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名字随便来一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名字随便来一个”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共1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一、自然资源

1.自然属性

2.经济属性

3.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4.按性质分类:⑴不可再生资源

⑵可再生资源

5.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⑶数量的有限性

⑷利用的发展性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是决定因素

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都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

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十、教学反思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会判断一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理解记忆自然资源的共性特点和开发利用要求,结合典型的题目说明。

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特点 学案(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特点 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2.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一般规律。

3.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①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②自西向东。

(3)周期

名称长度参考点

恒星日③23时56分4秒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

太阳日④24小时太阳

(4)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处均约为⑤15°每小时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⑥赤道最大, ⑦极点最小为0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影响关系

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

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

2.地球公转

(1)概念:地球绕⑧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周期名称:⑨1恒星年含义: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长度:⑩365日6时9分10秒

(4)速度

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

A点?1月初较快近日点

B点?7月初较慢?远日点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字母?B。

(2)规律: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3)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轨迹

(2)周期名称:?1回归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

我的疑惑

1. 。

探究点一 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探究材料 教材P13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和P14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1.“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下图的短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什么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示在地球哪一位置?其线速度约为多少?

【探究归纳】

1.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论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画图略。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日,其长度因参考点而不同。

周期参考点地球自转角度时间长度

恒星日某遥远恒星360°23时56分4秒

太阳日太阳360°59′24时

3.表示地球的赤道,其线速度约为1 670km/h。

【考例探究1】 读图并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2)比较说明图中A、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3)当图中A点自转一周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时间是 ,叫做一个 日。

答案 (1)略。

(2)角速度:A、B点相等,均约为15°/小时,N点为0;线速度:A点最大,B点小于A点,N点为0。

(3)23时56分4秒 恒星

解析 本题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作为载体,考查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是除两极点外任何两点的角速度都相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探究点二 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探究材料 教材P14图1.17地球公转轨道。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否相同?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是否一致?

2.据下图分析,地球从图中A点公转到B点与从C点公转到D点所用时间相比有何差异(AB与CD等距)?为什么?

3.地球从A点开始公转,又回到A点时所用时间是多少?

【探究归纳】

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绕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2.公转的速度:随距离太阳的远近而不同,近日点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大,远日点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小。因此上图中,地球从A点公转到B点所用时间短。

3.所用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

【考例探究2】 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为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

C.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D.地球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恰好为1恒星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有关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的时间是1恒星年。

探究点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探究材料 教材P18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

1.黄赤交角是怎样形成的?

2.黄赤交角有哪些特点?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黄赤交角的直接结果,9月10日是第27个教师节,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南/北)?正向哪个方向移动?

【探究归纳】

1.黄赤交角的形成

地球自转??→围绕中心地轴??→与其垂直并经过地心的平面赤道面—地球公转??→绕转路线轨道??→所在平面黄道面——黄赤交角

2.黄赤交角的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

特点含义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

黄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面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

地轴与赤

道面夹角90°

三个基本不变 指向不变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大小不变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

方向不变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3.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正向南移动。

【考例探究3】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B ,C ,D 。

(2)写出∠α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 (南或北),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

(南或北)。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α的度数会 (变大或变小),温带的范围会 (变大或变小)。

答案 (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2)23°26′,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3)南 北 (4)变大 变小

解析 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第(2)题,由∠α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α为黄赤交角。第(3)题,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第(4)题,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定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情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提纲资料

第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趋于枯竭,人均资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猎明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被动地适应环境,恐惧和依赖的关系。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农业明时期:人口增多,对资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广度增大,人地关系开始出现对抗。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古代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

工业明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大发展,对自然资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地关系全面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出现了全球性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人地关系思想: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思想。

4.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复合系统: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消耗。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一定的方法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一产品一再生资”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3、自然资的可持续利用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从容说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因此工业联系的概念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工业集聚有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集聚又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集聚,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消耗,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另一种是现代工业集聚,其往往是为了控制某~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有良好的产业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创新。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分散,是因为工厂在某一地区过度集中。达到饱和后出现一系列问题,工业随后向其他地区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而这种分散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另一种是现代工业分散,它是工业联系的结果,这种分散的前提条是科技的进步.有两方面的原因:①原料或零部及产品的运输量小,运输费用较低;②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同时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导致全球性跨国公司出现,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分布,形成世界性生产网络,这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难点

1.新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

2.不同工业地域特点不同。

教具准备

本插图、、投影仪、电视新闻报刊资料、工业生产分布图及一些景观图片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新导入]

师: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完成的;企业的集聚

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板书)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工业联系

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下面我们作一具体分析。

生:阅读P62第一、二自然段

师:(1)书上叙述了哪几方面存在着工业联系?

(2)每种方式联系中,各有什么特点?

生:工序上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的联系等。

[教师精讲]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师: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我们日常用的普通物品,如布,是经过多道工序才生产出的。生产布匹首先从种植棉花开始,然后经纺纱、织布、印染等工序,最后才成为成品布匹。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或工序)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完成。这样,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就存在着工业联系。这样的例子,同学们可举出很多,比如我们使用的笔、笔记本、服装鞋帽、自行车、电视机等等,都是由不同的工序加工组合而成。从产品所用原料,到产品制作完成,都是由不同的工业部门所承担,最后组合加工完成,其中各工业部门的分工合作,即存在着工业联系。具体地说,工业在以下两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

(板书)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工业联系

师:这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各工厂分别完成某一产品的某道工序,负责前一道工序的工厂的产出成为负责下一道工序的工厂的投入。例如,上面所举布匹的生产过程,我们使用的本、笔记本的生产过程等等。它们在生产上存在着一种直接联系,即上一道工序的“产品”是下一道工序的“原料”。第二种情况是许多工厂各自生产某一产品生产零部,生产零部各厂家之间没有直接的投入一产出联系,它们分别与最终产品的组装厂家(或总厂)联系,或通过组装厂家互相取得联系。例如,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的工厂,出于各自生产的零部不同,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但所生产零部经汽车厂组装,使各零部的生产厂与汽车总厂发生了工业联系。这样的例子,我们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如上面所举生产笔的厂家,还有暖水瓶生产厂家、电视机组装厂家等等,它们的生产过程中,各零部均由不同的厂家(或部门)生产(如笔尖、笔墨、笔管等),然后进行组装。即成产品(笔)。

(板书)2.非生产上的工业联系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业联系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邮局、商店、学校等,也有的是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例如,在一些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工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包带等多种工厂,这些工厂之间基本上没有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这种工业的联系是种间接联系。这样的现象在各地区较普遍。例如,西省潞城市的两大企业天脊集团公司(原西化肥厂)和西水泥厂,它们的区位选择就是为了利用当地的资(煤炭、黏土)、水(辛安泉)、劳动力以及一些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一般说,在一个地区,存在着这样的间接联系的工业较多,我们看似两个不同的工业企业(工厂),虽没有上面所讲的那种直接联系,但它们却存在着某种间接联系。

(承转)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联系往往导致工厂的集中分布,产生工业集聚现象。

(板书)二、工业集聚

1.工业集聚的优势

师:有联系的工业分布在一起,有哪些好处?

