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设计

我会幸福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会幸福的”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设计(共18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凿【záo】 畦【qí】 吓【xià】 罕【hǎn】

系【jì】 霄【xiāo】 蝥【máo】 窍【qiào】 敛【liǎn】 觅【mì】

秕【bǐ】 躁【zào】 塾【sú】 恭【gōng】

荚【jiá】 椹【shèn】 蛉【líng】 络【lu】 髓【suǐ】 筛【shāi】

塾【shú】 蟋【xī】 蟀【shuài】 蜕【tuì】 橘【jú】 柚【yu】

寇【ku】 倜【tì】 傥【tǎng】 叵【pǒ】 噫【yī】 嗬【hē】

豁【hu】(豁[huō豁口]) 攒【cuán】(攒[zǎn攒钱])

宿【sù】(宿[xiǔ半宿] 宿[xiù星宿])

拗【ǎo】(拗[ǎo拗断] 拗[ào拗口] 拗[niù执拗])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 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 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 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 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 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消释:(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倜傥:洒脱大方。

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⒊ 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⒋ 题目简介:

①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

“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②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教学步骤

⒈ 提问:从课文标题来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课文标题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到……”表明文章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⒉ 提问:根据课文标题,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第一部分(1―9): 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二部分(10―24):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⒊ 提问:研读第一自然段。哪一个词语准确的概括出了儿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感受?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乐园”。总领下文。引出了下文对于百草园的具体描写。作者之所以回忆百草园就是因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⒋ 提问:“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有矛盾之处吗?是不是作者用此不够准确呢?

明确:“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这个断定是从成人的角度看出发的。百草园只有一些野草自己却把它当作乐园,是不是记错了呢,毕竟时间已经过了七八年了,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地记得,不敢妄下结论。

⒌ 提问:研读第二部分。第二段是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一段。(课后要求扩写)。概括一下作者所描写的百草园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并具体分析。

明确:高低错落有致;动静相映成趣;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高低错落有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第二个“不必说”又

从高处写到低处。

动静相映成趣:写植物为静,写动物为动。

形声色味俱全: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 春夏秋景皆备:春: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

夏: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秋: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带小球的覆盆子

【总而言之: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春夏秋后冬】

⒍ 提问:作者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美好的百草园,所运用到的最大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运动准确的词语(动词、形容词)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

动词――“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

【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

⒎ 提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个句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景物,而且突出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 的情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

⒏ 提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以无味作陪衬,为下文写下雪带来的乐趣作铺垫。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下雪以后的百草园是充满乐趣的。

⒐ 提问:雪后的百草园中,作者重点写捕鸟。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等动词。一方面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体现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⒑ 提问:春夏秋冬的百草园充满了乐趣。而作者在其中又插叙了一段内容――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⒒ 提问: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说说百草园里有什么样的乐趣?

明确:①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②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⒓ 提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

明确:“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⒔ 提问: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同样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读书生活中,有快乐吗?

明确:有。例如: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

⒕ 提问:这里的`快乐和百草园的快乐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快乐的主动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是片刻的逍遥;百草园里是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是于平淡中挖掘的美好情调。

⒖ 提问:除了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感受到的快乐之外,他还感受到“苦”的方面了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儿童眼中的“苦”呢?

明确:学生正常发问遭到拒绝(儿童的求知欲受到束缚和挫折);学习生活单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读书的内容枯燥无味。

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厌恶和批判。

⒗ 提问: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呢?

明确:鲁迅希望能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教

育。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应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各种活动。

⒘ 提问: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是作者的批判对象吗?

