好? 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半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9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认识半时的方法,并会认半时时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电脑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1、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拨一拨这二个钟面上 所表示的时刻,你能发现这两个钟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吗?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 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电脑再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师:你说一说 这两个钟面的时刻是多少<请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一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3、认一认 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电脑出示7时、7时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表示的时 刻,看一看两根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 一说你

篇6: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分类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分类(P38DDDP41) 单元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单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按同一标准分类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并在分一分,看一看中培养操做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评价等学习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按同一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录像片,商品柜台及生活物品,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超市去看一看,你们高兴吗?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超市里都看到了哪些物品。 学生积极回报发言。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超市物品远景。 师;跟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超市里学习用品近景。(售货员正在分类摆文具)师:刚才你仔细观察了吗?你又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第一层是练习本,第二层是笔,第三层是文具盒。 再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将一样的东西摆放在了一起, 师: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做“分类” 教师板书课题:分类。 (2)猜一猜, 播放录像:售货员手中正拿着一个文具往货架上摆放。 师:你猜阿姨会将文具盒放在哪一层?学生汇报病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3)说一说。 师:录像看完了,超市我们也走了一圈,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超市的物品要分类摆放呢?有什么好处? 师:你能再说一说身边像这样分类的例子吗?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组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 将出示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2) 小组代表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 2、各小组间将分类的结果进行交流。 3、教师再次强调分类的必要性:物品摆放清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集中练习,强化新知。 1、做一做。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并在组内交流是怎样分的。 (3)汇报交流。 2、第40页练习六的第1~3题。 3、拓展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全班汇报,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 ,刚才将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有什么新的打算和想法吗?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按不同标准分类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在分类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操作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分类知识的学习,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录像片,衣服,袜子,书包,书,作业本,瓶子,玩具枪,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们想到棒棒虎家里做客吗?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他家看一看。播放录像:书桌和地面上凌乱地摆放着各种杂物;有衣服,袜子,书包,书,作业本,瓶子,玩具枪,花等各若干。 师:同学们,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边指说物品名称。师:这些东西这样摆放,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各自的意见。 师:你能给棒棒虎一个好的建议吗?学生开始陈述自己的意见,建议要将物品归类摆放。 师:四人小组开始分类整理。 师:评价,小结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分铅笔。、 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小组中的四个人,每个人拿出自己的铅笔。将铅笔进行分类,每个同学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 师:说说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的组是怎么分的。 2、请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分类的结果。 3、各小组之间进行补充交流。 4、指导学生看书。 (1)说一说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2)小结:同样是铅笔,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新知 1、分花。 明确活动要求: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动手分一分。再全班交流分法和分的结果。 师:这4朵花,颜色,形状不同,所以依照这两点,我们有两种不同的分法、 2、分图片。 启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图片,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学生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进行分类。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一个不同点找到分法的? 3、小结: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我们发现,找到一种不同就能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4、混合练习。 第40页第3题。 5、应用练习。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 四、总结提升。 1、学生自己总结。 请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好吗? 2、师:这两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和学习了“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并能按单一或不同的标准去分类。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团结,合作,交流,和实践,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团结就是力量。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

篇7: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数一数(第1——2页)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数学第一册第一、二单元教案。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2、 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3、 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时课题: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知道要按照顺序观察物体。2、了解学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交流。师: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学校,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你们可以称呼我马老师,我希望和你们成为好朋友,每天一起上有趣的数学课。师:请小朋友们拿出数学书,(教师示范课本封面),我们上数学课都离不开这本书,希望你们爱护它。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里面有什么有趣的内容。师:请小朋友们找到这一页。(教师出示编者的话)师:听了这封信,你想说什么?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他是谁?课件播放:‘嗨,小朋友们好,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也和你们一样,今天上一年级了,想看看我们美丽的校园吗?走,我带你们去!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2、3页‘美丽的校园‘主题图。

三、自主数数,交流体验。

1、寻找主题图里的数。(1)初步感知。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跟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师:告诉大家,校园里都有什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追问:还有什么?(2)看图数数。师:多么美丽的校园!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绿色的大数,美丽的小花,还有老师和学生。你能数出每一种东西的数量是多少吗?现在咱们就来数一数。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再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参与到学生的'发言中。师生交流:①数数量是1的事物。师:刚才有的同学数出了校园里有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板书:1)学生读一读、说一说。②数其他数量的事物。师:小朋友数出有2个单杆,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也是“2”呢?引导学生说出2个跳绳的学生,2个讨论问题的学生等等,教案《数学第一册第一、二单元教案》。同时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集合圈。(板书2)同样方法教学3—10的事物。师:小朋友数出了有10个男同学,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小结:一般我们在数物体数量时,要指住,从左到右的顺序认真地去数,这样不容易数错。(3)看图读数。师:(课件出示第4、5页集合圈图)现在咱们玩开火车的游戏,听清老师要求,看住大屏幕上的图和数,按小朋友的座位顺序一人读一个数。如果有困难,数一数集合圈里的人或物再读,比一比谁能读的对,读的清。师:小朋友们按顺序能读出来,那老师随便指一个数,你能读出来吗?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寻找教室里的数。师:同学们和小叮当一起在校园里找了这么多数,真了不起,在我们教室里面藏着许多数宝宝,快找找看。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教师参与到学生寻找数宝宝的活动中。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集体交流。师:同学们找了这么多数,老师也来考考你们。数一数,你的前面有几个小朋友,你的后面有几个小朋友,你的左边有几个小朋友,你的右边又有几个小朋友?

