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自由的卡不拉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自由的卡不拉基”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共18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培养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利用关系求未知数x.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说出下面各题里x的值,并说明理由。

X+15=45 34+x=40

x-8=17 50-x=30

2、写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 × 6 = 180 ① 20 × 40 = 800 ①

因数 因数 积 因数 因数 积

( ) ÷( )=( )② ( )÷( )=( )②

( ) ÷( )=( )③ ( )÷( )=( )③

提问:

(1) 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 式中的什么数?

(2) 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

(3) 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

3、师生共同检查板演:

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因此,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

即: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验算: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出示: 2 3

× 3 5

1 1 5

6 9

8 0 5

提问: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你能用两种方法验算这道题吗?怎样验算?

验算:805÷23 805÷35

(三)求未知数x。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解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x ×25=300

2、提问:怎样求x?根据什么?

3、生答师板演:x×25=300

x=300÷25

x=12

4、师小结:在x×25=300中,x和25时乘法等式中的两个因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四)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对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验算: 38×64=2432 205×27=5535

(2)求未知数x。

X×26=338 18×x=414

15×x=60 x×1=25

x×25=100 16×x=0

(1) 说出456×25=11400中,如果第一个因数456不知道,怎么求?如果25不知道,怎么求?

2、填空:

因数

70

42

37

48

因数

86

37

25

280

86

420

225

3、选择判断:

如果△×□=〇,那么下面的算式中,哪几个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〇= △ ( ) (4)〇÷□=△ ( )

(2)〇×△=□ ( ) (5)△=〇÷□ ( )

(3)〇÷△=□ ( ) (6)〇-□=△ ( )

4、思考题:

215×3□4=□8260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7-3、4、8、9

六、板书:

篇2: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篇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篇4: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篇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课件“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求  ×6=9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  ×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 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

35×  =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  数 30 16

因  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300         104×(     )=22360

篇6: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篇7:数学教案-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  培养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  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会利用关系求未知数x.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  说出下面各题里x的值,并说明理由。

X+15=45            34+x=40

x-8=17              50-x=30

2、  写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  ×  6  =  180  ①     20  ×  40  =  800 ①

因数    因数    积        因数    因数   积

(  ) ÷(  )=(  )②   (  )÷(  )=(  )②

(  ) ÷(  )=(  )③   (  )÷(  )=(  )③

提问:

(1)  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  式中的什么数?

(2)  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

(3)  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

3、  师生共同检查板演:

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因此,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

即: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验算: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出示:   2  3

×  3  5

1          1  5

6  9

8          0  5

提问: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你能用两种方法验算这道题吗?怎样验算?

验算:805÷23         805÷35

(三)求未知数x。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解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1、   出示:例2  x ×25=300

2、   提问:怎样求x?根据什么?

3、   生答师板演:x×25=300

x=300÷25

x=12

4、   师小结:在x×25=300中,x和25时乘法等式中的两个因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四)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对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验算: 38×64=2432        205×27=5535

(2)求未知数x。

X×26=338         18×x=414

15×x=60           x×1=25

x×25=100          16×x=0

(1)    说出456×25=11400中,如果第一个因数456不知道,怎么求?如果25不知道,怎么求?

2、  填空:

因数

70

42

37

48

因数

86

37

25

280

86

420

225

0

3、  选择判断:

如果△×□=,那么下面的算式中,哪几个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    (4)÷□=△   (  )

(2)×△=□   (  )    (5)△=÷□   (  )

(3)÷△=□   (  )    (6)-□=△   (  )

4、  思考题:

215×3□4=□8260

四、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7-3、4、8、9

六、板书:

篇8:第七册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篇9:第七册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篇10: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实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实录

一、创境激趣。

师: 在今年的八月份, 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事, 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1: 在雅典举行了奥运会。

生2:我国拿了32枚金牌。

CAL 课件出示:奥运会夺取金牌运动员图片。

师: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奋力拼搏,为我国夺得32 枚金牌。同学们也应在学习上多多努力,将来使我国的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也傲立在世界的前列。

CAL 课件出示:一道加法算式。

请学生根据上述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师:为什么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生1:因为加法和减法有关系。

生2: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自主探究。

1 、揭示课题: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关系,那么乘法各部分间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呢?

生1:有。甲方和乘法是一家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例1 .

CAL 课件出示:运动会图片。

师:明天我校就要召开运动会了。在运动会报名期间,有哪些数学方面的信息呢?

生1:跑100米的速度。

生2:投掷能丢多远。

生3: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师:在运动会上,都有些什么样的人数?

生4:每班选30名运动员。

生5:全校选……

师:全校选了多少名运动员呢?

生6:那要看全校有多少个班。

生7:一年级有4个班,二年级有5个班,三年级有5个班,我们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5个班,六年级有5个班。一共是30个班。

生8:把我们年级一个班给一年级好了。那全校都是5个班。五六三十,一共是30个班。

师:算得真聪明。

CAL 课件随学生口述出示相应内容。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需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吗?

生1:每班选20名运动员,全校30个班,共选多少名运动员?

生2:每班选20名运动员,全校共选了600名运动员,全校有多少个班?

生3:全校有30个班,共选了600名运动员,每班选多少名运动员?

CAL 课件随学生口述出示相应内容。

请学生列式解答上述问题,集体评讲。

师:谁能说一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生:20是因数,30也是因数,600是积。

教师随学生口述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二、三小题中的每个数分别是第一小题中的什么数?

生:第二、三小题中的600是第一小题中的积,20和30分别是第一小题中的因数。

教师随学生口述板书。

师:观察第一、二、三小题,你能找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

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请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情况,其它小组随后提出补充或改正意见。

生1: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生2: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生3:另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

生4:积=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教师随学生口述板书相应内容。

师:观察这些关系式,有没有重复的?