明确: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他比较开朗,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

⒙ 提问: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两部分是对比的关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四、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

篇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听课文录音。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

&n

篇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名人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二、快速阅读课文

(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七、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八、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九、巩固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十、练习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十一、拓展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篇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

②、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重点

目标②

〖难点

目标②中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 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

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篇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今年的暑假,我读了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朝花夕拾》。这部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深深地吸引着我。

《朝花夕拾》里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读着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篇短文。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读着读着,不免又让我拾起了那次回老家的感觉。

那是今年清明节的事了。因为清明放假,加上双休日,假期还多了一天,所以,我和姐姐就回老家了。

在回家的途中,我见到了我以前的学校和同学,他们见了我,连忙跟我打招呼,我回礼。别人跟我打招呼,我很自豪。我回礼,他们也乐呵呵。这种回家的感觉就是好啊!车子停下来了,到站了,我下了车。到老家的路还有一段,在走路的途中,我又见到我以前的同学,他们在钓鱼,我跟他们打了个招呼,还可以甩两下钓杆。一种多么熟悉的片场!

回到家后,外婆不在家,我和姐姐肚子都饿了。“吃泡面吧!在自己家,因为爸妈不允许,已经好长好长时间没有吃了我很喜欢的泡面。”我建议,姐姐欣然同意了。于是,我们拿了两包泡面放在煤气灶上煮。我先把水烧开了,然后把泡面和调料放进煮锅中,煮上个三至四分钟,就开锅了,我们各自拿了碗来盛面,香喷喷的,心想:“自己做的一定非常好吃。”尝一口,哇,多美的享受啊!

想毕小兔子也饿了,于是我开始喂小兔子。我把小兔子抓进一个草丛中,然后看守着它。它吃着吃着,也许突然听见了一声鸟叫,它飞快地跑了过来,耳朵竖直了,过一会儿,又继续吃草,也许它已经断定没有人打扰它。可是它吃了几口又不吃了。我朝四周望了望,看见了一种它常常吃的草,我把那些草摘过来,喂小兔子。小兔子又开心地小口咬了起来。我把小兔子抱到了那片草中,小兔子见了,吃着跳着,可高兴了,我也在一旁看着笑。临近傍晚,我把小兔子抓进了窝中,还拔了一把草,放在窝中,让它晚上吃。嘿,陪着兔子,跟着开心,这样的感觉真好!

篇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于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都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篇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指导思想:

1、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 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 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 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四、 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 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 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七、 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分钟

2、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 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八、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九、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 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篇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表达课程新理念时,“体验”几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体验”之于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家杜威有一个基本观点:“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观察、思考当前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的或以教师体验、教参结论粗暴替代学生体验,或孤立、机械训练语言漠视学生体验的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学生主体的阅读体验更应成为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和珍贵的教学资源,激活、开掘、完善并提升阅读主体独特深刻、富有价值的体验,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正途和重要任务。

首先,从文本的特点看,特别是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独特的体验而诉之于语言文字的结晶。为主体在阅读活动中的体验提供了客观可能,同时也提出了必然要求。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来体验作者体验的过程。

其次,从阅读活动这一特殊行为来看,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阅读主全对文本的动力反应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到构建“新我”的创造性活动。在这过程中,阅读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将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图式投放进文本的结构图式,在体验和感情文本的思想情感的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阅读活动中主体丰富、独特体验存在的客观性,也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激活动家、开掘、完善、提升这一动力资源(主体体验)的迫切要求。

再次,从文本教育功能产生意义的角度来观察,作品的教育意义往往是隐蔽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体验才能被激活而得以彰显。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文本客观隐藏的教育功能,在未被阅读主体感受、体验之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如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等其客观存在的巨大的教育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无法感受体验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立足于学生的阅读体验,并激活、开掘、提升这种体验,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高度尊重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产过程,从而产生对阅读活动的热爱,并且达到:立足自己的体验“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苏联・鲁巴金语)的良好阅读效果。

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效果甚好,现简述如下: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活感受、体验

1、音乐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极力创设唤起感受、体验的轻松氛围,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禀赋才能。

2、语言情境(启发谈话):

金色童年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如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支旋律优美的乐曲唤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哪些甜蜜回忆?你能谈谈吗?

3、任务情境(谈话引导):

黑板上挂的这两幅图就是鲁迅少年时期生活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今天,同学们将随着课文内容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走进画面,仔细观察、静静聆听、潜心感受,游览后谈谈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好吗?

