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小学教案

西海温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西海温泉”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小学教案(共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小学教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小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方法:归纳法、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烧杯、橡皮泥、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自制简易“潜水艇”、

(2)学生准备::水槽、烧杯、橡皮泥、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表演,想不想看?

师作演示,同学们说现象。

同样一个鸡蛋,为什么一个放到水里会沉,而另一个会浮?想不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办法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一般的魔术表演它不是使用障眼法就是暗藏玄机,而这个魔术它却蕴含着一些科学小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二、探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探究生鸡蛋(土豆)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疑问:请大家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让生鸡蛋浮起来的?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方案一:回答不出来

(1)、介绍死海:

老师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启发。(死海图片、简介)

(2)、水里加盐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实验是证明我们想法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3)、分组实验,师巡查。3’―5’

(4)、交流小结方案二:想到了用盐

(1)、水里加盐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实验是证明我们想法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2)、分组实验3’―5’

(3)、汇报交流:

师:板书:(水中加盐)。生鸡蛋确实浮起来了,看来水中加盐的威力还真不小,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放了多少勺盐后鸡蛋才浮起来的?

生:……

师: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往更多的水中加足够多的盐,那结果会怎样呢?老师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启发。(死海图片、简介)

3、小结:水里加盐的作用可真大,不仅可以使鸡蛋浮起来,就连不会游泳的人都可以躺在水面上看书呢,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呢。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上网去了解更多关于死海的知识。你知道吗,在我们家乡山西运城有个盐湖,被称为:中国的死海。如果有机会话可以亲自去体验下漂浮水面的感觉。

师:水中加盐后的作用是不小,但它能使所有物体都浮起来吗?

(二)探究让橡胶泥“浮”起来的方法

1、情境提问:老师这有一块橡皮泥,现在我将它放进水槽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导情追问:有什么办法使它浮起来吗?谈谈你的想法。

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办法是否都行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老师这儿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常用的材料,一会就请大家根据你们的想法和现有的材料进行实验,我们看看哪组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浮起来。(请各组派代表领所需的材料)

在动手实践之前,先来看一下友情提示,指名读。

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以上几点,文明探究用现有的材料想出更多的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现在就开始吧。

4、学生实践探究,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

5、引导学生交流、展示探究的结果。

孩子们,刚才老师发现每个小组的研究的.特别投入,现在请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1)作成小船的汇报。

A、追问: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各种方法,哪些是类似的??

生:做成不同的形状,这些都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师:为什么改变物体的形状后就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呢

生:在改变形状后,物体的体积增大了。

师: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大体积可以使得原来沉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

(2)用了泡漠板也使橡皮泥浮起来

B、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为什么想到用它呢。

生:它们都很轻。

师:我们把泡沫板、木板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它们都是浮着的,我们称这些物体为漂浮物,那刚才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归结为:板书(借助漂浮物)。小结: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都可以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

6、现在我们就再来改变一下橡皮泥的形状,使它在浮于水面的同时,让它载重,看哪个小组的载重量最大。

学生制作、展示

(三)、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改变重量

1、谈话:刚才大家研究得很认真,想了很多好办法,大家真能干。不仅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还可以让它载重。可是像我们这艘小船沉下去就变成一场灾难了,大家想一下,有没有可以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船呢?

请大家看图:(指图)图上的这个物体本领可大啦!它在水里想浮就浮,想沉就沉,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2、为了更好地研究潜水艇是怎样自由改变沉浮的,(出示潜水艇模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简易的潜水艇模型,接下来就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可要仔细观察潜水艇是怎样改变沉浮的?

3、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

4、它是如何实现自由沉浮的呢?谁来说说

5、教师总结;通过玩潜水艇我们知道它是运用了(生:改变重量)什么的方法来改变沉浮的。(师板书)改变自身重量

三、应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几种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一起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沉浮性质的应用也很广泛,你能说一说吗?

