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读后感

月半三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月半三金”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故乡的榕树读后感(共1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故乡的榕树读后感

读了《故乡的榕树》,我的心像鸟儿一样飞过,飞过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栖息在柳枝上。我仿佛看见那弯曲的树干上爬着伙伴;那春天抽出的嫩叶中露珠在朝阳中闪闪发光。

我的怀念如同颗颗雨露,掉在柳树的嫩枝上,向下流淌;打在清澈的池塘里,激起回忆的水花,给花草洗去时间的尘土,让鱼儿跃出水面,飞溅起洁白的浪。汩汩的流水带走了我小时候的故事,那些事情就像柳树的叶子那么多。七八岁的时候,老家的河边是有两棵大柳树。一棵就是现在高大挺拔的“插天塔”,而另一棵是

我卷了个哨笛,起劲的吹着,从那单调而淳朴的哨音()中,我听出了浓浓的乡土情。

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怖耶全是人人少不了的。何况是身处异地,缕缕不绝的常常是对家的思念。

想家的时候,总是会忆起一些具体的场景,或许是故乡常见的一种食物,村边的一刻树、一条河、也可能是一次庙会,一场秋雨。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相反,离乡越久,那些人和事仿佛早已刻在人们的脑海里。身处异地他乡,偶然间的一瞥,心中都会出现浓浓的乡情。而这篇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围绕与树有关的人和事来写。抒情的语调中融入了对故乡深深的眷念。然而,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它深深地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浓浓的思念……

篇2:故乡的榕树读后感

故乡的榕树读后感

故乡的榕树读后感

1.《我读<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这篇文章胜在“真情”,但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

首先是缘物生情。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对榕树的描写传神的地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其次是绘景传情。作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怀念这些景物,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了喜爱之情。再次是忆事抒情。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通过“忆事”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使人读了心旌摇荡,浮想联翩。最后是直吐深情。作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采取直接倾吐的方法说出来,情感逼人。这深沉的情感是动人心魄的。文章的最后三段更是直抒胸臆,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这如泣如诉的语句,仿佛一张大网,把读者完全笼罩其中了。

2. 读了《故乡的榕树》,我的心像鸟儿一样飞过,飞过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栖息在柳枝上。我仿佛看见那弯曲的树干上爬着伙伴;那春天抽出的嫩叶中露珠在朝阳中闪闪发光。

我的怀念如同颗颗雨露,掉在柳树的嫩枝上,向下流淌;打在清澈的池塘里,激起回忆的水花,给花草洗去时间的尘土,让鱼儿跃出水面,飞溅起洁白的浪。汩汩的流水带走了我小时候的故事,那些事情就像柳树的.叶子那么多。

七八岁的时候,老家的河边是有两棵大柳树。一棵就是现在高大挺拔的“插天塔”,而另一棵是“过水桥”。它的树干奇异的伸向水面,最后又把苍枝伸向蓝天。我们对它分外有感情,炎热时就把身子移到绿伞下,乘着树荫把脚伸向水中,悠然自得,再往前一点,那一个大树瘤是闻名全村的“钓鱼台”。把鱼线扔向水中,不一会儿就有鱼儿上钩。夏日的夜晚,我们每人都要讲一个鬼故事,然后都找一个木棍当浆,在小时候的梦中,这只船会飞过高山大海,带我去一个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

我们时不时会问:“为什么这棵树那么驼?”听别人说,原本这儿是一片沙漠,为了不使人们渴死,泉水从地下涌了出来;让迷路的人们怎么才能回家呢?这棵柳树就毅然违背了使命――让自己挺拔俊秀的身躯朝东长着。村上的人都这样回答,我们也就相信了。

我卷了个哨笛,起劲的吹着,从那单调而淳朴的哨音中,我听出了浓浓的乡土情。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

篇3:故乡的榕树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2、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

3、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4、培养学生欣赏故乡风土人情的美

教学重难点

独具匠心的构思 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自读探究

1、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2、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3、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

(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鞯难趟,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4、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开启下文回忆。

5、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6、板书设计

7、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三、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

明确:

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四、作业

1、请仿照这样的方式写一个句子。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2、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五、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

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篇4:故乡的榕树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

不宜全文诵读。(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鞯难趟,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

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

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特殊

形状奇

理想的启迪者

放飞者(伙伴)

友情

传说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爷爷)

一般

功用奇:

爱心的传达者

实现者

(祖母)

亲情

特殊

劳人的荫蔽者

慰安者

(乡亲)

