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老人与苹果树的教学教案

一个月饼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个月饼”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课文老人与苹果树的教学教案(共20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课文老人与苹果树的教学教案

课文老人与苹果树的教学教案

设计理念

识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课设计利用学生自制的苹果形生字词卡片,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积累识字方法,感受识字乐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意思、读出感情,体现读的层次性、拓展性,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道理,明白做人不能只为自己,要为他人着想,要有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识记本课生字,体会课文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

学生:动手制作苹果形生字词卡片,苹果实物。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4课,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老人与苹果树》。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或者想问什么呢?

预设问题:老人和苹果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苹果树是老人种的吗?老人为什么要种苹果树?

师:孩子们真爱动脑筋,真会提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二、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勾出课文中的生字,再自由地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学生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当小老师教读。

3、读了这些生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音?

通过同学们的提醒,相信我们这次会读得更好,更准确,全班一起来试试吧。全班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字音读得可真标准,你们闯过了读音关,还能闯过字形关吗?

4、分小组讨论记字形。可以采用学过的方法记,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记一个字。

提出讨论的要求: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认真听取别人的记字方法;自己发言的时候声音洪亮;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你们这组的记字情况。

5、全班汇报交流记字的情况。

6、课堂及时检测。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词卡片(苹果形状的卡片),抽读,读得好的就赠送苹果形的生词卡片。

7.同学们真聪明,不仅读音正确还记住了字形,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记住很多的字,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三、朗读课文,体会老人话中的意思

1、自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通。给小朋友们3分钟时间,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读后分段抽读,正音。

2、读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3、老师也想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人,在自己家门前的小路旁边种了许多小树苗。他每天都给树苗浇水,施肥。等到老人去世的时候,树苗已经长成了小树。老人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仍然细心地照顾那一排小树。儿子去世了,老人的孙子又照顾小树。小树终于长成了参天的大树,茂密的枝叶就像一把撑开的大雨伞。人们路过这里总喜欢在树下停留,休息,说说笑笑。老人的孙子看到这样的情景说,爷爷栽种的不仅是给后人乘凉的树,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顺势小结:这位老人栽种的树让大家乘凉休息,给大家带来了欢笑,老人自己却没有享受到大树带来的好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4、回到课文当中,同样是个老人,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段吧。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2)我们的'小朋友很聪明,知道老大爷是为了大家能吃上苹果才种苹果树的,但是有的人就不明白老大爷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是怎么说的呢?

(3)抽同学读第二段。

老师指导朗读:您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读出疑问的语气,问号表疑问。)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

果来呢(读出担忧的语气),恐怕您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读出惊叹、遗憾的语气,这里的感叹号表惊叹。)

(4)你认为老大爷会不会因为吃不到苹果而难过呢?为什么?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你喜欢老大爷吗?为什么?

5、老师讲的故事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觉得课文的故事和老师讲的故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四、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补充完整。

老大爷种了。

高兴地吃苹果。

2、当你吃着老大爷种的苹果时,你想对老大爷说点什么呢?

五、联系实际,拓展学习

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周围有没有发生过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奉献的事呢?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六、写字练习

1、请学生先描红一个字,然后观察这个字的结构,观察字与横竖中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

2、请同学找出你认为这个字应该注意的关键笔画。

3、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4、学生动笔练习写字。

5、老师辅导,点评,指正。

篇2:《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3、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重点词口头造句。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生字。

2、学会用“高兴”口头造句。

教学准备:

师:本课的生字卡片

生:动手制作苹果图形的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提出疑问。

2、教师归纳梳理,强调重点问题。如老人和苹果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老人为什么要种很多苹果树呢?他种苹果树的时候会想些什么?老人为什么认为别人吃着他种的苹果会很高兴呢?

二、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语。

2、把自己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们。

3、同桌交流检查,说说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夸夸自己和同桌。

4、利用苹果图形的生字卡片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词语。

三、读课文,感悟情感

1、朗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谁在干什么。“许多”还可以用哪些词来表达(意在让学生了解老人付出的劳动多)。再读这一句,读出自己的体会。

2、自读第二段,想想人家问了老人哪些问题,老人是怎样回答的。

3、学生同桌交流学习,集体反馈,练习读好人家的问话,读出人们对老人的不解与担心。

学习第三段

1)齐读老人说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讨论练习一的问题,体会老人为自己的付出而快乐、幸福的心情,体会老人有一颗充满阳光的心。

