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教案

游来游去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游来游去”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庄子故事教案(共1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庄子故事教案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

2.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阅读庄子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一)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二)《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京城。

(3)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5)于是鸱得腐鼠:安,疑问代词,怎么。

(6)鱼出游从容: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鱼之乐也: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于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如:《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六、课堂小结

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作业布置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 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秋水》选段。

3.查找积累一些有关于庄子的故事,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篇2:课文《庄子》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气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意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⑴注音

相梁( ) 鸱( ) 吓( )醴泉( ) 邪( ) 鲦( )

濠梁( )

(2)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3)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你支持哪一个人的见解?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如何评价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六.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七、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八、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九、布置作业

篇3:《庄子》故事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争辩,使逻辑思维的理优秀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说,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他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经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发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自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应掌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内容。要通过“通读”“朗读”“诵读”“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而达到“议”和“悟”以和“拓展延伸”的完美融合。

2、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是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明性。教学中要注重最为重要的思维过程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发明性的思维过程。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读──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沛“以生为本”,充沛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测,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示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1、教会学生积累。

2、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碰撞出发明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以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构思

1、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理性的思维:讲述“嗟来之食”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穷人”的思辩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朗诵、诵读:能朗读、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和前提。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多形式和多层次的“读”是教学的妙方。

4、分组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重点词义、句义、文义。这一环节,既要充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也要巧点拨,教给学生积累文言的方法和技巧。

5、理解赏析、质疑拓展:这一环节应是课堂学习的闪光点和高潮局部,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射的环节。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升华对人物思想的品味、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充沛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理解,要善于并巧妙撩拨学生发明性的思维。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随着大家一天天地长大,你们的思维会越来越趋于理性,你们一定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许多同学回答:知道)好,那你怎么看故事中的“廉者”呢?

(老师眼光含有期待,一是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二是用平等、信任、和谐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专家点评:其实课的开始,老师的“情感”最重要。“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作为导语把学生引入理性的思维,导得自然!导得得体!导得巧妙!很快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尤其是老师的“用手示意”和“期待的目光”等极亲切的体态语,如春风有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生1: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作者是把“廉者”作为一般常人中有骨气的典范。我个人认为,“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在今天仍是有骨气之举,换我,也不会吃那“嗟来之食”的。

师:很有个性!

生2:他说的观点我也认同。但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假如那“廉者”吃了那“嗟来之食”,结果会怎样呢?古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是生命重要呢?还是面子重要呢?

师:是的。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审视。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从多个角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好!让我们就以这种理性的思维一同走进《〈庄子〉故事两则》。

师:课前,我要大家帮我搜集一下有关“庄子”的资料的,完成了吗?

(生齐声回答:完成了)

师:很好!那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3:我是从注解①知道的。庄子名叫庄周,《庄子》是他和其弟子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

生4:我在图书室借了一本书,我从书中了解到以下这些: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他的思想包括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生5: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他们刚才说的我都有。我还可以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篇4:《庄子》故事

一、达标训练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gR”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 )(2)是鱼之乐也( )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4)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东面而视: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

4、本选段主旨为:

三、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③固不知子矣( )

④请循其本( )

2、翻译句子。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四、课外阅读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故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⑤之智,不亦过乎!

注:①管仲、隰朋: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即孤竹国,在今河北省。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蚂蚁洞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④圣:精明通达。⑤不难:不以……为难。⑥圣人:古代指有智慧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从桓公伐孤竹( )

②蚁冬居山之阳 ( )

③以管仲之圣( )

④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

2、翻译句子:春 往冬返,迷途失道。

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说出它的比喻意。

4、短文点明寓意的句子是: 。

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篇5:《庄子》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3.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五、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板书设计

篇6:《庄子》故事

一、朗读课文,注意表达人物的语气,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讲故事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

1、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1、相,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国,国都,京城。

3、止,停止,这里是栖息的意思。

4、安,疑问代词,怎么。

三、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篇7:《庄子》故事

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 的创始人。相关《庄子故事两则》的阅读题目,一起来看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肥沃,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字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 鱼出游从容

⑵. 请循其本

⑶.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⑴.悠闲自得 ⑵.最初 ⑶.既然

1. 判断文中划线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修辞方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案:反问

3.翻译句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解析:翻译本句,关键区别句中两个“固”的含义,前者为“固然”,后者为“本来”,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逐一对译即可。