乡情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胶片二

胶片三

眼前树

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

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

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

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

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

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

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

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篇5:故乡的榕树

(课前利用多媒体投影榕树的图片、榕树的植物属性及福建、台湾一带的“崇榕”习俗。)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之大,令人惊叹不已。

榕树虽然没有鲜花那样灿烂和芳香,却一向是文人墨客抒情写意的对象。特别在福建、台湾一带,人们在爱榕、崇榕的活动中充满着人情味和神圣感。(课件)在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心目中,榕树最有灵气,最富情感,最能庇荫造福乡人,乡村内外,必有一株以上的大榕树。

一、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在早自修进行了预习,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文章的语言很美,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描写充满了灵气。

生2:题目是《故乡的榕树》,但我感觉到了其中蕴涵着很深的思乡之情。

生3:榕树是作者的故乡的一个典型的物,写榕树就是写家乡。

师: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阅读之后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故乡的榕树》。

二、那山那水

《故乡的榕树》一文语言质朴生动,文笔绮丽多姿,把作者对家乡深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且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三、故乡的榕树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师:请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并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生9:青翠、树叶茂盛、顽强、苍老、依然顽强的活着。

生10:苍老、蓊郁、清凉、青翠、遮风当雨、亲切、默默的、有无限爱心、温柔、高大、魁梧、卷曲。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这两位同学找出来的“榕树”的特点分成了两类。哪两类啊?

生(全体):外在的形状和内在的精神。

师:对了,作者笔下的榕树形神兼备。请看屏幕(屏幕投影写榕树特点的词语)。为什么由榕树会想到故乡呢?

生11:榕树是那样的温柔,富有爱心,庇护着小村庄里的人们,榕树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是故乡的象征。

生12:榕树顽强、默默地精神正是故乡人的品质和性格,因此,想起榕树,就会想起故乡。

师:是啊,故乡的平常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会引发我们无限的乡愁,你体会到的作者的“乡愁”有什么特点呢?

生13:乡愁是一种平凡中的不解之情。

生14:乡愁是一种自豪感,为家乡的精神而自豪。

生15:乡愁是普通的人、事、景,又是浓浓的心情。

师:淡淡的回忆,浓浓的乡愁。乡愁是游子心中永恒的主题,是诗人歌者永远的吟咏。关于思乡的话题历来就是文人笔下永恒不变的主题,古诗中就有许多描写思乡的名句,说说知道那些?(出示课件)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相思》 李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望月怀远》张久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我们一起来感受余光中的“乡愁”,细细品味乡愁的滋味。(放音乐)

师:乡愁也许是一些小小的东西,是醉酒的滋味,是等待的滋味。我们虽然还没有真正离开过家乡,没有亲身经历过作家笔下的乡愁,但我们对家乡也一定有过一份曾经的感动。

四、这山这水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请以某一景、物或细节作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找一份曾经的感动。

生:我们家前面有一条官河,河堤的都是青石板砌,小时侯我和同伴们会赤着脚在上面走,石板凉凉的,柔柔的,象母亲的抚摸。现在,所谓的成长使我失去了那份体验,那份来自心灵的体验。

生:我们家在云石,原来有很多老房子,旧是旧的,但整体的感觉很好,特别是夏天的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到场院上吃饭,左邻右舍,展现出一种融洽的氛围,仿佛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也许当时,没有觉得有多少感动,读了《故乡的榕树》后,我发觉,当我回忆起这个情景的时候,我想流泪。

生18:家乡的小路,家乡的老屋是我们永远的依恋,家乡的方言更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我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我现在没有离开萧山,但在回家的汽车上,当我听到我们那个地方的方言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亲切,扑面而来的是家乡温暖的风。我想,当有一天,我身处异地他乡,我听到乡音时,我会怎样呢?各位想象一下,你们会怎样呢?

师:的确,家乡,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铭记这点点滴滴,因为爱这点点滴滴,就是爱家乡。

五、课后训练:品味文章,仿照课文写作方式,选取一典型事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篇6: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 特殊 形状奇 理想的启迪者 放飞者(伙伴) 友情

传说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爷爷)

株 一般 功用奇: 爱心的传达者 实现者 (祖母) 亲情

两 特殊 劳人的荫蔽者 慰安者 (乡亲) 乡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胶片二 胶片三

眼前树 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 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 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 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

篇7: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 特殊 形状奇 理想的启迪者 放飞者(伙伴) 友情

传说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爷爷)

株 一般 功用奇: 爱心的传达者 实现者 (祖母) 亲情

两 特殊 劳人的荫蔽者 慰安者 (乡亲) 乡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胶片二 胶片三