3)学习用“高兴”进行口头表达。

4)怀着对老人的崇敬心情朗读课文。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抽读本课的生字。

2、观察要求写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互动评价。

[《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3:《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桌自己也就快乐了。教育学生要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

重点难点:识字、写字。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揭题

1.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题。

3.出示“苹”“果”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4.指名读课题。

5.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把生字拼一拼,读一读。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看谁读得更好。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集体纠错,集体读。

(2)全部开火车读。

(3)学生自由地说说怎样识记这些生字。

(4)玩摘苹果的游戏,加深巩固。

3.教学学生无法拼读的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教学生跟读。

(2)指名反馈读。

(3)齐读。

(4)学生反馈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三、熟读课文,感知理解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听。

2.再次播放,学生跟着轻声读一读。

3.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

4.同学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其他评议。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老人和苹果树间的什么事?

2.教师出示老人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上一个怎样的老人?

3.你们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4.可是这篇课文中的老人他年纪也不小了,可是他却在干什么?

5.指名反馈。

6.这个老爷爷都这么老了,他种树干什么?

7.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帮助理解。

8.指导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老人与苹果

pínɡ苹 ɡuǒ果 wèn问 děnɡ等 jiǔ久 xiē些

cái才 jié结 chī吃 bié别 shí时 hòu候

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总结全文,让学生懂得给人快乐,同时自己也就快乐了,教育学生要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引导想像,总结全文

1.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苹果树长大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小朋友们,如果你吃到了这又红又大的苹果,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2.我们假设爷爷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想跟爷爷说什么呢?

3.想一想,这一位种苹果树的老人听到大家刚才说的话心情会怎样?

4.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看到老人为大家做的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是感想呢?

5.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小结,教育学生。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字卡片,学生认读,并进行组词练习。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及写字姿势。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集体反馈,评析。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老人与苹果树

老人→苹果树→吃不着

别人吃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4:《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识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课设计利用学生自制的苹果形生字词卡片,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积累识字方法,感受识字乐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意思、读出感情,体现读的层次性、拓展性,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蹦芙柚拼音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醪教寤峥挝闹械牡览恚明白做人不能只为自己,要为他人着想,要有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识记本课生字,体会课文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

学生:动手制作苹果形生字词卡片,苹果实物。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4课,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老人与苹果树》。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或者想问什么呢?

预设问题:老人和苹果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苹果树是老人种的吗?老人为什么要种苹果树?

师:孩子们真爱动脑筋,真会提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二、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1鼻胪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勾出课文中的生字,再自由地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毖生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当小老师教读。

3倍亮苏庑┥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音?

通过同学们的提醒,相信我们这次会读得更好,更准确,全班一起来试试吧。全班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字音读得可真标准,你们闯过了读音关,还能闯过字形关吗?

4狈中∽樘致奂亲中巍?梢圆捎醚Ч的方法记,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记一个字。

提出讨论的要求: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认真听取别人的记字方法;自己发言的时候声音洪亮;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你们这组的记字情况。

5比班汇报交流记字的情况。

6笨翁眉笆奔觳狻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词卡片(苹果形状的卡片),抽读,读得好的就赠送苹果形的生词卡片。

7.同学们真聪明,不仅读音正确还记住了字形,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记住很多的字,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三、朗读课文,体会老人话中的意思

1弊远量挝摹R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通。给小朋友们3分钟时间,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读后分段抽读,正音。

2倍亮丝挝模谁能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3崩鲜σ蚕敫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人,在自己家门前的小路旁边种了许多小树苗。他每天都给树苗浇水,施肥。等到老人去世的时候,树苗已经长成了小树。老人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仍然细心地照顾那一排小树。儿子去世了,老人的孙子又照顾小树。小树终于长成了参天的大树,茂密的枝叶就像一把撑开的大雨伞。人们路过这里总喜欢在树下停留,休息,说说笑笑。老人的孙子看到这样的情景说,爷爷栽种的不仅是给后人乘凉的树,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顺势小结:这位老人栽种的树让大家乘凉休息,给大家带来了欢笑,老人自己却没有享受到大树带来的好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4被氐娇挝牡敝校同样是个老人,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段吧。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2)我们的小朋友很聪明,知道老大爷是为了大家能吃上苹果才种苹果树的,但是有的人就不明白老大爷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是怎么说的呢?

(3)抽同学读第二段。

老师指导朗读:您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读出疑问的语气,问号表疑问。)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 果来呢(读出担忧的语气),恐怕您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读出惊叹、遗憾的语气,这里的感叹号表惊叹。)

(4)你认为老大爷会不会因为吃不到苹果而难过呢?为什么?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你喜欢老大爷吗?为什么?

