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题壁》教案

祭司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祭司”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题壁》教案(共13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小学语文六年级《狱中题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谭嗣同和吉鸿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狱中题壁》。

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结合注释和预习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注意从词句入手感受诗歌的意思。

三、自主研究。

如何理解并体会“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诗中所表现的豪情壮志?

四、诵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回顾本板块的学习内容及相关学习方法,提炼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学生小组研究。得出关于学习方法的结论。

二.根据方法,自学《绝笔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归纳的方法进行自学。

三.交流学习体会。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板块主题。

回顾本板块学习的内容,体会一下,板块主题中的“正气”应该是怎样的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归纳。

对本板块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归纳出“正气”的宽泛含义。

篇2:小学语文六年级《狱中题壁》教学设计

一、迁移引入

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一板块的三首诗歌,我们从苏武、文天祥、鲁迅的人格中感受到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也从崇高的民族气节中受到感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板块的内容。

1、齐读诗的题目。

从诗的题目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师简介写作背景:

3、关于这首诗的作者,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资料,谁来简要介绍一下。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谭嗣同先生气壮山河的生前绝笔绝命诗。

二、1、听录音:注意语气、停顿。

2、生自由仿读。

3、指生读。

4、检查词语:节俭 监狱 肝胆

望门投止 须臾 横刀 肝胆 昆仑

5、整体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结合书中注释以及搜集的资料自学古诗。

自学提示:

1、从重点词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你从诗句中哪地方读出了感动?读出了崇敬?并说明理由。

3、把自己解不了的问题做上标记。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

1、A预设:“望门”句

①引导学生从张俭入手突破。师补充或引导学生补充理解。

②出示:

A“望门投止”这个成语(带解释)。语言文字训练

B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C联系当时背景想一想,此时谁正处于这种情境之中?

D想着仓皇出逃流亡在外望门投止的梁启超、康有为,狱中的谭嗣同,此时他是怎么想的?根据诗句为他设计一段内心独白。谭嗣同这一个思字饱含着这个“思”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感?

E师点拨:我们可以读懂作者一片深情,(思念、牵挂、祝福、期望,康、梁在国外得到仁仁志士的帮助,像张俭那样得到好心人破家相家容,以度过险情。寄予厚望,他日东山再起,完成他们未完的事业,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

师结:对于引用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的古诗我们在理解时要充分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历史,以此为突破口,理解诗意就会变得轻松。

B预设:忍死句 有了理解第一行诗的经验,谁来汇报第二行。

①了解“杜根”

②须臾的近义词 诗中写谁忍死须臾——不畏一死

③理解“待杜根” 待是等待、期待 诗人诗中真正是等待、期待谁能杜根一样复出,有重生机会,他日东山再起?

④是为了让自己一死吗?不是的。有资料记载:待唐才常来京,解救因变法被捕人士。

怎样理解谭嗣同对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启超整理、编著的《谭嗣同传》具体描写了被捕前的言语及情节,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

出示: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从谭嗣同的言语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一个把变法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是不会只想着自己的。

他拒绝出走,拒绝日本使馆的保护;决心以死来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警策国人,呼唤更多人走到救国的队伍中去。“待”字,读出谭嗣同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希望,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乐观态度。

谭嗣同的做法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些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穷守节,不为富易志……

小结:理解这句诗从历史典故入手,捕捉两个关键词“思”、“待”去品读诗句,让我们读懂谭嗣同对流亡战友寄予的厚望,读懂他对变法事业的信念和执着。我们进一步品味出了谭先生的崇高人格,也重新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不仅心存感动而且肃然起敬。让我们带着崇高的敬意齐读这首诗——(指读、赛读、齐读)

(二)

1、面对死亡的乐观态度。联系刑场上高呼的句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语言文字训练。出示肝胆的几种解释,诗中的肝胆选择哪种解释?

3、“去、留”作者意在指谁去谁留?结合背景。

4、理解“去”“留”的深刻含义。

师: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本是有时间出逃的,朋友们都劝他出去避一避,但他却下定决心以身殉难,但同时他也希望能保留一批同志,以图将来,所以他劝梁启超出逃,他说:(出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不以召后人!就是说无论是去者还是留者,都是为着共同的事业,都是赤胆忠心的大英雄,所以说“去留肝胆两昆仑,“去”的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留”的指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及其他死难者,他们各得其所,一样的崇高,一样的伟大。

5、理解“两昆仑”的含义。

①昆仑的意思,用来形容什么?

