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课堂教学反思

洛川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洛川”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郑成功》的课堂教学反思(共18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郑成功》的课堂教学反思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学校“新课标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师比武课活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下课了,当再次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认认真真地读,认认真真地反思,总感到我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那么多不足。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

①课前,我仔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40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

②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

③拓展延伸阶段,学生纷纷拿出我事先准备的训练纸,几乎千篇 一律地“读写结合”。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

一、 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情景①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面对新课改精神,这样的“认真”行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机械。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并非生产过程,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时间,怎么可能精确到用多少分钟来划分呢。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这太缺乏创造性了。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它不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认识、感悟、思考……教学中后者不断补充、变革着前者,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持续生成、转化、建构、提升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可见,成功的教学并不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或完成几项预定任务,它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二、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回放情景②中,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是“双边活动”,它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再动情的演说,也只能是教师授业技巧的表演。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到,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在交往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

三、 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情景③拓展延伸环节,我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资料,于是讲得机械,标出重点词句发给学生。学生写时只需按条条杠杠标填进去即可。学了新理念,我认识到这样做根本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剥夺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权利、连学生的理解过程也包办代替了。我这种“过度保护”心理,究其根源是未能认清学习过程的本质——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机械地认识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对师生共同活动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要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必定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篇2:《郑成功》教学反思

《郑成功》教学反思

让阅读与写作牵手——《郑成功》教学小记一、对话突显人物特点师:(出示)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 卫兵说:“是大海。” “大海那边呢?” 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 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仔细品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郑成功是个爱国的人。生2:我知道了郑成功想要收复台湾的原因:一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二是侵略者横行霸道,台湾人民的生活很痛苦。生3:我觉得郑成功爱国爱民,具有正义感,我是从“慷慨激昂”一次读出来的。师:都说得很好,从内容到思想,深入理解了。请看下面一段对话,是我从一篇题为《钓鱼》的作文中收集来的。我打电话给哥哥:“我去你家玩,好吗?” 哥哥说:“好啊!” 我问:“我明天去,你在家吗?” 哥哥说:“在家,你来吧!” 我说:“那好,我明天去。” 哥哥说:“嗯。” 我说:“那你明天带我去钓鱼啊?” 哥哥说:“好的。” 我高兴地把电话挂了。

学生看完,忍不住笑了。我问为什么笑,有的说是流水账,有的说太罗嗦了,有的说文章写钓鱼,这样的对话就没有意义了。那你再读读郑成功与卫兵的对话,你觉得课文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又表现在哪里?学生纷纷表示,这段对话好,说特别是慷慨激昂一词,提示了人物说话的'语气,可以想像出人物的表情,猜测到他的内心。那位写《钓鱼》的孩子(其他学生不知道《钓鱼》是他写的。)站起来说,他觉得这段对话和作文中的没什么两样,都是一问一答。他刚坐下,教室里就“活”了,有的赞同,有的怀疑文本,我让学生再次读这段对话。

这时,有学生说,这段对话虽然和作文中有点相似是一问一答,但目的不一样。作文中的对话很罗嗦,没有意义。而这里的对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大海那边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们的地盘,可现在却只能隔海相望,这是这段对话激起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此言一出,掌声想了起来。我总结,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离不开对话,但对话不是把生活中说的话直接搬到作文中来,要有选择,要能突显你的文章目的。二、让细节走进读者的心。师:走出“临风眺望图”,

请同学们默读4—6,想像每小节所描述的画面,起好小标题。(登船瞭望或四处瞭望双军交战欢庆胜利)引导学生想像,说说你最喜欢的画面。双军交战的痛快,学生说得眉飞色舞,我再让他们选用词语练说:“敌人惊恐万状,有的 有的 有的”;欢庆胜利的喜悦,学生谈得喜笑颜开,我让他们写写:“台湾同胞听说郑成功的军队到了,个个喜出望外,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然后追问:文章写郑成功,写军队打仗台湾人民的欢庆,不是多余了吗?这样写,你觉得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明白细节描写的好处。

