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蝙蝠与雷达》说课稿

kong1999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ong1999”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蝙蝠与雷达》说课稿(共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语文《蝙蝠与雷达》说课稿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文章,它重要报告了科学家通过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缘故,并从中受到开导,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在夜间宁静飞行的题目。课文叙述思绪清楚,逻辑性强,全文从三部分来阐明。第一部门:通过飞机夜间飞行这种征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宁静飞行的题目,这是全文要阐明的重要题目;第2自然段在文中起承先启后的过渡作用。第二部门: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效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共同起来探路的。第三部门: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开辟,给飞机装上雷达,包管了飞机宁静飞行。这项研究报告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开辟。课后的“资料袋:说明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选编这篇的课文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捉住要点,正确掌握文章的重要内容。同时能引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引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视察和探究的兴趣。

经过分析,我确定了下面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把握课文的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四个方面来谈谈:

一、看图交流,激趣导入

我采用展示图片、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新课。首先出示蝙蝠图和雷达图,请几名学生分别说说对蝙蝠和雷达的认识,然后通过设疑: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呢,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

1、通过自学、指读、齐读的方式使学生读准生字词、理解个别生词。

2、通过找找文中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的句子,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抓课文要点或引用能概括课文大意的原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通读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研读文本,探究关系

蝙蝠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和三次科学实验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读、划、说、议、填”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

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1、由于1——3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主要采用读、划、说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从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它为什么能在夜间灵巧飞行?通过引导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这个环节,我出示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以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完成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学课文4、5、6自然段,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学生自学后得出结论:蝙蝠探路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抓住“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们做研究,有所发明、创造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同时,在品词析句之后,通过朗读,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表达出来。

4、为了让学生弄清楚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画出雷达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及时出示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语文讲授要与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因此,学完课文后我提问:“雷达是模仿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开辟,制造了哪些当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头脑,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末了我安排了结束语:用本身的心灵之窗,迈向大自然的大门,从大自然形形色色的差别形态中,去了解并使用它们的布局和功效,就能有所发明创造。只要人人以后多学习知识、多善于视察、善于发明、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肯定可以大概办得到。如这篇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头脑空间,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想象本领和引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秘密的兴趣。

篇2:蝙蝠与雷达的说课稿

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男同学,女同学分开朗读4、5、6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表格怎么填,拿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解释“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

2、请三个同学上来填表。(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小组讨论,填写老师发下去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不响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要靠嘴

教师总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和分辨出复杂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种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领,人们从青蛙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能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你们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吗?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篇3:《蝙蝠与雷达》教学说课稿

听了霍老师《蝙蝠和雷达》一课,专题为“关注文体语言物质,训练言语表达能力”,我个人在听了这节课以后,提出了几个疑问。第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没有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没有明确读文方向,然后老师没有扣住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不到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二、以“字、词比较分析”突出不了语言基本功训练,也就是说没有关注文体语言物质。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霍老师抓不住语言因素,没有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不了科学常识。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他没有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看哪个词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即使…也…、极细”这些词时,老师进一步设问:“多灵巧的蝙蝠呀!你能读出你的惊奇和赞叹吗?”将“无论……也……”这个复句关系渗透于学生的朗读中,

1 力求在词、句的强调读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配合、反复、终于”等词在文中所含盖的丰富意义,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老师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象:你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教师的板书形象化,意境化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事物、上课容易视觉疲劳等特点。因此,千篇1律或固定模式的板书势必会令学生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运用有趣的字体变化和图画等手法进行板书。图文并茂的板书更能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使学生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板书,极好地梳理了课文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学生练习叙述课文提供了拐棍。

总的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较为清晰,由学生质疑的两个问题攒起课堂,解决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形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采用自主读文,完成表格;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以自主读文,练习复述。可以

2 说做到了知识渗透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当然,没有尽善尽美的课堂,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就是填表格的时候,如果能去掉答案,制作活动的课件,让同学们自己做完后再去出现答案,这样效果会更好,这就有待我们去深钻制作课件的方法。

篇4:《蝙蝠与雷达》教学说课稿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教材中的一篇科学短文。它既没有《穷人》一课的细腻情感,也没有《草原》一课的无限风光。如何利用课文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说话、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将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教学变成内容丰富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上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愿意应聘记者的同学站起来,请到左边来。愿意应聘科研工作者的同学起立,请到右边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就坐。”

把学生分成记者和科研工作者,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

二、自学交流,促进主动发展

⒈个人自学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就这件事记者要设计问题采访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要准确地条理地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先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老师愿当好你们的参谋,随叫随到,开始吧!

这样,自学的过程成为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准备过程中,经历了阅读——思考——文字提炼的过程,完成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⒉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小组交流时气氛很热烈,有的小组整理问题的类型,有的小组比较哪个问法更恰当,有的小组配合画图,有的小组整合语言,他们各抒己见,积极探究。教师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为学生创新、争论创设了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

⒊交流探究

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全班展开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招待会上,“记者”问题泼辣,“科学家”回答风趣。学生的理解、表达、情感、价值观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是部分教学片断:

记者:蝙蝠是怎么探路的?科学家做了……

师:(打断学生提问)咱们问一个答一个,好吗?