3、寻找校园里的数。师:小朋友们能从图中的校园里,我们的教室里找到这么多数,那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些数吗?我们一起去咱们的校园里参观参观,好不好?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师:今天是我们第一天上数学课,课堂上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积极踊跃的发言,同学之间的互爱互助,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比一比单元教学内容:第6―――13页(比一比)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 、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3、 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 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

第一课时比多少授课日期:教学内容:课本第6~8页。

教学目标:

1、探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经历观察、操作、体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鼓励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难点:培养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等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兔、砖、小猪、木头、苹果、萝卜等实物图片和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动画片,教师配音讲故事: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小猪正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砖,有的抗木头,忙得可欢了!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跳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水果招待客人。师:请小朋友观察大屏幕,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像小动物一样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师:数一数,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了几块砖?

二: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1、理解同样多师:就像一位小朋友说的那样,有4只小兔,1只小兔搬1块砖,你能摆出来,让大家一眼就看清楚吗?学生活动学生尝试摆,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出示图)(1) 数量相同,首尾对不齐。(2) 上下一一对应。教师深入学生的活动中,选有代表性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用放大的教具摆一摆。师:小朋友们评一评,你认为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在学生充分评价、交流补充的基础上,教师说明:1只小兔搬1块砖(边说边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师:你能边指图边用同样多说一说吗?同桌的两个小伙伴互相说一说。师:第一种摆法的同学,你能用这样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摆一摆吗?引导学生再摆一次,加深印象。

2、认识多、少师: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比较小兔和砖的数量了。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先独立观察、思考,再交流。学情预设:可能有的学生选取数量同样多的物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选取数量不一样的物体进行比较。第一种情况出现,自然地作为同样多的巩固练习,并要求说出比较的方法。第二种情况出现,作为教学资源,认识多、少。师:我们一起来比一比3只小猪和4根木头,你能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摆一摆,比一比吗?学生活动,一名同学用学具在黑板上摆一摆。发现:木头多,小猪少。师: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板书:多,少)针对小猪和木头数量比的结果,采用多种形式说,如个人说、小组说、同桌说等,以加深印象,表达清楚。师:对其他物体的比较,你能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来告诉大家吗?可能出现:动物之间的比较、动物与水果之间的比较、如:萝卜的数量比苹果的数量多、苹果的个数比小兔的只数少等等。

篇8:第一册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一、  下面的字母能组成几个复韵母,把它写下来。

i  a    e    u

――――――――――――――――――――――――――――――――――――――――――――――――――――――――――――――――――――――――――――――――――――――――――――――――――――――――――――――――――――――――――――――――――――――――――――――――――――――――――――――――――――――――――――――――――――――――――――――――二、看图选音节,再把它抄下来。

уuè liang               tù zi

―――――   Уüè liang      ――――――    dù zi

dà xiā                  ěr dυо

―――――    dà xā        ――――――――――        ě  dυо

lǎо niú                  xiǎо jī

――――――――――    liǎо liú           ――――――――――       xiǎо qī

三、你喜欢什么活动,为什么?用一、两句话把它写下来,不懂的字用音节代替。

­­­­­­­­­­­­­­­­­­―――――――――――――――――――――――――――――――――――――――――――――――――――――――――――

第一册第三单元水平测试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高一第一册第三单元作文

摘录:这一次尝试买东西,我成功了,我尝试到当家的滋味。在成长的经历中,我一定记住这一次尝试,在人生的道路上,迈上光辉的一步!

正文: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童年如梦,是欢乐的,是美好的。童年的岁月中,我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每一次成功,都有尝试,不尝试怎么能有收获呢?记得,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我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到现在,我已经会做一点大人们的事了,炒菜,买东西,照顾弟弟妹妹……我都做得没有一丝马虎,做得妥妥当当。这样的功劳,少不了那次的尝试。

说出来你可别笑话,我从小就胆小如鼠,做什么事都得大人陪着,直到九岁,我才开始尝试自己去买东西,自己做饭,还有自己睡觉呢。

有一次,正巧碰上爸爸妈妈上班,保姆也回家了,家里只剩下九岁的我和四岁的妹妹。我们正忧愁着晚饭的事,不能做太难的菜,也不能不合我们的口味。打开冰箱,只见里面整整洁齐的都是肉菜什么的,可没有一样是我会做的。我忽然想到了蒸水蛋,忙往鸡蛋盒里望,可望来望去没望出个结果,仔细一瞧,大事不好——每鸡蛋了。这可怎么办呢?我绞尽脑汁,只想出唯一一条不好使的方法——买。可有担心有坏人,有担忧钱不够。做好预备,我惟有“离别”了妹妹,尝试着自己出去买鸡蛋了啦。唉,真没办法。

握着手里的那十块钱,我迈着胆怯怯的脚步,尝试着第一次出去买东西的滋味。一路上,天都是黑沉沉的,没有一丝灯光,只在月亮的明亮的光下,我走着走着,穿出了小巷,终于看到了灯光,可路上的行人用着凶恶的眼神望着我,似乎我做了什么坏事一样,我的心就像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腿也有点不好使了,每走一步,总得震一震脚。平时短短的路程,今天似乎变的漫长极了。我正为自己担心着:“第一次尝试出来买东西,会不会碰到坏人?会不会碰到一个不讲理的老板?会不会忽然窜出一只狗狗,和我“拼死拼活”,对我死追不放呢?”又想:第一次出来买东西,当然要勇敢一点啦。好不轻易,才来到鸡蛋铺门前,我的心像是有只兔子在蹦蹦跳,“咚咚”的打起鼓来。我鼓足勇气,才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想……买一斤鸡蛋。”老板毫不犹豫地给了我一斤鸡蛋,我拿着鸡蛋,付了钱,不顾一切地跑了回家。这才如释重负。

这一次尝试买东西,我成功了,我尝试到当家的滋味。在成长的经历中,我一定记住这一次尝试,在人生的道路上,迈上光辉的一步!