生:加强联系,降低运输成本……

师: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叫做工业的集聚。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消耗等。可见,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例如,在钢铁厂周围建立机械厂,机械厂所需钢材的运输费用会大大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种由工业集聚而带的优势显而易见。

(板书)2.工业集聚的两种情况

(1)传统工业生产的集聚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中国北京燕石油化学工业区的集聚

师:跟化工厂有关的哪些厂可以布局在一起?

生:炼油厂、合成橡胶厂、聚酯厂、化纤地毯厂等。

师:回答得很好!

师:一些在生产上有投入一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的工业企业,相互靠近而导致集聚。这类工业的运输量大,为减少运输费用,工厂集聚在主要的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等。以钢铁工业为例,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好些厂矿和它配套,如烧结厂、焦化厂、轧钢厂等,其间的运输量较大,所以,这些相关工厂靠近主厂布置,形成集聚效应,减少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板书)(2)新兴产业的集聚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师:主要有哪些工业区聚集在一起?

生:菲利浦电子公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万虹胶制品有限公司等等。

师:回答得很好!

师:这种集聚下的各企业之间很多没有生产上的联系,但它们可以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

扩大自身的影响。在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协作工厂需要在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这样就形成了新兴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一些地区兴建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是其典型例子,这类工业的集聚,主要靠规模优势,技术合作,推动经济的发展。

工业联系产生了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又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越细,部门越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越广泛。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板书)三、工业地域

(板书)1.工业地域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情况

(板书)(1)由于生产的联系而自发形成的

师:工业企业集聚而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传统的工业区一般都是这样形成的。这样因自发在生产上有投入一产出的联系,在地理上相互接近,最后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如我国的许多钢铁工业,在它的周围就自发地建立了一些与之相应的企业,像烧结厂、焦化厂等。

(板书)(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师:有的是把生产上有投入一产出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有的是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后一种工业地域,各工厂是由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的,这种工业地域在世界上比较普遍.如世界上许多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即属此类。我国许多的工业城市也属此类,如上海、重庆、沈阳等。此外,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利用上述原理而开辟的。如上海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各企业虽然生产上不存在联系,但是正是由于共同利用其中的基础服务设施而形成的工业地域。

[合作研究]

生:阅读案例2思考

师:(投影图片)

惠州某音响的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

师:(提问)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集聚?

2.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3.根据惠州音响零的百分比,说明惠州音响零供应厂家的地域分布有什么规律。

(多个学生回答)

生l: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专业生产厂集聚属于专业化的工业联系。

生2:可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应。

生3:递减规律,距离惠州音响整机组装厂越近的地区零所占比例越高。

(过渡)对于上述工业地域的形成,不同特点的工业部门,不同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人、自然条,造成了种类和地理范围各不相同的工业地域。下面,我们对比学习两类性质不同的工业地域。

(板书)2.工业地域的性质分类

(板书)(1)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高潮(重难点突破)

师:在我国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如偏僻县城、乡村),由于资金和技术条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像面粉厂、制糖厂等,以及进一步以面粉或糖为原料而发展起的加工工厂,如糕点厂、糖果厂等。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食品工业点)面积较小,发育程度低,因而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难以形成大的工业城市。因此,我们也就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了。

(板书)(2)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师:有哪些工厂可以与钢铁厂布局在一起?

生:焦化厂、烧结厂、炼铁厂、轧钢厂、水泥厂、机修厂等

师:回答得很好!

师:在经济水平较高、工业地域规模较大的地区,其发展潜力就远不一样,如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相互接近的工厂,不仅包括从事钢铁生产各道工序的工厂,如烧结厂、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还包括与钢铁生产有联系的工厂,如氧气厂、机修厂、发电厂、水泥厂等,总共可达20~30个工厂。这些工厂集聚,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因此,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钢铁工业区)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大。这类工业地域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例如,我国的鞍(“钢都”)、攀枝花、马鞍、包头(“草原钢城”)等钢铁工业城市的形成。除此之外,石油化工区、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属于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也往往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例如,我国的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鼓励学生多举些例子,激活思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这样,一些城市的“雅号”也就理解了。例如美国的“钢都”匹兹堡,“汽车城”底特律,英国的“石油城”阿伯丁等等。

对于以上提到的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由于它是围绕某个大型工业企业而发展起的,而在不同的时期,影响这个大型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工业地域的核心工厂区位就要发生变化,最终使得工业地域也要随之变化。例如,钢铁工业区早期指向煤炭区位(英国的伯明翰、德国鲁尔区);20世纪初因冶炼钢铁使用的焦煤量大幅度下降而指向铁矿区位(我国的鞍、马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巨型运矿船的出现,世界上很多钢铁工业区规划建设在港口,既便于运输原料,又接近消费市场(日本的福、意大利的塔兰托、我国的宝钢等)。

(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时,有的工业也出现了一些相反的现象,它们表现为分散布置,例如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供应厂家,与电子装配工厂之间相距较远,形成了一种工业分散现象。

(板书)四、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板书)工业分散的两种情况

(板书)(1)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分散迁出

师:一个地区工业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例如,现在世界各地新兴建的电子工业基地,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区、德国的慕尼黑等。在我国,电子工业也选择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的地方,如北京中关村等。

(板书)(2)有互相协作的工厂之间的分散现象最终可形成跨国公司

师: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种类很多,可能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从每一种原料和零部看,它们可能会销售到很多地区。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把这种有供销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跨国和跨地区的企业,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从教材图4.8中可以看出,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已经全球化。由于高技术的发展,机动灵活的中小企业越越普遍。

师:(投影图片)

师:思考福特汽车有哪些国家生产零部?

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生:加拿大、瑞士、美国、比利时、挪威等15个国家。

师:请同学们在世界政区地图上查找这些国家。

生:阅读下面图片(补充)

师:让学生了解福特还生产哪些车?在中国如何发展?