答案: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4.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解析:惠子在文中体现其好辩、重分析的性格,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对此,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略。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乙〕陈番立志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此类题,应先将原题中词义解释准确,而后再一一将四个选项加点词解释出来,认真对照,选择出题目中与选项中词义相同的答案。

答案:C

11.解释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闲处一室( ) (2)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 )

(3)甚奇之( ) (4)安事一室乎( )

⑸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⑹ 书固佳矣( )

解析:这两篇短文篇幅短小,把握重点词语即可理解全篇。本题的几个词语皆为重点。答题时,应结合原句来理解,还可联系我们所积累的课内文言文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辨析含义及用法。

答案:⑴.住 ⑵拜访 ⑶以……为奇 ⑷服侍 ⑸益处、好处。⑹本来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二是积累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须先将“益”字放在文中理解,应是“更”根据其义再写出成语。

答案:更加;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12.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解析:本题要求划分的停顿是以句为单位的较大的停顿,相当于给文章加标点符号,做题时,要反复朗读,表达了一定的完整意思的地方要读断。

答案: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又以问著,对如初。

⑵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解析:⑴句比较容易理解,重点词语是“对”结合上下句,“对”应是“对答、回答”之意,解决了该词,联系全文,本句便不攻自破了。⑵是一个疑问句,翻译时还可结合下文的答句来理解。本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孺子”和“洒扫”,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⑵你为什么不打扫庭院和屋子来迎接客人呢?

14.读罢这两篇短文,可否产生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联想,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解析:本题属开放性题,把阅读这两个小故事的感受,如实地表述出来,允许有不同的看法,但要与文章紧密相连。

参考答案:.我们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才能为国家效力。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为人要尽职尽责,严格地待人待己。

二、深层探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解析:本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二人的论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我们可从故事本身、逻辑角度、二人的思想气质差异等角度来解读、探究。

参考答案: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上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无言以对了,但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上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是胜者。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旗帜插一上来看,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而庄子则带着观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因而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

篇8:《〈庄子〉故事》

《〈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

篇9:《庄子》教案

教学目标

第1课时 北冥有鱼

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鲲到底是何物!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学习《庄子》特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重点字词梳理

北冥(míng) 鲲鹏(kūn) 抟(tuán) 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3.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文言句子翻译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明确:这种鹏鸟在海水运动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目标导学三:理清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1.合作探究,文章层次分析。

明确: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3.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进行分析。

明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意思是说,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的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目标导学四:品味语言,体悟《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1.大鹏是怎么来的?它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明确:大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赏析句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明确: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和想象。

3.结合《庄子应帝王》一篇,简单说说庄子散文的特色。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明确: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课前导入生动有趣,学生们兴致很高,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得比较顺利,将学生们喜爱的影视动画与文言文学习相结合,对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有较大的帮助。

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较仓促,学生对于庄子思想的感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第2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我们刚播放的视频是一场关于“鱼”快乐与否的辩论。视频的结尾说,从逻辑上讲,庄子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惠施。但这句话好像还有弦外之音,好像不从逻辑上讲,庄子便赢了似的。为了一探究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同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

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固:A.固不知子矣(固然)

B.子固非鱼也(本来)

(2)文言句子翻译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明确: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了;您本来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乐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目标导学三:活动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情景模拟,选一人扮演庄子,一人扮演惠子,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辩论对话。

2.请同学说说这场争辩谁是胜者。

明确: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会知道鱼的心理呢?

3.这段辩论十分巧妙,请你说说它“巧妙”在何处。

明确:“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在于,除了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4.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试作分析。

明确: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他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篇幅短小,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注重在学习重点字词中理解句子文意,从而理解故事的寓意。

不足之处:文章较浅显易懂,课程设置稍显简单,一些细节问题没有特别注重,可能有知识点会遗漏。

篇10:《庄子》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疏通字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寓意及其作者的主要思想。

2.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庄子主要通过寓言故事表现其思想的写作手法,学习设喻的说理方法。

3.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庄子的主要思想、文学风格,体会庄子垂钓所表达的逍遥无为、胆魄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课文提示】

1.庄子,名周,他与老子并称“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从整体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庄子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又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以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他的处世态度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认为“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但庄子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主张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清静无为(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在仕途上无所作为)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庄子》的艺术在诸子散文中最突出,文学成就最高,有独特风格:

①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想象奇幻,富于浪漫主义。一切生物、无生物都会说话,且会辩论、讲道理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形象化。