篇10:高一第一册第三单元作文

我从小胆小如鼠,什么事都不敢尝试,连问路也不敢。但一次大胆的尝试经历改变了我胆小的性格。

一年级放暑假的一个傍晚,爸爸带我上街玩,路过一家书店时,喜欢看卡通图书的我对爸爸说:“我想进去看书。”爸爸答应了,交代我看完书后到联想电脑店找他后就走了。不知看了多久的书,我发现书店已没有别的小朋友了,便扔下手中的书向电脑店飞奔而去。

一会儿,我跑到了联想电脑店门口,咦,关门了!透过又厚又大的玻璃店门往里看,里面好像一位顾客都没有了。夜渐渐地深了,街上行人也逐渐少了。我可从来没离开过父母,心里开始紧张起来,不停地搓弄着手指头,自己回家吧?太远,家里也没人。我想,既然爸爸交代我到这家店里找他,就应该进去看看才对,可是,店里已经没顾客了,如果进去会被店主赶出来吗?会把我当小偷吗?会……。我犹豫着,在店门口不停地绕圈子,突然暗了一排路灯,可能是太晚了为了省电吧,不一会耳边又传来商店哗啦啦的关卷帘门的声音——打烊了,一阵阵恐惧感向我袭来,我别无选择了,必须壮起胆子进店里找爸爸。于是我使出吃奶的力气把店铺的玻璃门推出个缝隙挤了进去,看到一位阿姨在玩电脑,没注意到我,我迅速用眼光扫了遍四周,心理感觉象做贼似的,那有爸的影子?我心慌啊,老爸你怎么能这样不守信用,说好了在这找你的,可你跑哪儿去了呢。我想离开店铺,免的被别人当成是流浪儿而斥责驱赶,我转身就想推门,外面昏暗的街景又使我犹疑了,回头看了看那位阿姨,她还在盯着电脑自顾忙着呢,压跟而没注意到我。我稍微安心一点,冷静下来,想,她肯定看到我爸了,可能知道我爸的去向,但要我开口问她,我又没那个胆量,我怕陌生人,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时。

我从小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几次爸爸试图让我到街上买瓶酱油或一包盐巴什么的我都不敢。怎么办?我不停问着自己,时间不等人,待会这家电脑店肯定要关灯关门了。情急之下我顾不了那么多了,低头向那位阿姨走去,壮着胆说:“阿姨。”她没反应,我再次叫了一声,她还是没应我,也许是我心中害怕,声音小得像蚊子。我急了,一不做二不修干脆使劲拔拔她的衣角,大声说:“阿姨!你有没有看见我爸,穿黑衣服的?”我一口气全说了出来,但眼泪也出来了。阿姨终于听到了:“哦,你是他女儿啊?”我连忙点点头。“别怕别怕,你等等,他一会就回来。”我擦了擦眼泪惊喜的说:“真的?我爸很快就会来吗?”“对啊,他告诉我让你在这等他的。”我听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与爸爸回家的路上,我想:如果我没有大胆的推门进去店里,如果我没有大胆地去问那位阿姨,我就找不到爸爸了。原来,只要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战胜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又经历了上台演讲,参加各种文艺表演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会有怯场的时喉,这时,就会想起这次大胆的经历,我便会勇气倍增信心百倍地迎接各种挑战。

篇11:高一第一册第三单元作文

摘录: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

正文:相遇在梦想与现实的轨迹中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穴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方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

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人生的道路中,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着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着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有因现实的残缺而逃遁,而是倾自己的梦想于偏远支教之中。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寻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探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轨在人的生命中,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人生华美的 篇章吧!

篇12:二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过程与方法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 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  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1、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二、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b)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c)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d)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篇13: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难点 :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位,一个六位数最高位是()位.

(2)99864里面有()个万,101010里面有()个十万.

2.在○里面填上“>”“<”或“=”

999○1010601○564687○678

(先让学生填一填,然后指名同学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引导学生说出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亿以内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教师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2)教学例5

①出示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356000和360000

②比较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

观察这两个数,并试着比较大小.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通过读来比较:99864是九万九千八百六十四;101010是十万一千零一十,十万多比九万多大,所以99864<101010.

第二种:通过位数来比较:101010是六位数,99864是五位数,因为六位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而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万位.所以,六位数比五位数大,99864<101010.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肯定两种方法道理相同,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③反馈训练:98965○10000096780○109650

④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比较的几组数,每组的两个数位数有什么特点?那么这样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使学生明确: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

⑤比较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观察这两个数,想一想用刚才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该如何比较呢?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启发学生想: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一位数,第一位数大的数就大.第一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二位数,第二位在的数就大.第二位相同时,再比较第三位数……,现在,这两个数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也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的数: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是5,第二个数左起第二位是6,所以,第二个数大.356000<360000

⑥总结方法: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

教师板书: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先比较左起第一位……

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⑦反馈训练:70080○7010150140○63140

(3)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教师板书:50000和1800000

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

(2)教师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因为整万的数后面都有4个0,所以改写时,只要从后面去掉4个0,换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50000=5万

(3)学生自己把18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改写方法.