眼前树 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 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 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 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 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1]

故乡的榕树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故乡·榕树散文

故乡·榕树散文

【一】

被风吹过的夏天,夕阳西下,倦鸟归巢,落日熔金。

袅袅的炊烟如同一朵朵散淡飘逸的流云,斜过村头那株华盖如荫的古榕,在灰蓝幽远的暮色里次第升起,隐隐有油烟和饭菜的香味在薄暮里竞相传递。

枝叶繁密、长髯倒垂的古榕树下,几位鹤发苍颜的老者围坐在一起,眯着眼睛,咧着豁牙,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岁月的风霜,在他们脸上蜿蜒交错,与沟壑纵横、幽寂沧桑的古树融为一体,似乎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光阴故事。而斑驳的夕阳,在他们身后投下细碎迟暮的剪影。

古榕的另一侧,是孩子们追赶嬉闹的身影。一个个小脸通红,大汗淋漓。脸上,却带着酣畅满足的激动与兴奋。几只毛色不一的小狗,吐着红红的舌头,撒着欢儿跟在孩子们身后,摇头摆尾。氤氲的暮色,在他们身后层层迤迤,为他们镀上一层柔和圣洁的光晕。一老一少,一动一静,构成一幅和谐完美的工笔。

村子的左边,是一条幽清缓宕的小河。酡金的夕阳,绵密而温柔,染红了粼细的波光,染红了两岸繁茂的水草花木,也染红了水中每一尾鱼虾每一颗石子的梦。盈亮亮的河水,如同一条闪光的缎带,不动声色地淌过每一季。

村子右边,金灿灿的油菜花,正开至茶靡,仿佛天边遗落的织锦,铺天盖地。晚风徐徐,夹杂着浅淡清幽的甜香,与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交织在一起,整个乡村,陷入一派温馨祥宁,让人目眩神迷……

乡村如画,乡情如水。很多年后,我所记得的故乡的情景,就是那酡红如熏的夕阳,波光潋滟的小河,沧桑幽谧的古榕,漫天泼洒的橙黄,以及那一张张散发着不同气息的面孔,随着西边的霓霞,一点点融入我思乡的梦境。

【二】

我家在村子正中间,刚好就在古榕旁边。而门前,小河叠浪倚波,一路欢唱着往前奔流。遒劲苍深的古榕,枝繁叶密,厚重沉默。层层叠叠、深浅不一的绿荫,覆盖了方圆半亩地。裸露的躯干,悬垂的长髯,细密的沟壑,一皱一褶都布满时光雕镂的刻痕。如同一位饱历沧桑的.老人,默数霜雪风月,淡看百态人生。略带浑浊的目光,透出睿智慈悯的光辉。

这古树枯荣交替,斑驳陈旧。九爷爷说,自他记事起,古榕就在风雨里沉默而倔强地挺立,具体年岁,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了。那一年,九爷爷已经九十高龄。以此推断,这古榕,至少已愈百岁。

百年光阴,就在它不动声色的一枯一荣里氤氲流转,从容,且平静。树梢的鸟窠,根底的蚁穴,墨绿的铜苔,以及躯干上密集苍老的树纹,如同一双双洞悉世事的眼睛,苍凉而深邃,见证着村子里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和喜乐悲欢,也见证着村子的荣辱兴衰。

最喜欢炎炎夏日。闲暇时,人们大多喜欢在古榕树下扎堆。白天,男人们下棋捉牌,吆五喝六,不亦乐乎。女人们纳鞋聊天,里短家常,天马行空。孩子们或跑或闹或唱或跳,呼啸着来去。虽喁嘈凌乱,却井水不犯河水。有的,甚至抱着茶壶,半躺在竹椅上假寐。而嘶鸣的蝉音,啁啾的雀鸟,嗡然的喧闹,以及轻风滑过树梢的唼喋,那么远,又那么近。夏日的燥热,似乎也在这密密匝匝的荫凉里消弭殆尽。

繁星密布的夜空,如同一块镶钻的屏风,幽远而神秘。九爷爷呼噜呼噜地吸着水烟袋,摇着蒲扇,低沉暗哑的声音与明明灭灭的烟火一起穿透浓黑的夜。而那些陈年旧事在他的口中,变得奇巧跌宕,扑朔迷离。从民国轶事到战争风云,从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到高官富户的绯闻趣事,都绘声绘色,让人欲罢不能。

四五人合抱的古榕树根处,有一个半人高的大洞。九爷爷说,这洞,是当年鬼子侵略扫荡留下的罪证。那时候,整个村子几乎被烧劫一空,人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园顷刻间灰飞烟灭,悲痛欲绝,就被古榕也差一点被连根炸起。要不是八路军解救及时,只怕这个小村子,已荡然无存。