②善用譬喻。《庄子》“寓言十九”。

③多用韵,声调铿锵,有和谐的节奏感。总之,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有浪漫主义风格。

【正音正字】

濮pú 笥sì 曳yè 塗tú(“涂”的繁体字)

【虚词积累】

副词;表承接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于是、才。

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却。

表时间;相当现代汉语:竟(然)、反而、却。

用于判断句,表申明或确认,有判断语气,但不是判断句;相当现代:是、却。

表限制;相当现代汉语:只、反。

连词;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衔接或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而、然而、于是、就是。

代词;用作领属性定语;相当现代汉语:你、你们。

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那。

连词;表示既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虽然。

表示未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即使。

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样、如此。

与“虽”连用组成固定结构“虽然”,即起指代作用,有表示表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但是、然而。

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动词;表示肯定;相当现代汉语:对、对的、是的。

“燃”字的本字;相当现代汉语:燃烧。

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那么、于是、那(就)。

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却、可是、然而。

表假设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如果、假如。

与“然”结合成固定结构“然则”;相当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副词;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以加强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就、就是。

矣yǐ

助词;用于陈述句或描写句;相当现代汉语:了、啦。

用于感叹句祈使句或疑问句;相当现代汉语:啦、吧、呢、啊。

助词;表反语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吗。

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吧。

表祈使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吧。

作形容词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介词;介绍处所;相当现代汉语:在、对。

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用于句末以加强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呀、啊。

兼词;兼有介词“于”代词“此”意义、作用;相当现代:在这、在这里、在哪里。

代词;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现代汉语:他。

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怎么、那里。

助词;表陈述语气;相当现代汉语:了。

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在句末或与其它语气词联用,如“焉耳、焉哉、焉矣”,加强语气;相当:了、呢。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不必译。

作形容词的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庄子》及其作者的情况。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翻译: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先到那里(表示心意),说:“愿意将国内事务(托付给你)劳累你啊!”

要点:于,介词,在。 使,派。 焉,“于之”的兼词,到那里。 累,劳累。

原文: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翻译:庄子拿着鱼竿没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年,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要点:顾,回头看。 岁,年。 以,用。

原文: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翻译:这只龟是宁愿是死去留下骨头显示尊贵呢?还是情愿活着却拖着尾巴在烂泥里呢?”

要点:其……乎?其……乎?表示选择,是……呢,还是……呢。 曳,拖。 塗,泥。

原文: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

翻译: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却拖着尾巴在烂泥里。”

原文: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翻译:庄子说:“请回吧!我要拖着尾巴在烂泥里。”

要点:往矣,走吧。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君王派人请庄子去做官,而庄子满足于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不愿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

2,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用意是什么?

( 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用意是表示自己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意愿,以及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统治者不合作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了他玩世不恭,随俗浮沉的处世态度。 )

3,这篇课文,庄子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思想呢?

( 庄子运用象征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死的神龟,是权力追逐者终极命运的象征。“曳尾于塗中”的龟,则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

龟的不同意义,表达了作者鄙视富贵利禄,追求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旷达超脱的思想主张。 )

4,写下自己了解的出自《庄子》的故事。

5,通过学习课文,你如何评价庄子及其思想主张?

6,庄子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帮助?写一篇随笔。

【拓展学习】阅读《惠子相梁·秋水》,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1,这个小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在内容和写法上,这则故事与《庄子钓于濮水》有何共同之处?

( 内容上,这个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写法上,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也是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

3,本文与《庄子钓于濮水》都体现了庄子散文的什么特点?

( 《庄子》不是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

【课外预习】

1,读一遍《曹刿论战》,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篇11:《庄子》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二、学生 阅读课文。思考: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2、学生讨论上述问题。

3、教师归纳: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

B、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四、了解寓意:

1、学生齐读后,,谈谈读了这则寓言后自己总结的寓意:

明确: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威自怒,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怠。

2、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例如:遇事沉着冷静,原都是要经过训练和磨练的。只有真正沉着冷静的人,才能处变不乱,取得重要的胜利。经过严格训练和生活磨练的人,其所具有的气质,确实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语意思的变化。

明确:文中的“呆若木鸡”指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五)交流寓言

1、学生将搜集的庄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

2、教师或学生总结庄子寓言的内容和影响。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混沌之死

原因 经过 结果 寓意

倏忽报德 日凿一孔 混沌死 顺其自然

斗鸡

呆 恃气

若 犹应

木 疾视

鸡 无变

(修炼内功,百战不殆)