180000=180万

(4)反馈训练:10页做一做.

3.教学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1)出示例6:

①读一读例6各数,想一想: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读、写都很方便,那么像例6这样不是整万的数,如果在不需要特别精确数据的情况下,也可用什么办法让它读、写方便呢?

(引导学生想:可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②求近似数用什么方法呢?(四舍五入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9375

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学生做完后,请他们说一说.

③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把例6各数万位后面的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呢?

教师板书例6的题目要求.

同学试着做一做,边做边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类推出:因为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指名学生说出每个数的近似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求的?

教师板书;84380≈8万726310≈73万

(2)总结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确定尾数,然后根据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

(3)反馈训练:11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1题后2小题.

38456○8354641020○409300

2.练习三第3题和4题.

3.练习三第2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呢?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

356000和360000

99864<101010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

356000<360000

(位数相同时,先比较左起第一位…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50000=5万

1800000=180万

近似数:

例6:把下面各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84380(2)726310

84380≈8万

726310≈73万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

第二单元亿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项内容:口算、笔算加减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展,计算数目的增长而安排的.因为学生在第四册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主要是教学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总之,这四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主动获取新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计算、表达、分析等多种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14页―15页,例1―例3,15页做一做练习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2)学会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口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过程中数的记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27+38 64-38 29+15 46-27

670+80 530-400 780+90 540-80

350+200+70 280+300+90 920-7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准备题:25+47,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导语 :25+47我们会算了,那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在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例2)又该怎样口算呢?

教师板书例2:250+470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3)同桌小声商量.

(4)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想法板书出来.

①25+47=72所以250+470=720

②25个十加47个十是72个十,也就是720

③250+400=650 650+70=720

④250+450=700 700+20=720

⑤200+400=600 50+70=120 600+120=720

⑥250+500=750 750-30=720

(5)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7)反馈练习:(15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部分题)

250+490 520+480

360+180 260+160

请学生说思考过程及得数,不拘限于一种算法.

2.教学例2

(1)准备题;170+370怎样算?

(2)板书例2:口算540-370

导语 :170+370我们已经会口算了,那么540-370会算吗?

(3)鼓励学生抢答540-370的口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点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①540-300=240 240-70=170

②54个十减去37个十是17个十,也就是170

③因为170+370=540所以540-370=170

④540-400=140 140+30=170

⑤540-340=200 200-30=170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反馈练习:(做一做中部分题目)

410-240 520-150 330-80

说出思考过程及得数.

3.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40000+70000简写成( )+( )得( )

(2)请学生打开书,把例3在书上填充完整,一生在胶片上做.

(3)集体订正,投影出示学生试做的式题,引导学生说说口算整万数加减时应注意什么?

(4)反馈练习:

口算:34万+18万 23万-18万 24万+6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15万+35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40万-18万

(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发展

1.填空:(幻灯出示)

(1)370+280=( )想:370+( )=( )

( )+( )=( )

520-360=( ) 520-( )=( )

( )-( )=( )

(2)250+( )=720 ( )-480=290

520-( )=360 ( )-150万=390万

2.填上“>”“<”或“=”

170+320()850-390 650+180()860-47

910-180()502+290 100-51()460-380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4.比一比,赛一赛:

练习四第2、3题.

5.抢答:说出与下列各数组成1000的数,

470、290、380、990、860

6.开火车游戏:上面或下面的数每移动一格,口算上下两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好每一步的得数,怎样算比较简便就怎样算.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4.

六、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250+470=720想:①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

所以:250+470=720

②250+400=650

650+70=720

③200+400=600

600+120=720

……

例2:540-370=170想:①54个十减37个十是17个十,

所以540-370=170

②540-300=240

240-70=170

③540-400=140

140+30=170

……

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25页-29页例1、例2、25页做一做,练习六1―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

(2)能正确进行多位数连加的笔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讨论、抢答、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迅速地进行笔算多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连加法.

教学难点 :多位数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6+9+47+2+89+7+1

5+8+58+3+79+5+5

2.笔算.

(1)练后订正,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法则.

(2)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我们常常要验算.启发学生回忆验算方法.

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例1.

(1)学生阅读例1,把例1填完整.

(学生完成例1的同时,教师把例1板书在黑板上)

(2)启发学生把例1填完整,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并引导学生明确:

①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②笔算加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③笔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上退位了,不要忘记退1;

④凡是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

(3)反馈练习:25页做一做,做后同桌订正.

2.教学例2.

板书例26845+14270+9238=

这道连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1)引导学生明确:①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就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填在书上,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交流: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说明:几个数连加时,能凑十的先凑十.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4)教学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导入  :几个数连加时,也要验算.怎样验算连加法呢?同桌商量一下.引导学生回答:

①只用原来的坚式,从下往上再加一遍.这种方法适用于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验算的.

②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并提示学生验算例2,写在书上.

(5)反馈练习:25真做一做13465+8972+27035

三、巩固发展

1.计算并验算.练习六3、4题前两小题.(同桌相互订正.)

2.投影出示,手势判断对错.(练习六3、4后两小题的变式)

3.练习六第7题.

教师提示:谁知道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是哪一天?

投影出示:3月12日植树节,某市少先队员今年计划植树25850棵,比去年多植树4156棵.去年植树多少棵?

4.填合适的数.