5崩鲜讲的故事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觉得课文的故事和老师讲的故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四、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背鍪揪渥硬钩渫暾。

老大爷种了。

高兴地吃苹果。

2钡蹦愠宰爬洗笠种的苹果时,你想对老大爷说点什么呢?

五、联系实际,拓展学习

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周围有没有发生过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奉献的事呢?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六、写字练习

1鼻胙生先描红一个字,然后观察这个字的结构,观察字与横竖中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

2鼻胪学找出你认为这个字应该注意的关键笔画。

3崩鲜Ω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4毖生动笔练习写字。

5崩鲜Ωǖ迹点评,指正。

[《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5:《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3、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重点词语口头造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老人美好的心灵。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带。

学生:动手制作苹果图形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揭题

1、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题

3、出示“苹”、“果”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4、指名读课题。

5、齐读课题。

6、教师设置悬念:小朋友们,老人和苹果树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老人与苹果树》。

二、自学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教学学生无法自己拼读的生字。

三、熟读课文,感知理解。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2、再次播放,学生跟着轻声读一读。

3、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

4、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其他评议。

6、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老人和苹果树间的什么故事?(尽可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教师出示老人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学生看图说一说)

3、教师:你们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4、教师:是呀,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可是这篇课文中的老人年纪也不小了,可是他却在干什么呢?(出示老人种树的图片)

5、指名反馈。

6、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质疑)

7、教师导:是呀,这个老爷爷都这么老了,他种树干什么呢?人家是怎么问他的?

8、指名反馈,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你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果呢,恐怕你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

9、理解上面的话。

(1)出示“着”,指导正确读,区别多音字“着”。

(2)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3)指名说一说“好久好久”以及“恐怕”的意思。

(4)人家觉得老爷爷不该去种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句子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10、读文,了解老人种树的原因。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老爷爷是怎么回答的?

(2)指名反馈。

(3)集体读一读。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爷爷为什么要种苹果树?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引导想象,总结全文

1、教师导言,引导想象: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苹果树长大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小朋友们,如果你吃到了这又红又大的苹果,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2、教师:是呀,我们假设爷爷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想跟爷爷说什么呢?

3、教师:想一想这位种苹果树的老人听到大家刚才说的话心情怎样?(高兴)

4、教师小结:是呀,看到大家吃上自己种的苹果,看到大家吃得那么开心,老人也开心极了,他也感到高兴。

5、引导体会: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看到老人为大家做的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是感想呢?

6、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小结,教育学生。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字卡片,学生认读,并进行组词练习。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及写字双姿。

4、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辅导。

5、集体反馈,评析。

[《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篇6:课文《看望老人》教学反思

《看望老人》是第五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并向学生渗透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教育。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并能根据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我源于生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实际运用能力为主导思想,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和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境图辨认方向,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堂课有几个方面我做得比较好,主要体现在:

1.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上课开始我向学生进行了尊老敬老的教育。然后创设爱心小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情景,不知怎样才能到达敬老院,请同学们帮助。引出路线图。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上自己的创造,制作出与本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课件,通过课件的展示,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实效.

3.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又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善于倾听、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4.经过反思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欠缺是没有把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应该把学习的所得应用于实践中,既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能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篇7:课文教学教案

课文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使学生懂得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着两种什么颜色的水粉颜料呢?

2、把这两种水粉颜料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3、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老师就动手做做看。(当场演示)

4、哎呀,真的变成绿色了,同学们凡是对任何不明白的事情想弄个清楚就必需要齐读课题。

过渡: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呢?我们来学习好吗?

二、初读课文,认字词。

1、下面请同学把书打开,借助课文下面的拼音读准字音,自己开始读吧。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生字朋友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这些生词。

3、小老师当得真棒,看,现在拼音没了,你还会读吗?愿意开火车读吗?开始吧。

4、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只剩下生字了,请同学们拿出生字卡片,把自己认识的摆在桌子上,不认识的可以问问同桌或请教拼音朋友。

5、同学们看,老师把生字朋友集中在卡片上,会读的同学老师抽到哪里你就读哪里,只要认识就大声读,不需要举手了。

6、对这些生字你们都是怎么认识的,说说吧。

过渡:刚才老师见识了同学们识字的本领,下面请同学们看故事中以主人公伊琳娜这时的表情怎样?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后来的表情又怎样了呢?那1、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后来她又为什么高兴了?

