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初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郑咣郑在报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郑咣郑在报警”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正方形》初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共1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正方形》初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正方形》初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学生分析

本校该段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该班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由课件演示)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篇2:初二数学课正方形说课稿

初二数学课正方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初二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数学方法。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正方形的概念,再由概念去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说学生:(学生分析)

这节几何课是在初二年级三班上的一节课。该班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该班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观察、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而 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四、说学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一)(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 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由课件演示以上两种变化)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二)(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

第一个知识点)正方形的定义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投影仪显示)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一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或者把一个角是直角与平行四边形组合成矩形,再加上一组邻边相等这个条件,可得正方形的第三个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由课件演示)

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 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

角线平分 一组对角。}(不念)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进行例题讲解。

{ 3、例题讲解(由课件显示)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不念)此题是文字证明题,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 的已知、求证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同时强调证明格式的书写。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课堂练习(然后我又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第一部分设计了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优题,通过这道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由课件演示)

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完美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欣赏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应用(课件显示)

第6个环节是我设计了一些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应用,再一次让学生们感受正方形的美 .

7、作业设计(我设计的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六、说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上探索问题之路,为学生构造一道亮丽的思维风景线,必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本课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七、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通过课件播放平行四边形一个角的变化和一组对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并轻松地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二、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三、通过一道拓展延伸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以上是我对正方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最后说大家生活愉快,事业有成。

篇3:数学八年级《正方形》说课稿

数学八年级《正方形》说课稿

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完美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一、作业设计

我设计的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二、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2、通过一道拓展延伸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以上是我对正方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篇4:《正方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下面我将从四个大的`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四边形,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的数感。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理念运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巩固知识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环节:设疑激趣,引入新课;自读引导,探究新知;系统整理,明确算法;分层精练,巩固达标;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我创设了同学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情景,小兔子和小乌龟因为路线不同发生争执,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小兔子的路线是长方形的,乌龟的路线是正方形的,那么他们的路线长短到底相不相同呢,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它们的路程长短实际上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直接引出课题。

(二)自读引导,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巩固练习五个环节。

2、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自主探索后,充分发挥小组学习优势,学生会得出3种算法:

①6+4+6+4=20(米)

②2x6+2x4=20(米)

③(6+4)x2=20(米)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说出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从而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长方形周长,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所以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尝试计算,二、交流汇报,三、总结归纳,四、巩固练习。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在试算中学生很容易得出:5+5+5+5=20(米)。5x4=20(米)。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哪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5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分层精练,巩固达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习安排我注重层次性,渗透多样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出示兔子日记,设计了“闯关”游戏,激发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激情。第一关是让学生计算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的周长,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二关是已知边长求正方形周长公式的练习;第三关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的是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变式练习,注重考察学生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设计的三个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篇5:《正方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和论证;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学、归纳、计算、逻辑推理等能力;

(3)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虽然是学习正方形,实际上应起到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性质和判定的复习、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所以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因为没有具体的判定定理,学生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所以把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已经初步具有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对实验进行观察、操作和猜想,但归纳、推理、运用数学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结论,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说理,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自主归纳和推理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自学―交流―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和判定,再以课堂习题加以巩固,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

(二)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激发并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提出问题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课件,并提出两个问题,矩形、菱形怎样变化后可以成为正方形?由于课件相当直观的展示了这两种变化所需的条件,学生们可以容易的得到结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归纳总结

1、在此基础上,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让学生们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2、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通过上面的自学与互动过程,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由课件演示)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并记住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相关性质和两种判定方法。并通过填表理解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体现了教学的第三个目标。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以判断对错和选择的练习题,又一次加深对判定方法的认识,而以两个解答题作为例练,巩固了正方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在授课中让学生们互相讲解以达到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减少课堂疲倦感,再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四环节:回顾反思、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正方形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判定方法?