四、课外延伸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好玩的潜水艇,它可以自由沉浮,师演示、同学操作。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课后亲自做一个。

2、同学们真了不起!渔民伯伯听说大家帮老师解决了不少难题,也想让你们帮帮他:他们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这样就可以捕到很多鱼了。你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请同学们课下进行研究。

篇2: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认识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教学准备:

学生:橡皮泥

教师:曲别针、橡皮泥、装水水槽、一次性筷子、吸管、塑料小棒、泡沫板、泡沫条、气球、线、牛皮筋、小刀、烧杯、凉开水、盐、糖、熟鸡蛋、土豆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出示万吨巨轮图片。这是什么,谁来向大家介绍?(什么材料、运载多少吨等)

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吗?四人小组讨论。

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万吨巨轮用的材料是在水中会沉的钢铁制成,为什么它还能运怎么多的货物而不沉呢?

二、探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橡皮泥实验

让我们用橡皮泥来做做实验,研究一下。

(1)一团橡皮泥放入水中会怎样?

那怎样才能使它不沉下去浮起来呢?指名上台示范。

能不能使它不仅不沉,还能装载很多的货物呢?请四人小组想办法,动手试一试。

(2)放曲别针小船载重比赛,并介绍自己的经验。

(3)请前3名将橡皮泥小船放在一起,大家进行对比,为什么它们载重多,有什么规律吗?

2、利用材料制作各种小船

(1)老师这里有许多的材料,有一次性筷子、吸管、塑料小棒、泡沫板、泡沫条、气球、线、牛皮筋、小刀等,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做小船吗?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打算要什么材料,怎么做。

(2)自领材料,制作各种小船,并试一试可载重多少块橡皮泥。

(3)上台介绍各自组做的小船,并展示。

(4)讨论为什么它们载重呢?

3、研究潜水艇

(1)教师演示。为什么潜水艇能上能下?

(2)是这样吗?自己动手,并想一想原因。

(3)讨论。

4、研究改变液体浓度后水浮力的变化

(1)老师来做个小魔术:将一样

大小的.土豆块放入1号杯中(沉了);放入2号杯中(浮了)。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2)讨论,可以上台验证。

(3)有的同学通过尝试发现了秘密:浮力大了,因为老师在杯中加了很多的糖。

(4)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备注)

这个故事讲的什么海,有没有人知道?

看书上图画,为什么死海会有这么有趣的现象产生呢?

(死海里的盐占海水的25%--30%,形成的原因是那里的气候炎热,海水的蒸发很快。原来死海的含盐量只有20%--25%,今后随着海水的不断蒸发,含盐量还会加大,科学家估计,过一百年后,死海里就没有水了,就成了一个盐海)

(4)盐水的浮力也会增大,是这样吗?我们来用鸡蛋做做实验。哎,能不能把这个实验变成一个小魔术,回家变给爸爸妈妈看呢?打算怎么做?请人上台演示。

三、思考

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万吨巨轮能载那么多的货物而不沉了吧?

讨论。

板书设计:

篇3:《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课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要充分体现《科学课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必然是将学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评价最优秀的团队的决定权也是在学生手中。而这些做法,就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然而学生真正的用好这手中的权利,从探究中获得成功则要以学生间的充分合作为前提。因此,教师为学生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教师看清了这一点,我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中,将各个探究实验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共同闯关,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彼此评价的合作氛围。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生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师能够引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这节课成功的几率已经大大的提高。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有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智力闯关的活动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提升程度。在本节课教学中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因此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在研究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的环节,教师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研究材料和自行设计的研究方案,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与学生的倾听与争论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反馈中,最终自行探究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重要保证。当前,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才容易引发自主学习。基于以上的问题考虑:我在教学中智力闯关的环节设计及“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挑战问题提出,其目的是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改变“土豆的沉浮”又给他们创设了成功的氛围,这些做法都是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能力基础

注重评价,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单向评价,形成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将情感态度、科学价值观等诸多因素融入其中。学生在师生评价和学生与学生的

评价中,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线索的捕捉能力等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说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观点,就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问题的可持续研究,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打破教学的时间限制,问题研究不在是一节课、一周的时间,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具有设计问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虽然,我在本节课当中很想把我的理解以及我的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有些尝试还有待于商榷。