以上所设的“情境”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地感受、体验的“教学刺激”和“学习条件”而存在的,它不同于教师“告诉”或“宣喻”某种现成结论,它只是借助于某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去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去唤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并试图模拟一种真实情境,给予“真实任务”,使阅读主体在特定情境中,调动多种感官,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激活体验。

二、引导诵读涵泳,开掘感受体验

体验激活之后的开掘、积累是关键,惟有如此,主体体验才能进一步深化。诵读,是开掘感受体验的根本方法,一次次的诵读,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对语言文字及其思想情感的感受体验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必然引发学生言语质量和思想认识的飞跃。心入其境的涵泳,学生凭借文本内容,振动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丰富的内心视像。这种以内心视像为支撑的涵泳极有利于内心体验的丰厚和深化,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作者对百草园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描写无不饱含着诚挚的热爱,尤其是“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只有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诵读、涵泳,读出韵味,泳出情味,才能真正地体验作者对百草园挚爱的童心、童真,才能更好地开掘深化自己的体验。再如:冬天雪地捕鸟一段,也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诵读,才能深切体会其中用词的精妙、传神和作者兴奋、激动的心情。这些诵读、涵泳也极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同时也为学生的“感悟”作好的坚实的铺垫。

三、组织交流、讨论,完善、提升体验

建构主义者认为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个体头脑中封闭的事件,只有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个体的知识建构才能更完善、正确。体验的个性化、主观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不仅存在着深浅之分,宽窄之别,还会有对错之差,这就更要求在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言辞的交锋,促使主体的个体体验更为完善、深刻并得到提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之处,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必须经过碰撞、交锋才能使体验得以提升。例如,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全文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这些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交流:

1、对寿镜吾先生你们是如何评价的?

2、写百草园为什么要插叙一段美女蛇的故事?

3、你们对作者在课堂上“画画儿”这一件事有什么看法?

4、你觉得是百草园好呢?还是三味书屋好?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讲究组织、引导,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告诉学生,与他们一起交流、讨论。

篇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题,也是语文四结合课题实验的主要目标。

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极大的帮助。

所谓的分散思维指的是:如果一个问题有很多可能的答案,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发散,找出适当答案越多越好。分散思维我们平日又叫发散思维。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针对课文的第二段设计了一个分散思维训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尤其是课文的第二段,各参考书都对第二段景物描写的妙处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分析介绍。但学生初读这一段时,往往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对它们津津乐道。在教学中,如果一味照搬教科书,把诸条妙处―一列出,学生便会兴味索然,学习积极性便得不到发挥。若是仅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斑螫、何首乌等事物上,对本段写景的手法、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以及作者的感情便会体会不深,阅读教学又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教授这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

1、阅读理解。

2、分(发)散思维。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在利用多媒体时,应多考虑此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时学生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多媒体教学中,往往是形象刺激在前。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若把形象刺激放前边却不合适。因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刺激再造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加入每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和适当的想象,它己经属于抽象思维过程了。若把直观事物提早展现,学生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形象的想象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因此,通过阅读使学生先在自己心目中勾画出形象是最重要的。在“阅读理解”环节中,循着“整体感知──理清线索──找出中心句──把握关键词语──内容概括”这条学习线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很容易的完成阅读学习。最后的一个步骤“揣摩词语”设计为个别化学习,既避免了过于琐碎的词语分析,又给学生留下了自我学习的空间。

学生对百草园有了自己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学习这段的第二个环节:分(发)散思维。

它包括四个步骤:

1、形象刺激

2、情感铺垫

3、文字概括

4、交流体会。

分(发)散思维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概括出百草园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体会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它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阅读理解中所树立起的百草园的形象。

形象刺激这个步骤利用了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向学生展现了大量的课文中事物的图片和文字,我把这个过程也设计为个别化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动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观看事物形象时,也拿它来和阅读形象进行比较。这一步是阅读理解的延伸,也是分(发)散思维的形象基础。