我们班孩子的作文,细节描写依旧是软肋,虽然从五年级我就开始注意熏陶,注意渗透,但效果不大。有时我总在想,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逼迫”下,读课外书了,为什么在表达上丝毫不见长呢?我们的课堂阅读引导应该做些什么呢?让阅读与写作结合,我一直在坚持,虽然没有形成一定的良好的操作层面的经验,但把我的课例积累下来,接受一点建议,我相信我的精神会在实践中成长。

篇3:郑成功教学反思

郑成功教学反思

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所追求的,我们都喜欢用最少的时间,寻求最大的教学效果。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时,教师又如何寻求教学的有效性呢。引导学生寻找与文本的距离,是学生探究性语文的基础。但是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是非常多的,因为学生在知识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与作者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寻找空白找到例点与探究性阅读之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文本呈现了那么多东西,我们是否要面面俱到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变成了杂货铺。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中会有许多东西值得学生去学习。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距离应该去寻找例点,与学生真正有距离的'例点。这还要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进行必要的分析,寻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抓住了这个冲突,学生可以对文本实现真正的解读,真正有所获,真正能得其滋味,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郑成功》这篇课文,它的主题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读书让学生领会郑成功英勇顽强,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如果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第五节描写的战斗场面非常精彩,而课后也有一个描写场面的练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场面描写也许不算难,但要他们描写一个战争的场面,这似乎是第一次接触,也许这就是文章的例点。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之后,我并没有让学生一节节的诵读课文,而是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章的哪一节写得最精彩。学生的回答当然带有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第五节写得最精彩。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这一节,来研读这一节中最为精妙之处。

篇4:《郑成功》课程教学反思

《郑成功》课程教学反思

学生对民族英雄郑成功是非常陌生的,因此,学习《郑成功》一文就需要作一番准备。

一、以情境激兴趣

创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为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学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画像,引导学生感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就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了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相信有外在的画像的刺激和内在学习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被充分地激发。

二、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本文是一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其人其事远不止课文中所写的这些,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及历史书籍搜集、整理郑成功的相关材料。按课本——课外——课本的思路,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拓宽、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准确把握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个人物形象,领悟课文的主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关于郑成功的观点、看法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才能得以持久,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才成为一种可能。

篇5:郑成功优秀教学反思

郑成功优秀教学反思

本学期继续推行新的教学理念——学讲计划。结合这一次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这一课课前让学生做了常规的预习作业后,着重提出了:你有什么问题需要问?你需要哪些资料帮助你了解课文?以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课堂上,有布置就要落实。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每一小组领取自己的任务后,小组成员配合,先是互相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然后提出问题,小组内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整理好后,班级共同解决。老师提出几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所得。

首先抓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文章题目是郑成功,你知道了什么?又想知道什么?简单的问题,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脉络。然后抓住事件,如何写的?这是学生回到文中,通过具体词语,了解了写法,明白了人物特点。尤其通过两军对比,展示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企图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理解了负隅顽抗,指导借助坚固的大炮想来抵抗,结果还是失败,体现了郑军的特点。这是在有这个词引发前面郑成功的战前准备,看出了收复的不易,郑成功功绩的巨大,难怪值得人们记住。

学习当中,当说到还有那些民族英雄时,部分学生只想到了爱国,没有领会民族含义,看来平时还要注意细节,让学生有个明确的认识。

篇6:郑成功的教学反思

郑成功的教学反思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学校“新课标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师比武课活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下课了,当再次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认认真真地读,认认真真地反思,总感到我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那么多不足。

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

①课前,我仔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40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

②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

③拓展延伸阶段,学生纷纷拿出我事先准备的训练纸,几乎千篇 一律地“读写结合”。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

一、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情景①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面对新课改精神,这样的“认真”行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机械。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并非生产过程,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时间,怎么可能精确到用多少分钟来划分呢。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这太缺乏创造性了。

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它不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认识、感悟、思考……教学中后者不断补充、变革着前者,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持续生成、转化、建构、提升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可见,成功的教学并不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或完成几项预定任务,它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jiao往的“教学”是假教学。

回放情景②中,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是“双边活动”,它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再动情的演说,也只能是教师授业技巧的表演。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到,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在交往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三、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情景③拓展延伸环节,我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资料,于是讲得机械,标出重点词句发给学生。学生写时只需按条条杠杠标填进去即可。学了新理念,我认识到这样做根本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剥夺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权利、连学生的理解过程也包办代替了。我这种“过度保护”心理,究其根源是未能认清学习过程的本质——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机械地认识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对师生共同活动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要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必定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篇7:六年级《郑成功》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事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教师应适度地引导他们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实现教师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从而实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从心理发展观来说,应将“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让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在教学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和“怎样收复台湾”时,我故作为难,将问题抛给学生:咦,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郑军官兵又凭什么收复台湾?