练习六1题的变式,投影出示.

5.争冠军.

练习六第11题.(学生在书上填,又对又快者为冠军)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笔算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计算连加法时怎样算比较快?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2、5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

6845+14270+9238=30353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0-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迁移、归纳整理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学生课前准备20、30、50的数字卡片各3个,“+”、“-”符号各2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5+25 40-15 20÷5

66-18 640-80 80×60

2.填空:( )+25=60 35+( )=60

( )+8=15 300+( )=360

二、探究新知

1.课前引入:

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能摆出几种算式?

得出:20+30=50

50-20=30

50-30=20

这样的3个数为什么可以组成不同的算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幅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列式:35+25=60(本)

名称:加数加数和

知道加法算式:加数+加数=和

教师提示:算式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和=加数+加数

交流后板书:35+25=60(本)加数+加数=和

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中的第(2)、(3)幅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看图知道(2)题已知的是和、第二个加数,求第一个加数;第(3)题已知的是和、第一个加数,求第二个加数.

归纳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交流后教师板书上面两个关系式.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加以提示.)

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来概括呢?为什么?使学生明确:不论求加法算式中哪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

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1)引导学生自读教材30页“做一做”上边一段话.

提问: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验算时,从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加法就做对了.

(2)反馈练习:30页“做一做”验算加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书写格式.

订正时强调:用减法验算时,先确定用哪个数减去哪个数,再用竖式计算.

4.教学例2:

(1)引入题:()+15=40

请同学们思考:()里表示的什么数?

教师点拨: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

(2)读、写X.

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3)把()+15=40的未知数,换成X就变成例2.

出示例2:X+15=40

引问:在加法算式中,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边说明书写格式,边板书:

X+15=40

X=40-15

X=25

强调:①每一步等号必须对齐;②每一步X必须写下来.

(4)指导检验:把X=25代入原式中,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5)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教师巡视,如有不正确的格式,加以纠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算的.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加数+( )=和

一个加数=( )-( )

100+80=( )

( )-80=100

180-( )=80

2.练习七1题.

3.练习七3题.

4.判断下列计算的格式对吗?结果不对请改正:

5.求未知数X:

X+80=176 X+361=890

6.练习七2题(填在书上)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利用这种关系,怎样对加法进行检验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 :教材32页4题右边3个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1.(1)35+25=60和=加数+加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60-25=35

和-第二个加数=第一个加数例2.X+15=40

(3)60-35=25X=40-15

和-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X=25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4-35页例4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八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2.会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0-1835+4818+1225×40

350-170370+15-98350÷70

2.填空:

加数+()=和一个加数=和-()

3.求未知数X(口述):

X+25=60140+X=7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  :出示减法算式:30-10=20

要求:把这个算式转化成其它关系的式子:

第一种:30-20=10

第二种:10+20=30

这个减法算式能转化成其它两种算式,减法各部分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它.

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学习例4:

(1)出示例4的第(1)幅线段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标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算式:30-18=12(米)

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知道减法算式: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提示:上述减法算式也可以写成差=被减数-减数

交流后板书:30-18=12(米)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2)出示例4的第(2)、(3)幅线段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小结:

通过看图知道②题已知被减数、差,求减数.

③题已知减数、差,求被减数

从而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教师板书两个关系式.

启发学生思考:求减数和求被减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被减数中包括减数和差两部分,去掉一部分就得另一部分,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把减数和差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得被减数,所以求被减数用加法计算.

3.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1)引导学生自读课本34页的“做一做”上面两句话,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确:验算时,如果用减数加差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

教师说明:因为减数加差得被减数的验算方法以前就学过了,所以今天我们主要用减法来验算减法.

(2)反馈练习:34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要看学生验算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对没有用减法验算的学生给予纠正.

4.教学例5.

(1)出示例5,求未知数X.

①X-48=35②135-X=98

引导学生观察:X在两个减法算式中各是什么数?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3)反馈练习:例5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时指名口述求未知数X的根据.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被减数-()=差

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

(2)38-12=()

38-()=12

26+()=38

2.练习八1题

3.练习八3题

4.判断:

5.求未知数X(口述解题根据).

540-X=80-64=174

6.练习八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应用这些关系,怎样检验减法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4题最后2个.

六、板书设计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43―44页例1-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数和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能根据简便计算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类比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根据简便算法正确灵活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78=80-()99=100-()87=90-()

101=100+()56=60-()

2.口算.(出示两组算式,第一组为三位数加减整十或整百的数;第二组为三位数加减两位或三位数.)

第一组 113+60 276+100 574+200 165-100 453-300

第二组 113+59 276+98 574+198 165-97 453-299

要求:让两名学生到前面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他同

学和老师一起当好裁判.

订正后教师宣布结果.如果学生有想法,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第二组题照样能算得很快.

二、探究新知

1.导语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二组加数或减数有什么特点?(第二组题的加数、减数都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简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2.学习例1.113+59

出示例1.113+59

(1)引问:59接近几十?(60)可以把59写成几十减几(注意要使减数最小)?113+59怎样算最简便?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113+59先算113+60再减去1.

如果还有其它算法老师要给予鼓励,然后比较哪一种最简便,从而认识到113+60-1最简便.

(2)追问:为什么加60?为什么再减1呢(多让学生说理由)

交流后板书113+59=113+60-1=172

多加1还要减1

教师指出,因为刚学习简算,过程要写出来.计算熟练后,思考过程可以省略不写.