滔天的罪恶与纷飞的战火,终究成为了历史烟云。被炮火削去大半边的古榕,在人们的精心维护下,逐渐恢复了盎然的生机。只是,那斑驳丑陋的弹痕,如同一根屈辱隐秘的尖刺,如鲠兀立,始终无法抹平。

【三】

那一株纵横交错、郁郁葱葱的古榕树,是村里老人们追忆往昔、缅怀时光的密处,是年轻情侣们花前月下、盟誓约会的天地,更是孩子们攀上爬下、嬉闹戏耍的乐园。村里每一个孩子的童年,几乎都与这株古榕有染。而每次归乡,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古榕树下坐坐,看看那浓荫如盖的枝叶又繁密了几许,飘逸苍深的长髯又新添了几根,遒劲古朴的躯干上,那密匝幽深的皱纹又加多了几轮?

古榕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春来了又去,冬去了春回,站成故乡最幽寂的风景。乡野的风,长长地、长长地吹过,飘摇的枝叶与满目深绿一起婆娑,仿佛一只凝脂香滑的芊芊玉手,拂过心底最柔弱的角落。微微仰首,那些深谙的情节以及儿时的记忆,像一帧黑白胶卷,徐徐缓缓,趟过岁月的河流,趟过古榕树苍寂幽清的背影。

轻轻触摸古榕粗糙遒劲的躯干,那份久违的熟悉的温暖的感觉,让我瞬间迷醉。树身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疤痕,就像一双双肃冷沉定的眼睛,带着一份莫名的亲切与悲悯,与我坦然相对。树还是那棵树,而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了。我想,古榕树一定是从它密密匝匝的皱褶里,搜寻到了一些关于我的记忆,否则,它水波不兴的眼中,怎会泛起一丝弥散的绿漪?

古榕树静静地站着,迟暮的眼神中透出些慈祥和追忆。那神情,像极了九爷爷。而微风带起的唼喋,如同他低沉缓慢的絮语。恍惚中,一群孩子喧闹着、雀跃着奔来,三两下,便顺着古榕密布的疤痕攀上枝桠,小小的活泼的身影,瞬间隐没在古榕繁密的枝叶间,唯有一阵阵兴高采烈地呼叫,如浅浪弥弥,穿透古榕百年的沧桑和枯寂。一时间,枝摇叶动,鸟喧虫鸣,满世界都是孩子们快乐无忧的笑语欢声。

那时候,古榕树简直就是个绿色天然的游乐场,又像是个神秘莫测的古堡,让我们终日流连嬉闹,乐此不疲。掏鸟窝、藏猫猫、捉知了、荡秋千、跳皮筋……树上树下,欢蹦乱跳。悬垂的枝桠间,挂满了形形色色的衣服和书包,如同那段无忧无邪的童年,迎风而舞,直到暮色降临。

当袅袅的炊烟与父母的呼唤一同升起时,只需往上轻轻一跃,书包衣服便稳稳落进怀里。胡乱抹一把花猫脸,兴高采烈地一哄而散。暮色四合,月华如水,幽寂苍深的古榕摇落一地细碎薄凉的月色。那风中簌簌遗落的,可是古榕百年的孤独和叹息?

【四】

九爷爷一走,古榕更显得寥落孤寂。九爷爷在时,即便怎样每天也要去树下转转,日月无改,风雨无阻。一人一树,或默默对坐,或沉沉低诉。南来北往的风,如同一把岁月的雕刀,镂白了九爷爷的鬓发,吹折了九爷爷曾经挺拔的脊背。而古榕的脸,也跟着苦皱起来,身上的年轮愈发深黑。

眼看着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古榕树下早已不复往日喧闹快乐的光景,九爷爷摇头叹息,人少地多,地荒草深,以后的日子何以为继?这叹息,如同远天沉沦的夕阳,飘散在古榕沉默繁密的枝桠里。

九爷爷走了,享年九十九,终于没能迈过百岁那道坎。那个夏夜,星光疏淡,月色清寂,风止树静,水波不兴。第二天,人们赫然发现古榕树下,细碎稠绿的叶子落了一地。也许,那是古榕深沉无言的凭吊和追忆?叹这世上,再没有人陪他沐雨露星光,看云淡风轻;再没有人一边触摸那嶙峋峥嵘的疤痕,一边不厌其烦地宣讲那炮火纷纭的飘摇岁月;再没有人围着他兜兜转转,掸枝扫叶,絮语红尘;也再没有人与他默默对望,明了他这百年来的孤独和苍寂了。一夜之间,古榕长髯悬垂,沟壑丛生,如人声幽寂的村落,如遍野灰颓的衰草。