篇12:《庄子》教案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内容。要通过“通读”“朗读”“诵读”“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而达到“议”和“悟”以及“拓展延伸”的完美融合。

2.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是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注重最为重要的思维过程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读──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1.教会学生积累。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构思

1.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理性的思维:讲述“嗟来之食”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穷人”的思辩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朗诵、诵读:能朗读、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和前提。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多形式和多层次的“读”是教学的妙方。

4.分组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重点词义、句义、文义。这一环节,既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也要巧点拨,教给学生积累文言的方法和技巧。

5.理解赏析、质疑拓展:这一环节应是课堂学习的闪光点和高潮部分,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射的环节。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升华对人物思想的品味、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理解,要善于并巧妙撩拨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课堂实录

第 一 课 时

师:同学们!随着大家一天天地长大,你们的思维会越来越趋于理性,你们一定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许多同学回答:知道)好,那你怎么看故事中的“廉者”呢?

(老师眼光含有期待,一是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二是用平等、信任、和谐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其实课的开始,老师的“情感”最重要。“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作为导语把学生引入理性的思维,导得自然!导得得体!导得巧妙!很快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尤其是老师的“用手示意”和“期待的目光”等极亲切的体态语,如春风有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专家点评

生1: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作者是把“廉者”作为一般常人中有骨气的典范。我个人认为,“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在今天仍是有骨气之举,换我,也不会吃那“嗟来之食”的。

师:很有个性!

生2:他说的观点我也认同。但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那“廉者”吃了那“嗟来之食”,结果会怎样呢?古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是生命重要呢?还是面子重要呢?

师:是的。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审视。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从多个角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好!让我们就以这种理性的思维一同走进《〈庄子〉故事两则》。

师:课前,我要大家帮我搜集一下有关“庄子”的材料的,完成了吗?

(生齐声回答:完成了)

师:很好!那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3:我是从注解①知道的。庄子名叫庄周,《庄子》是他及其弟子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

生4:我在图书室借了一本书,我从书中了解到以下这些: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生5: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他们刚才说的我都有。我还可以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生5:他写了很多散文。他的散文大多是虚构的寓言故事,很富有神话浪漫色彩,很有风格。

师:看来大家资料的搜集很全面。而且大家能够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去搜集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收获,这对于我们学习、理解两则故事很有帮助。下面我们一起共同研读《惠子相梁》吧!

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利用网络,无疑是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新天地!教师的随时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家点评

师:我先告诉大家读此文的方法和要求。“读”出层次,先通读,再朗读,再诵读,最后品读。下面大家完成第一层:通读全文。拿着笔,画出生字。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

师:下面听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希望你们仔细体会快慢和重音的处理,尤其要听出语气和语调哟。

(教师朗读)

师:下面我们分组疏理文言词句,拿不准的,先做上记号,

也可以商讨或查阅手中的资料。

(学生分组活动:有的独自查词典,有的查资料)

注重学生全员参与。既有独立学习,也有合作,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富有成效! □专家点评

师:刚才大家的分组学习很积极,而且很高效。大多数小组在很短的时间里积累了很多文言词句。看来大家学得很成功!我们知道了课文的大意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要有感情的朗读以至诵读,要读出其中的“味”!

(学生自读:有的同桌互读,有的还摇头,有的边读边笑……)

师:下面欢迎哪一位同学给我们诵读一下?

(生举手,诵读课文)

师:真的很有“味”了!尤其是“吓!”读得太妙了!真是韵味无穷!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看来,只要“读”,我们也可以“读”出文章的真味呀!大家读出了哪些“味”呀?能和大家分享吗?

生6:我觉得故事中的“惠子”只不过是个小人。他是以小人之见度庄子之腹。这样的人怎能为梁国之相呢?

生7:我觉得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太妙了!用“宛鸟刍鸟”和“鸱”作比,既幽默,又有极强的讽刺性,我想惠子听后绝对是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师:读出“真味”了!联想也精彩!

生8:我一直在揣摩“吓!”这一句,虽是一个拟声词,但其中的含义似乎很深刻的。一方面写出了“鸱”当时的情态,同时还可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宛鸟刍鸟”当时是怎样的神态呢?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呀!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大家的鼓掌已经肯定了你的思维成果!还有吗?

生9:我想说说宛鸟刍鸟,从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来看,它应该是品行高洁伟岸之士的化身,也就是有“骨气之人”的缩影。

师:但我们能否从另外的角度去想想呢?

