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

初吻给了奶嘴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初吻给了奶嘴”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共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学习的氛围里,在学习中成长,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在本节课中,从情境导入,到自主识字,到合作读文,到指导书写,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用多媒体画面,贴图、充满激情的话语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自主识字”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在“合作读文”中,让每个小组选择喜欢的动物等。教师关注着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以“识字”、“读”为两条主线,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课标中指出,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本节课在处理学生识字“抖、椿、瞪、味”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记字想法,吸取别人的长处,使学生共同识字,共同品尝学习的欢乐。同时,学生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寓教于乐,在游戏与活动中识字,培养识字兴趣。本节课在巩固识字中穿插了“对对碰”的游戏和男女生读词比赛,避免了枯燥记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将“读” 的练习贯穿在整个过程,每个层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自主识字中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巩固识字中读文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本课还设计了多种读的方法,如:听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同读、俩人同读等,这样的读落实到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本课有机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识字环节中,教师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气氛显得比较沉闷,今后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篇2:《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怎样体现阅读教学的年段性?怎样让孩子自然的走出文本,让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只是过教材?这两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今天,上了《一片树叶》的第二课时,作为我和指导老师之间的一堂研究课。

故事其实并不难懂,当孩子们读通课文之后,就知道了小动物们其实心里是爱小椿树的,但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对。我让孩子设想自己就是一棵小椿树,被摘光了叶子之后,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孩子们反复的诵读课文,体会到了小椿树的心情。看到孩子们有的在谈感受的时候流下了眼泪。我知道,孩子们懂得了。

二年级的孩子,并不必过多的咬文嚼字。带着孩子进入课文的情景,自然就能读出感情了。这也许就是阅读教学的年段性吧。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时,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也许也就是走出文本的一种体现吧。例如:文中学习到“欣赏”一词。在让孩子读了文中的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之后,又请学生说了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欣赏过哪些东西。联系生活,让学生知道了“欣赏”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篇3: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个学生叫王杰的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4、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表演、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以便于弥补不足。

1、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2、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以适当的点拨。

篇4:《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他们努力地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得精彩些,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他们就读得生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说,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只有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篇5:《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6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一次偶然翻阅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作者借夹在书中的这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浓郁的乡愁、拳拳爱国之情,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上完《一片槐树叶》后,想想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过程,教学效果,颇有感慨。先说说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吧。

一、导入别致新颖,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而在语文课堂上采取音乐导入的方式更有优势。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而为可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说:“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不再四处漂泊。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再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关乡情的作品(如《静夜思》《乡愁》《泊船瓜洲》等)然后边让屏幕上播放图片边说:“是的,乡思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久唱不衰的主题,当离家万里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树叶,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却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如此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既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诵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过程。而且,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所以结合课文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适当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鼓励学生挑战背诵.2、品读诗歌,体悟诗情。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进一步感悟诗歌情感。3、熟读诗歌,升华情感。 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深深的情感。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反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是很不错。

三、师作下水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师生间的情感。

所谓“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教师写下水文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最后的写作训练里,考虑到本班的写作水平,我安排了两个主题:一个是课后练习里——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写诗人归故里的情景。二是想象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外貌和神态,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很多学生选择了第二个主题的写作练习,于是我就“随波逐流”在黑板上写起同样主题的“片段作文”,“诗人正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翻着翻着,突然停了下来,眼睛睁大了——一片叶子从书里悄然滑落,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片槐树叶——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托在手中,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凝在眼中的满汪思乡泪,在那泪珠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那片槐树叶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上。”

四、师进行示范背诵,感染学生。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规定,初中三年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优秀的作品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而对老师有没有要求呢?刚入行的那一年,上完课我说出背诵要求时,就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要我们背,你背过了吗?”当时我只能含糊应对。后来细想: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却不背或背不过,学生怎么会信服我呢?如果我能够在课堂上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背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深入文本,读出自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那以后,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背诵,而且要比学生背得更好。《一片槐树叶》也不例外,当我拿着从校园树下捡来的枯黄的树叶,在《秘密花园》钢琴曲的背景音乐下,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色。

