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地理的教学反思

dj372132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dj3721320”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的地理的教学反思(共1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本周是我们高一年段教学公开周。在这次年段公开周中,我承担了一节公开课教学,讲授的内容是必修一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行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人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也将近十年了,在这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生涯中,本人总是不断地探索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确实达到课标的要求,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并且要落实到位。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5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一、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以更好地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一节课的45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标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可以知道,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 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 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 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在第三章的地位以及我们年段学生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要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各地分别使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山东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通过网上参考了其他三个版本关于本节课内容的体现,从而有效地对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加、删减和替换,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篇2: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教材连续性与统一性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许多教师的困惑。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篇3: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反复反思,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

一、加强备课,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二、创新训练方式,促进主动应用

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应充分重视课堂练习对地理知识的检验作用,并重视对练习的指导,以提高训练质量。

1.精编精选练习。练习要符合新大纲能力要求,应涵盖每章节的基础知识,既有巩固知识,加强记忆的基础题,也有培养能力的难易适中的提高题,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导向性。

2.突出变式训练,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因此,地理知识要尽可能围绕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提问,并通过变换条件,甚至变换题型或设计新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知识整和能力,改变思维方式。

三、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篇4: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第一次接触“三五五”教学模式,感觉它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的完成学案导学问题,并通过应用课来延伸拓展基础课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巩固课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检查和落实。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感觉“三五五”教学模式实际应用起来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1、在我们要求学生展示学案问题和达标训练答案时,要么要求某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要么让学生抢答,其他同学到底做的怎么样呢?而且一些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也不积极参与或者根本不参与,或者以讨论问题为名说说笑笑,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教师又该怎么做呢?怎样让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真正的融会贯通,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的思考,踊跃的回答问题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

2、对于学习上不积极、思想上有问题的同学,我们应多找其谈心指导,但是由于晚自习第三、四节教师也必须在教室看自习。所以老师们根本没时间找学生。

改革之初总是艰难曲折的,新的教改模式要想真正很好的推行落实并且效果显著,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去积极的倡导和实践。

篇5: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上课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调整学习思路、学习过程对提高教学效果很重要。同时,还要反思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腰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这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收获多,反思亦多。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3、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4、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改变过去不合时宜的老的教学模式、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篇6: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1、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高一学生年龄在17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案例:地理学科“降水的分布”的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重要一步在“说”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讨论从而“分析”、“归纳”,总结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高一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篇7: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一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而且是反复的成功,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

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起。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⑺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4.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教学内容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进步、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⑴教师本人的思想、情感、学识、能力素质包括进行兴趣培养的意识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内在根据。

⑵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⑶教师进行指导的生动性。生动、幽默的讲课使学习的紧张寓于活泼之中,使学生易于学懂、学会、记牢。

⑷教师的教学激情。兴趣靠兴趣来培养,激情靠激情来感染。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能即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鼓励反映着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对学生兴趣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学习与对教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进行地理兴趣培养的根据。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统一的整体,发挥着教学系统进行兴趣培养的功能。综合四个方面因素,地理兴趣培养的途径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发掘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进行成功的学习。

今后更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1.加强备课,优化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2.创新训练方式,促进主动应用。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因此,地理知识要尽可能围绕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提问,并通过变换条件,甚至变换题型或设计新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知识整和能力,改变思维方式。

3.创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篇8: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并且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新学期校领导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硬任务来研究、尝试和实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学会互学、学会展示、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和探究,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开学以来,为响应校领导的号召,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力求通过合作学习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以下是本人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首先要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节课中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学生能有一定的空间概念和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由于刚上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过《立体几何》,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困难。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千万不可千篇 一律,对于那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完成而该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必须讲授。

其次,备课组老师要精心编制每一节课的“导学案”,确保导学案的优质高效。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只有抓住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真正让学生互动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实现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时就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导学案”的编制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如:设计的自主探究的内容难度太大,或者设计的检测题目太深,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学的进度,进而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我们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时差”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就是因“导学案”中编制的题目太深,导致原计划用一课时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足足用了两课时。