生1:第四个关系式与第一个关系式重复。

生2:第三个关系式与第二个关系式重复。

师:这些关系式中,一个可以代表另一个,我们把它搽掉,没必要增加负担。

教师搽掉第三个关系式与第四个关系式。

请学生齐读两个关系式。

3 、完成做一做。

师: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生:可以验算。

师:怎样验算呢?

生:用积除以其中的一个因数,如果得到另一个因数,就证明做对了,如果得不到另一个因数,就证明做错了。

师:那为什么呢?

生:因为积除以一个因数就等于另一个因数。

请学生完成做一做。

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 、教学例2 、例3 .

CAL 课件分别出示:例2 、例3 .

请学生试做。

教师注意巡视。

指名演示,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

四、练习。

篇11:数学教案-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  ×  6  =  180  ①     20  ×  40  =  800 ①

因数    因数    积        因数    因数   积

(  ) ÷(  )=(  )②   (  )÷(  )=(  )②

(  ) ÷(  )=(  )③   (  )÷(  )=(  )③

提问:

(1)  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  式中的什么数?

(2)  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

(3)  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

3、  师生共同检查板演:

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因此,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

即: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验算: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出示:   2  3

×  3  5

1          1  5

6  9

8          0  5

提问: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你能用两种方法验算这道题吗?怎样验算?

验算:805÷23         805÷35

(三)求未知数x。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解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1、   出示:例2  x ×25=300

2、   提问:怎样求x?根据什么?

3、   生答师板演:x×25=300

x=300÷25

x=12

4、   师小结:在x×25=300中,x和25时乘法等式中的两个因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四)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对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验算: 38×64=2432        205×27=5535

(2)求未知数x。

X×26=338         18×x=414

15×x=60           x×1=25

x×25=100          16×x=0

(1)    说出456×25=11400中,如果第一个因数456不知道,怎么求?如果25不知道,怎么求?

2、  填空:

因数

70

42

37

48

因数

86

37

25

280

86

420

225

0

3、  选择判断:

如果△×□=,那么下面的算式中,哪几个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  )    (4)÷□=△   (  )

(2)×△=□   (  )    (5)△=÷□   (  )

(3)÷△=□   (  )    (6)-□=△   (  )

4、  思考题:

215×3□4=□8260

四、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7-3、4、8、9

六、板书:

篇12:第八册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  培养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  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会利用关系求未知数x.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  说出下面各题里x的值,并说明理由。

X+15=45            34+x=40

x-8=17              50-x=30

2、  写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13:第八册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  ×  6  =  180  ①     20  ×  40  =  800 ①

因数    因数    积        因数    因数   积

(  ) ÷(  )=(  )②   (  )÷(  )=(  )②

(  ) ÷(  )=(  )③   (  )÷(  )=(  )③

提问:

(1)  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  式中的什么数?

(2)  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

(3)  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

3、  师生共同检查板演:

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因此,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

即: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验算: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出示:   2  3

×  3  5

1          1  5

6  9

8          0  5

提问: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你能用两种方法验算这道题吗?怎样验算?

验算:805÷23         805÷35

(三)求未知数x。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解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1、   出示:例2  x ×25=300

2、   提问:怎样求x?根据什么?

3、   生答师板演:x×25=300

x=300÷25

x=12

4、   师小结:在x×25=300中,x和25时乘法等式中的两个因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四)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对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验算: 38×64=2432        205×27=5535

(2)求未知数x。

X×26=338         18×x=414

15×x=60           x×1=25

x×25=100          16×x=0

(1)    说出456×25=11400中,如果第一个因数456不知道,怎么求?如果25不知道,怎么求?

2、  填空:

因数

70

42

37

48

因数

86

37

25

280

86

420

篇14:《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

2.知道乘法和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举例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提问考虑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加法,给出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加减法的对应关系,那么同学们可以以此类推到一种和乘法相对应的关系吗?举例:现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请问可以插几瓶?(算式为:123=4),根据减法定义总结除法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已知的其中一个因数又叫做什么(根据除法进行思考)

上一节课,我们总结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来总结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注意点: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二、课堂练习

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想一想,做一做。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蜗牛6小时爬了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多少米?

3. 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

(4)两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

(5)0乘( )都得0;0除以( )都得0。

4.判断: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

2、☆+□=△ ( )

3、☆◇= ( )

4、☆◇= ( )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篇15:《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师生相互交流兴趣爱好。

(1)生谈爱好。

(2)师:老师的爱好是插花,昨天下午老师老师就在花瓶里插了几瓶花,来看看吧!

(3)投影展示课本插图。

二、新知学习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出示(1)。

3、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快速列式计算。

4、学生汇报算式: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

5、哪个算式简单?比较这两个算式,你能说说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6、学生汇报后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7、师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并板书在下边。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2(2)(3)。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思考:与第(1)题比,(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第(2)(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4、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5、过解决问题与对比思考,大家都清楚了三个题的联系与区别,请观察板书,想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6、根据回答板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并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

7、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1题是求4个3的 和,用乘法计算,第2、3题正好相反,是已知4和3的积是12,还知道其中一个因数是34或者4,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从这三道题的计算和除法的意义可以看出,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实际上是相反的运算,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板书)

(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因数?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2、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3、展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交流: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总结

1、板书课题

2、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乘除法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呢?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篇16: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二)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17: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1

(2)60-25=35(本)

(3)60-35=25(本)

375+89=454

加法得数错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例2 求x+15=40中的未知数。

篇18: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二)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关专题 乘法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