有成功,也有很多不足。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水作文”,“实践出真知”说得真有道理,对于写作,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笔。而真正一写,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训练,在写下水文的时候,发现很多文字的表达都不够到位。满脑子的情感,下笔的时候老是找不到准确的语句表达,真可谓“眼高手低”。看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练”,我自己也不能疏于练习。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发挥所长,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步才会越来越大。

篇6:《一片树叶》一课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一课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他们努力地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得精彩些,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他们就读得生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说,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只有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篇7:《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通过童话故事,要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明白应该爱护树木,“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尽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始终贯彻以读为本,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平等交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使着提问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创新的权利、体验成功的权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本节课努力做到的:

1、能把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表演、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今后,我会努力克服不足之处。

篇8: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最后一片树叶》是让我比较头疼的一篇课文。本课以一片树叶和小鸟对话的形式,写出了树上最后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向学生渗透了关于落叶的自然常识。 以前,凑巧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听过一位老师就本课所做的公开课。当时,她试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自然界新老交替、循环不息的'道理。但是学生年龄太小,理解这个道理是非常困难的。如今,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了我的面前,该怎样处理呢?

为此,我反复研读了教参。当我看到“教学建议”中,反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树叶的心情变化时,我忽然想到:为什么一定要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么深奥的自然规律呢?为什么让学生关注树叶和小鸟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呢?为什么不能通过此文,看到可爱的小鸟身上那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呢?当我看到课后习题的设置:“你在什么地方找到过快乐?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这时,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教学时,我便依照自己的想法设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学习小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发现生活中的快乐。重新设置了教学目标,操作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同时,在教学中发现教参上的一个小问题:“一场秋风”中的“场”,在课文中的注音是三声“chǎng”,而“教学建议”中的注音是二声“cháng”,通过查字典,我看到在二声里有一项解释为“量词”,并举例“一场电影”等,与文中的词组形式基本一致,由此,我判断此处应为二声,不知是否有误,敬请各位同仁指教。

篇9:《一片树叶》优秀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优秀教学反思

康罗俊老师执教的《一片树叶》一课,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合作探究, 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片树叶》是一篇如诗如画,饱含哲理的散文,作者东山魁夷既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又是著名的风景画家。文中描写了圆山夜樱花的美景,从大自然的变化联想到生命的变化,联想到自己在战争中对死亡的体验,进而谈到风景画的创作主张,并通过一片树叶从春到秋的生命历程表现生命的珍贵 。文中既描绘了画的意境,渗透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揭示了生死轮回的哲理。对于生活阅历不多的中学生来说,理解作者寄寓在这篇散文中的深刻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往往习惯于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康罗俊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片树叶》,打破常规,并没有拘泥于自己如何去讲,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去查找有关资料,通过了解作者的散文和风景画,“走近东山魁夷”。 在些基础上,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对课文的内容或表现方法提出疑问,进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品味、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始终是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一片树叶》的教学,正体现了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节成功的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康罗俊老师从学生查找的资料中选择了东山魁夷的几篇散文,印发给学生阅读,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阅读背景的了解,而且便于学生联系《一片树叶》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作者风景画的创作主张,感悟作者通过大自然所表现的生命的真谛。经过这样的课前的自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明显的深度,这些问题相对集中于对课文主旨的思考与探究。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和探究层次。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学习策略将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层面。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学习动机,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如何,是评价教学的另一重要标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的多少和对教师提问的反映度上,同时还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感情投入的程度及合作学习的成效等诸多方面。 从学生的活动情况看,《一片树叶》的教学,始终以学生的阅读、品味、思考、讨论为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师生的合作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查找的有关作者的丰富资料,对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的点拨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学生逐渐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品尝到了感悟鉴赏的愉悦。从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看,教师十分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难点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画的情趣意境以及文章的主旨相沟通,在体验、探究中把握作品的主旨。

本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展现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几幅风景画,将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大自然的色彩和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氛围。 作者的风景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与散文相通的内涵,使学生对《一片树叶》一文中作者关于大自然与生命的理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篇10:一片树叶课程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课程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通过童话故事,要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明白应该爱护树木,“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尝试着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始终贯彻以读为本,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平等交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使着提问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创新的权利、体验成功的权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有效的情感体验,自然入情入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王老师在入课后请同学们想象:如果你是一片树叶,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故事结束时又是什么心情?接下来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得学生不由得笑出声来,看来是被老师的真感情打动了。然后,老师问:“小叶子们,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心情?”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本文的情境之中,学生已经开始在体验着小椿树由“欢快着抖动”到“一片叶子也不剩了”伤心和无奈。