学生乍听之下感到奇怪,是呀,为什么要收复,又凭什么能收复呢?带着兴趣,他们有的就开始默默地读起课文,圈圈画画的;有的大声朗读课文,偶尔停顿一会儿;也有的忍不住窃窃私语,询问彼此的答案……

十几分钟过后,学生不再互相讨论,纷纷举起手来。我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遇到困难时顺势启发引导,同学们也及时补充完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之后,我们又一起将问题梳理了一遍,让部分学困生记忆更深刻。

下课时,我留给学生的作业是: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篇8:课文《郑成功》教学反思

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所追求的,我们都喜欢用最少的时间,寻求最大的教学效果。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时,教师又如何寻求教学的有效性呢。引导学生寻找与文本的距离,是学生探究性语文的基础。但是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是非常多的`,因为学生在知识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与作者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寻找空白找到例点与探究性阅读之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文本呈现了那么多东西,我们是否要面面俱到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变成了“杂货铺”。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中会有许多东西值得学生去学习。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距离应该去寻找例点,与学生真正有距离的例点。这还要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进行必要的分析,寻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抓住了这个冲突,学生可以对文本实现真正的解读,真正有所获,真正能得其滋味,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郑成功》这篇课文,它的主题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读书让学生领会郑成功英勇顽强,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如果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第五节描写的战斗场面非常精彩,而课后也有一个描写场面的练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场面描写也许不算难,但要他们描写一个战争的场面,这似乎是第一次接触,也许这就是文章的例点。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之后,我并没有让学生一节节的诵读课文,而是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章的哪一节写得最精彩。学生的回答当然带有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第五节写得最精彩。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这一节,来研读这一节中最为精妙之处。

篇9:课堂教学反思

今天课堂上想让大家说说自己对自己下的结论――小时候的自己是怎样的。本想让大家全班交流,但又怕有的小组没有发言的机会,为了均衡机会,所以我选择了小组交流之后,选代表发言(组长推荐小组代表)。12位组长很快推荐了代表自己小组发言的组员。发言过后,我问小组长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推荐这位组员来回答。12位组长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这位同学写得很独特,所以想让他在全班展示。有的是因为这位同学经常在课上发言,选他他一定不会让小组失望。有的是因为这位组员平时很少发言,这次机会让他锻炼一下......看来我们的小组长都很有能力。相信有这样的小组长我们的小组活动还是有保障的。

篇10:课堂教学反思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用“句式”引导品读语句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用一个句式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感悟内涵。“(文中语句)写出了夏天(景色特点),让人感受到(某种精神)”在这个句式引导下,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不仅读出夏天的景色特点,更能进一步分析夏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同时还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2、深入理解教材,形成见解

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3、加强朗读训练,进而感悟课文

(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对词语、句子朗读的研究,抓住这篇文章在朗读时的重要点,不可贪多,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扎实的训练。

(2)遵循朗读训练的'原则。从词语朗读训练、句子朗读训练再到全文整体朗读训练这样的模式以外,还可以依照情感逐渐推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如余映潮老师曾经上过《纸船》一课,就曾用水一般的柔情来读,用金子一般的心来读这样的情感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具体的梯度安排还是要依照文本的特点来定。

(3)教师做好朗读多种形式的积累,扎实的有趣的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也才能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

(4)通过对词语、句子内容情感的品味,来达到最终的朗读训练效果。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更好地积累语言,切不可脱离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单纯的反复朗读训练,这样便不是语文课的实质有效的朗读训练了。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