情感铺垫是从兴趣上激发学生。在一阵清脆悦耳的虫鸣鸟叫声中,眼前缓缓展现一幅百草园的示意图,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给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如果你来到百草园,你会玩些什么?”这个话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作者和自我的距离,是自我体验的重要过程。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相当有创意的:有人说要爬到皂荚树上看风景;有人说要把覆盆子榨汁喝;有人说要找黄蜂的窝;甚至有人说要挖个大坑,放入石井栏的水游泳。这样作者写到的情趣学生体会到了,没有写到的情趣学生也体会到了,学生对百草园的感情自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百草园的乐趣时,我又设计了一个拔高的过程:文字概括,即概括百草园在自己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世界。有了形象刺激和情感铺垫,学生能很自然地总结出自己的结论。然后把结论打在各自的电脑中,教师通过个别化指导,让学生把结论总结得更准确更有概括性。最后通过“交流体会”来展示成果。学生的总结可谓各有特色:有人总结为“儿童的天堂”;有人总结为“纯天然的儿童游乐场”;有人总结为“适于儿童成长的一方乐土”;有人总结为“植物的天堂,动物的家园,儿童的乐园。”

在学习课文第二段中,阅读理解是基础,分(发)散思维是提升,二者紧密结合,能使学生从内容和情感上全面理解这一段。同时,通过自我体验、分(发)散思维,每位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创造性自然地被激发出来了。

分(发)散思维只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应注重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集中思维是指如果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为了达到这个正确答案,要求每一个思维步骤都指向这个问题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美女蛇的故事如何体现百草园是乐园,对于初一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尽管他们知道结论,但“如何体现”这个思维步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得通的。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就是集中思维的过程。集中思维是个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此过程中,逐步交给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能力。为此我设计了四条思维路径:直接解答、复杂提示、简单提示、个人见解。这四条路径由易到难。在前三条路径中,包含有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还包含有推力能力的训练,个人见解专门为悟性高的同学设计。尽管路径各不相同,但每条路经的每个思维步骤都指向同一目标,照顾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不少同学选择了简单提示和个人见解,它们的理解异彩纷呈:有的同学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满足了作者探险好奇的心理,给人以刺激感,因而能吸引作者;有同学认为,美女蛇的故事尽管有些恐惧,但却使作者欲罢不能,这也能说明百草园是乐园。

进行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很方便的进行这两种思维训练,还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在初中阶段,我们应摒弃给学生单纯声像刺激的做法,以免使学生形成阅读怠惰心理,而应注重教授学习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把多媒体教学向纵深推进。

篇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教师在课前可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2、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更要多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3、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4、“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等语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说得较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这类句子不必过多讲解。

篇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4 、记叙的感情色彩。

5 、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自学内容:

1、 查找作者简介。

2、 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认真阅读下文,说说百草园哪里体现出是“乐园”的特点?

活动形式: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

(1) 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 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

(3) 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x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四、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探讨主题。

1、你认为三味书屋有趣吗?

活动形式:学生各抒己见,从文中充分找依据。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引导学生认识: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还可以偷偷描绣像。

结合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当鲁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

五、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教学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学习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篇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基础知识题。

1、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geming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 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二、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不必说_____ 的菜畦,_____ _的石井栏,_____ _的皂荚树,_____ 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 ,肥胖的黄蜂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_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 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原文将划线处补充完整: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

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四个方面来写的。

4、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A B C D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做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将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四、阅读第9自然段做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2、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C.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篇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好词】