另外,由于个别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传授或由于自控能力差,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茫然不知所措,可能会产生学不到东西的感觉,老师、同学要多多关注,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信任,多沟通,减少内部冲突,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最后,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开展前所提出的评价标准,对小组合作的情况给予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合作,并予以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继续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篇9: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一学年又过去了,回顾高一一学年的个人地理教学,有得有失。得的突出方面是地理尖子生的培养较好;失的方面突出的是没有大面积地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还不到位。下面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兴趣培养历来为中外有影响的教育家们作为对教学艺术的高层次追求而倡导。学生不能只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工作、生活一生,他们必须终身学习,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培养他们“爱学”、“会学”,使他们在毕业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所学知识。涉及面很广的地理知识学习更须如此。如果学生靠死记硬背暂时获得的知识考出较好的分数,但他厌倦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这不能认为是地理教学的成功。如果地理教学在教会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学业结束,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意向犹存,地理知识的大门则永远向他敞开。从这个角度讲,兴趣培养应是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状态则是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可靠标志之一。状态就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侧面。如果学生普遍对地理课感兴趣,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如果学生普遍对地理课的反映平平,说明教学过程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果学生普遍厌倦地理课的学习,说明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失败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全面彻底的反思。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而且是反复的成功,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地理课兴趣培养的特点

前苏联一位学者曾通过《少先队员》杂志号召了1700名学生就他们“最不喜欢的课程”参加他的兴趣培养实验,其中最不喜欢地理的有385人,在15门课程中居首位,其次是俄语215人,数学212人。对此,作者议论道:“课程基本上是按难易程度排列的。的确学生遇到困难最多的是俄语和数学,这也合乎规律。但是,为什么最有趣的地理却突然在不受喜欢的课程中占了第一位——这是个谜。”

这位学者的统计并非偶然。我国1982年全国10省市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向近万名中学生调查他们最喜欢的学科和最不喜欢的学科,结果是最喜欢地理课的人次百分数为2%,在12个学科中列第十位;最不喜欢地理课的人次百分数为10%,在12个学科中列第2位。 上列两项资料反映了地理课兴趣培养的特点:地理学科本身高度的趣味性与地理课进行兴趣培养的困难性。这是由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的时空广大性、组成复杂性、区域差异性、多要素综合性、人地相关性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特征。宏观的地理事物丰富多采令人神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多要素的交叉联系引人入胜,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动人心弦。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面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每个学生都容易体验到的需要。保护地理环境、合理地利用改造地理环境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必然要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因此,地理课的内容是最令人感兴趣的。但是宏观广大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学生难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其成为一门较难教难学的课程,形成了地理课培养学生兴趣的困难性特点。由此可知,地理课在学生兴趣培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又注定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我们只有充分发掘地理知识本身的高度趣味性,并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才能实现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

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1984年北京教育学院地理组曾对北京市12个区县的18个初中班、2个高中班共8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近90%的学生喜欢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起。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⑺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4.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教学内容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进步、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⑴教师本人的思想、情感、学识、能力素质包括进行兴趣培养的意识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内在根据。

⑵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⑶教师进行指导的生动性。生动、幽默的讲课使学习的紧张寓于活泼之中,使学生易于学懂、学会、记牢。

⑷教师的教学激情。兴趣靠兴趣来培养,激情靠激情来感染。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能即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鼓励反映着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对学生兴趣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学习与对教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进行地理兴趣培养的根据。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统一的整体,发挥着教学系统进行兴趣培养的功能。综合四个方面因素,地理兴趣培养的途径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发掘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进行成功的学习。