去除浮躁,让学生平静的坐下来思考与探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智力闯关”的形式来贯穿教学环节。这种智力比拼的教学形式,必然是学生们所乐于接受的。不得不承认,这种教学方式可观赏性强,也确实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成功,身心得到愉悦。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更多的是静下来认真思考,也未必体会成功才是代表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标志,其实在科学的研究活动中更多的时候是失败的。因此,如果让我重新设计这节课,我可能更注重学生的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即使可能一节课中学生的研究任务没有完成,或者说学生在研究当中没有“一语惊人”的表现,但我相信此刻学生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的是他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他探究能力。

篇4:《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改变物体沉浮规律的环节,我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材料,要求学生针对已经沉到水里的材料或自己需要的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使它们浮起来,并做好记录。

我设计的本课的实验有:

1、往水中加盐,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水中加盐),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纸杯把鸡蛋放入纸杯让鸡蛋浮起来;(借物漂浮)

2、橡皮泥实验:

a、将橡皮泥改成船型,能浮在水面上;(改变形状)

b、小组合作探究,将橡皮泥包在乒乓球上,橡皮泥浮起来(增大空间)

c、将空心球中的橡皮泥取出来,空心球浮上来(改变重量)

3、铁丝浮沉实验,学生每人一块铁丝,预测铁丝沉下去,将插有细管的气球绑在铁丝上,放入水中,铁丝沉下去,往气球中吹气,铁丝随着气球浮到水面(借物漂浮)

4、演示课件潜水艇浮沉演示(改变重量),在死海中人不借助任何物体躺在水里看书沉不下去的原理(水中盐多);煮汤圆,汤圆熟了,体积变大了漂了起来(增大空间)

5、课后作业:浮沉实验的延伸思考题: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住。你想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 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浮沉原理为渔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节课中的实验,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大部分做成功了,并且能在我的提示下总结出漂浮的原理。在这节课我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喜欢做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一个接一个的进行着实验,并及时总结实验的结果,学生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我在本课当中把我的理解和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有些尝试还有待于今后改进。

篇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因此,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要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本着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兴趣,直接以“如何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引题开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就围绕着“使各种物体浮起来的方法”的进行,学生通过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在实践活动中明白:改变形状、借助漂浮物体或改变自身重量和改变水的性质等方法能使物体浮起来,达到了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的目的。

在探究改变物体沉浮规律的环节,教师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材料和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已经沉到水里的材料或自己需要的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使它们浮起来,并做好记录。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与学生的倾听和讨论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反馈中,最后自行探究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问题的可持续研究,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打破教学时间限制,问题研究不再是一节课、一周的时间,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有设计问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虽然,我在本课当中很想把我的理解和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有些尝试还有待于今后改进。另外,在课堂中语言还要再精练点,让学生很快地明确要做的工作,这样可以留多一点时间用于探究活动上去。----浪子之野望

篇6: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

陈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先回顾旧知再以小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想将各种物体放到水里后是沉是浮?再自己动手做一做。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将土豆放进水里后浮起来,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陈老师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研究物体浮上来的办法和上浮材料的特点,这也是这课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设计出了各种方法以后开始实验,这时老师下到小组内仔细观察并巡视学生实验的情况。在小组汇报时,老师予以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可以使物体在水里浮起来的方法。

最后进行适当的知识回顾。整节课按照科学教学的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贯穿始终,使人感觉完整而扎实,相信学生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可以很好的掌握。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陈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很普通的家常课,但我觉得,正是在这种简单而朴实的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才能看出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实验室里的黑板擦得一层不染;学校进教室后安静得等待上课;讨论或活动时,听到音乐声立刻结束;安静、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些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与老师平时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另外我还有两点见解想同大家分享一下。

一、我个人认为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各种物体,先让学生不要急着做,先设计方法,再将自己的方法在全班内汇报。我觉得这种方法好,在动手做之前先思考好,避免了直接做实验可能造成的混乱,也符合科学教学的理念。

二、我们在学习科学课教学理念时经常把“以学生为主体”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轻松。有时在课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经常会走个形式,象征性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但最终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因为可能学生的回答或反映违背了或超出了老师备课的范围,老师就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略不计”。其实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在课堂上,只要学生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得出的结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孩子的“心血”,老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篇7:科学《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围绕“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进行的。本单元是依据《课标》物质板块中“物体的特征”来建构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尝试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到水面,并讨论其原因;让学生亲历探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知识点为: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基于这些因素,我又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采用了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我带领学生一同探究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提出问题。我先拿一团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方,“设想一下,如果老师松手那么橡皮泥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的手上,由此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橡皮泥沉下去,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教学的下一环节——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这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采用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这一步骤我基本没有参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我只有倾听。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以便实验更加顺利、现象更加明显。(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