在课中,老师称呼自由选择了课文角色的同学为“小黄牛”“小兔子”“小猴子”等,称他们的组是小动物们的家;问“各家的小动物”你们爱小椿树吗?请同学们用朗读来表现自己扮演的小动物真是在爱小椿树。通过教师引导:“小黄牛”要对大家说什么话和反问“小椿树爱你们吗?”学生发现了前所未有的观点思路,发现了对他来说是新的东西。到此时,学生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自主结合小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

以往的学习小组主要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差异指定的。王老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选择不同的角色,以小动物找家的方式当堂重新分组。尽管课上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但是这是有必要的混乱,学生真正行动起来,组建有自己目标的任务完成小组。在自己选择的'学习小组里,小组成员都是“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老师出示了明确的“学习项目”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随后小组之间的汇报交流,更能吸引其他组同学的注意力。

王老师强调小组目标达成及小组总体成绩评估和奖励,给最快“找到家”的小组、写字姿势最标准的小组奖励花朵。当然在“小动物们”以朗读表现自己爱小椿树时,还可以加大奖励小组的力度。

三、有效的发散想象,自由议论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一般的课件都是老师备课时准备好的,授课时随教案一步步出示。而王老师的课件是开放性的课件。学生在读全文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不仅在书上作了标记,而且被王老师当时打字,把同学们的问题展示在课件中。学习接近尾声重新回顾这些问题,看看到底解决了没有。

当小椿树叶子掉光以后,小家伙们又来到这个地方,会对小树说写什么?王老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先想一想,再小组合作把对课文的思考写在树叶上。这样既能强化正面教育,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自由地写,然后再读读,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创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总结全课时老师说到“不要揪树叶,在植树的季节里也去植树”,我感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没有点透。如能在同学们向小椿树道歉时,再引导学生近一步将“不好的事再小也不能做”的意思表达出来会更有深度。此外以电脑课件演示几个小动物摘下树叶,忽略了对“小心地摘”、“仔细地掐”、“捋下一片小椿树叶”等语言文字的品味。当然,这只是个人意见,提出来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

篇11:《一片树叶》的语文教学反思

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导课与结尾布置作业:以小诗开头,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环保的自觉性;以小诗布置作业结尾,既结合课文内容,深化了知识,又前后呼应,体现了本课教学的完整性。还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活动教具,美观、实用、有趣、帮助孩子们很好地理解课文:当满树的绿叶被喜欢小椿树的小动物们一片片摘下后,小椿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与树枝了,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便不难了;当“小动物”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纷纷将小树叶再“还回”小椿树身上时,树叶上的生字朋友纷纷向小朋友们招手,孩子们既感到新鲜有趣,又积极认读生字,效果较好。但在教学是有两点疏忽了:

一、在请学生评、讲之前,如果先整体地轮读一遍课文,效果会更好,小评委也不要太多;

二、在第四环节,回味生字时,如果时间不够,不要再找小老师上前讲讲怎样记住的生字,既保证了下课时间,整节课也照样完美。

篇12:上《一片槐树叶》的教学反思

上《一片槐树叶》的教学反思

1、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是存在偏差,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呈现顺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文本的解读不应该以创作的心理过程为准,这直接导致了文本的解读用了很大的力气再诗歌的第一节的解读上面,导致了课堂调控的把握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在朗读示范的时候处理不好第一节的语气和语调,在诗歌的内在节奏的把握上出现问题,应该遵循的是文本的呈现顺序,遵循阅读的常态!

2、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不够,因此,导致当学生出现迟迟不能深入到语言层面的时候不能很快地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模式的归类,没有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的`意识;备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将语言和诗歌的情感主题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语言的问题统摄在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这个主题下,存在过于琐碎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因此也被割裂。

3、在课堂实施上:存在教师语言的指向性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例如对槐树叶的形态的把握、对槐树叶的寓意的概括等提问,语言是非常不规范的,指向性的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误解和障碍。

4、在课堂实施上:存在对自己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种实践偏差的现象,这归结于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不能始终扣紧“语言”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浪费的比较多的时间在朗读上(这也是课堂不能很灵活地进行调控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当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不能很快把握语言的时候,企图通过读,通过语感去帮助学生感悟,实际效果很差!