师:正如美国福特汽车生产网络,汽车的各个部自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家,从工业联系看,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家,生产产品各不相同,不存在直接联系,但都与福特总公司有产品联系,这些厂家处于一种间接关系之中。从福特总公司说,其工业部门(工业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种工业分散现象。随着科技发展,各零部轻便、短小,运输方便,甚至可以空运,打破了工业集聚,出现了工业分散。福特公司正是利用这种优势,和各国的工业企业建立一种供销关系甚至合并,最终形成了跨国公司,使福特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全球化。

[知识拓展]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工业企业的参观学习,以本地所属工业企业为例,参观一些不同的工厂,看它们在生产上或在非生产上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如存在某种联系,请同学们沿着有联系的生产线再进行下一工厂的参观,分析其具体的投入与产出的相互联系(可带领学生到某一大型厂矿的各个分厂进行参观了解)。如不存在直接联系,可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更深入地理解内容。(可带领学生到各小型厂矿参观,它们一般不存在直接联系,但共享本地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学校等等)回校后,组织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进而再分析当地的工业分布状况。

结束(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从工业联系到工业集聚与分散,再到工业地域的形成,层层紧扣,用较通俗的例子逐一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工业地域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因素。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工业才得以发展,由工业联系逐渐产生了工业集聚与分散。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集聚,往往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工业地域或工业城市;一些新兴工业的分散为了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区位条,又能形成跨国公司,从事世界网络的生产活动。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题:以某一大型汽车工业为例,了解有哪些工业布局在一起?又有哪些布局在其他地区?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汽车有哪些零部?生产这些零部的工厂是否在一起?为什么?

活动与探究的办法、过程:实地调查或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写调查报告,进行交流。

后练习

1.依靠钢铁工业而在其周围集聚的工业有………………( )

A.纺纱厂

B.造船厂

C.食品厂

D.电视机厂

2.工业联系常常发生在………………………( )

①同一加工过程的不同工序之间②共同占据某一道路的工厂之间③有信息交换的企

业间④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之问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3.下列工业分散现象中,受廉价劳动力因素驱动的是……………( )

A.“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

B.上海的纺织企业在新疆建纺织厂

C.德国鲁尔区的钢铁企业在荷兰沿海建炼铁厂

D.美国的汽车企业在瑞士建齿轮厂

4.钢铁企业在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区位指向变化,按时间先后顺序为( )

A.港口区位——煤炭区位——铁矿区位

B.煤炭区位——港口区位——铁矿区位

C.煤炭区位——铁矿区位一港口区位

D.煤炭区位——市场区位——港口区位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城市形成:面粉厂→糕点厂→糕点城

B.钢铁工业区位指向变化:铁矿石→煤炭→港口

C.工业地域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D.工业城市形成:北海油田→石油开采加工→石油城市伯明翰

6.关于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

B.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获得规模效益

C.凡是存在工业联系的工厂一定形成工业集聚

D.新兴中小企业多以分散为主

7.主要体现工业分散现象的工业部门有……………………………………………( )

A.钢铁工业

B.石油化工

C.电子元器

D.食品加工厂

8.下列城市中,哪些是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的………………………………( )

A.上海、大庆

B.北京、鞍

C.鞍、攀枝花

D_上海、北京

答案:1.B 2.A 3.A 4.C 5.C 6.C 7.C 8.C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M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章规划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就是 人地关系,本章以前各章内容均是介绍了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本章是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介绍了人类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 人类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要直面环境问题,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二节中阐述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问题研究中,选取了一个当前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绿色食品知多少”。

中,可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学习可持续发展内容时,可联系《21世纪议程》,让学生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本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课时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课时

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1课时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教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时,可将人地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也可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顺思路、掌握要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难点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对玛雅文明的案例分析,教学时可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工业革命时期,是人类征服自然导致人地关系恶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激励学生举例。在分析图6.7时,学生除了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知识外,还可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提高读图能力,也可将图6.7作一个变式。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教师可自己或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然后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们虽然富有了,但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下降了。

在了解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先污染,后治理后,可激发学生讨论:“我国能否借鉴发达国家的这种模式来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十分重要,教学时可采用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这三个原则。P97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不必有统一的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就是好答案。最后要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以达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维目标

知 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案例和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习前两个标题,第2课时学习第三个标题内容并进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从狩猎采集到培育作物、饲养家畜、工业化生产,从洞居穴隐到造屋而居,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历程,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板书)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板书)

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不停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所以说人类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技术手段,也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那么人类对“地”的认识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认识历程呢?

(看课本图6.1“朝拜太阳神”)

师:同学们看了这幅图,请说一说它反映了当时人对“地”的认识处于一种怎样的阶段。

生:此时处于人类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非常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在这一时期,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师:对。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处于一种崇拜状态。那么图6.2反映的是人类的什么时期?这一时期人对“地”又具有怎样的认识呢?

生: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人们生产劳 动的场景。这一时期人类处于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了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师:对。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但这时,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迁移,以此来逃避大自然的惩罚。

(让学生用图解的形式来表达以上两个生产力时代的人地关系)

(生绘图,师总结)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

师:尽管在农业文明时代,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已有了科学的萌芽。如,在我国古代,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的主张,如: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义赏》)

(阅读案例l:玛雅文明的消失)

师:阅读案例1,你认为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个案例说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师:对。玛雅文明的消失除了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生产活动有关系,与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无关系?

生:有。玛雅社会所处的环境是热带雨林,森林砍伐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破坏的速度。

师:对。请同学们把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绘成概念图。

(生绘图,师总结)

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

(过渡)

师:18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而正当人们陶醉于自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大自然也在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人地关系越来越呈现出不协调,人地关系迅速激化。下面让我们来完成P92“活动”

1.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会隐藏着什么环境问题呢?为什么?

师:这个活动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请大家讨论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出示网页图片:我国矿山生态环保形势严峻)

(生分组讨论)

生l:矿山开采会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还可能引发泥石流、污染河流等结果。

师:对。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

师:请大家看图“高峡出平湖”,修大坝、建电站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又一大奇迹。修建三峡大坝,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大坝的建成,能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防洪、灌溉、航运、发电、养殖等。但是,在大坝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呢?请看下面的网页图片:

生: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人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

师:大坝的修建,虽然得到了一系列的好处.但也给生态带来了灾难,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考。让我们再来看图“现代都市”,在都市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哪些问 题?

深陷误区的城市建设

“假如你是一位仙女,从天上飘飘而下,睁眼一观望,应当能立即辨别出眼前是北京,或广州,或纽约,或巴黎……城市景观一定要有不可取代的特色。”——这是周恩来总理当年讲的一段话。

可是在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立即辨别出”眼前的中国城市你、我、他。因为大量的城市早已丧失了“不可取代的特色”。城市景观按本人的总结,就是“千城一面”、个性全无,张扬、肤浅、浮躁、喧嚣,已无魅力可言。

我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家、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早在50年前就提出在北京城外另建新城区,而应保留古都北京的旧城格局,保护历史名城的文化风貌,可是当时的领导人未予采纳。所以,随着大拆大建,北京失去了真砖真瓦古城楼、正街正巷旧街区、原汁原味四合院、古色古香老建筑……

我们的文化古都北京、我们的许多城市,在外国的游客心目中形象如何?是一种什么印象?有何不满与担忧?