在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时,我找来了一个小潜水艇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构造,老师简要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说出潜水艇是怎样进行沉浮改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并把沉浮的原因写在活动记录上。(改变自身重量)

关于死海这部分内容,我先给学生讲一个传说:就是教参中的《关于死海的传说》,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盯着我,脸上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一会阴、一会晴的……最后随着故事中“奴隶”的获救,而长长出了一口气。“你从中了解了什么?”随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水里加盐)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简单概括本节所学的知识。(由感性到理性,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领悟、理解、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学生畅谈,并帮助渔民把渔网立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生成创新,学习了本课,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

虽然,本课我采用了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但有些环节落得不实,表面上看似探究得很好,但个别同学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探究之中。

总之,本课很适合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钻研、多学习、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篇8:《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

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六、幼儿尝试(五)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导入:有个小朋友玩乒乓球时把球掉进树洞里了,该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来?(灌水)乒乓球真的会浮吗?一起来观察一下(演示:1、放水面2、放水底)真的会浮唉!看来沉浮知识真管用,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吹好的气球,提问:“小朋友,气球娃娃来找你们玩来了,大家快跟它打个招呼吧!气球娃娃想考考你们,'我的肚子为什么是鼓鼓的?

引导幼儿说出气球里是空气,教师”空气从哪里来?我们去捉空气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科学素养和能力在不断地探索。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篇9:《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

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教师准备:

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篇10:《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上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继续探究。在探究内容上主要有三:一是认识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现象;二是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三是通过学习,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重点

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浸没在水中小瓶运动,继而分析小瓶上浮与下沉时的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合力,得出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进而得出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条件。

本节主要突处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利用浮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活应用及解释。

本节课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新理念,落实了三维目标,坚持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完成了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诊断评价五个环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本课教学中,在一个饮料瓶里放一个倒置的小瓶,通过挤压实现小瓶的浮与沉。从而创造出与物体的浮与沉相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质疑,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探究,重视过程体验。

在物体的上浮与下沉实验探究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用小瓶根据题目,自主探究盖上盖子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的小瓶浸没于水中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及合力的知识分析归纳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小组合作共建,重视合作交流。

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注重了让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小组探究下沉条件,有的小组探究上浮条件,从不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小组之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方法,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四、知能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课遵循着物理来自生活,最终还是应用生活。对于物体浮沉的条件,本节课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增强学生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篇11:《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

一、引入新课:

1.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 F浮= __________。(2)阿基米德原理: F浮=__________。

2.影响浮力的因素:(1)__________;(2)__________。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

【探究1】物体的浮沉条件:

1、从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浮沉

观察:鸡蛋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运动情况,了解物体的浮与沉究竟取决于什么?

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漂浮或悬浮。即:

(1) 漂浮 → F浮________G (2) 上浮 → F浮________G

(3) 悬浮 → F浮________G (4) 下沉 → F浮________G

问题: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从密度的角度认识物体的浮与沉

思考:你能用公式推导的方法总结出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吗? (1) 漂浮 → ρ液__________ρ物 (2) 上浮→ ρ液__________ρ物

(3) 悬浮 → ρ液__________ρ物 (4) 下沉→ ρ液__________ρ物

观察下面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铁钉、蜡块、小石头、木头。)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探究2】浮沉条件的应用(阅读课本P179-180)

⑴ 密度计:密度计是测量__________的工具。把密度计放入液体中,密度计始终是

__________状态,密度计工作原理: F浮__________G

⑵ 盐水选种: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饱满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

⑶ 潜水艇:工作原理:靠改变__________来实现上浮和下沉。

⑷ 热气球、孔明灯、许愿灯:改变球内气体__________来控制浮沉。

四、习题演练

1、把乒乓球浸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会__________;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会__________,氢气球放手后会__________;充满空气的气球放手后会__________。由此可见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大小。当__________时,物体上浮;当__________时,物体下沉;当__________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密度计是用来测量__________的仪器,密度计的重心在密度计的__________,所以在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密度计能直立在液体中,这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它所受的重力。