篇10: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第一次接触“三五五”教学模式,感觉它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的完成学案导学问题,并通过应用课来延伸拓展基础课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巩固课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检查和落实。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感觉“三五五”教学模式实际应用起来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1、在我们要求学生展示学案问题和达标训练答案时,要么要求某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要么让学生抢答,其他同学到底做的怎么样呢?而且一些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也不积极参与或者根本不参与,或者以讨论问题为名说说笑笑,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教师又该怎么做呢?怎样让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真正的融会贯通,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的思考,踊跃的回答问题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

2、对于学习上不积极、思想上有问题的同学,我们应多找其谈心指导,但是由于晚自习第三、四节教师也必须在教室看自习。所以老师们根本没时间找学生。

改革之初总是艰难曲折的,新的教改模式要想真正很好的推行落实并且效果显著,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去积极的倡导和实践。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反复反思,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

一、加强备课,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二、创新训练方式,促进主动应用

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应充分重视课堂练习对地理知识的检验作用,并重视对练习的指导,以提高训练质量。

1.精编精选练习。练习要符合新大纲能力要求,应涵盖每章节的基础知识,既有巩固知识,加强记忆的基础题,也有培养能力的难易适中的提高题,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导向性。

2.突出变式训练,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因此,地理知识要尽可能围绕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提问,并通过变换条件,甚至变换题型或设计新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知识整和能力,改变思维方式。

三、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篇11: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1、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读图潜力的好处

从历年高考的命题来看,能够说是“无图不成题”,对考生的读图潜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判读、填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熟练使用各种示意图、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表等,要求学生灵活地进行“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能够说学生读图潜力的高低,在必须程度上决定了地理考试的成败。为了适应考试命题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教师务必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

2、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主要类型

高中地理的学习是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继续和深入,学习资料上由感性认识逐渐进入到理性认识,偏重于研究地理学中的本质资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图在资料和形式上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除了初中地理常见的区域地图之外,还有一些等值线图、剖面图、数据分析统计图表等资料,在学习的方法上除了识记之外,还需要进行理解分析。

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潜力的教学策略

3.1、重视地图运用,养成用图习惯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首先要求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地图,利用地图在地理学中的核心作用进行地理教学,潜移默化地营造用心应用地图的氛围和习惯。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学习,透过读图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的良好习惯。如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教材中的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和地球时区图来直观地讲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利用读图来更好地理解日夜更替、四季更替、时差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调动学生学习地图的用心,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

3.2、巩固基本技能,培养读图潜力

读图潜力建立在对地图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标注三大要素在地图中的应用,其次要根据地图上的图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图的主要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来形象记忆、归纳分析、直观表述地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迁移,将多付地图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尝试进行图图转换、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图表转换,进而推导出地理规律与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讲解亚洲的季风构成原因中,能够将亚洲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与亚洲1月季风图结合起来,理解季风与气压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把握住亚洲冬季风的构成原因。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和挖掘隐性的信息,总结提炼对解答问题的有利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潜力。

3.3、进行填图、绘图训练,全面提高读图潜力

透过对已有地图的观察、理解和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识图、析图潜力,而填图和绘图的练习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脑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图的更多信息并进行表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潜力。例如,在苏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水资源区域分布的地图,从而加深对水资源南北差异的理解,为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的训练,透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勾画描绘,能够加深认识,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潜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4、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透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授和合理的读图、绘图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潜力和地理学习潜力,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本节课的难点是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到流量,含沙量,冰期,汛期等多个方面,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刚学过的地形与气候的相关地图等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所以我辩证地从外流河的相同与不同水文特征两方面,采用了图表归纳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对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进行了总结,使凌乱的教材内容变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且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并由特殊到一般,相当于进行了迁移深化,提高了学生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后我又设计了“猜猜看”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三重合作,充分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描述和猜测河流名称,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新知,获得了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

篇12: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洋流这一节中关于洋流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洋流的形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上的这节课主要是洋流的形成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回顾这堂课,我有以下一些感悟:

由于我参加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的研究,平时我就比较注意这方面的实践,在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适合这堂课的课件,从多方位辅助了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这节课的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剪接了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前的片断,并图示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的位置,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他所熟悉的情景吸引,调动他们投入的激情,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奋和期待,这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

通过这堂课教学工作的实施,我还深刻感受到恰当的利用好多媒体就能很好的辅助我们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比如这节课中我利用实物投影展示用吹风机吹动水面的情景,当学生看到漂浮在水面的.塑料小颗粒随风移动后,马上就能体会到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当吹风机被关闭后水面就会慢慢平静,学生进一步就感受到引起风海流的风应该是长期稳定的才行;又如 “洋流的形成——密度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资料,这时我又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一个油水与从两侧相遇后运动的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一方面回忆油与水的密度差异,一方面观察二者相遇后各自的运动规律。有了这个铺垫以后,我再给出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分布的剖面图。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利用知识的迁移,自然就得出了结论。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就是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动态展示的这一特点,将文字与图像,动态与静态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了解了密度流的成因,使这一难点得到突破,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地整合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而不是简单地替代板书和播放图片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除了以上这几点外,还有就是学案的设计,小组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一方面能使学生落实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并能学会一些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间互相协作的精神。总之,我越来越感受到一节课学生的体验、探究比老师的传授更为重要,只有“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法”,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能很好的实施,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这节课中出现这一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我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对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而这时又没能及时给学生搭建适度的台阶,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放慢。比如,在讨论“德军潜艇是怎样在盟军眼皮底下溜走”这一问题时,学生的表述不到位,思维发散甚至出现错误时,如果提示学生适时阅读教材就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正轨。再比如让学生总结中低纬、中高纬环流及季风环流时能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弱的特点,先演示动画再总结效果可能就更好。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针对我所教学生的特点重新调整教学环节可能更好,比如学生基础以及理解分析能力都比较薄弱,可以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第一节课完成海水运动形式及洋流的形成这两部分内容,并复习大气运动等相关知识为学生下节课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打下一定基础,第二课时再讲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此外,这节课还是暴露出自己总怕学生不明白,总有自己要讲的欲望,比如有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不能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纠正,打断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尴尬境地,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促动和启发,要真正上好课还要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和完善。

篇13: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4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我是产假后才接手这些班级,所以对班级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仅管带着小孩上课很辛苦,但我还是尽量挤出时间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高一地理下册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当上《城市的交通运输》一课时,我用湖州市区的交通图代替课本中的香港交通图来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篇14:高一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下面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反思如下:

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使用高一独揽必修上册,本册书共四个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为自然地理的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乃至整个中学地理最难的内容,尤其是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抽象、难理解,要求学生要有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理解能力。有些知识点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要求学生要有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要有联系实际迁移知识的能力。

学生分析:

这届学生录取时的中考成绩可以说是全区最差的,一些学生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概况起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完全不学习型:4个班中每个班都有1——2个学生,有的班人数更多,几乎完全不接受学习。他们上课或睡觉,或干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更甚者上课说话破坏课堂纪律。他们中又分为几种情况,有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低,但是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所以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太差,所学知识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一般,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意识,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也不接受了。

(2)能力有限型:这些学生也想学习,也在学习,甚至是努力地学习,但是因为智力水平有限,基础太差,能力不够,即使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仍很不理想,甚至很差,这些学生属于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学习能力的.人。

(3)自我约束力差型:这样的学生占多数,他们只要努力刻苦学习还是能够跟上进度,能够达到相应成绩的。但是他们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学习时续时断,需要老师经常提醒帮助。老师督促的紧一些成绩就会上去,稍微松一松成绩就会下滑。这样的学生比例较大,如果老师精力有限成绩就不能保证了。

教师自析:

本人年龄较大,精力有限,和学生的沟通有一定困难。刚刚送走的高三学生整体水平较高,潜意识中对本届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总要与往届的学生比较,而这届学生恰恰是自己教过的学生中最差的,如此大的反差一时转不过弯来,因此,对学生失去了耐心,工作起来比较急躁,而如此一来结果适得其反。后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情况有一些好转。