(3)反馈:

①113+58怎样简算?把58看成60,应写成113+60-2=171

为什么减2而不减1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过程对应式子板书:多加2要减2.

②如果113+57呢?把57看成60,如果113加60多加了3要减去3所以113+57=113+60-3=170

③计算:113+67113+77(口述)

3.学习例2.276+98

(1)观察题的特点,怎样简算,把教材42页例2的简算过程补充完整.

(2)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教师板书:276+98=276+100-2=374

多加2要减2

4.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这两道题的第二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是怎么简算的,用语言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概括出: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

5.反馈练习.43页中间例2的“做一做”.

6.教学例3.165-97

(1)尝试练习:

互相讨论后,学生自己试算(教师巡视后,指名说出简算过程.)

可能出现的两种做法:

第一种:165-97=165-100-3=62

第二种:165-97=165-100+3=68

比较两种算式哪一步相同,再讨论减去100后,究竟是减去3还是加上3?

(2)演示说明算理.

出示投影图(纸盒上标的数字是鸡蛋的个数).

要取走97个鸡蛋怎么办?(先拿出大箱100个鸡蛋.)

思考:要取走97个鸡蛋,结果取走了100个,应再取走3个还是把多取的3个送回来(边说边演示)?

出示图:

师:指名说出正确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哪个算式,并说明理由.

追问:多减3再加上3,如果多减去2呢?多减去1呢?

(3)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概括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算简便.

得出: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

(4)反馈练习:43页下面例3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十1题(填在书上)

2.板演.99+36250-199

3.在○里填上>、<或=

195+238○200-5+238 386-199○386-200-1

357+980○357+100+2 901+577○577+900-1

4.判断.

(1)X+297=X+300-3() (2)X-297=X-300-3()

(3)X+799=X+800-1() (4)X-799=X-800-1()

5.分组比赛:86+89 54+97 299+435

155-99 148-791176-98

6.选择(把正确解法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97+98=() 98+299=()

(1)197+98=197+100-2 (1)98+299=98+300-1

(2)197+98=197+100+2 (2)98+299=98+300+1

(3)197+98=98+200-3 (3)98+299=299+100-2

(4)197+98=98+200+3 (4)98+299=299+100+2

(5)197+98=200+100-3-2 (5)98+299=100+300-2-1

四、全课小结

回顾加法和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比较加、减法简算的异同点:

相同点:把加数或减数都看作整十、整百进行加减;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多加几就要减去几,计算减法时,多减几就要加上几.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4题后2个5题.

六、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例1.113+59=113+60-1=172113+58=113+60-2=170

多加1要减去1 多加2要减去2

例2.276+98=276+100-2=374计算加法时,多加几要减去几

多加2要减去2

例3.165-97=165-100+3=68计算减法时,多减几要加上几

多减3加上3

篇14: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汉语拼音11

关于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汉语拼音11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ao、ou、iu三个复韵母,能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ao、ou、iu的四个声调及看图拼读韵母带调音节。

教学重点:

1.学会复韵母的音、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读准ao、ou、iu的四个声调及音节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ao、ou、iu的四个声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3个复韵母朋友,还记得吗?读ao、ou、iu卡片,体会发音方法。今天我们再认识3个复韵母朋友好吗?板书:11.ao、ou、iu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ao、ou、iu的音形

(一)学习复韵母ao的音形

1.出示ao图

ao

问:你们知道这图形代表的是什么吗?(奥运会的标志——五环旗)

2.这个字母怎么读呢?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后教师纠正发音:ao是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发音时,从前一个字母a滑向后一个字母o,口形由大到圆,一口气呼出,a声响长些,o音轻短,就可发出ao的音了。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同桌互读。

5.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练习。

(二)学习复韵母ou的音形

1.出示ou的图,以小组为单位学习ou的音形。

2.请小组中的代表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结合学生的讲解适当进行指导,发音时先摆出o的口形,然后口形收拢发出u的音,口形由大圆到小圆,教师范读。学生随读体会。

4.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5.采取多种形式读。

(三)学习复韵母iu的音形

1.出示iu图,请学生借助图来学习iu的音。

2.请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上给学生们讲一讲。

3.教师适当讲解发音方法:发iu音时,先摆出i的口形,然后向u滑行,口形由扁到圆,一口气呼出,就可读出iu的音了。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体会,同桌读。

5.开火车读。

(四)抽读ao、ou、iu的卡片,巩固读音,也可能用游戏法巩固字形,把6个单韵母做成头饰,分别戴在同学们头上,教师读出一个韵母的音,如:ao,戴a和o头饰的同学就跑到一起面向大家站好。

三、书写ao、ou、iu 3个复韵母

1.说出ao、ou、iu3个复韵母的组成。

2.说说每个字母应占什么格?

3.教师范写,让学生观察书写顺序,学生抄写字母,教师巡视,纠正姿势。

4.展示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改。比如ao的两个字母写成a o,让学生说说哪儿写得好,哪写得不太好,教师强调两个字母要写得紧凑。

四、学习ao、ou、iu的四声

1.请学生回忆标调小儿歌。

2.请同学说说儿歌。

3.教师强调要按a、o、e、i、u、ü的顺序标声调。

4.出示ao、ou、iu3个复韵母请同学给字母标调号

板书:

āo áo ǎo ào ōu óu ǒu u iū iú iǔ iù

5.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6.同桌同学互读。

7.指名按顺序读和打乱顺序读,打乱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五、学习看图拼读韵母带调音节

1.出示3幅图,问:这是什么动物呀?