可以看看如下描述:

“北京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城市中林立的高楼越来越多。”(德国学生Rodert)

“见到了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也许将来北京会变得和纽约、香港或是东京那样被摩天大楼所淹没,失去它原有的个性。北京……那里的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都非常严重。”(德国学生Marc)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真希望那些老城区和一些传统建筑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中国就是中国,意识和生活方式都不应变得越来越过分西化。”(德国中学教师Monika)

中国风格、地域特色、中华气派的历史建筑大量消亡。如今在北京和各地城市新建的无数建筑物中已经找不到最具地域和古城文化特色的元素:朝天栏、冰盘挂落、卷棚、倒桂楣 子、清水屋脊、悬山式、雕饰窗棂……

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而论,我国城市中极大量的所谓“新建筑”并不具有美学价值,更不能体现中国文化、中国城市地域特色,密集如林的西方“现代建筑”低水平模仿品和大量的垃圾建筑淹没了城市、毁掉了城市的景观特色。

在城市建设、建筑规划、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等方面的观念差误、价值取向乃至于逻辑上的混乱,表现在方方面面……

生: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问题等。

师:不错。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会起什么作用,目前还存在一些未知领域。我们再来看看第2题。

2.仔细观察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1)两幅图所反映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2)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如果你生活在乡村,你所能看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如果你生活在城市里,你所能了解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生讨论,分别回答第3题)

生l: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生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生3: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答案。如:水稻种植区可能会因大水漫灌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会导致沙化面积扩大。

师:环境问题既成事实,人类必须——

直面环境问题(板书)

师:人类来自于环境, 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生: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要排放废弃物到环境中。

师:对。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让我们来完成“读图思考”。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能消除吗?

4.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

(生讨论)

生1:单产不高,粮食不足,所以人们要扩大耕地面积。

生2:毁林开荒、开垦草场、围垦湖海、填塘塞河。

例: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平方千米。在1949年,面积缩减至4350平方千米的洞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在这40年间,洞庭湖每年淤积在湖底内的泥沙已达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时达7~9米,再加上周围居民的围湖造田使其面积与湖容锐减。洞庭湖在此后又经历了40年左右水土流失的折磨。1984年,它的面积大约只有2145平方千米。还不到1949年时面积的一半。八百里洞庭湖徒有虚名。

生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破坏水利、水产减 少。

开垦草场、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风沙侵蚀、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日益频繁。

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并不能得到消除。

生4: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是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环境被破坏,最终会对人类进行惩罚,人类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反而越来越贫穷了。

师:通过对图6.7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如20世纪以来,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都纷纷告急,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破坏的表现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过渡)

师:人类活动改变了环境,环境会把受到的改变反作用于人类社会。除了以上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还表现在环境质量的高低上。

师:对。环境可以对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自我净化,即环境的自净能力。所谓自净能力,就是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人类如果向环境排放废弃 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环境质量就会下降,造成环境污染。

师:对。图6.8向我们展示了污染的形成,看图说明主要有哪些污染的种类?它们是如何造成的?

生1: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是由工业三废和有害农药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的。

生2:固体废弃物污染是由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的。

生3:噪声污染是由工厂和交通造成的。

生4:放射性污染是由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

生5:海洋污染是由陆地上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污染物排人海洋及海上运输、海上钻井平台造成的。

师:对。污染的种类越来越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危害。

(过渡)

师:环境污染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谈谈你对这种模式的认识。

生:(讨论回答)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随意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各种污染的产生。发达国家走过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个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实际代价,是不足取的。我们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时应吸取教训,走绿色经济的道路。

师:对。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过渡)

师: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尽相同的,即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请同学们说一

说,在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有何不同。

生: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过度聚集,污染集中,因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乡村地区,主要是因 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过渡)

师: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也不一样,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生:(讨论回答)发达国家工业技术发达,消耗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源,排放的污染物也占绝对多数,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基本都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需求,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师:对。请看P95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完成读图思考。

1.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差异。

生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如海洋污染、河流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如非洲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导致沙 漠化的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大规模砍伐,导致野生生物物种灭绝。

2 .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生1:北海和地中海的污染可能影响到其他海域,甚至全球的海洋。

生2:加利福尼亚的烟雾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生3:南美洲的热带雨林砍伐,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人类在饱受了环境的报复惩罚之后,已逐渐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2课时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板书)

师: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治标不治本的。人类必须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答案,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师:对。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并为全球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指导性框架。

读图6.12,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生1: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生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改善,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如何理解这三个原则?

生1: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要公平,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也要公平。

生2: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生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同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变为全球性问题,所以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活动与探究

L一名中学生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个可持续的世界会为今天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

提供充足的能源、食品、洁净的水、住房以及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进一步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谈谈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生回答,师总结)

答:不同的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下的定义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

2.阅读下面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给蛇让道”有没有必要?

答: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将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衡量标准,对下列观点作出评价。

(1)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答: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当被闲置。

答: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3)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人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

答: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答: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5)保护自然很重要,因为 它为我们提供食品、药品和其他生活用品。

答:正确。

(6)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答: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7)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同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答: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

选取一个发达国家,对其工业化的过程、环境的改变及目前所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写一篇文章,介绍其发展历程。

课后练习

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A.人口问题和资源问题

B.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C.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D.越疆污染与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2.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人口压力方面外,还包括……………………………………( )

①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滞后②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③资源的不合理地利用④环境

自净能力减弱⑤人口的增长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3.下列人类生产活动中,可引起生态破坏的是………………………………( )

A.围湖造田

B.黄土高原上种草种树

C.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

D.工业废水排人海洋

4.“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答案:l.B 2.A 3.A 4.B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湘教版必修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2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表现形式。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高谷深;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和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5 000~6 0以前,一条形成于1855年以前。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呈________。(“U”型或“V”型)

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黄河流域内,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________地区,其突出地形特点是________。

4.随着流域的治理和水电站的建设,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对埃及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尼罗河三角洲出现后退。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规律总结】

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区河流在出口形成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2.外力作用的规律

(1)沉积规律

①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

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下图:

②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2)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3)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静止沙丘剖面)

【考例探究1】 读“地貌景观图”(如图),回答(1)~(2)题。

(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

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一场因国际旅游岛概念而催生的饕餮盛宴,正在引发海南第二次房地产投资开发热潮,逾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南“跑马圈地”。

1.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南“跑马圈地”将给地表带怎样的不利影响?