生10:我觉得它只不过是自我清高。

生11:我也有同感!如果我们今天都像它,那不是死路一条吗?还能有与时俱进吗?

生12:这则故事读起来很轻松,我们都会为庄子的机智而叫好!然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从中悟出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师:那你说说!

生13:那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为人坦诚,要讲诚信,不要有“小人之心”。

师:说得很好。大家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面对人生的名利,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诚信为本,坦荡一生!

真正实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的“全人发展”。不仅深刻领悟了文本内涵,而且在“对话”中又让文本价值得到了提升、拓展、升华。学生在这种思辨的对话中,思维碰撞出个性化的火花! □专家点评

第 二 课 时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一起欣赏了《惠子相梁》中的惠子和庄子。这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的庄子和惠子又有何有趣的故事。

师:大家先听录音。

(放录音,学生听读,做记号)

师:下面我们跟读一遍好吗?读时要注意捕捉最重要的语言信息。

(放录音,学生跟读)

师:下面大家再自读全文。注意读好两个人的对话语言,仔细体会话中之意哟!

突出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反复地多层次地“读”了,学生才会有自然的理解、自然的品味、自然的感悟。“学生自主”的理念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设计和长久的落实中。 □专家点评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快速疏通文言学习障碍,然后以故事的形式交流。大家觉得可以吗?

(学生活动大约7分钟后)

师:准备好了吗?哪一个小组的先上台呀?这个讲台呀,可不是光老师用的,更是大家展示自己才华的大舞台!

教师的这句激励的话有时可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和进步。 □专家点评

(第二小组组长拿着书上了讲台)

师:谁对他的故事作个点评?

生14:我觉得他们在讲故事时既注意了原文,又有大胆的联想和想像,很精彩!但是,我感觉他在对人物对话的神态上想像似乎还不够。

师:那下面我们再分组活动:分角色对话,好好再创造一下!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为一个课本剧,老师希望大家一定演好哟!

(学生小组活动:朗读对话,准备表演。课堂气氛很热烈)

(待学生准备充分后)

师:哪一个小组先表演呀?

师:真不错!老师真没想到你们有这样的表演天赋!我下课后给张艺谋导演打个电话,让他把你们要去。

(学生都很开心地笑了并鼓起了掌)

师:欣赏了同学的表演,我们对庄子和惠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那么,我问大家:你认同哪一个的见解呢?

(很多学生(第三小组上台了:有道具,有简单的化装。表演比较精彩)面有疑惑)

师:有疑惑是吧?大家议议!

(学生讨论)

师:有结果了吗?愿和庄子一道的请到这边来,和惠子志同道合的到那边去。好!我们分成两派了。下面进行一个小辩论会。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

多么开心愉悦的课堂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要追求的就是这种开放、民主、师生真正平等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地自主活动,自编自演,充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不仅是新的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反映,而且真正让学生在愉悦的表演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长期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多么轻松!学生多么轻松! □专家点评

(学生讨论很热烈)

师:老师做主持人。同学们!小型辩论会开始!先由庄子代表队发言!

庄子方学生代表:各位同学!我是庄子代表队成员之一。我是很欣赏庄子的这种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感知大自然的一切的。其实大自然是美好的,万事万物都会表现出无穷的情趣!但这情趣需要人去体会、去品味、去体验。如果像惠子那样去看待自然,那怎会有“情趣”二字呢?

惠子方学生代表:我不否定我们应该有情趣。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像庄子那样,得到的结论能正确吗?光凭想像,能会有真理吗?

庄子方代表:那按你们的逻辑,鱼是不是快乐,我们必须先变成鱼儿,然后到水里去体验。只有鱼自己才知道是否快乐。如果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又如何交流呢?无法交流了!

惠子方代表:古人云:“实践出真知!”你不去实践,你从哪里获得真知呢?

庄子方代表:请问对方代表:有这样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是如何知道“黄昏好”的呢?那是不是诗人就是“黄昏”呢?

惠子方代表:那也不能说我们错了呀!

师:其实老师是故意给了大家一个永远也辩论不清的话题!但是大家的发言很精彩!在唇枪舌剑中,我们又长进了一步。我对大家的辩论作一下点评,好吗?

(学生鼓掌)

师:我们对于两个人,本身就不应该用“对”和“错”来判断。这只能是反映了两个人在认识自然时的角度不同。你们觉得呢?

生15:我觉得庄子好像是在欣赏鱼儿!

师:“欣赏”一词用得很好!