②把谁比喻成两昆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都是昆化山一样的好汉。)

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句所表达的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崇高与悲壮,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也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读这句诗——

四、总结深化。(内容、写法、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写此诗的第五天谭嗣同献出了他年仅34岁的生命。18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生前绝笔之作,齐读全诗——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他的伟大爱国精神、热爱人民与追求真理的情感、坚强斗志与崇高品质,赢得了中国人民历久不衰的高度敬仰与深沉缅怀。这诚如【〓关键字词已被过滤屏蔽〓】在年轻时所说:“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

2、出示正气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正气歌》所说:“时穷节乃见”,一生的学习、追求,在国破被俘的生死关头,表现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能战胜一切的浩然之气。

总结:新一代的我们,不能斩断历史,遗忘过去。一百五十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创伤,饱经忧患, 然而总能度过难关,归结于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

篇3:小学语文六年级《狱中题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首诗组成:《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

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绝笔诗》作者是吉鸿昌,表达了他誓死抗日和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痛恨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有关两位作者的资料,为理解两首诗做准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进入6年级,识字主要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本课需要识写的生字中,“臾”的读音、“狱”的字形要注意。

2.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诗的韵味,读这种感情激昂、充满豪情的诗更应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作为基础。以《狱中题壁》为例,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仅引用了典故,而且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变法献出生命的决心。所以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种坚决的语气读出来。而《绝笔诗》则简洁明了,朗读时更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把作者无所畏惧的精神表现出来。

3.阅读教学

本课的两首诗中,《绝笔诗》比较易懂,《狱中题壁》需要联系典故进行理解。《狱中题壁》理解: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出逃,作者被捕。在狱中,他意气自若,拾起地上的煤屑,在墙壁上写下这首绝笔诗。这首诗高度凝练地表现了谭嗣同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多少年来一直赢得广大读者的崇敬。

(2)“望门”句:张俭,东汉人,有才德。延熹中太守翟超请为山阳东部督邮,后因弹劾宦官侯览,被诬结党睹反,朝廷下令逮捕他,时人慕其名,张俭“望门投止”,人人“破家相容”。此喻康有为。望门投止,指人在困迫之中,见有家门就进去,以求避难安身。

(3)“忍死”句:杜根,东汉人,字伯坚。安帝初举孝廉,为郎中。时邓太后临朝,权在外戚。杜根便与他人联名上书,请求邓太后还政于帝。太后怒,命人把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以杜根忠正,使人不用力,杜根诈死三日而后逃走。后邓氏被诛,杜根复官拜为侍御史。作者政变前夕曾电唐才常:“速偕同志,来京相助。”唐才常接电后速往汉口与哥老会联系,选壮士多人赴京,但此时尚未到京,所谓“忍死”指此。须臾,片刻。待杜根,等待唐才常来京。一说,系作者自喻,意谓“忍死”待复出如杜根。

(4)“我自”句:作者在被捕前已抱必死决心,他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临刑前又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正是他决心舍生取义、含笑九泉的大无畏精神的写照。横刀,面对刽子手的屠刀。

(5)“去留”句:谓一去一留仍肝胆相照。两昆仑:一说指康有为和作者自己;一说指两位侠义朋友王五和胡七,二说皆通。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第一句中的词语解释请参看上文。第二句中的“尚”是“尚且”的意思。

这个题是结合本板块主题设置的。苏武、文天祥、谭嗣同和吉鸿昌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为后人传诵。《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正气”的解释是:“光明正大的作风或风气;刚正的气节。”本板块几篇课文所表现的“正气”相同点都是光明正大、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气节,不同之处在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差异:苏武的正气是不辱使命;文天祥的正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的正气是舍生取义;吉鸿昌的正气是坚贞不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

(2)积累

要求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引导学生搜集用于表达坚贞不屈的成语。

舍生取义:舍,舍弃;义,道义、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要追求正义。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革命者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甘愿牺牲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宝贵的,而且只有一次,但是与个人所坚持的信仰,人们所共识的道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比,个人的生命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所以古往今来为了正义和信仰而不惜献出生命的人一直为人们所尊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

国家、民族的关系,既有利于理解诗义,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4:课文《狱中题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谭嗣同和吉鸿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篇5:课文《狱中题壁》教案

了解课文的内容。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结合注释和预习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注意从词句入手感受诗歌的意思。

3.自主研究。

如何理解并体会“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诗中所表现的豪情壮志?