九爷爷的坟茔就在河堤下,与古榕遥遥相对。一人一树,已经融入了彼此的生命,彼此守望着走过了漫长而跌宕的一生。以后的日子,他们还会在这无言而默契的守望中渡过。只是,一个已彼岸,一个已天涯。

那年去拜祭九爷爷,返回的时候,见到榕树下几个蹒跚的小童在跌跌撞撞地追逐嬉戏,清脆稚嫩的童声,惊起满树的鸦雀。疏淡的枝叶,在秋风里簌簌作响,如同九爷爷略带沙哑的嗓音。恍惚中,时光倏然回溯,九爷爷那萧瑟落寞的瘦影与灰白的苍发清晰如昨,仿佛正以悲悯慈和的目光,抚触着古榕身上那峥嵘怵目的伤痕,一遍遍讲述着那些风雨飘摇岁月里的历史烟云。

那一瞬,云淡天青,风止树静。

篇9: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你的身边是否还有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你的身边是否还有鸟儿的歌声陪伴?你的身边是否还有……你,是否安好?

——题记

它默默地伫立在村子中心,每当有微风路过这儿,那悠长的棕色树枝总是一颤一颤,叶子情不自禁地发出“沙沙”的响声,树枝间的缝隙终究挡不住太阳的热情,阳光趁势穿过,打在光秃秃的'地面上……它,是一棵联系着家家户户的榕树。

榕树,是我们小孩子的沃地。榕树的劲枝上,长着许许多多长长的须根,条条下垂,像极了精美的挂帘,当风儿飘拂,它翩翩起舞,好一幅美丽的画面。三五成群的伙伴各自捧着半个红瓤西瓜,沿着树枝,手脚并用,单手用力攀住树枝爬上榕树,每个人坐在树枝上迎着凉爽的风儿,大口大口地吃着甘甜的西瓜。一阵“嗡嗡”声从远方传来,由远而近,“快看,是飞机!”一个伙伴大声地喊了一句,大伙屏住呼吸,透过树缝目不转睛地盯着蔚蓝的天空,生怕错过什么,嗡嗡声越来越近,我迫不及待地撩开浓密的树枝,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飞机从天空飞过——在地上往上看也只不过是只有小鸟般大小罢了。

从田里干完活的大人们,光着膀子,晒出黝黑的脊背,摇着蒲扇,手臂不停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坐在凉凉的石板凳上,与大伙聊着自个蔬菜的收成,时不时望望树上的我们。突然,树底下传来笑声,我探头往下看,有位中了大奖的老爷爷手臂上摊着一坨鸟屎,大家都在笑,我在树上也捧腹大笑,老爷爷摸摸光秃秃的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哎哟,看来我今天得去买张彩票,准中,中了请大家吃东西去!”洪亮、不间断的笑声,萦绕在上空,久久不散去。

晚上,星星出来了,正是一晚上最宁静的时候。手巧的阿婆做了个秋千,挂在高高的、粗壮的枝干上。一群小伙伴从家里鱼贯而出,飞快地奔向秋千,一起去玩“摘星星”,终于到我了,坐在秋千上,同伴大力地把我推向天空,我伸出手想去触到那颗闪烁的星星,那时它离我只有咫尺之距,差一点,还差一点!秋千疾速向后离去,我不甘,大声叫嚷着:“再用点力!快碰到星星了!”听到此话,伙伴们更卖力了,我伸出手想抓住星星,身子不禁向前倾斜……树在摇曳,星在发亮,多想再回到故乡,看看秋千是否还在,是否还能搭我去摘星星,是否还承载着我与伙伴的笑声?

家乡的榕树、玩耍的同伴、阿婆的秋千……都在梦里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黑暗,我惊醒,眼前还是熟悉的书桌,窗外仍是林立的高楼大厦。

家乡的榕树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棵榕树了,它联系着家家户户的生活、小伙伴们欢乐的笑声……但愿你安好!