通过从边、角、对角线上来说,加深学生对四边形中重要元素的认识,从而也获得一种记忆的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通过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照顾了学生的差异,并且进一步巩固了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把对知识的巩固学习延伸到课外。

五、说板书设计:

(略)

六、说教学反思:

1、在探索正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演示课件,得到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一组邻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进而探索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2、在两道习题的研讨中,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3、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自学和交流的习惯,并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小结设置为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篇6:《正方形》说课稿

《正方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冀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章第6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掌握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判定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说学生:(学生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这些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多处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论证,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应用”为主的四步教学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判定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形式加以巩固,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正方形概念、判定方法、性质进行巩固理解并加以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观察、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我在其中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学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一)(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由课件演示以上两种变化)并启发学生考虑,若在矩形的基础上,较短一组边继续增长,此时 1

的矩形演变成什么图形了?在菱形的基础上,若其中一个内角逐渐变成直角,此时的菱形又变成什么图形了?接着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再次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初始印象。

(二)(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第一个知识点)正方形的概念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投影仪显示)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一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或者把一个角是直角与平行四边形组合成矩形,再加上一组邻边相等这个条件,可得正方形的第三个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由课件演示)

性质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 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进行例题讲解。

3、例题讲解(由课件显示)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题是文字证明题,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 的已知、求证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同时强调证明格式的书写。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课堂练习(然后我又设计了两部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第一部分设计了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拔高题,通过这道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由课件演示)

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完美的品质,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欣赏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应用(课件显示)

第6个环节是我设计了一些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应用,再一次让学生们感受正方形的美 .

7、作业设计(作业我分AB两组:A组是必做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B组是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六、说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力争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上探索问题之路,为学生构造一道亮丽的思维风景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课件播放平行四边形一个角的变化和一组对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并轻松地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在本节课设计中我力争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一道拓展延伸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不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以上是我对正方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请各位评委多提宝贵意见,最后说各位评委生活愉快,事业有成。

答辩问题3:本节课教学中,你如何设计“引课环节”的?

答:首先从学生熟知的平行四边形入手,利用flash动画的手段,让平行四边形的边增加,使得四条边相等,演变得到菱形,然后再在菱形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课件操作使菱形的一个内角变成直角,这样正方形的形象就完美呈现了。第二个引入环节也是从平行四边形入手,利用flash动画,让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演变成直角,使这个图形变成矩形,然后再在矩形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课件伸长它的较短一组边,使该矩形逐渐演变成正方形。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的设计,正方形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篇7:《正方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教学设想: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回忆,特别是周长、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记忆,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既引出了新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是否正确,才能做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想——验证——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失误中进步,同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练习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对公式记忆深刻。】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然后出示花草地示意图:游乐场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草坪,想在中间修建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算一算建好后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节课上到此时,学生已经开始倦怠,利用游乐场的情境能再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既记忆了公式、初步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缓解了学习的疲惫,可谓一举多得。】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想: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激发新的思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数学的喜悦。】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篇8:初中数学正方形的说课稿

初中数学正方形的说课稿

大家下午好!

我叫陈媛媛,是新疆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正方形,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逐一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正方形》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本节课制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定义及性质; 2 、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3、通过感受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说教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

2学法(说学法)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本节课重点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 教学过程

(一)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 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二)新课讲解 通过之前学生们的发现引出今天的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由课件演示)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由课件演示) 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 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 一组对角。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进行例题讲解。

3、例题讲解(由课件显示)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此题是文字证明题,由学生们分组探讨,共同研究此题 的已知、求证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同时强调证明格式的书写。通过完成例题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课堂练习

设计目的

1)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2)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举例,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 :此环节通过图表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完美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业设计:教材课后习题19.2的7,13,15, 17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是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然后进行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

2、通过拓展延伸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是我对正方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五、板书设计

篇9:初中数学正方形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章第二节的内容。《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数学方法。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正方形的概念,再由概念去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难点是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应用方法。根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正方形的有关概念;

2、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说学生:(学生分析)

这节课是在八年级三、四班进行教学。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使馆学生逐步提高。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探究,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概念、性质定理和判定方法,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加强对定义、性质的理解、巩固。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观察、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教师只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四、说学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一)(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可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图型)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二)(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第一个知识点)正方形的定义

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由矩形变化出正方形以及如何由菱形变化出正方形,并说出自己的变化过程,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投影仪显示)。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由课件演示)

利用白板画出图形

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

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

一组对角。}(不念)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进行例题讲解。

然后总结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及它们的对称轴,由小组讨论,交流进行解答。

3、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由学生总结,讨论,然后由课件演示。

4、例题讲解(由课件显示)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不念)此题是文字证明题,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的已知、求证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同时强调证明格式的书写。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5、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加强对正方形概念、性质、判定方法的理解,通过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6、课堂小结(由课件演示)

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完美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7、欣赏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应用(课件显示)

这个环节是我设计了一些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应用,再一次让学生们感受正方形的美