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露出液面的体积就__________,因此密度计的刻度约往上越__________。密度计的刻度分布__________,而且上面的刻度线偏__________,下面的刻度线偏__________; 密度计__________部的玻璃泡内装有小铅丸,其作用是__________。

3、用盐水选种是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会上浮直至漂浮是因为_____ ___________,而饱满的种子则会下沉到容器的底部是因为_______ __________

4、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__________,受到水的浮力__________,要实现上浮和下沉,只能改变潜水艇自身的__________。因此当压力舱充满空气,阀门关闭时,潜水艇将__________,当打开阀门,海水进入压力舱时,潜水艇将__________,当压缩空气打入压力舱,将海水排出时,潜水艇将__________。

5、一个均匀圆柱体悬浮在液体中,如果把圆柱体截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在放入该液体中,则 ( )

A、两部分都上浮 B、两部分都悬浮

C、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 D、体积小的上浮,体积大的下沉

6、鱼鳔是鱼体内可以胀缩的气囊,是鱼类的浮沉器官。鱼鳔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个因素来实现浮沉的 ( )

A、鱼的重力 B、鱼的质量 C、鱼排开水的体积 D、鱼受到的压力

7、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 )

A、和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C、和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4.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放入锅中,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浮起来,如果把凉的饺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

篇12: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

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教师准备:

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篇13: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一、引入新课

1、故事:神秘的“死海”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2、兴趣实验:浮子演示

2、新课学习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可以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去分析,设计如下图的实验来验证.

结论:

1.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所受的_____力和_____力的大小.即通过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2.当 F浮>G 时,物体上浮

当 F浮<G 时,物体下沉

当 F浮=G 时,物体处于悬浮或者漂浮状态

两个过程:

F浮< G物 F浮>G物

物体下沉 物体上浮

三个状态:

F浮=G物 F浮= G物 F浮<G物

物体漂浮 物体悬浮 物体下沉到水底

... ... ...

想一想:

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查阅密度表,你发现铜块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们能否用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是上浮,下沉,悬浮还是漂浮?

上浮: 下沉:

F浮>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V物

∴液>物 ∴液<物

悬浮: 漂浮:

F浮= 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

∴液=物 ∴液>物

浮沉条件

(1) 漂浮 F浮=G V排物

(2) 悬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4) 下沉 F浮

简单的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和沉,取决于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和物体密度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悬浮与漂浮有何不同?

悬浮物体全部浸入;漂浮物体部分浸入。

... ... ...

浮沉条件的应用

(一)密度计

1.密度计是一种什么仪器?

它的刻度有什么特点?

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刻度是上

小下大,上稀下密.

2.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F浮=G

3.密度计浸入液体中越深,

说明液体的密度是越大还是越小?

越小

(二)盐水选种

是沉底的种子好还是浮出水面的种子好呢? 为什么?

(3)潜水艇

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下潜、上浮、悬浮在水中的呢?

看实验

(四)热气球

热气球的升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与热气球体积及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变化有关。当热气球的巨大气袋充满空气(忽略体积变化)时,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热气球内部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当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其外部气体的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热气球便上升了。

... ... ...

二、课堂练习

1.铁钉在水中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___重力,在完全沉没下沉过程中,铁钉受到的浮力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用手将其慢慢压入水中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浮力将___,施加的压力将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是F浮_____G物 ,那么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会有什么关系呢?液_____物。(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 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球,放入某种液体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F甲、F乙、F丙之间的关系应为:F甲__F乙__F丙; 它们的密度甲、乙、丙之间的关系是:甲__乙__丙。(均选填“>”“<”或“=”)

5. 质量相同的铜、铁、铝三块金属,投入水银中后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A. F1>F2>F3 B. F1=F2=F3

C. F1<F2<F3 D. 无法判断

6.密度计是用来测量___的仪器,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液体里均静止不动,则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甲__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甲__乙。(均选填“>”“<”或“=”)

三、小结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四、板书设计

篇14: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

1、受力分析

2、物体的沉浮条件

3、应用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1、2、3

相关专题 浮起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