篇11:课堂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 , 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篇12: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大的不足,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必须要避免的。

反思一:习惯将伴随人的一生,如果在孩童阶段没有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后将难以成才。学生在打铃五分钟后还没作好课前准备,还有一些同学出现迟到的现象。在课堂上,有部分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睡觉的现象。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反复停下来进行制止,课堂教学组织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名刚接手一年级班主任的年轻老师,以后要多吸取其他老师的经验,在培养常规习惯方面还要狠下功夫。

反思二:心理素质需要加强。由于有较多的老师来听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发挥成分比较多,没有按照课前认真准备的.教学设计来教学,造成了教学思路不是很清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在最后的游戏环节中,由于之前的教学失误,部分同学对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使得通过游戏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没有很好的实现。

反思三:在知识教授方面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基本上是想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他们有能力完成的知识学习,教师作为一个辅助的角色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但真到了课堂上,又回到了自己不停地向他们灌输知识这么一个状态。整个教学中,读拼音的环节太少,而且没有花样,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给学习效果打了折扣。

反思四:需精炼教学用语,说话要清晰,速度要稍慢些。我意识到自己在整个教学中喜欢过多的使用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词语,比如:那么、这样、好不好、是不是等等。而且由于学生在常规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导致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提醒他们坐好,认真听讲,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显得整个教学不紧凑。说话速度过快,导致有些学生听得不是很清楚,自己也讲得很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要多注意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

篇13:课堂教学反思

我在校内讲了一节关于古诗词的教研课《春雨》。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原名《春夜喜雨〉》,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全诗围绕着“好”字,具体表现了春雨应时而生,滋润万物的情景,赞美了春雨善解人意,不好声张的品格。这首诗通俗易懂,而且它又是我们课外古诗要求背诵的篇目之一,全班孩子都已经会背诵。根据这一现象,备课时,设计以下教学流程。自己读诗,学习生字,观看课件,说说意思。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通过课件辅助,达到解决古诗的意思理解,进而明白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春雨滋润万物,它会落在哪里?如果落在小河上,那么――(有什么变化),如果落在泥土上―,那么――,还会落在哪里?它们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想象,让学生了解自然常识,春天,冰化了,植物发芽了,冬眠的动物要醒了等等,让孩子对生活、自然充满兴趣。

愿望是美好的,我想通过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既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是教学也是不完美的艺术。课后各位语文老师也都针对这节课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师校长更是针对古诗词的教学谈了许多,他强调读的过程中是有层次的:一读要知道内容,二读要知道意思,三读要懂得情感,四读要知道方法。虽然这节课并不是很成功,但是通过备课、讲课、磨课,我对古诗词的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诗词教学中会再上新的台阶!

篇14:课堂教学反思

我们的课题从准备到具体实施已有一年半的时间,通过学习和研究对于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平时课堂中也不断的积累经验,以下是对平时课堂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比如在“信息与系统安全”一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学习情境的:“大家知道,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推迟飞行的原因是什么吗?”同学们交头接耳,或用探询的目光注视着老师,然 后老师接着讲道:“其原因就是在长达50多万行的命令中发现了一个错误。所以,计算机的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信息与系统安全。” 学生们一开始就受到心灵的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

二、放手实践,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授课过程中,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如在讲授“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时,本人只是对报刊结构及制作工具的位置作简单的介绍。而对如何制作报刊只字不提。本人的要求是,每个同学通过阅读教材、浏览老师提供的辅导资料、相互讨论等方式,根据提供的素材制作一份简单的小报。30分钟后,本人打开作业浏览,一幅幅作品有的内容充实,分类有序,有的界面美观,流程清晰,颇具特色,令人拍手叫好!课后,有的学生告诉我,他们非常喜欢这种自主研究(探究)的学习方式,称不仅自己能切实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操作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一定要加强讲授和操作指导。特别对于难度较大的操作可以将其具体操作方法用视频捕捉软件录制下来制作成动画片段提供给学生。