篇10:语文 -《故乡的榕树》

语文 -《故乡的榕树》

授课班级:高二(1)班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从辨析文章.写作目的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同中

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

联想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友情的感情。

教学内容:课文《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片断和《风景谈》中的“桃

林小憩”片断。

理论根据:叶圣陶:“语文教学应当摆脱课堂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

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无论

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一番心力,

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

教学方法:比较法;尝试法。

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难点在于对

阅读材料的.写作目的的把握。

使用教具:幻灯机。

教学思路:先明确比较阅读的意义,介绍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

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再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

面进行比较阅读实践,切实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

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从而实现能力迁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不

断的阅读实践中拓展思维,学会求同求异,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

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引入。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是学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

读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很多大学问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较阅读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种是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则是比较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明确阅读内容与比较项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的榕树》这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

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回读《风景谈》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见课本36页第三段)一段,并与《故乡的榕树》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见课本124页)作比较,分析它们在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点拨:这两段节选文字的体裁都是散文,同是写工余休息的片断,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较.写作目的,再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来比较其它方面的异同。

回顾:《风景谈》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风景谈》一文讴歌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表达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隐隐透露出“中华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意。《故乡的榕树》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请完成下页附表:

3、引导学生填写表格,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强调答案可以灵活组织。

教师点拨答案要点:(1)立意:《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革命青年工作之余休息、学习的情景,表现他们的崇

项目

内容  立 意     选材组材   情  感  表达方式

同      异  同  异  同  异

桃  林

小  憩

榕  下

小  憩

高精神世界;《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表现的是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因为有榕树的庇护才得以透一口气,获得安慰和满足。(2)选材组材:“桃林小憩”,作者一方面表现环境条件的简陋、恶劣:在“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这个所谓的“风景”里,只有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就是“圆桌面”,几尺断碣、一截旧阶石和一些大小石块就是几案和凳子,桃林前面是荞麦和大麻、玉米,这就是“风景”;另一方面又着力突出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清茶和枣子待客,更有几位“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温雅地静静坐着休息;一群青年男女或坐或蹲,正在“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用书掩住脸的……他们到这里只为消除疲劳。这些描写突出了延安青年的'高贵精神。“榕下小憩”则围绕故乡榕树给人庇护来选材。作者一方面着力描写了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荫凉”;另一方面又突出描写烈日下农人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一天辛劳后的乡亲们躺在树下纳凉,谈庄稼、说《水浒》、拉胡琴、唱小曲……在榕树的庇荫下找到一点安慰和满足,突出了榕树给乡亲们的抚慰和快乐。(3)情感:都表现出了作者的热爱、崇敬、向往之情,但“桃林小憩”侧重于崇敬和赞美,“榕下小憩”则侧重于表现热爱、思念和眷恋之情。(4)表达方式:两段都有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的综合运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桃林小憩”以议论和描写为主,重在阐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道理,在说理中抒情(寓情于理);“榕下小憩”以叙述和抒情为主,重在抒发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寓情于事)。

小结:比较阅读,要注意从文章的.写作目的入手。.写作目的可以通过.写作背景、.写作内容、情感等途径去了解。而比较阅读的关键在于选准比较的角度,一般是从立意、选材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两个文段就是我们学习比较阅读的典型范例。此外,这两个文段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附表:

4、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比较阅读。

对以下两首送别诗的理解和比较,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 董 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A.王维诗开头写朝雨洗净尘埃,空气清新,柳色青青,景色宜人,使离别的气氛显得舒适轻松;高适诗开头以黄云暗日、风雪弥天来衬托告别的伤感。两首诗写景的笔法不同,作者对友情的看法也各异。

B.王维诗的“劝”字,突出了把盏劝酒、殷切嘱咐、朋友情深、惜别难舍之情;高适诗的“莫”字笔锋一转,把别情写得明快豁达。两首诗寄情的方式不同。

C.都是送别之作,都以情景交融见长,都有真挚、强烈而动人的感情。

D.王维诗抒发的送别之情悲怆凄婉,高适诗抒发的送别之情昂扬豪放,格调迥异,风味不同,但读者同样会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点拨:两首诗都是写送别,.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达真挚的友情,但选材不同,格

篇11:故乡的榕树作文

很多人见过榕树,但很少有人仔细观察过。以前对榕树很陌生,现在不一样了。我对榕树很感兴趣,一直想深入研究。有人可能会说:“榕树不是一种常见的树吗?有什么值得研究的?”我不这么认为。当你和榕树相处一段时间,你就会意识到榕树并不平凡。