4.诵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回顾本板块的学习内容及相关学习方法,提炼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学生小组研究。得出关于学习方法的.结论。

二.根据方法,自学《自题小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归纳的方法进行自学。

三.交流学习体会。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板块主题。回顾本板块学习的内容,体会一下,板块主题中的“正气”应该是怎样的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归纳。

对本板块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归纳出“正气”的宽泛含义。

篇6: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联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语。

2、了解我国古代书法家及其书法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揭题:

1、“名碑”指什么?

2“荟萃”什么意义?

二、检查生词预习情况情况

名碑荟萃 博采众长 潇洒清秀 骨气劲峭 法度严整 辞官不就 遒劲郁勃 美不胜收 瑰宝 观摹 刚劲 王羲之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课文写了什么?

2、怎样来写的呢?

3、学习第一部分。

4、分组学习第二部分,4人一小组

第一大组学习王羲之;

第二大组学习欧阳询;

第三大组学习颜真卿;

第四大组学习柳公权;

朗读课文,并且说出每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朗读5分钟)

特点:

王羲之:博采众长、潇洒清秀

欧阳询:骨气劲削、法度严整

颜真卿:端庄雄伟、遒劲郁勃

柳公权: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每个大组要1组同学来汇报。

5、你最喜欢哪一种字体?请你找到自己的伙伴,一起来担任碑林的解说员,解说你最喜欢的那一个作品。

6、你们刚才介绍的名家,他们的作品在西安碑林中都有收藏。这些名家书法艺术风格独特,字文皆美,因此,课文中的最后一段这样说——齐读最后一段。

7、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四、谈谈你的收获(内容、思想、写作方法)

1、交流内容上的收获。

2 、交流思想上的收获。

3、交流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六、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四种书体,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名家名碑?欣赏图片。

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西安的这座书法艺术宝库?请你为西安碑林设计一条广告语。交流。

板书设计

5、名碑荟萃

王羲之 潇洒清秀

欧阳询 骨气劲峭 法度严整

颜真卿 端庄雄伟 遒劲郁勃 (艺术瑰宝 文化遗产)

柳公权 骨力遒劲 结构严谨

篇7: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联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阅读及课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

2、品读对联,感悟文中对联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感受共产党人乐观主义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感悟语言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红岩》等革命书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文中对联表达的意思。

难点:从革命者表演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狱中联欢(板书)这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它是由罗广斌和杨益言写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资料一

2、交流,资料看后收获。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炼课文主题: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你读到了什么?完成课后练习1(3分钟)

唱歌( )→( )→( )

2、学生自由交流,梳理课文内容:

要点:按时间顺序写,各个内容之间的安排有详有略。

3、快速默读课文2分钟

4、透过狱中联欢的节目,你是否明白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什么?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抓住要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机智,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

5、小结:作为六年级的同学,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应该多问问自己: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其实,这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聚焦重点,体味语言:

1、看看黑板上的四块内容,那一块内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集中地体现了革命者乐观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聚焦“贴对联”部分。

(1)介绍对联:对联也叫对子,一般根据周围的环境,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景来创作。如新春来临,人们就会写春联;结婚时门上会贴喜联,老人过生日,就会送上寿联。

(2)找到课文中的几副对联,仔细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相应的点拨)

(3)其实,我们知道,所有的对联都洋溢着革命的乐观精神。课文的前两副对联,读过之后,大家心里明白: 这洞中数月,(课文中没有具体说明)是指……

世上千年又指……,扭转乾坤,就是……

(4)通过朗读,更能感受到那种胜利的喜悦。必胜的信念

师:联系当时的背景:革命即将胜利,祖国即将解放,每一副对联的背后还蕴涵着深刻的。

(5)课文中还有3副对联,没有直接写出他的含义,你能读懂吗?

(6)例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副对联我们非常熟悉,是谁写的?(是诗人叶绍翁的写景名句)可是这句现在贴到了牢房的门外,此时此景,又有怎样的特殊含义?