科学家:我来回答,老师,我用画图的方法解答行吗?

师:可以呀!请上台。

科学家:(王睿一)(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

科学家:(丁宁)我画的图比他简洁明了。

师:好,上来画画。

科学家:

嘴 障

蝙蝠碍

耳朵 物

科学家:(李东昌)王睿一表达得不具体,应该是蝙蝠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蝙蝠的耳朵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

记者: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能谈谈吗?

科学家:雷达是依照蝙蝠发明的。

师:别的组有不同意见吗?不能光说蝙蝠,也不能光说雷达,应该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这里有一组练习,请同学们连线。

装雷达的夜航飞机蝙蝠的嘴

雷达的天线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无线电波 夜间飞行的蝙蝠

荧光屏 蝙蝠的耳朵

师:(走到没举过手的刘洋跟前,摸摸他的头)你来试试?

刘洋:装雷达的夜航飞机相当于夜间飞行的蝙蝠。

师:答的很好嘛,要相信自己。

科学家:(代斌急着举手)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嘴,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师:很好,这样就把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表达清楚了。

……

记者:既然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蝙蝠长的眼睛有什么用呢?

科学家:起装饰作用。

科学家:我觉得可能是退化了。

科学家:是退化了,我从书上看过资料,蝙蝠过去是在白天活动的,用眼睛探路,但常常受到侵犯,它就改成夜间活动,慢慢的眼睛就退化了。

师:你爱读书,知识丰富,同学们一定要向郭宇学习。关于蝙蝠眼睛的问题,我们下去再继续探索。

(教师顺便拿起郭宇桌子上的一本百科全书)欢迎同学们读读这本书。

……

三、拓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这样设计,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5:《蝙蝠与雷达》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3、学习7、8自然段。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篇6:四年级下册语文《蝙蝠和雷达》课前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蝙蝠和雷达》课前说课稿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科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收获。

结合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2、自主填表法弄清三次试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3、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谜语: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先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飞行的幻灯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秘密。由于幻灯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板书设计直观、简洁反映了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 蝠飞行的奥秘的。

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建立在《大纲》和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之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应该以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功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渗透了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愉快教学法:有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的学习效果要比心情紧张、恐惧时的学习效果要好。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以读导学法:语言文字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从朗读中理解文意不愧为一种较好的悟文方法。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程序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重点词句的品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理解。

【说教学过程】

为了从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品读——感悟——做练习——说话复述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入学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不例外。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课文时出示蝙蝠标本及雷达图,并激趣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扶后放调动兴趣 ,这个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因此,我讲课的侧重点是第六、七两个自然段。我针对三、四、五三个自然段内容较为浅显的特点,主要采用以读为导、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做好铺垫。四、五两个自然段虽不是重点段,但却是让学生理解蝙蝠飞行原理的关键,因此在讲课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对三次试验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从朗读中理,再用扶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二、三次试验的填表。为了巩固学生对三次试验内容的学习,我采用男女同学用动作来演译三次试验过程的方法加深理解。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我摒弃了传统的繁锁的讲解,用了几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蝙蝠的飞行。

重点段训练能力

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段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机,我在教学中渗透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让学生从动脑、动手中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先让学生朗读理解文意,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出原理示意图,小组交换意见,最后让多名学生尝试根据示意图将蝙蝠飞行的原理复述。

既然明白了蝙蝠飞行的原理,那么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难度就不大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决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先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文意,再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划出原理示意图。到此,学生对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飞行原理已略知一二,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还是较为含糊的。我再让学生根据已划出的示意图用相当于说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让多个同学根据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总结、延伸

在课文的总结中,我也不放弃这个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机会。我引导学生从科学家在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雷达这一件事例中思考,让学生从生活中举出利用仿生学原理发明事物的例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我根据同学们所举出的例子,从中渗透德育教育:平时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才会提出问题,有所发现。

板书设计突出难点

我根据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设计了图表式的版书,它既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又较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中第二三次试验的填表是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填的,图中的填空及画线是学生在黑板上画的。)

篇7:小学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出雷达的?

篇8:小学三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案

一、学习目标:

弄懂人们是怎样从蝙蝠的飞行受到启发,发明雷达的。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三、学习难点:

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过程:

㈠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㈡按照导学提纲,小组学习4―7自然段。

㈢检查自学情况。

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三次试验,三次试验各是怎样做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每次试验各说明了什么?

2、演示试验过程。

3、科学家们从三次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4、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5、引读第6自然段。

6、说说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道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7、雷达是怎样为飞机导航的?

㈣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篇9: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蝙蝠和雷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小朋友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相关专题 蝙蝠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