无限趣味 拍的一声 一阵烟雾 牵连不断 又酸又甜

要好得远 四面看时 走来夜谈 有些妖气 一定遇见

人首蛇身 倘一答应 夜间便要 吓得要死 却道无妨

高枕而卧 虽然照样 抖作一团 豁的一声 一道金光

枕边飞出 倘有陌生 不可答应 做人之险 夏夜乘凉

往往有些 不敢去看 极想得到 草丛旁边 陌生声音

然而都不 塑雪罗汉 人迹罕至 薄薄的雪 无处觅食

一支短棒 一面大的 一条长绳 竹筛底下 所得的是

性子很躁 明明见它 便能捕获 叫着撞着 静静地笑

来不及等 最严厉的 三味书屋 很肥大的 一旁答礼

高而瘦的 都花白了 博学的人 冤气所化 用酒一浇

很不高兴 还有怒色 决不至于 往往如此 静悄悄地

一个一个 一条戒尺 放开喉咙 人声鼎沸 仁远乎哉

仁斯仁至 笑人齿缺 狗窦大开 潜龙勿用 指挥倜傥

一座皆惊 颠倒淋漓 千杯未醉 微笑起来 将头仰起

后面拗过 读书入神 是很相宜 影写一样 而且快要

早已没有 碧绿的 光滑的 高大的 紫红的 肥胖的

轻捷的 周围的 短短的 黑油的 和蔼地 倘若

【好句运用】

仿写:

不必说碧绿的树叶,顶高的柿子树,澄澄的甜蜜果,紫色的躯干,也不必说柿树在挺拔昂首高歌,肥胖的褐蝉伏在枝梢上,那树梢似乎要直插云霄似的。片片翩翩起舞叶,单是树上的黄柿,就充满了秋实的气息,一派要收获的喜悦。

原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好句】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4、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5、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6、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7、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8、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9、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10、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11、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12、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13、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篇14: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重点】

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

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二、作家作品简介。

1.鲁迅简介(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7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9~23段)

过渡段:(9段)

四、研读赏析

(一)默读1-7段

(二)探讨下列问题

1.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朗读第2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声:长吟、低唱、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②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分析写景的顺序)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④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2.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个人或最要好的朋友,请打开记忆之门,描述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举手投足。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由赤练蛇而写到美女蛇,这是什么表现手法?能否从学过的文章中再举出一两个使用这种手法的地方?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联想;《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再到天上的街灯和街市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6.作者写百草园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试从文章中找出来?作者对百草园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乐园”两个字来写--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景),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闻),乐于捕鸟活动(乐事)。作者喜爱百草园。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7.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①学生齐读过渡段。

②“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③“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作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⑥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宽容态度和开明思想。

⑦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⑧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⑨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合理即可,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二、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2.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拓展延伸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改革?试谈谈你的看法。

三、布置作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校园里肯定更是一片欣欣向荣,请以“春回校园”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景物描写,同时运用联想手法,写出人的活动,以展现校园里春的气息。

篇1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10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留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于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

[4] [5]

篇1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四步教学法。自由质疑——讨论释疑——审美鉴赏——迁移运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并重,阅读与鉴赏共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三味书屋挂图、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读文章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有恰当顺序、融情入景的写法,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体验与反思,回忆童年生活,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

设计(二):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爬树抓知了,乘夜色捉萤火虫,采摘刚开的花,偷尝未熟的涩果,或者在一块空地上种空心菜、扁豆,或者在有风的天气里放风筝,没风的日子里和朋友相邀出游……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童趣。

设计(三):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我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各自摘录需要掌握的词语,同桌之间交换,教师任选三四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整理的词语有:

确凿(záo) 菜畦(qí)桑葚(shèn) 轻捷(jié)

油蛉(línɡ)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豁(huō)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ò)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

人迹罕至(hǎn) 蝉蜕(tuì)书塾(shú)渊博(yuān)

人声鼎沸(dǐnɡ) 宿儒(rú)盔甲(kuī)倜傥(tì tǎnɡ)

窦(dòu)

教师提示掌握以下多音字

多媒体显示:

2.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

3.教师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写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

生2:本文写作者童年时的游戏、玩乐和长大读书的情形。

生3:本文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其余同学评价:第3位同学的表述较好。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4.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学生明确: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研读赏析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1段到第8段。

2.学生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共性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2)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3)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3.学生分四组讨论,每组负责一个问题,要求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代表依次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小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第二小组:百草园中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百草园中景物如此繁多,作者写景独具匠心。首先,表现在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肥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直窜向云霄”,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有儿童特有的感受。其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写声音;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道。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冬日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最后,写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情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第三小组: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的乐趣。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四小组: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4.教师总结:这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百草园。作者抓住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

5.仿句练习

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个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生2: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五、体验与反思

请同学们口头说说你童年时期听到过的最吸引你的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或你小时候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

