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第四章《乘法,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zengjiy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zengjiyu”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二年级上册第四章《乘法,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二年级上册第四章《乘法,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章《乘法,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乘法,加法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区分,在备课时预设的是有4排桌子,没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4×5=20第二问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5+4=9或者有的学生是用乘法做的,可是让我意外的是,学生在做第二问的'时候出现了三种做法,一是4+5=9,二是1×5+4=9,学生是这样讲的一排有5张就是1×5另一排有4张再加4结果也是9。三是2×5-1=9,学生说一排有5张另一排有4张,我把4张的假装的看成5张,就是有两个5,就用2×5,刚才我多加了一个,还得把那一张减掉所以是2×5-1=9。

在备课时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没有充分预设好,对孩子的学情不够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知识原点。

篇2: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数量关系比较特殊,需借助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首先要找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画线段图就是一种分析数量关系的好办法,我先教给他们画的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画。实际解决问题时,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集体订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乘法和加法的比较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题7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理解乘法和加法意义的异同;

2、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区别乘法和加法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第一题是有4排桌子,每排5张。

第二题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一排4张。

你能把两道题说的情况在纸上画出来吗?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

2、怎样解答?

第一题是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是求4+5的和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你还发现了什么?

第二题中的2排桌子的2,不参加计算。

3、解答正确吗?

先对照题意检查图画对了吗?

再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最后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篇4:二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有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以小朋友参加春游为情景主线,将一个个数学问题蕴藏在不同的活动中,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情节,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情景中参与学习和探究,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易于猜测、敢于探索,既学到了知识,又张扬了个性。

由于本课在这套西师版教材中首次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单列出现,而且,我们研究小组也是首次对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进行独立而系统的研究,所以,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这样几个方面:

一、读课标、钻教材,首先定位方向。

编者编写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儿童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并学习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这也体现了《课标》要求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因此,不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们都紧扣这一思想和理念。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已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条理的数学思维模型,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只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所以,我把学生能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儿童探究多种租船方案,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认真倾听他的意见,也是一种信息的收集手段。

3、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虽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的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潜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由表及里,初步构建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思维模型。

4、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5、教学时力求“导”而不“包”、“放”而不“纵”,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和验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和思考,但绝不包办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当然,这只是课前的美好设想,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探究的时间和深度都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学生虽然能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对他人的方案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租船方案时,语言和方法都不是很到位。希望在座的专家和老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点评,我将不胜感激!

篇5:《6、7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下面我针对我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这一节课,我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接着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然后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通过三道不同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内容。

本节中的不足:1、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不够精炼,不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2、有些环节没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3、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

篇6:二年级上册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3,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意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

学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常规练习,齐背8的乘法口诀。

(2)听算:

第一组:2×8,3×8,8×2,4×8,5×7

第二组:8×4,4×7,7×4,6×8,8×5

(3)课件演示:教材例3。

(小军和小红一起逛超市,在超市的文具专柜有许多的文具:文具盒每个8元,铅笔每枝3元,橡皮每块2元,日记本每个4元……)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同桌互相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这幅图说出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钱?

橡皮每块2元,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铅笔3元一枝,要买5枝一共多少钱?

日记本每个4元,买6本,一共多少钱?

……

(3)解决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

汇报学习过程。

三、练习巩固

(1)比一比,算一算。

出示练习十九的第2题:让谁算得又对又快。

(2)看图列算式。

出示练习十九第1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3)每横排有6颗星,4排有几颗星?

每列有4颗星,6列有几颗星?

(3)第横排有7个圆,3排有几个圆?

每列有3个圆,7列有几个圆?

四、拓展学习

(1)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们说一说。

(2)小兰买3块橡皮,每块橡皮3角钱,小兰一共花了多少钱?妈妈给了她1元钱,应该剩下多少钱?

分析:这是一道先乘后减的应用题,首先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小兰花钱总数,再用妈妈给的钱数减花掉钱数求剩余。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设计

篇7:二年级上册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元?

分析:求3个文具盒的价钱总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解答:3×8=24(元)

答:买3个文具盒要24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难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了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摸会的。

篇8:二年级乘法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学会表内乘法的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因此教科书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素材呈现数学内容,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灵活多样地呈现数学活动的线索。

在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遵循“顺学而导,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加法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再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算式相对于加法算式的.优点,在练习中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

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口诀不熟,而导致计算速度慢,还经常出错,那么乘法口诀该如何记忆才好呢?我想理解口诀的意义是关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纯粹的背会很枯燥,孩子往往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课堂上的“对口令”、“接龙”等游戏以及一些小游戏能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当然最终乘法口诀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练的掌握,仍需要一个过程。

篇9: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在例题和每一个练习中,我都喜欢这样问学生,不同的学生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经过对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解决办法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例1中,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学生可以从先算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入手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先算出3个方阵共有多少行入手解决问题,还可以……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这些习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二、注重让学生学会表达数学思维

因为学生是聪明的,很多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用了多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还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所列的算式来探寻算式背后的东西,让学生在探寻、展示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数学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所以,让学生真正弄懂算式背后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我把训练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作为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每一题中都尽量多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说”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更高要求,促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让学生形成好的数学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吧。