我们家乡有一棵大榕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棵榕树是我们村最长的树。它长得非常茂盛,叶子一年到头都很绿。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处:春天,这棵榕树是拍照的最佳景点;夏天,村民们在树下乘凉,孩子们在树下玩游戏;秋天,还是一样的绿;冬天,它保护我们免受风吹雨打。你可能不信。这棵榕树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铁匠,他的家在榕树下。因为是孤儿,所以只有他一个人独居。突然有一天,他发现树下有一个女人,所以他邀请她到他家坐坐。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女人们对男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每天早上,所有的女人都帮他。后来听人说,这棵榕树下有一棵榕树。她是个女人,穿着裙子,看起来很漂亮。他觉得人们说的和那个女人一样。回到家,他说要赶走那个女人,但是那个女人舍不得他,不肯离开。最后,男人拿起一个烧红的熨斗,压在女人身上。一眨眼,那个女人就消失了。从此,我们家乡的榕树。这个故事让我半信半疑。榕树真的很像女人。

这棵榕树真大!好像是靠找拉长的树枝来覆盖半天;这棵榕树真的很高!高于两层;这棵榕树真的很美!从远处看,它像一个跳舞的女孩,从近处看,它像一把张开的伞,保护我们免受风雨的伤害。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寒暑,它都那么挺拔,那么坚强。有了这棵榕树,我们为家乡增添了一幅绿色的图画。因此,我国人民非常尊重这棵榕树。在我看来,这棵榕树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因为它有着很多人所没有的坚强不屈的精神。

篇12:故乡的榕树作文

我七岁的时候,奶奶陪我去了老家。坐公共汽车去我的家乡大约需要40分钟。

下车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树。

从远处看,大榕树比三层楼高。它像一把大伞,像蘑菇,像一个善良的老人站在村口。微风习习,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真像同学们的笑声。

春天,榕树又变绿了,榕树的根伸出地面;像老人的胡子,看,卷起来的树枝好像是时髦的卷发。淡绿色的叶子像孩子的叶子。

夏天,大榕树的叶子展开,像一把绿色的大伞,给人遮阳,躲避炎热。爷爷经常去乘凉。倾听、了解和呼喊一起构成了摇篮曲。

秋天,榕树的叶子被染成黄色,那些叶子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像邮票一样带来秋天的凉爽。

乡下的榕树一年四季都有美丽的风景。不仅如此,它还是鸟类的天堂!我和家乡的朋友来到榕树下。起初,我们周围一片寂静。然后突然有一只鸟在叫。我们拍手,看见一只大鸟在飞。然后看到了第二个和第三个。我们继续拍手,树变得活泼起来。到处都是鸟,到处都是鸟。大的,小的,花,黑色的,一些站在树枝上尖叫,一些飞着,一些拍打着翅膀。

我看着自己的眼睛被注意力淹没了。当我看清楚的时候,又错过了那一个。看到那一只,另一只又飞了!

这是我家乡的榕树。无论什么季节,都是那么挺拔。我爱我的榕树,因为它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美丽。

篇13:故乡的榕树作文

人人都说杨柳婀娜多姿,我说杨柳比不上我家乡里的大榕树。当你踏进我们家乡的时候,你看见的就是一株高大挺拔的大榕树。

这棵大榕树很古老,据说已经有了三百年的历史了,它那粗大的树干需要五六个小朋友才能合抱。它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里,以便吸收很多丰富的养料供给树干和枝叶。

远远望去,那株大榕树比我的家还要高,它像打伞,像蘑菇,还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站在小路旁边。微风轻轻拂过,树叶就发出“沙沙”的响声,真像同学们天真活泼的笑声。

春天一到,这株大榕树就会吐出嫩绿的叶子,不几天,就长出了郁郁葱葱的叶子。这时,会有许多小鸟到这里做窝,在树枝上唱着动听的歌,给大地唤来明媚的春光。

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这株大榕树像一把大伞把阳光遮挡的不留一点缝隙,我们正好可以在榕树下做游戏。

秋天,大榕树结果了,一阵风一吹,果实就会“哗哗”地掉下来。这些果实很好看:有绿的、红的、有黑色的,我们常常捡起来玩。大榕树给同学们增添了一样心爱的玩具。

冬天,北风呼呼地刮了起来,这大榕树遮挡了风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温暖,使我们可以在家里舒舒服服地做作业。有的树一到这个时候,叶子都掉光了,但大榕树还是傲雪挺立。

大榕树也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一样,很爱打扮,它一年要掉四次叶,落叶时节,一阵微风吹来,枯黄的叶子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满地都是,真是“北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叶满地金”。

我们家乡的大榕树真可爱!我要保护它,让它枝繁叶茂,长寿万年,给我们家乡增添“看,这就是吉安有名的大榕树。”我顺着妈妈的手指朝前方看去,果真看到了一棵大树,只见绿油油的一大片,还不时有小鸟从树叶中飞出来,我们离大榕树越来越近,榕树的树叶比较小,但很密很绿,树叶间结满了豆子大小的果实。