三、交流评价,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信心

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的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这种做法可以让“优生”、“差生” 融于课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进行互动交流时,为了设法让学生自主说,主动评,本人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放在校园网络上。同时,提供作品评价的标准,开通校园网络评论功能,允许学生对作品直接评论并提出宝贵的建议,“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另外,本人鼓励组与组之间进行“较量”,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就把这些作品打印成文,并推荐参加各级的比赛。对于基础较差同学的作品,本人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进步,轻成果比较,重参与性,这样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信心。

我们课题组教与学的研究仍在继续,我们每位老师都努力地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以后的教学中本人将不断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改方向试用新的教学方法配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篇15: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在“遗憾“中反思成长

――《乡愁》教学反思

每次上完一节公开课,心中总有波澜荡起,那些遗憾总在心头跳跃。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这节课上,我采用“听读、朗读、品读、仿写”四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因为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三就是引导学生创作诗歌,仿写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写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重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真切的体验。

有了前两课诗歌学习的铺垫,孩子们读诗、品诗、写诗的热情很高,但是“热闹”的课堂结束了,孩子们的诗歌学习真的提升了吗?我不禁反思自己,通过静心梳理,归纳问题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课堂实际还是“老套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 “活动探究”单元,那么我们的重心就是引导学生去读诗、品诗,而我则喧宾夺主的忽视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就连最简单的作者简介也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出示。

课堂角色“狭隘化”。品析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导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给出来的。在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时,评价语言缺少感染力,没有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再者,填空式的提问,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评价都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每一句评价语都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掷地有声,而不是无病呻吟。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课堂的美丽画卷还需要我们去装点,让我在“遗憾”中反思成长。

篇16:课堂教学反思什么

课堂教学反思什么

课堂教学中有哪些问题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有了反思的问题,也就有了反思的着力点。我认为着重对以下五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反思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反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反思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维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想法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反思“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其实,教学中的反思远不限于上述五个方面。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

篇17:课堂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第三节,在小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课题是《春风》,作者为当代作家林斤澜。

一、自我评价。

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体现得较好。课前我认真准备,制作课件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自我感觉课件制作还不错。但这堂课上的不尽人意,有点遗憾。

整堂课设计合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讲解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多次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不足之处:朗读教学,完成得不够好。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时,鼠标没反应,好不容易点到位置上能播放了,声音又太小,几乎听不见。管理多媒体教室的老师上来调声音,不起作用。另一位老师又上来帮忙,声音嗡嗡作响,噪音盖过了朗读声。调试了半天还是以失败告终,把听朗读录音改成了指名学生朗读。由于耽误了时间,计划学生选择段落模仿朗读这一程序也没进行。由于本人心理素质差,当时情绪受影响。前面耽误了时间,导致后面时间有点紧张,有前松后紧的感觉。

二、问题反思

1、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如当时听朗读录音时,发现不顺利,应马上改为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不至于耽误那么多时间,导致后来时间不足,草草收尾。

2、提问面不够广。由于一部分学生不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三、教学重建

诵读要加强。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反复朗读,把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讨论交流要给足学生时间,充分展开,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交流体会的机会。

篇18:课堂教学反思

在教《zcs》中,我能体现课改新理念,灵活驾驭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

一、善于创设情境,使拼音教学情境化、生活化。

1、一开始,我用歌曲导入法。播放歌曲,与学生边歌边舞,在美妙的歌声中走进拼音王国。

2、我能充分利用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3、我能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用火柴棒和红线摆一摆字母,记忆字形。做游戏“摘苹果”,苹果背面注有音节或字,读对了苹果就是他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二、善于使用激励手段,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悦。

教师要想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取决于他对儿童的态度。课堂上,我热情的语言不离口,如:“你真棒!太厉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个向他们竖起的大拇指,一个个鼓励、赞赏的近乎夸张的表情,时时撞击着学生无拘无束的心灵。

此外,音节的拼读比较枯燥,我就采用夺红旗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夺的红旗比较多。学生的竞争意识立刻得到了张扬。

三、注重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1、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学生会编“像个2字Z、Z、Z,像个半圆C、C、C……”

2、在教学第一组音节的拼读之后,我让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我课前发下去的音节卡片,一起学着拼读第二组音节。虽然,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合作意识开始了萌芽。

相关专题 课堂教学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