学生任选一题作口头交流。

其余同学评议,如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六、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印象,体味鲁迅先生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7、8段,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词语

①鉴赏 ②秕谷

(2)第7段详写了捕鸟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的中心是( )

A.写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

B.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

C.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4)请用原文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不超过11个字)

(5)第八段回忆闰土父亲关于捕鸟的答话,对答话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捕鸟不能性急。

B.告诉“我”捕鸟要有耐心,要等鸟雀走到中间去。

C.闰土父亲的话启迪“我”遇事要沉着冷静,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启蒙教育,所以作者难以忘怀。

2.把课堂上的口头训练整理成一篇短文,收入《成长日记》中。

3.阅读《我的乐园》,回答文后题目。

直到现在,我还是常常想我的外婆家。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我又梦到了那座梅溪镇上的古老的屋子。曾经消磨了整个童年的那间“藤花书屋”,依旧没有改变一些样子,一种不知名的藤科植物,从窗槛外爬起来,带着那些绿得可爱的叶片,一直爬上了屋檐,窗外便好像张了一个绿色的帷幕;有时开出几条小小的淡红花来,更是美丽得叫人不忍离开。

春天,书屋前面花坛上的大理花开了,红的、紫的、黄的、白的……一丛丛,把这朴素的院子,点缀成一间新娘的洞房似的,一群群的蜜蜂,从墙外飞来,盘旋在这些花上,不住地唱着颂歌。

书屋后面,是一个大竹园,一竿竿的翠竹,不时发出飒飒的响声,仿佛它们在絮语着。当我们走进这林子去的时候,脚下踏着那永远照不着太阳光的泥土,软软地,真比踏着富人们厅堂上珍贵的地毯还舒服。夏天,我们常常摊下一条席子,带着一壶凉茶,躺在那里读故事书,要是沉沉地睡去了,不妨来一次“午倦抛书昼梦长”。

墙外人家,尽有搭着瓜棚、豆架的,秋天到了,晚上明月如水,从那些棚架上的绿叶丛中,不断地送过络绎的歌声来,“沙沙!沙沙!……”很容易地,把我带进了甜蜜的梦中。

冬天是最寂寞不过的,但是,在这书屋的火炉边,我曾经和表姊妹们烤过山芋吃;在这书房外的一片大雪中,我们曾经张起一个竹篱,捉过麻雀玩。

一切的一切,在昨天晚上的梦中我又到过一次外婆家。

(1)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第二段的大意。

(2)用“藤花书屋”代指古老的屋子有什么含义?

(3)怎样理解“午倦抛书昼梦长”的意思?

参考答案:1.(1)①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或文物等)。

②秕谷: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2)条件 方法 这样写暗示百草园是乐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

(3)B

(4)“这是荒园,拍雪人等不相宜”或“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不相宜”

(5)C

3.(1)交代活动场所,描写“藤花书屋”的藤与花。

(2)暗示“我”的读书经历。

(3)中午疲倦,把功课丢到一边,去做一个又一个白日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品评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充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我”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似乎是无奈、迷茫,“我”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请大家齐读阅第9段,体味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畅谈读此段的感受,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了间壁的梁家去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作者用了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之所以对此进行揣测,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

请一位同学范读本段,注意情感的表达。

二、师生共同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学生自由阅读本部分(第9段到结尾)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阅读。

多媒体显示:

1.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3.课文第一、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谈谈你对本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安排6个小组,每两个小组一个题目,第一小组发言,第二小组补充评价,依次类推。各组选代表作总结发言。

第一小组明确:课文选取三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提问“怪哉”一虫一事,可以看出私塾教学内容的陈腐落后;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反衬出私塾教学生活的单调;趁老师读书入神,学生“做戏”“画画儿”进一步表现出私塾教学效果的低下。作者借此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表达了作者的厌恶、反抗之情。

第二小组补充评价:作者曾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的三味书屋中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从先生来说:先生态度和蔼,长得高而瘦,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质极“方正、质朴”而且“博学”,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学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有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断可以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这些地方充满着欢乐、天真的情调。总之,这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儿童时代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知识以及天真、欢乐、幼稚的儿童心理。