三、朗读感情

1、请你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试着默读看看有哪个同学能做到不出声。

2、同学们读得不错,请你们分小组去讨论一下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你是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中知道的?后来她又为什么高兴了,你又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中知道的?讨论完后再分角色读一读,开始吧。

3、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1)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

是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中知道的?我们来看这位同学说对了没有,请一位同学读第1自段,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师:奇怪是什么意思?生:出乎意料难以理解)我想请同学来读读这个奇怪的问题形式:个别读(2-3人),全班同学提出奇怪的问题后课文中的两个小朋友说得是不是一样呢?(生:不,那么他们又是怎么说的呢?我请同学来读一读(2-3人读师引导用的语气去读再请2-3人读师表扬)伊琳娜觉得他们有没有说对?(生:没有)她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是怎么说的.呢?请女生(2-3人)读妈妈说的话师引导用鼓励的语气去读并让学生我想的意思,(只想不做)全班女生读)伊琳娜听了妈妈的话后,她是怎么做的呢?我请同学来读第5自然段,再请1位女学生扮演伊琳娜来做这个实验。让全班学生观察伊琳娜这时的表情怎样?(生气)伊琳娜为什么会生气呢?(生:因为伊琳娜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证明了朗志万的问题是错误的,所以很生气)接着第二天一早就对朗志万说了些什么?谁会读(请2-3人教师引导读出生气的语气)提问:这个语气该怎么读呢?她又为什么生气了?(生:因为伊琳娜认为科学家朗志万在哄骗小朋友,所以她越想越生气),“哄骗”换个词还可以怎样说意思相同“欺骗”,欺骗是不是个好词(生:不是)同学以朗志万不是在真的欺骗他们,他也是善意的欺骗,他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孩子遇到问题时不去动脑筋想了,还必须动手做做。

(2)后来,伊琳娜为什么又高兴了,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中知道的?(生:是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那朗志万是怎么回答的呢?用ww画出朗志万说的话,再读一读。

(3)读后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板书)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所以伊琳高兴地笑了。

4、假如你是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你可能会说什么?(生说把你说的写下来)

5、反馈:课文读到现在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拓展:

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装满石子的瓶子,里面还可以放东西吗?(生说师做试验后并点题对任何不明白的事情想弄个明白,必需要动手做做看。

篇8:高二课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一、教材编排:

八单元: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四板块:每个单元又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二、这套教材有什么特色?

1、在分类和编排上与以往不同。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作品尽管千差万别,但分析起来都是差不多的路数。这套教科书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框架,依据小说的一些基本特质来区分为8个单元。以这些特质作为组织教材的“纲”,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当于一本微缩型、简略型的外国小说史和小说创作论。既有利于照顾到“面”,又有利于在“点”上纵深挖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

2、选文的可读性。本来应该生意盎然的语文教育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被扭曲得枯燥乏味。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力是我们的用力之所在。故所选文章都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孔新鲜,覆盖面和地区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激情,有利于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苦差。

3、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有人曾经说过,教科书里的见解一般要落后于学术研究。本教材致力于使新的、较有共识的研究成果进入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比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在谈“人物”时,引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在谈“虚构”时,区分“事实”与“真实”,明确指出“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深入浅出。本书的难度按照高中生的中等水平设置。其中许多话题其实牵涉的理论问题已经比较深入,但尽量采取较为浅显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多举例,多提示,少纠缠名词术语,使学生既易于进入,又知堂奥尚深,可以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5、实践性。语文是活生生的东西,是我们日常应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灵活性。在“思考与实践”部分提供的“续写”、“情景作文”、“作文评比”、“课堂讨论”等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意识。将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话题从写作的角度来设定,所设定的思考题与实践活动,也有不少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6、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笔中完成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比如,在《教师用书》部分的教学建议里,“虚构”单元的一个教学建议是:“组织一次类似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竞猜活动,让同学讲述一件事,让听众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类似的活动会非常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7、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一点也许是本教材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特色。必须承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照理说,高中阶段应当基本上完成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实际上这个任务并未完成,由于如此,写作教学便延伸到了大学。有些大学认为写作教学应当在高中阶段完成,于是取消了写作课程,而结果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连基本的写作方式都未掌握,一些大学(包括一些十分著名的大学)正在研究与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能从高中教学中就加强写作意识,就不至于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本教材突出了写作的位置,无论是从选文还是到设问、实践活动,各个环节都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门写作课,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第一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一、赏析作品

1、如果你是导演,请策划“我”与老人相遇前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重点词语:踟蹰。