总之,在下个学期还要以调整自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学生,更贴近学生实际。另外,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层辅导以提高成绩,完成会考任务。

篇15:高一地理月考教学反思

在一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应该说基本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备课组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们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变。在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

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

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实践活动型。

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种课型主要就是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耳等,如教材P34的探索“模拟海陆热力性质”、P50的探索“模拟水循环”等内容就可以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节实验课。还有教材中的“厄尔尼诺”、“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案例研究的内容,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节地理网络教学课,让学生去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料查找、研究等(当然教师要进行调控)。此外,结合其它课型的学习内容,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如在学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宇宙、太阳系、地球等的了解,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观看VCD《宇宙与人》(或其它与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必须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实际等进行。此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信息化趋势明显增强,而且我们学校又是宝安区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因此备课组要求每位教师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应用于课堂,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出国作文栏目为大家带来最权威、种类最多的作文种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6:高一地理月考教学反思

转眼间,我成为高一学生已3个月了。回首这3个月,心中就产生了许多感触。这3个月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

现在我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许多事情,但是仔细琢磨后又不尽然。或许在以后也会嘲笑现在的渺小,但我们不得不笑着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

这次考试,我总结了以下的点滴:在学习上,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中学时代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是无价的。

首先,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时间是搞好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

其次,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

另外,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抓住点滴时间学习。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尽管感觉良好,但还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

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我要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然,这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同学们的真诚帮助我希望我能进步。

以上就是出国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月考反思》,如果想要更多关于作文的讯息,请持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谢谢大家。

篇17:高一地理老师教学反思

从20xx年秋季开始,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品尝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的诸多成功喜悦,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顾虑。下面我谈谈自己前一阶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在一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应该说基本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备课组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们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变。在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种课型主要就是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耳等,如教材P34的探索“模拟海陆热力性质”、P50的探索“模拟水循环”等内容就可以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节实验课。还有教材中的“厄尔尼诺”、“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案例研究的内容,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节地理网络教学课,让学生去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料查找、研究等(当然教师要进行调控)。此外,结合其它课型的学习内容,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如在学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宇宙、太阳系、地球等的了解,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观看VCD《宇宙与人》(或其它与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必须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实际等进行。此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信息化趋势明显增强,而且我们学校又是宝安区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因此备课组要求每位教师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应用于课堂,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备课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普通班和实验班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选用不同的标准,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困惑与反思

一个多月的教学,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作为教师,我们(其它学校教师也一样)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我们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看过高一地理老师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篇18:高一地理的教学反思

有关高一地理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接触“三五五”教学模式,感觉它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的完成学案导学问题,并通过应用课来延伸拓展基础课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巩固课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检查和落实。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感觉“三五五”教学模式实际应用起来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1、在我们要求学生展示学案问题和达标训练答案时,要么要求某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要么让学生抢答,其他同学到底做的怎么样呢?而且一些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也不积极参与或者根本不参与,或者以讨论问题为名说说笑笑,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教师又该怎么做呢?怎样让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真正的融会贯通,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的思考,踊跃的回答问题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

2、对于学习上不积极、思想上有问题的同学,我们应多找其谈心指导,但是由于晚自习第三、四节教师也必须在教室看自习。所以老师们根本没时间找学生。改革之初总是艰难曲折的,新的教改模式要想真正很好的推行落实并且效果显著,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去积极的倡导和实践。

篇19: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有得有失,感触颇多。在不断的反思中深感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实效,实惠。以下是自己的几点的反思情况。

反思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

例如在上《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借助FLASH动画,使学生能很轻松直接地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因为新的知识被赋予

新的背景,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技术搭平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反思三,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诚然,百密一疏。要将这一环节做到缜密,完美,还需进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气。

相关专题 高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