2.出示图下音节

māo gǒu niú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ao、ou、iu三个复韵母,能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ao、ou、iu的四个声调及看图拼读韵母带调音节。

教学重点:

1.学会复韵母的音、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读准ao、ou、iu的四个声调及音节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ao、ou、iu的四个声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3个复韵母朋友,还记得吗?读ao、ou、iu卡片,体会发音方法。今天我们再认识3个复韵母朋友好吗?板书:11.ao、ou、iu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ao、ou、iu的音形

(一)学习复韵母ao的音形

1.出示ao图

问:你们知道这图形代表的是什么吗?(奥运会的标志——五环旗)

2.这个字母怎么读呢?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后教师纠正发音:ao是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发音时,从前一个字母a滑向后一个字母o,口形由大到圆,一口气呼出,a声响长些,o音轻短,就可发出ao的音了。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同桌互读。

5.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练习。

(二)学习复韵母ou的音形

1.出示ou的图,以小组为单位学习ou的音形。

2.请小组中的代表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结合学生的讲解适当进行指导,发音时先摆出o的口形,然后口形收拢发出u的音,口形由大圆到小圆,教师范读。学生随读体会。

4.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5.采取多种形式读。

(三)学习复韵母iu的音形

1.出示iu图,请学生借助图来学习iu的音。

2.请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上给学生们讲一讲。

3.教师适当讲解发音方法:发iu音时,先摆出i的口形,然后向u滑行,口形由扁到圆,一口气呼出,就可读出iu的音了。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体会,同桌读。

5.开火车读。

(四)抽读ao、ou、iu的卡片,巩固读音,也可能用游戏法巩固字形,把6个单韵母做成头饰,分别戴在同学们头上,教师读出一个韵母的音,如:ao,戴a和o头饰的同学就跑到一起面向大家站好。

三、书写ao、ou、iu 3个复韵母

1.说出ao、ou、iu3个复韵母的.组成。

2.说说每个字母应占什么格?

3.教师范写,让学生观察书写顺序,学生抄写字母,教师巡视,纠正姿势。

4.展示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改。比如ao的两个字母写成a o,让学生说说哪儿写得好,哪写得不太好,教师强调两个字母要写得紧凑。

四、学习ao、ou、iu的四声

1.请学生回忆标调小儿歌。

2.请同学说说儿歌。

3.教师强调要按a、o、e、i、u、ü的顺序标声调。

4.出示ao、ou、iu3个复韵母请同学给字母标调号

板书:

āo áo ǎo ào ōu óu ǒu u iū iú iǔ iù

5.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6.同桌同学互读。

7.指名按顺序读和打乱顺序读,打乱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五、学习看图拼读韵母带调音节

1.出示3幅图,问:这是什么动物呀?

2.出示图下音节

māo gǒu niú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看图读音节词及声母与复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

2.学读儿歌,巩固学的复韵母及音节。

教学重点:

准确地拼读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

教学难点:

读准三拼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照着板书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回忆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相连要迅速。”)出示guā让学生拼读,体会拼读的方法。

二、学习声母与复韵母组成的音节

1.出示板书:

(1)自己试拼。

(2)同桌互拼,相互纠正。

(3)指名拼读。

(4)请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拼。

2.出示板书:

(1)结合三拼音的拼读方法自己亲自实践。

(2)同桌小伙伴互相拼读,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

(3)指名拼读,全班共同学习。拼的不准的学生,请会拼的学生帮助。

(4)在练习时可以把音节加上声调:如jiào jiǎo qiào qiáo xiǎo xiào……增加拼读的广度。

三、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图,你们看看小朋友们在课间活动的时候都在干什么?

2.出示音节:

(1)自己试着拼一拼。

(2)拼不准的音节问问同桌小伙伴。

(3)指名拼读。

四、读儿歌

1.指出红色的字母读一读。

2.看图自己试着读儿歌,读不准的音节标出来。

3.质疑:读学生提出读不准的音节,同学解疑。

4.请学生带领同学读儿歌。

五、读全文

1.自己试着把全文读一读,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教师领读,学生随读。

3.指导学生按顺序读全文。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什么了?你们学得真棒!

篇15:高一第一册第三单元作文:责任

摘录: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为了负起它而付出着。你的责任是什么?你是否在负起它……

正文:责任

人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

(一)

教室里。下课了。

“听说XX老师病了,说是风湿病又犯了。今天风这么大,雪这么紧,他不找人代课才怪呢!。”

“他平时对我们那样严厉,今天总算可以轻松轻松了。”

“就是。”

……

上课铃响了,大家赶紧坐回到位子上,眼都望着门,看是哪一位老师代课。门开了,依旧是那一身老式的中山装,依旧是一只旧得皮都脱落了的公文包,依旧是那一头的银发,只是分不清哪是白发,哪是白雪……

责任

(二)

他坐在沙发上,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烟,人也仿佛苍老了许多,四十年前的那一幕又浮现在了眼前……

战场上,弹火横飞。他奉命炸毁了敌人的碉堡,正在往回撤,这时,一个暗堡里向他射出了一串火苗,当他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听惊天动地的一声爆炸,暗堡被摧毁了,他也倒下了。可在他身上还压了一个人。他一看是班长,原来是班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替他挡住了子弹……班长临死之前只说了一句话:“帮我照顾好我的儿子——云……”

想到这里,他就……

夜,就这样过去了,天也渐渐泛出了白光。他终于做出了决定,猛地把手里的烟摁灭在烟灰缸里,然后展开了桌上的判决书,只见上面写道:云,现年……,因犯贪污罪而被判决处……。他提起了笔,在下面写道“同意”,然后又在检察长一栏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三)

县政府会议大厅里,灯火通明。不眠之夜。

县长正在发言:“现在形势万分危急。洪水正向我们县城逼来,为了保住县城,只有炸掉附近的一个村子,把洪水往里面引。现在有三个村符合条件:A村、B村和C村。请同志们发表一下意见,看看究竟炸哪个村?”