①小说第一段交待了哪些内容?(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几乎一景一笔,为什么唯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③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愈是平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

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

人物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主旨提炼:《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4、结尾的表达作用:

①交待故事的结局。

②点明故事背景。

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

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5、小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含蓄深远。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二、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四、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篇9:社戏课文教学教案

社戏课文教学教案

【目标聚焦】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

2、探究思想感情,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

3、学习、借鉴写意笔法,多角度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美好快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表现人物性格。

2、用写意法,从不同方面描写景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或录音机、幻灯片、印发资料等。

【设计思路】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出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好的品质,从而衬托出童年生活的美好,教学时,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基本内容,体验少年生活的快乐美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学本文可让学生创造性的朗读,抓住主要环节以及关键词句,加强理解,而后通过让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内容,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思考、讨论或辩论,在提高他们朗读理解课文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本文所写的都是江南水乡的生活,学生对一些习俗、生活不够熟悉,但文中人物年龄与学生相当,人物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可大胆取舍,放手让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他们会获得更多、更大的快乐。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于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充满水乡特色,但学生大都比较陌生、可让学生在进行讨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情趣

同学们,你们在假日或上学途中,一块烧过大豆、花生或地瓜之类的物品吗?有什么感受?谁能描述一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这类内容的课文。

(通过回忆、讲述,既引发了学生的激情,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适时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大屏幕投影展示)

1、本文题目是社戏,是不是只写了看社戏的全过程?若不是,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重点写了谁?

三、精读赏析(出示大屏幕)

1、出发前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2、看戏途中,我为什么感到船慢?

3、六一公公是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朗读,讨论、交流,从中了解人物的性格。从人物的动作、行为中体味人物品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质疑探究,加深理解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四人一组质疑,可在小组内相互解决。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对疑难问题或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全班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

疑问预测:

1、文中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题目为社戏是否不恰当?

2、文中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3、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有这种体会吗?

五、体验反思

1、如果再有偷豆、烧豆的现象,你会怎么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相关链接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体裁:小说。

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篇10:生命生命课文教学教案

生命生命课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扰、诊、撼、蹋、限5个生字,读写扰、欲、屈、茁、诊、憾、蹋、限等8个生字,会读准多音字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骚扰、茁壮、震撼、糟蹋、光彩有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难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张海迪和杏林子的资料 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感受生命之坚强:

1、教师谈话,介绍张海迪的事迹。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曾有这样的担忧以海迪如此虚弱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

然而,四年后,胡玉萍如约拿到了书稿,也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当记者采访张海迪并要她谈及创作的感受时,坚强的海迪深情地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齐读)

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2、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的'时候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不断的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面对病魔的挑战,尽管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她忍着极大的痛苦,强烈的呼喊着

3、揭题《生命 生命》

4、反复读题,酝酿情感:

①、是的,这是一位强者对人生热情的呼唤,请高声读

②、是的,这是一位勇者对命运不屈的挑战,请大声读

③、是的,这更是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对生命深沉的思索,请低声读

二、走入文本,聆听生命之呼唤:

1、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名篇《生命 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请打开课本,听老师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说说文章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受。

3、畅谈自己的感受。

三、自读文本,初谈生命之感悟:

1、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注意把字词读准。

篇11:繁星课文教学教案

繁星课文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的写法。

2、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3、根据学生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写作、口述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合作探求课文的内容及其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1、教师: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 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b..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3) 制投影片。

2、学生:

(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熟读课文第三段。

(3)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简述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以普通话流利的朗读课文,从而检查学生课前是否阅读了课文。

2、导入新课:

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3、研读课文:

(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第一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 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四段): 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 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参考意见: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

运用了比喻、拟人、使文章生动、形象的表达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4)细读课文文第三段:

篇12:西门豹课文教学教案

西门豹课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旱灾、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西门豹到河边送新娘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联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课件,让学生观察,并介绍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示课题,请学生介绍: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3、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西门豹到邺任地方官时,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摸清底细”的?

2、结合四次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读后评议。

3、师生共同归纳四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2)了解首恶者;(3)了解受害者;(4)了解漳河的情况。

4、引导学生探究。如,从哪里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打算怎样“送”?

四、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2)交流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汇报。要求:

(1)分三步汇报:把巫婆投进漳河;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教训其他官绅。

(2)先汇报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接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读懂了什么),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最后请同学评议、补充、帮助,将汇报、朗读、评议结合。

(3)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将汇报交流引向深入。如,“麻烦”是礼貌用语,这里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

3、引导学生看插图,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官绅们的丑态。并讨论:这些丑态说明了什么?