生16:我觉得庄子是在用心体验,用心在感受濠水之滨的自然美景!

师:是的。事物总是有它多面的特性。我们认识事物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当你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如能换个角度,“退一步会海阔天空”,更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反思

此次课可以说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开放和谐的“话题交谈”中完成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达成了“学生全人发展”的三维动态目标。总的说,有以下几点尝试颇有收获:

1.因文制宜,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去理解文本内涵,始终保持语言的品析与文本内涵的挖掘的一致性。不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维度,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发展,达成了“全人发展”的至高目标。既鉴赏了语言,又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课堂流程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方式,以“悟”为活动目标,因文制宜,教法恰当。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很有成效!

2.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形式有个体独立的,也有小组合作的;有组内交流,也有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读”和“品”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个人化的感觉选择精要的语句进行品味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关注了生命的独特性。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正是有这些遗憾,才给我们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

篇13:《庄子》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篇14:《庄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寓意,体会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学性及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混沌之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结合书下提示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将疑难之处作好记号。

3、释疑解惑。

4、齐读课文,背诵。

三、分析课文,体会文章主题。

1、结合学生阅读,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学生讨论。

B、教师明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C、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 感受:

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四、学生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篇15:《庄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2.能力目标: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精神内涵。

3.情感目标:领会庄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那纵横捭阖的雄辩,亲历躬行的实践,高尚傲岸的品格,光耀千古的思想,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化现象,筑就了我国历史上不为多见的文化巅峰,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拜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感受庄子的人格光芒,感悟生活的真谛。

二、自主学习

(一)读中有品

分成两组演来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然后点评字音、停顿及语气是否到位。

(二)读中有思

学生借助注释、口译课文,说说应该掌握的重点词语。然后在文章中找出你所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是字词释义方面的,也可以是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读中有编

演读课文——编演课本剧

我特别想请我们班的同学用现代汉语把当年庄子惠子的对话场景重新演绎一下。小组准备一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发挥合理的想象,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两千多前的战国时代。

师: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滨上游玩,庄子说:“鲦鱼进进出出,游玩得这么从容,这真是鱼儿的快乐呀!”请学生续老师的表演往下演绎。

三、小组合作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取得共识后发言:

(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围绕什么辩论?惠子凭什么肯定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或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庄子知道不知道鱼的快乐,其实这场千古之辩是可知与不可知的辩论,惠子说:因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我肯定你当然不知道鱼。他根据逻辑推理来得出的。所以说惠子的思想逻辑性非常严密。

(二)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而这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惠子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三)庄子最终击败了惠子靠的是什么?

庄子很聪明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关键是“安”字,在惠子那里,“安”的意思是“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耍小聪明,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

(四)假如你是庄子,你如何取胜?用逻辑推理。

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五)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你觉得这么说有没有道理?

境由心生。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境由心生: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因为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所以他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本来就是快乐的,所以他觉得鱼也很快乐。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庄子觉得天地与我同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归纳

本文是一篇寓言,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本文的寓意。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一个开头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揭示本文的寓意。

例1:事物的本身是捉摸不透的,我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心来看待事物呢?

例2:其实有时候并不一定要从严密的科学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例3:世界上处处都是美,只是你没有用心感受,只要你用心感受,世界会用心回报。

例4:我们要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我们就会从世界中感受到许多美好的东西。

例5:鱼就是我,我就是鱼。

例6:事物本来没有好与坏,是用我们的情绪去决定的。

例7:用心去品味自然,自然的外物似乎与我的心情融为一体。

例8:为什么会不快乐呢?你看看青山,你看看绿水,你听听蝉鸣,你听听风声,我们本来就是这大自然的一物,闭上眼睛感受吧。

例9:追求快乐自由,追求诗意地生活。

五、课堂小结

看来我们的感受的和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道: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在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让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多一些诗意吧。

篇16:《庄子》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技能:

⑴了解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

⑵熟读课文,弄懂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过程方法:

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学生学情分析】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文编入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两则故事来讲,意思较好理解,也较有趣味,学生比较感兴趣。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感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

2、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庄子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课文朗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大意。要求学生自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提出来全班讨论。

2、教师出示要点检查课文大意理解情况。

3、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⑴第一则故事中惠子表现出怎样的人格特征?可以用一句成语表达出来。

⑵庄子讲鹓雏故事用意是什么?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第二则里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师引《庄子徐无鬼》,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庄子其人。

五、布置作业

相关专题 庄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