5、在课堂实施上:因为有了上面存在的问题,于是课堂变成了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赏读的情景和角色,教师拼命地拉着学生跑的表象,令人厌恶!这本来不是理念的落后造成的问题,但却变成了貌似理念的落后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离自己最喜欢的课的感觉实在差太远!

篇13:《一片树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学会写9个汉字。

2、能熟练、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3、激发深长对树木的热爱,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准备

挂图、小动物头饰、树叶形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想想,小动物们看到这棵美丽的小椿树会怎么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课

(一)自学

自主读文,用喜欢的方式识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2、把新认识的生字和在文中连成的词多读几遍。

(二)识字

多种形式识字。

1、认读生字卡片:看谁读得准,便可以把树叶形的生字卡贴到黑板,最后贴成一棵树。

2、开火车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读得最准。

(三)交流

整体感知。

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表示。指名分自然段读文。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用什么方式读文,合作读文。

(四)诵读

汇报读文,读中感悟。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读文。

对于选择课文剧表演的小组给予鼓励并发放头饰表演。

(五)评价

随机、全方位地评价。

1、指名分自然段时,师生共同评价。

2、小组练读文时,组内进行随机相互评价。

3、以小组汇报读文时,全班范围内进行评价。

(六)写字

自主学习简单易学的生字。

1、认读生字,并扩词。

2、自主选出简单易学的生字,同桌交流学习。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再练习书写。

(七)练习

听邓爷爷植树的故事。

1、谈谈听了邓爷爷植树的故事后的感想。

2、邓爷爷“绿化祖国、造福万代‘的题词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课时

(一)自学

整体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出了小免子、小猴、小熊是如何对等小椿树的。

(二)交流

多种学法,深入明理。

1、指名读文汇报小免子、小猴、小熊是如何对等小椿树的。

2、通过哪些语言可以看出小免子、小猴、小熊喜欢小椿树,用“――――“画出来。

3、用“……”画出小免子、小猴、小熊摘树叶时表示动作的词。

4、“小心地”“仔细地”说明了什么?

5、讨论:小动物们的认识和它们的行为是否一至?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深长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7、小椿树最终还像大家喜欢它的那个样子吗?是谁造成的?

(三)写字

合作探讨,突破难字。

1、认读剩余的几个生字并扩词。

2、“向困难挑战”:比一比,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学会这几个字。

提醒注意:“滋“字中的幺不要写成。

3、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再练习把字写漂亮,同桌相互议价。

(四)练习

小黄牛来浇水时,小椿树会对他说什么?

讨论:当小动物们摘小椿树的叶子时,小椿树会怎么想?

小黄牛来浇水时,小椿树会对他说什么?

篇14:《一片树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生字,会写“表演”两个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积累并学着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应该怎样保护树木,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内容:

《一片树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

教学重、难点:掌握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体验感情

4、自编自演,深入理解

5、拓展思维,总结升华

6、课外小练笔

教学方法:

课文语句优美,用词丰富。描写小兔子、小猴、小熊的三个段落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很相似,所以教学上我对这三段采取了教———扶———放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重在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小山羊和小猪也走过”这一段落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想象它们看到小椿树后会怎么说,又会怎么摘树叶的,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说话练习时,我鼓励学生尽量用不同的词语去表达同一意思。

教学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教学本文,我采用多种方式(有做动作读、同桌合作读、齐读、个别读等)让学生充分读文,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内心体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2、立足学生发展。无论是课堂内的几次说话练习(第一次说话练习:小山羊、小猪看到小椿树会怎么说,又会怎么摘树叶呢?第二次:小动物们看到光秃秃的小椿树会说什么?)还是课外练笔(模仿书上的句式写写小山羊、小猪看到小椿树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都能得到有效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朗读中感悟,做一个保护树木的孩子。

教学准备:cai课件 、纸剪的椿树、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片树叶》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学生一边书空,一边读。随机出示课题)。

过渡语:在学课文之前,老师想先看看同学们和生字宝宝做成好朋友了吗?