2.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因而也属于地质作用,这种认识正确吗?

3.下列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最合理的是( )

A.阿斯旺大坝 B.都江堰水利工程

C.三门峡水库 D.洞庭湖围湖造田

【规律总结】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未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1)有利影响:如缓坡修梯田、填海造陆、植树造林、兴修水库、退田还湖等。

(2)不利影响:如陡坡修梯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等。

【考例探究2】 下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

【巧学速记】

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1)常见的侵蚀地貌

(2)常见的堆积地貌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常考点,经常结合我国实际考查流水和风力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现为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人类应该做到趋利避害。

参考答案

前准备区

①风化 ②侵蚀 ③沉积 ④平坦

⑤横断地 ⑥青藏高原 ⑦黄土高原

⑧三角洲 ⑨冲积平原 ⑩沙丘 填海造陆 围湖造田等。

探究点一

1.“V”型

2.黄河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

3.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4.变慢 随着流域治理、水电站建设,黄河泥沙含量减少,中上游输送到入海口的泥沙减少

5.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的泛滥减少,使携带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沿岸土壤肥力下降,营养成分减少造成鱼类食物不足,泥沙沉积作用减弱,再加上海水侵蚀作用使三角洲出现后退。

考例探究1 (1)D (2)C [第(1)题,火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第(2)题,峰林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而成,以化学作用为主;“V”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探究点二

1.耕地减少,海岸带生态系统破坏,植被和湿地资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加剧等。

2.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质作用必须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因而人类活动不属于地质作用。

3.B

考例探究2 B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形成的,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挪威的峡湾是冰川侵蚀而成的。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j.Co M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导学

一、课标解析

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知道这里的“大气”仅指低层大气。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能量 (特点: 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形式: 、 等。

影响因素: 、 等。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部分 而产生。

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 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绝大部分 而产生。

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结论: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概念: 。

形成:冷热不均引起空气 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 差异,形成大气的 运动。

举例并图示: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受力:

风向:

受力:

风向:

三、典题解析

1、读图,判断A、B两处的温度差异。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高度高则气压低,高度

低则气压高。故a>c,b<d,而c=d,所以a>b。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A

处气压较低(注意,A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相比而言的),B处气压较高。而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所致。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判断出A处温度较高,B处温度较低。

2、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

飞机左侧是高压,判断( )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以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解析:飞机在高空飞行故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空气在此二力作用下,风向右偏成与等压线平行,吹西风。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反,逆风飞行。风向的判断依据是气压差异状况和所在半球,若不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90°,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一锐角,与等压线相交。

四、课堂练习

1、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10月6日最易出现霜冻D、10月5日恰逢冷锋过境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2-3题。

2、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3、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应差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4、下图中,符合南极大陆极地东风、南半球气旋、我国台风、我国江淮地区的伏旱示意图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②④①③

5、关于右图的错误叙述是( )

A、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B、丁处的气压高于丙

C、若丙处气温为1℃,则乙处气温一般低于25℃

D、甲、乙、丙、丁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读甲、乙两幅等压线分布图,判断下题。

6、有关甲、乙两点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点盛行西南风B、乙点盛行东北风

C、甲、乙两点风力大小相等D、甲点风力小于乙点

7、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

A、农村

B、近郊

C、郊区

D、市区

8、根据如图所示垂直剖面气压变化判定热力环流方向( )

A、①→②→③→④→①

B、①→③→④→②→①

C、①→②→④→③→①

D、②→④→③→①→②

9.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力的变化情况为( )

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C.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二、综合题

1、右图是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

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后回答:

(1)表示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

的是 (A、B),形成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 。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夜里? 。

2、读北半球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如图所示,回答:

(1)在A、B、C、D四处用箭头表示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2)B地的气温比A地 。

(3)C处气压比D处 。

(4)高空的气压高低往往与近地面 。

(5)若A在B的西方,则AB之间的地方吹 风。

3、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

其方向是 。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的地区在 (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地,原因是 。

五、能力提高

1、读“北京市某年3月8日和3月9日的气

温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月9日白天与黑夜的气温都比3月8日低

B、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

C、云层对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作用D、体现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等温线,其中表示7月份等温线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图所示中数字表示的地区,七月份气温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图5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4-6题。

4.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 B.3℃ C.2℃ D.1℃

5.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6.图6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7-9题。

7、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8、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9、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六、课后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B 5、B 6、D 7、C 8、B 9、D

(二)综合题

1、(1)B 白天云层反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很高;夜间云层使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降得很低,故日较差小。

(2)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2、(1)图略(方向应为:从A→B→C→D→A)

(2)高 (3)高 (4)相反 (5)西北

3、(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相交 北 风向向右偏

(5)N N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篇2: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㈠、认识自然资源

阅读课本P153图4-1-1的5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 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见学案】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 c 、水 资 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a、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⑵依据性质

b、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能够不断生长和繁殖或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认为是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有些自然资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承转: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a、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b、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c、不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一般具有地质规律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性在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运用实例予以说明。

⑶数量的有限性

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都是有限的。前者以石油为例,后者以土地资源为例。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⑷利用的发展性

科技的进步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性的前提。表现一、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表现二、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功能和用途越来越强;表现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方式越来越广泛。

承转: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面我们以土地资源为例,共同探讨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长和发展的意义。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完成学案表格】

时期标志人类活动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人类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 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蒸汽机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承转:通过土地资源的分析和学习,我们知道土地资源正遭到不断的破坏。那我们又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呢?

㈢、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思考】阅读P85-86,

探究导致某些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续发展

【拓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样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2)内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

a、公平性原则

(3)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拓展思考1】人类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违背什么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拓展思考2】人类过渡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某些资源匮乏违背什么原则?