“我提议炸B村。”县委副书记首先发表意见,立刻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我提议炸C村。”县长也接着发表了意见,这一意见也立刻有了不少的支持者。

“同志们,”坐在县委书记座位上的他缓缓站了起来,“我看就炸A村吧。A村的条件最符合。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至于我父母和乡亲们的思想工作,我来做……”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为了负起它而付出着。你的责任是什么?你是否在负起它……

篇16:高一第一册第三单元作文:尝试

摘录:仅仅通过这一次尝试,我便认识到了“三天光明”的价值,也仅仅是通过这一次尝试,我才伸开双臂,想拥抱太阳,高呼:“太阳真好,生命真好!”

正文:尝试-当一回凯伦

假期中,读到凯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她那份期盼与满足所打动。为什么她是那样的向往三天的光明?我终于耐不住性子,决定尝试当一回“凯伦”。

星期三的清晨,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我站在阳台上,面对太阳,闭上眼睛,又蒙上了一条纱巾。眼前光亮的一切立刻消失了。凯伦能把太阳想象成什么样子呢?我现在又能把太阳在脑海中构想成一幅什么样的奇观呢?太阳,圆圆的,红彤彤的,光芒四射……嗯……还有……还有……日日都见的太阳此时在我的脑海中只是这样一个失去光彩的形象。那树呢?树叶是绿的,树干是青的……那再想一下云彩吧,洁白无瑕,四处慢慢飘动。尽管挖空心思地想着语文书本上那些优美的词句,但是这些日常就与我朝夕相处的景物竟像一块干干巴巴的白菜叶一样,形象不丰满,神韵在眼前的一片漆黑中逃之夭夭。此时此刻的我已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想睁开眼睛,取下纱巾,仔细看个够,然而我提醒自己现在是在尝试着当一回凯伦,凯伦现在是无法睁开眼睛看到什么的,于是又耐下性子继续尝试。

尝试

我感受到高尔基笔下的那座时钟在“嘀嗒、嘀嗒“地走着,然而此时的“凯伦“却只拥有漆黑、寂寞、苦闷与充满整个胸腔的热切:盼望光明,盼望光明!怎么办,凯伦当时是否在怨天尤人,是否垂头丧气,是否自暴自弃,是否丧失生活的信心?没有,凯伦有的是用整个生命去拥抱太阳,去充实生活,以坚强的意志去描绘自己黯淡的生命,使之肖耀生辉,照亮了别人,同时也照亮了我,消除了我对她气求、冀盼三天光明的不解,增加了我对她的崇敬。

此时此刻,我的心已平静了许多,我是在尝试着当一回凯伦,然而,光明却使我那么期盼。大约是半个小时了吧,或许是四十分钟,或许是更长的时间了……我急切地拉下纱巾,猛地睁开眼睛,万道光荒四射而来……眯着眼看看表,才过了十分钟。

十分钟,才短暂的十分钟,我却度分如年。就在这一瞬间,我懂得了凯伦的伟大。仅仅通过这一次尝试,我便认识到了“三天光明”的价值,也仅仅是通过这一次尝试,我才伸开双臂,想拥抱太阳,高呼:“太阳真好,生命真好!”此时竟使我不由得背育起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篇17: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蓝鲸资料,以千克标记体重)

师:克、千克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刚刚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用克、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例子,想想看,蓝鲸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

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师:杨叔叔有一批货物要运送,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两种方式,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

(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说说看,你是如何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中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板书)

(3)体会1吨有多重。

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千克装大米计量1吨感知还不够清晰,我们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体会下。

师:同学们都有量过体重吧,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小组交流)

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

师:40名这样重的学生大约等于几吨呢?(学生齐答)

师:正确,就是1吨。大家算一算,多少个和你一样重的同学体重等于1吨呢?(学生小组交流)

2、教学教材第32页例8。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就是1000千克,那吨与千克这两种质量单位如何换算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一样,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将吨转换成千克,数字末尾添上3个0;将千克转换成吨,数字末尾去掉3个0。(板书)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2页上方“做一做”,下方“做一做”。 (点名学生回答)

上方做一做第1题:①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大象,鲸鱼……②运输工具的载质量,如汽车,轮船,火车……

上方做一做第2题:2 10 20 4

下方做一做:6 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哪些认识?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情境,建立直观认识。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知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8: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钟表和钟表模型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创设情景,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出主题图设题提问。

提问:你能说出你自己的作息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身体又细又长的叫分针;身体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开放式的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自主、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更加扎实。)

2、认识整时。

(1)课件依次出现“我的一天的生活”。

观察画面,说一说我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的评价客观、真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中发现知识。)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2、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3、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小结加深学生对时间两种表现形式的理解)

三、知识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

(1)提问: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3)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个实践活动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的关注发展和关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情感体验。

你能说出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吗?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关注“全人”发展。)

五、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应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渗透有效教学的内涵,节时高效。相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的我来说,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免不了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篇19: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相关专题 教案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