(7)那么另外两副呢?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副试着写写。

练笔:

对联: 横额:

大家心里明白:

(8)看来,这一副副对联,全都洋溢着这样乐观、诙谐的情趣,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文字的魅力。革命者对联作武器,与敌人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9)再读19—23小节,看看他们和敌人之间展开的一次较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要点:初步体会苦 、乐

(10)补充资料二,进一步体会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解了他们的狱中生活之后,你如何理解这副对联。

小结:在这场较量中,革命者用犀利的文字战胜了敌人,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还有很多这样斗智斗勇的场面,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细细品读,感受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阅读《红岩》这部长篇小说。

篇8:小学六年级语文《狱中联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3、认识5个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和革命前辈在敌人的魔掌里那样乐观的原因。

2、朗读训练。

课 型:独立阅读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手段:用“小黑板”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预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二、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发阅读愿望,预习课文。

1、出示课题,读题释题。

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狱中”是地点,“联欢”是内容。狱中能联欢吗?谁和谁联欢?为什么联欢?

2、读“提示”,解答以上问题。

简介背景:“狱中联欢”节选自《红岩》第16章。敁联欢指监狱里的革敁命前辈庆祝1949年的元旦。敋当时,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不得不玩弄“停战”的把戏,想骗取喘息的机会,以便聚集力量,反扑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渣滓洞的特务也在表面上对被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样子。我们的革命前辈就利用这个机会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庆祝全国范围内的革命胜利,对狱中的革命力量进行了一次检阅。

3、他们在敌人的魔掌里为什么那么欢乐?

因为党和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使他们无比激动,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所以,他们即使在敌人的魔掌里也那么欢乐。

4、带着问题,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

(1)快速阅读,能看出联欢的各个过程,在课文中划一划关键词。

(2)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它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第1题。

<三>按联欢的过程(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第一段:讲新年大联欢开始,难友们纵情高歌。

第二段:讲难友们淘范文网所有的对联,都洋溢着革命的乐观精神。”

A.“革命的乐观精神”指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B.含义:狱中的革命前辈虽然身处在敌人的监狱里,但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并用自己的斗争表示对敌人的蔑视。

4、小结:本段写了革命者利用联欢对敌人进行了巧妙、坚决的斗争,表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敌人却无可奈何。

篇9: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狱中联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学习本课11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三、结合课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

2.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理解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敌斗争中表现的巧妙的斗争艺术。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放录音,听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疑难问题。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学生自我拼读生字表中的11个生字,然后指名读,根据学生拼读的情况,教师给予指导。

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4.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让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

(1)监狱里的革命前辈庆祝的是哪一年的元旦?

(2)他们在敌人的.魔掌里为什么还那么欢乐?

(3)课文在描写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的过程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填写课后练习第2题。)

五、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教师简介课文开头的背景。

2.学生齐读第1段课文。

3.齐读后,教师可以提问:“天还未亮,女室一带头,每一间牢房同时响应,像一阵闪电,爆发了洪亮的歌声。”这表达了革命先辈怎样的心情?

4.教师小结第1段。

二、学习第2段课文。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自读第2段,思考,讨论。

(1)第2段开头是什么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在新年联欢会上同志们准备了哪些礼物?

(礼物有贺年片、五角星、锦旗等。)

(3)他们是怎样准备这些礼物的?

(4)在这样险恶、黑暗的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要准备这些礼物?

3.齐读课文。

4.教师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课文第3段。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1)说说“苍劲”和“洋溢”两个词的意思。

(2)女牢的对联写的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反复读这幅对联。请一名同学背给大家听。

说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和它的横额“扭转乾坤”的意思?

(3)为什么说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幅对联的理解?

让同学反复读这幅对联,然后请一名同学背诵。

(4)楼二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读出对联,并说说它的含义。背诵这幅对联。

(5)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说说这幅对联的意思。

3.这些对联革命者看了欢欣鼓舞,特务们看完对联后有什么表现?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4.学生朗读第3段课文,反复读对联,边读边体会对联的含义。

5.教师小结。

四、作业。

1.读课文。

2.背诵文中的对联。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4段。

1.学生自读第4段课文,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读课文,然后讨论:

(1)第4段课文中描写了狱中联欢进入表演节目阶段,这一部分着重写了同志们表演的哪几种节目?

(2)读出文中描写戴铁镣扭秧歌的语句。

(3)课文是怎样描写同志们表演叠罗汉节目的?

(4)课文中怎样描写女同志表演秧歌舞的?