第三小组明确:感谢一、二小组的精彩发言。在综合一、二小组看法的基础上,参考课文内容,本组持以下观点。私塾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在启蒙教育阶段,强调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注入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复述、朗读直至背诵。

现代学校教育是在私塾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私塾教育为传统,并纠正了私塾教育的偏颇,弥补其不足。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方法由老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主,注重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探究,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注重与他人交流。我们站在这里尽情发言就是实例。不过,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现代学校教育完美无缺,我们有切身体会。但我们相信它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趋于科学、完善。

第四小组补充评价:第三小组同学谈得非常好,我们基本上认同这种看法。不能一说旧的,便一棍子打死。旧的私塾教育应时代而生,自有其合理的地方。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倾注了深情的,七年的时光基本上是欢乐的、愉快的。鲁迅先生丰厚的学养正源于此,可以说,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乐园。

第五小组明确:课本P10提到三种看法: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我们组经过认真研究,认同第三种看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对照,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欢乐的、天真的。

第六小组补充评价:文章的美在于其模糊性,其实前两种看法也有道理,鲁迅在文章中也写到了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教师总结: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异彩纷呈,让我们一饱耳福,到底哪一种看法正确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采摘到思维的果实,我们体会到智慧碰撞的快乐。再一次感谢六位代表的精彩发言,感谢同学们的合作交流!(掌声)

三、揣摩语言,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并迁移运用

1.多媒体显示: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动词。

_______一块雪,__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

学生自己填写,然后对照课文,品味其用词的准确。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教师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看谁说得好,也可以边说边表演。

四、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教师提示: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好吗?

学生畅所欲言,教室里一时谈笑风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以冲淡现实的不调和。我们从中不但可以捕捉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体味他的一腔深情,而且还可学到他那高妙的写景叙事技巧。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并且思考这些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3.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1)这段文字重在表现( )

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

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

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2)看到“我”背不出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此,“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3.(1)C

(2)对于我挨打,母亲非常心疼,但她认为这样可以使我成才。我不怪母亲,因为这是当时落后的教育方法所致。

●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生活,以中央电视台《童年》或《实话实说》栏目为范例,举办一次谈话活动。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以“童年的鲁迅”为话题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三、在“难忘的童年”“欢乐的童年”“多彩的童年”“我的乐园”等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四、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童年读书记趣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这个世家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之苦,便家道中落,沦为平民。不过,我们这一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

我三岁丧父,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但因有众多叔伯兄姊为伴,并不感到孤寂。这些兄姊都从小攻读诗文,耳濡目染,我在牙牙学语中,已认识很多单字;唐诗宋词也能背诵不少。乃至我正式上学念书时,对功课毫不费力,反倒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大量的古典诗词及众多的通俗小说。虽然囫囵吞枣,但于潜移默化中,也受益不少,在我作文时便表现出来了。下笔成文、当场交卷,是受益的最好证明。为此,我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中一次作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到我的命运,因而至今也未忘却。

是我刚刚进入高小五年级的那年冬季。有一天早晨,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来了,纷纷扬扬,如柳絮飞舞,不多久,大地便如同铺上了白色地毯,银妆素裹,琼楼玉宇,壮观极了。当我们踏雪来到教室里的时候,老师早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雪”字。不言自明,这是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

在座位坐定后,我拿起笔来在构思这篇文章从何写起。凭窗远眺,想在茫茫银色世界中,寻找切入点。忽然,我看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小河边,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靠在岸旁,船头上站着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执着长长的钓竿在垂钓。触景生情,一首古诗的意境跳进我的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下子,我的“灵感”来了,文思如泉,一齐涌向笔端。于是,这篇作文一挥而就。文中,我除了以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描绘了银妆素裹的雪天风光,描绘了瑞雪兆丰年带给乡亲们的喜悦,还利用那首诗作为文章的内核和结尾。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誊写下来,贴在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我也因此受到老师的厚爱,这件事后来竟传到我们程家的族长的耳朵里。那位年过八旬、长须飘髯的前清末代老秀才抚摸着我的脑袋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将来会有大出息,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我程氏门楣增光。”

从此,我更加认真读书了,而且把心得体会随时拿笔记下来。于是我的学习成绩更加扎实了,每次学期考试,总是名列前茅。逢上作文课,我更是如鱼得水,下笔成文,当堂交卷的习作,几乎也成为同学们观摩的范文。后来,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

1.文章最后说“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回答文中是如何表现他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的?