4、引导探究。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妙在哪里?师生共同归纳:以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很“客气”地将巫婆投进漳河,妙在将计就计;以去“催一催”为由,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妙在不露声色;以等回音为由,让官绅们“提心吊胆”“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妙在假戏真做;惩办巫婆、官绅头子,教训其他官绅,妙在区别对待。

(2)再进一步探究:西门豹如果不用这个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一下,哪种办法更巧妙,收效更大?

(3)渗透思想教育:西门豹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调查仔细;为民除害的决心。)

五、自学“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复述课文。 七、演课本剧《送送新娘》

1、小组排练。准备道具,分配角色,设计台词、动作等。

2、在班上表演,互相评议、学习。

篇13:课文《种子》教学教案

课文《种子》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14:机器人课文教学教案

机器人课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能描述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能说明自己预测机器人发展趋势的理由。

2、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索有关机器人的信息和资料

能按照要求根据实际生活或学习需要实际一个机器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改进本组的设计方案

能客观的评价别人的设计方案

ST-SE

能举例说明机器人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和问题

能判断周围哪些事物属于机器人

教学准备

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或相应课件

有关智能机器人的图片资料或相应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展示遥控玩具消防车,激发学生研究机器人的兴趣。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这其中最奇妙的就是机器人。例如像刚才这个玩具,在一定程序控制下,能够自动工作的机器我们叫它机器人。

二、认识机器人

1、师:你知道哪些机器人,它们能帮我们干什么?让我们逐一认识他们。

师展示机器人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并讲解。

机械手、工业机械人、仿人机器人、八脚走路的机器人(不限于这四种)

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机器人,请大家思考机器人在哪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生交流:军事、勘探、医学

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师:机器人在这些领域发挥着如此巨大作用,是不是他只会给人类带来好的`影响?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同时准备好和其他同学讨论这一观点的理由论据。

全班开展讨论会

例如:机器人的使用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但也会带来战争,工厂裁员,机器人伤人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人剑

(师提示学生学会倾听,把其他同学的重要观点记录下来)

3、阅读科学在线

指名谈收获

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哪些属于机器人

三、布置作业

搜集并整理智能机器人的图片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师播放智能机器人的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师:这个机器人与上节课的机器人有哪些不同?

生:有智能

师:所以我们叫它智能机器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智能机器人。

师板书课题

二、认识智能机器人

1、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智能机器人的资料与本组同学交流,把全组同学的资料整理在一起。

每组选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智能机器人

如:第一台智能机器人、导盲机器人、火星漫游者机器人、打字机器人、纳米微型机器人

2、师:机器人的发展真迅速,想象未来的机器人会是什么样的?

师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么神奇,是否将来有一天机器人的智力超过人类?为什么?

师生交流看法

三、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师:近期有个机器人设计大赛,你想参加吗?

师指导

1、明确任务 自己设计的机器人要完成什么任务,应具有什么功能?

2、查阅资料

3、完成设计方案 考虑到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方案设计

生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征求意见改进自己的设计

展示评比,颁发最佳设计奖

篇15:春酒课文教学教案

春酒课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深情朗读课文,体会思乡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品味人物形象,感受问中风俗美、人情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1、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文中风俗美、人情美,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认真预习课文,搜集古今中外表现思乡的古诗句。

一:导入

新年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过年时,大家互相串门、拜年、贴门神、放鞭炮各地春节的习俗大同小异,看到我展示的这些画面,你们会想到哪些类似的经历呢?(让同学们举手回答)那么,你们知道在温州六七十年以前过年有哪些风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琦君的作品《春酒》。(板书《春酒》)

二、作者简介

琦君,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现定居美国。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桂花雨》、《橘子红了》

文学特色: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以家乡温州为背景,多取温馨回忆,不离亲情人伦之美,语言温婉自然,长于细节描绘。

三、检查预习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qǐ)

薏草(yì) 斟酒(zhēn) 家醅(pēi)

四、品悟美文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她无论是写人物,还是抒情怀,有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和。因此,读完文章,就如同饮了一杯甘醇的美酒,那么,它美在哪里呢?我认为,它有三大美:

(一)构思美

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围绕春酒写了哪几件事情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过春节吃春酒吃会酒制春酒

由此可见,整篇文章围绕春酒,围绕家乡的味道构思全文,印证了散文的

形散神聚,从而体现出构思之美。

(二)人物美

《春酒》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是如何突出人物之美的呢?主要是善于运用

充满情趣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细节来分析人物的美。

(1)请同学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

(2)小组讨论交流,请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教师巡视)

(3)小组代表发言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回答: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情趣)

问:我当时期望的热情和可爱,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的?