持续性原则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⑵人类要将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⑷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活动】结合P86表4-1-3与表4-1-4分析总结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 因是:人为原因:三过一不合理一不当(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和交通建设不当)自然原因:自然风力条件下沙丘的迁移入侵。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例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 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包含所有的自然地物、耕地、林地都属于土地资源、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属于地形。

答案:C

例2:下图中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解析:A表示能源完全属于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又都属于自然资源,这是错误的。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都称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核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沼气……都属于能源。能源不完全属于矿产资源。B图能源完全不属于自然资源更是错误的。D图将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开,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也是错误的,因为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只有C图正确表达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一次能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二次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C

巩固练习

3. 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

A.水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 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导学 案、布置预习

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篇3:自然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定义和范围。

2、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学用具】

地理景观图,中国煤矿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入新课:观察景观图,引入自然资源的讲述。

2、阅读课本52页,找出自然资源的定义,区别资源和自然资源。

板书:一、自然资源极其类型

1、自然资源

讲解: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人工产生的东西也是资源,但是不属于自然资源。

那么,自然资源分几种类型呢?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答案,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举几个例子。

补充:自然资源分类的关键是能不能生长繁衍和循环利用,注意他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合理利用。

(转承)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呢?大家通过阅读煤矿、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得出结论。

板书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总量丰富,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

2、空间分布不均

讲解:课本54页的表格是一个考试内容,要依据几种自然资源的位次,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总结: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大,但是人均少,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前提是自然界中的东西,就是天然形成的,条件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阅读课本知道,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前者如土地、生物、气候等,后者主要指矿产资源。

阅读煤矿分布图,知道我国主要的煤矿分布在北方,油田也分布在北方。得出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作业设计】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

篇4:自然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大量的数据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

2.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特点,明确我国在自然资源上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人地协调的观念。

3.通过我国资源在“总量”和“人均”上一“多”一“少”的对比,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为后几节的学习作了知识和价值观的铺垫。教材首先利用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自然资源总量大”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优势,以及造成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教材只是概括的提了一下,因为在后面几节的内容里会具体介绍。但是作为这一章最关键的一个概念,教材并没有解释,它是通过数据来体现自然资源的含义的, 教师应予以补充。

教材还通过“想一想”安排学生将我国与世界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相对比,给学生几个启示:第一,控制人口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紧张的一个途径;第二,即使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足,只要利用合理,同样也能把经济发展好。

在教材的最后,提到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清楚。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得不合理,同样也会面临无法再生的局面。

教法建议

本节的从内容上来说线索非常清楚,但这一思路决不能成为 教师教授的线索,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事实将我国自然资源的现实国情分析出来。所以 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查找资料,或者 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使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提升到理性认识上。

为了明确自然资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介绍概念之后再举出几种事物,让学生来判断这些是否属于资源,从而理解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接着再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哪些不可以,为后面提出解决资源紧张的措施作个铺垫。

篇5:自然资源教案

a、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a、公平性原则

(3)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拓展思考1】人类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违背什么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拓展思考2】人类过渡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某些资源匮乏违背什么原则?

持续性原则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⑵人类要将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⑷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活动】结合P86表4-1-3与表4-1-4分析总结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 因是:人为原因:三过一不合理一不当(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和交通建设不当)自然原因:自然风力条件下沙丘的迁移入侵。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例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 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包含所有的自然地物、耕地、林地都属于土地资源、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属于地形。

答案:C

例2:下图中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解析:A表示能源完全属于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又都属于自然资源,这是错误的。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都称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核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沼气……都属于能源。能源不完全属于矿产资源。B图能源完全不属于自然资源更是错误的。D图将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开,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也是错误的,因为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只有C图正确表达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一次能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二次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C

巩固练习

3. 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

A.水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 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导学 案、布置预习

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自然资源

1.自然属性

2.经济属性

3.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4.按性质分类:⑴不可再生资源

⑵可再生资源

5.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⑶数量的有限性

⑷利用的发展性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是决定因素

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都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

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十、教学反思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会判断一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理解记忆自然资源的共性特点和开发利用要求,结合典型的题目说明。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篇6:自然资源教案

[新课引入]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影片,或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数据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以此感到自豪。

[出示相关资料]

展示资料:(投影)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类别

国土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

资源基本特征

总量居世界位次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资源量极其稀少,人均资源不足。

[小结]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即: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 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

[提出问题]根据我们所了解的知识,请大家对比一下我国与日本、美国、加拿大三国在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有何差异?

对比之后,我们从日本这个国家对资源的利用政策上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呢?

从分析中找到我国在资源利用上的问题:利用不尽合理

对于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分析,并能认识到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一名小环保主义者。

篇7:自然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定义和范围。

2、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篇8:自然资源教案

【教学用具】

地理景观图,中国煤矿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入新课:观察景观图,引入自然资源的讲述。

2、阅读课本52页,找出自然资源的定义,区别资源和自然资源。

板书:一、自然资源极其类型

1、自然资源

讲解: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人工产生的东西也是资源,但是不属于自然资源。

那么,自然资源分几种类型呢?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答案,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举几个例子。

补充:自然资源分类的关键是能不能生长繁衍和循环利用,注意他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合理利用。

(转承)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呢?大家通过阅读煤矿、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得出结论。

板书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总量丰富,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

2、空间分布不均

讲解:课本54页的表格是一个考试内容,要依据几种自然资源的位次,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总结: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大,但是人均少,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前提是自然界中的东西,就是天然形成的,条件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阅读课本知道,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前者如土地、生物、气候等,后者主要指矿产资源。

阅读煤矿分布图,知道我国主要的煤矿分布在北方,油田也分布在北方。得出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作业设计】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

篇9: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教案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教案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水和人类的关系,水的污染与防治,化学教案-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2. 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国情、节水、环保教育。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新闻记者能力,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水在自然界的存在。第二部分描述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部分说明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教材。

[教学重点]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同样也离不开水。因为水和空气一样,也是人类及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阅读】请结合下列问题阅读课本第44页—第47页:

⑴自然界中的水分布状况如何?淡水资源有多少?

⑵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⑶水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污染水源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术防治和保护?

【板书】

第一节 水

一、水在自然界的存在

【提问】根据同学们看书和你对水的了解回答问题⑴

【小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首先是江河、湖泊、海洋,还有地下水,另外在大气中以及动、植物体内也都存在有大量的水。仅江河海就占了地球表面积的3/4。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

【板书】

1.主要存在于江河、湖泊、海洋,约占了地球表面积的3/4。

2.在人体和动、植物体内也都存在有大量的水。

3.在地层和大气里也存在有许多的水。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地理知识,我国的水资源是怎样的?我国是缺水的国吗?

【讲述】我国的淡水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但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分布不均,我国东南部地区湖河流较多,而西北部地区就较少。虽然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的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而且我国还是耗水量很大的农业大国,因此我国属于缺水国。

【板书】

二、水与工农业及日常生活

【提问】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和你对水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了解,说说水有哪些用途?