。 8、作业设计(我设计的是教材114页,第13、15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六、说教学评价:

1、本节课通过课件演示得到正方形的过程,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并轻松地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说理能力。

3、通过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上探索问题之路,为学生构造一道亮丽的思维风景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本课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篇10:初中数学正方形的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平午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很熟悉了,已直观的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接触过梯形。因此,一上课我就出示一组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四边形”,观察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课件出示校园主题图,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幅校园情景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然后把找到的四边形或在其它地方见到的四边形画在本子上,并标出名称,让一名学生到台前展示并读出标有名称的图形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不规则的四边形),这时电视机屏幕上会出现学生找到的六种不同的四边形。其中有两个四边形这节课要和我们做朋友,你们猜猜是哪两个?从而揭示并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样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不但丰富了他们对四边形的认识,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素材。

(二)比较验证,理解概念

通过“观察――验证――再验证――对比”等环节,让学生逐渐明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

出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请大家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想想这两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们能区分以下它们吗?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跟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直观感受,初步体会二者的特点)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有的同学说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也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同学们,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如刚才同学所说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是不是也如同学们所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呢?能用你们学过的方法验证一下吗?

这时学生们借助直尺和三角板分别验证,找几名同学到黑板前验证,接着老师问: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怎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你心目中的梯形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呢?你是怎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的?(通过学生发现、验证、得出结论这三个步骤,使学生探索中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并复习了平行线的画法。)接着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些图形是梯形?学生都能很快找出其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时老师问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探讨交流,合理分类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请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为什么?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已的看法。大多数同学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是老师接着问,你能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殊的地方吗?有的学生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还相等。如果用图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让学生试着在下面画一画。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来清楚地表示出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呢?请同桌同学合作把它表示出来,学生汇报,哪一种方法最能体现这几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展示集合图。这个集合图,告诉了你什么?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篇11:初二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是《四边形》这一章继《矩形》之后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经历“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得出菱形的性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论证。

b、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激趣——探究——运用——归纳”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法,以课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直观、完美的体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创设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让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激发兴趣,得出概念(时间5分钟)

菱形被广泛地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首先我将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衣帽架模型,不难发现不管衣帽架如何伸缩变化,其四根木条围成的四边形总是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再次感受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然后让学生任取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其四条边的长度,并交流所得数据,会发现图中所有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从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得出菱形的定义,即“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或“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回顾了上节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又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引入创设了情境。实物教具的应用,生动形象地使知识得以体现,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接下来,我让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菱形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动手操作,寻找性质(时间5分钟)

菱形的性质可由菱形的对称性探究得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我把课本上的直接探究巧妙地加以转化,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给你一张矩形纸片,你如何快速地剪出一个菱形?”问题给出后,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小组大胆尝试,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同时还可以开展组与组的评比,树立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由多媒体演示,即将一个矩形纸片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就可以得到一个菱形(动画演示),从而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在归纳过程中,菱形的对角线性质的得出是难点也是重点,我将动态演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一性质便可水到渠成,这时,我会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引导学生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根据菱形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可把菱形分为两个特殊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再结合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特点,结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肯定学生猜测的正确性,得出菱形的性质结论。

在肯定多种解决方法的同时,我还补充了这样一个环节——由菱形的对称性看菱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一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菱形的面积表示:S=a.h,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面积表示为S=1/2mn,这一设计使本节课的重点得以突出,难点也巧妙。直观地得以突破,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点缀其间,从接受概念到探究性质,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教学活动不仅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而且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其中。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时间10分钟)

这一环节,我将出示P98页例2,即当菱形中较小的内角为60°时,已知菱形的边长求菱形的对角线长及面积,对于这类问题,我先启发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老师适当点拔:结合 60°的等腰三角形或勾股定理的运用解决问题,本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最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做完本题,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如果菱形中有一个角是60°,则较短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这一环节以实际问题引入,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不仅达成了“学习致用”的目的,同时还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这一道理。

(四)课堂练习,学以致用(时间10分钟)

“想一想”环节中,我安排了两道习题,这两道题仍以“再探衣帽架中的奥秘”为题,是两道趣味性,实用性较强的习题,我将采用学生独立思考,讲练结合的方法达到灵活运用,巩固新知的目的。习题的安排,首尾呼应,寓教于乐。

(五)交流体会,分层作业(时间15分钟)