生答。

师再问: 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

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

明确:

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找到这句的同学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b、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回答: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情趣)(甜蜜的感觉)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请这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c、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回答:我的可爱和情趣。(情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具体的词语来说说呢?

明确:

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

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

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

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

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

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

d、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生回答: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情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把眼巴巴去掉,会怎样?

同学们你们把去掉眼巴巴之后的这句话,再读一遍看看效果怎样。哪个同学发现了?

明确:

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e、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生回答:甜蜜的神态。

问:在语句中并没有这样的字眼啊,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答:跟喝过酒似的。

问:那你是否能通过具体的词语,把母亲当时的心理准确地说出来呢?

明确:

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

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f、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生回答: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之所以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是因为对故乡有特殊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主题美

正是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体现出了人物的性

格,并且从多角度描写了家乡淳朴的民风,融洽的关系,由此看来,你认为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是,思乡之情)

哪一段思乡之情最浓呢?(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她曾这样深情的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所以,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流淌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也写过很多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请大家展示搜集的有关思乡的诗句。

教师展示名句,学生齐读。

播放《乡愁》

(悠扬的音乐,深情的朗读,把学生情感推向高潮。丰富了学生精神世界,再次获得思想启迪。)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壶春酒,一场会酒,醉了年幼的我,醉了母亲,也醉了众乡邻。我想,他们也会勾起我们的许多关于新年的美好的回忆。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用心去体会,我们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春酒》教学反思

人们常说:经历是人生一大财富。我想:经历过,并深刻地去反思其中的得失,汲取经验,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生活、工作,才真正算是人生一大财富。这堂课上完后,自己感觉比以前有进步。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配合也很积极,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回过头来思考这节课,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学生的字词积累就不够,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制的炮和煨炖这两个词的注音,学生虽然预习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错了。作者介绍,它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内容,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语文知识得到落实。

2、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导入部分,通过显示大量的过年图片:贴春字、贴福字、放鞭炮、挂灯笼熟悉的场景,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回忆,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讲过年的情景时津津乐道。欢乐的氛围随图片而潜入课堂。在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位学生找到了这一句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但在朗读的过程中却把偷偷这个词读掉了,我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就此因势利导,问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吗,为什么?这一问立即调动学生发言的激情,马上就有学生给出了满意的答案。于是我又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再次调动学生的回忆,课堂气氛因而更加热烈。

3、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体会毕竟是不深的,让学生感受情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通过感受主题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然后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对思乡的古诗的积累,让他们再次感受思乡的情感,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从而完成情感教育。

总体上说,这堂课还算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进。

1、时间分布还不够科学。在品读细节环节上,所用的时间稍微有点多,因为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因而有时老师又重复说一遍。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显得老师说的太多,所以在朗读这个环节读的太少,最后还有一个听《乡愁》的环节不得不删掉,古诗部分本来是让学生先说,然后展示,再齐读一遍,但由于已经下课,所以齐读也删掉了。如果我再上这堂课应该说在时间的调控上将更为合理、有效。

2、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开发不够,对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指导有待加强。课堂上,对学生不够放心,仍是我讲得多些,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还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如果再有机会上这样的课,我想我会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开发,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时效性、主动性进行指导,真正贯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透视本课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现代教育技术,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编写的精神,创造性开展,;更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大胆付之于实践,勇于尝试,努力创设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师生互学,和谐交流的平台,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篇16:课文心声教学教案

课文心声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本文,让学生了解别的孩子的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概括故事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情节初步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程序】

一、导语

同学们,前些天老师在批阅大家的积累本时,发现了一个同学摘抄的一篇文章《我是差生》,文章记叙了一位差生企图通过帮人打扫卫生,以引起别人的关注、理解,但最终他失望了,失望后,他选择做坏事让人别遗忘他的故事。读完这篇文章,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心声》呢,也是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字、词。

2、,正音,相互交流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4、小组讨论,交流小说的主要情节。

三、研读赏析

1、讨论,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

2、找出几处心理描写,并读一读,体会李京京的内心感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

1、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2、试举一些周围生活中的例子,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课后作业

将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附练习题】

用典型事例解说下面的诗句:

1、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2、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篇17:丰碑课文教学教案

丰碑课文教学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 “丰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

师:是呀,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

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三)、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

(含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问题)

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什么意思?