2、用生字卡开火车认读上节课所学生字、词语。

现在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做成好朋友了,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生字认得这么好,肯定能把课文读好,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听听看看就知道了。打开cai课件

1、学生欣赏课文动画并听课文录音朗读。

2、交流。

师:故事中主要写了哪些小动物?

生 :小黄牛、小兔、小猴、小熊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小黄牛、小兔、小猴、小熊。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情:

这些小动物都都非常可爱,它们都做了什么?让我们先看看小黄牛吧!

小黄牛

1、请一名学生。其他学生思考:小黄牛做了什么?

2、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自己剪的椿树图。

3、课件介绍椿树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并欣赏椿树图片。(通过介绍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熟悉椿树,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4、师:书上是怎样描写小椿树的,请小朋友拿出笔用“————”画出来?

5、指导读描写小椿树的语句,读出小椿树的可爱,为后面体验小椿树变得光秃秃而难过打下伏笔。

过渡语:看着这棵漂亮的小椿树,小兔子,小猴、小熊他们会说些什么?我们先看看小兔的。

小兔子(教方法)

1、指名学生读小兔子段。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引导学生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说缺点时可说:向你提点小建议。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一点做人的道理。)

3、相机学习感叹句,理解课文,指导感情朗读。

(1)师:哪个词告诉你小兔子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赞叹

(2)师:谁能给“赞叹”换个词,而表达的意思不变呢?(连连称攒、赞叹不已… …)

(3) 师:从“赞叹”这个词可以知道赞美小椿树并喜爱它。用你的读来告诉老师你喜欢小椿树,并赞美它,好吗?

(4) 指导学生朗读。老师可以这样导言:其实,老师刚才还发现了这个小兔子在读:“哟,一棵多么漂亮的小树!”是笑着读的,它特高兴①指名2、3名学生读。 ②全班齐读。 ③边做动作边读。

小猴(采用扶的方法)

1、老师导言:刚才学小兔时,我们是先找“赞叹”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告诉了我们小兔是怎么说的,然后从这个词中来体会小兔说这句话的心情。再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心情。那小猴的话我们也可以这样学。

(1) 小组内自由练读。找找哪个词告诉了你小猴是怎么说这句话的?

(2)学生反馈,理解“欢呼”这个词。孩子们,你们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会欢呼呢?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什么情况下会“欢呼”,让学生从切身体会到理解“欢呼”是因为心中喜悦而抑制不住自己的声音。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师读:小猴子一发现小树苗,便欢呼起来:“多么秀丽的… … 我要做攀登技巧表演。”板书:“表演”(这是本课的两个生字)

(4)学习“表演”这俩字,并写一写。

①仔细看看这两个字哪里容易写错呢?通过分析提醒学生“表”字最后是先撇后捺,“演”字右边的中间是“由”而不是“田”。

②和学生一起回忆写字时候的正确姿势。

③指导学生观察俩个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位置。老师范写,边范写边讲解写这个字须注意的地方。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书写。

④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提醒学生写字要一丝不苟。

⑤师生共评。

小熊(采用放的方法)

1、老师导言:小熊的话就照刚才的方法,你们和同桌合作学一学。记住先找“怎么”说的词,再用读表现出小熊的心情。

2、同桌合作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1) 指名一对同桌来汇报。找到了哪些词?怎么用读来表现?

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学小熊“砸嘴”的动作,指导学生读出小熊对小椿树的喜爱之情。

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师生可以一起做动作合作读。

四、自编自演,深入理解:

1、师:三只小动物都喜爱小树,但都取了一片树叶,书上是用哪些词来写他们取树叶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摘 掐 捋《

2、老师知道同学们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表演才能,就请同学们当小演员, 谁能到前面演,其它同学当小观众。找三个同学来扮演这三个小动物怎么摘树叶的。我们全班来帮他们读句子。(简单评议,强调出三个动词:摘、掐、捋,)

3、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看到黑板上来,看看“摘、掐、捋”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它们都跟手有关,那我们一起用手来做做它们。(通过观察带提手旁的字,并做字的动作,渗透字理教学,理解字的不同意思。)