【小结】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

【板书】

三、保护水资源

【讲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废气、废渣,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自己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不源造成的污染,并讨论分析带来的危害以及怎样防治这些污染。

【板书】

1.水污染的形成

⑴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⑵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⑶生活污水

2.水污染的危害

⑴可以使人生病、中毒甚至死亡

⑵破坏生态环境

3.水污染的防治

⑴工业上控制“三废”进入水体

⑵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提倡节水农业

⑶生活上合理用水

⑷增强环保意识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淡水在自然界分布很方,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

B.动植物体内及大气中的水,起着维持生理活动及气候的作用

C.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是可饮用水

D.水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要节约用水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水

B.工业三废中只有废水可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C.有些地区流行甲状腺肿大病和龋齿病,原因是饮用水中缺少碘和氟元素

D.热电厂和工业冷却水,不会造成水污染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

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

4.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0520立方米,我国则为______立方米。

5.水在自然界分布分很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____,但地面淡水仅约占总水量的____。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量的_____。

6.工业生产中______、______、______和生活______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______、______随水流入河中,都会使水受到污染。

7.如果一个水龙头每秒滴水2滴,平均20滴水为1毫升,试计算一昼夜漏掉多少升水?

8.某工厂每天排出20吨水,其中30%未经处理。已知每吨废水可污染140吨清水,该工厂每天将造成多少吨清水被污染?

篇10:工业与自然资源课堂教案

工业与自然资源课堂教案

【教学设计】

1、本课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形象化。

2、采用录象和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以达到相互交流信息的目的。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

一、原材料资源

1、: 来自农业——一部分

来自自然界——大部分

2、人类使用的历史发展

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电子计算机时代

(看一看,想一想)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4、矿产资源

非金属 金属

有色金属 黑色金属

(练一练)学生活动

二、能源介绍:

1、太阳能:太阳是一个巨大、久远、无尽的能源。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但太阳能也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能流密度低;二是其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气候等)的影响不能维持常量。这两大缺点大大限制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

2、核能

开始:1941年12月,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下,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名为“曼哈顿工程”的计划,要赶在希特勒之前,全力以赴研制出原子弹。从1941年至1945年,历时5年,共动员了50万人,1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耗资20亿美元,用电占全美国电力的1/3。原子弹的实际制造是在后来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奥本海默的领导下,于1943年末完成的。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政府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能开始被用于和平事业。1954年6月,前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尽管它只有5000千瓦的发电功率,但它揭开了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纪元。核能发电作为一种新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40多年来,世界核电发展史证明了核电是一种经济清洁和安全的能源。发电站的综合成本比核电站要高出38%。法国的核电成本只是燃煤火电的52%,燃煤火电站会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而核电站不会排放任何污染物。到1995年,全世界共有432座核电站在运转发电,中间只发生过两次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而且都是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自1988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世界各国已不再使用本身欠安全的石墨堆,而且增加了安全壳保障措施,我国核电站采用的就是较为先进的压水堆。因此,核电站比以前更加安全可靠了。

我国的利用:目前我国已有浙江秦山和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投入发电,今后我国还将建设4座核电站,到使核电总量达到万千瓦。

3、地热能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在有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水而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它们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老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5、水能

6、风能

(巩固复习)略。

练习

篇11:经济地理与自然资源

经济地理与自然资源

资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从中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一切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阐述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和经济地理对自然评价的基本内容.

作 者:宋福娟 SONG Fu-juan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F124.5 F124.6 关键词:自然资源   经济地理   基本特征  

篇12:自然资源教案示例

自然资源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在自然资源分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因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可更新资源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的事实,培养学生初步建立起资源保护的观念。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为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景观图:各种自然资源;实物标本:铁矿石、煤、一杯水、一块木材。

教学提纲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生存于地球上,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等所需要的物质、能量,都取之于自然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什么,也就是分析地球上主要有哪些资源。

[展示景观图] 各种主要自然资源

[展示实物标本] 将铁矿石、木材、煤、一杯水置于讲台上。

[学生分组讨论] 请同学注意观察黑板上的景观图和讲台上的实物标本,将同学分成五组,确定下列五个议题,每组一个,讨论5分钟后,每组推选一个发言人发言。

议题一:土地的重要意义

议题二:阳光及其利用

议题三:水和水的利用

议题四:森林的作用

议题五:煤和铁矿石的`利用

[提问] 刚才我们讨论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都叫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注意分析自然资源概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们是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自然存在。)

②它们对于人类有没有应用价值?(有应用价值。)

凡含有上述两个属性的,即可称为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板书)

这些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叫做自然资源。

[练习] 判断下列事物,是不是自然资源?

土壤(是) 鱼虾(是)

春小麦(否) 汽车(否)

草原(是) 袋鼠(是)

过渡明确了自然资源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概念,还要明确自然资源都包括哪些种类。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板书)

[教师讲述] 按照自然资源在短时间内能否再生或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分成两类,即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练习] 判断下列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并说明理由。

①太阳能:可更新资源,因为太阳不停地发光发热,人类可以永远利用,取之不尽。

②森林: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

③石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完了,不能短时间内再生。

④水:可更新资源,因为水在地球表面是循环运动的,可以不断地重复利用。

⑤铁矿:不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

⑥鱼: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

⑦土壤:可更新资源,可以重复使用。

⑧煤:不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 把大家上述的判断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的概念。

①可更新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板书)

②不可更新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的资源。(板书)。

[提问] 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可更新资源,就会破坏可更新资源的事实,请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资源?(要保护自然,使自然资源不被破坏,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乡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篇13:自然资源与生态建设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保护地球环境。也许大家都知道,由于人类的无知和过渡地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地自然效率,就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大自然并不能完全康复,所以我们要重新拯救大自然。

悲痛的生态化训练,已经引起了人类的重视。就把生态环境看为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这样国家才搞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规,也开展了很多保护环境的活动。

现在我们国家也同时保护起了各个小学中学的环境保护。就因此这样,我们的校园也有了丰盛的结果。

现在我们的校园的环境也对此干净了许多,在此我要声明的是:仍有些人还在随地到处乱扔纸屑的现象也还是有的。现在我校,许多的各个角落没有水果,瓶子,纸屑。以后我们不能再妨碍保护环境的人了。

以前,长江清澈见底,人类在长江妈妈怀里长大。可人类竟然恩将仇报,生活垃圾、工厂污水······全都排入了江中,破坏了水源。黄河中黄沙滚滚,河水变得黄乎乎的,波浪翻滚起来,沙子冲上了岸,水源污染十分严重。黄河正在痛苦的咆哮着。想到这儿,我心里像堆了许多铁铅似的,难受极了。再想想身边的武南河,人们把生活垃圾乱扔进河里,在加上工厂污水、垃圾。本来,人们都喜欢的武南河,一下子河水变得乌黑,臭气冲天。人们掩鼻而过,说它很臭、很脏。可这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呀!现在政府让人清理了河水,禁止工厂排污水。武南河河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夏天,人们在河里游泳嬉戏,热了在亭子里坐坐,聊聊天,多舒适呀!多美好呀!