三、精心加工教学材料。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本节课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和加工。新授和练习都围绕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中的活动展开,情节具有连贯性,使学生的学习材料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让探究更有效。主题图基本不变,只是对数据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其更真实,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我围绕“六一”学生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学生熟悉的情境:首先是广播操比赛,从这一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相应的数学信息,并让学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从中选择书本的问题“三个方阵一共多少人?”这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人性化,又尊重了教材。接着,“六一”节学校饭堂给每个学生鸡蛋作为节日礼物,我让学生帮助饭堂的阿姨数鸡蛋,“李阿姨不想一个一个地数,怎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我抛给学生这个数学问题,让学生自由独立解答,使学生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展开运用环节改编了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利用自己班中一位同学的实际跑步情况“跑道每圈200米,玉凤每天跑4圈”让学生添加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它成为连乘的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编题、再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更透彻的掌握用连乘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由于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大多数同学多参加了学校的鼓号队,利用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份鼓号队的统计表,让学生课后去猜每个小组的人数,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也为用两步除法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在“解决问题(连乘)”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要改正的地方:

一、例题中的课件设计不够周到

在例题探究环节,学生运用了三种方法来解决“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分别是10×8×3=240(人)、8×3×10=240(人)和10×3×8=240(人),学生列的连乘算式到底什么意思呢?第一种方法,因为有课件的帮助,所有学生很容易明白是先求出“一个方阵有多少人”,但是,后面两种方法就只有个别空间思维比较好的同学能明白,所以不多同学举手。因此,我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学生的描述来进行直观的展示,比如,“8×3×10=240(人)”可以把队形做一个变换,3个方阵竖着排列,先算出有总行数8乘3等于24行,每行10人,再乘以10,等于240人。“10×3×8=240(人)”是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先求整个大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数形的结合是相当必要的,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这个中间环节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加深学生对某些抽象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忽略了细节

1、对连乘的教学只局限与两步计算,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编题中出现的三步乘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知道连乘的真正含义:“两步或两步以上的乘法计算都属于连乘。”

2、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综合列式很少接触,而且在此之前教材都是在算式的后面直接写得数,所以,很少同学懂得正确的书写格式。应趁机利用曾玉凤同学的规范的板书进行书写格式的榜样示范教育。

篇10: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注重数形的结合

教师经常要借助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来着力揭示知识的内在含义和知识之间实质性的联系,使之易于理解和记忆,并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思维。本节课的探究环节,在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学生列出四个算式:8×10×3=240(人)、10×3×8=240(人)和8×3×10=240(人)、8×(10×3)=240(人),学生列的连乘算式到底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清楚的明白每一个数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透彻地理解每一个算式背后的含义,得出正确的解法,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从数到形再到数,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一系列的数形转换,使学生对于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有了相当透彻的理解。在帮阿姨算“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练习中,通过对鸡蛋图的理解,学生能明白的说出各个算式的相应含义,同时通过对鸡蛋图的变化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数形的结合是相当必要的,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这个中间环节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加深学生对某些抽象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注重学生的说。

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题思路,每列出一个算式,就要求学生说出:“求的是什么?怎么想的?”,最大程度的培养全体学生数学语言的完整性。

3、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

篇11:《乘法和加法的区别》的教学反思

《乘法和加法的区别》的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与组织者,让学生在自由、快乐和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理解用数学的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题,明确两道题中都有4和5,都是在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然后让学生自主尝试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两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的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我让学生分别说说两幅图中4和5所表示的意思,进而突出乘法的意义和加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为一个数的运算,并从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两个方面,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在“查一查”的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验证,让学生先检查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即画的图是否正确,再看看算式是否是数量关系的正确反映,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画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老师和学生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①读;②画;③列;④查。最后的.巩固练习更是综合了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乘法的运算,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更简便;表示把几和几合起来,要用加法来计算。从而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升华,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一、解决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难点,也是重点。在解答前,读题是孩子们理解题的关键,而我恰恰缺失了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真读题、理解题的锻炼。

二、本课设计的练习题(3)没有完成,有些遗憾。因为做练习题(1)时,我发现孩子们画图时有的用排数来表示的班级数,用列表示的每班的照片数量,而有的孩子恰恰相反。我在集体讲解过程中,怕只讲板演的一个孩子的方法,其他孩子会有迷惑,所以就把两种方法,都加以肯定,并进行了展示,这里耽误了一些时间。

篇12: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是二数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学时间4课时。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一、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个几”的表达方法。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而在课堂教学中,是首次认识“几个几”这种表达方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1)看图。

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

(2)操作。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

(3)画一画。

每5个圆圈一组,画3组,就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2个4吗?

(4)游戏。

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说看,老师一共拍了几个几下?

同桌同学一起玩拍手游戏。

让学生运用手、眼、耳、口、脑,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听、说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二、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通过教材第二个例题“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

有关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常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和集体交流来教学。

本环节的重点是沟通乘法算式意义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尽管没有明说:“一个乘数是相同的加数,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口述乘法算式的含义。如。

四乘二就表示4个2,为什么其中一个乘数是4呢?因为加数2有4个;为什么另一个乘数是2呢?因为相同的加数是2。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逐步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乘法计算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对比,在强烈反差中,使学生认识到求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达比较简便,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例如:请学生列式计算9个2的和,看谁写得快。

四、加强对比,避免加法运算的负面干扰。

刚刚接触乘法计算时,学生容易把加法和乘法混淆。

例如把2个5相加,写成5×5;把5和4相加写成4×5;把2乘3的积算成5。

这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第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让孩子尽快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

五、抽象过程循序渐进。

由于二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乘法,认识“几个几”,接受新知有个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情境,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足够形象感知,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这些不同实例的相似之处,从而在脑中建立起乘法意义。

相关专题 加法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