“晶莹的丰碑”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什么比作什么?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什么?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⑴、颜色;⑵、外形。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

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

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

a、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篇18:白鹅课文教学教案

白鹅课文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

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

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

昂首大叫

架子十足

五、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

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六、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七、布置作业

将课堂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记叙童年趣事的小作文。

篇19:欢庆课文教学教案

欢庆课文教学教案

本次教学以识字和朗读为主,力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充分自主识字,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悟诗的意境。低年级在识字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字与文紧密结合,边识字边读文,如:“献、帜、洁、奏、曲”学生总结了许多识字方法,学生学的主动,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下面,就识字方面谈谈学生的自主识字。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献、帜、洁、奏、曲”这几个生字卡片)

师:这些字你们认识吗?是怎样记的?

生:我会记“献”。“南”加“犬”就念“献”。

生:我会组词,“奉献”

“献给”

“献上”。

生:我能用“献”说一句话:教师节到了,我给老师献上一束鲜花。

师:这些办法真好!为了庆贺祖国妈妈的生日,田野带来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出示课件)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果子,蔬菜,稻子,秋天丰收了!

师:对,能把田野献上的果实读给大家听一听吗?指导朗读第一行。看到这金黄的果实,你会想到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农民伯伯的笑脸。

师:还认识了哪个字?

生:我认识“帜”。编个顺口溜:“只有一条毛巾”

生:巾加只就念帜。

师:谁能组个词?

生:旗帜

生:独树一帜

师:真好,知道的词真多,用的很正确。旗帜就是旗子。书中说什么样的旗帜?

生:“火红的旗帜”

师:是呀!“火红的旗帜”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每到欢庆时,我们就会看到彩旗飘飘。这是什么?(枫林的'课件)能读出欢乐的情景吗?比赛读

师:请继续汇报

生:我是这样记“洁”的。把东西清洁干净要用水,所以“洁”是三点水旁。

生:“洁”是形声字。清洁、洁净、整洁。

师:“洁”就是纯洁干净。可以说洁白的什么?

生:洁白的羽毛、洁白的雪花、洁白的天鹅、洁白的鸽子

师:出示白鸽课件。白鸽是和平的象征,能读出祥和的景象吗?指导读第三行。

生:奏:奏乐、奏起乐曲。和“曲”用在一起

生:我会用“曲”组词

“歌曲、乐曲、曲调、曲子。”(小组比赛,看哪组组的多)

师:此时,大海也为祖**亲奏响一支欢乐的乐曲,你们听,感受到了什么?(课件演示)指导读

师:同学们,你们用了很多识字方法,自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总结出更多的好方法。

小结: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林,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松涛,构成了多么美丽、祥和的图画。

齐读前四句

师:知道祖国有多少亿人口吗?这十三亿人民就像祖国妈妈的孩子,你愿意加入这欢庆的队伍吗?读后四句

配乐齐诵全诗

此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紧密与诗文结合,落实了字的音、形、意。

篇20:《蜡烛》课文教学教案

《蜡烛》课文教学教案

【教案设计说明】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喊了几年要改,但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原地不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语文老师的讲为止,学生仍处于接受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江西南昌特级教师张富“跳摘教学法”启发,本学期开始着力进行教学改革,虽然时间还不算太长,但现在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已由过去怕说、怕写、不会听而想说、想写、注意听,由过去被动的去听、去说、去写到现在已成为我要说、我要写、我想听。本课的内容设计就是我把课型分为学课、习课后的学课教案设计。

【教案过程】

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

这节课学《蜡烛》(板书),本文学习重点有三条:

1、围绕中心精心选择材料;

2、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3、结合特定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板书)。这篇文章围绕“蜡烛”,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一个苏联青年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以叙事为主,向读者交待清楚报道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即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要叙清楚是不容易的,必须有一定的篇幅。全文共44节,分几个部分叙述其前后事件?请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段意。

除叙述的表达方式外,通讯还往往借助于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是其中一种手段:它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和交待故事背景的作用。本文中伴随着老妇人的出现,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二、带着问题读书,做答

共五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学生答完,在小组中作答后,在班上作答。

三、精讲教材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分三层。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第(28)自然段中“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精讲内容,自改书间笔记,并看着板书,将老师对教材的讲解复述一遍。

【附:结构提纲】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1、发现烈士;

2、掩埋烈士;

3、守护战士。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相关专题 苹果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