4、发现他们的动作都很轻,这是为什么呢?(说明他们都没想要伤害小椿树,认为自己的错误很小)还有哪些动词可以表示“摘树叶”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动词,相机板书:扯、掰、采… …(为后面练习说话搭好阶梯。)

5、孩子们你们说得真棒,还有两个小动物也来到了小椿树下,那他们又会怎样说,还会怎么取叶子呢?请你们学当小作家来学着编一编。(此过程尽量鼓励学生模仿书上写小兔、小猴、小熊的语言模式,但是尽量用上不一样的词来表达同一意思。如:怎么说的?可以是兴高采烈,笑容满面、兴奋不已等等。)

6、除了小羊和小猪外还有谁来过?(学生随意说)你是从哪发现的?(讲解……的作用)那么它们都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学学它们是怎么摘树叶的。

7、老师指着被学生摘光了树叶的小椿树说:就这样,每一个路过的小家伙,都取下了一片树叶,仅仅过了一天,可怜的小椿树现在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小黄牛来了会怎样?

8、生:老黄牛伤心、难过。它的表情怎样?(目瞪口呆)谁来做一做目瞪口呆的表情。谁能把小黄牛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9、指名学生读后评价。

五、拓展思维,总结升华:

1、讨论:孩子们,如果这时小动物回来看见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它们会说些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伙伴说说。

(1)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看法。

过渡语:孩子们,你们都说出了动物们的心里话,他们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是小椿树面临死亡的威胁。那么,以后你遇到花草树木要怎样做呢?

2、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做法,并上台帮小椿树贴树叶。

结束语:看,小椿树重新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它多漂亮呀!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从自身做起,从爱护每一片树叶做起,做一个爱护树木,言行一致的好孩子,行吗?

六、课外小练笔:

模仿书上的句式写写小山羊、小猪看到小椿树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

篇15:《一片树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并在生活中知道爱护树木。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设疑导入。

(课件演示)小黄牛最爱植树了。你看它在山坡上栽了一棵小椿树,小树长的多好啊,为了保护这棵树,小黄牛特意设置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爱护树木”,可是仅仅过了一天,当小黄牛来浇水时却发现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树叶哪去了?你们想不想帮帮小黄牛?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片树叶》,你就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赶快翻到23页,读读课文。如果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就把它画出来,用你喜欢的识字方法解决明白吗?

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看大屏幕咱们把生字齐读两遍,生字没有读熟练的同学,不要担心,第一遍,你仔细听周围同学读,第二遍你再大声读好吗?

谁想自己试试读一下生字?(指名读)那让他当小老师领着我们一起读读好吗?

这一次咱们换换方式,开火车读怎么样?(开火车读)

老师去掉拼音,小火车还能开的这么好吗?拿出生字卡,老师出示一个生字,你们同桌俩赶快从生字卡中找出这个字,大声读出来行吗?

小组先互相交流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样子。

班上集中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如果能把这些字组上词,那更棒了,谁来试一试?指名组词领读。

二、再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字认识了,现在我们读课文是不是更轻松些?试着再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行吗?

咱们来朗读接力赛好不好?谁先来?其他同学仔细听听有没有读错或读重复的地方!

评价谁接得最棒。

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同桌两人比比赛,看谁读得一个字也不错。

三、精读课文,读得有感情。

1、课文读熟了,那大家该告诉小黄牛树叶到底哪儿去了?(齐说),你是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谁想读一读?指名读。

2、重点指导一段朗读(小兔、小猴、小熊任意一段)

如指导小兔。

生读,评价,再读,指导。

情境设置。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那只小兔,师范读(配乐),说说自己心里想些什么?模仿老师再读。

再指名读,师进一步指导朗读,突出“赞叹”的语气。(要生真正理解词义)

齐读。

3、剩下两段,小组合作,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段,说说怎样才能有感情地读好,组内读。

4、指导读余下两段。

5、那还有那些小动物也来摘树叶呢?从哪看出来?(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四、思维训练

1、小椿树被摘光了叶子,心情会怎么样?他会说些什么?如果这时候小猴、小兔、小熊回来,看到光秃秃的、难过的小春树,会怎么想,怎么说?演一演。

2、看来小动物们知道自己错了,那我们能为小树做些什么?(相机板书)

3、小结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

相关专题 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