在这一部分,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顾,归纳本节内容,并鼓励学生归纳出菱形的性质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以填表格的形式从对称性、边、角、对角线四个方面进行类比,以加深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和认识。

针对学生基础不一的情况,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我将采取分层作业的布置,安排了“练一练”的环节,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归纳、比较的过程,从而得出菱形的概念,在折纸的过程中也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体验变换思想,从而自觉地运用轴对称性发现菱形的性质,达到解决问题目的。

菱形的性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得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图形的结论,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归纳的良好品质;可伸缩衣帽架模型的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呼应,让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乐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二数学说课稿菱形,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篇12:初二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 如: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

376569∷ 美丽心灵·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376569

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 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 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 △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 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 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 你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角一边

探究活动一: 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

一角两边

篇13:小学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班的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篇14:小学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篇15:初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概念: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B叫做分式(fraction)。

二.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三计算法则: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四.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a^-n=1/a^n(a≠0)这就是说,a^-n(a≠0)是a^n的倒数。

五.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一.概念形如y=k/x(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inverseproportionalfunction)。

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hyperbola)。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一.概念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命题: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theorem)。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八年级数学复习资料

一次函数

1、函数自变量的取值:

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则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则根号下的数 0.

例如: 有 ; 则有 。再解出不等式。

2、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含正比例函数y=kx).

①求k的取值: y?随x增大而增大则k>0;y随x增大而减小则k<0.再解出不等式。

②求函数图像经过的象限:在y=kx+b中,k>0过一、三象限;k<0过二、四象限。b>0向上移;b<0向下移。可得出。

③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平移的方法:

b的值加减即可(加是向上移,减则下移)。

④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例如 : : )

若 且 ,则 ; 若 ,则 。

⑤坐标轴上点的特征: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即(a,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即(0,b)。

⑥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先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再将已知的两组x、y值代人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k、b的值,再代回即可。

五、数据的频数分布

1、频数与频率:频率= ,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总数,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

2、频数分布直方图:会读图,计算并将直方图补充完整。

六、辅助线作法

人说几何很困难,难点就在辅助线。辅助线,是虚线,画图注意勿改变。

如何添加辅助线?把握定理和概念。还要刻苦加钻研,找出规律凭经验。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平行四边形出现,对称中心等分点。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篇16:初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初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第一章:勾股定理

第二章:实数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第四章:一次函数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二、复习目标:

八年级数学本学期知识点多,复习时间又比较短,只有三周的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应该完成如下目标:

(一)、整理本学期学过的知识与方法: 1.第一、七章是几何部分。这三章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别还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应用。所以记住性质是关键,学会判定是重点,灵活应用是目的。要学会判定方法的选择,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非常熟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常见的证明题要多练多总结。 2.第四五六章主要是概念的教学,对这几章的考试题型学生可能都不熟悉,所以要以与课本同步的训练题型为主,要列表或作图的,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讲评,尽量是精讲多练,该动手的要多动手,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论证几何问题的常用分析方法。 3.第二章主要是计算,教师提前先把概念、性质、方法综合复习,加入适当的练习,在练习计算。课堂上逐一对易错题的讲解,多强调解题方法的针对性。最后针对平时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

(二)、在自己经历过的解决问题活动中,选择一个最具有挑战问题性的问题,写下解决它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与过程及所获得的体会,并选择这个问题的原因。

(三)、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学习,让同学们总结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复习方法:

1、强化训练,这个学期计算类和证明类的题目较多,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一次函数,在复习过程中要分类型练习,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正确选择同时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还有几何证明题,要通过针对性练习力争达到少失分,达到证明简练又严谨的效果。

2、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必须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做题难度。

3、加强证明题的训练,通过近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证明题掌握不牢,不会找合适的分析方法,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准备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项练习证明题,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证明过程。力争让学生把各种类型题做全并抓住其特点。

4、加强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辅导,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

四、课时安排:

本次复习共三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 1课时 第二章 2课时 第三章 1课时 第四章 2课时 第五章 2课时 第六章 1课时 第七章 2课时 模拟测试 4课时

五、复习阶段采取的措施:

1.精心备课上课,针对班级学生出现的错题及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认真挑选试题。 2.对于复习阶段作业的布置,少而精,有针对性,并且很抓订正及改错。 3.在试题的'选择上作到面面俱到,重点难点突出,不重不漏。 4.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减缓他们学习中的坡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5.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复习时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 6.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易三档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相关专题 正方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