2.《雪》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4.文章的中心是( )

A.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说明童年读书与好学的重要。

B.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介绍自己成功的足迹。

C.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强调了学习环境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D.通过回忆童年读书的趣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努力。

参考答案:

1.因兄姊攻读诗文,在牙牙学语中,便认识了不少单字,背诵了不少唐诗宋词;上学后读了不少古今著作;写“雪”的作文,表明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

2.先看到自然景观的雪和河边老人垂钓的形象,进而联想到一首古诗,再结合自己的心灵感受,写出了这篇作文。

3.时间顺序。

4.A

篇1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说课]

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教学本文,课先分别品读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板块,然后分析两部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把握课文的结果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百草园”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家的花儿,偷尝隔壁家的枇杷,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与童趣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简介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夕拾”喻指中年以后回忆往事,写成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了解文意

2、正音正字

确凿záo菜畦qí攒cuán油蛉líng桑椹shèn蝥máo

珊瑚shān蟋蟀shuài敛liǎn脑髓suǐ陌mò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ǔ宿儒rú

蝉蜕tuì厥士jué窦dòu盔甲kuī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tǎng绣像xiù拗ǎo锡箔xībó金叵罗pǒ

3、学生结合标题和文章内容,探究写作思路

明确:从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课文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大致包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并让学生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起止段和过渡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点生读1—8自然段

2、小组合作探究:

①哪句话总领了这部分的内容?

明确: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

明确:优美的景物——乐景

我的乐园美女蛇故事——乐闻

雪地里捕鸟——乐事

③百草园中景物繁多,作者是怎样匠心独运,把景物描写清楚传神的?

明确:

a、写景顺序清楚;(先概说:静物动物,后细说:动物静物)

b、写景既抓住景物特点,有符合儿童心理;

c、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

④文章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⑤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说说这一连串的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拉、罩”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孩子们兴奋惊喜之情,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五、小结,布置练习

1、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参加过的一种活动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篇1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总是怀念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苦涩、童年的惊心动魄。大作家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让我们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

(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

(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课时)

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

2、比一比。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里的生活有乐趣?

【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3、找一找。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

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

“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

4、读一读。

(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

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

(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

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动词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5、议一议。

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

概括性词语:有趣。

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

(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

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

(1)三味书屋──枯燥无味。

有同学说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

示例:

概括性词语:枯燥。

依据:在第九段中,作者用三个“也许”表明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是因为干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学生问老师“怪哉”老师也不会告诉学生,就只是让学生读书,在这里的生活真是枯燥得很。

(2)三味书屋──你怎么看?

示例:

概括性词语:快乐。

依据: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可以偷偷跑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大家就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然后是听着老师入神的读书声而继续游戏。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自由,但也有快乐。

3、三味书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1)默读“我就只读书……终于到七言”。挖掘书屋生活真正的快乐。

(2)学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快乐。

预设:

“我就只读书”的生活也快乐:学习生活很充实,老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到“好”起来,读的书多起来,对课的字也加起来,“终于到七言”。学业的进步是一个学生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段文字,是老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读懂此处,恐怕才算明白了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真情感:快乐、自豪而又怀恋,对老师也很有感激之情。

4、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假如你是小鲁迅,你觉得百草园的生活有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呢?

(2)假如你是大鲁迅呢?

【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以后,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传达的美好情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课堂小结

每个长大了的人,都对童年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温暖而又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童年放在记忆中好好珍藏。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

2、默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注意阅读的速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并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亲人听。

【设计意图】

1、重视汉字的书写规范。

2、熟习默读,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相关专题 书屋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