大榕树的树体宠大壮观,树姿优美奇特,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但它的树枝已经穿过人行道,伸向了马路,好像要和行人来个亲密的拥抱;而靠近河边的树枝已经穿过河堤,伸向河面,也许她想透过水面看看自己俏丽的容颜。我估计了一下,大榕树的直径大约有五十米左右,也就是说它的遮荫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有的树枝由于延伸得太长,园林工人怕它断裂,特意用支架把它撑了起来。一根根粗壮的树枝都是由几根树枝缠绕在一起而形成的。到了晚上,树底下的几个射灯给大榕树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树叶也显得更加的碧绿、清爽。

大榕树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就像一把撑开的巨伞,雨天为人们遮风避雨,夏天为人们遮荫纳凉。它已经成为吉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处风景,也是吉安的地标之一。

你可以想象梳妆--永恒摇曳的身姿,你可以想象呐喊--挥舞青筋暴露的手,你还可以想象鲜活的生命力--虬龙呼啸盘旋......

这是故乡江畔码头边的一道风景线。明万历年间的商人种下一棵榕树,冠盖如云的一团“吉祥”旁逸斜出。好一把撑开的大伞,挥洒的绿意遮住半壁天,网进云的思念。老人们相传它的根系已扎到千米远的河对岸。老榕树,的的确确延绵几百年几代人的心间。

再往北,榕树难以成活,故有“榕不过吉”之说,大榕树坚守它的防线,不肯移越一步。惯看了码头的生离死别,夜里难眠的老榕树能梦见依树眺望的商人妇,还有跟着摇尾呜呜咽咽吠向远方主人的,那只叫“金保”的狗儿。老榕树默默伸展它的树叶,为苦盼的人儿遮一丝风雨愁绪。

相守呵相守,大榕树也怕错过吗?沉住身骨,岁岁年年的等待,等待成一脉枝繁叶茂的深情。老榕树若要能开口,会说出多少落日余晖、多少白云苍狗和爱恨情仇啊。但它已习惯沉默,不悲不喜、不言不语,直到有一天,绕树三匝后,一双树皮样斑驳苍老的手拍遍榕树周身,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语惊醒梦中人,老榕树也曾流泪呼号于恶梦。那场百年不遇的罕见大雪差点淹没了它。它披银挂素、焕然一新,挣扎的心既火热又痛苦。

怀念着青青枝叶,百鸟相鸣及烟雨蒙蒙的一切,老榕树不屈、不甘,终于站成了今天的风姿。“榕不过吉”呵,它再也不离开了,它眷恋的这片热土。

落叶也该归根,老榕树垂垂老矣,有清风流云梳理它长青的枝叶,它依然哗哗的回想,藏在叶里眯缝的眼眸凝望崛起的对岸,那块名唤青原老字号却又雄伟陌生的新域......

篇14:故乡的榕树作文

昨夜,我又梦到了故乡的榕树。

屋旁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榕树,摇曳着赏心悦目的青翠,它如同一把大伞屹立在那,为我们遮挡炎炎烈日。

但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荫蔽中展翅翱翔,飞过那潺潺的溪水,巍峨的山峰,停落在故乡的榕树上的。

在那里,我又看到了粗壮的枝干,望见那葱郁茂盛的榕树展开它那粗壮的手臂,环抱着四周,周围在它的怀抱下只剩下一片晴凉,“叽叽喳喳”的小鸟们在它的枝干上放声歌唱,有的还随着这动听悦耳的歌声翩翩起舞。

“叮――咚――”我怀念着故乡后山一泄千里的小溪。那潺潺的流水声,仿佛也不停叩在我的`心涧,敲打着我的心头。小溪清澈见底,清得可以看见河下的鹅卵石,在水里畅快得游来游去的鱼儿们。“啪――”是什么声音激起了水花?哦,原来是淘气的鱼儿们在无拘无束的嬉戏,打算做“鲤鱼跃龙门”的游戏呢。溪水中五彩缤纷的鹅卵石,到溪边洗衣的妙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边打闹边追逐嬉戏的小鸭子,茂密榕树下边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突起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一排整齐划一却又被人抚摸到光滑的小石狮子,那源远而流长的溪水汨汨地流过了我的童年。

但那样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了!参天的榕树曾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在榕树下与儿时玩伴在一起打闹嬉戏。偶尔,一丝丝的阳光从薄薄的树缝中穿过,那千阳之外的夏阳被照射得格外耀眼,榕树,我童年的回忆呀!

相关专题 读后感榕树