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一起来保护学校的环境,对此也能让环境干净,不再让地球公公受到伤害。为了不让地球公公受到伤害,我们也可以一起加入一个保护环境的活动,让20__年里,让地球应该发生的,不发生。并且我们也要对此负责,因为是我们人类才会变成这种样子的。以后身边的处处事都要注意,如:我们要扔垃圾,本来只用走几小步就到垃圾箱的,就是因为懒得走那几小步才造成地球公公的伤害,所以重现在开始我们要保持,地球公公的伤害只能到此为止,也不能再有这样的现象了。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呼吁吧!让那大自然地生命变得更美好!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只有打自然变得更美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在这里我向大家提几条环保建议,也顺便也说说对环境的看法:

1、既然是环境保护,当然要先搞绿化了。希望全世界每个人争取每年种植一棵树,多搞一些退耕还林的宣传活动。

2、减少战争,减少核污染,因为核武器有非常强的核辐射,会致人严重疾病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3、力争__年底,所有的汽车全部更换成太阳能汽车,以减少汽车的尾气。

4、把工厂排出的污水进行净化,再流向庄稼或河流,并且不乱排废气,以减少污染。

5、开播一个专门的环保教育频道,对全世界的地球居民进行环保教育。

6、不要无节制的大肆开采资源,以导致资源枯竭。

最后,还是一句老话: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谢谢大家,请大家支持我!

篇14:自然资源与生态建设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人人创建绿色家园》。

谁不希望头顶的天空湛蓝如镜,谁不希望脚下的大地绿草如茵,谁不希望身边的湖水清澈明净,谁不希望眼前的阳光灿烂如金。

是啊,谁不希望能有如此天然的一幅画面呢?但现在我们却距离它越来越远了。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使我们的家园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天空湛蓝如镜,大地绿草如茵,已经快要不复存在了,而我们却还是执迷不悟的破坏环境。

我国古代的黄土高原曾经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创建绿色家园已经刻不容缓。我们的行动不能仅仅呼吁,更应该做的`是从我做起,创建绿色家园。当然创建绿色家园很难,现在还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看到成果。只要你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原来创建绿色家园也如此简单。如果你每天都弯腰去拣地上的一张纸,你走过的路就会多一份清洁。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你的绿色家园就会建成,我们的绿色家园就创建了。所以,你的绿色家园就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每人都有这样高的环保意识,那么上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我们就不会面临如此的生态环境了。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地球,我们以虔诚的声音呼唤生命的绿色。为了让大地山青水秀,为了让家园绿树蓝天,让我们手拉手。加入“呼唤绿色”行列保护绿色家园。今天播下一份绿色种子,明天收获一片蓝天绿地!行动起来,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自然资源与生态建设演讲稿

篇15:生产活动与自然资源单元测试

生产活动与自然资源单元测试

一、项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世界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

A、中高纬地区B、中低纬地区C、低纬地区D、高纬地区

2、被誉为“印第安种子”的玉米的故乡在……………………………………………()

A、中国B、南美洲C、非洲D、印度

3、中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是…………………………………………………………()

A、林业B、渔业C、畜牧业D、耕作业

4、被誉为“五谷之首”的水稻的故乡在……………………………………………()

A、美洲B、中国C、非洲D、印度

5、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C、越南D、印度

6、内蒙古草原属于……………………………………………………………………()

A、温带草原B、热带草原C、高寒草原D、高山草甸

7、下面属于一次能源的有……………………………………………………………()

A、太阳能B、汽油C、电力D、焦炭

8、下面属于二次能源的有……………………………………………………………()

A、地热能B、石油C、风能D、水能

9、工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是在…………………………………………………()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0、现在世界上最主要的二次能源是………………………………………………()

A、风能B、水能C、电能D、太阳能

11、东海休渔期和时间分别为………………………………………………………()

A、每年的7月1日2个半月B、每年的6月15日3个月

C、每年的6月1日2个月D、每年的6月15日2个月

12、在下列森林的功能中,具有环保功效的是……………………………………()

A、提供木材B、防风固沙C、提供果品D、提供药材

13、在过去的200多年间,人类经历了次工业革命…………………………()

A、一次B、三次C、四次D、无数次

14、目前世界上石油探明储量最多的地区…………………………………………()

A、中国B、西亚C、北美洲D、南亚

15、工业化开始最早的地区…………………………………………………………()

A、亚洲B、欧洲C、美洲D、非洲

16、中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蕴藏量居世界…………………………………………()

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

17、下面属于黑色金属的有…………………………………………………………()

A、铁B、铜C、铝D、煤

18、下面属于有色金属的有…………………………………………………………()

A、石油B、铁C、铅D、锰

19、中国储量占世界第一位的矿产资源……………………………………………()

A、钨矿B、铁矿C、铜矿D、石油

20、我国耕地面积约1.3亿公顷,主要分布在……………………………………()

A、东部平原B、珠江三角洲C、东北平原D、西部

二、读图分析(37分)

21、下面四图是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读图分析: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使用煤作为燃料的的发明,使得工厂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了一批棉纺织厂、钢铁冶炼企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革是以为标志,使内燃机和电力应用于近、现代工业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为基础的技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的出现为村志。(4分)

(2)用一句话概括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特点:(3分)

22、读下面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及运输示意图后请回答:假如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暴跌,哪些国家或地区将受到严重损失?哪些国家或地区将大受其利?举出3个国家的名字并说明理由。(10分)

23、读《世界三大谷物分布图》完成:

(1)世界小麦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5分)

(2)世界水稻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5分)

(3)思考:是否平原都是农业发达地区?(10分)

三、拓展探索(23分)

24、人类进入现代生产时代100―2间,开采和利用的速度非常快。目前,人类已经面临一些矿产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请你说说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第二单元测试答案

一、项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B2、B3、D4、B5、A6、A7、A8、B9、D10、C11、B

12、B13、C14、B15、B16、A17、A18、C19、A20、A

二、读图分析(37分)

21、(1)蒸汽机电的使用新能源计算机

(2)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是由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引发的。

22、答:西亚的产油国家将受严重损失。比如:伊拉克、科咸特、沙特、伊朗等石油输出国。美国、日本、英国等石油进口国将受利。

23、(1)小麦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包括亚欧大陆中部、中国北方地区、北美洲中部和澳大利亚东南、西南部地区;

(2)水稻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地区、东南亚、日本、印度等地;

(3)略

三、拓展探索(23分)

篇16:自然资源概述地理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在自然资源分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因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可更新资源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的事实,培养学生初步建立起资源保护的观念。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为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景观图:各种自然资源;实物标本:铁矿石、煤、一杯水、一块木材。

教学提纲

相关专题 自然资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