(用上边的方法来学习这段课文,体会革命者面对随时可能被敌人杀害的危险,对人民的事业无比忠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3.指名学生读第4段课文。

4.小结第4段。

二、再一次听课文朗读录音,回忆全文内容。

三、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认识。)

四、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狱中联欢

大合唱→ 互赠礼物→ 贴对联→ 表演节目

教学后记: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纪念品是极简陋的,从中可以看出狱中的情况是何等的艰难,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准备礼物,互赠礼物,表现了同志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他们对革命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革命者是那样的心灵手巧。

篇10: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筹办毕业联欢会,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这六年来所学到的技能,从而更加强了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学习生活是如此的回味无穷;母校是如此的令人难忘。

二、筹备重难点

1、主持人的确定。

2、各小组上报的节目是否能如期出台。

3、表演道具的落实。

4、每个节目之间的串词要撰写。

三、课前准备:各个小组上报演员名单,表演节目。

四、表演时间:1课时

五、教学思路

本次综合性学习与以往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相比,学生自主活动的比重更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又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所以这次的《依依惜别》之筹备毕业联欢会我采用这样的流程:

教学程序:

师导入:同学们,转眼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不久,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跨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临近毕业之际,让我们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主题,开展一次毕业联欢会,向师友、母校告别。

毕业即将来临,孩子们早已经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毕业联欢会的事情──因为此前我曾经答应他们在毕业前夕,和他们一起搞联欢活动。怎样才能让他们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因此,提前一周,我得用班会课开了个讨论会。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自告奋勇报上了许多游戏和表演项目。

一下子,节目多达二十多个。

差不多是时候了。我提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孩子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么多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一“问”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还挺在理。

师:“排好了节目单,还缺少什么?”

生:“当然是联欢会的主题喽!”

来看看孩子们自己取的题目:

生:“瞧我有多棒”毕业联欢会

生: “记住我”毕业联欢会

生:“难忘今宵”毕业联欢会

……

师:“那么,谁来写晚会的串词呢?”

五个孩子主动请缨。于是,全班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

师:“这次活动,我们也欢迎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观摩。谁愿意向别人介绍我们这次活动,设计一张海报,吸引他们前来观摩?”

四个孩子表示愿意承担此任务,并且保证一定形式新颖。

“这一期的班报,打算把这个活动报道一下,报道稿由谁负责写呢?”

两个孩子接下了这个任务。

剩下来的15个孩子,两个是节目主持人,3个负责出黑板报,4个组成后勤服务组,负责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并且做开支预算,还有6个负责教室环境布置。

承担了任务,孩子们各自组成小组,讨论去了。

两天后,所有的方案都送到了我这里。我诧异于孩子们惊人的能力。

一周后,联欢活动按时开展,活动非常成功。

活动之后,他们写了活动体会。

张淑敏:“经历这次活动,想不到我们还有那么大能耐,竟能自导自演这么有趣的活动。”

何雪仪:“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安排得更有计划性。”

……

教学反思: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需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次活动,是六年来进行课改的一个体现,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课程标准概括。

谁是最大的赢家?孩子们是否看出了我的良苦用心?借这次活动,我抓住了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既体验了整个过程,又迎来了美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自己的舞台上释放了激情,找回了自信。其实,最大的赢家,是孩子们!

篇11: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一~三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4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广泛)

(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教学第二部分。

(1)生读五个俗语,听说过吗?看看各自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

(3)教师适当补充。作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本地也有俗语,请同学回忆生活中知道的当地俗语。(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评议。

(3)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指导读准字音。

2.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3.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明白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4.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5.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第三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指导观察书写格式,指名说说书写时哪些字需要特别注意的?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4.练习描红,及时小结。注意行款布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注意解释时的态度,说话要通顺连贯。

教学难点:表达是否流畅、准确。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弄清本次口语训练的要求。

3.指导:

(1)读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应该怎样去解释。

(2)分组分问题练说。

(3)从三中情况中任选一种,认真阅读、领会,并想清是向谁解释?解释什么?怎样解释?

(4)推荐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4.反馈。

(1)指名说说被人误会时是怎样解释的?

(2)说说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后有什么收获?

(3)评议小结:说话的与其和态度要得体,说话要通顺连贯,声音要响亮,速度要适中。

教后小记:

篇12: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无字的歌谣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

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

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

(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

3、作业:(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篇13: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这句话,作者笔下的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相关专题 狱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